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叠个甲,全是个人看法有不同意见欢迎交流,标题只是整活没有主角就是个铁t的意思,别骂我别骂我(悲
个人感觉片子没什么特别精彩的亮点,逻辑上有些部分也很难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总体还可以,看下来感觉对于主角的刻画更倾向于性格而非性别,电影用大量篇幅描绘了当一个群体里出现特别优秀的个体(尤其这个个体还是刻板印象里的弱势之一时),其余人的看法和主角在所处环境里的应对。
主角的性格刻画倒是非常鲜明,道德感不高,但也会有善良的一面,邋遢,暴躁,喜欢骑摩托车,但基本上片子都在讲述主角偷车……这部分就更加意义不明,片名《摩托竞技会》不管是跟竞技还是竞技会都没什么太大关系,唯一有关系的摩托也耗费大量篇幅在“偷摩托”上,开头主角很想学会的技巧最后直到结局有没有学会也不得而知。作为“无名氏”的主角更像一个一直被利用的偷车工具人…抛开主角和老板老婆开心骑车的剧情甚至让人感觉主角最后爱偷车大过于爱摩托竞技本身。
跟主角比较有感情的角色可能就是老板的老婆了,有个细节是在她面前主角就从无名氏变成了julia。主角还帮着照顾老板儿子,在见老板老婆最后像是特意打扮了一下(平常都是大t恤大裤衩但这次甚至带了两条项链)。好兄弟问主角偷车赚的钱要拿来干什么,主角说她也不知道,需要的东西她都能偷(真是零元购大王)。最后主角把钱全都给了老板老婆(钱藏在老板老婆儿子的玩具车里 还有一条主角的项链)。
所谓女性主题或者种族主题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表达。帮助过主角的黑人男性去世以后,主角梦里经常出现他的身影(梦里那个荧光裤衩真的很亮 完全看笑了),霸凌主角的白男也是很经典,很刻意的美式霸凌,低腰裤街头男狂竖中指,外貌羞辱、性别歧视也来来回回就那么两句,老套。总之这几个部分确实有点空洞普通了。
结尾浑身燃火灵魂出窍总算是把主题又拽着往电影名扯了扯,不然片子还不如叫《摩托零元购》算了。
比较有意思的对白:
老板老婆问那项链是不是摩托上的零件,主角说那是发动机里上上下下的活塞。
老板老婆说,
“发动机是摩托的心脏”
来源:queer squad微信公众号
文章:Pei
(节选)
首先,为什么我更愿意将此片中文名译为《摩托竞技会》而不是目前在豆瓣条目中的《摩托少女》?因为一个明显带有性别指向的名称和主题恰好与本片所要呈现和表达的主旨背道而驰。主角Julia看似拥有一个“女性”的名字(虽然在剧情中,角色也更偏好以“Unknown“自称),但整部电影却从未正面提及过这个角色的性别。然而,观众却无法跳出主流性别规范的怪圈,也许理所应当地将这个留着长发,声音明亮和胸部丰满的人等同于女性。然而导演想要做的,正是挑战这种对性别的“常规”理解和认知,通过行为、肢体、外貌、气质来打破某种性别霸权的审美和接纳,解放那些被封印在常态之外的性别表达、气质和身份;同时也对传统的观看性发出强硬的质问,对于角色性别的认同和带入,也许有时候并不是如想象中极其二元的男或女那样简单粗暴。导演也曾在自己的电影笔记中提到过,自己并不愿意将某种性别投射给这个角色——正如ta自己一样,导演并不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特定的性别范畴,或应当呈现出某种性别气质,也许非二元是用以阐释这个角色性别身份的最好选择。因此,将此片译作“少女”实则也是一种对角色性别的先入为主,这对角色的身份已经形成了某种预设,削弱了影片本身所带来的酷儿性。
原文发表于公号 Queer Squad (酷儿小分队)
原文“戛纳电影节 | 模糊性别与阳刚之气《摩托竞技会》Rodeo”
本片观影于2022戛纳电影节。 本片获得“一种关注”(Un Certain Regard)单元"Coup de Coeur"奖。
感谢楼里的朋友已经帮我搬运了此文的第一段,当时豆瓣本词条下片名译为《摩托少女》,对此我个人觉得稍微有点欠妥。非常感谢采纳建议的朋友,将标题换成了《摩托竞技会》。
首先,为什么我更愿意将此片中文名译为《摩托竞技会》而不是目前在豆瓣条目中的《摩托少女》?因为一个明显带有性别指向的名称和主题恰好与本片所要呈现和表达的主旨背道而驰。主角Julia看似拥有一个“女性”的名字(虽然在剧情中,角色也更偏好以“Unknown“自称),但整部电影却从未正面提及过这个角色的性别。然而,观众却无法跳出主流性别规范的怪圈,也许理所应当地将这个留着长发,声音明亮和胸部丰满的人等同于女性。然而导演想要做的,正是挑战这种对性别的“常规”理解和认知,通过行为、肢体、外貌、气质来打破某种性别霸权的审美和接纳,解放那些被封印在常态之外的性别表达、气质和身份;同时也对传统的观看性发出强硬的质问,对于角色性别的认同和带入,也许有时候并不是如想象中极其二元的男或女那样简单粗暴。导演也曾在自己的电影笔记中提到过,自己并不愿意将某种性别投射给这个角色——正如ta自己一样,导演并不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特定的性别范畴,或应当呈现出某种性别气质,也许非二元是用以阐释这个角色性别身份的最好选择。因此,将此片译作“少女”实则也是一种对角色性别的先入为主,这对角色的身份已经形成了某种预设,削弱了影片本身所带来的酷儿性。
