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剧翻了下手头的《清史演义》,里面写着聊斋侠女篇或说即吕四娘事。看了下这一篇,果然是写为报恩给穷书生留下血脉,但是生之不育之,送了孩子,自己去手刃仇人头颅。丁大编剧果然是文化人,处处用典。不知道还有哪部清代话本或者野史小说有写吕四娘的故事,想看。
问之,曰:“妾体孕已八月矣,恐旦晚临盆。‘妾身未分明’,能为君生之,不能为君育之。可密告母觅乳媪,伪为讨螟蛉者,勿言妾也。”生诺,以告母。母笑曰:“异哉此女!聘之不可,而顾私于我儿。”喜从其谋以待之。又月余,女数日不至,母疑之,往探其门,萧萧闭寂。叩良久,女始蓬头垢面自内出。启而入之,则复阖之。入其室,则呱呱者在床上矣。母惊问:“诞几时矣?”答云:“三日。”捉绷席而视之,则男也,且丰颐而广额。喜曰:“儿已为老身育孙子,伶仃一身,将焉所托?”女曰:“区区隐衷,不敢掬示老母。俟夜无人,可即抱儿去。”母归与子言,窃共异之。夜往抱子归。
更数夕,夜将半,女忽款门入,手提革囊,笑曰:“我大事已了,请从此别。”急询其故,曰:“养母之德,刻刻不去诸怀。向云‘可一而不可再’者,以相报不在床笫也。为君贫不能婚,将为君延一线之续。本期一索而得,不意信水复来,遂至破戒而再。今君德既酬,妾志亦遂,无憾矣。”问:“囊中何物?”曰:“仇人头耳。”检而窥之,须发交而血模糊。骇绝,复致研诘。曰:“向不与君言者,以机事不密,惧有宣泄。今事已成,不妨相告:妾浙人。父官司马,陷于仇,彼籍吾家。妾负老母出,隐姓名,埋头项,已三年矣。
我很向往胤禛和吕丝丝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现代人无法拥有却渴望拥有的。
在我看来,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处世之道大致相同。
男女相处,看脸的有,尝爱的有,奔着一个目标志同道合的,却少之又少。
这里说的,是指满汉关系,两位都主张满汉可融于一,有识之士不论满汉,皆可报效朝廷以滋百姓。这样看来,雍正皇帝主张天下归一不无道理,而堂堂汉人学士吕留良之女竟也主张满汉一统?难道不记得华夷之辩了吗?这正是吕丝丝的大智所在。她看清未来局势只能是大清天下,大清治下,当务之急不是主张什么满汉之分华夷之辩,而是在百姓之于昏庸县官治下无法享有的太平,既然自家汉人学子都是治世之才,那为何不放弃偏见出世做官以滋百姓呢?这样的话,岂不是从细微之处夺满人之势?
所以,很多汉人学子包括吕留良,没有看透“百姓与官”的关系,民为天民为天,既以民为天,什么朝代又有什么关系呢?腐朽的文人自诩清高风骨,终是苦了老百姓。这样看来,吕丝丝拥有统治者的眼界,所以自然能懂胤禛所想,能思胤禛所急,能慰胤禛所苦。
所以这一层,是拥有完美匹配的处世之道。
第二层——我爱你,但你是自由的。
爱之深,精神契合,即使万水千山,从不转移。
最让我反复玩味儿的,就是这一层关系。两人能做到几十年不亲近,不,连手也没拉过超过三次,却能连过六十集最终来个大团圆…
两人的身份让两人必须得克制隐忍。对于胤禛来说,他的爱,是让小四儿永远幸福,他替她培养夫君,他替她夫君找借口脱罪…今日对李才的重用,就是对小四儿的情深。对于小四儿来说,傅示真,是少女的初次心动,人生中第一个陌生男子的出现,照亮了她的一生。她的爱,是在一次次讨论中不经意的辩护,是“没有人能说他除了我”的偏向…两位对彼此的爱,都不是实质的,却最是让人动心的。长久下来,外人得多吃味啊,心疼李才,长久面对两人接受双重情感暴击。
两位都给了彼此充足的空间,不,是从没掌控过,他们爱的,是彼此的灵魂、是彼此的精神、是彼此初初相见的那个人。所以,我既爱你,你且去追求自己所爱的,只需记得,天上的星星,让我们重聚。
