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抛开意识形态,《革命者》值得影迷去影院去认真看。。。
非常非常高兴,徐展雄导演第二部作品在导演视听上有了巨大的提升,第一部是叙事格局超出驾驭能力+被过度删减改台词,最后变成了一部残缺的作品,所以很难评价徐展雄的上一部导演作品。。。
但是在这一部中,他反而因为意识形态的某种确定性前提下,因为可以充分调动创作资源,反而在导演视听表达上找到了自己的一方“自由天地”(绝对的自由就不聊了哈[捂脸]),然后在这部电影里呈现出大量非常电影化的处理,完成度也很好,非常难得。。。
印象最深的是光影的处理,具体说就是“移动的边界线”,黑暗与光明的分界线、移动感、大反差,从第一场矿难的戏,到最后一场,我认为这个影像风格坚持了下来,非常难得。。。
所以看到很多出光影在人物和场景里移动的拍摄方法,当然这是对大时代背景与视听语言的暗合。。。
徐展雄不知算不算影迷导演(不是贬低,昆汀就是最厉害的世界级的影迷导演),就是从这部《革命者》里看到很多视听表达从经典艺术作品的来源,比如我能看到图二这场戏画面构图对米开朗基罗的致敬,还有一场戏像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当然哈哈镜追逐一场也能联想到很多主流商业区的处理方法。。。
还有因为全片是顺序、插叙和倒叙混杂在一起,包括颠倒切,整个剪辑思路也是依据人物内心情绪的诗性散发,而不是循规蹈矩的流水账,如果是平时,这种叙事剪辑思路对普通观众一定是挑战。。。
但是,赶巧儿,我猜买票来看《革命者》的,一定大概率已经家里刷完了《觉醒时代》,或者刚刚看完电影《1921》,如果你按照《觉醒》👉《1921》👉《革命者》这个顺序进行观看,哪怕你对1915-1927这12年的历史之前完全是小白,你也能通过前面两部作品,快速了解基本历史框架,然后再看《革命者》,就不会有任何理解障碍。。。
当然还有一些为了巧妙处理剧本来回跳跃的时间线的导演手法,比如转动的火车站钟表盘,褪色的海报,还有视效呈现的机械表内部来快速表现共产党成立早期全国各地紧密的咬合关系等。。。
很多细节处理,我不知道是剧本层面就已经处理好,还是导演层面在不断加码,理论上,作为电影创作,各部门主创发挥一流,也依然要很大比例归功于导演,因为至少要思维特别清楚,才能真能发挥出创作的合力。。。
所以作为第二部导演作品,徐展雄至少这部作品体现了他跟众多一线主创合作,特别是监制、制片团队彼此的高度信任,才能呈现出这种品质吧。。。
其中有一场戏印象深刻,李大钊和工人们在一面巨大巨大的天幕感觉的红旗下游走呐喊,大家手持着锄头等工人的工具,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在用视听拆解党旗的,很有意思,那场戏的镜头调度也异常精彩。。。
还有,必须得说张颂文牛逼,全片都是他的各种大段独白,果然继续是“大段独白专业户”,稳稳接住,太厉害了。。。
在我心里百变张颂文,应该是我个人2021年的年度男演员,非常佩服。。。
最大惊喜,表演方面是韩庚的蒋介石,没什么,就是年纪大了,依然表演的层次就出来了,男演员,就是不要怕老,霍普金斯不还依然影帝级表演在第一线呢嘛。。。
最后,要说应对现实当下的创作的建议,我能想到的就是很可能要重新观看前苏联经典电影,从《雁南飞》《士兵之歌》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一系列当年前苏联的电影美学。。。
理论上对现在主旋律影视创作应该是一个绕不开的学习参考。。。
因为目前整体几部主旋律作品连续看下来,视听很多还是好莱坞传统视听风格为主导,可能需要一些新的思路,一种是东方传统诗性的审美,一种就是真正强悍的前苏联经典电影的美。。。
总之,我对纯从好莱坞汲取营养,对于应对当下的中国主旋律创作是存疑的。。。
结论:推荐观看,难得的一部充分调动视听创作语言、红色又不太晃眼的赞美诗。。。
