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完结

主演:埃德加·拉米雷兹,达伦·克里斯,瑞奇·马丁,佩内洛普·克鲁兹,达丝莎·坡兰科,威尔·切斯,杰·R.弗格森,何塞·祖尼加,克里斯汀·霍恩,马克思·格林菲尔德,乔·阿德勒,安娜莱吉·阿什福特,乔瓦尼·索罗菲瓦,温琴佐·阿马托,凯西·莫拉蒂,芬·维特洛克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2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3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4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5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6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3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4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5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6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7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8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19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The Assassination of Gianni Versace: the Community against the Society

整部剧以倒叙的形式展开,不得不说结构安排引人入胜。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场即是范思哲被安德鲁·库纳南(Andrew Cunanan)一枪毙命的场面,在阿尔比诺尼《G小调柔板》时而悠长时而宏大的旋律中,库里南在海滩上手染四桩血案、迷失心智的落魄模样,与范思哲在不远处的豪宅中环绕成群佣人、精致惬意的奢华生活,对比鲜明,让人难以想象两者会有任何交集。旋即音乐戛然而止,枪声打破宁静,范思哲和身侧洁白的和平鸽一起倒在血泊之中,而后闻讯而至的警察、紧急抢救的医生、前来吃瓜的群众、伤心欲绝的爱人、肩负重任的妹妹,形形色色的人群纷扰,搅动着这起惊天的谋杀案,并逐渐起底库里南成为连环杀手的故事。

但事实上,除了对案件的叙述颇具吸引力,作为LGBT群体感触更深的是整部剧侧面折射出的LGBT群体社会地位的时代背景。

对于警方而言,性取向即原罪,同性恋的死亡案件多与吸毒、滥交等私生活混乱的情形相关,往往无法引起他们的重视,甚至对此嗤之以鼻。范思哲被谋杀前,警方已经将库纳南列为通缉对象,却在迈阿密连一张传单都没有贴出过,直至范思哲作为知名人物被谋杀,方才出动警力全力搜捕。尽管如此,范思哲死后,警探还对范思哲爱人就他们之间的开放式的亲密关系加以劫难,尽显嚣张与轻蔑。

在军队之中,则长久奉行don’t ask don’t tell的鸵鸟政策。军官一旦有蛛丝马迹将真实的自己展露,便意味着军中仕途的终结,甚至对于公开真实取向的士兵,面临的更是现实的灭顶之灾。Jeff为了不将自己暴露,甚至不惜自行剜去自己身上的纹身,看着令人揪心不已。而他与公开身份的士兵那一瞬间的对视与享用,已是特殊情境下难得的慰藉。

在社会大众观念中,同性恋依然是罪恶和品行不端的行径,成功人士为了守护自己奋斗而来的不易果实,需要佯装出家庭幸福、夫妻恩爱的场面,而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性取向的事实往往成为其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朝坠落往往即刻酿成惨剧。即便是已经声名大噪的Gianni Versace,公开出柜也是会影响公司股价和集团形象的重要举动,遭遇到妹妹的反对,他也只能选择接受小报的采访而不能大面积宣扬。

如今,性少数群体的权益争取活动已经在全球四处开花,结合第一季辛普森案的African American的平权斗争取得的“胜利”,这条艰辛的道路需要庞大的社会力量的推动和前赴后继的先辈传道。而在发声和表达自由缺失的东方大国,这条路必将行进的缓慢而艰辛,甚至比起经济实力的追赶之路更为布满荆棘。

而酿成多起连环杀人悲剧的故事的一切,要从库纳南的成长经历说起。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库纳南从小被菲律宾移民背景的父亲优宠,给予他最为优越的物质条件,并灌输以成功学的人生哲学。而事实上父亲只是一个满口谎话的诈骗犯,被FBI调查身败名裂后,携带全家所有的存款和送给库纳南的奔驰跑车潜逃到老家,只能过着蝼蚁般的生活,当这一切昭然若揭在库纳南面前,他的心理防线被击溃了,从小被各种物质光环加持,怎么会容忍自己“堕落”到踏实努力、认真工作的“深渊”。于是,他选择否认,他对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包装之路正式开始。他用自己的年轻姣好的容颜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打造自己富家公子的人设,游走在不同的金主之间左右逢源,同时不甘寂寞地为自己的荒淫享乐筹谋,但当谎话连篇终于被揭穿,面对无法支付的高额账单,他逐渐走向心理的失衡,意外又合理地走向连环杀手的道路。

第一个受害者是退伍军官Jeff。他因为美国军队当年严格的政策,同情被排挤的同性恋下属被意外发现,而升职无望,只能退伍做着最低微的体力工作。他不熟悉gay community的社交规则,无人倾诉因而更为苦闷。当在圣地亚哥的酒吧遇到了库纳南,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但逐渐识破了库纳南谎话连篇的真面目,加上库纳南为了“报复”Jeff在金主为他举办的生日会上与自己追求的男孩David交谈甚欢,向家庭传统的Jeff父母寄送了喜出柜的明信片,Jeff对其忍无可忍,搬到明尼阿波利斯开启了新生活。而当库纳南被金主抛弃,为了自以为的“真爱”David飞去明尼阿波利斯求婚希望开启新的生活,却看到一幕幕Jeff与David关系亲密的画面,心理的扭曲让他将Jeff视作阻挡自己幸福生活的阻碍,并在把Jeff骗到David家中之后用羊角锤将他杀害。