《江湖奇侠传》江湖是一部对观众的历史观、价值观、审美观、心态都比较挑剔的剧,用俗话说,就是对观众的要求比较刁,观众面比较窄,当然并不说不喜欢这部剧的人水平就低,而是说它可能确实不属于那种合多数人口味的片子,跟《戏说乾隆》那种对观众的定位很广泛、雅俗共赏的片子相比,《江湖奇侠传》更像一部艺术片,编剧、导演甚至演员只是想专心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把自己想呈现的东西呈现到自己认为最好的水准,至于它是否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观众的历史观、价值观和心态能否和该剧产生共鸣,考虑得不是很多,基本上不存在哪个情节、哪段对白是刻意为了让观众喜欢而涉及的。可以说《戏说乾隆》是拍给大众欣赏的,《江湖奇侠传》是拍给有缘人欣赏的,不是说它拍得多么完美,而是说它已经把演职人员想要表现的东西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他们想传达出来的东西充分传达出来了,至于旁人是否认同、是否欣赏他们想表达的东西和表达的方式,那是另一回事,也就看你和这部片子有没有缘分了。
对我来说,我认为它想表达的很多东西就是我想看到的,而它的表达方式也正是我欣赏的表达方式,作为一个古装剧迷,我没看过任何其他剧作比它做得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是几近完美的。举个例子,江剧对历史中你死我活的双方的立场的正当性同时予以肯定,既肯定清朝统治者有追求国泰民安甚至满汉一体的愿望,又正视他们的力不从心、言行不一,肯定他们做了许多值得肯定的事但也不回避问题仍然很多,而不是把清朝一棍子打死或是吹捧什么大清盛世,对反清的一方,同样肯定他们的气节,他们的善良和正义感,但也质疑他们的迂腐,拿读书人不仕清廷来说,在满清刚入关时天下未定,那个时候读书人能否团结一致不为清朝做事对于天下归属意义重大,毕竟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到了雍正年代,清朝入关已历经三代,江山已经坐稳了,读书人躲进小楼成一统,只是白白把宣传阵地让给敌人,白白把官位让给无得无能的人,这就值得商榷,然而这并不影响编剧肯定他们的风骨。想这样能够公正、客观地看到争议性极大的一段历史中矛盾双方的立场,并且直面矛盾本身的存在,没有为了避免偏颇而回避立场或将立场问题一笔带过(很多港台剧包括《戏说乾隆》《戏说慈禧》在内都如是),也不是凭空想象矛盾,而是有根据地对双方的立场加以呈现,能做到这一点的古装剧,连正剧带戏说都算上,整个华语圈里找的出几部来?
再杰出的作品也不可能拍出所有人想要看的东西来,重要的是,有没拍出别人拍不出来或很难拍出来的东西?《戏说乾隆》的核心是情,这是一个大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主题,以表达方式来说,《戏说乾隆》谈情说爱的路线基本上是007和楚留香模式的延续,这种模式早已被证明是不论东西方观众都买账的,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模式的优点充分发掘出来,发挥到极致,而《戏说乾隆》的班子有足够的实力做到这一点,受欢迎是理所当然的事。
《江湖奇侠传》着墨最多的虽然也是情,但编剧借着说“情”来让这部剧承载的东西的厚重程度显然远远超过了“情”字本身,以说“情”的方式而言,《江湖奇侠传》中的“情”始终受到“礼”的约束,即使身在江湖的傅相公和丝丝仍不能免——相恋十五年,就那一次情不自禁,还被棒打鸳鸯,姥姥和吕留良骂得就够难听,以后俩人也就从德妃那儿逃跑那次拉了一回手,骑马那次从权了一回,其他情况下连碰对方的机会都少得可怜,两个人再怎么情根深种,丝丝还是接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是发生那样的惨败,她最后肯定还是会嫁给李才的……这种路线的接受度不如《戏说乾隆》高,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后半部雍正和丝丝就是礼与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谈了一场长达十三年的精神恋爱,难怪会化用倩女幽魂的典故)
