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宋小宝导演加主演的电影《发财日记》,本来是当喜剧看的,结果越看越觉得心酸。 影片中的小宝(宋小宝饰)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好不容易长大了一贫如洗,自然也讨不上老婆。 小宝软磨硬泡跟着同村的二哥(沙溢饰)来到了深圳,本来还以为二哥是个大老板,来到这里之后才发现,原来二哥在村里说自己挣了多少钱都是吹牛的,他其实只是个穷打工的。 虽然和想象中的吃香的喝辣的不完全一样,但既来之,则安之,而且小宝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在深圳出人头地。 可是还没挣着钱呢,小宝先把二哥的工作给搞砸了,两人只能被迫睡下桥洞。也就是在这里,小宝一觉醒来发现身边多了个孩子,他给宝宝取名叫天意。 从此两个大男人就开始走上了养娃之路。小宝救了一个钓鱼的老爷子,二哥立刻缠了上去说小宝是他的救命恩人,最后老爷子把他们带回了家,免费让他们住在了自己家里,这才解决了住宿问题。 而之前和小宝有一点小过节的马露(马丽饰)刚好是老爷子家的租客。一开始马露自然看不上小宝,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开始把小宝当朋友了,因为小宝虽然没钱,长得也不咋样,但他善良、真诚、有责任感。 小宝把所有做苦力挣的钱都用在了天意身上,但天意却误以为小宝觉得自己是个累赘才把自己送进了寄宿学校,再加上没有妈妈一直被同学嘲笑,天意开始学坏了,甚至在长大后还借了高利贷(张一山饰长大后的天意)。 此时天意和小宝的关系已经很坏了,小宝和马露本来打算在一起了(小宝救了差点死在火海里的马露),却因为天意而只能分开。 天意为了躲避高利贷,把小宝藏起来的那个宝贝盒子也拿走了。在高铁上,天意看到了那本发财日记,那里面记录了小宝来到深圳后的点点滴滴,他自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明白了小宝为他付出了多少。 而此时放高利贷的人找到了小宝,之前和小宝发生了一点矛盾的二哥赶来救小宝,一番混战之下,小宝被砸破了头,血流了一地。天意看到了高利贷发来的视频,立刻赶了回来。 好在结局还挺圆满的,天意终于懂事了,马露也和小宝在一起了,二哥也和小宝和好了。 有人说影名叫《发财日记》,但到最后小宝都没有发财啊,是不是有点偏题了。热心的网友给出解释,原本孤苦无依的小宝,收获了一个儿子,一个老婆,一个好哥们,这还不算发财吗? 在我看来,小宝怎么没有发财?老爷子把房产证留给了天意,马露靠开店也赚了不少钱,小宝是他们的家人,自然也不会缺钱了啊。当然啦,这到底不是他自己的东西。不过对于小宝来说,此时的钱还重要吗? 看完电影我还得出了一个结论,越想发财的人,越发不了财,与其琢磨那些旁门左道之术,还不如脚踏实地地工作,可能没办法发财,但至少过得安稳啊。
跨界当导演的不少,宋小宝这次应该很多人也不看好,不过最终成片还是不错的,没有小品的感觉,没有特别刻意特别低俗的笑料,故事也是很完整的故事,拍的特别真诚。 几位主演都很出色,尤其宋小宝和沙溢,宋小宝没有用类小品的夸张的方式去演,不出戏,有几场戏还特别打动人。沙溢剧中的角色是他经常演绎的那种,虽不能说都一个套路,但是确实相差不大,他演起来很拿手,“今天正好凑够8个”这句台词一出,很解气很爽,人物形象也立起来了。 虽然某些剧情桥段有些老套,也有些小bug,不过总体还是挺好的片子,年轻人应该看看这样的片子,做父母真的不容易。 刘德华的《天意》,真好听。
