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离别钢琴曲再次响起,此刻才是全篇平淡的故事完美的意义,当我们了解了真相,体会了每个人物的特性后,那音乐带给观众的是情不自禁的感动,是瞬间迸发出来的。
平淡不惊的故事,是含蓄的不动声色,是温柔之人但并非寡情,老头小心翼翼的尝试着用了另一故事来和35年都没有见过面的儿子重逢,陌生的要去了解一下才会带到家中,这无不体现了内敛和有些顾及,的确约翰的两个儿子都表现得很差劲。
马修是个性格非常好的人,似乎老头很欣慰的,在车里说到也想有个儿子,看到老头的眼神是喜欢马修的,也更加想去爱这个儿子的时候,马修却即将离开,原以为情感应该爆发了,但是依然这么井井有条,每个人都可以看透不说透,这不仅仅是在表达西方家庭观念和我们的不同,更是一种修养,对彼此的尊重和整个家庭的热爱。
内心汹涌的人物情绪并不会影响观众的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反而更加温暖了,即使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却想象可以看到老头一家真的会去巴黎看看孙子的未来生活,而老头会听马修的话去治疗的,因为老头爱这个儿子,
结尾说希望读到他的新书,这是在那样场合唯一可以表达多么爱儿子的话了,没有拥抱的遗憾,有一些伤感,老头留恋不舍的目送马修,表情充满爱和满足,这就足够了,这时候所有人都已经原谅这发生的一切,在平静中开始,也平静的结束,但只有自己知道会多了一个想念的人。
片中使用肖邦圆舞曲第十首b小调,优雅,华丽,含蓄,符合电影的主题风格。
1
法国导演菲利普·里奥雷一直以拍《非法入境》这样的移民题材为主,口碑不错。这次,他特地远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创作了《约翰之子》(2017)。片中除了主演皮埃尔·德隆尚之外,其它演员几乎都来自魁北克。作为传统法语区的魁北克,在加拿大显得特立独行,一度还准备搞脱离加拿大的公投。法语和英语电影,在加拿大形成了一个并行不悖的景观。
这是一部看起来简单的电影,好像人人都能拍。细细品味,却包裹了不少人世间的密码。片中不止藏有小悬念,主要探讨冲破人际藩篱的可能,深蕴一种人类不息的情感,既顾及亲情又超越了亲情。其沉静的影像风格,微如飞尘,轻若细雪。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影片,看成线性的文艺片。虽然不重线性,但一样有小小悬念和结果。这种悬念好像无处不在又了无痕迹。
这个世界,总有些不为人知的情感,有的终其一生深藏于心,宁愿藏着掖着,让美好恒久于心。有的一旦揭晓,却在吵吵嚷嚷中失去了更多。人类隐秘的情感,总是与其流动的步履相关。《约翰之子》的可贵,在于其内敛与毫无造作。这与《海边曼彻斯特》的深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约翰之子》的情感韵味,浅吟低唱,稍显单薄,但总体上瑕不掩瑜。
在巴黎从事农产品商贸工作的马修,有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家庭,做教师的妻子卡琳娜和活泼可爱的儿子瓦沦汀。这天,收到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电话,说他的父亲去世了。影片的对话极少,故意藏了许多。告别妻儿,马修飞到了蒙特利尔,自称他父亲约翰的老友皮埃尔接他,并把他安顿在酒店。皮埃尔与约翰都是医生,以前一起去巴黎学习,认识了马修的母亲。