有的厨师会在不同地方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调整菜的口味,让它最大程度符合当地人的习惯,让更多的人喜欢吃,有的厨师不管到哪里都坚持原汁原味,只要真正懂得这道菜的好处的人能吃到正宗的东西就好,哪怕更多的人不适应这种口味。《戏说乾隆》就像加入了各种调料来让更多人爱吃的菜,江湖则像编导用自身的意愿烹制出来的原汁原味,两者都是佳肴,只是特点不同罢了。
《江湖奇侠传》中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感觉这部剧求的就是“自然相知之人”。
但我说《江湖奇侠传》的观众面窄,并不表示它狭隘,相反它是很有包容性的一部剧,蕴含了各种各样的美,从不同角度审视都会有新的收获,有些观众可能一开始不喜欢它,但是在经过某些阅历之后,蓦然回首又重新发现了它的美,人们喜欢《楚留香》《戏说乾隆》的原因大多相似,喜欢《江湖奇侠传》的原因却可能大相径庭(比如台海BBS上的江剧迷就分为保皇党、革命党甚至还有保皇党的分支保坠党),同一个人,在十几岁岁,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时候看《江湖奇侠传》,感觉也可能有很大变化,比如我第一看江剧是19岁,那时喜欢的就是雍正的戏,看电视和第一次看碟虽然是完整看的,但从第二次看碟开始和雍正无关的经常快倒,到了25岁左右,我不再快倒了,而是发现它对那些反清者们在历史大潮面前绝望的坚守表现得非常好,深刻和震撼程度一点不亚于对雍正之“苦”的挖掘,我依然最喜欢雍正,但以前不太喜欢的李才也喜欢起来了,对它最推崇的地方由变成了赞叹它立场的客观性,而到了现在,我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离家十年,和父母相聚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个月,父亲已经从老当益壮变成了老病缠身,再看江湖,又对吕留良和丝丝的父女关系特别有感觉,终于体会到当年台海BBS上的人们夸它对父女感情描绘得细腻入微的好处……总而言之,江剧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而且可能随着个人经历的丰富,对这部作品的认识也不断变化,不断发现到过去所忽略的视角和亮点,它虽然不是历史剧,但就这种复杂性和多面性而言,却正如历史一般。
以前也听人提过有人对《江湖奇侠传》的对白人不适应,不过我恰恰就非常喜欢它的对白,以前和因为其他人聊这部剧,多次不经意地谈起其中的对白(完全没有推销之意,只是每每在谈其他话题时刚好联想到江剧的某对白非常应景),马上引得同好赞叹不已甚至当即决定找来看,这种经历已经有十次以上了(网上经历和电话聊天经历各半)。我妈是个师范大学国文专业毕业的老古董,向来不能忍受戏说历史剧,直到现在看见《楚汉骄雄》里刘邦说不想杀项羽的情节还怒斥其胡编乱造,唯一让她“看”得下去的戏说历史剧就是江湖,那时我在家里放录像,只有声音看不了图像,我妈一边听那些对白一边夸它写得有水平,津津乐道得连“对历史胡编乱造”都不计较了,我爸在家里买DVD前很少看电视剧,老说电视剧太长,少看一集就接不上了,所以他的习惯是,一部电视剧漏了一集以后就随便看看,不再追了,唯一一部明明一大半都没看成还每次我看时他都会凑过来的电视剧就是江湖,所以我家全家都是江剧迷。
