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能在韩剧中看到编剧对现实世界中普通人生存及命运的关怀和对现代性的反思,这是目前大多数国产剧中稀缺甚至匮乏的。
这部剧目前来看聚焦了一个巨大的问题,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碌碌无为的奔走而产生的精神空虚和生命虚无感。公交和地铁填满的通勤之路,“今天会有好事发生”的路边灯牌,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和信念支撑,支撑起往来首尔和山浦的女主行尸走肉般的惨淡生活,实质上她一直处于一种自我“欺诈”甚至自我麻痹的状态,沉默寡言、反应迟钝、沦为观察者。
所以女主美贞才会讲出“我的内心从未被填满过”,“光是爱情还不够,我要你崇拜我”这样的台词。不仅如此,美贞还在公司跟两位社恐同仁一起创办“解放同好会”,试图寻求内心解放。如何解放呢?美贞没有直接回答同事的疑问,反而投掷了一个坚定而充满笑意的眼神,看向远方。
这就有点接近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存在即虚无”,“他人即地狱”,于是主体自我意识觉醒的女主走上“自我救赎”之路——“解放”,从“无意识”走向“有意识”。萨特认为,当他人意识与自我意识产生冲突时,他人通过注视来使我成为他的对象,反之我也如此回应,使他成为我注视对象而恢复自我的主体性地位。女主的思考和行为逻辑,正是试图为了填充自己的内心,使生命抽离于虚无,把男主作为一种为她而存在的客体,让男主崇拜她,这也是她对自己存在的自由选择。
这也应证了萨特的观点,我们最根本的自由和可能性都在行动中得以实现,我们永远有改变现状的潜能,不必服从于命运的安排,只需要坚定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承受选择的代价。
因此第四集的结尾,大雨中美贞把淋雨的男主推进了出租屋,积极的消极主义者美贞勇敢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改变!这是本剧的转折点,真的好期待后续的剧情!(希望后期剧本持续高能啊!)
第12集里背景有一个屏风,如图:
屏风上的汉字是什么内容呢?乍看的时候以为是唐诗,定格细看,又查了查,发现既是唐诗,又不是唐诗。严格来说,是唐诗集句。从右往左,除了第二首被挡住了,其他几首每句之原作者如下(加*号表示有一字与原作不同):
(右一)
高树鸟已息(崔涂)
小园花乱飞(李商隐)
日兼春有暮(杜甫)
谁与我同归(姚合)
(右二)
看不清
(右三)
高斋晴景美(张九龄*)
清气满园林(储光羲*)
倚杖寒山暮(李颀)
关门落照深(王维)
(左三)
天晴远峰出(李白*)
夜久数星流(郑谷)
多少残生事(杜甫)
能无愧海鸥(刘长卿)
(左二)
地幽忘盥栉(杜甫)
目极喜亭台(高适)
信美谐心赏(刘孝孙)
谁忧客鬓催(杜甫)
(左一)
对酒惜余景(戴叔伦)
高楼烟雾开(杜甫*)
晴花临户落(未知出处)
娇燕入帘回(杜甫)
这些诗句的原作者,涵盖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杜甫更是反复出现,光芒实在太盛。看来他在朝鲜半岛也是巨星。
这个屏风出现在剧中一个祭祀亡者的仪式中。这几首凑起来的诗里,几乎都在表现一种“暮景”,这些暮景所兴起的“象”,却不是哀伤的,不是终结的,而是一种持续变淡的美感。比如鸟虽息止,而小园花飞,比如落照深深而倚杖,比如极目赏心而忘老。不是哀伤,而是珍惜,是持续观察、欣赏这种日暮。这种感觉放在这个祭祀仪式当中,倒真是贴切,很有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感。
最近都被韩剧《我的解放日志》刷屏了吧,马上就要迎来大结局了。本来想在看完之后再写,但是现在觉得结局已经不重要了,编剧想要传达给我的内容,我已经深刻的感受到了。 看到现在,真的对编剧和导演心生敬佩,他们向观众呈现出了一个真正的大女主。 美贞是一个越看越能从她身上获得力量的角色,越看越是会产生“啊,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想法。 她是一个内心有力量的人。在前几集的时候会觉得她是一个内向、自卑、被骗了也不敢去和别人正面对抗、选择自己独自承受,这样一个比较弱小的女生。但是再回头去看的话会发现,即使在前几集这么压抑的一个状态下,她依旧是一个内心有力量有勇气的人。