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欢一个叫goose house的日本乐队,他们有一首歌叫《永远的八月》,其中有一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夏天,那是最接近永远的地方。”
听到时便自然的想到了这部1993年的电影。故事同样发生在夏天,在十一岁左右那个让男孩们多少都显得尴尬的年龄。那时的男孩们尚未进入青春期,而同龄的女孩却已经悄然发育。这种差异让女孩们不光形体上比男孩高大,心智也比男孩们成熟些。她们开始有意识地对抗父母,开始在意与男孩的关系,开始极度的渴望成熟与成长并希望凸显自己这一存在。
影片中及川奈砂便是这样的少女,她对母亲充满了反抗的情绪,再加之“离家出走”这一词汇本身就对那时的孩子有着较大的吸引力(父母会较平常分外在意自己的存在),所以在那个烟花即将绽放的夏日产生了离家出走的想法。在我看来,奈砂对典道与祐介都不抱有类似爱情的情感,她所寻觅的是一种所谓长大的感觉,当然也可能只是一种来自自身胆怯的陪伴。对于奈砂出走的动机,我们其实不好解释。那时的少年少女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是没来由的。她身穿和服,拖着大大的行李箱。箱中放着她认为象征着美丽的连衣裙与口红,在那个夏日的傍晚开始她期望的出走。
她邀请了游泳比赛中的胜者祐介,上面也提到,奈砂只是在寻找一个对象,至于这个对象到底是谁并不重要。但祐介是喜欢着奈砂的,这点我可以确认。那为什么祐介不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去看烟花呢?想想我们的儿时吧,那时候男孩与女孩单独行动是会被笑话的,甚至男孩都羞于与女孩单独行动。并且越是自己喜欢的女孩,这种想法便越是强烈。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祐介在明显地回避这个下午5点的约定。他积极的参与到“烟花从侧面看是圆的是扁的”这个争论中,与其他男孩约定一探虚实,按其他男孩的话说“他今天是不是过分积极了?”。并且他故意没回家,而是去了典道家(奈砂已经说明两人在祐介家见面)。这样明显的回避恰恰说明了他对奈砂的情感。那个年纪的男孩也许萌生了喜欢这一感情,但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便会显得局促不安。这是很纯正的喜欢,没有任何向前一步的想法,是只是安于喜欢的喜欢。
祐介在约定的时间对典道说:“我才不喜欢那个丑八怪呢!”我们也知道,这其实就是在说“我喜欢她”。而典道回答奈砂的提问时支支吾吾地说“我,我一定会来的。”,同样也是表达着一种喜欢。
少年们的言不达意,少女对成熟的憧憬,共同构成了充斥影片始终的一种淡淡的忧伤。
少女被妈妈抓回家,意气用事的典道一拳打倒了祐介,这标志着少女计划的泡汤,也宣告了故事的结束。
而岩井俊二却来了一个大回转:如果是典道赢了游泳比赛,会怎样呢?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看这部分时,一直有个问题没弄太明白。这个大回转,是典道的想象,还是一种外在的假设呢?也就是说,典道的意识到底有没有参与到这个大回转之中呢?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典道的意识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大回转之后的一切都是典道的想象,都是一个十一岁少年对自己与自己喜欢的人之间精致的幻想。
女孩会如期赴约,以一种自己无需说或者也无法向朋友辩解的形式将自己带走(典道确实是被奈砂强行拉走的)。两个人一起搭上公共汽车去到某个地方,在那里自己喜欢的女孩会打扮的非常漂亮让自己看。他不敢在向下想(或者说在向下的东西已经脱离了他的想象范围),于是他又让两人搭车回到镇子上,偷偷进入学校游泳池,一起在水中嬉戏,而后互相告别。
这一切都是典道的想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在自我的想象中,典道也是被动的,事情都是靠另一方推进的。他不曾想象与自己喜欢的女孩拥抱,接吻,一起逃向遥远之地开始新生活,而只是希望看到女孩最美的样子,希望与女孩像最好的朋友那般玩笑。这种被动,这种局限均来自未成熟的男孩子。他们也许产生了想要抓住什么的想法,却全然无有抓住那个什么的能力。这也是上面提到的忧伤。我们大可将他称之为暗恋,但这种恋情比暗恋还要既隐忍且不完整,往往只是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回忆里。或许每个人都有这样一段恋情。张定浩在《既见君子》中说:“ 男女之间,最难的不是情爱的发生,不是熊熊烈火的燃起,而是能将这烈火隐忍成清明的星光,照耀各自一生或繁华或寂寥的长夜 ”,正因为每个人都有这般的隐忍,每个人都有相似的夏天,都有如是的幻想,甚至执念其中,甚至把记忆混淆,我们才得以在日后的生命里度过漫漫长夜。
如果个大回转只是来自外在的假设,典道的意识未参与其中,又会怎样呢?