前面提到《江湖奇侠传》中“礼”的观念很重,中国是礼仪之邦,读过书的人都很重视这个字,即使骂敌人也要注意措辞的礼貌,即使对爱人也要发乎情止乎礼,而且东方古典美的精髓就是含蓄,所以这片子里的对白常常很含蓄,不是大直话说出来,而是拐个弯子来说,话里暗藏玄机,那个“张飞站岗”的典故很能体现江剧的对白风格,开玩笑、讽刺也多是诙谐、幽默而不是单单是笑话,要理解他们说的话脑子就得一刻不同地跟着转,用一位朋友的话说,就是你一开始看的时候可能刻着瓜子剥着花生,但是看进去以后手肯定就停下来了那种剧。看这部片子是不可能轻松的,相反会看得很累,但是看进去了,就是非常有充实感的那种累。
同时,该剧结构庞大,线索众多,重重铺垫,也非常考验观众的脑力,观众必须很用心甚至很紧张才能跟上编剧的步伐,稍不留神就会漏掉一些东西,导致另外一些地方看不懂或者以为懂了其实没有完全看懂(比如说看前面的时候没想到它是铺垫,随便就看过去了,到后面呼应出来的时候已经不记得前面有那个铺垫了),需要完整、反复地看才能把它的好处都挖出来。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发行、宣传策略的问题,在日本,影视作品除了在电视台、电影院播出上映之外,还有一个传统的发行渠道就是OVA(录像带——当然现在可能都是碟了,但习惯上仍然叫OVA),就是不在电视上或电影院放,直接以录像带的形式发行(当然,会通过其他途径打广告,或是随某些流行杂志派送精华版之类的方式让公众有所了解),这样观众就不必受电视或电影播出的限制(节奏快、结构严密的作品人不能间断,不能离开,脑子不能停,还很容易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欣赏,等到OVA打开一定市场、口碑不错的时候,再考虑放到电视上去播。至于像江湖这样很长的作品,不是一次性推出全部OVA而是分部推出(比如每部5集),观众可以先买一部看看,喜欢再继续买后面的,其实江剧可能是比较适合以这种方式推出的作品,可惜两岸三地似乎都不存在像日本那样的一套成熟的运作这类作品的渠道。《戏说乾隆》是借庙堂事叙儿女情,惩奸除恶是为了给谈情说爱创造条件,《江湖奇侠传》是借儿女情说庙堂事,男女主角的聚散离合中折射一个时代的沧桑,两者的审美趋向一个是现代美,一个传统美,在这些方面两者并无高下之分,只有风格的差别,春花秋月,工笔花鸟和泼墨山水,各有所长罢了。说到审视历史的高度和深度,窃以为江湖是更深一筹的,也因为这样让它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打了折扣,正所谓有所得必有所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无须回避它们的短处,但更无须用其中一者的长处去和另一者的短处相比。
在对待重大历史的态度上,《戏说乾隆》基本是以官方也就是乾隆本人的说法为准的,《江湖奇侠传》则不是只以雍正、乾隆的说法为准,主要原因或许在于《戏说乾隆》的主旨并不是探讨历史本身,它加进一些“正史与野史之争”主要还是为了增加看点,也就是让听说过这些传闻的观众感到亲切,从而更添兴趣,而不是为了探讨历史本身,而《江湖奇侠传》中,“历史是由什么人写的、是怎样被写下来的”,可以说是全剧次、多方位、多角度探讨的主题之一,也是该剧最耐人深思的地方之一,对于单方面相信统治者所写的历史,认为正史中没有的或和正史矛盾的就是胡编乱造的,以及过度叛逆、喜好猎奇,遇到正史和野史不一致就认为正史说谎、野史才是真相,这两种偏听偏信的历史观,《江湖奇侠传》都是不赞同的。
《江湖奇侠传》的结尾当然是虚构的,但是从表现对历史“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这个主题上说,却又非常成功,非常有现实意义——历史上的雍正皇帝确实在那一天退出了历史舞台,对全中国的人来说,雍正皇帝已经死了,让他死去的人也确实是吕丝丝,但却不是野史传闻中的那种死法,而是以傅相公的身份和爱人远走高飞去了。这结尾告诉我们的当然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一个道理:很多时候,正史和野史各自道出了历史的一个侧面,都有真实的地方,但又都有不实之处,都不是完整的真相,只有把它们合理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追寻历史的本来面目,而这也正是历史有意思的地方。
