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纪录片剧情化、视听美学化也逐渐成为一个潮流。对这种处理方式,豆瓣上的评论,褒贬不一。有人批评脑补了太多不一定存在的情节,也拉长了叙事节奏,特别是还经常使用慢镜头,有时真是让人看得着急。但肯定也有好处,确实加强了一种代入感。当然,这种方法对于有一定历史底子的观众而言,属于锦上添花,有人甚至视为鸡肋;但对于很多缺乏历史基础的观众而言,却能帮助抓住眼球,也有助于让人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那些历史人物的心境,更何况这些画面、音乐、角色扮演确实都很棒。这就像是前几年,以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为代表的一批新派历史作品,都是在史实基础上,加入作者对某些具体场景的合理想象,让人读起来也觉得绘声绘色,有亲临其境之感,虽然算不上严肃的学术作品,但就普及型历史作品而言,也还是颇受欢迎。
批评剧情想象与节奏拖沓还有一个背景,就是觉得本片的史料不够厚实,以致觉得这些剧情占用了本可以出现的史料的时间。这就要看是怎么定位这部纪录片了。毕竟,对于“中国”这么大一个话题,只用一季12集就从春秋拍到了盛唐,讲了半部中国史,怎么拍都会是挂一漏万的。所以,对这一点其实不用太过苛责,如果对个别历史问题想进一步深挖,可以直接去找那100集的纪录片《中国通史》,或者是聚焦特定历史时期、人物、事件的纪录片。更何况已有评论指出,这部纪录片有强烈的外宣特征,从这个角度想,就能理解片子的整体处理方式了。
再换个角度问,如果让你选择12个话题讲述半部中国史,你会怎么选?带着这个问题,再去审视一下创作者的分集设置,就能感受到一些独特用心。个人感觉,本片整体上侧重于展示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制度的创新、交流、融合的重要时期与事件,但并不拘泥于具体的王朝更迭、重大战事。所以,我们会看到——
属于先秦的第1集《春秋》讲孔子与老子的交流及儒道思想的开创;第2集《众声》以墨子、孟子、庄子为主线讲百家争鸣;但并不去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如何你方唱罢我登场。
第3集《洪流》讲儒家的荀况发展出法家的韩非与李斯,为秦统一中国做好思想准备;第4集《一统》重点郡县制与文官体系、书同文、车同轨等开创性的大一统制度建设;但并不去讲秦国如何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国。
在秦之后,楚汉争霸这种剧情大IP池直接被略过,来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但第5集《天下》主要讲儒家思想如何一步步成为主流,替代了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其余大事基本被略过了,哪怕是卫青霍去病大胜匈奴、开疆扩土这样的事情。
考虑外宣诉求,张骞出使西域肯定是绕不过的,但没想到创作者选择了在第5集只是简单提及,更多放在第6集《视野》里,通过班超投笔从戎,三十年驻守西域来展示。这样也挺好,因为东汉相比西汉较为弱势,这些故事其实容易被忽视。而且班超的故事,不只是征服与出使,还切实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西域的长期治理。
在汉之后,同样是剧情大IP池的三国也被略过,直接来到东晋的第7集《南渡》,既通过“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宗族门阀政治的极致形态,同样也反映了中原文化向东南国土的延伸与渗透。而在与之相对的北朝,第8集《融合》所聚焦的魏孝文帝迁都与汉化改革,也是自西晋灭亡以来,中国北方各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一次看到梁武帝出现在序幕里时,我是有点意外的,因为这位和尚皇帝的历史口碑似乎并不那么好,甚至其后半生显得十分荒诞。但第9集《佛变》揭示了梁武帝在那时选择了佛教的特殊背景,继而反映了如何对其进行结合儒家思想、清规戒律的本土化改造,为之后佛教禅宗的形成打下基础。
