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经典的影片。奥托把永恒的爱情视为信仰,但他远没有安娜勇敢。某一天,已经长大成人的他亲眼见到母亲孤独地死在家里,他恨父亲和新的家庭,更埋怨没有陪伴母亲的自己
雪地上,安娜用力抱紧他,让他相信自己。“即使要背离生命,我也会坚定与你同行”但奔涌的罪恶感让奥托心碎,更让他害怕失去,最终他选择不告而别,从此,两个相爱的人陷入了命运的捉弄。
安娜成为一名老师 ,望向窗外,却再看不到那个与她对视的男孩,奥托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每天在空中俯瞰大地。他们拥有各自的生活,却用对彼此的怀念,填满生活中的每一道缝隙
四年时间也无法折损这段感情,安娜终于意识到,她无法和除了奥托外的任何一个人相爱相守,她想到儿时向往的北极圈。在那遥远的极地,午夜也拥有不落的太阳,一天从不结束,就像爱情。
于是,她独自来到冰雪覆盖的异乡。一人,一把椅子,一汪湖水,身边还有广袤森林和绚烂晚霞,美丽的安娜,在那里等待自己的爱人前来相会。
说到命运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是狄更斯,包括他喜欢的在线索繁杂的小说里构置各种各样的巧合和身世之谜,最后翻开藏在手里的最后一张牌,让那些表面看来毫不相关的人们紧紧系上血液之线,看似不可思议却制造了巨大的戏剧效应——如果说人们的命运早在没有启动前就被人“写好了”,那么布下这张天网的就是摆弄生活的作家和导演了吧,谁说故事不能反映真实呢,即便是如何被精巧设置的环扣。
《北极圈恋人》如此,从开头早已昭示的结局到随着情节发展逐步揭开的种种巧合,还有otto一早的喃喃自语“我的生活只有一个圆环,甚至不是完整的,最重要的东西正在失去”,无不充斥着命运已定的意味,只是屏息驻足作为看客的我们,也更渴求一个逃跑的空隙,出现片头的另一种可能,不是吗?生活不该总被悲伤和痛苦占据呀。
然而大失所望。
otto和ana是两个异常对称的名字,传说是回文的特色并会带来好运,好运展现为一见钟情的喜悦和之后温柔之极的爱抚,而为了这短暂的好运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还能使当年黑暗的卧房内,双臂相缠的这两个孩子脸上仍露出拥有全世界的幸福表情吗?
相爱的期限永远是个未知数,正如otto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再爱美丽的母亲,而ana也不明白母亲为何又会爱上另一个德国人,哪怕是他们俩对彼此都有着最深的牵挂和羁绊,却仍不得不选择分隔两地各自为主的生活,内疚和赎罪成了逃避的最佳理由。
直到时间的游走将过去的恩怨冲刷干净只剩下纯粹的思念后,那个北极圈内的小屋成了他们得以重新开始的新生地,生活不再是无可奈何的圆环,始终停留在高潮的夜晚的太阳将见证命运的改变,所以她再次唤出:
“我会看着晚间的太阳等你。勇敢点,从窗口跳下来。”
而他果然是跳下来了,不仅仅是从女孩的卧房窗口,而是从北欧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带着一个破败的降落伞。
命运的旋转始终是逃不开的,就如北极圈的明亮难以企及。
然而还是浪漫的是唯美到可以全身心下陷进去的。
淡然的不停转变叙述人称的安静话语,细巧的柔软平和的画面,仅仅相差一步便可挣脱悲哀宿命的俩俩相靠,哪怕是最后ana睁大的睫毛浓密瞳孔清澈的眼睛,也都是美丽到让人可以屏住呼吸的,甚至连大声说话都觉得会给那份宁谧沾染上不堪。
就这样用一个优美坠落的姿势划上圆满的一笔。
然后留下数不清的叹息和遗憾。
影片其实可概括为一位离异的父亲与丧偶的母亲带着各自的子女Otto与Ana组成家庭的故事。这个原本现实的题材,却被胡里奥•密谭处理成了一个充满了宿命感与神秘感的故事。这种“宿命感”与“神秘感”的营造离不开演员表演的艺术。而要想剖析表演,又离不开对影片主题的解读——因为正是电影的主题为表演的呈现提供了方向。