马修14岁时,其母告诉过他,马修只是她与一位加拿大男人一夜情的产物。其母去世已8年。马修平时也从不想起自己离奇的身世。这次,来到蒙特利尔,明显带有某种好奇心。之前,皮埃尔给他电话,是说他父亲留给他一件礼物。在酒店打开一看,画上一个小男孩,眼神透露出难以言明的茫然和隐含的期待。当马修说不想接受这幅画作时,皮埃尔生气了。
为此,马修查询了拍卖记录,这幅画作,价格的确不菲。如此昂贵,他不能接受。而在皮埃尔看来,既然是你去世的父亲送你的,你就应该接受。皮埃尔与妻子安琪说了马修的事,老太太建议不如让马修回家住。皮埃尔的大女儿贝蒂娜带着俩女儿从温哥华回来了。她在温哥华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马修一过来,很放松,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完全没有隔膜和生涩。
2
相比较,马修跟随皮埃尔,联同约翰的两个儿子本杰明和山姆,一起前往约翰去世的湖边,这一天却并不顺利。约翰垂钓时,突发心脏病去世,尸体不知漂到哪了。他们过来,想找到他。本杰明在多伦多从事律师工作,山姆在蒙特利尔开了一家摩托车行。四个人在湖里找了一通,了无所获,还是狗找到约翰的黄色遮阳帽。老父亲没找到,这兄弟俩却掐起架来。
马修在外面听到,山姆不想再找下去。本杰明说如果不找下去,就开不了死亡证明,那我们各自继承一半遗产的时间,就将推迟七年。山姆痛斥本如此见钱眼开,本则数落这酗酒成性的弟弟,生活还一直靠父亲周济。二人一言不和即开打,只是这么大的人打架可不好看。在马修看来,这俩同父异母的哥哥,可都不咋的。幸好这俩家伙不知道马修是他们的弟弟。
寻获无果,按皮埃尔的话,安葬约翰就靠那顶黄色遮阳帽了。但马修决定不出席约翰的安葬仪式,他准备明天中午回巴黎。影片堪味的是,当马修跟随贝蒂娜去吧厅,却遇到了纠缠贝蒂娜的山姆,马修上来劝架,却挨了山姆一拳,鼻血横流。好像过往,这山姆与贝蒂娜至少有过恋爱关系。这个晚上,贝蒂娜告诉马修,她有过一次婚姻,不是山姆,而是与一个球星。
离开那个球星后,她独自带着一对女儿过活。她说没想到现在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那么多。社会问题多了,现实日益变得复杂。月夜下,二人款款而谈。马修也告诉她,妻子跟他已分居,因他工作太忙,总是离多聚少。在二人告别拥抱时,贝蒂娜盯着那幅画,说在画展看过,当时父亲在画前驻足好久,虽然他特别喜欢,但不会像约翰叔叔那样有实力买下。
这时,马修才意识到某种接近真相的事实。但他没有说。第二天早上,老太安琪做早餐,难过地说,其实,皮埃尔已罹患前列腺癌,医生让他化疗,他不愿意,他宁愿相信中医疗法。的确,皮埃尔跟马修说过中医的无所不能,以及早年曾在中国修学过中医。但在老太看来,只有化疗,才能延缓他的生命。她让马修劝劝他,说只有你的话有作用。这真是大有蕴意。
3
在老头皮埃尔主动给马修用听诊器检查身体时,老头靠在他的肩上,就像父子告别那样难舍。终于,马修提着行李要返回巴黎。皮埃尔一家人送他到机场。等办完登机手续。马修拉住老头说,你应该去化疗,我可不想参加两次父亲的葬礼。看得出老头升腾于内心的肿胀。他一直盯着马修的背景,直到马修回头跟他招手,他才转过身去。
原来影片留下的这个悬念,这个结,悄然无声中,慢慢给我们解开了。皮埃尔只是借约翰去世的事,让马修过来,完成自己的宿愿。想想,这三十五年的漫长时光,老头对于儿子的牵挂和愧疚,是怎样的焦虑于心,又是怎样的纠结不已。这无关对错,这只是人类情感某一隅的缺失,如果我们不及时补上,人世间就少了一份和谐。如此,马修这一趟,皮埃尔也就没什么人生遗憾了。