第二个受害者就是见证了库纳南杀害Jeff全过程的David。David与库纳南的相识本只是一场露水姻缘,心性单纯的David,刚到大城市探索被库纳南精心包装的年轻有为的人设吸引,文华东方酒店柔软的拖鞋都让他惊艳,从小没有体会过这种真挚感情的库纳南却以为遇到了the one。为了追求到David不断向其发起金钱攻势,但最终被David所不适和厌倦,而出其不意的前来城市求婚更是让其惊愕和措手不及。见证了杀害Jeff之后,David被迫卷入与库纳南一起逃亡的旅程,善良的他本以为可以唤起库纳南内心还剩存的人性,并促使其自首,但最终难逃被这个一直称自己为love of life的杀人凶手一枪毙命。库纳南躺在David的尸体旁恍惚,得不到爱人的爱便将其毁灭,让人不仅感到毛骨悚然。

第三个受害者是库纳南曾经的顾客、地产大亨Lee。他本计划向Lee攫取足够的钱财从而逃亡异国,但是当Lee向其展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摩天大楼设计草稿,他却将其认为是对其的一种能力压迫与征服欲,从小自负的库纳南忍无可忍,将这位深柜的富商用混凝土方残忍杀害,并将女性内衣与同性杂志摆在尸体旁,败坏其努力压抑维护的秘密和经营的名声。

第四个受害者最为无辜,只是库纳南在逃亡路上需要摆脱追踪而想要强抢的一辆卡车的司机,当其向库纳南哀诉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时,三条人命在身且早已失去耐心的库纳南将其一击致命。

当范思哲成为第五个受害者,掌握了线索的警方终于全力出击,将其围捕。弹尽粮绝的库纳南选择在潜藏的一艘游艇上吞枪自尽。而事实上,时至今日都无人知道范思哲究竟为何成为了库纳南的杀人目标,连二人是否相识也未可知。也许如影片中所述,库纳南身背多条命案之后更是肆无忌惮,从小渴望关注焦点的他便干脆选择群体中的社会名流为其荒诞的经历再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2 ) 关于人性探讨的悲悯情怀

当我看到倒数第二集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应该以一种悲悯情怀来观看这部剧。

这部剧塑造的被大环境压制和同化的小人物是以LGBT群体为代表的。他们中的很多人会隐藏在公众的视线外,会慢慢消失,没有人在乎。而Andrew不愿意躲藏起来。他想让大家了解他的痛苦,想让大家了解生来就是个谎言是什么感觉。

其中Versace和Jeff接受采访形成的反差产生讽刺的戏剧效果,实在是直击人心。可见小人物对于性向的坦露在美国90年代是有多么的困难,而美国当时的Don't ask Don't tell法案对小人物身份认同造成的痛苦也可见一斑。就算在世界如此包容的今天,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也具有深切的现实意义。

而全剧对于人性光辉的阐述,是在于David和Lee身上。Lee独自默默地资助贫困的家庭甚至没有告诉妻子。而这样的一个好人却被Andrew无情的杀害,甚至在他临死前,Andrew扬言要毁灭他的名誉,要让世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异类。David在酒吧本可以逃跑,但他一定是想到自己可以阻止Andrew,所以才愿意跟他走,但是最后他发现他已经无力回天。

全剧对于David的塑造也是很用心,他在获得非常好的学业成绩后才敢向父亲坦露他的性向,和他真诚地祝愿在他学生时代时“辜负”的女生找到她的“房子”,这些细节的美好与最终他的结局无不让每一个观看的人感受到深重的精神创伤。

而这部剧的高明之一,可能也在于先让观众了解到每一个角色的结局,再用整整一集的时间来塑造这个人,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家人甚至是每一个观看这部剧的我们,失去他们是多么的令人心碎,尤其是Jeff在姐姐生下孩子的同时以一种惨绝人寰的方式离开了人世间,造成了这个美好家庭的永恒残缺。每一个戏剧冲突、每一个细节无不让人唏嘘。

而最让人感到讽刺的是破坏这一切美好的罪大恶极的Andrew,也是一个受害者,是一个从小在谎言中长大的孩子。倒数第二集的视角带领观众从虚荣的父亲、懦弱的母亲和畸形的家庭环境来探究造成Andrew如此复杂化人格的原因。这一集是整部剧的漩涡中心,而它的现实意义在于让大家了解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深重而无法磨灭。

关于Versace的笔墨虽然不多,但是也充分地塑造了他天赋异禀中极富勤勉和谋略的人性特点。他不是缺少同理心、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英”,而是一个极富人性色彩的平常人。对于他的爱人的部分也是破碎到让人窒息,他的忧思大概已经盛大到他无法承受,他才愿意以生命相赴吧。

全剧的神来之笔是开篇对于Versace一天的开始与末尾他的爱人与他殉情所使用的交响乐adaigo,让我想起了《降临》和《海边的曼彻斯特》所用到的极悲的交响乐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

第二季没有走第一季同样的路线,因为Versace注定不是像Simpson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而又环环相扣的诉讼事件,而是对于人性探讨的终极命题。

IMDb评分最高的一集 House by the lake

“然而时光倒流,

世事重来,

我唯一希望的却是,

光明和黑暗永无交集。”

——《罗生门》

 3 ) 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能在早上说这样的话,

你在晚上也能这样说么?”