魏孝文帝的早逝似乎让北方民族与文化融合的步伐有所放缓。第10集《关陇》说明了宇文泰是在西魏建立初期,由于相对东魏、南梁的弱势地位,才有动力进一步推进民族与文化融合及府兵制改革,从而实现了国力的逆转,也为后面统一中国的关陇集团打下基础。
隋朝的历史地位与秦朝有些相似,在片子的处理上也是相似,第11集《基业》的重点不是讲如何打败南陈统一中国,而是讲实行三省六部制、营建大兴城,首创科举制。这些都为此后唐朝的繁荣打下了基业。
终于来到了大唐的第12集《盛世》,大概是光彩时刻实在太多,无论是讲贞观、武周、开元,都不足够,片子干脆另辟蹊径,选了长安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以及敦煌的离婚民女李巧儿这两个微观视角,展现大唐的多元文化、经济交流,以及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往后展望一下,如果第二季要从宋开始讲,那么大概率会有宋朝开始繁荣的市井经济、四川的交子、文官政治;北方的辽金夏重点要展示民族融合,而不是他们与南朝之间的战争;元朝很大可能会有马可波罗视角,以及泉州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少不了郑和下西洋;清朝则是对蒙、疆、藏的巩固与整合。这样数下来,似乎撑不起12集的体量,到时候就看创作者又有什么冷门、但有趣的主题选择,就像是第一季里面的班超、王与马、梁武帝、宇文泰等安排。
我们翘首以待。
总体来看不如河西走廊,导演不是河西走廊导演,是河西走廊制片人。
看不下去了,弃坑,建议看中国通史这种干货满满的百级科普纪录片,中国社科院监制的,很多历史老师都曾经用来当作教学资料放映过。这个纪录片中国内容贫乏的我当作打发时间的视频都嫌慢。场景、配乐等等都不错,微博上面不少人截的美图也很好看。但对于纪录片来说,这就是锦上添花的内容,剧情拉垮决定了整个片子直接让人看不下去了。这个片子的内容量在我看过的不同类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纪录片里面排倒数,倒数,倒数!我想看4k高清影像我可以自己去b站找一堆!正常说话都不会这么拖拖拉拉的十分钟的内容量水到四十分钟!
目前第一集感觉还不错,前五分钟脑补的故事情节太多了,什么孔子如何回头之类的太多了,古代的文言文就几行字讲了很简略的故事,结果你脑补一堆故事细节放在纪录片还用旁白详详细细讲出来,你这不是误人子弟吗?非常不合适。你找演员拍视频为了视频效果演员必须加入大量的动作细节很正常,但你旁白把这些脑补当作科普讲出来是不是歪曲史实了?尤其是纪录片和影视剧不一样,后者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是前者有一定科普作用的,不少人看了之后会当真的。不过后面好多了,立意还不错,尤其是结局的时候。剧情暂时不如河西走廊,但是画面和立意还不错。
第二集,老毛病了,编剧脑补了太多的剧情,纪录片这样是立不住的,过于空泛了,部分地方言之无物,没有讲出来什么。部分内容是众所周知的不需要那样详细讲,初中历史课本都比这个内容多。这是纪录片不是儿童科普片。庄周的比孟子的好一点,但是庄周剧情长度比不上孟子的长,所以总的来看不如第一集。部分镜头太惊悚了,比如结尾那个持灯男孩的脸部特写……是鬼吹灯吗?最后也没有让人惊艳的立意挽留我的观感。
第三集,还是老毛病了,荀子和韩非李斯的故事讲的拖拖拉拉的,提供的内容很少,结果拖拉了四十多分钟,告辞了。一集近一个小时,我坚持了近三个小时,太劝退了,实在是过于简单无聊了。我刷个淘宝喵运会还给红包呢,这乏味空洞充满臆想细节的内容可以带给我什么?