故事的指向依旧是上面所提到的少年的忧伤。只不过上面假设所说的是典道个人,这里的假设我们便可以将其推之整体。十一岁左右的年纪,我们渐渐地走出童年,渐渐地知晓这世界并非完美。在稍稍长大的我们看来,这种不完美给人带来的感受应算不上是某种疼痛。可如果设身处地地想想,回到那个年龄,那真的算是一处伤口。不完美会给人带来伤痛,而伤痛又会随着时间渐渐地淡化为不完美,进而使人释然,认识到那是成长必须的东西。
《烟花》就是儿时的我们过渡到少年的缩影。
影片中,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矛盾。奈砂开始反抗母亲,用离家出走来证明自我存在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去体会“私奔”,“自己工作养活自己和别人”这种在那个年纪看来非常“成熟”的事情。但她只是停留在“体验”了这些事情的感受,最终她还是与典道乘车返回,面对自己周遭的不完美;典道喜欢着奈砂,对她抱有着类似爱情的幻想,可典道从不曾知晓这份喜欢之后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是偷偷的用放大镜看自己喜欢的人,只是瞥见奈砂的小腿便觉着做了很情色的事。他能想到最多的,只是和奈砂成为好朋友,成为最好的朋友,至于男女朋友这一关系形态在他意识里并未形成(主题曲forever friends歌词中拥抱,亲吻,甚至白头偕老都是以朋友这一形式进行而非恋人。这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样的局限是典道的不完美,他无力改变,只能面对;祐介也喜欢奈砂,而奈砂邀请的是典道而非自己,他嫉妒典道,他在去灯塔的路上发脾气,而最后他在夜路上喊出的“我喜欢奈砂”同样代表着他也在面对不完美;其他的少年,都面对着筋疲力尽地赶到灯塔后,烟花却不再绽放,“烟花从侧面看是圆是扁”的问题未解的不完美。
这是这个世界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少年们领教了这世上诸多的不完美,这种不完美的客观性与少年少女们对世界既定认知的碰撞下,那种属于少年的淡淡的忧伤油然而生,充斥整部影片。成长无疑是个充满伤痛过程,“要成长,伤痛就要深一些,伤口就要大一些。”这是属于那是我们的忧伤,那是属于我们的夏天。
我们最后来说一下电影的名字。
无疑烟花是电影的线索,对此我们不多谈。从烟花的本意上理解,这是一种异常美丽却又十分短暂的事物。这就恰好指向了少年们的忧伤。这忧伤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对抗,带着但这对抗并不刚硬与激烈,而是带某着种类似回避与履弱的东西,一种哀而不伤,令人感到美。并且它仅仅存在于那个转瞬即逝的年龄,极为短暂。十一岁左右的年龄,就是烟花的年纪。
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烟花年纪的少年们,在那个夏天领教了世界的不完美。而电影最后的那个烟花,不是送给典道的,也并非晴子老师的结婚礼物。而是送给这世上所有的少年,给所有少年的祝愿:也许你已经体会到了这世界的凶顽,但你看,世界也是可以如此美好。
我们都有类似的夏天,我们每个人都要走过那个夏天。
这个夏天也确实是我们心中最接近永远的地方。
「如果我邀请你,你会来吗?」透出淡淡的少男少女之间懵懂的感情,没有发育成熟,却看得人忧愁。
岩井俊二一开始拍的便是青春残酷物语与无望而隐秘的情感,一如处女长片[情书]看似清新奇幻,实则是一部可怕而真实的爱情恐怖片,漫溢着爱人的瞒骗、自恋、错过与丧亡。[烟花]亦是如此:在充斥着尖叫与暴力的匆匆遗憾作别后,典道不得不在怅恨中重构一个“If”(本片原先即为同名电视剧的第16集)的假设情节,恍如平行宇宙或违抗命运的重复叙事,但即便是在幻想中,两人也仅能拥有一次地位失衡、转瞬即逝的告别式。那首灵动纯澈的[Forever Friends]兼具梦幻与反讽,绝妙地契合于泳池戏(懵懂与游戏感淹没了情色气息)朦胧而忧伤的结尾——少女许下无法实现的诺言“第二学期再见”,转身游走,永远消失在跃动、模糊的光斑中,徒留典道前景中的半截背影。所幸,还有一场专为孩子们燃放的烟花。岩井拍得随性(手持、跳切),奥菜惠美得完美。(8.5/10)
精华全在最后十分钟。kiss me like a friend。只是这一个班里的年龄层太丰富了吧。8-18岁都有。女主角比男主角还高很多
烟花的片长不到50分钟,烟花绽放的绚烂不超过5秒,然而这部绽放了无数个绚烂烟花的电影却能带给人对整个童年时期的漫长回忆。
青春期男女的心思烟火般捉摸不透,分岔的小径通向迥异的结局,却共享同样的落寞与惆怅。岩井俊二非常擅长在看似不经意的镜头里放上致命的元素。泳池边仰躺着的少女,灯塔边以烟花为背景的少年。
这就是此类电影的魅力吧:十几岁的能憧憬,二十几岁的能追求,然后弥漫开去:三十几岁的能酝酿,四十几岁的能一醉,五十几岁的能闪回.............