范思哲的情人和范思哲求婚时范思哲这样回答,到了晚上他的情人又说了一遍同样的话,这段还挺浪漫。就是可惜了范思哲挺过了耳道癌,生活里有爱人相伴,事业上有妹妹帮助,本来美好的生活外出买了份报纸,被人在家门口枪杀了。

有些时候无良媒体真让人闹心,很多事情瞬息万变。要不是媒体各种折腾把李车上有电话定位的消息提前爆出来,说不定安德鲁在没来得及杀范思哲之前就被抓了,而且整件事情充分体现了某些地方警方的无能和怠惰。

原生家庭真的太重要了,安德鲁、大卫和范思哲的父母从小对他们的影响几乎贯穿了他们的一生,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范思哲在儿时喜欢女装设计,他母亲鼓励并且告诉他,努力的人总会成功,自己一定不会替孩子决定他们应该做什么;安德鲁的父亲则一直给安德鲁洗脑他是特别的,只要相信自己特别就一定会成功,给他特殊于其他兄弟姐妹的溺爱,搬家时其他兄弟姐妹都在劳动,安德鲁独自坐在有风扇的屋子里看书、其他兄弟姐妹住在挤在一个屋子里睡觉安德鲁则住进家里唯一的主卧、未成年就收到一辆车作为礼物……虽说生孩子没有什么门坎,但是有的人真的没有资格生孩子,他们觉得人都应该有孩子便随意生育,觉得自己怎么都是对的,便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然后毁了孩子的一生……从安德鲁父亲和儿时安德鲁说起安德鲁脚受伤一声都没发出这一段来看,合理怀疑安德鲁父亲在安德鲁儿时猥亵性侵了他。

坊间有不少传闻,甚至有不少官方比较认可的著作里都有提到,范思哲可能和安德鲁有过一些“特殊”的关系,所以这属于情杀范畴。但是纵观安德鲁杀死的几个受害者来看,他们身上似乎都有他想要的东西,他们是他想成为又无法成为的人……杀了他们等于杀了自己的梦,也会获得庞大的世界关注度,安德鲁终于迎来了自己“盛大”的结局,成为一个“特殊”的全世界都认识的人。

每一季一个案件和一系列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一季体现了同性恋在社会上的生活现状、困扰……

最后想感慨一句gay的品味真的很好,衣品nice。有的时候直男真的别想太多,gay的品味一般都很高的,别觉得人家在你周围就一定看得上你。哈哈哈哈哈

 4 ) 我们在最荒唐的年代相遇:同性恋之个人与群体

同性恋杀人案的背后

美剧《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以一个同性恋杀人犯犯罪历程的心路倒溯作为叙事主线,完整串联起多个被害男同志的命运线,并经由每个被害者的社会家庭脉络深入到罪案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该剧的主旨不是单纯指向罪犯作案心理的个体层面,而是借此警示及追询罪犯所在的家庭社会及其应承担的责任:被罪犯杀害的男同志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男孩/男人?他们的被害为何遭受新闻舆论界的冷遇?警局又为何迟迟不能立案?作为名人的范思哲与其他作为普通人的同性恋之间有何区别,社会对名人及一般普通人的生命是否予以了同等的尊重与关注?等等。对于同志观众而言,更有其深层的心灵叩问及自我反省层面的意义:被害者与凶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被害者因何被害,他们与我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凶手行凶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动机及目的,他为何会把屠刀挥向同被贴上同性恋标签的同类?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很幸运地经由努力进入了社会的中上层,你是否可以就此摆脱同性恋这一标签加上你头上的阴影?作为同志观众,你是否可以袖手旁观凶手对同类的犯罪,等等。

从《美国恐怖故事》系列到《美国罪案故事》系列,瑞恩·墨菲的作品已超乎犯罪刑侦类故事娱乐大众的目的,体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活。比较有趣的是,同样由其导演的《美国恐怖故事》系列拍得最精彩的也是第二季。瑞恩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绝不啰嗦冗长,他的每一季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独立的故事也就意味着同样独立的人际网络结构。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任意从罪案系列或者美恐系列的某一季看起而不致担心漏掉了什么。对于没有时间追剧的观众来讲,墨菲的作品无疑是其最佳的选择之一。

张爱玲曾说她爱好真实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并强调说任何人真实的体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新鲜的并且不会成为滥调。瑞恩在第二季的罪案故事里描绘了诸多形象气质个性迥异的活生生真实存在的同志男性。他们隶属于不同的年龄及职业阶层,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及人生历程。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携带着不可复制的基因密码,也因之,每一个人的逝去都是永久无法弥补的创伤。而他们被害的原因却只有一个:他们是同性恋,他们遇到了凶手。

多年前,我在飞赞做了一个关于同志权益/同志问题认知的投票,其中一个提问是“你认为中国同志权益工作当前可能遭遇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从投票反馈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对同志身份存在的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婚姻或者传宗接代的压力”、“没有一个健康良性的同志交友环境”、“ 同志个体之间素质及价值观世界观等差异太大,无法统一”、“ 缺少成熟的同志理论或者同志团体作为个人行动的指南”。其中,“自卑心理,自我不认同,互相歧视”拿到62票,排在同志遭遇问题的首位。 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同志曾经遭受过各种来自于内部群体的个体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歧视和伤害。套用马丁路德的话来说,我们可以忘记来自外界的大放厥词,却不能忘记来自自己人的沉默不语。 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个体的人是永远无法逃脱宏大叙事背景的。曾经我很固执的以为,人不应该被分类,譬如性取向如何定义,譬如同性恋的天生论,再譬如异性恋与同性恋的分野等等。我天真地以为,没有了被作为客体的被动分类,或是作为主体的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比如古希腊罗马或者古代中国,人们并没有建立起性取向的概念,但同性恋和异性恋群体之间却能够和谐相处,即使有儒家的纲常伦理,但同性恋者只要可以承担并完成传宗接代的家族任务,便能达成一种“和而不同”的温和文化。

罪案故事中被害的同志青年军官杰夫大概也是这么想的。他怀着一名海军军官的梦想来到军营并善待军营内的兄弟,他也认同男性气质的表达并注重兄弟情谊,但身在张扬异性恋传统性别观念的军营,杰夫对同性的爱恋心理只能深藏在心,如每一个gay所经历的那样,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之海军杰夫(Finn Wittrock)