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立意过大的同时内容贫乏,你要么立足中国像《中国通史》一样扎扎实实拍一百级这样超乎寻常的长度,要么像《河西走廊》一样聚焦一处可以拍的集数少一点,这放在毕业论文里面就是第一步选题就出了问题,题目过大撑不起来,后面更是不用看了,得直接被导师骂死。
主要是这片子里讲的百家争鸣部分实在是太基础的知识了,初中可是义务教育历史中考啊,百家争鸣也是考试重点啊,中考都背了几轮。估计大家在当年上初中的时候历史老师肯定要求背诵过很多遍的百家争鸣了。百家争鸣内容量很高,那么多学派那么多人,但是这片子讲述的部分感觉还没有初中历史课本多,几页纸的内容拖拖沓沓讲了多少集了,而且这一集只提了几个人,还没有课本讲的全面,和《中国通史》比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首先,不得不佩服芒果台的眼光和水平,不管是娱乐性的综艺、电视剧,还是紧跟政治导向的扶贫工作、正剧,倡导各种文化的综艺,都是站在前沿的。也很佩服芒果台的决策,在大众观众印象中,以娱乐至上的电视台,出了这样一档节目,惊讶的同时,也能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这无疑为宣传加了码,不管是对电视台还是对节目宣导的思想和初衷都是好的。
其次,像大家所说的,这个纪录片更像是科普片,他不可能面面俱到,深入开展,但他选择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萃取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用绝美的画面感,动人的配乐和配音,将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没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但这些人物和故事都唤起了我记忆深处的片段,这大概就是文化基因了。
自从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让很多人都觉得国外好,西方文化好。而中华文化绵延了数千年,其中的瑰宝又被现代人遗忘了多少。在现在的文化崛起,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背景下,这样的纪录片,我很愿意看下去!
◆湖南卫视的文案,每次都想全文背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断流
今日中国,从岁月深处走来,传承着久远的血脉
今日的中国人,就是曾经的中国人
当我们再次回望历史
在亚洲东部的大地上
历经夏商周的漫长进程后
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新的文化
正在孕育......
★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会见老子,临走时老子送他,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宅兹中国,出自西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铭文,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志,迁都被称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今河南洛阳这一重要史实,即“宅兹中国”,而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
对孔子来说,老子不仅是值得尊敬的长者,更是一个见多识广的智者。
老子则将世间万物的运行法则称为“道”,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不妄为,不强求,他提倡无为而治,执政者应“以无事取天下”。
中国历史上最具象征意味的一次思想交汇与碰撞,如同所有意味深长的大事那样,安静地留在了时间深处。
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随着周天子权力的丧失而日渐崩塌,一切都在不可阻挡地朝着一个方向坠落。
诸侯国的烽火正在摧毁的不仅仅是一个存续了数百年的朝代,还有让这片土地和人民绵延安稳的精神结构。
上层的权力争夺正一层一层地由外及内地破坏着世道人心。
他要想方设法地呼唤并恢复周礼,他要把散落在地上的礼制碎片一点一点拼起来,重新安放进世人的心中。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办学的地点有个好听的名字:杏坛。
孔子要把庙堂之上正在衰落的“礼”传播到村野民间。
以礼为基础,孔子提出了他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仁”。
他的愤怒没有带来任何改变,亲眼目睹鲁国国土上的礼崩乐坏,孔子的内心如受千钧重锤。他一直坚定地信奉和传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本分。
公元前510年,那个曾经赠送马车、随从,成全孔子去见老子的鲁昭公死在流亡的路上。这一年,孔子42岁。
大时代里的个人命运总是由不得自己做主,包括天子在内,历史正在走向下一个路口。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返。
56岁这年,他以大司寇一职代理鲁国国相。孔子走到了从政生涯的巅峰。
这个被称为“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权贵间的矛盾却已然埋下。
★HUI
周文王虽然没有,但周的礼乐文化不都还在我们身上吗。上天若想灭周礼,便不会让我们掌握;如果上天不想灭周礼,那匡人又能拿我如何。