为什么说这片儿有点烂
第一点,总是给我一种过分煽情的感觉,硬是给我感动的f戏份,可事实是没有给我一点的心酸感觉,都说让人笑到肚子疼的喜剧片蕴含了各类悲剧的影子,可这部片带着喜剧的标签一没让我笑,二没让我哭,三没让我引发深刻思想,有时我就在想,究竟是我情商太低还是我不是属于这部作品的受众,就是给我一种很平淡的感觉
吐槽一下,我和女朋友在看后面张一山莫名回心转意的时候,还有跑着去医院的时候,我俩就在想,为啥感觉好突兀,为啥他不打的?😂最扯淡的还是大圆满式的结局,像极了过年小品里样子,“我们大家一起吃饺子!”说实话,我觉得观众对于这些已经看腻了
第二点,情节点上的离谱,离奇收养的孩子,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怎么上学的呢?还有就是,二哥为啥总给我的感觉是他应该是一个市侩的小人,如果他为了钱不要亲情不要兄弟情义,那么整部作品的矛盾点是不是会更大一点?人物之间的关系会不会更加的扑朔迷离,总而言之,二哥的人物角色太过于简单,塑造的形象不足以成为作品的男二号。二者之间完全不能深刻体现出宋小宝饰演的角色内心的挣扎,以及这个人物在影视作品中卑微又倔强,有道德有底线的形象,简单来说,就是人物之间的关系,营造的不好,一眼望到头的那种。
第三点,最最重要的一点,请问这部作品的节奏到底是什么!?文艺片悠长缓慢又引人深思,商业片节奏快速给人快餐式情绪迸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觉得这作品拖拖拉拉,麻麻赖赖,真的欠删,好无聊
初次了解宋小宝是在《欢乐喜剧人》上的表演,不对,应该是在辽宁卫视和本山老师表演的小品《相亲》上,那句:“海燕你可长点心吧!”到现在还能时常回忆起,之后的《相亲2》才是奠定了宋小宝出道的起始点,那时是深夜的《本山快乐营》...
近几年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本山老师的各个徒弟也都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程野,宋晓峰---《槑头槑脑》,文松,杨树林,都是属于宋小宝这一批次,赵四(刘小光)《山炮进城》等一系列网大电影频频产出,恰烂钱此起彼伏,但也没希望这些土生土长的人们能做出像“贾樟柯”一样的作品。
除了《乡村爱情》系列,我的记忆中还有一部剧是《樱桃》,这样的农村苦情戏如同《暖春》一样,抓住你心里柔软的一方面重复冲击,你的悲伤感觉都是出自一处,苦字足以包含,而且这帮人不是没有演技,但你也感觉不到演技,就像在《隐入尘烟》中一样,武仁林就是那个人,他不需要演,也就没什么演技的定义,演的好只是觉得真实,而又以电影这种艺术化的形式搬上银幕,才有演技好的一说,这就好比让这些人演偶像剧一般,怎么演都是喜剧,越正经演越搞笑。
既然肖央在《误杀》中有股韩国犯罪片的味道,我想看象牙山这些人去演国产犯罪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试想一下宋小宝像《新世界》《教父》中大佬一样,抽着雪茄,西装革履从转椅上回身,把搞笑成分降到最低,对手戏都是像廖凡,王景春,余铠磊一样的戏骨拼演技,我想不仅是中国电影上的奇迹,也属于象牙山的奇迹...