电影看完,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确,我想每个导演都会不服气,这个我也能拍啊。其实,这是大谬。在我看来,越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电影,真要操作起来,并非易事。这种轻淡如平静湖水,一阵微风吹来,只吹起一圈涟漪,并无多大波澜。但往往忽视了其内蕴的深意。怎样突出父子之间的微妙不露的感情,如何精妙表现又恰到好处,这是一个坎,并非人人都能轻松掌控。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是,法国电影人再次对准了离法国遥遥万里的魁北克,这让他们相同的语言和习惯思维,经过这么一个故事梗,串联并加深了法国与魁北克的深层次关系。这看起来与电影并无多大关联,但也折射出法国与魁北克相连接的某种特殊情感。如同片中马修母亲嘴中的“一夜情”,也是因为他们之间无碍的语言交流。这让他们从陌生到交集有了情感生发的可能。
影片之玄,在于转移了真正父亲皮埃尔的表象负担,却让他内心涛涌不已,这个分寸就是一种影像信息。如何不造成一再的延误,在那一刻让马修彻悟,这个节点,并非百分之百的安全。好在皮埃尔的女儿和妻子,都给马修的领悟作了一个合理的铺垫,这个承前启后的衔接,构成了影片成功至关重要的妙手,也终让各自有了安心的可能。我想,这正是《约翰之子》看似平淡又显不凡之处。
2017、10、4
残缺的人生我们总想去找到完满,那是生命最本能的追求,35岁之前马蒂尔没有见过父亲,他已成年,结婚,生子,但内心对父亲的向往并没有消失。所以陌生人通知他父亲有遗物要给他时,他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异国寻亲的旅途。在酒店,看到一副价值不菲的肖像画时,他是失望的,他温和内敛教养良好,但还是忍不住有些情绪的说甚至连一张纸条都没有。通过这副画,他找不到和父亲情感的链接,他的失望和愤怒从他隐忍的演技里表现得很有层次感。见到了传说中的兄弟,一个律师,一个摩托车手,律师贪婪,摩托车手暴躁,而从这一对兄弟那里他又了解到他的父亲是花心的,跟很多的女人都发生过关系,他的失望更加的深入。这一段感情似乎就走到了尽头,他好像可能就只是他花心的父亲在巴黎出差时的一夜情的产物。 然而这个时候,蛛丝马迹渐渐显露,一直跟他联系的,照顾他旅途的那个声称是他父亲好友的老人对他来说似乎开始重要起来。老人让他留下带回去做纪念的听诊器在很多年前他自己的照片里出现,那副价值不菲的画是他在画廊里看了很久觉得喜欢的,前后连接,老人曾说,你不是你父亲的一夜情的结果,如果他早一点遇到你母亲,他们会相爱一生的,老人还说,希望他卖了那一副画专心他喜欢的写作,不然等他八十岁的时候精力体力都没有了,会有遗憾。 与此同时,老人的妻子告诉马蒂尔,老人罹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他拒绝有效的化疗。希望马蒂尔可以说服他去正规的治疗,再争取十年的生命。 老人的妻子,从一开始说希望他去劝他,是因为他的好友已经不在了,到后面说他一定会听你的,再到后面她说,他难道对你没有亏欠吗?不多的台词,将大家秘而不宣的事实展露在大家面前。没有激烈的情感宣泄,都是人世间深情而平凡的感情,人性里温暖而隐忍的精神。 好在最后,大家心照不宣的接受彼此,老人,马蒂尔,老人的女儿,一对双胞胎孙女,老人的妻子,都连接到了爱的力量,老人也因为这爱重新有了对生命的希望,这一趟跨国寻亲的旅途终于是圆满的完成了。 演员细腻的表达,情节合理的节奏,背景音乐恰到好处的渲染,赚取了我不少的眼泪。
本来嫌美国流水线电影匠气太重想着换换口味,结果被本片无情打脸。好莱坞之所以称霸世界真的是有原因的,世界第一的美国就是会吸引世界第一的人才,包括电影相关从业者。