电影从李大钊被捕后囚禁在京师第二监狱讲起,彼时距离他的死亡仅仅还有38个小时。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不断的插叙,采用不断闪回的方式,讲述了李大钊先生人生中的几个重大时刻,从“南陈北李建党之约”,到三万人参加的开滦五矿联盟大罢工,再到被段祺瑞政府血腥镇压的三一八惨案等等重大事件,讲述了他与张学良、蒋介石、孙中山、陈独秀、毛润之等人之间或敌或友的纠葛往事,从父亲、丈夫、师友、对手等多重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八个人物角度,像拼图一样,逐渐把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看过后不仅仅知道李大钊先生为何而死,也会更了解李大钊先生到底为何而生。
屏幕光影里的守常先生不再是一个印在历史书上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革命者》从营救李大钊这一事件入手,将整部电影的故事与情境浓缩在两天时间之内。张颂文老师浸入式的表演,让我们看见一个革命者的故事。在《革命者》里,李大钊先生不再仅仅是一个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英烈,电影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片段把那些关于革命者的历史记录,一点点地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守常先生的故事带有人间的温度和烟火气,他对小小报童的怜惜,对学生的爱护,与妻子相互扶持的家庭温暖,与孩子们之间的父子情感,与毛润之等人的师徒情谊,与陈独秀惺惺相惜、共同建党的革命情谊,都在这两个小时的光影中表达了出来。
电影看到最后,一张慷慨赴死的脸,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而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却被无情杀害了。
李大钊为什么会被杀死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看守所被绞杀,时年仅仅38岁。
第二天北京晨报刊登该消息时称“前日方传军法会审尚未正式开庭而昨日下午党人二十名已被绞决矣,警察厅早为预备二十具棺木,所有棺木均暂停下斜街长椿寺听由家属戚友认领,计自二时至五时二十人始处刑完毕,首登绞刑台者,为李大钊。闻李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李大钊之女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里提到“刽子手们对别人只施刑20分钟,而对他施刑长达40分钟之久。”
在死之前,李大钊曾提笔写下了《狱中自述》,其中写道,“舍我一人,而救千万人,虽死无悔。”
作为中国革命的先锋和领路人,李大钊是革命人心目中的精神领袖,他被捕入狱后,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出面说情,努力进行营救。号称民国人脉第一人的杨度变卖家产“毁家纾难”地进行营救,杨度在营救中赞同北方工人劫狱的计划,但是李大钊坚决反对。北京国立25所大学的校长发布书面说明请求,同时又委派代表与张学良接触,希望能取宽大主义,一并交法庭处理。章士钊也出面游说奉系军阀的杨宇霆向张作霖说情。张学良也跟张作霖说,杀了李大钊就会招致天下骂名。
尽管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对李大钊从宽处理,但奉系军阀依然没有放过李大钊,相反,而是迅速地以“意图扰害公安、颠覆政府,实犯刑律之内乱罪及陆军刑事条例之叛乱罪”的罪名绞杀了李大钊等人。20人从提审到宣判用时两个小时,从公布“罪状”到执行也仅两个小时,不容许上诉,执刑时残酷地使用了“三绞法”。从入狱到判刑仅仅用了短短的22天,从宣布“罪状”到执行死刑,更是刻不容缓。
张作霖为什么一定非要绞杀李大钊不可?