说雍正被吕四娘所杀,可能的确离谱,但是,如果不是简单地经这一流传广泛的野史说法斥为荒谬,而是相信这个离谱的说法同样在某个角度反映了某些事实,再多问一句“为什么”的话,许多真相,如雍正死因的疑点,民间对官方历史的不信任,雍正的敌人的毁谤,乃至他得罪人多、树敌的原因等等等等,都会从中呈现出来,这就是另一个层面上的真实。
江湖留给观众的不是对历史的结论,而是看待历史一种思路,一种面对历史时的思辩精神和思考的方式。
顺便说一句,传统的说法认为乾隆作为雍正的继承人是从很早就没什么悬念的事,甚至认为雍正继承皇位在很大程度上借重了这个儿子,这种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乾隆本人的影响,也就是乾隆想要把历史写成他从小就是康熙心目中的未来皇位继承人的样子。实际上也有很多研究者质疑过这一点,认为尽管弘历的机会比较大,但也不是板上钉钉毫无悬念,雍正在弘历和弘昼之间不是没有犹豫过,江湖中既肯定了弘历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又表现了雍正对立弘历为嗣有所迟疑,这一点比二月河把弘昼写成一个游戏人间的王爷更接近历史原貌。我个人是看过江剧之后才有兴趣去读有关雍正传位的考证,才发现原来弘历不一定是雍正心中铁定的继承人的,这是看江湖得到的收货之一,但是这样的乐趣或许只有像我这样的历史迷才会有吧。面对浊世污流,有人同流合污,有人随波逐流,有人独善其身,还有一类人,明知道是泥潭也要跳下去,不但要自保,还要清理泥潭,要救人。在江剧中,大多数官吏都是随波逐流者,八阿哥、了因等人是同流合污者,东海书院是独善其身者,而雍正和丝丝就属于明知道是泥潭也要跳下去,不但要自保,还要改变现状的那一类。尽管一个是清朝皇帝,一个是有反清思想的大儒之女,两个人所受的教育、彼此的思想、立场都有不少冲突,但有这样一个共同基础,使他们在某处程度上成为政治上的知音,也使他们的相知有了长期维系的精神基础。
对吕丝丝不用多说了,从力主书院学生出仕,到炮轰少林寺后第一次北上,从劝说十七格格留在皇宫,带自己成为后宫侍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悯、大仁大义一直贯彻在这个儒家思想与江湖侠义共同熏陶出来的奇女子身上,她对李才所说的那番话,“无论天地如何闭,圣人必不能隐,还要继续从高山深海过,继续天风紫涛吹,这才是乾坤定向的人才,写出来的,才是起随年代卑的文章,这是何等的豁达,何等的气势”,放在任何时代看都是那么的振聋发聩。
而对雍正,李才曾经说他是“天生错骨”,“做什么都错”,那么雍正到底为什么会“天生错骨”呢?因为他面对的矛盾实在太复杂了,能够顾全所有方面、十全十美的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不存在的,不管怎么做,都会有负面影响,都会在某些立场上看来是错的,那么,面对怎么做都是错的局面,大丈夫当如何抉择?因为做得越多就错得多,所以为了不犯错,就干脆不做事,保全自己的干净和名声就好,这是一种选择,而雍正的选择是,即使明知道怎么做都会被人说成是错,他还是要去做,即使知道结果无法尽如人意,知道会得罪人,知道会让双手沾满鲜血,知道会留下骂名,他还是要去推行改革,还是要去整顿朝纲,消除叛迹,安定社稷。一个立论公正的人可以说他做得不够完美,可以说他冷酷残忍,但是不会否认他曾造福于社稷黎民,有属于他的慈悲。这又是另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和吕丝丝的选择殊途而同归。
