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k at the stars
look how they shine for~ you!
and everything you do
yeah they were all yellow!
酷玩一己之力拼命挤进我整个端午假期的脑间循环默念曲。不过可能也是我最熟这个,厅里非常多人从80s到结束都跟着晃头,想体验他们的观影感受,好棒啊!
(原载北青艺评,此为最初全文)
“而今创作歌曲,仅凭一台电脑就好。即便是合作,也是我出了一个节拍动机,隔天你把鼓的部分通过电邮发来。这么弄出来的作品,经常还都非常完美。但是,在威尔士的洛克菲尔德,人们追求的并不是完美,而是乐队成员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奇妙反应和灵感的魔法瞬间。”
绿洲(Oasis)乐队那个满口F动词的话痨连姆,难得严肃下来后,总结了互联科技前后创作的不同之处。
替威尔士一家神奇农场洛克菲尔德(RockField)站台和背书,并进一步阐述灵感魔法瞬间的,还有酷玩(ColdPlay)乐队主唱Chris Martin,给出的实例正是他们的21世纪第一金曲《Yellow》:“到农场后的一天晚上,在屋外,我们乐队的制作人突然手指上方惊呼,‘Look at the stars’(快看星空!)。我们平日在伦敦只能看到雾气嘛。回到录音棚,我回想着刚才的星空,拿起吉他拨弄着简单和弦。正对面书架上搁着一本黄页,于是有了这首歌词其实没任何意义、却让我们吃了16年的《Yellow》。”
这只是纪录片《摇滚庄园》(Rockfield: The Studio on the Farm),通过访谈获取的诸多轶事中一段。威尔士乡间的RockFiled(摇滚庄园),自诩为世界上第一座居家独立录音棚,50年前由一对农民兄弟创办至今,诞生了太多摇滚史上的传奇专辑和金曲。对这样一个重要地标的纪录片拍摄工作,说难也难,比如对来来往往这么多大牌音乐人的邀约,Brit Pop风格的创建者石玫瑰乐队,就拒绝了拍摄请求;说简单也简单,以绿洲这位大嘴连姆为代表,摇滚老炮们一旦面对镜头和麦克风,就可以如上综艺节目般那样滔滔不绝,浑然天成着,迅速催生出一部以录音轶事为驱动力的纪录片。
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这部电影,让英伦摇滚迷们幸福死了。坐在影院里,听着这些来自当事人的真正段子,跟着影响我们听觉成长的、偶尔穿插进入的一段段金曲,嘴角微微动着,想要大声欢唱出来,然而,登场角色和他们的故事实在太多,每一首歌都只得播放几秒钟,就被接下来的讲述打断。
1970年,学了点乐器皮毛、买了点录音设备的威尔士农夫金斯利和查尔斯·沃德兄弟俩,把自家农场的房子改作简易录音棚,供自己和远近相邻过来玩乐。附近城市伯明翰的几个长发小伙,带着电吉他和效果器过来了,失真音效比鸣早的公鸡还尖锐和吵闹,调皮的主唱还拿起猎枪,在队友耳畔将他们一个个轰醒。这些讨厌的家伙,就是世界上第一支重金属乐队黑色安息日。主唱Ozzy Ozboune最终发现,“我们从一支主要搞音乐偶尔磕点药的乐队,成了以嗑药为主偶尔搞音乐的乐队。“
技术流金属的齐柏林飞船、开宗立派华丽摇滚的大卫·鲍伊、体育场级别金曲最多的皇后乐队,在他们成名前后也都纷至沓来。遗憾的是,或因当事人已逝或因出场时间太短,这些真正的史诗级大人物,并没给出多少轶事。能确定的只是,弗莱迪在这儿写完了《波西米亚狂想曲》并完成最初的录制。不久前,我刚巧读完一本乐队传记《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那几个总会在作品中抨击资本主义的亿万富翁,不管是为了灵感还只是逃税度假,录制一首新歌,时常都在英格兰乡下河流上的游艇、法国蔚蓝海岸边的别墅和洛杉矶顶配的专业录音室间奔波。这就实在难以想象《摇滚庄园》里这些同样大牌乐队的金曲,诸如《天堂的阶梯》、《太空悲剧》、《波西米亚狂想曲》,能在这么简陋的农舍中完成录制?
