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保证比IMDB上全,因为我把油管上几乎所有的访谈都看完了……只限几个主演的,分不太清楚的胡子群臣的访谈就没怎么看了。。。电影本身可能想法和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真的实现得不行。尤其和《宠儿》这种极度风格化的宫廷片同场竞技,太板正(但是史实又太controversial),舞台剧范儿太足了也是短板,感觉导演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点来发挥她的特长。
考虑到现在England的梅姨和Scotland的first minister,Nicola Strugeon也都是女性,这部“双女王”的电影放到这个context里还蛮有趣的。最近看Nicola在twi上谈要是上次公投,苏格兰成功独立了,现在就该和欧盟其他国家一起讨论英国脱欧的事情,嗯……确实让这部电影更有趣了一点。btw电影在苏格兰首映的时候,Nicola也出席了,她的point是“这部电影证明苏格兰的风景非常适合拍电影”。(再btw虽然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能产出全产业需要的演员和技术人员,但是苏格兰居然没有一个studio,挣不了好莱坞外包拍片的钱,也是遗憾)
1 最大的八卦当然就是Saoirsa(祝她今天25岁生日快乐)和Lowden演完这片走到了一起,演过苏格兰女王的罗南妹子迅速融合进了苏格兰人的圈子,连带把自己的爱尔兰好朋友,在片子里演她的四个Mary之一的Eileen O‘Higgins也带进了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以下简称苏格兰艺校)的圈子里,twi,ins,tumblr上有不少他们一起玩的照片。小两口好像一直很稳定,下次Saoirsa上Ellen秀,可能不会说自己不会date了。
2 老邓每次访谈都狂夸罗南,说他们拍那段借gay的sperm生子的戏(比较耸动的事实),罗南劲儿特别大(毕竟karate黑带,演过杀手的人),把他胸口拍青了一大片,酸痛了好几天。他们的船戏都是编舞给排练的。可能媒体被禁止提关于他们俩关系的问题,就一堆人问船戏。罗南的回答是“我们互相照顾啊,我拍过很多船戏,但是以前的都感觉像某种运动,这次的跟以往的都完全不一样……”(嗯……)然后老邓说“完全不尴尬,罗南太勇敢无畏了,她引领了全程”。对了,他们还有claddah对戒,老邓被提到和罗南相关的问题就会下意识地搓小手指上的戒指……
3 James Mcardle的飘飘长发是片场一景,“我是片场女王!”不过罗南说最大牌的是她的马,根本不听她的。
4 片中演小两口儿子James一世的Andy Rothney是老邓的好基友,ins上有好多他们的小视频,传说中的strange ginger man,也是苏格兰皇家艺校毕业的。
5 罗比以前拍戏从来不排练,但是Josie很热爱排练,她第一次觉得排练这么好玩。
6 罗南拍戏期间和她的mary们组了文艺复兴辣妹组合
7 罗南签这部电影的时候18岁,拍的时候已经23了。中间换过导演和编剧的人选,最后几乎所有人都是因为罗南来的,Josie还给罗比写了一封信劝她。
8 罗比和罗南同时提名奥斯卡的时候,本片制片非常激动。
9 历史上玛丽女王曾经给伊丽莎白女王写信,说达恩利勋爵是她见过的身材比例最好的long man,后来伊丽莎白都在信里称呼他long lad……
大概写到这里,想到新的再来写。
电影的开头我其实看得一头雾水。台词是几百年前的英语,剧情的展开也很难懂。本来以为,这就是一部卖弄玄乎的电影吧,也不打算太认真。可后来,我渐渐看懂了。渐渐地,我投入进去了,走进了两个女人的世界。
我看懂了Mary利用一身智慧,试图追寻心中的和平与人民的爱戴,却造得其反,身败名裂。
我也看懂了Elizabeth无能的外表下,渴望着自我,渴望着幸福的心。终于认识到,原来做女王,也是那样身不由己,也是那样地弱小,甚至不能保护珍重的朋友,不能与爱的人相伴一生。
Mary. 她美丽,聪慧,勇敢。可她输得一败涂地。
Elizabeth. 她隐忍,退让,放弃自我,于是她在这个男性主义的社会里活了下去。
可Elizabeth她真的赢了吗? 不。她输了自我,输了渴望的幸福。最后,Mary是孤身一人,众叛亲离。可Elizabeth又何尝不是孤独的? 她羡慕过能做母亲的Mary,羡慕她的美貌,她的才华,可最后,她选择了屈服,选择了做回懦弱无能的自己。因为那样才是她保命的武器。
是啊,她明明可以跟Mary联合起来,以两个女人的力量,统一Scotland和England,可是她没有。这不是她的错误,而是她的悲哀。在这个男性的社会,两个最强大的女人,还是那样的弱小。弱小到,害怕以一己之力去争取想要的东西,都是奢望。
这才是最可悲的啊。
在我意料之外的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屏幕上呈现出片尾字幕时,我觉得被震撼到了。那一瞬间,我觉得这部电影很神奇: 在不知不觉中,它给了我一些以前没有的东西。它让我觉得世界很残酷,可我所存在的世界,又很美好。
电影所展现给我的,是一个残酷,无情的社会。是一个连权力最大的女性都被迫服从的社会。选择服从,一生失去自我。或是追寻心中所想,却惹祸上身,失去一切。
你会选择哪一个?