江剧中的雍正身上有历史上雍正的影子,但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表现,而是提炼、升华后艺术化形象,在雍正和丝丝的身上,寄托着编剧的某些理想,这理想中包含着过去,但更加着眼于现在,以及放眼于未来。--------转自百度江湖奇侠传吧,这么好的电视剧没影评没天理
几年前因为在天涯看到评论,才下了此剧一看。谁知看完唏嘘感叹啊,不算是扼腕,但总有些凄伤!剧中雍正的刻画的立体而有层次感,实属不易。最让人叫绝的是此剧的古风!文辞对白精彩纷呈,为之一叹啊!字字锦绣,句句珠玑,江湖与庙堂之间风云际会叱咤交错,雍哥小四的情愫又藕断丝连,爱恨情仇,难清难辨啊
唉,一声“太”息啊
将这部冷门剧翻出来也是因为秋官。
小时候电视上瞟过这剧不知道多少眼,陈鸿烈的康爹看到过很多次就从来没看到过他,现在才明白是咋回事,作为主角秋官的戏份是真不怎么多。
说冷门是相对于大火来说,这剧在大红大紫的《戏说乾隆》之后,在创下收视最高的《雍正王朝》之前,而且是跟雍正王朝讲的是同一个时间跨度的事情,感觉是被夹在了门缝里。大概是曲高和寡,一部好剧就此埋没了。
这部被奉为神剧的剧在多年以后再看,发现竟然是如此经典如此有意思。
剧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木兰秋菊,下部为龙凤恩仇录。以吕四娘刺雍正的传说为蓝本,把野史与正史相融合将庙堂与江湖巧妙地联结了起来,故事实在是写得太妙了。
想不到丁善玺大大竟然将这个我嗤之以鼻的野史传说写得如此美,如此经典,这肝肠寸断终究不可得的高智商忘年恋啊,大神都是如此写感情纠葛的吗?太虐人。
丁编剧大大肯定是李白铁粉,剧里李白的诗很多首,而且好几首像我这种读书浅的人听都没听过,算是跟着学习一番了。雍正跟丝丝的那首定情诗也是很经典了,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出自李白的古风五十九其十六。
不但有经典的唐诗,台词也是旁征博引,文学典故信手拈来,言外之意还需要细细品味,这大概也是无法大火的原因吧。
木兰秋菊和龙凤恩仇录,上下两部的基调真是完全不同,上部意气风发,下部就只能是苦苦苦了。而且男主女主相爱相杀竟然真的没有看烦我。
说回秋官,演雍正那会都五十了,噢买尬,真的是不像,五十的人还可以演出少年感来真的是没几人了。秋官将剧里雍正这个人物的气度,霸气,才识,风流潇洒展现地淋漓尽致了,这份风流潇洒真的是有别于乾隆的那种风流倜傥。那句天算不如人谋,天不顺我,我便开天,地不从我,我便辟地,朝野不奉我为君,我便换一个朝变一个野,总叫他滴水穿石,铁树开花也真的是荡气回肠,霸气十足。
木兰秋菊这部就将结束之时,在少林寺山洞清泉里游泳的康爹一把将给他请安的胤禛拉下水,父子水里尽情打闹相拥,秋官那五岁孩子般的笑容啊,编剧写了这么一个绝好的片段。
所以不要说这剧里四爷爹不疼娘不爱啊,好多细节可以看出康爹对他是寄予厚望却又不能明说的。
话说陈鸿烈老爷子最喜欢自己的角色竟然是这剧里的康熙。
不写意难平,写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连续熬了一周多的时间,没有在2点之前睡过觉,昨天终于感到累了,已然正常状态的头痛,但依旧在躺床之后用手机看完了最后三集,生生又是磨到了三点多钟,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磨完,n久没有看剧到这种程度了
能翻出这等冷门老剧,契机当然是秋官本人,不过我觉得自己简直已经要爱上配音演员了,毕竟台词入坑
剧分两部,完全是两个基调,真的倒回90年代,第一部我可能还是会爱看,但第二部估计真是要弃——年少无知,必然不懂,即便是现在的年纪,我也依旧有些嫌弃四爷出镜率简直低到可怜,更何况还是和之前风格迥异到可怕——苦大愁深的皇帝生涯,二部剧集总体并不算短,即便是以小说的角度来看。