一开始真的心情不太好,想要找一部喜剧来看看释放压力、开怀大笑一场。
是喜剧分类没错,可是却让人痛哭流涕,看完电影一照镜子才发现哭的眼睛都肿了……好庆幸没有去电影院去看,要不然都不好意思见人了。
宋小宝雨中抽烟那一幕名场面在很多短视频上已经看过很多次了,这次在电影中完整地呈现出来,我的心还是再一次被狠狠拿捏了。
喜剧效果是一点没看出来,悲剧的内核呈现的淋漓尽致。
主角是典型的底层人,出身农村,又黑又小,孤苦伶仃一人,文化水平不高,为了发财梦死乞白赖求着二哥才去了深圳,没想到发财梦没做到,却意外添了一个小孩子。两个人虽然一开始想要再次送走孩子,但是在主角的善良与坚持下最终还是留下了孩子。善良与爱还有坚持,把孤寡老人、离异妇女和带着孩子的滑稽二人组聚到了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辛酸苦累,每个人都在苦苦挣扎求生,困在生活的泥沼里无法自拔,但他们却永远不放弃不抛弃,依然努力的生活着,为了生活奋力拼搏,依然释放着耀眼的人性之光。爱、善良、坚持、相互扶持、理解、疼惜……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众生皆苦。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坚持走下去才能体会。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只有等明天揭晓才能知道它是苦是甜。
到电影结束,主角的人生还是太苦了,希望天意真的能够理解他,能够好好爱他,那也不枉他来这世上走一遭,爱老人,爱兄弟,爱孩子,爱同病相怜的可怜人。
这部电影的编剧里有宋小宝是吧?真的很厉害,很有才华了。喜剧人的情感充沛而又深刻,很能带动观众的情绪,很能打动人,让人感动。
小说、电影所刻画的是典型人物,有一定代表性的,并不一定非要鸡蛋里挑骨头说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没有这样的事。只要情感拿捏住,剧情没有太大逻辑硬伤,给人以情感宣泄、精神触动,那它就是一部佳作。这样就足够了。
- [ ] 故事交代
宋小宝饰演的(原名出演)是一个在东北农村长大孤儿,从小无依无靠的他靠帮村里百家干活、吃百家饭长大。一次机会,村里二哥(沙溢饰演)在大伙面前吹嘘自己在深圳“发家致富”的成就,于是小宝对深圳产生了向往和沉醉,幻想跟着二哥就能从此发财,于是发财日记的就此开写。
跟着二哥从火车到深圳这一路上的了解以后,发现二哥真的只是个吹胀的牛皮而已。由于宋小宝喝酒后更耿直的性子,直接把二哥引以为吹嘘资本的司机工作都搞丢了。90年代住宿、租房不是像今天一样,有钱有身份证就可以,是需要暂住证的。没有暂住证的他们只能睡在天桥下,却意外地被人把一名男弃婴放在身旁。
小宝和二哥三番四次把婴儿放在人多的地方,想引起别人注意或者直接领走,无奈如何做、哪怕下大雨,也无人对这孩子产生实质性的帮助。其实从影片从他们俩坐火车、遇到弃婴到想“甩手”弃婴都颇具时代特色。
我不由得想起在那个年头以前坐大巴和火车,只要睡过去,财物丢失那都是小事。由于各种理由(大部分是经济原因)对生命的漠视,更是时空见惯的。感谢进入新时代,满地皆天眼,起码大大减少了这现象了。
宋小宝也许因为自身也是孤儿的缘故,对生命自然有别人理解不了的执着,放心不下这孩子的他,决定亲自抚养孩子。宋小宝心地善良、为人淳朴,但是其貌不扬,又黑又矮小,在供给远大于需求的劳动力市场里,自然无法受到雇主的喜欢。二哥整天叼着根烟,夹着个估计根本没钱的皮包,西装革履,一副老板架势,一看就不是做事主,也被雇主无情抛弃。 两个快成流浪汉的人了,也一直对还在襁褓的婴儿(后取名天意)不离不弃,确实让人感动。
以后影片主要围绕宋小宝如何靠出卖劳动力、舍命赚血汗钱来供书上学以及二哥如何大起大落“创业”来展开的。我就以下几点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 [ ] 人物塑造方面
我个人觉得,这是影片最出彩的地方。题材没啥创新、故事情节也是有点老套,但是胜在对于每个人物,影片塑造得还是相当不错。