罗南的眼神真的很灵动很聪明,罗比可塑性也好强,但是服装设计…可能和现在的审美有些差距。
两位老婆演的玛丽女王,预告片打着双女王撕逼的幌子,但是完全不是,以至于没有看明白它到底要讲个什么东西,尤其我还对于中世纪胡子拉碴的众多男性完全脸盲以至于看到结尾都不知道谁是谁,在讲什么混乱无章的剧情。
不过,在男权政治中心生了孩子的玛丽成了“whore”进而被废黜,而无婚无子的伊丽莎白一世显然活得更长🤫
作为一个从高中起就因为美剧而开始了解这段历史的剧迷,这段电影好多情节都非常戳中我的心窝啊。虽然电影的故事性确实有点弱,但真心觉得这部电影的受众不是对这对表姐妹的历史不太了解的观众,而是那些对这段故事一直有所了解和关注并且津津乐道德朋友们。我是在高中时因为看了《风中的女王》(妥妥的玛丽苏言情剧哇,只不过时代换到16世纪了,焦点集中在玛丽在法国的时期)而入坑这段历史,后来又看了些相关的纪录片以及杂志,补了玛丽回苏格兰后的统治时期的历史。
不得不提的是电影把玛丽人生中几个重要事件还原的相当精彩(当然可能略有改编),所以故事性对我来说不是特别重要啦,而且每当进行到一个历史事件冲突点的时候让我非常激动,事实证明还原度相当高。两个多小时下来我也没觉得疲劳。 虽然在影片中伊丽莎白戏份略少,但是越看到后面越能被这个人物强大的内心和人格魅力所吸引。伊丽莎白的历史我也了解了一些,但是就如电影里说的,历史展现地更多的是她如男人一样决策统治的一面,虽然对于内心世界的评论和记载也有,但相比较玛丽这种据记载热情似火的历史人物就清冷了许多。 回到影片中,英国女王内心的无奈,痛苦和柔软;斯图尔特在一场场叛乱和动荡中的步履维艰都完美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在这里,观众从人的情感视角来认识两位女王,而不再如历史纪录片一样仅仅从历史人物这样一个抽象又冰冷的角度被现代人分析和审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两个片段:
一:
两个女王会面的片段是的对话真的有种世界上唯一相知相惜的两个人不得不站在对立端的对立和谐感,氤氲的水汽和飘动的布帘暗示着他们之间的试探和犹疑,绝妙。
二:
玛丽被行刑时伊丽莎白念得那封信和她站在雪地里仰面哭泣。 承认这里真戳我泪点,不知道是演员演技太好还是我对这段故事浏览太多遍导致共情太强。
最后的最后,大大推荐服道化和场景,极度的还原的画面让我看着看着有一种在欣赏那个时期的油画的感觉。有好几次看到一群议员围着一个人签名的场景,那个中央蜡烛做光源的感觉和我看过的画简直一模一样呀!因为造型高度还原,一开始带着现代审美去看还有点不适应,但是越到后面越觉得两位女王都美翻了,我已经沉迷他们的美色无法自拔了(对,哪怕是伊丽莎白后期面目全非了,我依然觉得她浑身上下魅力四射!)