框进历史的架子,又填进小说的骨肉,既然故事蓝本是吕四娘刺雍正,必然吕小姐家被灭门,也必然四爷被知己所杀,结局想都不用想会演到他死,还是一集标着一个年份的等死,不管是明里暗里,作为雍正皇帝肯定是要死掉的。剧里不想放弃历史架子里那些一批批的死人,努力的都算进来,尽管剧中其实是照洗白的角度并没有把这些林林总总都算到四爷头上,但毕竟脱不了干系,真真假假也总是令人叹息,一整片的愁云惨淡。
勉勉强强的算到晚年,年纪大了人越来越多的执念,曾经那个口中说出“偏要逆天而行,强人所归”的傅相公已然彻底的死去——所谓的潜心向佛不过是对余生的幻灭,热衷儒道固化到尊孔祭祀和一个死书生何异,甚至心心念念自己的陵寝建制……这样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还要惦记尽自己作为一个皇帝的责任,身材瘦削单薄,形容枯槁憔悴(默默的佩服一下化妆师),这哪里还是那个有着游侠幻想闲云野鹤一般的傅相公
这种基调中熬上三十来集是个什么感受,我只能说庆幸历史上的雍正皇帝死的早(而且还是活活累死的苗头)——剧中我只盼快快给四爷解脱,结束这无可奈何的一生。
苦捱下来,唯一的一次春风和煦就是四爷拽着吕小姐从德妃宫里跑出去的场景,两人边跑边笑,笑到喘不过气,让我不禁的脑补了一下四爷谈个恋爱真不容易,即便是王子们也不能整天在宫里打打闹闹不看世事啊。
两人上天文台照理说是终于有机会二人世界可以打情骂俏一番,也不过是四爷遥望过去的自己,感叹未来必定不能再随性放浪,即便是假装,都不再有心思去装作富贵闲人的惋惜。
剧情演的苦,我看的也苦,倒不是说看的皇帝日子有多苦,只是感慨那个逝去的傅示真,与其说是道义与政治的纠结,我想更多还是幻想与现实中纠结的同一个人不同的心境——毕竟,谁不幻想仗剑天涯风流潇洒,却最终都要埋没于现实生活中的林林总总。
片头片尾两部都一样——好像全都是第一部中的的影像,当然我觉得其实是那年头做剧节约成本没有做两套剪辑出来,但到我这里却每集都觉得是对过去那个傅相公的无限怀恋,是那个春风得意的江湖奇侠,即便是装的,至少那时候还有闲心去假装
与其说是忘年恋,可能说是忘年交会更恰当一些,然而又是毕竟男女之间,要说没有一点点恋情的意思那也胡扯,只是发乎情止乎礼,富贵闲人的美梦被老太太一拐杖打出了老血,符合四爷的年龄设定……再到了后来,四爷也确实考虑了两人之间的年龄差异,甚至给姑娘留了后生之伴,这已经是一个兄辈或者父辈能给到妹子的最好交待了,毕竟这个时候的四爷,已经老了
反清复明我一直都觉得是个笑话,可能都是时代的局限所在,毕竟不管是野史流传还是现代杜撰,这都是个挺有受众的话题——在我看来不管满人如何如何,难道明朝又是什么好鸟儿?身为普通百姓不过都是被治,一般程度的社会安定台面之下,管什么谁是皇帝,一帮人心心念念的就以所谓恢复前朝为目的,遗老遗少也就罢了,普通人还真是犯不着蹚这个浑水……又一说的分族而至,你驱除鞑虏我也认了,恢复大明?这个还是算了,拿江湖道义来掩盖智商下线的事实,我是怎么也不会认同的
再所谓的儒人执政,简直就是OMG,那帮书生什么尿性,还是快歇歇了的好,当然我想也有可能是因为文人占领了舆论高地,所以会把这当作所谓的正道沧桑吧——文人跟百姓,断然不是同一个物种
不知道剧中是不是对这些文人过分的夸张,名义上的正面人物,在我看来就纯粹是一帮人作死,气节?同样笑话——不过确实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太多所谓名仕气节在我看来都是脑子被驴踢了一般的无法理解,所以也有可能并非夸张吧——古今观念不同,那个时候的舆论导向有多变态,谁能知道呢?能坚持自我的人向来都引人钦佩,然而我从来不是钦佩他们的政治是有多么正确,只是把这种坚持当作是一种可以任性的自由,我羡慕的不过是这种任性。
我死不怨你无情,你死亦不怨他人枉义,终究还是因为太过重情重义