1)两人积怨已久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段祺瑞为首的北京临时政府,而后向孙中山发出邀请,北上共商国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也有李大钊的功劳。李大钊擅长做统战工作,注重改造旧军队,使他们倾向革命。冯玉祥与李大钊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已结识,而后又建立了深厚革命友情,在李大钊帮助分析利弊、力陈利害之后,冯玉祥毅然转向支持南方革命政府。冯玉祥就曾深有感触地讲过“教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925年11月23日,张作霖手下的干将郭松龄由天津带兵13列车赶赴滦州倒戈反奉,并致电张作霖,要求其下野,让位张学良。郭松龄曾出兵一度占领了锦州,逼近张作霖奉天老巢,虽然随后张作霖很快将郭松龄镇压,但这一事件给了他沉重打击,而成功策反郭松龄的恰恰就是李大钊。萧裕声在其著作里这样写道:“李大钊亲自作郭松龄等奉军将领的工作,联络他们参加反帝、反奉战线。”
冯玉祥反奉、郭松龄倒戈给了张作霖以沉重的打击,他对李大钊及其领导的共产党恨之入骨。
2)蒋介石的推波助澜
李大钊死后,北京《晨报》在其4月29日报道中提及:“最妙者,闻南方某要人亦有电致在京某人,主张将所捕党人速行处决,以免后患。”而这其中的“南方某要人”毫无疑问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占领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汪精卫此时尚在武汉,仍与共产党合作中。作为北伐军的总司令,蒋介石的位置并不稳固。在国民党大会中,左派已经隐隐占据了上风,得到了苏联支持后,更是几乎压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势力。而当时苏联五大元帅之一的布仑将军,早已在北伐军中隐姓埋名后辗转成为了前线总指挥,在北伐战争中苏联势力不容小觑。
北伐前,蒋介石制造了“三二〇”中山舰事件,打击排斥中共的力量,夺取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权。在北伐途中,为了控制国民党中央,排斥汪精卫,蒋介石曾在南京和南昌之间有迁都之议。对此,远在北京的李大钊亦有所觉察,并提出疑问:“国民政府定都何所,中外观瞻所系,岂能朝令夕更,视若儿戏?……如果不为一时军事上必需,即介石同志及总司令部亦宜坐镇武汉。”
一步步打压共产党的力量,蒋介石自己也从革命党人逐步蜕变成了新军阀。1927年4月12日叛变革命后,蒋介石更是加紧与张作霖联系,意欲除掉李大钊等革命者。接到蒋介石的一纸电文后,张作霖毫不延迟地进行审判定罪,当天立即处刑。
就这样,新旧军阀一起联手杀害了李大钊。
3)中东路事件
作为东北的土皇帝,任何企图染指东北的势力都被张作霖视为敌人。
满清年间,沙俄曾在东北修建了中东铁路,这条铁路是其控制中国东北的大动脉。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苏联并未完全落实《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在北洋军阀时期,原本满清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均被废除,但中东铁路的路权一直未被有效的回收。因双方利益之争,1925年张作霖逮捕了苏方派驻的中东铁路局局长伊万诺夫,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郭松龄倒戈期间,苏联把持铁路对张作霖进行要挟,让张作霖大为恼怒。
长期在北京主持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工作,李大钊不仅是“赤党党魁”,更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言人,与苏联素来不睦的张作霖,自然不会对李大钊手下留情。
对张作霖来说,绞杀李大钊可谓是一石三鸟,不但打击了想要与南方革命政府合作的军阀,还能向蒋介石示好,还铲除了苏联在中国的势力。
革命者的青春,永远都在
在那个黑暗残酷而又热血沸腾的年代,对李大钊来说,革命事业中最重要的人,无疑就是陈独秀。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宣告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仍在日本的李大钊立刻撰文呼应,这就是传颂至今的佳作《青春》。在《青春》一文中,李大钊激情表达了他“背黑暗而向之光明”的心愿,“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他在《青春》里是这么写的,最后也是这么做的。
