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忘记是什么课堂上老师播放过这部片子给大家欣赏,今天重温了一遍,画面和配乐还是那么的让人震撼。看到创作年份1998的时候大吃了一惊,20年前的制作水平居然还比现在国内大部分的动画都厉害,心底深深地佩服之余还有点对国内动画的制作发展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痛。
整部片子透着一股音乐剧的味道,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就是一开头埃及奴役希伯来人和摩西被母亲送走那段,音乐的节奏跟人物的每个动作、每个心理活动都那么的契合,恰到好处的紧张氛围和松弛有度的跌宕起伏,配合戏剧化的光影构图,很容易让观众一开始就进入故事的氛围中。
像上图这个画面的构图我觉得特别精妙,奴隶在法老的神像下艰辛地劳作,神像巨大威仪的双目冷漠地扫视着这些为了建造它而卖命的奴隶们,一下凸显了这一种帝王与奴隶间的距离感。紧接着一个领袖模样的埃及人进入了画面,他的头跟法老的头像重叠在一起,他一脸愤怒的催促着奴隶,这个画面中埃及人的形象巨大且充满力量而奴隶们看起来是那么的弱小和疲惫,一下又凸显了两方身份的对立。
摩西做梦的那一段运用了会动的壁画区分现实与梦境,接着又与摩西发现法老杀了西伯来人的壁画相呼应,最后这幅壁画还暗喻了拉美西斯长子之死。这个壁画承接了整个故事的两段大转折,一是摩西与埃及皇室决裂,二是摩西与自己的哥哥决裂。
虽然都在同一个场景,但是影片的美术通过光线表达出了不同的重点:摩西第一次发现这幅壁画的时候光线可以看到整个壁画完整的故事,从法老的手指到手中抱有孩童的士兵最后光线最亮的地方落在被扔进海底的孩童中间,光线照亮了完整的施暴过程,摩西得知了真相。摩西第二次站在这幅画面前的时候光线最远只能照到士兵们将孩童扔进海里,而光线最亮的地方在拉美西斯长子的身上,光线照亮着所有被杀害的孩童,长子就站在这些孩童往下坠落的最底下,手中的火把微微闪烁,仿佛流星陨落前最后的一瞬光辉。
整个影片中画面精彩的镜头非常多,私以为这部片子在音乐、美术上的造诣比剧情要更高一个境界。
可能因为我生活的社会环境带给我的价值观跟故事那个环境下所有的价值观不一样,我实在是无法理解既然神拥有那么大的能力为什么还要伤害那么多无辜的人去“震慑”他们厌恶的人,而不是直接的把自己的子民救出来。
为什么要用一个错误去纠正另一个错误,那些埃及的孩子也是什么都没做的无辜的人,难道就该死了吗?神口口声声说着生命、自由,难道埃及人的生命不是生命,埃及人的自由不是自由吗?没有仔细的读过圣经不知道准确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样的,但在这个故事里,神终究也没有把人当独立的个体,神的潜意识里觉得埃及的子民就是法老的所有物,所以要通过威胁、破坏的方式去逼迫法老放人,我看不出这样的行为跟他们厌恶的法老有什么区别。
虽然价值观不同,但也无法否认这是一部好的影片,看在这一帧帧美丽的画面和一首首动听的曲乐份上,我还是无法不给这部片子打个5星。
作为一部好莱坞划时代的动画大片,埃及王子拍摄至今已经20年了,昨晚特意买了爱奇艺会员重温了一遍这部经典,感动依旧。想想第一次看这部片时自己才十几岁,如今却已过而立之年。不由觉得这部神片甚至参与塑造了我的价值观。
一直觉得很奇怪。我曾经无数次的跟周边人安利这部片子,但得到的效果都不好。很多人直言对片中三观接受不能:大多数人都觉得片中的摩西背叛了养育他的法老一家,更深深地伤害了他的哥哥拉美西斯,简直忘恩负义。而片中的耶和华为了解放希伯来人不惜一夜杀死所有埃及长子,简直与凶神无异。有些人看电影甚至看出了民族自豪感,觉得西方人真是狼心狗肺外加残暴,这样的片子竟然都能封神。还是咱中国人温良恭俭让云云……
其实这种反应在豆瓣上也又体现,如果让我自己打分,埃及王子抛开音乐、作画、镜头剪切等技术不谈,单纯从编剧和其表达思想也应该打十分。但事实上,这片子目前平均分竟然不到8.0,看了看评论,多数人都是觉得其三观有问题。
私以为,中国人与这部片子三观的排异反应,其实是中西价值观的冲突。中国人重家庭而轻社会,重私谊而轻公德,社会公益什么的关我屁事,只要关门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可以了。虽然片子开头已经以一曲气势恢宏的《deliver us》铺垫了埃及法老奴役、残杀希伯来人故事大背景,编剧觉得已经给够了摩西出走的动机,但在中国人这里,他的出走还是说不过去——大多数人更赞同他那位养母王后劝他的那段唱词:我们在一起时上天的安排,你应该忘记过去,安心享受就可以了。
似乎,故事到这里就可以完结撒花了,摩西应该天天感恩自己能草鸡变凤凰,对法老一家的养育之恩感激涕零。他爹手上沾的希伯来人的血和他有什么相干,反正自己已经上岸了。——在别的地方,人们可能管这叫奴性,但在中国有些人眼里,这才叫“感恩的心”。你还别说,在现实中,很多人不就这么干的吗?