茫茫四野,有迷路不知前途的时候,也有人困马乏、风雨交加的时候。
他所经历的这段颠沛流离,被后人取了一个轻松的名字:周游列国。其中的甘苦况味,恐怕只有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才能体会。
东周列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群人里面衣衫褴褛、形同乞丐,里面鼓琴论道、指点天下。
风声也好,雨声好,孔子的弦歌一路不断。
他以理性的中庸之道,面对每一次挫折,却从未动摇,他是一个屡败屡战的勇者。
理想主义者孔子,用近乎固执的行动去实践理想,这远远超出了成败本身的意义。
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那伯夷、叔齐怎么会饿死在首阳山;如果智者就能畅行无阻,那王子比干怎么会被纣王剖心。
颜回的话说到了他心里:虽然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没修好夫子之道,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修好了夫子之道却未被采纳,是当权者的耻辱。
老子说,聪敏深察之人离死亡很近,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博学善辨者常常招致危险,因为他喜欢揭人之短。在招致危险并且离死亡很近的这一刻,孔子完全理解了老子的苦心。
后世有言:上天若没有降生孔子,中国的历史将万古如长夜。
七日之围,如同一个思想史上的寓言。孔子从未停止寻找出路,为受困的弟子,为受困的自己,也为受困的中国。
接舆,人们称他为“楚狂人”。接舆大摇大摆地从孔子面前走过,一边走一边唱:“风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这就是“接舆歌凤”典故的由来。
孔子已经失去对政治的热情,之后他拒绝了在卫国做官的弟子子路的执政之请,并告诫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在世人眼中,孔子又何尝不是一位狂人呢。
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孔子沉迷于《易》,......,他似乎从中看到了超越个体人生的更加复杂的宇宙和自然。这部四十多年前在老子的图书馆里一扫而过的著作,现在,他终于能体会到其中玄妙,他也终于懂得了老子。
公元前479年,病重已久的孔子等来了弟子子贡,他从病榻上慢慢起身、迎上前去,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远远地冲子贡喊道:“你为何来得这样迟啊?“这一年,孔子73岁。7日后,孔子去世。
岁月苍茫。曾经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黄昏,孔子独自来到大河岸边,看着川流不息的河水,他发出了一声悠远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终其一生。连孔子自己都未必意识到,他肩负的使命有多么的宏阔,他以一己之力游说天下,进而了创生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后世称为”儒家“的学说由此开启。他所编撰修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著作被奉为儒学经典。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一个彬彬有礼的时代结束了。后人用”春秋“二字为这个时代命名。
几乎在同一时期,人类迎来了一次非凡的思想大爆发。伟大的思想家集中涌现,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他们俩提出的思想命题与伦理原则缔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有人将其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就在那个伟大的时代,在亚洲东部的中国,老子和孔子双星闪耀,他们站在中国思想史的原点,成为后来者仰望的高山。在没有了老子与孔子的岁月里,寒暑易节、春种秋收,大地依旧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运行,历史也在跌宕起伏的纷争中,继续向前伸展。
这种质感很难想象是纪录片,电影级的画面,专业的演技,不同于以往纪录片的缓慢节奏让人容易看不下去,这部纪录片让我一下就进去情节,让我这种不喜欢看历史的人都一下入迷,看得出来确实是精心打造,难怪要花5年时间去做,现在这种赚快钱的时代,做出这种纪录片十分难得,湖南卫视虽然经常放些狗血剧,但是总会时不时做出精品给人惊喜
太吃升格这一套了,画面好美好仙,喜欢
估计这纪录片是准备从春秋讲到大唐,不错,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纪录片出现,文化自信就是大国自信。解说词、情景化表演、摄影等,都很好。不愧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芒果台,很棒!
不好看,历史是要有观点的,如果仅仅是“美”,观众看了以后不能引发思考和共鸣,而是沉醉在“大国自信”中无法自拔的话,和市面上的恋爱脑国产剧比也不能高出许多
从屏幕上看就能感觉到满满的制作诚意,每一处都能截图当背景的画质、周涛老师深邃而又有力的旁白等等,可以让人更深处的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娱乐至死玩不过湖南台,严肃文学也玩不过湖南台
看了一集,孔子是很伟大,但如何能代表整个春秋?单一的儒家,如何撑得起“中国”二字?