来的乐队越来越多,牛棚被翻新改建成了宿舍楼,农场主金斯利的新婚妻子安,辞去银行工作,顺理成章地成了录音棚的会计员。本来只喜欢乡村歌谣的兄弟俩,渐渐也接受了吵闹的金属和古怪的朋克。电子合成器跟着1980年代到来,Simple Minds几个苏格兰小伙在农场的长期驻扎和创作,算是让家乡格拉斯哥赶上了后朋和新浪潮的趟。
看过杜兰杜兰(Duran Duran)乐队那支《Ordinary World》的MV吧?故意怀旧的影像里充满了对维多利亚时代无病呻吟的怀旧,当然,歌曲是绝对动听的。然而,整个不列颠的1980年代,就是浸泡在这种布尔乔亚的小情小调之中,从Duran Duran到Take That,就连一度喧嚣和工艺扎实的重金属,也都怒吼着跑向大洋彼岸欣欣向荣的美国去了。这倒满足了撒切尔时代的高压政治口味,大伙都乖乖地缅怀日不落帝国去吧。“很多年轻人已经接受了保守主义、死板的文化和白天的电视节目……1980年代的英国其实是死的。”绿洲乐队里那位热衷政治的连姆亲哥哥诺尔,在另一部纪录片《英伦摇滚沉浮录》里描述过当时的情形。
物极必反,1990年的人头税暴动、俱乐部入口禁止药物的说明和曼城乐队石玫瑰(The Stone Roses)的第一张专辑,一道将古老的英国带到了沸点的边缘。1990年5月27日的Spike岛音乐节,现场音响系统虽然糟糕透顶,石玫瑰的演出却让在场的上万青年彻底上瘾,某种意义上,那一天也是英伦摇滚(Brit Pop)的出生日。
几年后,这边的威尔士农场上,同样来自曼彻斯特的绿洲乐队,半夜偷开着拖拉机赶去看石玫瑰的演出。诺尔爬上农场的一堵墙,坐在上面,被羊群盯着,弹唱《奇迹墙》(Wonderwall),这首被誉为自披头士《Hey Jude》后的英国民间国歌。《摇滚庄园》的导演好奇这首超级名曲花了多久录完?“没多久,那晚酒吧搞周五促销畅饮,我为了快点去喝酒,很快就搞完了“,作为流氓无产者的连姆说到。
虽然强调只有在乐手们群居生活的农场,才会有着人和人之间的奇妙反应和灵感的魔法瞬间。但连姆自己心里也非常清楚,个性张扬的年轻人们长期待在一起,免不了要有矛盾冲突,成了家常便饭的吵架甚至打架,也是人际关系的真实部分。相比热衷于政治、为布莱尔工党摇旗呐喊的哥哥诺尔,不会任何乐器的连姆,只希望小伙伴们快点完事,好跟他出去玩。性格和志趣迥异的绿洲兄弟俩,也早自乐队成名之初,就在“人与人的奇妙化学反应“里加深矛盾,渐行渐远。
数字时代,年轻乐手们再不需要扎堆群居,在相互争吵中度过一个个“乐队的夏天“。激发灵感的奇迹之墙和映衬星空的黄页,都已是昨日往事。威尔士的农夫兄弟已是八旬老人,专程来旅游打卡的孩子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
#siff2021 可爱的牧场动物和静怡的环境,情感和感情的历史聚集地,Wonderwall响起鸡皮疙瘩起一身,Wonderwall和Yellow的创作非常可以🥲to go list: Rockfield (现场遇到给力路人,助我拿到限量地图🐒)
2021上影节 Freddie在rockfield写完波希米亚狂想曲的收尾 oasis半夜开拖拉机去偷看石玫瑰 有一天傍晚天空还带着密度的时候coldplay一群人走出屋子 指着rockfield乡下的天空说“Look at the stars”然后就写出了一首不知道意味何所却让他们火了16年至今的歌/搞音乐这么理想主义的事情 如果我没有在搞电影 那我一定是在搞音乐
上影节第二部《摇滚庄园》;绿洲兄弟吵架和迷之天然的Chris Martin之些Yellow其实是因为正对着一本黄页承包了影院大部分笑点。作为纪录片线性时间叙事非常保守自己拍的新镜头又过于迎合现在冷淡而精致的取向,和文献资料以及采访里那些疯孩子们画风不一致。好玩的总归是农场主一家和他们见证的那些人。
原来Yellow是for Yellow Page 哈哈哈哈哈哈 有毒
上影节目前意外惊喜最多的一部片子。看到黑色安息日的老炮儿,我就只想pogo了。酷玩大热歌曲的由来,竟然这么随性,结果吃了16年。中国那个叫果味vc的乐队,你仔细看,是不是在模仿石玫瑰玩油漆。可惜皇后和宝爷的记录部分太少了,但绿洲这帮家伙真他妈能蛋逼。
#SIFF2021#很有趣!我爱Oasis!没有张曼乐,差评(手动狗头)
能在大陆影院里看到Oasis蛋逼,知足了。
电影节的时候能看到很多独自来看电影的人,真好。“我们靠Yellow吃了16年饭”“现在靠邮件写歌,鼓用邮件就发过来了”。好可爱喔!电影院听歌就是最正经的事情!
很多摇滚乐队的hit songs的诞生地,当时音乐还不能用合成器调,当时有创意有情绪的lads的聚集地,很高兴最后看到female musician的加入
农场采风不扰民
欢迎来到摇滚农家乐@2021上影节!Ozzy说:我们本来是一个主要搞音乐,偶尔磕点药的乐队,后来就变成了一个以磕药为主,偶尔搞音乐的。笑死不愧是你。
Grumpy and welcoming and full of stories, 笑谈effortless的glory,Liam的讲话方式太有辨识度,哈哈哈…We ENJOYED life, you know what I mean… 怀念Yellow的现场版诶。The best is yet to come…
小破站在线
Liam Fooking Gallagher,一番推脱后没有出镜的石玫瑰,原来yellow是这么来的
传奇录音室的简史,众多英国乐队出镜。70嗑药,相对和平;90酗酒,整天吵架。
look at the stars(卷舌音)
21上影节首场,又找回电影节的快乐
上影节还搞了这个竟然
摇滚农家乐,欢乐喜剧人
基本上可以说是个相声大会了,在影院一起抖腿可还行?All the best (looking) bands, “we enjoyed life.”能看到莉亚听到弯的我真的太棒了,以及真的无比想念英国(的乡下)。#siff24# 06.14 @ 天山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