看豆瓣评分不算高,建议大家补点历史然后食用,电影真的满满的诚意,观影体验非常好啦😄
看了《玛丽女王》
西尔莎罗南,我喜欢的年轻女星,饰演玛丽·斯图亚特,苏格兰女王,信天主教。
顺便说一句,这个玛丽不是因为残酷屠戮新教徒,被称为“血腥玛丽”的英格兰女王玛丽·都铎。血腥玛丽是之前的,她曾经囚禁妹妹伊丽莎白,她死后,伊丽莎白继承王位,成为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小丑女饰演的伊丽莎白·都铎,英格兰女王,即是伊丽莎白一世。因为血统不正,是私生女,受到表侄女玛丽·斯图亚特的威胁,后来囚禁了玛丽20年,最后处死了她。玛丽被砍头的时候第一斧子居然没砍断,又砍了一刀,可谓非常惨了,悲情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是玛丽·斯图亚特的表姑妈,血腥玛丽是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姐姐。关系很乱没办法,欧洲王室就是亲戚互相结婚,名字又就那么几个,又都叫queen。
两个女王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红王后和白王后,总是要砍人头的红王后,原型就是血腥玛丽,也或许是把两个玛丽合一了。白王后是伊丽莎白一世。
因为美国是新教国度,美国电影里新教是虔诚洁净、朴素正直的正义一方,是新生的蓬勃力量。而天主教则是老欧洲的淫靡堕落、保守顽固,是没落的反派。
伊丽莎白一世在历史上是胜利者,电影里往往把她塑造为不让须眉的巾帼豪杰,不向世俗婚姻和政治联姻妥协。又有情夫,把男人玩弄鼓掌的女权先锋,是站在她的一边叙述的。
而玛丽则是冥顽不化的保守势力代表,痴肥愚蠢,没有头脑。或者把她表现为陈腐落后的可怜虫,脑子转不过弯的殉教者,可怜的小女人。
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伊丽莎白女王》就把伊丽莎白一世塑造成一代明君,英明神武,周旋于各国之间,不得不终身独身,操纵那些对她和王位有野心的男人,而不被他们操纵。率领英国舰队大败西班牙,一举开创日不落帝国。也不乏女性的善良温柔,杀玛丽是出于不得已,自己也很悲伤,君王的无奈云云。
这个电影倒过来了,玛丽成了天性自由、思想开明、政治正确的新女性,纯真善良,享受爱欲,追求女人的幸福,敢爱敢恨、敢想敢做、独立自主。 她的女仆也是多种肤色的,还有个基佬男仆。她甚至轻易原谅了男仆和丈夫搞基,因为“你遵照自己的内心”,完全是个现代的自由开放腐女。也许有点太任性小妞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以自我为中心。
伊丽莎白成了个压抑扭曲、保守顽固的老女人,为了权力牺牲自我的政治动物,活在规矩教条里,没有个人幸福可言。还长了一脸天花,丑陋吓人,头发也掉光了,戴假发,要靠白粉掩盖。 这是对新教伦理的批判么?或许只是小妞要革命的傲娇,总之这是这个电影最大的不同之处。
影片戏说成分极大,英格兰大使居然是黑人,还有女王老公和意大利人搞基,嘉玛陈饰演的华裔女仆,显然和真实历史差别过大,像是披着古装的新时代小妞电影,伯德小姐变成伯德女王。
我认为,饰演伊丽莎白的玛格特·罗比演的更好,饰演一个不讨喜的角色难度更大。
还有,据传,伊丽莎白一世能活过天花,是因为宫廷御医采用了中医的方法——发汗。当时女王感染天花,西医药物一筹莫展之际,御医准备铤而走险,运用中国传来的办法,让她裹着被子烤火发汗,结果真的治愈了。实乃我中医神威的历史佐证。 如果没有中医,女王就死了,就不会有英国舰队打败西班牙,就没有日不落帝国和殖民扩张,就没有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想多了。