摄影是罗攀,按电影来拍的,画面极其考究。全程搬演,感觉叫专题片更合适。从思想文化切入,细数风流人物,讲述中国何以为中国,挺好。
意象美得空洞,文本膚淺得可怕
现在湖南卫视是走精品路线了吗?这个纪录片,好听的配音,好看的风景,最让我惊讶的是,还有意象的表达。印象最深刻的是,通过竹简的掉落,表述当时孔丘的震惊。看了第一集,有张有弛,值得推荐
孔子 孟子 墨子 荀子生不逢时还偏偏一腔热血在我看来都是理想主义者(没有贬义)相反老子 庄子就洒脱些 过得也自在话说我万万没想到 秦国篇竟然提到喜国家宝藏第一季的时候我太爱"云梦睡虎地秦简"了班超一家子都好厉害👏🏻司马睿还是不够睿智与其在意眼前的这点无权无势困境不如养精蓄锐 等待实机王导是个好知己好臣子我一直以为佛教与生俱来的戒律就是荤酒不食结果是引入我国后被萧衍用皇权强制执行的😦苏绰发明的"朱出墨入"记录方式沿用至今👏🏻杨坚推创的"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杨坚独孤伽罗是不是史上最恩爱的帝后如果要穿越 必选大唐盛世
热评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国的大一统王朝无一例外采用外儒内法的策略,没有这个外儒,还早结束封建王朝?你现在估么着和欧洲一样,小国邦联好吗,你所说的所谓思想固化之类的东西那都是朱熹的东西了,而强调思想解放天理即人欲的王阳明,恰恰也一样是儒家的圣贤,真就一点哲学不读就开始装杯呗?也是豆瓣饭圈母🐶化了,也不能指望母🐶们能耐心读读书
看了第一集,蛮不错的。制作精美,有电影的质感。扣一星给内容,作为一个普及的纪录片,门槛蛮低的。很多地方没有深入,导致我边看看,就边去搜搜资料。而且虽然叫春秋战国,但其实只讲了孔子而已。不如叫人物志,估计就边也差不多吧。本来以为起码也会讲讲春秋各国啥的。对于真的想学到什么一些东西的人而言,内容有些空洞啦。就只是大致上的介绍,也没有对孔子思想上的一些理解层面的东西。
我觉得文本挺好的,适合休闲娱乐听一下。
芒果这次真的可以,演员、摄影和服装质感都不错,比黄金档播的什么震撼大剧史诗大剧良心多了
画面很好看,有美感有质感。配音有些意外,之前没看过女声配音的纪录片,周涛的这种配音风格意料之外的喜欢,有讲述者的感情和旁观者的冷静,期待下一集。
1.看过第一版ppt,看过最后一版成片。2.成片是在电影屏幕,8K电视,苹果电脑三个屏幕上同时观看的,体验差别极大。3.树很漂亮,景很大气,6.5K和全画幅很震撼,值得换个电视。
画面和配音都很喜欢,但是为什么演员表的人就几个比较有名的,其他演技好的戏骨演员不配有名字吗??周涛主配音还是放在最后……
导演:周艳,撰稿:邓建永,顾问:沙武田,摄影:罗攀,旁白:周涛,配乐:梅林茂、徐鲤,实地取景,名角客串…………芒果高层大概是看了《河西走廊》觉得太好,这次干脆无限钞能力,这配置堪称纪录片顶配。就是吧,这主题太宏大了,单讲思想史恐怕不太够。
纪录片《中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质感也很不错,静下心来观看,仿佛自己就是处于那个环境之中!
拍的像《三字经》,有点低幼。。但无法不爱中华文明。。或许是为了面向广一些吧,文案用的是文艺体,不是学术体。(另作为娱乐界的翘楚,卫视里的先锋,芒果似乎也总是在娱乐里藏了些情怀。比较厉害的是时代情绪踩点大都快而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