宋小宝——老实本分、以诚待人、热心助人,甘于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真情。在自己生存下去都有很大困难的时候,由于二哥的失误差点把天意错给人贩子而漫山奋力追赶巴士从而成功追回天意这一段,确实让我湿了眼框。这个婴儿是被偷偷塞到自己睡着的身下那张破烂纸皮身旁的,一无血缘二无太深的感情,仅仅这样,就对这个孩子产生深深的责任感,确实难得。后面为了孩子一个夏令营所需的不菲费用,连命都豁出去了,下到水压力大得惊人的探井,从井上来的时候整个鼻子都是鲜血,氧气严重不足,压强充脑,即使这样,还不忘用那巍巍颤的手伸手要报酬,只为了天意。
二哥——喜欢吹牛,好吃懒做,眼高手低,蜜汁自信地认为自己拥有全部女人都为之倾倒的的魅力。我个人认为这个角色最丰富又最复杂,最真实又最能引起共鸣。对小宝死皮赖脸跟着自己来深圳很不爽,没看出来他们彼此有多深的感情,但是在小宝害自己丢了工作,也只是拿绳子想了断自己(装),并无过多责怪对方也没有断交,仍然难兄难弟地一起艰难活着;对于天意并没有像小宝表现得那么热心爱护,但也并没责骂小宝“多管闲事”,在导致天意差点落入人贩子手里而被小宝又踢又骂,居然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认为自己是老板气质、连找底层劳动工作都要“老板装扮”,被逼无奈时也能假装会开船只为一点点报酬,结果吐个半死还误上走私船,差点命都没了;整天做着发财梦,不学无术确还真的让他在股市里赚了一把,也没忘记和兄弟一起享用,真的做到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其实影片还有二哥很多这种“意料之外”的形象,这里就不写了。
马露——性格刚烈倔强,女强人的形象,外面刚强,内心柔软。在那个时代就敢于和整天醉酒的丈夫(艾伦友情出演)离婚,一个人打拼创业,终于也算事业有成,在深圳买下房子。最后被宋小宝感动,爱上对方,但由于天意的误会和执念,也不纠缠而自行离去。成功塑造了一个是敢爱敢恨、敢闯敢干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还有几个中间角色让人动容。比如因为被宋小宝救了一命的深圳土著独居大爷。影片没有交代为何他一人独居深圳,身边并无家人陪伴。大爷也是外表强硬,但是内心善良。为报救命之恩,收留宋小宝儿二哥天意。内心渴望亲情,把天意当成自己的亲孙子,从小帮忙带娃一起玩耍,风雨不改接送上下课,多年以后离世也把房子留给了天意,不是孙子却更似孙子。
角色哪怕再小,只要是好演员也能完美诠释,也会发光让人记住。艾伦饰演的马露前夫,整日饮酒度日,无所事事。欺软怕硬,因爱生恨(也许只是怕失去马露这财主),纵火烧屋。被抓后,即将押解上警车那句“别别别,我晕车”,让人又忍不住发笑。出演短短几分钟,让人过目不忘。其实我一直都非常喜欢艾伦这个演员,演技精湛,演什么像什么,可惜不知道为何就不火。
- [ ] 也说说影片让人遗憾的地方
首先是,题材确实老旧俗套,没有什么很创新让人耳目一新的情节。电影的走向,其实也很容易猜到。
男主宋小宝,说实在话,单纯的真善美形象是比较单一,以前对这种角色很吃香,现代社会,能对这个角色产生深深的感动,我相信不少,这其中就包括我。但是能引起强烈共鸣的,我相信也不多,这其中就不包括我。生活压力大,躺平的躺平,不躺平的辛苦活着。好人好事是需要建立在完善的保障上,做了好事却被居心不良的人渣利用,这事也不少。做好事,可以不求回报,但也不能因为做了好事而寒了心。
反而沙溢饰演的二哥,真的实在太出彩了,也能引起共鸣,就是不能成为法盲啊,哈哈,不然你懂的。
影片出现重复性的场景就是他们几个寄住在大爷深圳的家,一开始确实充满了时代的气息。但是影片从头到尾,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时间的流逝,房子场景依旧如此,尤其经过大火焚烧以后,还是一样,细节处理不够。另外,起码经过十几年发展,除了二爷以外,人物的变化并不明显,而影片又有采用倒叙手法,所以有点懵圈,只能靠故事逻辑来推时间和因果关系。