1918年1月,李大钊接替章士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并兼任教授,与早已在北大任教的陈独秀成为了同事。在北大共事期间,陈独秀与李大钊团结了一大批先进分子,进入其创办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组成了新文化运动阵营。1919年5月4日,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携手领导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6月,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入狱,李大钊立即展开营救行动。9月16日,经过努力营救,北洋军阀被迫同意陈独秀保释出狱。1920年初,京师警察厅准备再次逮捕陈独秀。李大钊得知后,决定亲自护送陈独秀出京。彼时恰逢北方收账时节,李大钊雇了辆骡车,装扮为收账先生,让陈独秀坐在车内。为了避免陈独秀南方口音的暴露,李大钊出面办理了沿途住宿等一切交涉的事宜。在这辆雇来去天津的骡车上,陈独秀与李大钊“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这就是后来传为美谈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
岁月漫长,悠悠百年过去了,江山早已为之色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彼时当年下令处死李大钊的张作霖早已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而当初要求严惩他的“南方某要人”蒋介石早已兵败如山倒,只能退守在台湾岛,而李大钊死前念念不忘的“三十年后,必是赤旗的天下”的理想已经由他的学生毛润之实现。
守常先生已逝,但革命者的青春永远都在。
21世纪的我们,活在了革命者的理想中,而守常先生则永远地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不说这是李大钊,我还以为是民国白莲花外传,够圣母够纯情就是不够革命。
看完最大的感觉就是一旦所有帮忙的人不在,主角就立刻束手无策,啥都不会干。比如煤矿事件,本来倒叙就看得人一头雾水,然后主角几句话就煽动工人反抗,这就罢了,结果反抗的方式是躺铁轨?我看不懂,这是在赌洋人心善不敢往人身上碾吗?工人躺铁轨的时候主角去了哪里?合着就煽动别人闹事自己躲在后面呗?后面的三一八惨案中也是类似。对面军警明明有枪,结果偏偏无脑上前冲,真就赌对方不敢开枪?好,你说热血青年悍不畏死,要的就是赌命,那为什么军警开枪的时候主角不在现场?要知道,虽然当时主角被打到头后为人所救,但军警开枪的时候他已经站起来了,说明他其实是可以行动的,但他就是站在窗边看着进步学生一个个死在军警枪下,一点表示都没有。面对枪林弹雨,学生们还在反抗,还在自救,但凡主角能表现激动一点,不说扑上去救人,哪怕喊几句快跑也行啊!但没有,一点都没有,主角就这样冷静地站在边上看一地死伤,然后得出结论革命必须要有武装。说实话,医院里任何一个学生都伤得比主角重,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主角只负责嘴炮输出,全无半点策略,对学生用完即弃,没有一点人性情感,整个人物犹如空中楼阁,让人怎么共情?起码陈独秀还知道冒着坐牢的风险亲自去撒传单,这主角做什么了?说要深入群众,就是穿得干干净净地去搭草棚?学农下乡都比这辛苦吧?确定不是去给农民兄弟添乱的?然后莫名其妙就在乡下宣传干革命,举红旗,还一呼百应,好歹给个像徐阿晨一样的由头吧?那个年代目不识丁麻木的中国人要真这么容易被人煽动的话,革命会这么辛苦吗?真的,太奇怪了,感觉就是两嘴皮子一碰闹革命,而最关键的最能体现主角气节的被捕的段落却没有。审讯审了个啥?看着也没怎么被用刑啊?最后赴死的时候每个人看起来都比主角糟,尤其还有个女同志,看着让人揪心。本来还以为她至少会有个名字,以体现胜利是由千千万万的革命者用生命换来的,结果愣是没有。主角的回忆里明明是两个女儿两个儿子,为什么片头是三个儿子?小儿子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
主角真是人生处处皆外挂。孙中山、陈独秀、二十八画生等自不必提,每个人都在倾尽全力配合主角做事,为主角的梦想付出自己的一切。就说李庆天,看完全场也没发现主角带给他什么影响。你说两个人有前缘,但澡堂那段不是也什么都没发生吗?就是庆子送了碗饺子,两个人唠上了。难道庆子是因为看出此人与其他乞丐不同,所以故意来攀高枝?本来人物一开始登场的时候还以为是个真反派,结果特写一拉近,嚯,这圆润貌美的侧脸,压根和其他看守不是一路的,革命者无疑了,所以美貌果然就是正义啊!另外还有白客演的小偷,初登场是三一八惨案,你说被主角的演说激励去救人也就罢了,但他怎么又半路杀出来一段偷药的回忆呢?看不懂啊!这是什么很重要的人物吗?