因为两位女王的战争被拍过无数次,实在拍不出新意了,所以就只能这样了。和奥斯卡提名电影《宠儿》有相似处,都是非常戏说的历史,过于现代化,女人战争,给女性看的。
还有,乔·阿尔文又又又饰演一个可有可无的男花瓶,怯懦的小白脸,他在《宠儿》里也是这样。
我是因为想起在书虫系列读到过同名的短篇小说,便在浏览影片的时候觉得看一下也不错。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角度和书虫里小说的角度是一致的,都是从玛丽女王行刑前一晚给儿子写的信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的视角铺开。我不知道书虫系列里的这部小说有没有删减内容,电影中间确实是感觉到一部分的删减。但从内容上来看是大致相同的,书里没有伊丽莎白女王得天花和两个女王会面的片段。这两个片段的增加,突显了伊丽莎白女王面对玛丽女王时的那种自卑,电影中伊丽莎白害怕见到玛丽女王比她年轻貌美,这可真是符合小说里玛丽女王贯穿全文的自恋式的意淫。
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结果不管是这部小说还是电影,全部的内容都很玛丽苏,我想很多观众都喜欢玛丽苏式的爽剧,但绝不喜欢这种失败的玛丽苏式的惨剧。剧里玛丽女王一从法国回到苏格兰,马上就开始统治苏格兰,不采纳前任国家管理者也就是她的哥哥的建议,肆意妄为,一上台便开始革新。玛丽女王信仰天主教,老百姓和大臣们信仰新教,这种矛盾虽然是不可调和的,但作为外行的观众来说,也非常不赞成她刚登基就立马宣扬天主教,实在是缺乏政治敏感度。看到同父异母的哥哥在从一开始尽心辅佐她到见她完全不听劝后决然离去,真的想骂女主。她一意孤行,从挑选丈夫到宠臣当面被杀,丈夫被杀,逃亡流产,御驾亲征,战争失败,被大臣强迫结婚结盟,最后被关在伦敦塔里的20年。她的一系列失败的政治行为在她看来都是外在因素影响,但确实反映了她的政治才能不行。
尤其是和伊丽莎白女王对比,从小说和电影里都是从玛丽女王的视角来看待伊丽莎白女王的,她认为伊丽莎白女王一直妒忌她年轻貌美并且还有丈夫和孩子。相反的是在很多书本和影视剧里我们看到的伊丽莎白女王都是一个睿智、聪明、貌美如花的伟岸人物。但是这部剧从外貌到女王的智商都在丑化伊丽莎白女王,尽管这很符合原著小说,但作为还是觉得有点儿不能接受,当年安妮博林的凭借自己的美貌能将亨利6世迷地团团转,就可以想象伊丽莎白有多美,了解过她长过天花,后期都敷厚厚的白粉在脸上,但是在之前女王的脸也被丑化了,何况还是一个美丽的女演员来扮演的,还不如女演员化日常妆。至于丈夫,还是算了,一个外貌漂亮却懦弱还是男同的丈夫,至于孩子詹姆斯,玛丽女王并未写她与孩子的日常相处,没有亲情的描写。
从历史课本上稍稍了解的天主教更保守和传统,属于顽固派,新教是开放革新派。但在电影里感觉玛丽女王代表的天主教更开放革新,女王和侍女没有那么等级森严,和侍女可以说说笑笑,一起吃饭和玩游戏,包容同性恋的宠臣。其实我想电影可以稍稍科普一下两者之间的不同就好了。
我觉得在电影和小说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是,玛丽女王和自己的侍女、男宠臣在房间里坐着玩游戏,她的丈夫突然带着士兵冲进来,当着她的面一刀刀刺进了宠臣的身体里,整个房间血流成河。这里其实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她已经丧失了对王权的掌控,内部的大臣和士兵开始叛变。
虽然后面与一个有强大军队的大臣再次结婚,可惜后续在战争上屡屡失败,她还是不后悔的,生是天主教信徒,死的时候还是穿一袭红裙作为天主教徒而死去。作为一个女王,我觉得她确实不够强,没有伊丽莎白在政治上的能力,而作为一个天主教徒,她到死都不更改信仰,还是挺让人动容的。