她不是因为具子敬而变得有力量,她本来就是,而具子敬的“崇拜”只是让她看到自己的力量而已。 以职场生活为例。在职场生活那么长时间,她还是显得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她拒绝每次聚会、交友,真的是因为她家离得远吗?当然不是,即使搬到首尔住,她也不会去的,因为她不愿意变得像他们一样。对领导、对不喜欢的人说几句恭维的、违心的假话,变得圆滑一点,难吗?她想做的话当然可以做到,哪怕她能对组长说出一两句假话,我相信这个组长也不会一直这么排挤她。但是她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依然选择坚守住自己,这还不算是一个有勇气有力量的人吗? 再来看和具的关系中美贞的力量。就以被骗钱这件事为例,因为这件事的发酵,她向具提出了“崇拜”的要求。具跟她说你应该解决眼前的问题,别在其他的事情上浪费时间。而美贞说“就算他把钱还清了就没事了吗?我觉得不会有任何变化。”说自己的同时也是在说具,背后的意思是“你觉得这样逃避就会有变化吗?逃避,问题就没有了吗?”她才是正视自己问题的那个人,“我交往过的人都是王八蛋。”她意识到如果自己不改变,下一个交往的还会是王八蛋,所以我要改变。这是自我觉察,她看到了藏在表相下的本质,如果只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自己不做出改变的话,下一次照样会产生类似的问题。这样的改变才是真正地改变,不再从外界的“相”着手,而是反观到自身,从问题的源头解决。 具跟她说把那个人的电话给他,他来解决,美贞很生气,为什么?美贞要他做的不是成为帮自己解决问题的那个人,而是让她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那个人。你帮我解决、帮我承担,这是喜欢或者说是爱,但美贞一开始就告诉他“光是爱情还不够”是崇拜。崇拜给到的力量是不论我做什么样的决定,再傻再蠢你都会支持我,告诉我可以做到,这是一个人自己的力量,我是要让你让我有这样的力量和底气。 单从这一点来看,就不得不佩服编剧的巧思。女主被欠钱,而身边喜欢她的人是个黑社会大佬,而且还是负责讨账的。让观众看到黑社会大佬来帮自己喜欢的人要钱,教训那些个王八蛋,肯定很爽,但是编剧没有。因为编剧想要观众看到的是女主自己的成长,不是童话里等着王子来救的公主,这是大女主,是要自己突出重围的勇士。 在具回到自己的世界后,美贞经历了母亲的去世、被“设计”成第三者接二连三的打击。时隔几年之后,具才来找她,而美贞并没有埋怨他这么长时间的消失,在自己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不在,正如他当初离开的时候,她不是生气,而是难过。一开始看的时候,我也会觉得说具这个人很差劲,这么长时间不联络,还注销手机,在别人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消失。但是现在再看到这一段,结合着前面美贞说过的话,我觉得真的是太妙了,这个长时间的设计真是太妙了。正是经过间隔这么长的时间,而美贞对他的消失不生气,还愿意见他,体现出来美贞已经真正蜕变了。 “不假装幸福,不假装不幸,诚实以对。”诚实面对自己,该悲伤的时候悲伤,该高兴的时候高兴,我能允许一切事情的发生,并且接受它。这是超脱、是大智慧。我接受你的离开,接受不幸,接受苦难,但在这其中,我也看到了自己可以承受一切的力量。 为什么美贞在时隔几年后才见到具不生气,这是编剧体现出她内心强大的很重要的一点。 首先,她没有在等他。因为如果美贞是在等着具,等着他出现,这就是没有解放,她还是在想着靠别人来拯救自己,靠外在的力量来解放。正是在她觉得是具一点点开始将她填满,带给她改变和力量的时候,他离开了,不幸接踵而至。在外界的打击下,她没有了她的靠山,独自承受面对,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看到自己的力量从不在外,不再别人身上,而在她自己身上。所以具当初才会对她说那句话“廉美贞,你应该好好了解你自己。”因为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看到了这个女孩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美贞没有“把什么东西寄托在他身上”,她对他没有所求,所以她不生气,她不觉得他长时间的离开是一种亏欠。 再有,她不生气来自于她看透他本质后的底气。在美贞眼里,具是透明的,她了解他做出的决定,知晓他每一句刺激的话语中背后的退缩和畏惧。