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有一句名言:在明天,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不得不说,大师太有前瞻的眼光了,你瞧,当下网络上充斥着数之不尽的网络红人,还有来历不明的各种假新闻和假消息满天飞。这部非常规的喜剧是由一个谎言引发的真实故事的重新演绎,不仅成为了网络时代的一个有趣的注脚,还足以让人思考电影中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
《能量唤醒》出自挪威导演克里斯托弗·博格利(Kristoffer Borgli)之手,这部处女作有着较为复杂的叙事层面,它混合了纪录与虚构情节,以伪纪录片的形式,重现了某知名能量饮料厂商的一次失败的病毒营销推广。同时,影片也可看作是挪威喜剧演员、行为艺术家Amir Asgharnejad的自传式纪实剧情片。自然,一切还要从这位行为艺术家阿米尔(Amir)的亲身经历开始讲起。
阿米尔是一名喜剧演员和恶作剧者,2014年他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他在奥斯陆街头随意挑衅商店的保安打架,却被一拳打倒在地,满口吐血。这段视频引起了一时轰动,数百万人观看了他被暴力殴打的过程。之后,一家大型广告公司邀请他到洛杉矶为他们的能量饮料广告代言,想利用他这种挑衅的霸凌意识、却不怕被揍的形象来做产品营销,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段视频是阿米尔精心伪造的,结果引发了一连串出乎意料的事件……
这种离奇荒诞的故事相信只会发生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普通人不择手段而一夜爆红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多,正如阿米尔那样,采用街头摆拍的方式就能轻易地欺骗镜头前的无数观众,甚至令到媒体和广告业人士也上当,可谓令人大跌眼镜。不过,聪明反被聪明误,阿米尔在拍摄广告期间既受到凌辱(被肌肉男反复掌掴),也被视为主动霸凌者遭到非议责骂。这显然都不是这位喜剧演员的本意。不过,从一件简单的行为艺术事件却反映出文化上的差异(欧洲与美国),还暗示了视频/影像的欺骗性与洗脑功能,这似乎是不少聪明人能透过网络一夜成名的原因。
然而,这部影片并不(只)是在讽刺那些一心想成为网红的普通人,毕竟本片导演克里斯托弗·博格利和阿米尔私底下是好朋友。最重要的是,透过影片中能量饮品的营销手段,展示出媒体广告向消费者潜移默化灌输价值观念的手段。就这个能量饮品来说,广告向其目标人群——涉世未深、血气方刚的男青年贩卖一种价值观:喝了这个就能瞬间充满力量,足以承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打击。广告渲染阿米尔被掌掴的画面,暗地散播出助长暴力的因素。广告的本意未必如此,却凭此手段迅速吸引目标观众的眼球和注意力,实现产品盈利的目的。
由此,影片揭示出媒体广告利用及剥削的本质。片中中途引入一位颇有名气的“特型”演员亚当·皮尔森(Adam Pearson),他因患上罕见的疾病导致脸部肉瘤增生,却又凭着一张面目全非的脸,在好莱坞迅速引起注意,出演了《皮囊之下》与斯佳丽·约翰逊对戏,更获得不少反派角色的机会。一名痛苦的疾病患者,摇身一变成为了媒体大众关注的对象,完全有赖于媒体广告将他的缺陷扭转为一种极具观赏性的现象,而这种具有剥削意味的现象在导演的下一部影片《受够了自己》中也有提及。
除了对网络红人、媒体广告的讽刺批判之外,导演不时回到真实与虚构的层面上,让人不禁思考一番。现实世界里的阿米尔和电影中的角色阿米尔,一个真实,一个虚构;然而在伪纪录形式与戏中戏的架构里,这两个人物早已难辨真假。相当有趣地,影片不断从情节中切换到对阿米尔本人的采访片段,强调突出这个重演故事的虚构属性,比如一些不曾在真实事件里出现的人物和细节(初级女助理、最后的暴怒摔门等等);另一边,导演又故意混入不少NG笑场片段,其主因是阿米尔本人对这个角色的不满,他想用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按照导演的剧本来演绎“自己”这个角色。
由此,影片再次抹去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观众在画面上看到的事实究竟有多少真实的成分,恐怕要打上问号,而这一点恰恰又与网络上充斥各种假新闻的本质遥相呼应,不得不佩服影片导演对当下时代的敏锐观察力。
酷得很,多重出戏,网络上、荧幕上的一切都是杜撰
after SICK OF MYSELF
好久没看电影了
挪威群众尼玛是在调戏我
跟片
虛虛實實,troll trolled,介乎有趣與沒勁之間
@(2017-05-12)DRIB(能量唤醒)(只知道是伪纪录片,但完全看不明白要表达或讽刺什么呀。)
很有意思的片子。很喜欢戏中花絮的手法,特别是关于结尾的两种拍法的探讨,以小见大。选的几个冲突场景涵盖了很多话题:种族、男女关系、个性矛盾、欺凌……还有好几个埋伏笔的细节,蛮妙的。
看了五分钟,没觉得有趣,已猜出走向,就不买会员了。。。
有点创意的伪纪录片,网红打造实录
哈哈哈
WTF?
就是这么随意
挺有创意的 戏中戏 or 戏出戏....
The inside story of an energy drink marketing ploy gone wrong.
没看懂……不过男主这种人真的有意思又欠揍
“不能出名我会更痛。”当下网红的现状。
北欧的小众电影就是这么任性,就是这么搞笑。
有意思的拍法。
并不只是讽刺那些一心想成为网红的普通人,还揭开了媒体广告业利用并剥削受害者作为消费对象的本质。媒体和网络不知不觉成为了暴力泛滥的幕后黑手,因为它不断满足观众和消费者阴暗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