本片以一段激烈的争吵开始,在剧烈晃动的手持镜头拍摄下,“亢奋”成为描述本片的关键词之一。主角Julia对摩托车极限运动的迷恋和热爱,与传统的性别身份形成的鲜明对比,蓝领阶级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向侵蚀和挑战,都无一例外地将本片推向一波又一波激进和反叛的高潮之中。在一个高度阳刚甚至是有毒的“男子气概”膨胀的摩托极限世界中,Julia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下的女性,选择隐去自己的姓名与男性同台竞技。在一场肾上腺素极速飙升的比试后,Julia成功混入摩托车帮派,并继续利用男性凝视下的“女性身份”,通过小把戏骗取他人摩托车。正如侠盗飞车的游戏剧情一般,Julia的生活逐渐被盗窃任务填满,但仍然因为“特殊”的性别身份在这男性统领的叙述中扮演着另类角色,始终被置于边缘的话语之中。因为过人的实力和野心,Julia在所难免地引来他人的敌意和侧目,在一个独自外出的夜晚遭到他人的埋伏和攻击。随着复仇的心理和掠夺欲望的激增,在帮派头目的暗中支持下,Julia暗自筹划了一场大型抢劫任务,并组建了一支小队开始行动。平行主线剧情则是讲述了Julia与另外一名女性之间的故事,在两人关系发生微妙变化后,一桩不幸却正在发生。
Jack Halberstam曾在《Female Masculinity》里提到过“masculinity without men”,为什么阳刚之气总是与男性或者“成为男性”相互绑定?进一步说,也许总是被赋予给那些白人的、中产视角下的男性。权力的话语使其变成特权的象征,它渐渐成为父权社会中维护男性身份的稳固基石,最终趋同于某种话术之下的“男性气质”。导演选取摩托车极限运动作为承载阳刚之气的媒介,利用这一轴心来展开影片的主要叙事,但却选择了脱离白人中产这一“必要条件”的方式,作为呈现阳刚之气的语境,对法国少数族裔和略显“边缘”的群体进行刻画。这也正是对阳刚之气和白人性这一传统组合的批判和审视,这种对群体的再现也强调了对“反主流”的主张和对少数族裔的赋权。影片中充满激情、冲动、勇敢与果决的氛围,与那些徜徉在疾风中的热血以及呐喊一同构成了对阳刚之气表达的绝佳典范;而它没有被禁锢在逼仄的维度中,并不仅仅属于某个性别,或被某个群体所概括和代表。它被置于只有男人才能拥有某种气质的惯性逻辑之外,与每个复杂的个体产生碰撞和组合,利用人(而不是男人)的复杂性来消解这种气质中的性别色彩。除此之外,对阳刚之气的多层次阐释还在于,它并没有被规范在一个“合适”和“体面”的维度当中,而是抛弃那些无聊又单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它可以是黑暗的、不符合规范的、反叛的;也可以是温柔的、关爱的和善良的。在平行叙事之中,Julia主动承担起照顾帮派头目妻子的责任,在与她相处的过程中,了解到她被丈夫监视生活的不易和无奈。也许Julia与她之间,并不能分享某种基于性别角色的惺惺相惜,但这种微妙的情感联结却来自于超越性别界限的关爱和情谊,也因此为Julia这个角色的多面塑造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同时也为女性身份的观众,增加了来自“同盟”的共情和认同。这一段故事,与近乎疯狂的帮派斗争和摩托运动形成鲜明的对比;阳刚气质在僭越传统规范的过程中重新被讨论、解读和展现——不再总是与“有毒”的气概相伴,而是被赋予崭新的意义。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在对性别气质的刻画上下足了功夫,呈现出深刻又复杂的酷儿性,挑战了刻板化印象之下的父权逻辑。利用性别身份和角色在叙事中的强烈对照,将观众引入多维度的观看当中,摒弃男性凝视之下的单一认同,重塑一种酷儿接受(queer reception)和观看性。那无法掩饰的热情和勇敢,是Julia这个角色一生对摩托极限运动迷恋的绝妙写照。在影片结束后热烈的掌声中,热泪一度使人卸下维护性别规范的伪装,也让我们重新拥抱那本该被自由支配的阳刚之气。
风格视听都不错,观看时很能体会情绪,剧作则俗套了些。A tale about a lonely girl, kinda like me.