对于秉性正直忠厚的人而言,谎言是压在心底沉重的包袱。在面对另一名被战友虐待的同性恋军人之际,杰夫终于按捺不住内心涌动的热血,他出手相助了。这一举动所导致的代价及需要付出的勇气大概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杰夫出柜并因之被军队除名,一腔热血却遭遇了不公的对待,一辈子穿军装的梦想也就此破灭。无知导致的愚昧与偏见蒙蔽了军营领导层的眼眸,他们无法意识到他们对这个热血青年的一生将带来怎样的阴影。

有些朋友在说,男同志也是认同男性气质的男人,存在于我们之间的感情,以及我们这个群体的出现,没有影响他人,这样想固然没错,但在固守伦理体制的人看来,作为个体的我们似乎携带了与生俱来的原罪。比如众多以“同妻”之名讨伐同志人群的所谓女权主义者,她们的言论是真的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吗。他/她们究竟是想减少同妻现象还是期图借此煽动普通人群针对“异类”的憎恨。如果你仔细看过想过这些人发出的声音,其实真相不难揭晓。不错,我们在一般人的眼中是“异类”的存在。异类的概念来自于我们所在的文化。这是统治阶级的武器,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它包括道德、规范、价值观等等,直接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习惯里,成为社会家庭得以巩固的意识形态。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同志这一身份维系之艰难:人恐惧的根源在于不被接纳,只有作为被社会家庭认可的某一个身份(丈夫/父亲)才能找到存在的安全感。害怕被孤立可谓人类最原始的恐惧在我们所身处的文化背景之下,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属于自身的概念,如果我们没有自身需要遵守的价值观或者规范,如果我们不能争取到社会对于同性取向或者同志家庭的基本认可,就会有愈来愈多的同志不得不步入异性婚姻,所有关于同志权益或者同志文化的工作将变得寸步难行。

豆瓣相对于其它论坛大概聚集了更多热爱文艺的青年。文艺青年相对于一般人群的独特性在于更加自我。我常想“自我”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也正是“自我”保存了身为异类的我们(文艺青年在一般人看来也是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异类般存在)人格上的尊严。虽说人文的精神应该是关怀而不是霸道。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这个世界是一个谁掌握霸道、霸权,谁就可以拥有话语权的世界。很多时候,人们宁愿接受婚姻的不忠乃至伤害,也不愿意接受忠诚的同性爱情。尤其是家长,想都不想就认定同性恋是道德败坏、心理变态。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已然被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并被压在体制砖石所建构的社会巨塔之下。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无法脱离群体的个人有多大的可能性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固守与文化不相容的自我呢。换句话来说,人对世界的感受也许是具体时代地域之下观念的产物,但人依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其所在的文化囚笼,并以此超越异性恋体制所规定的具体的情景和标准。

在这样的一种向着“脱离”方向的努力中,我们或许会发现,“自我”固然重要,但“自我”之上应该还有一个突破自我局限性的“超我”概念的存在。《罪案故事》之主人公安德鲁大概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相对于那些被他杀害的男人,凶手安德鲁反而是其中最能表现“自我”的一个人。这也和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有重要的关联。安德鲁的父亲相信为了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在这样一种言传身教的耳濡目染之下,安德鲁变得非常自我且自负。为了过上理想的上流社会生活,他不惜撒下弥天大谎;为了得到理想男孩大卫的注意,他更是用尽心机。一旦大卫与海军杰夫之间出现暧昧的化学反应,安德鲁便怒不可遏。换言之,安德鲁对于大卫没有一丁点的人格尊重,只有动物性占有欲的追求及满足。这样的一种欲望不仅与爱情无关,更是对爱情的一种亵渎。

《美国犯罪故事》第二季主人公安德鲁(达伦·克里斯饰)

安德鲁不是个案。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当下国内环境,“精致利己主义”早已成为一种默而不宣的价值观。在推崇“自我”的豆瓣小社会,利己主义也经常改头换面,在其它种种漂亮概念的包装下粉墨登场。主流社会最惯常的虚伪,在文艺青年的大本营也并不罕见。如果我们不能突破狭隘自我的局限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走向极端自我的安德鲁,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杀害同类的凶手。

社会的强大,在于它拥有大多数人的标准。卢梭因之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任何一个同性恋者,或者说,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戴枷者的舞蹈。人无时无刻不在困境之中,人永远是被限定的。惶惶度日的人们,时常在一个瞬间,停下来追问,这究竟是梦还是当下?仿佛一切都隔着梦的薄纱,无法确认存在的本身。确认自己的存在,通常就需要外界的目光。当我们感知到这一事实之后,便会生出更深的无奈或者虚脱。人原来是如此之卑弱。我们自己能给自己的,竟然是那么少。所以, 同志人群追求的所谓社会认同,便是渴望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与之相对的矛盾则是,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同志,应如何走自己的道路,怎样的道路才是符合内心的渴求。

之所以说其中存在着矛盾,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动物的存在,作为社会化的个体,标准一直被外界左右,在此层面上,作为个体的我们难以出世。 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哲人之所以一再追问我是谁是出于这样一个过程。在那里,你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因此如此追问下去,而并非要得出什么结果。但即便如此,在这样一个追问的过程中,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不管人对他人所处环境有多少不同的理解,有多少文化体制的话语霸权充斥其间,每个人还是可能有所选择,只要我们能坚持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我们就可以回到我们的心灵层面。故每一个卑微的个体,亦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同性恋的个体出路在哪里——如果给它一个讨论的最终主题和目的的话,那将是一个个的人,一个个的同性恋者,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自我与群体或者更大的社会环境。一切的前提必然是如何认识自己或者如何处理好自己与群体内部的情感。中国的同性恋有没有未来,会有怎样的未来,只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场暗中涌动的需要反复被时间证明的漫长对抗。