总之本片各处都是奇奇怪怪的地方,看得出导演要去突出主角的高大上,但就是感觉哪里怪怪的。当然,本片也并非全无亮点。首先徐阿晨事件在所有段落里拍得还算比较理想。虽然主视角来自于唇红齿白软萌可爱的张酱(?),但因为起承转合相对完整,实属唯一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观感迅速提升。至少工人协会联合起来罢工请愿的片段堪称一大泪点,果然人民才是最大的。其次就是韩庚演的反派。尽管电影里看不出反派反对两党联合的动机,让反派和主角的无脑赌博显得很突兀,但那种阴鸷诡谲似笑非笑的冷漠还是让人眼前一亮。起码一个能给正派带来巨大死伤的反派就应该是这样残忍的。
总而言之,两颗星不能更多了。我可以接受原创革命电影,但和李大钊这个人物应该没有太大关系。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走上绞刑台,英勇就义,时年38岁。」
这可能是新闻中的一句话,也可能是课本中的一段文字,但是,它更是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有血有肉的伟大先驱的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记住他的标签,却很少看见他的血肉。
可是,对于我父母那一代人,李大钊这样的名字,不只是标签,更是他们“熟悉的人”。虽然他们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但是集体记忆的余温尚存。
很难想象今天的我们和未来的你们,还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触摸到昨天的他们,那些真正带给我们未来的人,不是华丽的标签,而是他们真正的血肉,就像李大钊的扮演者张颂文在首映后所表达的,在四个多月的拍摄时间和史料研究下,他对于人物从没有信服感到以饰演这样的人物而无上荣光,不仅触碰到了李大钊的灵魂,也和整个电影团队用二次创作带给了我们一部光影史上极其出色的人物传记电影,这不仅打破了我们对主旋律电影的固有思维模式,也赋予了这种类型片更多艺术性的可能,真真切切地重塑了一个血肉丰满的李大钊,在我们这个物欲丰富,精神信仰日渐式微的时代,重新唤回了我们越来越“羞于”启齿的热血沸腾。
38个小时,在人的一生能够占到多大的比重?38个小时,是电影《革命者》给予李大钊最后的时限。陷入记忆漩涡的是无序时间里军阀混战之下各方的博弈,是一场明知无望却又充满希望的生命赞歌。
“工字下面加个人为天,天下的天。”“为天下人谋幸福才是真正的大事。”
北方,张作霖说李大钊不能留;南方,蒋介石不准备留李大钊。
上海,16岁的少年张学良目睹了为被俄国人枪杀的无辜报童发声的守常先生;
北京,蒋中正的赌约败给了为国共两党合作积极奔走的大钊先生。
在时间的错乱和回忆的交织里,借由“敌人”的眼睛,再现了守常先生为天下人的一面。
“你们要相信,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之中。你们要相信,反抗,斗争,革命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你们一定要相信!”
