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想过自己能完整看一遍红灯记。这真真是正儿八经的当代文学课。事前带着找问题的态度去看的会发现很多一瞬即逝的可究之处,可惜我回忆不起来。
如果明确了红灯记作为革命样板戏的立足之处,便能用更宽容的角度去接纳它。它的浓厚的政治色彩能够被当作历史的化石而不是今天的笑话,疑为种族主义的言论也更多是艺术渲染而不是劣根。折射的是文化产业成为工具之后,艺术如何带着镣铐舞蹈。
红灯记是中国戏曲与电影艺术的结合,我只能想到歌剧魅影与之类似,这大约是个糟糕的比拟。不过二者的成功是一致的。且红灯记的成功更令我吃惊。戏曲的选择是简单的、易感染的,重点仍然是情节而不是曲艺。配乐甚至融入国际歌,整体与电影节奏契合。更妙的是戏曲中的表演元素并没有被删除,身段伶俐亮相利索,眉目表情尽力还原脸谱的浓烈与一致感。通身是在唱戏不是在演电影。
戏剧是种不强调真实感,甚至刻意不真实的表演方式。演是可辨的。电影更多的是还原真实感,演如不演,愈真愈好。(此时想到去年百讲放的《阿黛尔还没吃晚餐》似乎不在此列,忙在原句中加上“更多”二字,也没看过多少电影就敢妄言了)这种结合委实回味无穷。
从内容上也可以看出一些彼时被宣传的价值判断,以及一些或许是被精心设计的细节,以达到丰富不单一的效果。放到每个人的价值观上思考应是大有可议之处。样板戏有如此质量,也无怪乎革命成功了罢
京剧艺术片《红灯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大样板戏之一,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脸谱化(象红灯记这类影片,是所谓高大全的经典样本,普通人被塑造成外表不凡,品德高尚具有理想主义的化身,而丑角是妖魔鬼怪一般。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体现。)
主要人物:李玉和,李铁梅
腔调
西皮是戏曲腔调。(用胡琴伴奏的戏曲声腔之一)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京剧西皮包括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
西皮原板的结构形式和二黄原板相同,也就是2/4节拍,一板一眼,中速节奏的板式。西皮原板的用处极为宽泛,常用于叙事、抒情和景色描述。
西皮导板,京剧西皮板式之一。西皮导板是西皮散板的延伸和发展,导板只有上句形式。它是大唱段的起始句,常用于剧中人感情激越奔放之时。
速度比正常慢板慢一倍(也可釆用8/4记谱)。曲调和节奏则增加了许多装饰性变化,从而使旋律更加柔婉、俏丽、深沉、隽永。此种唱法最初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但仍称之为慢板;新中国成立后,为区别于一般慢板唱法,方以“慢三眼”称之。
现在有的人不喜欢《红灯记》,不喜欢李玉和,就像八十年代的人们不喜欢《白毛女》的喜儿一样:明明欠了别人的钱怎么好意思不还呢?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嘛!好像条条规矩都是人们必须遵守的一样,倘若违背了就犯了大忌,甚要受到玉皇的惩罚。于是就小心行事,谨慎为人。宁可要当一个冬妮娅那样的攀上高枝的人,也不要当保尔柯察金这种冷冰冰的怪人。
有人说钱浩亮的李玉和不如李少春的李玉和,他们的观点是为什么铁路工人就一定要有那样高大的形象呢?难道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工作,就那样明目张胆横冲直撞吗?有人就李少春版本的“临行喝妈一碗酒”(李少春所唱的是“儿今的酒量无敌手,千杯万盏会应酬。东海的鱼虾肠下酒,哪怕沟渠黄泥鳅。时令不好风雪来的骤,妈上了年纪,要把记性留……”)他们认为这种词儿合理,认为这种词儿更符合京剧的“规范”,要我说这不是“规范”,是“惯犯”。死守的那一摊旧规矩,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看过原电影的就知道怎么回事儿了,电影原片叫做《革命自有后来人》,讲述的是伪满洲时期因为铁路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地下工作被捕牺牲的故事,电影当中的李玉和有喝酒的嗜好,平时背着他的母亲偷偷喝酒,他的女儿铁梅也经常藏酒给他喝,但是家里的老母亲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总是喝酒,一来耽误工作,二来影响身体健康。在宪兵便衣队(原片当中好像是便衣,不是正式警服的日本军)要带走李玉和的时候。他的母亲这时候叫住了他,给他满满地倒一大碗酒让他喝,意思好像是说“这回你喝个痛快吧,以后再没机会喝了”,这个时候李玉和接过酒说了一声“谢谢妈”。当时把电影移植成京剧的时候还叫《革命自有后来人》,那个时候是彭真抓的,仍然按照这样的故事情节去设计,线索依然是嗜酒并喝酒。最后把彭真撤下去,踢开党委闹革命,旗手同志开始抓革命现代戏(现代创作的戏剧叫现代戏,现代戏讲述的题材是革命内容的叫革命现代戏,在许多革命现代戏当中抽取了几个典型剧目为样板,所以起名叫样板戏),把这种李玉和身上带有种种缺点以及复杂人性的线索取消掉了,改成了母亲斟酒为他践行。并且改名叫做《红灯记》。这是从自然主义上升到现实主义的飞跃式的进步,完全是恩格斯批判的左拉之流的资产阶级自然主义文学的末日。舞台上艺术形象就是要光辉明亮的,否则怎么能够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呢?难道每个人都有种种缺点,而没有阶级性吗?所以李少春要批,彭真要批,自然主义的唯心观念都要批!
现在看来,很雷。。。没有爱情的样板戏,但那时候的人们都在yy李铁梅和李玉和。。。。
我去真心太好看了!
有点雷人。但影响了中国一代人
唱段流传至今,而且常演常新
单纯从唱腔唱段的听觉角度可以打四星甚至更高。毕竟耳熟能详的曲目非常之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可是配合画面实景之后决定狠狠扣掉一星!因为你必须承认一点:传统京剧生旦净丑的花脸行套是区隔角色与性格的关键元素,样板戏把这些统统砍掉换成更为朴素写实的时代装束之后,统配格式的身法架势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风格照应,不管铁梅还是她爹她奶唱起戏来全都是一水伟光正拔的步法架势眼神表情,看不了多久就已经审美疲劳了。
好牛~好牛~
毛夫人主抓的样板戏工程事实上极大的发展了京剧音乐,这是艺术史。
厉害厉害。
红灯记是八个样板戏中最好的。这话没错。
李玉和太太太帅了!除了有两场戏实在太长了比较枯燥之外 很好看的~
八个样板戏,童年观影经历。刘长瑜+高玉倩的经典组合。
其实很经典
新版比老版听来更震撼。看来这确是迈向京剧的一块板
再也回不去的电视机时光
详解字幕版,唱功真好。
一家人的命运早在京汉铁路大罢工时就联结在一起了。
昨晚我看的是舞台剧。票价八百八啊。好在是别人给的。刘长瑜也来了。老铁梅。
老妈最喜欢的电影,小时候没少听她唱
咋看着磨菜刀的接头人不像好人嘞,跟太君打架时还一刀穿胁背后补了两枪。。。
真好看,这段把以前的经典都看一遍,小时候都没认真看过,如今热血沸腾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