无休止的蝉鸣 拉起衣服吹的风扇 暗恋却不敢说的羞涩 无条件的友情 泳池的嬉戏 大喊自己喜欢的女生的名字 不知道侧面看是圆的还是扁的烟花 还有很多很多 合起来就是夏天 就是将会放在心里一生的回忆。奥菜惠太美 那是因为青春吧。
烟花是圆的,还是扁的呢?只有少年才会在意,并去灯塔一探究竟的问题。最后一个小鬼说出了实话:不管是圆的,还是扁的,都好看,因为那是爆炸啊。现在回看青春,就是这样的,那是人生的爆炸。当年的奥菜惠,太太太美了。真希望有人也对我说:下学期再见了,这一切不是真的。
自由泳比赛赛出平行宇宙,现实宇宙中的诸事错过,不了了之充满无奈;亦或美好宇宙中的小学鸡私奔,单身狗则和好友们在田野里喊出喜欢的她的名字。好开心啊
烟花过后,你是否记起童年少年时期像片中的他们一样的自己。岩井处女作,93年CX系单元剧<IF...>其中一集。后,单元剧作为映画在电影院上映。所以真要严格说起来,这算日剧来着~
奥菜惠是我早熟的小学同学影子,是我想要的青春片主角。
看了原作,总算知道《烟花》的逻辑了。整个故事,就是一场童年的“私奔”。主人公们都是小学的年纪。在女生,是意识初醒,又家门不幸,于是春水初生又满怀愁绪;在男生,是一无所知,未及懵懂,被女生告白尚想逃离的年龄。面对同龄女孩更成熟的身体,无邪又挑逗的语言,还有为所未闻的“私奔”,男主的呆萌、迟滞真是再正常不过了。反正,那个年龄的他是什么都不会懂的,只记得那晚的烟火格外美好,水中女孩的剪影像一道光,恍惚中又有什么破茧而出。唯有多年以后,他会知道那是什么。虽是25年前的渣效果,小演员的长相也不太能拿出手,但岩井的故事是完整的,对童年情感萌发的描写也相当真实。从这个角度来讲,动漫的改编真是个大大的败笔:25年后无比华丽的画面和异常姣好的面容,却只不过生生将原作的美好,剪成了一地鸡毛般无病呻吟的商业碎片
奥菜惠那个纯朴的少女之美啊,忽然觉得能被岩井俊二看上的少女演员都很幸运,能够在电影里为青春留下最美丽的画面和影像。
泳池,蝉鸣,烟花,夏,奥菜惠,Platform,Forever Friends,青春……
hold me like a friend,kiss me like a friend
无论几岁,感觉碰上岩井俊二就心动可能是我的宿命了。
【烟花从侧面看是圆还是扁】【妈妈为什么又改嫁了】【为什么我没有赢得游泳比赛】……这些问题,如果长大了,就不会再思考了。但如果还没长大,就会一直想、一直想,希望世界什么时候能给自己一个答案
稚拙的镜头语言,稚拙的演技,稚拙的初恋,稚拙的想象。烟花从侧面看是扁的还是圆的?如果那天我赢了,会怎么样?女孩子的浴衣下,胸部有多大?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看岩井俊二了,是因为青春的色彩已经在消退了吗?再没有人追问烟花应该是圆的还是扁的,这个问题或许只能有一个答案,但青春永不会有两种结局。
小学的我……毕业时,暗恋的一米六女孩(那时候我一米四)坐在座位上等着我,众人呼喊我的名字。于是……我在众人的起哄中,飞快的逃离了教室。只记得那天下午很漫长,蝉鸣声不绝,我和朋友玩游戏直到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