同时她对具对自己的感情有底气,她知道他一定会回来,她知道在这一段时间彼此的“崇拜”中,具也改变了,他已经变不回原来那个不愿意说出名字的具氏了。但是他也需要时间解放,他会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正视自己的感情,然后带着不再“害怕幸福”的心情,带着可以告知自己姓名和一切过往的勇气回来见她。 最后,总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让我已经不再在意结局能不能在一起的一点就是,美贞已经真正解放了。对于现在的美贞来说,具出不出现已经不重要了,具对她的“崇拜”已经成为她内心的一份力量,深深扎根在她的心中。他回来,我会和他勇敢的面对一切;他不回来,我也不会选择将就。面对世界,我不再像原来一样畏惧,我还是能坚守住自己的底线,而这份坚守不再来自于对周围厌恶,不是不愿意像他们一样而坚守,而是我现在可以掌控我周围的一切,我可以毫无顾虑地做自己,因为现在的我知道我是值得被爱的,是一直被爱着的。这样的坚守来自于爱,而非恐惧。这样的一个人,结果会差到哪去? 如此一个有力量的角色怎么能不感染观众呢?正如具让美贞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一样,编剧也会让观众发掘出自己的力量。她用她笔下鲜活的角色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大女主——不是等待王子来解救的公主,是执剑冲破束缚、披荆斩棘的勇士,是要活着见到天堂的人。 关于这部剧的细节、构思、台词还有很多值得反复观看和品位的地方,B站上有搬运解说这部剧的一位韩国博主,她解说的细节很到位,感兴趣的话可以结合着解说来看剧。 除了演员精湛的演技和微妙的化学反应,导演和编剧真的是功不可没。有一个花絮中,导演在给饰演具的孙锡久讲戏,光这一个片段,你就能感受到导演对这个剧本吃的有多透,角色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意义,每一个画面都有意义。电视剧却做出和电影一样的要求,认真程度真是令人敬佩,并不由得感叹:他们真的是在认真做着自己的喜欢的事情,发自内心的尊重观众,真诚地在通过影像和观众交流,把观众当观众。 再来说说这个编剧,这个编剧的其他作品我还没有看过,但是单从这一部剧来看,这个编剧肯定有一定的心理学和哲学的研究,甚至可以感受到她灵性修养。剧中二哥这个人物我觉得是最能体现出这个编剧哲学修养的一个人物,你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人所具有的矛盾、冲突,但是又有着善良的底色。还有很多有魅力值得推敲的角色:通过一天就可以看到她一生的母亲、愿意“接住自己丈夫头颅”的大姐、热烈而善良的泫雅、从男性口中说出婚姻、生育的同事...真实、生动、鲜明。 从前几年的《秘密森林》、《机智》系列、《怪物》到今年的《我的解放日志》,韩剧真的一次又一次刷新对他们的评价,以为这一部就是封神了,就是心中的TOP1了,但是没过几年又能让你再一次感叹。不仅是细节、音响、制作上的进步,在发掘人性、探索生命的意义等更深远的立意上一次比一次深刻。电影就更不用说了。 有的时候不是不愿意看自己本国的东西,而是我害怕我如果一直看这样的东西会丧失自己的审美,模糊掉自己的标准,慢慢就会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什么能够真正称其为一部作品、什么是艺术。承认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自我欺骗和洗脑,这是改变要迈出的第一步。 先不说什么时候能有别人这样的水准,先和自己比,看看什么时候才能再拍出像《西游记》《神探狄仁杰》这样水准的片子,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不是制作的精良,而是虚伪的造假;不用配音竟然都能成为值得炫耀的资本,令人汗颜。 只有把观众当观众,当成平等交流的对象,而不是资本的韭菜,才能沉下心去打磨。 不过,我始终相信物极必反,最糟糕的环境下也蕴藏着最大的潜力,那就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不假装幸福、不假装不幸、不评论、不安慰,这既是剧中解放同好会的宗旨,也是这部剧呈现出的质感。
整部剧里,所有的角色,没有一个真正经历了什么大事,或做出了什么根本性的改变。甚至三个主角母亲的去世,编剧也是极其克制笔墨和情感,将其还原为一个虽不常见但依然普通的日常事件,极力消解其戏剧性。