我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如果某些内在的问题,无法解决的话,人会寸步难行。尽管,解决了内部问题后,还有很多外部的问题需要解决。更远的路需要行走。 这里我说的不仅仅只是个体的同性恋者,通过努力,获得真正的爱情,和亲人、朋友、社会的认同。当然能做到这样,也已经很好了,很不容易了。甚至这也是很多同性恋者梦寐以求的,但是这样也还是不够的。 假如扯开一下,我想世界上只要有一个国家还在饥饿、战争,世界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和平。对于那些已经摆脱了贫困的国家来说,也不可避免的会以某种方式受到遥远的另一个国度中的战争影响。世界,看似在自身生活之外,但又无时不在自身生活之内。 对于同性恋者,一样的道理。如果这个世界上众多的同性恋者,仍然生活在阴影之下,即使我已经获得了个人的爱情和家人、社会的认同,也并不意味着我获得了生活的胜利。从最保守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阴影生活,肯定有着其中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在某些时候,必然会影响着我,甚至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摧毁我的生活(《美国犯罪故事》中被凶手杀害的范思哲便是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沃特斯说,我们在最动荡荒唐的年代相遇,除了爱情一无所有。我们是否能认识到爱情对于我们的价值所在,是否能认识到情感关系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终生必修课?为什么很多人已不再相信爱情?圈内的0多1少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实情势?不可否认,对于很多同志来说,即使是个体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爱情相守,仍然是遥遥无期的。是什么导致了这些?这些辛苦,这些伤痛?这些阴影下的呼吸?

在西方文化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用语叫做卡夫卡式的困境(Kafkaesque predicament),所谓卡夫卡困境,具体而言,描述的是一种这样的社会状态: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分层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深化,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发生松动,颓废和感伤的情绪开始蔓延,个人主义思潮开始慢慢走到瓶颈,精神支柱崩塌的人们将信仰的支点建立在追求物质繁荣而带来的一种类似回光返照般的浮华气息之中,这种过分喧闹的浮华也必将带来精神的撕裂及心灵层面的恐惧,传统的父权性别价值观对于男性的情感表达又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男人被要求的阳刚气概拒绝了男性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可能有的脆弱的一面。不能诉诸于泪水或者情感表达的男性,有一个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那就是难以找到精神的归属感。卡夫卡在他的诸多作品如《审判》及《变形记》等里面写到这种心灵在混乱无序扭曲状态之下巨大的煎熬和焦虑。对于被主流排斥的偏隅一方的同性恋群体而言,自始至终他们都在承受剧烈的心灵上的扭曲和撕裂,所有的痛苦还必须掩盖在看似坚硬的面具之下。

这样的一种困境,也必将使得很多同志失去对自我情感表达的能力,在理性上他可能知道自己的感觉,他知道他的痛苦,可是在感性思维上这一切跟不上去了,他不知道如何去修补这样的一种情感无能。情感无能所带来的结果是一部分找不到爱情归属的同志,在爱情信仰倒塌之后,只能在一种纯粹的生理本能驱动下追求欲望的快感,但是这种对于感性失能的弥补却是转瞬即逝的,很快,他的心灵又将陷身一片空虚和荒芜。

马斯洛需求理论经常被应用在商业营销中,因为它针对人性本身的需求,其中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的层次是连续的,相互关联,不可割裂单独递进。我们这个群体现在处于哪个层次?大家对照即可。 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来说,同样是一种连续且互相依存的关系,群体由个体组成,群体的力量由个人力量累积,又反过来维护个体的利益。大家都需要群体的庇护,但前提在于群体也必须是成立的,群体有可供支配的权益。但今天真正意义上的“LGBT群体”存在吗?他们能够起到维护个体利益的作用吗? 答案不言自明。我们尚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间徘徊,远远没有达到和实现所谓“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阶段,而群体仍然如同散落的“七龙珠”,遍布在各个终端背后。 因此,我以为,行动和思维的第一步,首先要理清一些问题,并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具体问题如下: 1、LGBT群体有没有共同的需求,如果有,这个共同需求是什么? 2、作为个体的同性恋者,在没有法律保障的情形下如何建立情感关系,是否可以绕开异性恋的规范去创造一种建立在更科学的性观念之下的生活方式?

3、个体能通过什么方式,改善自己的处境?个体又能通过什么方式对其他的同性恋者有所帮助,甚至对群体处境的改善都有帮助?

4、如何对群体内的个人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及性安全教育,安全套的使用与普及上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6、LGBT群体内部该如何理性看待彼此存在的天然差异?当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该持有什么样的处理原则?需不需要这样的原则?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达成一定的共识,在我看来,寻求认同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呢?于是人就会探索和思考。哲学、伦理学、艺术学、文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等。我们能否从不同学说的角度开掘或者创造出一个属于同性恋者自身的文化?是否应该展开关于我们自身探讨的各类学习培训或者心理疗伤?诚然,这些探索,这些思考,不能直接的让人获得幸福。但是,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内在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对自己,甚至对他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外部社会的问题,思考清楚了,也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 至于从哪个角度入手,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天分、教育、和投入的精力不同,当然也会有所不同。或者说,每一个人面对的问题不同,解决方式也会不同。

蔡康永说,凡有边界的,即是监狱,人生是监狱。曼德利施塔姆写道:我被赋予了躯体,我有何作为,面对这唯一的属于我的躯体?……我既是花匠,我也是一朵花,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 世界的监狱中,我不是孤身一人。即使暂时找不到问题的解决之道,但是启迪总会有的。更重要的是:你知道,在遥远的彼处,有一个人,在那样生活,那样呼吸。这就是一种安慰。