在下姓傅,名示真,不甘示弱的示,返璞归真的真
说在后面的话:
全剧对这个皇帝的人设我还是很认同的,然而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末了四爷竟然说是怕了天地会,这怎么让我信,所以还真是任人幻想的两人携手同游去了更好
都说以前不拿雍正当偶像剧男主角是因为毕竟登基时候40多岁,让人懒得去yy,可是秋官演剧时候其实也是40多岁的年纪,和剧中完全相符,这种气质这种风度的男人会说吸引不了年轻小姑娘那还真是笑话,甚至我都觉得四爷还是和年轻妹子谈恋爱觉得更搭调,和往妻的桥段,尽管年龄匹配,历任夫人颜值也都在线,可是那份妇人打扮看起来却觉得违和,也可能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吧
秋官气质真是赞到爆,“孤云出岫 野鹤飞天”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风骨,竟然在他亮相的一瞬立即得到了印证,当真的会心一击
无比纠结的一对高智商情侣,这段忘年恋萌得人肝肠寸断啊~
打九星搞笑吗。这剧本除了掉书袋外逻辑前后矛盾,每个人都很脸谱化。康熙吹胡子瞪眼大喊大叫,老八跟个古惑仔似的。别和雍正王朝比了,没可比性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为雍正翻案的故事!这里面的四爷真是勤奋、正面、讨人喜的无敌了,最后还tm和吕四娘隐居去了……哎哟喂,瞬间把现在各种数字党的故事秒成渣呀!最后,编剧的古文功底还是很nb的。秋官的保养功夫也是很nb的。
神剧啊 一段一珠玑 莫说两位主演 配角也皆出彩 那就是电视剧里的红楼梦啊 每看一遍都会有新感受 值得反复咀嚼 终生珍藏的好剧啊。
港台国学远超大陆,在影视编剧的应用上,有着天壤之别。
正在看步步惊心,实在太想念这一版了。很多历史都是从这一版里面知道的。另外步步里面全叫x阿哥x阿哥的真没品,人家这部剧里直接胤禛、胤礽的,一下子感觉就出来了。郑少秋演的雍正才真正风流倜傥啊。
值得反复咀嚼的一部神剧,台词人物皆出彩。。向丁老致敬
华语电视剧史上逼格最高的电视剧。
一遍一遍复一遍,国学奇葩在台湾。值得反复咀嚼的神剧,两相对比才知《雍正王朝》逊色不少。
丁老师是戚其义的师叔祖了吧。神人丁善玺。导演: 周令刚 / 丁善玺 / 陈鸿烈 Hung Lieh Chen / 鞠觉亮编剧: 丁善玺
看过最好的古装
编剧很牛。台词有着浓厚的古文积淀
不愧神剧之称,有自然相知之人。
确实是一部神剧,武打的部分不重,历史的部分很扎实沉重,编剧不是一般功夫下不来。剧中的台词大量引经据典,非当时的读书人,文化人,不能成此也。因此后世亦再不复见此等精良考究大气恢弘之作,实在可惜可叹!
此剧台本雅致又生动,古意盎然而不失活泼。丁善玺编剧是老派文士。《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台湾人的国语功力确实不弱,台词虽然啰嗦了点,但听着舒服还长见识。
秋哥演的皇帝里面这部戏演的最好。初登场时的风流倜傥,富贵闲人,到成为雍正后成为大苦之位的皇帝,兢兢业业的勤政,痴痴恋恋的苦爱,所有的神采都出来了。
江湖传奇和庙堂历史结合得最完美的一部雍正甚至清朝电视剧。编剧的台词功力堪称一流,出类拔萃,非当今电视剧可比。演员无论是秋官、梁铮还是陈鸿烈都可圈可点。可惜生不逢时,观众只关心狗血剧情的歪史传奇,没有大红大紫。
传说的湾湾第一神剧。为清朝唯一称得上皇帝的雍正翻案了。
看完等同于受教一番诸子百家经典,从来没有见过台词这么雅致的电视剧。让吕四娘和雍正有感情纠葛的框架本来就不好编剧,但是竟也能做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境界,丁善玺真是大神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