主题解读: 永恒与宿命
我将这部电影的主题概括为,一对早熟而又天真的小儿女对于“北极圈”(“永恒的爱”)的向往,以及对宿命的悲叹。这部影片里,这对名义上的“兄妹”相爱的源头不再是常规的“父母再婚,重组家庭”,而被处理成仿佛是冥冥之中经由这一对小儿女的牵引,才让他们的父母带着他们组成了家庭,最终使得长大后的他们在家中有了偷情、热恋、分开——直至重逢前的一刹那终究生死两隔的一段画圆般的人生经历。影片中,离散多年的情侣相约在北极圈重会,只可惜在相逢前的一刹那,Otto躲开的汽车撞上了Anna,一个缓缓拉近的特写镜头中,他永远凝固在了她的瞳孔里。
关于“北极圈”的向往,是由青春萌动期的Ana讲述出来的,它在影片中象征着这对小儿女的心中的乌托邦,而那里的极昼,太阳恒常不落,象征着他们渴望的永恒。而“极圈”的形状代表着圆满,这种圆满亦是一种圈禁,如同Anna死前,圆睁的瞳孔里圈住的情人Otto的面容——他就是她的全部。他们至死追求着这种“唯一”:在潜意识里苛求自己一生只能忠于一个异性,即他们的父亲和母亲。Anna的心里很好地完成了父亲的形象与情人Otto的形象的统一,因她得知父亲死讯的那个恍惚的时刻,恰遇童年的Otto,在那一刻将otto在她眼中仿佛就是童年的父亲。但Otto却未能如此幸运,母亲与情人的形象始终是矛盾、分裂的。父母离异后,他沉浸在热恋里忽视了母亲,因此当母亲孤独离世时,他无法面对内心的悔愧,离开了相爱多年的恋人Anna,终酿成了二人的悲剧。这种对于“永恒”、“圆满”的偏执,让他们终究禁锢在自己的牢笼里。
围绕以上对主题的解读,让我们再来阐发演员们在片中的表演特色。
表演特色——间离效果与宿命感的营造
Otto和Ana在童年时期都有些早熟。而早熟的儿童在成年后,反而又会保留一份普通人不易有的天真。因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对于儿童超前而对于成年人则属滞后的状态里。他们固执地保持着这种无始无终的状态,悲观又贞洁,以为这样便能接近永恒。
作为影片主题的宿命感的营造,离不开导演制造的“间离效果”。正如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中提到,俯拍大全景容易给观众带来一种命运感。而这种命运感的产生正是由视觉上的距离所造成的“陌生化”效果(“间离效果”的另一种称谓)所带来的。在这部影片中,引起宿命感的间离效果除了清冷迷幻的光影、色彩,灵动自由的镜头运动外,更多地依赖于演员的表演。
影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Otto、Ana和他们的父母,无论由谁来出演(两个主角分别由童年和成年两个演员出演),在几个关键的情节点处,他们的表情始终是异乎寻常的,造成了表演的间离效果。这些表演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特色。
1.扭曲夸张:
在Ana母亲向Ana传达其父亲的死讯时,她一语不发,戴着墨镜,表情扭曲,哭得甚为矫情。这种矫情带来的是不合时宜的幽默感和尴尬感,却很好地营造了“间离效果”,不让观众“入戏”,而是审视着他们的命运。
最为典型的当属Ana被撞死的那一刻。全景中她全身僵直地向后滑去,这种的姿态带来的是一种滑稽感。死亡并没有得到庄重化与悲剧化的处理。在展现她临死前一刻的面部特写里,她的双眼如洋娃娃一样圆睁,脸旁的手呈现的是一个精致的弧度,这样一种仿佛被刻意装扮过的失真效果,亦达到了“间离”的目的,传递的是被命运捉弄的感受。
2.“无表演的表演”:
在Ana与Otto初遇的那一场戏中,摔倒的Ana望向她命定的恋人。关于Ana的表情,镜头持续的时间并不短,然而Ana除了直视,没有任何的表情。
在Ana不确定Otto的生死,要去调查的路途中,她的面部亦没有表情。没有焦虑,没有忧愁。
Otto看到Ana撞死在火红的巴士前时,除了疑惑,也没有更多的表情。他留在Ana瞳孔里的长镜头展现的是一种无表情的窥探。