2.5 这样shei儿的骑摩托我不懂
#Cannes22 NO.29 6.5/10 The ending make it a 6.5 that’s closer to 7 than 6.
所谓“叛逆少女”只是不按其他人设计的方式去活的女孩而已。年轻人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其实挺不容易的。
本以为是健康励志的运动题材,原来是一群社会青年和“低配赞达亚”偷摩托的青春残酷物语。虽然有几场摩托飙车戏看得人很爽,但整体来看技法和内容都太过老土了,后面强行来一些浪漫化的“灵魂出窍”戏更是突兀。不得不感慨这种现实主义风格偷车贼的故事,意大利和中国早已把别人拍到无路可走,徒有躁动不足燃情。
戛纳Day1早上第一场 开场我就知道这一定是我喜欢的片子!也是Jack Halberstam的片子 虽然不懂为啥要cue跨性别(?也许只是因为提到了个侮辱性词汇 但这种female masculinity和butchness的确是酷儿视角和亚文化里绝对无法缺席的元素和表达 我真太喜欢女主的人设了 太喜欢ta和其他顺直男之间的友情链接 这种bonding是呈现一个人物的重要切入点 我太爱这样的故事剧情了 GTA的抢劫任务还有极限到死的冲动和欲望都融在无限的激情里 而善良和纯真却丝毫不会被掩盖在那锋芒中 真的太爱了 导演和剧组都来了现场 最后全场的热烈掌声不禁让我热泪盈眶 敬这燃烧一生永不休止的激情和勇敢
女性身处男性占绝大多数的环境中,自身的性情与命运究竟会如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然而影片在剧本设置上还是太过四平八稳,显得比较拖沓。倒是导演洛拉·基沃龙的调度水准了得,完全不止于一部长片处女作。女主角Mohamed Bettahar的表演同样很精彩。
#Cannes22 She's just a girl, and she's on fire Hotter than a fantasy, lonely like a highway
14H30 27/09/2022 à l’UTOPIA BDX
逃脱剧情的一部戏,唯有女生看见女生。
看到最后她燃烧起来的时候真的忍不住草字出口,感觉在场有一半观众是被片命误导才买的…..啥女性情谊从性别视角出发blabla的,这就是对大嫂的爱啊…….纪念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女同电影,朱莉亚太有魅力了!!!以及赞达亚什么时候可以接下拉片(
真的好像山寨赞达亚哈哈哈
好了好了,知道你喜欢摩托了,烈火中永生吧
片子一直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里,女主角混迹在一群男性中间,镜头的情绪掌控行之有效,但导演就这一招看到最后会单调疲惫,基本上女主的角色成了,片子也就成了。
Cannes/女性觉醒女性情谊这东西 再拍都要变成样板宣传片了 就没点新东西
#75Cannes 一种关注# 第五场(Coup de cœur到底是什么奖啊)。girl on fire, 出其不意的结局是点睛之笔吧。在混混片类型中算是眼前一亮,和女主的大牙缝一样自然。是在电影宫碰到剧组photocall转播都忍不住拍上两张的狠劲儿。
Cannes75/ 跟预期差太多,提前离场。5.19
不错,配乐也很好
摩托戏好刺激,姐姐好酷!但这个精致的摄影和这个地下摩托的主题属实有些不搭,而且我从开头就很期待最后主角能飞起来的,前面铺垫的后面根本没实现嘛。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