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习惯戴墨镜。
普通人在生活中偶遇盲人,看到最多的是盲杖,很少看到眼睛。
墨镜就像一条无形的河,盲人在河的那边,我们在河的这边。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跟盲人之间没有窗户,同情心肯定是有的,但心灵彼此不灵。
《天籁梦想》的导演张唯,把镜头对准盲人的眼睛,不戴墨镜的盲人的眼睛,跟着他们拜佛、上课、组团、出发、一路跋涉、坐飞机、去海边、做节目、上电视。
他用镜头替我们的眼睛,去跟每一位盲人交换心灵。
他希望观众懂,不交流的同情是歧视,不舒服,没结果。
当栏目导演安排盲童卓玛脱掉藏袍,穿上露肩装,化上明星妆,走上舞台,而卓玛一声不吭就放弃的时候。
我能感受卓玛的愤怒和失望,一个为收视率而消费别人梦想的节目,甚至都不能坚持选手的本色了。
当一直戴着墨镜的尼达校长,最终在真心的掌声中,摘掉墨镜,面对观众,双手合十,鞠躬致谢。
那一刻,我知道他的心灵在说:文明也是光明。
【备注】
若纳税有作用,则同情无意义。
特别是当我们计算“同情”的成本之后。
你知道你们公司或者单位一年需要缴纳多少残保金吗?
文/满囤儿
前段日子有部《冈仁波齐》票房很火爆,但囤儿并不认为那些看了该片的人对影片的核心价值体悟到了多少。中国人大都浮躁,信仰信得也很浮躁。很多人都嚷嚷着要去西藏洗涤心灵,可真正把心灵洗涤澄净的又有几人呢?别把美好的事物弄得假惺惺了。活在鸡汤世界里的人,无论你是白是黑,也无论你智商是高是低,统统属于傻白甜。囤儿推荐你们去看一部关注度不高的片子《天籁梦想》。这片可是打了所有傻白甜一记响亮的耳光。
内地傻白甜太多,导致九成的影视作品都在跪舔她们。大到冯小刚的《芳华》,小到田羽生的《前任3》都舔出了十几亿的票房。傻白甜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切以我为轴心。傻白甜电影的主人公都是完美之人,不仅有迷倒众生的颜值,更有纯洁的美好心灵。在故事里,他们从来没有错,却受尽各种冤屈。银幕外的傻白甜们因此能够成功代入,把自己人生的不幸福全数归咎于外在环境的不公平。傻不傻?真的很傻。怂不怂?真的很怂。
《天籁梦想》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滴。本片在国际上入围了欧洲、亚洲、美洲多达17个电影节的竞赛/展映单元,可见其价值观和主题完全是超脱内地商业市场,能够引发全球观众的共鸣。影片的主人公是四个藏族盲童。要知道在藏区,很多藏人认为,盲人是受到上天的惩罚才得此遭遇。盲人在西藏是被歧视的,甚至是被遗弃的。因此,这四个主人公的自身缺陷是相当大的。他们人生的困境,首先来源于自身。傻白甜因为自身没毛病,所以只需要等着死心眼的霸道总裁即可,而藏族盲童则不能,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障碍、浴火重生。
于是,故事细腻地推展开来,四个盲童从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小村出发,为了一个上电视表演的梦想开始冒险历程。这个动力,放在地球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里,都是令人钦佩滴。在霸道总裁的帮助下丑小鸭变天鹅不是奇迹,《天籁梦想》里的盲童每克服一重困难,向梦想迈进的每一步,都是奇迹。前不久,题材类似的美国电影《奇迹男孩》火爆北美,甚至干翻了不少好莱坞大片。不得不说,从两部电影的票房表现,真能看出两地观众的差距呀~~
尽管《天籁梦想》不讨好内地的市场,但它必须存在,它的缔造者导演张唯也必须继续致力于呈现边缘人群生存状态的艺术道路。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有这样的影视作品来推动。活在傻白甜的世界里是很危险的。我们需要《天籁梦想》来打醒大众,让他们认清自己“我是谁”,启示他们坦然接受“我从哪里来”,并激发他们思考“我要到哪里去”。