有文本剧本还这么稀烂我也是……转场乱的一批,根本感觉不到时间顺序。有前置历史背景的观众都无法迅速融入剧情。罗南妹妹你的演技咋回事???走廊和哥哥冲突那场戏我仿佛看见你本人而不是女王。罗比姐姐美而演技好,然鹅变成配角。惊喜浮现gamme chen和乔老歪。老歪完全就是个功能性角色啊,没有发挥余地。
73/100 其实从女性为主人公的历史素材里进行创作,作者的意图已相当明显,但是没想到的是,电影没有盲目的把现代平权价值观生硬往里套,而是用了诸多真实可信,跃然纸上的男性形象,烘托出一幅尔虞我诈的贵族权利斗争的画面,进而去表现女性在此环境下的种种困境,玛丽和伊丽莎白一世的关系也“意淫”的像模像样。能够看出为了缩短时间,有些细节不可避免的丢失了,也就意味着虽然整部电影华丽有致,但对它中心人物的展现,还是缺少了一种完整性。
因为看过二位女王当年的通信,所以觉得这片没有特别难消化。也是因为他们还挺忠于信件内容写的剧本,所以伊丽莎白前所未见的emotional和weak,但可以接受,Mary聪明莽撞但很有魅力,这个部分完成的很好。总之比我预期的好,就是首饰太廉价太塑料,像从温州批发的一样。
完全靠Saoirse Ronan和Margot Robbie撐起來的電影。兩個人真的不愧是新一代演技派的傑出代表。但是電影本身節奏把握不好,缺乏張力。不果想要表達的意思還是傳遞出來了。當年歐洲的monarch並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很多情況下仍然被貴族管制而身不由己。尤其女性monarch身邊的桎梏更多。那個時代的宮廷政治鬥爭歷史真的很有意思。
最后,伊丽莎白一世变成了红桃皇后。#也太无聊了吧!
拖拖拉拉、又臭又长。如果期待双女主的话,劝你趁早打消这念头吧,完全只是讲了一个人。
服饰好难看。把玛丽塑造成反叛、野心仅是逞能的弓箭,而伊丽莎白是妥协中摇摇欲坠的盾。倒希望之后能拍部Margot的伊丽莎白,若不是影片质量,她的女配本该好好公关下。生硬的剪辑全然打散了两位女王的对峙,不必要的枝节很多,呈现的格局太小。拉扯出两位女人身后男性的奸诈,但错过多场戏来剥去玛丽的野心看她不堪的儿戏。伊丽莎白的“孱弱”写得更好,在男人簇拥下步向强悍,还是承受同样的不安
不是很懂这个低分 故事很有意思,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同时对历史的缺口给出了十分现代的诠释,比如第二任老公关系恶化因为是gay,被怀疑私通而遭谋杀的rizzio是transgender…政治正确上表现无可指摘。虽然结尾必须尊重史实,但高潮部分突然涌现出超越政治的姐妹之情可以说是一次女权意识的觉醒:与其在父权体制的下为一点可怜的利益厮杀,不如联合起来改写权力结构。对于mary这个人物的个性,在某些政治情景下显得很charismatic,某些政治情景下却是血气方勇,让人觉得她的命运有些咎由自取,总之是个复杂的好人物。Elizabeth I 就更不用说了,MR几乎演绎出了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可惜戏份比较少,也被最终的结局所限定了。
?看了评论惊呆了 除了剪辑有些混乱可能是导演想讲得太多故事时间线拉的太长 但是这部比宠儿好多了吧
这个6.1的分数什么鬼啊扶额?首先16世纪英国社会及宫廷就有大量黑人了!说剧情看不懂?是刷着手机看的吗?说质感不如《权游》?恰相反质感不逊于《权游》,服化、美术、场景、摄影从构图到用光,都是一流的古典学院派油画质感…视觉上足够精良了。剧作来讲,找到了一个不俗的角度,把两位女王之间那些微妙的心理角力刻画到了纤毫。看权力顶峰的两个女人,如何因权力而荣耀,也因权力而孤立,它甚至是男权社会中两种女性生存方式间的切磋与较量。况且玛丽女王这个角色一点不扁平啊,你会看到人物的聪慧、慈爱、通达、勇敢、顽皮、爱娇、心计,甚至愚蠢到刚直的一面如何把她导向死亡。好多台词写得都很棒,毕竟导演是戏剧出身。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行刑前的这句遗言,可谓掷地有声了。Max Richter 的原声太赞了,不给个奥斯卡提名我就坐地上不走。