说回本片。很俗套的找爸爸的故事。后期的转折确实没想到,但本应以细腻温情为主的片子变质成了用悬念吸引观众,实在有些黔驴技穷之感。
而且为了使谜底出人意料花大力气描绘捞尸体那段,但很多情节都是一次性和无用的。比如两个哥哥的争吵斗殴,后面再没出现过任何照应,到男主走都没再见过他俩。为了强行圆满结局把老头的妻子塑造成一个绿帽子扣头几十年还能坚强伟大的恳求一个私生子劝绝症老公治疗的母神形象,令人哂笑的同时瞬间出戏。看着机场送别时剩下的三人默默举起小手告别我直接笑喷了,那女儿估计还对亲生哥哥充满暧昧的情愫吧。
还有真相揭晓后父子二人的迷之淡定。我知道导演给了很多眼神戏企图偷懒说明一切,但男主之前挺固执一人,三番五次要给自己俩哥打电话见面,这终于找着亲生父亲反而哑巴了,一溜烟回法国了,也不知道图啥。爹吧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终于鼓起勇气联系儿子了,真相大白之后最激烈的行为就是拿着听诊器对儿子按来按去,就没别的了。
总之,本片类型不明(在悬疑和家庭之间摇摆),情节老套而拖沓,人物行为逻辑混乱,女性仍只是男权视角下的工具人。除了小众标签带来的一些优越感,其他都被英美甩十条街。
不吐不快,欢迎讨论。
沉稳细腻,克制深沉,点到即止。如眼前冰冷平静的湖面,又像身后跳动燃烧的篝火,丧中带暖,这部片很符合我的胃口。预定本月最佳三甲。 男人之间的关系中,父与子的感情最为奇妙,它不像母女俗称“小棉袄”那样的贴心亲近,“严父”是惯有的印象和距离。它有时候显得很生疏遥远,父子如敌。但旁人看来,两人的性格举止时常有复刻般的相似相近,提示着一脉相承的血溶于水。即使这个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你之前的生命里,但他的心意却能悄然无声间传递,精准又沉甸甸的落在心头。 ——————————以下剧透—————————— 电影剧情简单,可代入感很强。从儿子接到那通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电话开始,这个记忆中空白的父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一份包裹为何一定要万里迢迢的让他亲自收取,谜团悬念就开始在心尖萦绕。母亲过世八年了,和亲生父亲的初识相遇竟然要在葬礼上,这已经是人生的大不幸,更让人沮丧的是失踪的父亲遗体竟然找不到,他在钓鱼时心脏病突发,恐怕沉尸体湖底。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见面后,一个酗酒成性一个贪婪钱财,听着他们数落父亲生前的那些风流艳史,和兄弟俩格格不入的性格差异让他在异国他乡更显得郁结苦闷,又想念家中的儿子,巴不得尽早离开。 丧意满满的转折点发生在那个包裹身上,这是一副名贵的人像油画,至少价值几万美金。虽然说是遗产,但和父亲素昧平生萍水未相逢的儿子感到分外沉重。情浅而礼重,则难堪,不如转交给那个视财如命的哥哥算了。唯一感到心宽的是迎接他的老头,一家人待客热情,相处融洽。也许是同病相怜吧,在客气的寒暄和你来我往间悄悄打开了心扉,与妻子分居的他和老头的女儿,一个独自抚养双胞胎的单亲妈妈之间,还发生了一些说不清的暧昧情愫,两人的感情开始急剧升温。 此时剧情的走向开始有点捉摸不定,当年他的亲生父亲就是在法国邂逅了母亲,一见钟情。在已有家室的情况下还与母亲偷情,而后音讯全无。他是私生子,是一夜风流的产物。而如今他又在没有离婚的前提之下,和这个单亲妈妈卿卿我我的耳鬓厮磨,眼看就要擦枪走火,难道父子真是如出一辙,重蹈覆辙? 还好故事不是朝那个最俗套的方向延续,悬崖勒马。