换一个角度说,中国观众对《埃及王子》故事中法老一家相亲相爱情节的过度解读,其实也是这玩意儿在中国描写古代王朝的电影电视剧中实在太少了。我们习惯了看“宫斗”看“无情最是帝王家”,当我们看到不知自己身世时的摩西心甘情愿的当老二,不对他哥的太子之位起觊觎之心,而拉美西斯又那么爱护他弟,就已经特感动了,觉得这样很好,后面的剧情,自然成了冗余。
写到这里,突然有了个想法,如果《埃及王子》真让中国人来拍,剧中的摩西在知道身世后也打定主意要帮希伯来人翻盘,故事会怎么编呢?我觉得估计会这样:摩西自知身世后忍气吞声,暗中以各种宫斗手段掀起夺嫡之战,最终成功挤掉他哥他爸抢班夺权。等到法老大权在手,想怎么干还不是他摩西说了算?
别以为我这脑洞开得大,中国历史上还真的就发生过这样类似情节,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愤青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冉闵冉天王,史载汉人冉闵是五胡乱华时期后赵羯族皇帝石虎的养孙, 石虎对这个汉人养孙视如己出,冉闵却野心膨胀,杀光了他的养兄弟后自立。上台之后发布了著名的《杀胡令》。对先前奴役汉人的五胡来了个彻底的秋后算账, 羯族更是至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你收养我,我却灭你全家,这就是中国版埃及王子的故事。
怎么样,相比于这位中国真实存在的“埃及王子”,电影中的摩西算是够给他哥拉美西斯留面子了吧,耶和华夺走埃及所有家庭长子,跟杀胡令一比根本不算啥啊?可为什么中国人为什么对冉闵推崇备至,却对摩西接受不能呢?
其实,相比于中国历史上血腥的坐地拼个你死活我。西方历史上民族争斗反而不是特别残酷。这其实是地缘环境决定的。摩西率领希伯来人出埃及的历史故事很可能有历史原型,因为在中东的新月形地带上,埃及之占了尼罗河三角洲那一个角,流民如果不堪忍受压迫,确实可以穿过西奈半岛到达今天以色列附近,哪里虽然不是什么“流着奶和蜜的土地“,但古典时代东地中海的国际贸易圈给了当地人维持生计的生存空间。实在不行更可以向后世犹太人那样全世界浪迹天涯。而放眼整个西方,民族、团体出走屡见不鲜。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人天天挂在嘴边的立国之本五月花号,船上那帮美国先民,不就是自比出埃及的清教徒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出埃及的戏码反复在西方上演,已经成为了他们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并决定了西方从骨子里就是个扩张、进取型的文明。难怪他们会这么看重摩西,拍个电影能如此传神。
相比之下,古代中国的生存空间被北边的蒙古高原、西边的青藏高原压缩在有限的空间里,一旦民族、国家被征服,根本没有像摩西出埃及般另辟新天地的可能,最多就是如南朝、南宋一般暂时躲到江南去苟延残喘一时,最终还是躲不过被灭国的命运。所以在苦难深重的土地上,中国人更强调那种阴柔、诡谲的生存哲学,比如明知自己是汉人的冉闵和他爹依然愿意认贼作父,当外族的养子养孙,求的就是个好死不如赖活着。可一旦时机成熟,立马又”君子豹变“,杀你没商量。原因其实只有一个,我们无处出走,甚至没有资格像片中的摩西般在结尾处对昔日兄弟说上一句”再见了,哥哥“。
又看了一遍还是写个影评吧,其实是带cp滤镜的小论文 艺术性很不错,摩西拉二也好嗑 不过故事内核还是太无趣了。说白了是基督教文明对埃及这种亡国灭种的文明的文化霸权,一神教压倒多神异教的套路就是不断将其矮化恶化。 抛开这些有的没的无聊政治文化不谈,人物塑造其实问题也挺大。 摩西要是完全自愿成为神的道具毫不动摇就算了,偏偏还娘兮兮的对背离兄长故作一番姿态,着实拉低水平。尤其是杀头生子的灾难里,真的让人想大喊一句好白莲。估计这也是在tc不受待见(看评论可知)的重大原因。 反过来拉二的塑造其实蛮好的,虽然是个反派定位,不过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和心如铁石的上下埃及之主的感觉都在前后期分别都很鲜活。对摩西的一片真心全如石沉大海,带兵追至芦苇海边只得望洋兴叹,太酸爽了:) 说白了就是摩西是看似心有不舍其实郎心似铁,拉二是看似心如磐石实则是可能年年会去芦苇海边北望的情种…两厢对比一看就知道冲国人更爱哪个。 然后虽然看多了美索不达米亚神话早就习惯了屑神遍地走,但是一转到一神教的神还是更不适一点,多神教里的屑神我看久了觉得可爱甚至嗑点他们搞出来的惨剧八卦,但是一看一神教的屑神只想高喊Kein Gott Kein Kaiser(??? 