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TV的现场,因为背对着人群,所以每一个镜头都拍到了他,除了歌手的脸就是他的脸。
念白说道“生活中会有负面情绪,你需要筛选出来,然后扔掉”,对应着铲起猫砂冲马桶的画面。
给脚手架小哥按工种命名的时候特别好笑,“roll-dog”负责开车带人在不同地点转移,被字幕组称为“好机友”哈哈。
纽约市民找到了脚手架的使用方法:客厅、卧室、洗手间、健身馆、棋牌室、办公室。
随处可见的脚手架,本应是保障行人不受到飞来横祸。但实际上,随着脚手架越装越多,对脚手架的日常护理和检查,也在额外支出这个城市的财政;否则,脚手架就变成了飞来横祸本身。应该把脚手架往更好的更艺术的方向改进吗?抑或是,跳出脚手架这个框架,找到更适合保护这个城市和市民的方法。
念白说道“我的记忆力不好,这让我很没有安全感”,画面是一个路人的头,白色长发却顶部秃秃。
马上接“所以我在记录”,一整个柜子的录像带。还有五个黄色的笔记本,翻开,一个个小方格里面藏密密麻麻的小字,很仔细地凑近才能看清今天发生了什么。但事实上,认真读完反倒会让自己陷入自我怀疑,真的有发生过这些事吗?
用记忆宫殿法来记忆购物清单,每一件商品都对应着离谱却有共同点的街边物品。
到了商店,自然而然开启了「曼德拉效应」的篇幅,从商店男子的介绍,以为要进入思考了,结果转头竟然错入了电影片场,感觉很戏谑。参加讨论会,内容推到这里感觉开始要往诸如平行宇宙之类深奥的地方走了,落到了自己拿贴纸去改变现实中可能被记错的商品名。
「如果你今天过得不好,没关系,明天的记忆会美化今天。」
养猫了会发现,如果没有给猫咪足够的磨爪子工具,它就会盯上家具,尤其是沙发这种毛茸茸的、巨大的。但没想到NYC竟然是用塑料透明罩来裹家具,虽然能看到内馅儿,但使用体验一下子下降了。对比起来,本土群众用五花八门的针织物覆盖家具就显得「温暖」很多,何况还是手工的。
很有趣的是,卖塑料罩的店家,自己家里不用。
人用塑料罩防止小动物或者汤洒等意外,而城市则有自己的办法来防止人这个意外。椅子隔板越做越高,为了防止流浪汉躺平睡个好觉。酒店外的直角弯围栏,为了防止人因为抄近路而踏入自己的私有土地。相当尖锐的自制障碍物,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仿佛它想告诉你什么,噢,原来是FxxK YOU(画面)
甚至,由这个「覆盖与保护」的主题,找到了一个试图让包皮重新生长出来的公益组织。
聚餐分钱是个问题,尤其当那个点了四罐啤酒的酒鬼要求AA酒钱时。
那位坐在餐厅里的男士,把鸭舌帽推到头颅,一手托着腮,满脸分不清愁还是倦,观察同伴在分账单。这一段画面真的太写实了,和念白陈述的账单苦恼完全一致。
去裁判聚餐的时候,我竟然也怀有一丝期待这会是完全公平的聚餐。事实上裁判遇到钱也变回普通人,锱铢必较,打包汽水填补餐费。
本以为是给房东太太报恩,期间展露了炸厨房的技艺。结果放置在新冠的背景下,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宝贵联系。这不是意大利烩饭烹饪指南,是完美邻里关系升温指南。
以上是观影后印象比较深的一些桥段,很日常,但却在精巧的叙事和不可多得的画面中突出了荒诞和戏谑,几近还原了日常生活的模样。
John Wilson属实是鬼才呐。
看第一集的时候就想推荐给所有人,因为太好玩,甚至舍不得一口气看完。 每一集都由John Wilson相同的旁白开启,“Hey New York”(你好哇 纽约)。面对世界上最为人熟知的城市之一,对创作者而言,这里还有什么? Nerd气十足的导演本人举着相机走上纽约街头,他有点丧又野心勃勃,他想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同时,他“想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拍摄纽约”。
而他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做到了,用最spontaneous、最随意的”傻瓜式“记录素材,二次创作出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明明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人群、街道、地铁、餐厅、超市,竟然都被他编成了一幕幕彼此关联的日常戏剧。
这部带点神经质的絮絮叨叨的短剧,似乎需要花一点时间看上一两集才能明白它是什么。这些无法被简单归为「纪录片」的视频总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又总在结尾处真情流露,让准备好一笑了之的观众们无法不正视生活本身的诗意与深邃追问。 第一集标题是Small Talk(闲聊),John Wilson在节奏飞快的纽约城里四处晃啊晃,看纽约客们都是如何闲聊的。 他飞去坎昆,偶遇了一个独自前来参加狂欢派对的男人,闲聊的最后却是他告诉Wilson自己的好友一个月前自杀了,Small talk变成了heavy talk。”It's brutal, man“,纹着大花臂的及时行乐者眯起眼睛说。 后面一集比一集脑洞大开,从「脚手架架设指南」到「如何给家具覆膜」「如何增强记忆力」,标题看上去越实用的,内容越出人意料,根本猜不到半路跳出来怎样的人物和故事。
最后一集的拍摄背景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初,Wilson像个脱口秀大师,把前面五集出现的主题一一call back,也提醒着我:前面的五集,其实是他过去两年的生活。
我太喜欢导演John Wilson了,因为他拥有我既欣赏又嫉妒的能力:持续在日常中发掘新奇,永远保持着敏感的观察力和新鲜视角,能把隐藏在生活每个角落里的古怪、荒诞、牢骚、温柔、伤感悉数挖出,一顿乱炖后,端出以小见大的奇妙。 同样是纽约电影人,John Wilson像一个接地气版的Woody Allen,他把暗中观察与犀利思考从中产阶级的精神生活移到街头和普通人的家里。剥离了红酒、文学、知识分子高谈阔论这些小资产情调的生活本身,竟然还是很动人,值得细细观看。 Wilson也仿佛我爱的Carrie Bradshaw宅男版,一次随机散步都能引发他浮想联翩——“I couldn't help but wonder...”