对话间儿子吃惊的发现,那幅价值不菲的油画竟然是老头自己买的,结合一些蛛丝马迹,兜兜转转半天,一直在身边的他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老头策划和扮演了一个影子的角色,一路在旁敲侧击的试探儿子的心意。儿子还说自己的兴趣是写作,尤其是侦探小说。如父如子,果然父子的兴趣爱好都相同啊。 父与子都是沉默寡言的闷骚类型,有着倔脾气和与生俱来吸引女人的魅力。儿子假意不舒服,老头让他脱去上衣,自己在背后聆听心率心跳。这是意向明显的“坦诚相见”的一幕,终于真相大白。儿子问道,为什么一直不来找我?三十年了。患癌的老父只是重复着那句,现在时间到了。一个是自知大限将至时不我待,另一个是,好友的失踪成了一个天赐良机,他终于找到了父子相逢的一个绝妙的借口,能不留痕迹的了却这件耿耿于怀一辈子的心事。 非常喜欢电影里人物间的那种不说透的关系,还有许多事后恍然大悟的细节铺垫。那顶在湖边找到的黄帽子,是那个未曾现身父亲的形象,去机场的路上老头把帽子戴上,父子相视一笑。妻子戏份不多,台词寥寥,这也是一个智睿坚忍的角色。丈夫患癌,她把这份担忧和恐惧独自承担,发现丈夫出轨,她也默默的接受和宽恕了一切。大半辈子夫妻,两人早已默契如一。丈夫因为家庭的责任所在不能多言,显得踌躇,她都看在眼里心明如镜。不忠的愤怒终将被岁月掩盖,被爱抚平,大家都在沉默里,心照不宣小心翼翼的守护着一层随时可能破裂的难堪。 父亲舐犊情深的真情流露,像缓缓的河流,隐忍无声下蕴含着深切的爱。父亲希望儿子能趁着年轻,把画卖了换取时间多发展一下自我潜能,儿子希望父亲能及时治病,多活几年来巴黎看孙子。时间,成了他们最紧缺的东西。男人之间的感情不需要太多语言去传达,一言一语,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背后都是叮咛和承诺。 机场入关前儿子再三止步回首,父亲挥手致意,一段原本以为死亡的关系就这样展开了新篇。父子相认得美好,又相认得太迟。两人对视带着坦然,还带着多少慌张,这一转身从此恐怕一别生死茫茫。父爱如山,厚重得让人泪目。 —————————写点天花乱坠————————— 油画是最大的转折点,设定的偏差,这部片可以拍着截然不同的故事和结局。 1.油画背后有玄机,揭出这是一场兄弟阋墙,弑父夺产的凶杀案。最后失踪的父亲还可以选择出不出现,作为反转。 2.没有注意到油画,情难自制下和同父异母的妹妹上床,意外怀孕,天道循环,伦理悲剧。 3.油画上是他的另一个弟弟。(那就可以拍连续剧了)
“照我说的做,把画卖了,维持生计,好好写作。”
老了 看得很感动 那幅画他爸会买下来,应该就是想到素未谋面的儿子吧 被打流鼻血跟画里的小男孩简直一样了 算是个小彩蛋吧
三星半。很特例的故事,果然还是欧洲人特别擅长拍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家庭恐怖片,好几处情节安排都属于细思极恐的那种。同时也再次感叹东西方价值观相差之大,这样的案例放在中国大概怎样都不会有如此平静的结局。最后十分钟演员间的眼神戏非常棒,这种出奇自然的表演也让观者看的异常舒服与投入。
超级喜欢这样「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细腻,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草蛇灰线蕴含大量信息,实在太高明了。《湖畔的陌生人》男主,《汤姆的农场旅行》的大哥,熟悉得就像将上面两部电影的冷与热中和,就是这一出温暖细腻悬念丛生的跨国认亲记。 @2017-09-06 21:29:08