这种长时间的无表情,使得观众漫长的等待没有换来任何的结果,这种“出乎意料”,赋予了这段表演间离效果,也提醒着观众,比起对于人生的感情色彩强烈的悲欢,影片更要表达的是对宿命的平静领会。
3.失焦的眼神:
宿命感的另一种传达方式。主要人物的目光几乎从未聚焦在明确的事物上,永远和他(她)要注视的对象保持着似看非看的关系。这种失焦的眼神代表着主人公们对于真爱与永恒的执着——他们的追求原本不在这个尘世之间,因此他们眼神必然无法聚焦在世间的实物之上。
4.连绵不断的旁白:与声画同步的音乐带来的情境感相反,旁白是造成陌生化的一个有效方式。角色又场面的主题成为了场面的审视者,不断传达着自己的判断、感受、幻想。观众此刻如同获得了读心术,这种奇异的快感让人成为了角色之上的第二重审视者。同时,不少情节点中,旁白补充了白描般清淡的表演中的意义留白。
这几点特色保证了影片在关键的情节点——几大命运转折处的“间离效果”,从而实现了“宿命感”的营造。这充满神秘色彩的宿命感受就仿佛是片中角色在寂静无人的北极圈,面对自己命运的画卷自嗟自叹。而这意象为我们带来难言的超验感受,不禁哀叹“可怜身是眼中人”。
临近地中海的西班牙的主色调应该是红色。红是斗牛充血的眼睛,弗拉明戈舞飘摇的裙摆,吉普赛女郎的肤色,深歌与安达卢西亚大地的苦痛的混合。
但在电影Los Amantes del Círculo Polar中,所有物体都沉浸在蓝色调里。这种滤镜的过度使用,使整部影片带有了,明显的自赏色彩。由此,这部电影看起来不像一场客观叙事,而是导演带着个人情愫的喃喃自语。
剧中台词有点扭捏,像是青春惆怅文学里的伤感文字。估计是因为把语言描写都变成了心理描写的缘故。
电影配乐很不错,结果一看居然是Alberto Iglesia搞的,此君经常和阿莫多瓦合作来着。。。
這妞在《睜開你的雙眼》裏面明明沒有那麼美的。。
西班牙语.生活在不停的循环中也挺好的.但我的只有一个圆环,甚至并不是完整的.小孩子的世界内心独白.敏感纤细还有早熟.早熟的眼睛里已经具备了形态概念的欲望.你能让你的生活倒退几个小时?从未真正出现的北极.意想中的野兽出现在窗外树丛后,背景音乐有东南亚风味.她的眼睛如同湖水,但寂静的
内什么。。其实我没看懂。。。。
没啥感觉的公认好片
密谭水准,神采迥异
reflection
这片没有传说中那么好
太阳在地平线上飞行
费雷在这里面的美样子可以杀人
Let's Go to the Polar,FXXking Amazing
这电影真美,世界的冰点,两个人的沸点
真美好,我也喜欢冬天。。。。
四星半;北极圈以北,永远不落的阳光,悲伤爱情在午夜太阳的照耀下我们在一整个轮回后终于又见到对方,只是,却以这样的方式相遇,然后别离。《半生缘》里曼桢还能对沈世钧说一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却只能看着你离去,不能言语。电影剪辑极赞,以两个人不同的视角来诠释,难得的西班牙好片。
密谭一贯喜欢把假货包装得琳琅满目,当然,外表是极其夺目和富有想象力的,飞机倒影指向女人的腿间,虚焦看似好像人影其实是棵树等等
太多堆砌的所谓命运巧合&错过和矫情情绪,虽然镜头和暗蓝基调挺美,但无法感动到我,尤其是狗血结尾太败兴。
生命中一切可能性……
结构玩得巧妙会花落水无痕;结构玩得不好就会生硬和刻意。虽然本片的细节处理的很棒,镜头也不错,但剧情过于刻意,有点矫情,无法共鸣。
命运的无可逃避,无法预见,不可掌控。两个命运注定交汇的人,最终却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成命运之轮。北极圈的车祸,Otto永远在Ana眼中,两个圆,极端对称与完美,也许暗示了他们的永恒相守。最后的震撼有如《通往绞刑架的电梯》中,最后一幕,男女主人公终于在一起,却是在刚冲洗出来的黑白照中…
哪里好看了究竟!根本就是扯
很美丽的故事,本以为是喜剧结局的。。。feel和两小无猜很像,都是有点极端的自幼时开始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