他甚至让我想到那个沉迷拼贴手法的戈达尔,他们都以某种方式创造了画面与内容之间独一无二的关系,只不过一个关于革命与浪漫主义,一个关于不着边际和“屎尿屁”。
他还让我想到了《假装我们在城市》里的Fran和五条人的歌。
John Wilson在采访里说,“我一直有一种冲动,就是把我生活中的一切都拍下来,然后把它做成艺术。” 从今年开始,我重拾写日记的习惯(以前也断断续写过几年,但从未真正找到写它的动力),我把我的日记叫做#Todaywellspent(今天好好过)。本质也就是普通人的流水账,我试图每天花一点时间,写下今天见到了谁,发生了什么对话,吃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我也尝试在日常中抽丝剥茧出一丝新奇,例如去餐厅的路上看到某个路牌很像鬼脸, 爬山时在半山腰看到一把凭空出现宛如佛像的椅子。
日记写着写着,我发现原来每天的生活还蛮有意思,即使是在「朝九晚五打卡」的上班族时期,一天的信息量也常常会超过我的想象。
直至今日,在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些城市居住过、也旅行过十几个国家之后,如果要问我哪一段人生过得最多姿多彩,我大概仍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纽约。
纽约当然是激动人心的,这个巨大容器本身吞吐着无限可能性,但我仔细一想,其实更可能是因为在纽约的那几个月,我每周都在写「纽约客」专栏,把这一周的吉光片羽统统记录。即使只是一个在公车上跳舞的乘客、一位因为买二手家具闲聊起来的台湾老奶奶、一支在时代广场地铁站即兴演奏的乐队,或者一个枯坐图书馆时因为观察他人而突发奇想的念头。
或许还是刘瑜在许多年前写过的那句话,「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而当一天发生的大事小事,外界环境扔给我的所有互动和在我脑海里弹跳的所有想法都被记录时, 当我认真对待每个灵光一现时,或许我才能说,这一天是well spent的。
大概,生活能够承载的想象没有尽头,用John Wilson自己的话来说——“从固定一个电源插座开始,到火山边缘结束”。
我曾经写过一篇读后感《人间很可爱,且读梁实秋》,生活很有趣,那就看《十万个怎么做》该纪录片讲了有趣的曼德拉效应,还有发生在纽约脚手架的故事。
台词:历史记录与集体记忆不符的现象
你越去挖掘,越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
要解决一些你不喜欢的事物其实很简单,因为,如果你绝不承认你对什么东西有不满,那,你就不需要做出改变。我们多数都不会在产生不满时声张,然后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最后,你也没法想到会有什么改观。你可以以结束一段让你一无所获的关系或者你干脆就赖在其中,再不出来,因为这实在太难过,翻不了片啦。
如果你建了太多的脚手架给自己,你终会埋葬于此,但如果我们尽我们所能,一点一点拆掉它,最后,全部都会消失的。
攀谈是社会的调和剂
而真正会攀谈的人,知道要怎样抑制那种表达,假装情绪稳定。
所有的关系会是同一个轨迹。
看完莫名想到莫妮卡说的那句,“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 It ' s sucks . You ' re gonna love it .”
