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女同的电影,我只看过这一部。当时因为这电影的名字,以为是描写自梳女生活的,很久都没有看。
故事很感人,两个女人之间的悲欢离合,影片结尾,几十年的分离后,两个人依然坚守着彼此的爱,依然美丽。
两个主演,在电影里的气质,与现实表现中的有点象,一个倔强高傲,风情万种,一个甜美温柔,痴情相守。两个人的爱,眉稍眼角都是情意,互相都是笃定的信任。感觉女人间的爱,更超越现实超越生死,爱得更纯粹。
印象特别深的一幕,是意欢跟喜欢的男人好了,怀孕后,自己给自己刮宫作流产的一幕,感觉如此悲痛,如此决绝,拼着一死,拿掉这孩子。这一幕直击人心,看后多年,都记得。
归亚蕾,好有风度和气质,非常喜欢。
这部电影通常被归入同性恋题材,导演是张之亮,对此人所知不多,此前只看过他的《墨攻》,印象平平。对于《自梳》这部电影,也算不上喜欢,但令人感兴趣的也许仅仅是因为这部纯女性视角的电影却是由一名男性导演拍摄完成的。
先摘抄一段关于“自梳”的解释:
自梳就是已届婚龄的女子,自己把发辫盘在头上梳成髻子,表示终身不嫁,又称“梳起”。自梳女是珠三角洲特有的一种婚嫁习俗,以顺德、南海、番禺为中心,盛行于清初,直到辛亥革命初期,历久不衰。按旧俗,女子出嫁时必须辫子盘在头上,梳成髻子,表示不再是少女。自梳女不结婚,也得择个良辰吉日,通过一定的仪式,在亲友的众目睽睽下,自己把辩盘成髻子,表示不再求偶。(
http://baike.baidu.com/view/164049.htm)
在电影中,“自梳”是故事刚开始时的一个仪式,但就整部影片而言,它更多的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女性的自立,象征着他们对男性依赖的叛离。但在电影的叙事中,这种自我拯救却要从对男人的依恋开始。电影的主体叙事都是由回忆展开,在现实与过去的时空交错中,向我们呈现出相似的故事结构:男人都是怯懦、不可信和不负责任的,而沉溺在爱情想象中的女人终将成为男人欲望的牺牲品,因而比起男女间的爱恋,女人之间的情感要可靠得多。
回忆部分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州。杨采妮饰演的意欢为避逼婚选择了“自梳”,自梳对于她和那个时代的女人而言,是拒绝成为别人玩物,可以容纳自己身躯的一个狭小空间,但它同时也是一道符咒,一旦选定了,它便将女性的身体和对爱恋的渴望包裹得密不透风,不能再向任何异性敞开。而意欢的悲剧也正是由这里开始。“自梳”并没有让她断绝所有的爱恋,她经常和他的初恋情人幽会,而这在当时若被人发现是要沉猪笼的。当她某一天告诉他自己怀孕了,想要和他远走高飞时,那个男人却早已吓得面如土色,忙不迭地抹去和逃离原有的一切,不再回头。与此相对照的是,在电影中,刘嘉玲饰演的玉环是个独立感很强的女人,她之前是个妓女,后被丝厂老板买下,成了第八房太太。她以为自己可以安定下来了,但她还是成了他生意上的一个筹码。但与意欢不同的是,她一直活得很清醒,对于男人的出卖她显得很冷静,因为她从来就不报什么希望。她拿走了自认应得的东西,很体面地离开了那里。发生在现代的那个故事也与男人的背叛有关,因为大体的结构都类似,并无细述的必要。如果说两个不同时代的相互映衬有意义的话,恐怕在于,它可以避开政治上的归罪(比如前面那个故事中社会对于自梳女的态度),而诉诸于一些不变的东西:无论在哪个时代,女人都应当自立,而不要去指望依赖男人。
与男人的见异思迁、怯懦无能形成对比的,是女人之间的忠诚。当玉环的丈夫将她留在军备司令的家中,为他换得一笔生意时,意欢一直守在滂沱的大雨中;而当她们在逃亡的码头彼此分散时,玉环毅然从船上跳下来,游了回来,但最终两个人还是在炮火中失散。后面这个场景与《滚滚红尘》中有些类似,在那个经典的爱情叙事中,男女主人公为避兵荒,坐船逃往台湾。那也是在码头,在汹涌的人流的推搡下,两人被分散开了,一个登上了船,而另一个只能在码头苦苦相望。两个人就此分离,再无相见。但很显然,《自梳》中玉环的行为显得更有勇气,在这部电影中,它将彼此间的爱恋演绎得更极致:人并非在命运面前完全无能为力,他还可以有勇气去付出,去牺牲。但我个人觉得这算不上一部同性恋电影,就其主旨而言,女性主义的主题倒显得更为明确些,意欢和玉环之间,更多的只是相互间的理解、信赖和依靠,而爱恋在电影中倒其实面目模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在叙事视角上玩了个障眼法。回忆基本上都是通过意欢的视角呈现的,这一直给人造成错觉,以为电影中的老人便是意欢,她所要找的是玉环。但在故事的最后,却告诉我们,这个人便是玉环,要找的那个人才是意欢。不过导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我也不太明白。