就现实的人生来讲,我们存在的地方,无非世俗烟火之处,与内心的孤独岛屿。两者究竟是被隔绝还是可以彼此互通?如果我们不再仅仅执着于肌肉健身或者仪表修饰等外在的表象,如果我们肯多用一点时间去关照自己的内在,也许就会发现更多有价值更重要的东西。青春终有一天不再,爱人也许会在某个时间离去,陪伴人的最真实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心。

2019年8月1日修改稿完成于乌兰巴托

 5 ) 一年多没白等,剧情制作都炸裂,控制不住打五分的手(持续更新)

看完第二季首播,长出一口气。

一年多没白等。

早在曝出第二季和范思哲之死有关后,对新一季还是有过很多想象。

像辛普森案这样影响力巨大、牵动全美心绪,过程中又疑窦丛生的大案势必是不可复制的。

后面几季的选材实际也的确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季的范思哲,第三季的卡特里娜飓风中的非法安乐死,算不上惊天动地。

也就第四季的克林顿性丑闻又是比较轰动的大案子。·(一口气预订三季也看得出来这剧的确牛×)

之后的案件比起首季,欠缺扑朔迷离的案情,也没有叩问司法制度的深度,找什么角度切入真的是事关剧集生死了。

范思哲案其实真的挺简单的,简单到看不出任何预谋的痕迹

杀害范思哲的凶手确定无疑,叫做安德鲁·库南安,他就这样大喇喇地在范思哲的别墅门口,举枪射击,将范思哲杀害。

虽然当时没有立即将其抓到归案,但是七天以后却发现自杀在别人的私人游艇上,没有追捕的必要

案情简单而明朗,刺激程度甚至比不上中央七套农业频道的社会新闻。

但这个案件还是有个仅存的疑点,就是安德鲁的动机。

因为据旁人回忆说两个人只有两面之缘,第二次见面时范思哲已然忘记了安德鲁。

按照咱们的思路应该就是近日无仇,往日无冤,何苦来呢?

怎么着也该杀上学时欺负你的王胖子、竹竿和二狗子啊(或者应该说是大卫、乔治和路易斯?)。

但是回溯他的人生,却发现,范思哲不是死在他手里的第一条人命。

他幼年经历了家道中落,于是习惯并且贪图享受的他走上了一条以色侍人的道路。

面容姣好的他还很吃香,深得一众有钱老男人的喜爱。

但是“以色事人者”总要面对“色衰而爱弛”的悲哀,随着年岁的增长,“门前冷落鞍马稀”,就连男朋友都把他抛弃了。

这时他还检查出感染HIV。

他认为这两样不幸都是一位朋友带给他的,把朋友和前男友约来面谈。

应该是没谈拢,毕竟警方发现的时候,另外两个人已经是尸体了。

他一路逃窜,途中为了劫财劫车又杀了两个人。

因为他在前四次杀人中都没有处理尸体的习惯,估计范思哲就是他杀的第五个。

对于这个人生起伏曲折的凶徒,墨菲很聪明也很明显地将他一路屠杀到最后将屠刀挥向范思哲的经历作为一条主线来展开,向我们展示他的人生经历和凶残变态的性格的形成。

很有意思的是,据回忆称两人只见过两面,但墨菲营造了两人进一步交往的桥段,希望他能从中发掘出一个有趣而又可信服的安德鲁的杀人动机。

而且,作为gay的“时装之王”范思哲被一个gay枪杀,已看到的第一集里又基气满满。这可能会成为墨菲正儿八经叙述LGBTQ这个人群的一部作品。

作为一个周知的LGBTQ人群的一名成员,该人群的角色在墨菲的笔下从来不少见。

像是去年的美恐第七季,墨菲担任编剧,香蕉姐就有她的同性伴侣,还有白毛警察等不少这样的角色。

但看上去在《美国犯罪故事》的第二季中,墨菲想叙述得更加细腻,更加具有深度甚至说带有自己的真情,表示期待。

当然了,单线叙事肯定是单薄的,另一条主线也在第一集就铺开了

范思哲死后她的妹妹来处理他的事务。一方面要查探哥哥的死因处理其后事,另一方面则是要从哥哥手中接过摇摇欲坠的范思哲品牌,将其延续下去。

只要不搞成给范思哲打的广告,忠实地回顾这次时尚界的大风浪,感觉也是很有看点的。

第一集除了明朗地铺开两条线之外,剧集的精美也让我惊呆了好嘛。

在凶案发生的现场卡苏阿瑞那别墅取景,别墅本身的艺术感就已经不得了了。

饰演范思哲的演员服装十分考究,简约又不失美感,甚至还配了一双印有范思哲logo的拖鞋,其他角色的服装也很看得出上世纪的年代感和精良感。

配乐不大懂但还是觉得非常棒。

还有:演员选得太像了,尤其范思哲和安德鲁,形似度高达99%。

想想小库珀·古丁演的O.J.辛普森就想笑好嘛。

至于大家喜爱的香蕉姐,没!有!出!现!