从头到尾,这部剧只是在刻画普通人在普通一天里逐渐积累起来的那种疲惫感。
疲惫感是非常难以通过故事进行描写的。愤怒、仇恨、嫉妒、爱情,这些强烈的情绪有很多办法进行描写,但疲惫感的尺度却极其难以拿捏。
写得重了,变成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刻意的苦大仇深感;写得轻了,变成一种无事生非的无聊感。
说白了,疲惫感,就是谈不上不幸,但也谈不上幸福,只是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突然有那么一刻,产生出自己困于其中无法脱身的窒息感。可真要问你一句:“你到底有什么痛苦?”你似乎也说不出来自己到底有什么痛苦,好像自己在进行一场没有对象的无病呻吟的表演。而这种无法说出却明明难以忍受的感觉,又进一步加深了疲惫感。
这种内心的情绪无法对朋友和亲人进行言说,而朋友或亲人对你的评论或安慰,都起不到任何效果,只能继续加深内心里难以忍受的疲惫和压抑。
这种感受,让我想到了徐干的一句诗: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是啊,引起这种疲惫感的都是一些小事,比如每天上班差几分钟错过的公交、疲劳下班坐地铁时差一点就能坐上的空位、回到家看到需要洗的昨天的碗筷。这些小事只要稍微努努力,就都能解决。但就是觉得累,不想解决,越堆越多,然后心里越来越自我厌恶和疲惫。
这部剧不像我们一般设计的影视作品那样,给主角安排一个非常明确的困境,主角能够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事件,完成个人的成长,走出困境。
疲惫感不是生活里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你甚至找不到问题究竟是什么,而是日复一日各种小事堆积起来后,那种无力回天的空虚。这种生活,你谈不上满意,也谈不上不满意,只是机械而疲惫地继续生活下去,如此而已。
所以剧中的具子敬,当他努力地把房间里的酒瓶全都装进垃圾袋里,对别人来说,这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但对他来说,光是做到这件事,已经花光了他所有的力气和意志。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而且,不要指望他今天收拾完屋里的所有酒瓶,他的生活从此就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的精神面貌就能焕然一新,人生从此走向一条新的道路。
这其实就是颠倒了因果。
恰恰是我们的生活已经找不到改变的可能性了,恰恰是所有上升渠道已经完全被堵塞住了,未来几十年的生活,一眼就能望到头,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性,疲惫感才由此产生了。正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振作也好、自己颓唐也好,生活都是如此,也只能如此,我们才会觉得如此疲惫。
不是我们的疲惫感形成了这样的生活,是这样的生活形成了疲惫感。
但剧的最后,廉美贞也给出了自己的解法:片刻的振作,改变不了生活,但片刻的振作,也有片刻的欢喜。
如果每天的生活,能有5分钟的欢喜,那这一天就不算白过。
如果仅仅振作片刻,都让人觉得太累,那就再退回去、缩回去,这也没有关系。片刻的振作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好,片刻的退缩,也不会让生活变得更糟。
这部剧的最后,三个主角,居然全都退回到了原点,或者说,只是勉强往前,挪了一小步。姐姐廉琪贞跟男友不清不楚地拖着,也许一拖,就要拖到50岁,更可怕的是,她原本想成为男友的力量,结果却变成了给男友带来疲惫感的另一个女人;二弟廉昌熙还是在便利店里工作着,还清了贷款,却也身无分文;廉美贞换了份工作,依然是个无人在意的小职员,与具子敬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具子敬也依然酗酒,也许某一天会彻底变成酒鬼,也许有一天会变好。
生活哪有这么容易发生大起大落、天翻地覆的变化呢?不正因为我们发现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生活,才会感到如此疲惫吗?