最值得吐槽的,应该就是煽情痕迹太重,不符合逻辑,有两个场景实在是败笔。一个就是宋小宝在舍身冲进火场求出马露后还要再次冲进去帮她拿出红色箱子而无法逃出火场,大火把房子都快烧没了,这个时候其实宋小宝就应该“没了”,居然在满栋房子都烧了很久,消防员灭完火以后还能活着!实在有点侮辱观众智商。可以理解是导演想让煽情更深,但我相信收到的应该是更多的吐槽,结果白白浪费了这个桥段。应该在扔箱子出来的时候,小宝也能跟着一起出来,还能有点作用吧。
第二个情节就是影片最后,小宝为帮二叔扛下放高利贷的黑社会小弟报复的那一棍,被狠狠举过头顶双手用力甩出的粗棍打中脑袋,所有力量不偏不倚全部落在小宝头颅中间,用常识来看,这次也应该“没了”,但还是活下来了。而且这里已经是影片结尾,就用了一秒画面(主创人员微笑看着病床的小宝)来结束,我真的无力吐槽。剧情之突兀,让我以为是开放性结局,宋小宝到底活过来了没有。
- [ ] 影片最惹我深思的地方
也许是曾经教育行业以及未来仍打算从事了教育行业,包括自己现在也是为人母亲身负教育重任,影片让我思考最多的就是教育这方面。
第一,善意的谎言未必就好。
不可置否,宋小宝在收养天意所付出的这一件事情上,让人很感动。他给予了天意新生命,以及在当时深圳本地人能拥有的(比如上好的幼儿园,读书、参加夏令营),他也拼了命赚钱满足天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完全不输起跑线上。
在宋小宝、“爷爷”、马露阿姨以及二爷的有爱环境里,天意慢慢长大,健康帅气,活波可爱。但是在送到学校以后,明朗阳光的小天意慢慢不开心,并开始认识到为何别人都有妈妈,而自己没有妈妈而因此有了自卑心理。宋小宝和马露出于爱意和善意,编织了一个谎言,给小天意写信,告诉他“你也是有母亲的,母亲很爱你,只是因为工作出国无法回来,以后一定回来”,后来那伪造的一封封信给当时失落的小天意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快乐。
我看到这里,心理就咯噔一下,这因为谎言而得到的快乐,虽然是善意的,但一直持续的话,将来一旦真相流露,就会带来更严重的反噬。一时的善意谎言未必好,长期的谎言必定不好。所有的期望都建立在虚假之中,希冀都成空中楼阁,换成成年人都未必能接受,更何况只是个刚启蒙的孩子。以爱的名义却不经意伤害了孩子,是我们为人父母经常都会犯的错。
第二,寄宿不是原罪,有罪的缺少有效沟通
虽然有“母亲”的书信和礼物关怀,但母爱究竟是锦书难托。本就缺乏母爱的天意,误以为宋小宝和马露在一起,并以寄宿为由“甩掉”他这个“拖油瓶”,从而开始认为父亲不爱自己。加上宋小宝只知埋头赚钱,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却从未让孩子知晓一切。以为是为孩子好,却没想到错过孩子心理的最佳发展时期,导致天意成为一个会打群架(殴打曾经欺负过他的同学)、蒙面飙车、泡吧把妹、对家人冷嘲热讽的“坏孩子”。确实,之前的阳光明媚却被阴霾笼罩,天意不再天真活泼,而是成了彻头彻尾的叛逆少年,太可惜。虽然影片结局那个阳光帅气的天意又回来了,但是这期间受的心理阴影,实际上估计没那么快愈合。
这一切,私以为,都是宋小宝没能让孩子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其实也不能怪他,他也是个孤儿,本身就缺乏家庭温暖的他,已经尽了他最大的努力甚至可以说超过他的认知给予天意能给予的一切。可惜,对于一个普通孩子来说,这远远不够。所以,为人父母,不能光顾着给孩子赚钱,物质上的满足是永远无法填补精神上的缺少,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忽视。
第三,教育者身在其位却不谋其政
影片中有两个细节是引起我思考的。宋小宝二哥带着天意来到幼儿园,想送孩子入学。当时的幼儿园园长当知道又黑又小的宋小宝是白白嫩嫩天意的父亲时,当着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前,居然来句“你确定?”,真是迷之问句。后来更是神操作,当要求天意妈妈也进来办公室时,二哥略带尴尬站起来时,表示他就是“母亲”。这位园长没让我失望,居然再次发出来自灵魂的嘲笑“这是什么奇怪的家庭”,接着再配上高高在上的姿态,高傲地宣布自己幼儿园收费每年要一万四,让宋小宝和二哥顿时崩溃。一万四,那会90年代末,普通人几百元一个月工资就不错了,简直就是天价!