张唯导演的《天籁梦想》看过有五六天了,但现在回想起电影,每一张面孔、每一处细节都历历在目。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在我的脑海里打下这么深的烙印,久久不能忘怀?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天籁梦想》是一部独特的电影。中国没有艺术院线,电影院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为了迎合市场,不管什么题材的电影都多多少少有一些商业元素在里面,或找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或者是讲一个具有商业性的故事。但《天籁梦想》就是这么任性,完全走在另一个极端,演员方面,几个主演除了主唱的女孩外,都是盲校的盲童,最大程度的贴合角色,而那个主唱,其实导演张唯本来已经确定由故事原型的那个藏族女孩出演,但临时由于某些原因这个计划流产了,导演只好找了现在的主演,演员方面没有流量明星,却有着比流量明星好很多倍的表演。
在故事上,《天籁梦想》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故事原型——几年前几个藏族小朋友登上东方卫视的某档选秀节目,用天籁般的歌声感动了现场的观众和评委。张唯导演在剧本创作之初实地考察,联系到了当时参加选秀的小朋友,做了大量的采访,力求电影能显得写实,为此放弃了更有戏剧性、更能博取观众同情的叙事手法,整部电影没有太多的悲欢离合、刻意的煽情,导演用冷静、客观的镜头,聚焦四个盲童横跨几千里,到深圳参加歌唱节目的故事。这样的处理其实是最棒的,残疾人需要帮助,但残疾人也是最敏感的,他们不需要怜悯和同情,将这样的情感强加给他们,在我看来本身就是对残疾人的不尊重。
在这样的创作初衷下,《天籁梦想》竟然还是做到了意外的好看。
首先是四个少年瞒着家长和老师,踏上未知的旅程,前半部分的“探险”中,有很多暖心的戏份,也有不少能鼓舞人心的桥段。因为小演员们都是盲人,在整部电影中他们的表现都是日常的表现,电影中碰到的困难也都是盲人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先是因为拖拉机翻车,让他们坐拖拉机去拉萨坐飞机的计划失败,接着下定决心徒步,又险些迷路,在经历种种困难之后,四个小伙伴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军心不稳开始有人打退堂鼓……电影这部分很像公路片,也极具代入感,观众会不由主的被牵着走,他们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路程这么远,怎么才能到拉萨呢?好在他们没碰到坏人,碰到的都是热心肠的朋友,其中有鼓励他们的放羊小哥,有让他们搭顺风车的农机车,也有英姿飒爽的哈雷车队,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目的地,把四位少年送到相反方向的拉萨。在看似平淡的叙事中,其实很温暖也很感人,
其次,后半部分的对立和碰撞,给电影带来了十足的张力。原始的西藏和现代化的都市深圳,距离不仅在于各自的地理位置,更在于理念不同、文化冲突。四个少年作为一个小团队,一心想着共同登上梦想的舞台。没想到导演只让主唱登场,于情,节目组的导演确实让人有点接受不了;于理,其实也没问题,慌乱中四个少年的表演换谁都不会满意,节目组导演顶着领导和收视率的压力,只能冷静的做出选择。这部分导演张唯没有表达出过多的主观色彩,只是把事实摆在面前,用深圳的各种城景,和前面西藏的景色对比,用西藏来的小伙伴们和电视台里的人做对比,用小伙伴们荣辱与共的决心和节目组导演试图拆散他们四人做对比。此时,电影已经无需有自己的立场,观众自己就能从电影中体会更多。
当然,电影的核心,表达的是四个少年对梦想的追逐和坚持,并最终实现梦想,登上舞台的故事。梦想总能给人带来鼓舞和感动,这也是《天籁梦想》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其实每一个看完电影的观众,都不由会思考一下,四个盲人少年都能勇敢的横跨几千里去追梦,而我们自己呢?是不是早就把年少时的梦想抛到了九霄云外,在漫漫人生中,每走一段路其实都应该回过头总结一下,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而电影《天籁梦想》无疑就是能够提醒你回望自己的一部作品,也是贺岁档难得的适合带孩子一起看的好电影。