感觉作者完全沉浸式地参与着自己的生活,完全真诚而细腻的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他的镜头下,无厘头的场景、稀奇古怪的人都那么可爱。只能感叹,有趣的生活是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的一﹣如果身边多几个这样的朋友,一定会很快乐吧!如果没有,那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
虽说是纪录片,但好像没什么逻辑,更像是 vlog ,碎碎念的分享。想起最近看到,说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在交流中,没有太强目的性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亲近。所以,我们每天都在找"幸福"。幸福是什么呢?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吧。
2022年劳动节期间北京天气好的离谱,与此同时,半个朝阳的小区实行封控,公共场所需持48h核酸阴性证明入内,全市禁止堂食。需要做好一旦出门,就再难找到合适落脚点的准备。
机缘巧合,居家看了这部实操性极差的生活指南,却算的上五一期间屈指可数欢乐时光,记一些会心一笑的画面。
第1集 如何开始闲聊
一位认真记录自己“small talk”技巧实践的社恐纽约客,仿佛看到千千万万个孤寂都市男女。片中看似杂乱无章的日常随手记录视频,却与风趣俏皮的台词异常切合,引人会心一笑。特别谈论“敞开心扉”的话题,匹配的画面是消防水泵的水喷涌而出,可他人对自己的心事如那个丢弃的纸杯一样毫无波动。
本片把美式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过也像英式冷笑话。开篇说“small take ”的大忌——谈话感情生活、聊天气等,可他去旅游后遇到一个小哥,他在在海滩上不但重提别人丢手机和包的伤心事,还把朋友去世的悲伤事都聊出来,甚至还比着惨跟小哥尬聊下去,他把小哥尴尬得脚趾扣沙的镜头也记录下来了哈哈哈哈两人最后还合影了,两个孤独的人在陌生的旅游地进行了融入社会的社交尝试。
看完此片,感觉每个孤独的原因跟自己都有自己的小宇宙有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奉行着不改变只换人的“高效”社交原则,因此每个人看似外向内心却很孤独。
作者对生活的解析如同他对素材的捕捉利用一样敏锐
目瞪口呆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tv show
请认准「英美剧漫游指南」的翻译,不认准也没办法,因为只有我们翻译了😂。这是英美剧漫游指南的首次翻译,完全出自对本剧的喜爱,NEW字幕组网站有全6集,B站有其中4集(某2集不给过我们又不想打码)(update:弯弯字幕组也翻译啦!)
爱到跳楼,辞典型纪录片,整合素材的能力简直是未来机器人水平。生活没有剧本却如此情景喜剧!socially awkward nerd的遛弯总结,虽然你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个纯粹主义者了但你依然能感受到这份纯粹快乐!最后一段call back太强,像是揉面团一样拉长成六个三十分钟的深情凝视,爵士乐一样零碎的漫步迎来舒缓的收尾更爱纽约一点,我紧握他手说:you are so my SOULMATE,hiya NYC,empire state of mind
约翰·威尔逊总是有他独特的视角和幽默感,而且又很巧妙地呈现出来。而在开心了五集半之后,最后却突然滑向伤感。
看完好想自己拍。p.s.放到上海或者广州能拍出来,北京永远不可能。
最搞笑的剧本来自于真实,比如《波拉特》;最高级的幽默莫过于讽刺,比如《pretend it’s a city》。本片两个都做到了极致。一本正经搞笑,搞笑中透着些许丧,丧中又带着某种哲理,配上nerdy宅男画完音,直戳心灵。最后半集首尾呼应加升华,从五星提到了六星。Thank god,这种片子真是可遇不可求。
🧡💛💚💙可能就是我一直最想拍的那种美妙狗屁吧💙💚💛🧡
神一般的影像表达形式 so much more than vlog 会讲故事的人太牛逼了
孤獨的人觀察力最強,而且關注點會比較奇怪,可能看似無聊沈悶,但是能自嗨。
爆尬之中又有一丝寂寞,平中见奇,发人深思……满满的Nathan For You之geek感,还以为是Nathan Fielder恶作剧伪造了一个身份在说话,一查原来真有John Wilson此人。
怎么办从看到纽约人对街头遛猪见怪不怪那刻开始憧憬了,感觉是很适合怪人生活的地方。
Joe Pera + Nathan Fielder 2020 年的写实主义经典
表面看似很丧,但实际上充满了奇怪的正能量?
把月曜、发国新浪潮和一个nerd放锅里煮,会获得本剧。嫉妒到不想给五星
应该是自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最佳范例吧
纽约漫游者,或是影像单口喜剧表演艺术家。因为絮语的体裁,所以作品和作者是高度同一的,Wilson很难在镜头前伪装出一个人设,而观众爱死了他的那些奇特的联想和微妙的尴尬——我们知道,他是谦逊的,善于在无聊日常里发现有趣细节的,因而可以信任的。每个主题下盛放的是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成年人的生活困惑,而他有刨根问底的精力和深入思考的毅力,于是每次升华都是那么自然,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全新角度。笑足了五集,然而在季终猝不及防地大哭了一场——新冠入侵、被迫隔离,时刻陷入失去的恐惧之中,所爱之人离我们愈发遥远。愿你我都能更勇敢,愿善良的房东太太永远健康。
John Wilson拍得太好了,是21世纪的浪荡子,影像时代的漫步者。
Nerdy weirdo白男的旁观视角纪录喜剧片和写给纽约的情书。每一句话都能有一个对应的片段这是有多少素材啊…回味无穷,有跟High Maintenance一样的energy,两位主创估计能做好朋友吧。(看出他跟我住的地方在同一neighborhood,不知道能不能撞见呢
看到他写得满满的日记本就懂了为什么他能拍出这部片,有趣的生活需要有趣的灵魂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