导演设置这个环节也许初心只是体现幼儿园收费高从而表现出宋小宝二哥他们真的特别在意天意以及为后面天意改变埋下伏笔,顺便再来点笑料,说实在话,我一点都笑不出来。
如此让普通民众高攀不起、承担着最初幼儿启蒙教育的神圣使命的幼儿园的最高管理者,却是一副高高在上、对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没有丝毫怜悯之心反而肆意嘲笑的样子,真的深深刺痛了我。
第二个是某天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画妈妈画像,小天意很是伤心无助地把小脑袋埋在书桌里,影片没有笔墨去给到这老师是否有安慰到孩子,但是这一幕却是伤到孩子。收费如此之高的学校,难道没有做入学儿童的家庭调查吗?设置这种情景,是否要提前关注和及时安抚“不寻常”家庭的孩子呢?这不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和不到位吗?确实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注意和警惕的。也许你的不经意行为,会伤害孩子很久很久。
第四,提前让孩子感知他应该知道的真相
天意之所以后面慢慢“叛变”,都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被宋小宝遗弃,是宋小宝移情别恋马露,导致“妈妈”从未回来。到了后面自己长大成人,得知所谓的妈妈是假的,每一封让他感动流泪的信都是假的,这打击实在太大。于是在听到马露对宋小宝真情告白时,才有了天意先是冷嘲热讽,后是大声宣泄自己的不满。
宋小宝估计心都凉透了,所以才发生骂天意让他滚蛋,但骂完又后悔。于是才有了影片最初宋小宝对着天意一脸讨好又害怕的一幕。我看到这幕时从未觉得天意不知好歹,毫无感恩之心,而是觉得这行为再正常不过了。谁愿意活在别人编织的谎言里,哪怕是善意的美梦,也是假的呀。
其实,在天意上幼儿园之前,就应该让天意知道真相,他是被收养的,但是大家都特别爱你,你有疼爱你的爷爷、二爷还有马露阿姨,更有视你为己出的爸爸。
对于我这个想法,我还特意翻了翻育儿书来验证,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告知吗?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全书明确有一节就是讲这个问题,因为美国人收养孩子这种情况实在太普遍了。《老友记》钱勒和莫妮卡自己不就收养了一对双胞胎吗?书中明确指出,应该让孩子在2到4岁的时候,就应该告知孩子被收养的真相,当然,方式和说辞要根据孩子的发育成熟情况来决定。另外,它还指出,有越来越多的科学文献表明,孩子在同性家庭中可以能像在异性家庭中一样地健康成长,并没有什么不同,只要孩子能获得同样的爱。
在我们传统认知里面,幼儿是无知的、空白的,被安排的。但是不少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书籍都认为,幼儿对事物的发展能感受到的,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1到3岁的幼儿记忆是模糊的,极少有人能回忆起自己的幼儿经历。但是这些经历却是像用模具一样刻在了脑海里,孩子也许无法回忆却也无法摆脱,这些经历总会对孩子的成长经历产生无形的影响,时间跨度甚至可以长达一生。
所以,回到影片中,以合理的方式给天意的身世做出有爱的解释,让他慢慢接受,而不是欺他瞒他。
- [ ] 最后的总结
总的来说,《发财日记》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作品,尤其沙溢演绎二哥人物特别生动,电影里的最搞的笑点几乎他承包了。其他人物可圈可点,剧情虽然俗套但也能引人深思。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宋小宝给自己电影处女作定的传统美德的基调,是自己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歌颂,肯定中国传统美好愿望——好人有好报,否定不劳而获、投机打把、弄虚作假。影片结局更是反映中国文学作品长期以来的追求——大团圆式的结局。虽然结尾有点仓促和有点不符合逻辑,但的确给了我们最大的安慰,好人自有好报。
那个劳动合同我至今没看懂,我以为是两人合伙开店铺了,结果不是!