预告太有误导性了,哪里有姐妹撕逼,明明是两个性格迥然的女性君主在男权主导的世界里,用各自的方式寻求生机。其中不乏政治上的阴谋和猜忌,嫉妒,欣赏,Elizabeth 与时局和解,Mary 殉道以坚守自我,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满满的女性主义。当然缺陷也是致命的:古装剧,boring;戏剧质感古装剧,double boring. 更不用提故事不够吸引人,在大部分观众眼里已经是原罪。
7分。罗比是个好演员,不惧“天花”的丑容,化妆师细节做得不错,睫毛很金色。罗南真的美。展示了一个温柔善良充满智慧的女王形象。
很少有电影电视以Mary为主角,知道历史的结局,听着两个女王的对话也是讽刺,让人难过的泪流。感觉Mary 好稚嫩,好善良,在全是男人的世界挣扎求生,最后投入伊丽莎白的怀抱没想到也是死路一条
近四星。打分低原因应该是舞台剧女导演改编的电影,是出于对电影优势运用不足吧,不玩运镜变化,剪辑闪回,多层次并进叙事等等,故事就讲的过于平淡松散。最后伊丽莎白总结玛丽的失败:“你的天赋,导致了你的失败。”这句就可从童年起拍个长剧。于平常人说节制自律审慎是体面,于这个男权觊觎的王座,节制自律审慎关乎性命。玛丽女王自小的境遇养成,让自己始终不明白自己看不起的是什么。而安妮博林的女儿伊丽莎白太懂得。
看的时候全程懵逼。她怎么回去就夺她哥实权了?怎么就威胁英格兰王位了?为什么要杀她?史实都讲不清楚。
和宠儿两场连看得出的结论:好演员确实是能拯救平庸无聊剧作的,罗南的吸引力可以让我忽略掉电影很多缺点,撇开没头没尾的历史呈现和过分注重多样性的选角,我反而觉得这其实是在借女王历史和脱欧背景拍女性叙述史,讲得是女性被压垮和边缘化的命运,哪怕是女王也不例外。所以她们相遇时的场景会让我觉得分外动人,一个被操控却自以为可以挣脱的女性遇上一个甘于被操控深知无法逃脱的女性,两种丰富纯粹的female subjectivity的碰撞,那一刻就够了。
7/10 非常切题,以至于Queen Elizabeth的人像建立的太简单和刻板;罗南演出了一种几乎是蛮横的形象,不同于我之前看到过的被刻画为“温柔”的Queen Mary的形象;同时,Queen Elizabeth被刻画为“柔弱”的受难者,和布兰切特出演的传记片不同 - 这样想来,塑造两个不忠于刻板印象的历史人物,并刻画角色颠倒的权利争锋,这部电影应该再高.5?(竟然在写影评的过程中argue against了写下的第一句话...)但同时存有的一些矛盾,接近结尾处的姐妹情深,并不知道真实历史,但根据剧情发展,这段太愣了
服化道真的有看点 JACK也有看点 有几个关键帧很有戈雅和伦勃朗的味道 ... 只是感觉过于美化两个历史人物
导演非常执迷于女人的血。玛丽产子两腿摊开流血,接的镜头是伊丽莎白用同样的坐姿坐在一堆红玫瑰上。以及,玛格特罗比摘下假发那一刻,一下子从红皇后变成了vivienne westwood,以后拍传记片,选角可以考虑她了。
预告剪成女女撕逼剧完全是误导!实际想拍女人如何在男权中求生存顺探讨生育权的现代励志剧,可惜Mary忽而御姐忽而智捉,而原本成天做女红长天花的Elizabeth结尾却摇身一变霸气四射,看得摸不着头脑,有点刻意影射当下了。不过喜爱英国皇室历史的话,还是看得很投入的,Stuart、Tutor、六个老婆的Henry、Bloody Mary、清教徒天主教的冲突啥的都很有意思。而岛国皇室一早就有女皇,也是非常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