就在这进三步、退两步的腾挪间,我们感受着生活里片刻的欢喜和痛苦。
这部剧的编剧真的让我非常非常佩服。我们见过、写过太多悲欢离合、大起大落的故事,但这种在方寸之间,普通人努力辗转腾挪的故事,见得很少。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但进了一步,也有进一步的欢喜。
第五集还没看,翻出来主题曲,吉他响起的时候,是彼此之间的化冰时刻,是具式只能说“车来了,快跑”的克制;是微风吹来,扬起发丝和嘴角,美贞感受到的希望和幸福;是具式站在仓库门口看她上车的眼神。
第二集中,自称“性自由主义”的姑娘,内心想要却是婚姻,是两年交往之后对方与她对彼此关系的笃定。是啊,从来都没有所谓的自由,真正的自由背后是隐形的代价,当你需要支付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入不敷出。
这姑娘是个通达的人,她看到了美贞的珍贵,她说:到一定程度,语言就变成施展魅力的武器,我说的话有一句有用的吗?没有。美贞你没有用语言来粉饰自己,表达自己。你不用语言来博取喜欢,所以你的每句话都很珍贵。
你我就是人生的兜转,下辈子我想和你一样端庄,你想于我一样洒脱,似乎你现在是什么都不足以满足自己。
美贞的“能量”或者说“力量”一直存在,那种力量在她坚定却没有攻击力的眼神里,在她说出口的话里,在她那些思考旁白里,如果你不能感受她的那些自洽,那些与自己的对话,是很难感受到那种力量的。
具式这样的男子是不会被随便什么人打乱节奏的,美贞一句“敬仰我,爱情不行,要敬仰,填满我的内心”冲击力十足。被拒后,又说出“要不我来填满你的内心,需要的时候说话”,这TM就是炫酷吊炸天,铁汉柔情的眼神彻底暴露了自己的“不知所措”。
美贞和具式和绝大多人一样,被日常生活抹去希望,在平静的绝望中日复一日。
当所有人在浅水区浮出水面肆意冒泡的时候,他们却扭头潜往更深处,也许是为了遇见那些大而抽象且非常美丽的鱼。
氛围感的厉害之处在于,你感受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感受到了。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道命题作文《我的操蛋生活》。
我们的电视剧编剧,立马打开《编剧作文范本》开始模仿写作,出轨、婆媳、学区房,中年中产三件套,怎么狗血怎么改。
而隔壁的编剧已经写出如夏日闷热天气一般让人无法透气的忙累而又空虚的生活流了,它节奏那么慢,情节那么空,台词那么少,共鸣却那么重。
光看最让社畜共鸣的通勤戏份。
讲真,剧中三姐弟的通勤虽远但车厢还是比较空的,比起我们那些住在嘉定或者燕郊的社畜们,幸福指数已经高出许多。
但我们对通勤的刻画永远停留在一个“挤”上,排队、踩脚、门夹包,有剧情需要再加上一点性骚扰。
除此之外呢?对于“空”的描写全然不见。
通勤路上是一个社畜最放空的时候。他们挤在无法动弹的车厢里,玩着最无趣的消消乐,看着最没营养的电视剧,刷着全是代购的朋友圈。
他们眼神空洞,面无表情,像个脑子被吃掉的僵尸。
但是这个时候他们真的没有内心活动吗?
在消消乐又被关卡卡住的时候,在电视剧剧情加载不出来的时候,在朋友圈刷无可刷的时候,那时候,他们无光的眼神背后会想些什么呢。
很多时候,能引起共鸣的是“空”而非“挤”啊。
一部好的电视剧可以用精准的语言说出我们在通勤时候的潜意识,而且说得那么文艺,那么浪漫,让人唏嘘,自省,泪目。
孙锡久能不能去演一次情色片?嗯?切拜?
在这场男神纷纷到农村比拼土味的演技比拼中我单方面宣布李民基胜/我的出走日记和我们的蓝调观后感
像拍文艺片一样拍电视剧😌孙锡久一句话不说,穿着老头背心,眯着细长的眼睛站在那里,我就沉沦了。破碎的alpha male,像一匹下雨天淋湿的老虎。—— 居然还播了一段涅槃的come as you are,导演怕不是个headbanger,我要给导演打五星!
