首先本篇文章非影评,只是介绍有关法国电影《蛇》的连环画!如对连环画不敢兴趣的请见谅,由于豆瓣没有此版连环画的标签,只能借此标注请恕打扰!
法国电影《蛇》,冷战时期谍战题材经典电影,此电影由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在国内公映过,也属于当时的热门电影,所以出版过三版本电影连环画册,分别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6月出版!
【内容提要】一九七二年秋,苏联克格勃上校弗拉索夫突放要求去美国政治避难。美国中央情报局经过严格的查讯,确认他投奔西方不假。弗拉索夫向美国提供了一份潜伏在"北约"最高机构里的克格勃分子名单。不久,名单上的人纷纷自杀或被停职。后来发现,这是克格勃设下的"反间计"。故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苏两霸勾心斗角的内幕。
2,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出版!
内容提要,苏联驻法国大使馆二等参赞弗拉索夫投奔美国,他向中央情报局提供了一份渗透到北约内部的苏联特务的名单。几天后西德武装部队司令等十三名高级官员"自杀";法国情报局局长贝尔东被解职、国防部高级官员德瓦尔受审。这一切使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戴维斯有所警觉,他在会见英国陆军情报局第二号人物贝尔时,巧妙地进行了试探。结果,贝尔和两名隐藏在英国外交部的高级官员逃回苏联。真相终于大白,原来,弗拉索夫和贝尔都是苏联特务,他们策划了有史来最可怕的一次大规模破坏活动,使西方情报机关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内容介绍:苏联驻法使馆二等参赞弗拉索夫在回国前,突然要北去美国大使馆避难。法国反间谍局想从中索取情报,美国人却秘密地把他送到了华盛顿。弗拉索夫讲出了潜伏在西德和法国的克格勃特务的名字,可是还没来得及核实,中一些人却相继死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戴维斯深感事蹊跷,不动声色地进行调查,终于揭露了弗拉索夫以及同伙的真面目。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以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孙子兵法》(公元前五世纪)这种所谓"先知",在当今世界上被称为"特务活动",小说家则称之为"谍报"。
最近终于集齐了此电影三个版本的电影连环画,也是对此部电影的喜爱,已表喜悦之情!
这个电影有汉语版。时长:2:00:13.【133分钟】。
这影片讲的是东西方两大阵营间谍斗智斗勇有的故事。
1、苏联:
弗拉索夫 Alexei Federevitch Vlassov:
苏联驻法国大使馆二等参赞。此人在法国巴黎叛逃。后按照他的要求,由法国方面移交给美国中央情报局。他提供了苏联在西德、法国等国家的苏联间谍名单【都是高层,不晓得真假】,造成西方情报部门情报机构重大损失。
2、英国:
菲利普·博伊尔:英国军情六处(MI6),具影片介绍,他是军情六处二号人物,出身贵族,但心向往共产主义,所以选择了做苏联间谍。
3、法国:
卢西恩·贝尔通【也有翻译为伯顿的】Lucien Berthon:法国领土安全局(DST)反间谍局局长。弗拉索夫在巴黎叛逃就落在他的手里。他很想亲自审问弗拉索夫,不愿意把弗拉索夫移交给美国。但胳膊拗不过大腿,最终还是把弗拉索夫移交给了美国方面。结果,自己反而被诬陷为苏联间谍,职业收到影响。
4、美国:
艾伦·戴维斯(Alan Davis):中情局局长。弗拉索夫移交美国后,就由他亲自审问。
苏联间谍菲利普·博伊尔(英国军情六处二号人物)与苏联驻法国二等参赞弗拉索夫计划:
1、弗拉索夫假装叛逃,引渡到美国。
2、菲利普·博伊尔出面,用一张照片证实弗拉索夫叛逃的真实性。【后来,这张照片出了问题,后面的山有问题。】
3、弗拉索夫向美国提供苏联在欧洲的卧底(都是情报部门的高级官员,应该是假的)。
4、在美国情报部门抓这些人之前,菲利普·博伊尔将这些假的卧底灭口,给欧洲情报部门造成重大损失。
------------------------
计划起初执行的很顺利。美国中情局基本上相信了弗拉索夫的提供的情报,并把卧底名单传送给了相应的西方国家。
首先倒霉的是西德,一共死了13人。当然都是菲利普·博伊尔派人杀死的,然后伪造成自杀。
西德的情报部门为了掩盖丑闻,也只好对这些人的死进行遮掩。
接着是英国。有两名情报人员被指认为苏联卧底。但这两名人员直接被菲利普·博伊尔安排叛逃去了苏联。
最后就是法国。很不幸,刚开始接手弗拉索夫案子的卢西恩·贝尔通【也有翻译为伯顿的】(Lucien Berthon:法国领土安全局(DST)反间谍局局长)中招了。
菲利普·博伊尔给卢西恩·贝尔通安排了两条路:①叛逃去苏联;②被杀死,然后伪造成自杀。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菲利普·博伊尔对英国和法国的被供出来的人员,不采取对待西德的人员一样,全部杀死呢?