好消息是,今年年中播的第三季和第四季都有她哈哈哈。

不过跪求第四季别让她演莱温斯基,不然心态会崩。

会跟着剧集更新同步更新本剧评的。

 6 ) 《美国犯罪故事》:谋杀,让他比偶像更加出名

作为一个新系列,《美国犯罪故事》的口碑和被关注度已经超过了《美国恐怖故事》,该系列第一季讲述的是“辛普森案”,第二季则关注美国的另一个世纪大案——“范思哲案”。

本来《美犯》第二季完全可以借助“范思哲”,这个意大利设计天才,来赚取噱头,将剧集都聚焦在范思哲的部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杀人犯安德鲁·库南安成为被展现的主角,整部《美犯》第二季几乎全是在讲述这个杀人犯如何一步步走上凶徒的窄路,以及以他为中心的,美国九十年代男同世界的方方面面。

歧视,男同世界

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范思哲案”的刑侦剧,还不如说,这是一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男同圈子的白皮书。

不管是被害人范思哲,还是凶手库南安,他们都是男性同性恋,而在库南安枪杀范思哲之前,他已经枪杀了四个人,除了第四个被害人是他为了偷车一时冲动犯案,其他三个也都是和他有着恋爱关系的男同。

这些九十年代的男同群体和如今的并不相同,你看不到那种毫无顾忌的出柜行为,也看不到明目张胆地公开表露性取向,他们必须保有双重身份。

在家庭和公共场合,他们得有着异性恋的取向,但是在男同的派对和酒吧中,他们又可以肆无忌惮的寻欢作乐,释放天性。

而库南安却和他们不同,他丝毫不会掩饰自己在公众场合的性取向,而像是为了刻意地表现独特,他甚至会大声宣告自己是个男同,比如在同学拍照时,他大声喊着:“如果作为一个基佬会与众不同,我会做!”他是男同群体中的异类。

但是该剧恰恰是用他来做一种极端的对比案例,剧中被他用锤子爆头的一个男同,原来是一个海军军官,前途无限,但是却因为他在拯救一个被殴打的男同水手时,被人猜到自己是男同,只能退役。

当他和库南安诉苦这件事时,他为自己丢失这份军人的荣誉而感到耻辱,甚至在后来,他直接说他后悔救了那个被殴打的水手。

这才是大多数九十年代美国男同性恋群体的状况,不仅在职业这块,甚至在人权领域也是如此。

包养库南安的一个男同老富豪,某次邀请一位直男到家,准备向他求欢,却被直男砸死,但是事后,他向警察自首时,并没有被过多追究,理由是:“正当防卫”。

所以本剧并不是那种为了吸引耽美向的观众而剥削男色,也不是为了满足直男直女对于亚文化的好奇心而无底线地猎奇,它更像是借着一个男同连环凶杀案,去追寻这种群体当时的处境,尽管这种追寻带有某种“政治正确”的潮流,但是并不妨碍观众窥测罪恶,审视偏见。

剧中就有这样一个有关偏见的问题始终被问及,那就是,从库南安杀死第一个被害人杰夫之后,到范思哲被害,这期间总共有三个多月的时间,而且库南安还在这三个月中犯下了三起谋杀案,为什么他被没有被逮捕?

从库南安最后结交的一个男同朋友口中,我们知晓了答案,因为他之前杀害的四个人都是庸庸碌碌的同性恋,没有太大的知名度,而范思哲不一样,他虽然是个同性恋,但是,他也是个名人。这种彻骨直露的批判性,是这部剧集最扎人心的地方。

倒叙,溯源人性

犯罪片或者犯罪剧往往一开始就展现案件的结果:凶杀现场,《美犯2》也一样,但是一般的犯罪剧采用正叙的方式让某个警察或者神探来推理破案,揭开谜团,而《美犯2》在这点上却截然不同,它没有什么高智商警察,也没有神探,也就是说,这部剧的重点压根不在乎多么华丽的犯罪手法。

在《美犯2》中,除了最后一集,从第一集到第八集,全部采用倒叙手段,它是在回溯这个案件发生的过程,倒带凶手库南安整个的人生轨迹,这种策略,很显然,是在发掘犯罪心理和动机。

虽然在当时,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传闻说范思哲是被意大利黑手党暗杀的,但是这个结果并不会令大众满意,或许也如调查结果显示的,并不是真相,真正的凶手是一个犯下五宗连环凶杀案的亚裔美籍男同,这个人,才是故事的关键点所在。

他到底认不认识范思哲?如果不认识为什么要杀他?如果认识,动机又何在?一个杀死四个男同的人,他和男同圈子又有什么瓜葛?这些疑问让观众逐渐被剧情吸引。某种程度上来说,《美犯2》之所以不需要侦探的角色,原因在于,它将每一个观看的观众当做了破案的剧中人。

与范思哲相比,库南安更像是他的反面,他也是一个高智商、极具个人魅力的貌美男子,和范思哲一样,在这个世界扬名立万,然而范思哲不仅有天才的设计手笔,也有不顾一切的拼劲和努力。

但是库南安却是一个夸夸其谈,从不实干的纨绔子弟,他的确在儿时和少年时期读了不少书籍,让他可以在高端社交场合左右逢源、引人瞩目,但是他只会依赖于他人,而且每次赢取他人信任和尊崇的时候,也都是凭借着谎言和浮夸来套取,他是一个扎扎实实的空想家。

他的确和范思哲有一面之缘,而范思哲也对这位年轻人颇为赏识,甚至带他到歌剧院中感受恢弘的氛围,用来激励他。

但他却因此而认为自己和范思哲有着同样的天赋,和他可以平起平坐。

所以,每当他以为可以更进一步时,只会让自己陷入更为被动的泥淖,于是他仇恨一切依靠着自己努力而有所成就的人,尤其是和他一样的男同群体,而范思哲便是他最为仇恨的人。

于是,谋杀,既让他可以比偶像更为出名,也是他抵达欲望的唯一出口,但是这些可悲的借口在剧集的第八集中都被和盘而出,他之所以有着如此虚浮的性格,在于他有着一个机会主义者的菲律宾父亲,他那套第三世界的穷人到第一世界的美国发财的“强盗原则”,让他从小耳濡目染地被吞噬在不切实际中。