为什么老感觉孙锡久这部剧里没穿衣服。。
开篇尚可,属于我们的时代:跨城上班,职场社恐,大龄未婚,渴望爱情,却难将就,信用贷款,分期消费,城乡结合部青年无聊又惨淡的人生。ps:孙锡久第一集只一句台词(“多谢款待”😑)以及预计会与金智媛发展一段治愈爱情。
先看了隔壁我们的蓝调,再看的这部。说实话开局三分钟就笃定是我喜欢的剧了,怎么说呢,我能在三兄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对我来说,挺真实。当然,最大的惊喜还是孙锡久啊,第一集台词不超过五句吧,就随便干干农活独自坐在家门口,还能散发出强大的性张力和魅力,绝了………
哇,金智媛!很喜欢她塑造的爱拉,恩梧,还有这部剧也是我的大叔的编剧,期待!
因为金智媛看的,但不得不说评分略离谱。就是平凡打工人的爱情生活而已,丧的无比刻意矫情,并且讲故事的方式处处透露出文青的自怜自艾和矫揉造作,力争把每一句情绪描写旁白叙述都写成互联网金句,人物关系(特别男女主)真的有点莫名其妙。除了跨城上班的设定,剧中人有认真面对过自己所处的困境吗?一切问题的答案就是爱情呗?不过就是大龄青春期逆反。难道是“解放”这个词戳到有些人的high点了吗,潜意识自动加上了政治意味所以给了滤镜?跟政治真没半毛钱关系,也并不觉得剧集水准比国内同类型题材高贵到哪里去。讲真爱很美味或者我在他乡挺好的比这剧诚实接地气多了。(看过260+韩剧有N多韩国演员墙头,但不因此给韩剧加什么滤镜)
韩剧拍普通人已经这么厉害了啊。非常细腻,非常戳心。既捕捉了那些具体而微的让人共情的困境(社恐、被渣、恨嫁、因自卑而抬不起头),也闪烁着乐观的慰藉人心的温柔光芒(“谢谢你略胜我一筹。”)。剧中多出现镜像、喃喃自语的旁白,以及影影绰绰的影像,或是致敬王家卫,能将自我封闭拍得致郁而又诗意。它以乡下人的视角,铺开了都市人在生活洪流下落寞、疏离的境况。这是一曲献给普通人的失败者之歌,清淡,温厚,哀而不伤。
看进去的人看到的是治愈,没看进去的人在抱怨着丧
为什么明明孙锡久台词都没几句还是那么性感啊!真要命
我的灵魂瞒着我出演了这部戏
唉,我觉得三兄妹最大的困境不是家住的远,是穷啊!家住在郊外,才有户外纳凉,吃西瓜+烤肉,邻里关系近。多好。如果没有金钱困境,不用跑首尔打工,或者打工是为了不务农的话,自己不缺钱,FIRE生活小组梦想的生活啊。ps, 和隔壁撞了题材类型,我个人更喜欢看这部。
很喜欢的韩剧类型之一剧的本身就像极了生活再怎么惨淡的人生或许到了后来都会被不经意日常的微小改变所治愈它的基调是这样的好后续的情节开展应该也会一如既往的好
我累了,我不知道是从哪里开始出了问题,但我就是累了,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像是在工作,清醒的每个瞬间,都在劳动,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没有人喜欢我
她们有的自卑、贫穷、敏感我都有,但她们有的缘分、同类、爱情我没有。
我就等着女主和在家帮忙务农的健壮沉默男之间爆发出噼里啪啦的火花那一刻
这种会让我在深夜emo的丧丧的调调就很对胃口,金智媛演文静到没有存在感的女生莫名贴合,期待她和孙锡久这条线
土得离谱李民基,没有魅力金智媛。我看电视剧是为了逃避生活的,你把我的生活掏出来看,我从哪里获得轻松
女主设定太真实,内向不会社交,别人聊天插不进话,尝试新事物总是失败,那时候会自我感到丢脸但事实是无人在意的透明人,还有艰难通勤的生活,朴惠英专注普通人的功力真是一如既往的犀利和特别,很能让人带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