开滦的煤矿上是一张张蓬头垢面却目光坚毅的面庞,工人们挽起手臂,与守常先生,为了孩子们博一个更好的未来。
段祺瑞政府门外是一张张稚嫩却坚定的面孔,学生们筑起人墙,和守常先生,坚守一份民族的自尊。
在光影交错之间,于枪声与鲜血里,回荡着守常先生坚定不移的誓言。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雪夜之中与陈独秀话别,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开启了百年伟业。
景山之上和毛泽东畅想未来,亦师亦友,奠基了新中国的未来。
用细节的渲染,留住了守常先生最意气风发的瞬间。
“帮我看一看,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是什么样子。”
澡堂里邂逅的庆子,见证了牢狱里守常先生的自我牺牲。
街头偶遇的徐三,目送了行刑时守常先生的谈笑风生。
以小人物,凝练真挚的情感,是不被史料记载的,守常先生之于千千万万同胞的真实触碰。
《革命者》选择以不同的人物关系,不同的视角,在38个小时的倒序里,在回忆时间的错位里重塑了李大钊的血肉之躯,他是有着坚定信念的共产党人,是老师、是丈夫、是友人,更是精神领袖。
电影里有太多打动人的瞬间,在光影的驱动下,于尘埃的细微处,令人潸然泪下。是拒绝营救时的无畏,是从容赴死时的坚定。
整部电影也充斥着强烈的革命主义的浪漫情怀,这是国产片里极为难得一见的。电影摒弃了敌对双方的二元对立和脸谱化的历史人物,回归到人与人的对话,以及通过时代催生出的纯粹的革命主义精神。
无论是张学良还是蒋介石,对守常先生时间碎片重塑的片段,都堪称经典,是声乐、影像与剪辑对记忆最精彩的传达。而选角上也出乎意料的贴合,在回忆的构现里和现实的静态中,彭昱畅和韩庚颠覆了固有印象,对形象和气质拿捏得非常到位,以不多的语言和细微的表情,很好的塑造出了这两位重量级人物。
当然,最好的还是张颂文的李大钊,他对角色的塑造是有灵魂融入的。
有一则小事,来自首映礼的现场。在与主创人员互动的最后,当导演讲起在大钊先生行刑后,他的妻子赵纫兰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凑够了棺材钱为其安葬时,张颂文的动容是猝不及防的,就像电影中的守常先生在绞刑前,完成自述书后,整理衣襟,坐在光影里的定格,也一样令我们的动容猝不及防。
对于共情能力强的人来说,有太多猝不及防的眼泪,特别是当你切身感受到,今日之中国,与昨日之先生息息相关,此时,我们可能不再需要“觉醒”,可是我们迫切地需要“唤醒”,唤醒记忆里的温度,才能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才能让集体记忆得以延绵。
我从黑暗中反叛而来,却不属于未来的光明之地。
我们生于和平时代,却不会忘记曾经的黑暗之地。
管虎+张颂文这个组合,很难不让人对《革命者》抱有很大期待,看完点映,心里其实是有点失望的。 张颂文的表演是没问题的,但全片好像也只有他从头到尾都是合格的。张作霖也不错,老戏骨把握得很到位。彭昱畅就很奇怪,明明起点很高,却越来越普通,他现在演什么都是一个味道。 因为觉醒年代珠玉在前,此类型剧难免都要在心里比上一比,然后发现真的没法比。以前的印象都是电影制作要比电视剧精细,现在好像反过来了。看看觉醒的造型,再看看宋茜和佟丽娅光洁无比的脸,像终日劳作的纺织女工吗?像比守常大几岁的不识字的姐姐吗?倒是一出场和女儿在一起像是姐妹。画个老一点的妆很难吗?李易峰几乎是本来面目示人,发型都不找补一下的吗?韩庚的蒋介石就更是离谱,戴着帽子还有几分意思,摘了帽子我只剩迷惑。秦昊的陈独秀哪里是大李大钊十岁,小十岁也不是太大问题。这个剧组是没有化妆师的? 觉醒年代好在哪里,就在于群像刻画得好,很容易就厘清了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教科书上生硬的文字变得鲜活。