近几年,中国的电影创作者和观众对西藏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题材上也呈百花齐放之势,比如讲述边缘人故事的《塔洛》,讲述磕长头的《冈仁波齐》,又比如探险题材的《七十七天》还拿到了过亿票房。而这部《天籁梦想》,则将目光聚焦到四个追逐歌唱梦想的少年,讲述他们暖心又动人的故事。
通过追逐梦想来传递励志精神内核的电影有很多,但《天籁梦想》无疑是最特别的一部。它的特别之处首先是四个追梦的少年都是藏族盲童。他们为了实现上电视表演的梦想,瞒着父母和老师,踏上了前往深圳的冒险旅程,在历经坎坷之后终于登上了梦想的舞台。这部单线叙事的电影其实很像一部四个盲人少年奇妙探险的公路片,而一路上四个少年的种种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心态和人物关系的变化,构筑起了一个又一个小高潮,90分钟的电影一点不闷,看完甚至觉得意犹未尽。
《天籁梦想》想要表达的核心,是四个盲童少年追逐梦想的过程,完成了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导演张唯告诉我,这部电影的源起是一档真人秀节目的,当时几个来自西藏的盲人少年拿到了不错的成绩,这件事引起了他的关注,他们是怎么到的上海?为什么要参加这个节目?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张唯开始了大量的采风和采访。
为了真实还原几个参赛者的故事,张唯辗转联系到了当时参加选秀节目的主唱,她也同意出演,没想到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搁浅,不过张唯不改初衷,最终还是找的藏族演员,并且影片中几个男孩,以及饰演尼达老师的演员也都是盲人,这些演员在电影中的表现一如平常,看不到一丝表演痕迹,他们仿佛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段丝毫未经修饰的故事,展现出了极其真实且动人的力量,并且有极强的代入感,四个盲人如何从珠峰下的小村去到拉萨机场踏上前往深圳的飞机?在这段路程中,导演不吝篇幅的展现了藏区的民俗民风,有庙宇和壮美的风景、有草原和羊群,有载了他们一程的拖拉机以及将他们送到拉萨的哈雷车队……在这个过程里,观众能看到人性的温暖和光辉,有很多段落回忆起来仍会历历在目,比如四个少年走到一半打了退堂鼓,在准备放弃的时候,放羊的青年给了他们鼓励和信心,得到的回馈是塞进手心里的两只酥梨;他们碰到了哈雷车队,明明是相反的方向,但车队还是义无反顾的将他们送到了拉萨。这种相助充满了现代的侠义精神,在寒冷的冬日里让人觉得很温暖,并且这种人性的光辉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身边。
而对于盲人这个特殊群体,导演张唯其实也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没有带着悲悯和同情的情绪去创作电影,而是像拍摄正常群体一样,去创作《天籁梦想》,这样的情绪决定了电影欢快、明朗的基调,电影没有刻意的煽情,电影里的盲人也不是失败者,他们需要周遭人的帮助而不是救助,他们需要鼓励但他们鼓励了更多人。无论是放羊的青年,还是哈雷车队,其实对四个少年的帮助也不是出于怜悯和同情,而是被他们追逐梦想的决心打动。
《天籁梦想》通过一段逐梦之旅,展现了西藏和深圳两座城市的风貌。这两座城市其实也是凸显中国城市建筑和文化的两极,西藏有壮美的风景和古老原始的建筑;深圳则是典型的快节奏都市,充斥着现代感和多变。电影微妙传递出了不同城市氛围对人性和心态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妥协,四个少年中的图丹,从出发时下定决心要将小伙伴们送到电视台,到最后和舞台近在咫尺,但四个人却产生了隔阂和矛盾,导演通过镜头的铺陈,来完成了这种情感和心态上的变化,将追求梦想的欲望和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电影的结尾,四个藏族少年如愿以偿的登上了梦想的舞台,为观众献上了一曲天籁之音,电影在歌声中收尾,观众沉浸在梦想实现的感动,以及唯美的歌声中久久不能自拔,《天籁梦想》用一个朴实无华的故事,再一次告诉观众梦想的意义和伟大,也让观众又一次深刻感知了藏区文明,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强片林立中,《天籁梦想》很容易被忽略、被遗忘,但是这确实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难得一见的走心好电影,值得买票观看。