情感细腻隐忍,步调沉稳克制,情绪推进平和而充满力量,将撒狗血和矛盾冲突的桥段做减法,将眼神传递和细微末节放至最大化,故事的戏剧性和反转的张力已经满溢,却悄无声息的埋藏在字里行间,游走在角色关系渐变中,如翻腾的洪水筑坝成惆怅的细流,结尾父子离别的戏,有和解有释然,欲言又止却恰到好处
今年最好的法语电影之一 看起来平淡无奇 内心却都是惊涛骇浪 喜欢对戏剧冲突尽量做减法的诠释 其实Pierre说挺想有个儿子时 我就心里咯噔一下 Mathieu笑说有了儿子就能陪你钓鱼了 其实之前湖边他刚拒绝了一起钓鱼的邀请啊 都是伏笔啊 太喜欢两个主演了 ps 神一样的加拿大法语
「Salut Mon enfant.」看到最后 居然很佩服那位母亲~ 尤其是机场送别背影 揽着约翰靠在他身上慢慢走远 那种依赖和信任大概能抵过他曾经的背叛吧 约翰的儿子 也是她的儿子 Au fait...加拿大法语真优美
3.5 偶尔有滑入狗血尬撕桥段的危险,但基本都没滑进去。还可以吧,有着丰富层次、显而不露的内心情感书写,优秀的群戏,反转之前铺垫也到位。但是看完会产生一种没太大必要看的感觉....因为最后还是陷入了家庭片中最陈词的温情鸡汤调调之中。
很巧妙也很朴实,眼神之间的情感流淌不需要言语,蕴含强大的后劲。[B+]
对于普通东方观众几乎没有接受障碍的法国片,设置的每一次转换也能满足对戏剧性的高要求,同时细节、表演、每一段明显能感受到在避免情感窠臼的处理都令人屏息。一部真正正能量的作品,面对谎言、羁绊彼此可以规避更大的伤害。
这估计是我今年除开海边的曼彻斯特之外看过的最细腻的片子了。将冲突最小化,克制,甚至寻亲这种题材都没有将感情最大化,反而从人物之间互动与情节的发展,能慢慢透露出人物的这种浓腻的情感。挺喜欢的。在电影里看到汤姆的农场旅行的男二也是意外的惊喜
沉静如湛蓝的湖水,细腻如温柔的湖风。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或是听闻而改编的,很简单,但剧本写的很不错,影片的情感调度也非常棒,所以作为观众,我们从一开始就会和男主一起寻找各种线索,观察每个角色的眼神和表情,以及他们每一次微妙的情感变化。这些与清爽的取景和沉静的配乐结合起来,使得观感非常舒适,且不会觉得漫长无聊。到最后,也不会因为结果而感到波澜起伏的震惊,因为前面一点一点发展的过程已经给男主和观众足够多的线索。一直到结局,整部影片流露出来的也只有温暖和温情,以及全片的基调——沉静与细腻。给迷人的皮埃尔·德隆尚Pierre Deladonchamps多加一星,他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和《喜欢,亲吻,快跑》里一样很棒~~~
2018048 二星还行
如果不能和你好好相遇,那就真心与你道别。
未经命名的湖泊仍旧适合垂钓,没有名分的父子依然牵连亲缘。兄弟会为了遗产大打出手,姐妹会因为晚归相携而入,落单的他,竟羡慕机场共同抛扔猴子玩偶的双胞胎。这一生都用谎言忽视他的存在,也用谎言召唤他归来。谎言却不能抹去相似的眉眼,同步的心率,那错过了整座巴黎美景,也没法错过的一场爱情。
其实对我而言,男主角举手投足间透漏的一种修行和教养,具有某种极强的吸引力。
深夜里轻柔的拥抱,晨光中安静的听诊,分别时盈满爱与感激的眼神,一次次细腻无声的交汇让人眼眶湿润。演员、画面、配乐以及营造出来的氛围很迷人。
我真是爱惨了这样的纠结到死拧巴到极点的电影了。人的情感和喜欢真的太复杂太复杂了。很戳心但是居然也挺暖。非常喜欢。男主的好看是一种让人觉得特别窝心瓷实的好看。整部电影像一条缓缓流动内敛的小河。特别好。
能遇到这样扎实的剧本,是一位好演员的幸运
海边的曼彻斯特翻滚的是灼热的洪流。湖边的约翰之子流淌的是惆怅的细水。不分伯仲,只凭阅历,抑或那美语与法语对于悲伤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