我理解电影篇幅有限不能铺得太大,但是起码的人物之间的年龄差要体现吧?一直看这种不走心的制作真是会越来越混乱。 影片以点带面,以最后的48小时引出一生主要事迹的想法是好的(虽然也并不新鲜),但是太碎了,虽然也是织成了网,但如果好好打磨剧本好好剪辑,效果应该更好。有些点还是感人的,有些就过于模式化。 总体来说,就是一部及格的影片。张颂文尽了力,人物刻画饱满。管虎只是监制,不能要求太多,对他来说只是及格线,有能力做得更好但却没有。影片的制作方面实在不够精良。 音乐总监是窦鹏,但是说实话,一开始的音乐真的觉得有点吵。这也许该怪影城的音响设备,广告时段的声音就很刺耳。 不知是不是本次点映选择的影城比较老旧的缘故,感觉画质也不是很好。而且这个影城,说什么好,影片开始了还不关灯,结尾还没出字幕灯就亮了。我坚持着听完了片尾的国际歌和毛不易演唱的推广曲—李大钊的《青春》。多么动人且有意义的歌啊!然而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观众听到了它。
刚好赶上了点映。在我心里可以给到4.5的。但是介于豆瓣就是不给我打半星的权利,算了。首先镜头语言非常的好,开篇挖出黑泥里的碑,扫去泥土,以红描字,雨化作血泪。革命者的鲜血,写下的是历史。虽然也有一些央视纪录片爱用的集体喊口号PPT转场和中间那段机械表转历史齿轮转动的隐喻。最喜欢的还是倒叙式的,每一个人与李大钊先生的故事而链接起来的以小见大。孙浠伦的报童看上去虽然不像12岁,可是守常先生抱着他哭的那段回忆穿插和苦痛,让人第一次落下泪来。蒋中正那段戏中戏中戏中戏的镜头非常好。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搭建绞刑架的过程。那种冰冷的献祭感和仪式感,是又讽刺又锐利的。在狱中倚着墙壁的那几个镜头,灯光构成的光影,双手做囚鸟和自由地飞。哼着的国际歌和友谊地久天长。以及等了好久的秦昊老师的陈独秀,有点不功不过的。一定是因为发际线让我出戏了,戴上帽子就好很多。但总归比坤的独秀好一些。再有就是在医院里倚在夫人肩头脆弱地念了三遍,他们有枪。委屈苦痛并作五味杂陈,却是非常好的台词。大家一起剃头发的临终一笑,是志同道合的人的战歌。先生一步步走上台阶,问他的,您最后还有什么要说的吗。那一段戏,从自然听不见声音的到掷地有声的转换。他说你们要相信。那些说着我相信的人的脸,让我感到符号化和无动于衷,但是张颂文老师说,你们要相信的时候,我真的相信,他是笃定的,他是真的以身殉道的那个人。年轻的理想主义者总是挥洒热血,可是这一位李大钊先生,他从历史里沉甸甸地穿透了屏幕,他真的有滚烫的热血。他说要看见红旗插满神州大地,那个镜头的转换是,你心里有预料但依然会被击中。而且刚刚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红旗飘着。至少不是为了完成作业献礼而献礼片,而是成熟的电影工业下打磨的关于李大钊先生与他背后那一个时代的二三事。而这个李大钊要远好于1921的李大钊,并且可以与觉醒年代里的李大钊先生一脉相承的对接。点映的映后谈,一个学电影的小哥除了说了说管虎之外,首尾都哽咽着感叹了两句,张颂文老师真的好。也是我的心声。另外就是一位与剧里李大钊先生女儿差不多大的小姑娘,看剧时抹了眼泪被点名问感想,说了一句我喜欢的,“那个年代的历史,也是有黑暗的一面的。”就让人会心一笑,自然是有太多黑暗的一面,光与暗从来都是伴生,不要装作看不见它,就已经是澄明的第一步。
电影本身出来的效果是好的,但剪辑过于凌乱,每个故事串起来的衔接很尴尬,背景音乐不停切换也很出戏。另外,能感受到张颂文很用力的表演,确实演的不错,很多煽情片段,但声线和李大钊也是真的不太搭。不过我也想不出谁能演好李先生了。最后说一下韩庚演的真不错。
整部片子都太满了,情绪太外露,台词太直白生硬,配乐太多太煽情。开头的破碎更是致命的。结构上的新尝试挺有意思,让人耳目一新,但拼盘式的故事碎片最终也没能拼合出一条完整、丰满、流畅、连贯的主线,每个故事碎片都像是春晚里面经常插播的那种小短片,画面和台词都像。剪辑上玩了一些新花样,但是未免太多也太滥,反而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整体把握,这种花样应该出现在B站影视区,不该出现在正片里。