人世间的爱有千百种,其实她们喜欢的不是同性而是彼此。码头到站台,中间隔着五十年的相思。PS看了刘嘉玲和杨采妮的民国篇后,真想把现代篇的李绮虹和赵文瑄烧死... (ˇˍˇ)
多一颗星奖励给刘嘉玲吧,难得一见的爆发力表演。当年怎么就输给《宋家皇朝》的张曼玉?只能说香港人还是看不起内地妹子。
看这部电影才知,原来在旧时的中国有那么一群女性,她们梳起自己的头发,立誓此生不嫁人,她们自给自足,不受他人束缚,虽然最后买门口有些荒唐,可这份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着实令人敬佩。杨采妮那时真水灵,刘嘉玲令人刮目相看,那一跳,不能忘
那时的杨采妮好美,阳光落在脸上就是绝佳的妆面,眉眼里的纯情令人心动,丝毫无愧玉女掌门的外号。意欢,意欢啊,为了不被卖身抵债只有自梳不嫁,被渣男骗身只有用铁棍自助流产,无法对自己身体、命运做主的痛苦全在压抑的一声声“我不要啊”哭喊中。意欢或许没有女性独立的自主意识,但是却在命运交叉口或被动或主动地走向了反抗男权的道路,而对男性爱情的期望又将她拉回地狱,如果没有玉环,意欢活不下来。如果没有意欢,玉环却依然是玉环,是长袖善舞、会审时度势的玉环,她或许早就去了美国,或许还会过得更好。但人心被俘虏时从来不会有预警。意欢这样懵懂善良又倔强的少女,第一次奋不顾身上前挡一耳光就让玉环恍了神,一次次守护里,意欢眉眼弯弯,就这么闯进玉环心里,之后的事都是在既定的路线运行。因为能相爱,就是命运啊。
看的我老泪纵横。本以为只是两个女人深厚的超越友谊的依赖,却不想最后打破了那层朦胧变为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刘嘉玲,杨采妮,归亚蕾,都没有让人失望,眼里全是深深的感情。充满了遗憾的一生,终于迎来一个相逢。感恩我不用经历动荡。(想起前阵子传刘嘉玲是同性恋的消息,让片子更多了一点微妙。)
华语女同电影的最佳作品,很有那个时代的感觉~~
阿慧那条线太多余了
“天有些冷了”。别用年少轻狂的眼睛去审视比你早走一辈路的人,他们经历的可能要比你丰富精彩得多,而最后什么也不会跟你讲。
摸脸x6,甜炸。忠犬妮,追影子,东邪西毒,春光乍泄。采妮自己用棍做人流一段简直可以列进恐怖感官TOP10。刘嘉玲手握刀刃也看得疼。“我用我全副身家来救你,你为一个不爱你的男人去死?”轮船上刘总和采妮挥手一段简直太有代入感了,信仰之跃。就算你壮阔胸膛,不敌天气,两鬓斑白都可认得你。
有味道的电影。结尾颇好,有想哭冲动。女子之间的情谊是可生死度外的。
头回嗑到刘嘉玲的演技,军阀府上得知被丈夫出卖,身形塌下去一半,旋即调整气息挺胸叉腰,生生用目光让军阀别过脸,半分钟的戏,站在这里的是个怎样的女人,全交代清楚了。另一极,杨采妮也足够惊艳,她如死狗般躺在草席上时,右脸恰好飞落只蝇,不知是服化道有意为之,还是老天也入了戏。
刘嘉玲纵身一跃的那刻,我几乎爱上了她。看破人间冷暖,娴熟尔虞我诈,内心却保持那份如火的赤诚,现实中的她多少如此吧。第一次觉得梁朝伟也很幸福呢。
原来一直不觉得刘嘉玲漂亮,此片中她竟有一种坚强的魄气,真是美
兩個女人的相濡以沫,最難忘是縱身一躍的勇氣。
玉环跳下船的一瞬,无论结果如何,其实什么都值得了。
不喜欢叫自梳这个名字,电影其实跟自梳没什么关系,搞成噱头了。喜欢归亚蕾和刘嘉玲一起塑造的玉环,又灵又轻盈,从一幕就该认出来的。玉环后来被叫成意欢,多像后来孙艺珍和李恩珠演的恋爱小说!
仍未刘嘉玲这个电影输了宋家皇朝的张曼玉不平啊啊啊啊啊
这才是call me by your name吧
一直觉得好的女同床戏是让人屏住呼吸,又期待又紧张又心跳加速的,这部做到了。
杨采妮笑起来眼睛里流露出来的神采,漂亮、纯真、带点憨憨的可爱,像极了D,看了这部片,我喜欢咗杨采妮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