最后,抛去嗑cp的成分,以及失去头生子惨遭十灾又损失大军的拉二确实满足人嗑美强惨的xp,不过其实希伯来人出埃及跟他压根不是一个时代…而且摩西出埃及那会儿八十岁了,拉二真和他养兄弟那会儿也得八十多了,太子都死了三个还是四个了还至于受什么头生子之灾吗(麦伦普塔:?)然后还有精神带兵杀到芦苇海边这真是埃及逢年过节遛法老的健身效果显著啊(不)严格而言又是希伯来人拉着最有名的法老给自己贴金(欺负人家绝后了)所以我只能在au架空里嗑拉二摩西的反目成仇酸爽骨科了!感谢本片感谢fgo(划掉) 不过我看起来像是会怕嗑拉郎的人吗!嘻嘻! ps. 这里面对拉二的一个彩虹屁我还蛮喜欢的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star of Egypt”,虽然拉二严格来讲是埃及的太阳,不过说是晨星与暮星也刚好暗合了太阳船行经的时间哈。
不信基督的人看了这片子会成为反基督的
梦工厂代表作,手绘动画的表现力对皮克斯3D来说也许是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畫得一如既往的好,雖然是美國人的風格,手舞足蹈、活靈活現卻無細節動人處。裏面的埃及音樂用錯了,用的是阿拉伯音樂。故事按照《出埃及紀》拍的,儘量中規中矩,但如此再現後總覺得hebrew的god變得比看bible時扯淡了很多,悲劇。
When You Believe已成绝唱矣
我觉得问题是这样的,因为《埃及王子》讲的是出埃及记,结果在豆瓣只有7.9的平均分;因为《美国队长》讲的是美国主义精神,结果在豆瓣的评分比雷神什么的都低。这事儿没什么中立可言。
音乐和画面堪称绝唱了 所谓“视听盛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上音乐课时放的,片尾曲响起的时候老师无意地问了句:谁的歌? 教室里静了静,然后只有我一个人微弱的声音传出:Mariah Carey
相比1956版的[十诫],这部动画把摩西的那个埃及大哥的人品美化了不少啊。。一连串看了N部迪斯尼动画之后,看个梦工厂的真是神清气爽。。
98年的动画,现在看仍是相当牛逼,特别是劈海开路那段,太壮观了
美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艺术性与美学表现都是毋庸置疑的,尤其爱死原声,当年第一次听就爱上了。不过宗教性实在太强了我完全无法理解与认同,强调只要去信,但却完全没有为何信、如何信,而且这种通过灾难惩罚整个民族PK掉另一个或几个宗教的霸道真是让人反感。
爱和信仰是这世上最伟大的力量
直拍宏大圣经故事的适配形式:1默片2动画3彩色立体声现代。雷公那部法老众神感觉太写实如角斗士了。而角斗士并无神迹。红海分离真的不是单纯特效强大场面恢弘气势磅礴的问题,它需要相当程度的抽离虚假感以凸显其“神”。 动画特质满足这点。但动画的缺陷是人类部分的低幼欢愉感,即使本片采用了大量真人电影明暗光影。同时满足时代远古、构图宏大、特效适度抽离虚假的是默片。戴米尔的十诫。现代电影拍出埃及记,不要直拍要拐拍。普雷明格的60年版。
可惜我讨厌那种宗教自大……
这片子美工 配乐 剧情那些都不错啊我不知道为神马很多人不喜欢,也许是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这片子标志了2D动画开始落没
没办法,我就是喜欢配乐,一白遮百丑啊。。。。
电影中的那首《When You Believe》获得第71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歌曲。——《埃及王子》就这么阴差阳错地成为了给小朋友们播放的目前最后一部梦工厂出品的动画长片。台配国语版整体感觉还不错,不过唱歌部分没有对应的字幕辅助,好些歌词没听懂,而法老说的那句 “大王子是扶不起的阿斗(脆弱的一环)” 是我最不满意的台词。最后「劈海开路」的段落和小朋友们联想到《海洋奇缘》。-2018.08.07
撇开情节绝对是豪华整容精良制作,不过宗教故事永远让我退避三尺,究竟有何意义,宗教这种没逻辑的事不能减少半分痛苦和仇恨却让人没了畏惧和罪恶感,作为统治手段,任何形式的美化都是不客观。
圣经中的桥断,宗教神化系,老实说感觉人情味淡泊了点,当然成神都是要为了大爱忽略小情的!喜欢音乐和画面,不喜欢这故事!
经典的美式风格,美式画风,美式故事,还有美式的表现手法。歌舞实在受不了,就不能别唱歌好好说话吗??跟说着说着就跳起来的阿三片似的。宗教性的观念让人反感,只是为了拯救一方就去毁灭另一方,难道这就是是所谓神明的正义吗???
这部是我觉得美国真的特别用心去做的一部不算特别商业的商业长动画,一个10分钟左右的红海场面做了改了4年,其内容所涉及的背景故事,一切如果真能做到这个水平还是能在艺术性上站在一个高点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