很明显编剧是在按照《阳光小美女》、《少年斯维派的奇妙之旅》的模式在复制“公路片”。
坦白讲,一看到这样的剧情,就觉得是为了煽情卖惨强行安排。几个失明儿童去参加电视台的达人秀,这原本没什么问题,问题是前面为了渲染制造他们参赛的不容易,硬是安排只有四个人上路,现实生活中,100%都会由行动无障碍的人作为他们的向导,即使片中安排了图丹还没有完全失明,但成年人健全人们容许他们这样上路就是失责。导演的侧重点其实应该摆在他们参赛之前的准备,组建团队的种种困难,而不是把上路参赛作为重点。后面到深圳行那段尤其无趣,即使是红树林的海边也拯救不了。而且剧情转移到了治疗上面去了,主线本应该是克服困难参赛!而不是怜悯与施舍、廉价的眼泪。
藏语对白一一种味道在,如果配音成普通话就更加看不下去了。
虽然小孩子开三轮很欢乐,但未成年驾驶机动车是违法的,误人子弟。
好吧,虽然很不喜欢这个片子故意制造悲情,卖惨,但藏族的歌曲、音乐是真好听,女孩的歌曲真有一种天籁的味道。藏人都是天生的歌者啊,韩红那是得天独厚的一人。蒙古族也是天生的歌者。还有好几个少数民族在音乐上都有着非凡的造诣,比之流行音乐,那更有韵味在。
片子最后强调真人真事改编,其实是强行给自己找卖点。人家参加达人秀的合唱群体故事显然有意思多了,只是导演根本就没去挖掘。
还有字幕的献给有梦想的西藏盲童。也是很狭隘。
这部电影上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毫无声息,对于文艺片,票房也不太友好,但还是要强烈推荐一下,不为别的,只因这是一部非常真诚的作品。
这是一部描述藏区盲童梦想的电影,其实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就有不少描述藏区题材的作品,比如《金珠玛米》、《冈仁波齐》、《七十七天》等等,其中后两部电影在如今这个市场环境下所获得的票房,可以说是创造了不大不小的商业奇迹。而《天籁梦想》的风格,虽不像《冈仁波齐》讲述了庄重的朝圣,但更像是《七十七天》那样,一人一车横穿羌塘无人区,但本片的特殊性在于,电影的主角,是一群盲人藏区孩子。
《天籁梦想》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群盲童为了给同伴治疗眼睛,为了实现唱歌的梦想,偷偷从盲人学校跑出来,飞到深圳参加电视综艺节目,经过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最后圆梦,用歌声感动了大家的故事,其中的小伙伴也接受手术治疗,重见了光明。
这样的故事,算是励志电影吗?算,严格意义上来说,电影的故事涉及到平民上综艺、梦想实现的元素,说是俗套也不为过,但特殊的地方,本片的主角们可都是一群盲人啊,就连饰演几位盲童的演员,也是真正的盲人。
盲人题材、藏区地域,决定了这部电影小众,也决定了真诚。
电影让人想起了当年娄烨的《推拿》,《推拿》的躁动与《天籁梦想》的平和,二者完全不是一个类型,而两部电影的共同点在于,作为讲述盲人的电影,电影并没有夹杂任何多余情绪在里面,没有提倡关注弱势群体,没有突出社会底层博得同情,更没有廉价的反衬社会不公。电影只是在讲述一群特殊群体的故事,而且都是从盲人的角度来深入盲人的世界,是一部“可以听见的电影”。
《推拿》用模糊失焦、闪烁的背景光来描述盲人的世界,而《天籁梦想》则是以第三人称温暖的镜头,镜子影像甚至漆黑一片的主视角还原盲人的生活。刻意放大的背景声是该片的特殊之处,哈雷摩托的发动机的声音,风铃摆动、脚步声,汽车发动等等,当然还有穿插电影的主题烘托——那美妙的歌手,让观众更多的从听觉上去感受盲人的世界。