影片揭秘:
因为英国的两个人员的名单不菲利普·博伊尔和弗拉索夫在计划之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这是美国中情局局长 艾伦·戴维斯采取的一个小花招,他对西德被暴露出来的人员的大量死亡很困惑,于是故意给英国情报部门提供了两个人员名单。
这两个人员名单不是弗拉索夫招供的,但菲利普·博伊尔不知情。当菲利普·博伊尔得到这两个人员的名单后,产生了疑惑:他认为这俩人肯定是弗拉索夫招供的,但为什么弗拉索夫要招供这俩人呢?这俩人不在计划之内啊?极大可能:弗拉索夫真的叛变了,供出来的这俩人是真正的苏联间谍。
既然 是真正的苏联间谍,显然,菲利普·博伊尔就不会去杀死他们了,他只能安排这俩人叛逃到苏联。
至于这俩人为何愿意叛逃去苏联呢?从影片看出来,两个人想自证清白,是很难的。即使最后证明自己不是苏联间谍,基本上,职业生涯也完蛋了。另外,估计也有被威胁的成分——如果不叛逃苏联,那就有被灭口的危险。总之,下场不妙。
因为英国这两个意外的人员名单的出现,让菲利普·博伊尔也产生了危机感。他不晓得自己是不是也被供出来了。所以,他给自己留了后路,最后也叛逃去了苏联。
至于法国佬卢西恩·贝尔通被诬陷为间谍,应该是计划内的事情。因为后面弗拉索夫只承认英国的两个人不是他供认的。菲利普·博伊尔诬陷卢西恩·贝尔通算是随机应变。博伊尔故意将英国的两个人的名单透露给卢西恩·贝尔通。等英国的两个人叛逃苏联后,博伊尔再出面指出,卢西恩·贝尔通是唯一的知情人,俩人的叛逃都是卢西恩·贝尔通安排的。然后,博伊尔再出面,威胁卢西恩·贝尔通,要么叛逃苏联,要么“被自杀”。
结果,卢西恩·贝尔通没有死,但也无关紧要,他已经被污名化了。不管他是否是真的苏联间谍,最后都被清除出了情报部门。职业生涯就此画上句号。【从影片里看出来,一旦被怀疑上,你过去的一切都会被发掘出来。连婚外情都不例外哈。】
至于弗拉索夫的暴露,仅仅就是因为那副菲利普·博伊尔提供的照片。
博伊尔和弗拉索夫都说,这是他们在土耳其见面的时候照的相片。但事实是,如果是从土耳其照的,则山峰应该是在照片的右边,而不是左边。图中显示的山峰,只能从苏联照的出来。也就是,这俩人是在苏联见面的。
结局很不妙:
两个苏联间谍:
菲利普·博伊尔叛逃去了苏联。弗拉索夫作为人质交换回了苏联。
而西方的情报机构,确实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死了很多人不说,活着人,人人自危,工作都没法正常开展。
1、菲利普·博伊尔和弗拉索夫作为计划的实施者,他们这个计划难道不需要苏联情报部门的批准吗?
俩人如果是擅自行动,则后果不可预料啊!
比如菲利普·博伊尔,他是英国情报部门的高层人物,应该说,对于苏联方面,很重要。苏联方面肯定是不希望他暴露的。那么,他实施这个计划,不需要给苏联请示吗?如果苏联批准了这个计划,是不是还要考虑菲利普·博伊尔被暴露的风险呢?
2、关于弗拉索夫因为一幅画被暴露,是不是太儿戏了啊!
菲利普·博伊尔和弗拉索夫都是情报界的高手。他们伪造照片时,难道不会从土耳其方面找一张山的照片来对比吗?作为资深情报人员,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不应该。
四、结论
当然,影片还是比较精彩的。就是涉及到的人物过多,影片的画质有点差。不仔细看,容易头晕哈。
据我所知所知本片一直是在西方的电影学术界受到冷落,毕竟是商业大片不是纯艺术。不属于严肃影评人的讨论范围。 然而冷战史学界非常重视本片,经常用作参考。 对那个时期各色人等塑造得极其真实得体。对情报界的内部氛围把控得也恰到好处,冷峻深刻程度不输柏林谍影。技术黑科技展示得也很棒,完全可以作为冷战谍报活动的全景画。在我看过的冷战影片中仅仅次于合伙人和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中情局的重要性,就是,他可以轻易搅乱西方国家的政治稳定!
