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直信得过邓斯特选片的判断力,她参与的电影,哪怕不是一部纯粹的好片,也至少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商业片。而且《亡命地中海》整个故事发生在希腊意大利这一代,异域背景,处处都让人觉得神秘紧张。
后来得知这部电影是向希区柯克致敬。说来惭愧,一直很喜欢希区柯克,但是对于希区柯克的片子,我真的没有研究得很透彻。一说到希区柯克,不外乎佛洛依德精神上的惊悚,紧张,危险和不安。当然,还有他爱在自己电影里露出大胖身躯的传统,以及开创的好几个拍摄方式的先驱(这个可以看我之前写的他的电影的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9424700101e1l3.html)但是抛开这些,希区柯克的片子还有一些什么因素呢?看完《亡命地中海》这部影片,我回家想了一下,我觉得这是这部影片向他致敬的几个地方:
电影章鱼烧:输入moviezys 关注
1 短时间内人物的相识
在希区柯克的故事里,故事的发生不外乎就是人的构成。而希区柯克的电影里人物都是在片头才相识,然后就再也分不开了 ,不然就不会有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情。我们总是会觉得每个人看起来都不像出场时的身份那么简单,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谜,一直要等到故事发生之后才慢慢的抽丝剥茧的让每个人隐藏的真相浮出水面。这些也是制造故事性的关键之一,因为没有什么故事会离开人发展,而我们最关心的还是人的心态和行为在事故发生时的变化。
2 冲突性不断
这类电影的紧张气氛就是停不来下的节奏。冲突因为人的心理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其实希区柯克的很多电影表现的都是人类在遇到特殊紧急情况下展露出来的本性,没有明确的善恶之分,只有人性丑恶自私却又善良怯弱的矛盾本位。
3 完满的结局
希区柯克的电影有一个本事就是紧张也让你紧张了,但是结局大多数是大快人心的。比如此片里,邓斯特的死是一个意外,但是其实想想也不意外。因为她并不是一个看上去那样的稳重善良大方。她爱钱,明知道丈夫的钱是赃物,是“盗窃”而来,她依然享受挥霍购物的乐趣。所以她意外的死在丈夫手下想来也是一种因果报应。而这位丈夫不仅骗钱,还为了守钱而误杀人,接下来的逃亡路他的神经已经逐渐走向崩溃,不相信任何人,苟且偷生,他的死其实对他是一种成全。而这位因迷恋美色想趁机捞钱的导游被无辜卷入这起案件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最后丈夫在死之前临终语里澄清了导游的清白,也算是有一点良心。本来导游并没有做了任何伤天害理的事儿,如果最后还被冤大头的整到监狱里就确实有点憋屈,还好此片没有装这个怪。
总的来说,此片还是按照常规出牌,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正如此文一样,都是为了给希区柯克致敬而已。
有才华,但是遇到严苛的父亲,年轻人离家出走,在希腊物质活着贫瘠但是精神丰富的生活。他让家人伤透了心,即使父亲的葬礼也没有参加,因为他知道即使死了,父亲也不欢迎自己。
父亲高高在上,却没教导他什么,他的人生都是自己闯出来的。可是他却在希腊碰到——单以作用来说——可以称之为父亲的人,他狡诈、自私、善妒。
这个人给年轻人带来人世险恶的历练,却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认罪,为年轻人洗脱罪名,同时为自己救赎。
等Rydal到了Chester 的年纪,在镜子中看到的,会是???我所钟爱的怀旧调调,1962年好似,Chester 携着娇妻Colette亡命天涯,步步惊心,处处心机,心不由已又身不由已,先是在希腊杀了私家侦探,后更是在妒火中失手错杀Colette, R被动而又主动的卷入其中,表面的三角关系又参杂着R对亡父难言的情绪。被嫁祸的R带着警察追捕到伊斯垣布尔,Chester 逃跑、被击毙在街头,死前于R的窃听器下揽下全部的罪,最后由R将CH葬在异乡,华丽而优雅……
Two face, 我的理解是,一面是R、年少轻狂、学富五车、多情易感;一面是Chester,丰华不再,背着娇妻重金,更背着债背着sin,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二人隐密的心思、各攻心计,亦敌亦亲。两个男人不同生命阶段的互相凝望、浓墨重彩的交织、恩怨,女人,不过是引子。为他们口中最爱的Colette ,即便勾引和杀死、也就只是打上一架,而已。最后付上生命,悄然和解
竟然译成 蜜月杀机,名字俗得差点没看就扔了⋯搁箱底N久才翻出来瞄瞄⋯
自作孽不可活,一步错步步错。Chester因为诈骗客户的钱而遭追杀,而后在酒店失手杀了私家侦探,因为妒忌Rydal吸引自己的老婆Colette而对其下手,并因此引发与老婆的争执造成Colette掉下台阶摔死,在机场又设计陷害Rydal被捕,“你不该陷害我是杀害她的凶手”,Rydal给Chester的电话里已经提醒了Chester自己犯的错误,最终Chester命丧土耳其。
看完影片思考了几个问题:
Rydal为什么一直注意和帮助Chester MacFarland夫妇,是Rydal 自己说的看Chester像自己的父亲,还是因为迷恋上了Chester的老婆Colette,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Rydal为骗共处的女大学生,不好讲自己喜欢Colette,所以说自己注意Chester MacFarland夫妇是因为看Chester像自己的父亲,事后却显示出Rydal对Colette非常在意,最终迷恋上了Colette;但是也不能排除Rydal说的有可能是事实,一是Chester本人首先注意到Rydal一直在注意他,二是Rydal的信件和照片显示他确实在意自己的父亲,而且父亲的照片与Chester有一些相像。
Rydal和Colette睡过没有?