《天籁梦想》的故事非常简单,但正因为电影的风格化很重,且表达方面意象化很重,还是精神层面的属性。整部电影温和平淡,长镜头居多,缓慢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这是一部平静的不能再平静的电影,就像一面湖水,时不时的激起波澜拨动观众的心弦。在电影中角色与社会的不断冲撞中,来自天籁的盲童与哈雷摩托车手的相遇,容纳于其中的就是典型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冲突,观众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巨变下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从而激发思考和获得启示。
没有任何说教的意味,就是真实的记录,故事发生在藏区,也没有高举高打的传播佛学,电影外在甚至没有任何佛教的影子。电影的剧情发展和情节走向是深入人内心的,用镜头语言去甄别角色的状态,感受内心的波动。因此欣赏这部电影要拥有一颗极为平静的内心,简言之,《天籁梦想》是一部拥有极高精神属性的作品,其内核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那种平静修为。
回到开篇,《天籁梦想》是一部纯粹的艺术片,绝对不适合休闲娱乐,在这个商业化的电影世界里,算的是非主流,但电影拍出来就有相应的受众,相信这部特殊的盲人题材作品会让一些观众照见心灵。
挺纯真的,三星半鼓励,让我难忘的是孩子们没有盘缠,就摘了故乡的一大袋鸭梨背在身上,既是食物,也是回馈给恩人们的礼物,一路走,一路贴身相伴,一只只静静的黄橙橙的鸭梨,就像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面孔。
俗套也不免感动 看完想去西藏了
幕后比正片精彩
跟片
這片子不能當電影看。按理說我們本來也是很diverse的。
影片整体一般,盲童题材不错,西藏风景竣美壮丽,可惜没有拍出深度。最大的发现是西藏纯净通透的童声,插曲为藏族小喇嘛唱的《洁白的仙鹤》,片尾部分插曲为《绿度母心咒》,鹅上面有。
当时刚从西藏回来,碰到这类藏区题材的电影特别容易感动。尤其是小女孩说他们不上,我也不参加演出,最后在荧幕上歌唱天籁之音的一刻,浑身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四个盲童,一次冒险和追梦之旅,看起来似乎有点俗套,但是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心里沉甸甸的。
最后演出的一段感动了
一群盲童想要上电视,一路上给每个帮助过他们的人揣的梨子。一群人来,一群人走。盲人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和普通人一样机会。
两星给盲童们,全靠西藏的景色在撑,西藏题材都拍烂了,故事线乱套,情节乱套,莫名其妙。这部真的看的脑瓜子疼
?
唉
知道会煽情但还是被煽到。只是粗制滥造的整片真的拍的太烂了。梦想的故事虽然俗套,但是用心拍都不会太难看。这编剧和导演真的太不走心了。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四个藏族盲童为了心中的梦想逃课去“一肘”远的深圳参加电视选秀节目录制,一路历经坎坷,同时也呈现了西藏景色绮丽。他们的执着和勇气及在台上的表现可谓天籁之音。但是孩子们天真纯真对梦想的执着不畏艰难和纯净的心灵声音还是很能戳中泪点打动观众
盲童本属于弱势群体,但在这部影片中的几位盲童的积极乐观,追寻自己心中小小的梦想“想让奶奶在电视中看自己唱歌;想上电视,就能去歌厅演绎,赚更多的钱……”,使得他们不再是弱势群体。此片有着满满的正能量,美丽的藏族风光充当影片背景,更加让人感动、满怀希望!
《飞越老人院》之姐妹篇:《飞越盲人院》。结局比较感人,不知道为什么将上海改成深圳,难道是拉萨-深圳机票打折吗?
这么好的故事,却被拍得每个人说话都声嘶力竭,非得用尽全部力气和别人相处,很失望
小孩子的演技比大人们强,后面大人们演技简直尴尬癌要犯……
真实人物改编,盲童本身的出演都让人无比感谢孩子们的支持,不管他们的身份,从激励的角度看,很用心呈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