无论片子本身还是国语配音,应该都是同类作品中最具冷战范儿的。
身处新冷战,回顾旧冷战,铁幕层层,迷雾重重,诡计博弈,真假难辨,箭在弦上。感受很独特,像霜打湿鞋,寒气直逼脚掌心,演员派头和影片气质一样,很难再复制了。
太赞太经典了。。从各国最大牌明星到上译最大牌声优。。强。。太强。。无法超越。。
看的配音版,最喜欢片头:毕克黑咖啡般醇厚严峻的声音,李梓冰雕般晶莹锋利的声音,像播新闻一样念出一个个喜欢的名字:尤尔·伯连纳、德克·博嘉德、亨利·方达、尤尔·伯连纳、德克·博嘉德、亨利·方达……机械而富于韵律感。
根据谍战小说改编,1973年的经典间谍片,国内曾被定位内参片(因有对GCZY描述)。没有火爆场面,全靠剧情和演员表演,展现美苏两国冷战时的尔虞我诈!不少大牌加盟,法国美女玛丽杜布瓦戏份不多,不觉又想起《虎口脱险》!片尾音乐委婉动听,又有些凄凉,正是对冷战时期的最佳写照!上译厂经典国配,李梓,童自荣,以及毕克等,可谓即经典又精彩!期待蓝光修复版提高画质!可惜豆瓣只有一千多人标记!
TTSS衍生宇宙的感觉似乎和间谍之桥也有关系。视觉语言很有年代感,场景设置很漂亮,在当时娱乐性也非常好。为了呈现给观众间谍spy你们生活的感觉。弗拉索夫和贝尔cast很棒。湖边取景太漂亮了。带入当下现状,无穷感慨。
国配百听不厌的上译经典。在网上又看了一遍虽然画质一般,还是下载了一版(还有译制经典)看见了许多这几年看电影重新认识的老面孔,来不及找DVD了(可能没有碟了)忽视了那“烟盒”……【2022-3-24网盘下载再看120分钟版本】
“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古典硬派的谍战片,大段对CIA和政治背景的介绍。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方达和伯连纳风采迷人。
精彩至极!配乐是大爱Ennio Morricone!
上译大神版。听出了邱岳峰、李梓、刘广宁、童自荣、仲星火。旁白是毕克。
德克在这部里面演得比另外两位影帝好得多。当然片子没有什么悬念,因为他们英国所有的谍报人员都在给苏联人干,这是传统
早前因为「窦唯」的专辑《间听监》而得知这部电影,最近重听专辑才终于决定前来观影。虽然《蛇》没有预想地那般扣我心弦,但完整看完上译国配版,以后再听专辑应该就更有代入感了。→没想到片中竟然出现女同亲吻画面,然而听到后面有台词缺少国配而采用原声,猜想当年引进时可能被删减了?-18.2.5/2.6
四星半。节奏舒缓但真实的谍战片。英国的叛变者原型应该是剑桥五杰吧。简介是谁写的?彻彻底底剧透了好吗?
画质太差,人物分不清。。现在看来,过于简单了。。尤其是西德的被杀的高层,既然暗杀如此容易,为何非要设局呢?直接暗杀就不就行了吗?再说,没有这么一出,人家英国的那个高级卧底,岂不是依然安全。。这一闹,反而暴露了。。
剧情简介已经写得很完备了。主要情节是一个苏联叛逃到美国的特务不断交代英法德谁是苏联间谍,名单上的人就会自杀或者被杀,最后发现是碟中谍连环计,却又全身而退的故事。情节设计比较紧凑,吸引人。刚开始的机场叛逃;中间的测谎和交代;后续是13个名单典型人物的自杀或他杀的死亡过程,同时交代了杀人的是英国那个特务头子(当时还以为是苏联人灭口);第四部分是被牵连的贝尔东被监听逃脱被收买,暴露贝尔的过程;第五部分揭露苏联连环计和交换过程。1973年的电影,对中情局的情报分析和技术也进行了全方位介绍。那个时代,这样的电影确实让人打开眼界吧。不习惯之处一是没字幕;二是国家多,人物多,脸盲症,好长时间搞不清谁是谁。好在叛谍主人公长得有特点,随时能区分。也有疑问,德国那么多人自杀他杀,不调查一下为什么吗?算是漏洞
不知道配音的译制片哪年引进国内的,但是可以想象到,影片中现在看已经听说过的那些高科技设备和间谍手段,还有腐朽资本主义的生活,肯定让当时的观众惊得合不拢嘴。另,看到这部影片,还要感谢豆瓣网友。前几天我回复一名网友讨论配音版时,顺便说在网上找不到高清版,结果热心网友回答有一个相对较好版本,并且发给了我。要特别感谢这名网友,他发的版本是2小时的完整版。
8/10。相当有吸引力的剧情。克格勃利用假投诚的烟幕诡计,暗杀13个替罪羊企图造成西方情报部被鼹鼠渗入的恐慌,从内部整垮北约间谍机构。一时疑云四起,直到蛇牌香烟盒的破绽露给观众故事更加步步为营。每个间谍肩负着忠诚与秘密大显身手,却没办法全身而退。伟大的讽刺结尾,唯独老片都缺乏高潮段落。
不是福赛斯写的福赛斯故事。不知给主角起弗拉索夫这个名字是不是也隐含了“叛徒”的意味在里头。
051123 蛇 “圣经,告诉我们,最早的一个特务,伪装成一条蛇,它说服了夏娃去尝苹果的滋味” 美苏间谍战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