所以在看完整部剧集后,对于歧视男同的批判,对于第三世界的担忧,以及对于人性嫉恨的恐惧,让整部剧再也不是靠着时尚靓丽可以囊括的剧集,它成为了一个窗口,借此可以击垮“美国梦”的一切,而这一点,让我想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

 短评

从《宿敌》看过来,感觉瑞恩墨菲很擅长围绕几个普世的情感痛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八股式的书写。比如这桩千头万绪的连环杀人案,最终落脚点是恐同与爱的缺失,是很匠气、有效但容易让人审美疲劳的一种处理方式。Jeff和David的那条线拍得很好,选角漂亮得能让人体会那种美好事物被摔碎的痛心。

6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推荐

从范思哲的角度入手非常吸引人 但不认为是噱头 作为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又神秘的连环杀手 能做出这样艺术的剖析拍得简直不能更好 不仅仅着眼于名流的光鲜亮丽 倒叙描写出各位受害人 背景资料了解后叙事也不觉得突兀反而顺理成章 看过各类犯罪题材都没有这位凶手如此让人恶寒齿冷 最后夸一众演技爆炸

10分钟前
  • |
  • 力荐

3.5 有不少佳句在里面,4、5集辐射到David和Jeff的戏都太好了。但这一季其实完全被“范思哲枪杀案”这个先行主题所牵制,整个倒叙和辐射外延的结构构思仅仅是以这个事件为起点,但剧集又多次强行把大牌云集的范思哲家族故事拉回叙事中,试图把它构建成核心强行点题,反而拖了后腿。

1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美国基佬故事》中的豪宅高度还原,人物形象高度还原,在b站上刷完刺杀范思哲纪录片。第一集古典乐(阿尔比诺尼的柔板)非常悦耳,也在最后一集中出现,一呼一应;镜头美感极强!演库安南的达伦克里斯演杀人犯和gay简直太像了……这季剧本虽然不扎实,但我们演员颜值、演技全在线呀~

15分钟前
  • 66rd
  • 力荐

华丽的开篇,服装布景很烧钱。达伦演的挺好,而且跟真实的罪犯长得太像了。当然我潘也是很还原很努力了。

20分钟前
  • 腹语
  • 推荐

佩内洛普·克鲁兹演的Donatella有点怪怪的,别的演员都是很精准。

21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B」死光头墨菲这次准备拿几个奖?

23分钟前
  • 波吃曼
  • 推荐

1997年的迈阿密海滩,范思哲倒下,一生大业配那一记枪响,惊起美杜莎一头蛇发。时光倒转,一层层追讨死者与杀手的过往,像是蛇把蜕去的皮一层层套上,哪怕勒出血来。在那血色中,一个又一个原因被拆解,叫人讶异,来自原生家庭的毒素竟可有这般变体。而剧集的奥妙之处,是把那种扭曲印染到社会层面上。杀手对成为焦点的极致追求下,竟也藏了一种病态的诉求。到底是瑞恩·墨菲,那种边缘人物的卑怯与怨怒,看得很透。若非是范思哲,怕是警察也懒得理那角落中的同志是生是死,如此看来,悲凉的对象不再是个体。这样的角度,有摄影与配乐护法,真是华丽庄严而又阴郁颓丧。墨菲继芬·维特洛克后,把达伦·克里斯剥得真够彻底的,但丢弃掉符号,让他更是个绝佳演员了。遗憾是瑞奇·马丁戏份太少,而佩内洛普·科鲁兹的发挥更少。剧集越后越妙,四星半。

2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看到glee的老member还是很感动的

30分钟前
  • 紫苏バジル
  • 还行

第二季还是非常精彩的,倒叙的方式让观众能逐渐了解到底是什么让Andrew形成这样一个虚荣暴虐又脆弱的扭曲人格。Andrew每当伸出欲望的枝条将对方紧紧缠绕,最后都会闹到撕破脸皮收场,他杀死的是他再也得不到的爱与世界。Darren Criss真棒,要说遗憾就是相较凶手线,范思哲那条线总是展现得不够饱满。

34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海报太美!Darren Criss飙演技了,演得好魔性

37分钟前
  • 资深低阶路人
  • 力荐

darren附身的这个连环杀手把我迷得神智不清:andrew信奉的fake it till you make it放现在不正是大流行么,那一身明星特质、人群中最亮的焦点,在当下哪怕没成为gay icon,最不济也是个网红,钱权名都会有。finale看得我眼泪止不住…

41分钟前
  • 名字特别酷的人
  • 推荐

劇組服裝經費要爆了吧?!

4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范思哲人好好啊

50分钟前
  • 艾格子
  • 力荐

所以gay还是gay拍比较好。。

53分钟前
  • Supreme小宇宇
  • 力荐

你们要的《美国基佬故事》终于来了😆

54分钟前
  • Haii
  • 力荐

佩内洛普克鲁兹一开口就醉了😍😍😍

59分钟前
  • 孤独的艺术家
  • 力荐

反社会人格的集中表现。

60分钟前
  • 李某人
  • 推荐

叙事编排太差导致故事的重心在不断来回偏转,华而不实。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一面是欲壑难填的虚荣与野心,一面只是渴望被爱的孤独与脆弱,安德鲁这一罪人在Darren Criss的出彩演绎和剧集倒叙对其心路历程的层层剖析之下变得让人悲悯起来,他虚幻悲剧的一生恰与范思哲形成对照。每位受害者之死都带出种种难以释怀的创伤以及社会环境对LGBT群体的不公,这令剧集氛围更为沉重。

1小时前
  • LeungChanXXX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