碎 我期待的激情澎湃并没有澎湃起来 有点可惜
差点看哭了,整体基调比较悲壮,除了教员登场的时候是暖色调,其他时候都是压抑的冷色调为主。那段历史是大革命失败后的至暗时刻,越是这种时刻越考验革命者的意志和灵魂。主演张颂文说自己在绞刑那场戏时看着绳子明显感到恐惧,但历史上李大钊吊了三次才断气。这是中国革命的悲情英雄,而悲情英雄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点映场。结构简洁清晰,但剪辑很乱。节奏紧张的片段戏剧性过强,反而削弱了情感表达;节奏舒缓的部分台词又太过随意,处理的很不严肃。以及选角和原音都非常不贴脸!比如让一个广东人用原音演河北人,非常出戏😅总之,精神可以领会,电影拍的不够。
问:什么是电影语言?答:来看看《革命者》的叙事、画面和声音。
【我们有主义,但也要有枪】- 革命者
导演功力不够,各种转场太过于依赖动画。部分片段插入意义不明,对情节推动毫无作用。三星全给守常先生。
全员演技在线,张颂文台词太强了。明知有些场面是故意煽情,但眼泪还是流了下来。
把李大钊刻画的非常不立体,过于脱离生活。张颂文的表演并不出彩,把三十岁左右的守常先生塑造的老气横秋……白客、李九霄等这些角色,用的好就是点缀,用不好就是累赘……李易峰的微表情太差。
我好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这行字了~非常纯熟大制作的党建科普教育宣传电影,感觉是高中历史课本近代史知识点幻化成了声画影像和故事情节。影片质量很好,的确如管虎导演所说,李大钊活了三十八岁,却是普通人的三百八十年。采用交叉平行非纯线性叙事,字幕辅助来清晰地讲明白李大钊是谁做过什么,已经很不容易了。
渲染方式还是古早的主旋律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的那一套,伟光正人物配以朝霞满天和红太阳,叙事手法不断倒叙加插叙,甚至重复,导致节奏过于拖沓。张颂文和秦昊的表现没什么问题,但出现在这个有些混乱凌乱的作品中,总是显得很苍白。
跟另外一部相比,以点带面用李大钊带出时代群像,更清晰与具感染力。张颂文演得好,踏实又深情。@环球港
虽然对李大钊了解不多,但在银幕前真坐不住,很想赶快回家自学历史,甚至忍不住当场(偷偷)查起资料
热血,但太碎片
太碎了,刚进入一个情景马上就被拉入下一个情景了,有的台词也没感觉激动人心,反而有些尴尬
7.8,这个片子似乎在主旋律电影里找到了一种很特别表现方法,因为历史已经为人熟知,所以电影放弃了线性的叙事,反而使用倒叙和插叙,开篇是李大钊行刑前的生命倒计时,片段化地穿插表现李大钊人生不同阶段遇到的人与事,大量的蒙太奇效果,而且也用到了慢镜头的打斗冲突和常速的演讲交叉剪辑,而很多场景是十分写意的,切的一些局部构图不错,加上独白的运用,解决了纯历史片平铺直叙容易造成的疲乏感。总体上说,这部是干脆选择了浪漫主义,反而是其别致的地方所在。
实话实说,有点失望。很多“劳动者”的脸上看不到岁月苦难的皴搜的痕迹,太过整洁光鲜。有很多镜头的仪式感很重,但真实感就降低了。整部剧的运镜过于工整,贡献了很多结构唯美的分镜,但时代山河破碎的悲壮感也丧失了。不停的倒叙插叙我不太适应,整体氛围的渲染和感染力都不太够。革命有血有肉,这部电影有些浮于表面了。
加入了艺术追求的类型片着实新鲜。导演对比前作我觉得有进步,故事节奏和剪辑点的创新其实更具代入感了,还挺聪明的。就是煽情部分此起彼伏密度大了点。
电影幸亏有了管虎的监制,否则徐展雄的这部电影会步《荞麦疯长》的后尘。但电影的闪回旁白太多,剪辑也不够流畅,两个小时的时长中途会让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