挺真诚的。
过年看看挺好,最值得鼓励之处在于尽管中国每年产出很多喜剧,但是很少有以农民工为原型的电影产生,改革开放五湖四海追梦人汇聚深圳的这段历史过去在银幕上也很少进行表现。宋小宝还是愿意扎根于生活,表现小人物,而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不是段子凑成的电影。故事表现了父子、兄弟以及恋人等多种关系,情感充沛丰富。
情感上来说宋小宝的审美挺真挚真诚的,起码不是恰烂钱那种,只是作为电影确实是极其普通的
这是一部宋小宝的朋友圈,或者可以叫被宋小宝绑架的电影。片名叫《宋小宝深圳奇遇记》或者《宋小宝的奇遇人生》更合适一些,跟发财也没啥关系。从头到尾想当然,毫无逻辑和铺垫,剧情推动全靠编剧硬堆,想要捡孩子孩子马上来,想要孩子变坏孩子马上变坏,想要二哥发财二哥马上发财,想要二哥失败二哥马上失败,想让儿子欠钱儿子马上欠钱。捡孩子不想要愣是送给人贩子也不报警,被打趴下叫出租车不叫救护车。流水账一般的叙事,纸片一样的人物。观众高兴不高兴不知道,反正宋小宝肯定高兴了吧。
没上院线算是很良心了,态度也很诚恳,但总是差点意思。而且如今这种难兄难弟式的喜剧得跳出传统的戏肉,才会好看。
一部一本正经用足资源和资金的烂片,故事七拼八凑,人物莫名其妙,段子生拉硬拽,喜剧效果仅限于演员自身魅力,浪费了一堆好演员……特别是张一山童年的几个男孩演员,有灵气,可惜
虽然是一个格调不高的电影,但是拍得意外的真诚,宋小宝相比小沈阳有一个更低的创作姿态,整部电影甚至都不是一个喜剧,而是一段小人物在大城市的打拼史,借用了香港电影经典的“难兄难弟”模式和欧美电影经典的“意外之子”的情节设置。在这个电影市场,确实没有啥主流的商业电影愿意以外来务工的人员作为主角,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些时候我们看不起网大,但是其实网大可能反而展现多一点我们生活中被忽略的角落。宋小宝作为导演来说确实挺稚嫩,但是作为演员来说,片中有这么几段的表演确实很打动人,片子要是精简一点,去掉一些奇奇怪怪又不好笑的笑点,反而会是一部口碑很稳的作品。
勇气可嘉,真诚可嘉,故事老套但完整,比小沈阳强一百倍。
什么人都可以当导演?二人转演员 小品演员 歌手什么的都能做导演? 不是一个体系好吧
两个东北男人在深圳教出来的孩子一口京片子
网大质感,晚会呈现。节奏和编排都很突兀,一贯的电视晚会的小品剧粗糙感,廉价而庸俗的商业电影。看得出宋小宝挺有诚意的,值得aqy的6块。
作为网大其实已经算是一部诚意之作,不刻意搞笑,也不再装疯卖傻,小人物才是喜剧演员的根本,宋小宝完成的不错。
这俩小时,我干点啥不好呢。
格调土low,剧情狗血,节奏混乱我也就认了,起码看着挺真诚。但是我要看的是东北外乡人勇闯大都市的公路喜剧片啊,谁要看一大半的家庭伦理父子亲情片啊。真喜欢这个选题,有点浪费了,可惜
我愿意给宋小宝这部电影6.8的及格分,相比起肖央、小沈阳,他的这部电影从选角到故事剧本都算是及格,整部电影实话笑了很多次,但确实都在人保活的前提下,然后唯一的泪点其实在大爷对天意的爱,去世之时的无声表达到回忆里雨天接孩子,包括最后遗嘱里给天意留下的房子,所以人的感动就是不经意的点滴之情,而不是刻意渲染的悲情氛围。
1.本片告诉我们,外行做导演一定要找个好的摄影师,赵小丁作为本片的监制兼摄影,保证了全片看上去都是电影语言。2.宋小宝没有利用自己小品演员的优势刻意搞笑,也没有攒段子的观感,而是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及适可而止的笑点。3.额外要赞一下,本片没有让设定为广州人的演员憋春晚上常见的伪粤普。
从开片的一星到结尾飙升至三星,出乎意料的是这不是为搞笑而搞笑的电影,有温情,有生活的心酸。反差cp的设定司空见惯,笑点没有特别低俗,有些设计很好笑。宋小宝沙溢张一山都演得很好,不妨一看。
很真实的故事,为啥要取名发财日记呢,应该取名天意,有那点意思。
故事一般,表演一般,节奏一般,笑点一般,非常一般。但是能看出来宋小宝特别有诚意,就是实实在在,没把观众当傻子。这份诚意就值及格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