Chester一直猜疑自己的老婆Colette和Rydal睡过,但是Colette在Chester酒后闹事后没有承认,Colette是三人中最诚实最不会说谎的人,Rydal最后在咖啡店和Chester的对话里说自己睡了Colette应该是为了激怒Chester承认自己的罪行,但是也很难完全断定。
Colette的真名是什么?
Rydal在土耳其的咖啡店问Chester要Colette的照片,问Colette是不是她的真名,Chester没有回答。根据推断Colette应该她的真名,因为Chester在死之前声明自己的本名就是Chester,被追杀的也是Chester,所以Colette没有必要在失去护照前被迫改名。
Chester死之前为什么帮Rydal开罪?
这个问题值得思索,是两个骗子最后惜惜相惜?在同类面前不必伪装也伪装不了,反而彼此之间可能还有一丝真诚。还是因为他们都真实的爱上了一个女人?Chester虽然忌恨Rydal,但是最终被他的爱感动。抑或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还有Chester死之前那句“让你失望了”是什么意思?没有虚伪行骗到底还是没有尽到一个假父亲的职责?
影片的最后Rydal应该已将Chester作为一位父亲对待,弥补了缺席父亲葬礼的遗憾,也将至爱Colette还给了Chester。
电影沉闷而平淡,地中海的阳光灿烂如梦。白西装的viggo像一个深沉的谜,仿佛属于电影之外的另一个故事。去希腊之前打算重看这部电影,却一直没有机会。回来又想起它,它却不像希腊。
电影大概是想模仿尼罗河上的惨案,在阳光明媚的景色里上演一部艳丽的凶杀。这种复古的情调捕捉的很好,但它却不是一个暴徒的故事,更像一个人内心的流放。
一锅乱炖的好故事
老乡见老乡,到底是爱她还是爱他?又是编剧做导演的处女作,还改编自大作家的同名小说,但剧情故事真是捉急,二男一女都是喜欢的演员,有希腊土耳其异域风光,怎么就越看越没劲呢,而且糟点不少。
故事和影片风格不太相符,这样一个集爱情,惊悚,犯罪等元素的故事,用过于文艺路数的表达,将悬念都磨平了,好故事反而变得没有吸引力。人物间的关系做了很多戏,但全然没有表现出来。仍旧看不惯邓斯特,表演太差。 #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5.0/10 分。不知道为啥,总觉得差了点啥。。。92年的 黛西·贝文 Daisy Bevan 非常养眼,特别是侧面。
同性视角,三人的关系编制的饶有趣味尤其是女主死后两位男主的关系螺旋式上升的恋父基情,剧作踏实有些阿加莎的味道,镜头语言流畅看好导演和奥斯卡伊萨克
导演是有多爱伊萨克的翘臀...真是够了.....另外,邓斯特小姐,既然都戛纳影后了,接戏逼格高一点吧,如今景甜都不接这样只顾卖脸的戏了......
悬疑惊悚不够格,虐恋和激情有一点点,冗长无趣占多数。无聊的片子
我是来看Viggo大叔和希腊景色的
没有剧情可言。
Alberto Iglesias's score single-handedly saved this utterly mediocre story.
真是越来越讨厌克斯汀·邓斯特了……在本片中不但肥肿难分,还显得无比老气。片子无聊得很,主线之下各种堆砌过于冗长,让人看得昏昏欲睡。PS:女2——黛西·贝文 Daisy Bevan——出场时间甚短,但很美观,值得拿下1星。
电影节第一刷,服装太美风景太美!可惜剧本又是硬伤,伊萨克的眼睛就像教父时候的阿尔帕西诺,总是让我心动。下一站我们去废墟之城吧
蜘蛛侠的女人都是摔死的。。
维果·莫滕森仍魅力十足,奥斯卡·伊萨克也很有吸引力。片中的元素很多,有爱情、阴谋、罪案等等,不过拍出来的作品却并不吸引人,大概是用文艺片的路数拍的东西。不过导演有些细节用的非常棒。
一部只有主角自己在紧张的电影。
看到一大半发现是基片,一搜果然原作者是《天才里普利》的老太。女作家用恋父情结包装自己的腐女趣味可以理解,但是21世纪的电影还原封不动的搬过来就过于做作了吧。拍得也一般,但是有OI美过地中海的绝世容颜在,就值得浪费时间!
电影将时间定格上世纪60年代,镜头聚焦希腊,《亡命地中海》细致入微的复古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部今时之作,没有飙车追逐,也不曾险象环生,剧情虽泛善可陈,却被包裹上了一层太美的糖衣。那写满复古的诗情画意,契合着这场悠闲的亡命之旅。
20141019: 隐隐的有那股忧伤的范儿
至少关于旅行状态的描述特别准确。海关查嫌犯,问及一个克里特岛人,“你有没有去过克诺索斯?”乘客回答,“我就是伊拉克里翁人,干嘛要去隔壁一个叫王宫的景点?”确实,大概也只有当地人才会不去景点了。
只消加15分钟左右的Issac和Viggo的对手戏,深化下两人关系描写,这片就能上一个档次,现在太突兀了。坐第一排看得脖子好酸,以及字幕差得令人发指,小语种不会不要紧,英文听译基本是十行里五行错三行漏,感觉现场敲字幕的同学都要无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