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与文化

已完结

主演:梅尔文·布莱格,Pat Barker,T·S·艾略特

类型:综艺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阶级与文化 剧照 NO.1阶级与文化 剧照 NO.2阶级与文化 剧照 NO.3阶级与文化 剧照 NO.4阶级与文化 剧照 NO.5阶级与文化 剧照 NO.6阶级与文化 剧照 NO.13阶级与文化 剧照 NO.14阶级与文化 剧照 NO.15阶级与文化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的初步思考,与时代共进退

访谈画面

昨天看了华尔街见闻翻译整理的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周日播出的《60分钟》节目中的最新采访全文,还是非常有感触的。他表示,美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底层群体进入中产阶层的机会越来越小,如果他是美国总统,就需要承认这是“国家紧急状况”。

贫富差距扩大是美国社会最基本的问题,它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对贫富差距问题的关注不仅仅只是达利欧,包括巴菲特在内的不少美国的富豪呼吁对富人增税,这也得到了当时奥巴马政府的支持。

今年2月7日,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刊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祖克曼(Gabriel Zucman)的最新论文。文中最新数据显示,0.1%的美国人正坐拥该国20%的财富,财富不均的情况回了100年前。2016年占美国人口1%最富有的一群人,手握全美38.9%的财富——这也已经回到了上世纪前叶的水平。

文中称:上世纪20年代,1929年“大萧条”之前,0.1%的美国人坐拥该国25%的财。这种财富不均的情况虽然在经济大萧条、“新政联盟”(the New Deal)和二战经济下滑后有所缓解,但从80年代开始,情况却再度恶化。30年后的今天,已和百年之前相差无几。

其实不单是美国,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刮起一股“贫富分化”的龙卷风。祖克曼教授在文章中还给出了一个世纪内英国、法国、中国和俄罗斯这4个国家最富人群的财富占比变化。

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和俄罗斯的贫富差距现象大幅加剧。目前,中国前10%的人占据了67%的财富,而俄罗斯的这一比例高达71%。从1995年到2015年间,两个国家1%最富有人群的财富占比更是翻了一番。在中国,这一数字从15%增长值30%,而俄罗斯则更为夸张,从22%飙升至43%。

百年时光如斗转星移,当我们在中国才开始感受“寒门再难出贵子”、“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的时候,老牌的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又经过了一轮财富的洗礼。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最可怕的是阶层又开始固化,上升通道再一次向普罗大众关闭。

这个历程在BBC的记录片《阶层与文化》里已经有了很好的体现,何况还有那部从1964年开始跟拍的《人生七年 7 UP》在前。文化、审美情趣、生活习惯.....来源于你所属的阶层也不仅仅代表你所属的阶层,在这一点上生活在这改革开放高速发展四十年的中国无疑是幸运的。在这个百废俱兴的国度,多少的年轻人怀揣着如同当年“美国梦”一般的梦想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到大城市里打拼。时代并没有亏待这批勤劳勇敢的人们,中产在中国的崛起就是最好的例证。

就如和四水探讨的那样,阶层本身不是问题,在长时间里社会必然会形成其内在的不同群体的分化。但阶层的害处是阶层之间不沟通,就如同现在初现端倪的北上广深与其他。但好在在当下的中国阶层还是流动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总是会给到草根阶级新的上升通道,比如之前的互联网。虽然现在也开始产生了一些封闭的圈子,贫富差距也在加大,但整体还是流通的。特别对于中产来说,还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也通过对教育等的大力投入希望下一代能够有更大步伐的向上迈进。虽然中产有诸多焦虑,但这些焦虑的同时也饱含着希望。

社会在发展,人也需要随着改变。无论是这些记录片还是那些对话、研究报告等等都能够让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去思考,能够审时度势,能够把准自己在时代浪潮中的位置。我们不必过于担心自己被落下,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个长跑。但我们需要一个锚,随时能够调整自己的方向。没有锚点的努力很可能就是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重复建设。看过不少把一手好牌打到烂的人生,都是值得引以为戒的。

关于阶层的思考这只是一个开始,我觉得抛开千变万化的外在表现,其本质的逻辑是不变的。它涉及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等诸多问题,都是值得我去继续学习和深入了解的。这样我才能懂得社会运行的规则、懂得财富积累原理、懂得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最后,用一段看到的用阶层的角度来看待当下流行的电子产品作为结尾。前路还很长,我们都需要不断自我成长。

公众号:

 2 ) 网红,阶级与文化

前两天许巍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发行后,刷爆朋友圈,有人附和有人批。

批的人说,许巍你变了,变得和韩寒一样喜欢“劝世”,而不是像过去的专辑那样鼓励年轻人去追求梦想。

许巍的歌原来都自谱自填自唱,许少年变成许大叔,这两年也基本没怎么写过歌。而这次作词的是高晓松先生。他本身并非草根出身,而是从小就生在清华大院里,最后却掉进了大众文化的潮水里。

和普通网红一样,高晓松代表着精英文化,吹吹牛逼露露丑态,博取一些眼球,但他所谓的苟且的标准和大多数草根网红还是有差距的。

作为文化比较,一是精英文化的质,二是大众文化的量,无论哪个朝代,大众文化都是经由精英文化引导蜕变,最后流俗成大众化。

在西方,1500年时大众文化是属于所有人的,精英们还会独享另外一套文化。但是在1500至1800年之间,贵族、教土、以及资产阶级逐渐抛弃了大众文化,于是就只剩下层阶级还迷恋于此。

随着科学革命、文艺复兴,新的科学成果给上层阶级带来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他们因此而将大众世界观视为巫术、信仰疗法、算命术以及预言。到18世纪,精英与穷人之间的鸿沟已经形成分野。

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工业化水平增高,原始资源控制者——贵族和工业新贵们有自己的文化圈子,工人阶级有自己的圈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电影开始出现,但远还没引领潮流。

这时候还没出现数量级的中产阶级,随着社会矛盾分化,二次战争使得鸿沟减小,但阶级仍然是永恒存在的。

随着战后中产阶级兴起,在数量上占很大的优势,而他们主导了一个社会的新的生活方式,中产阶层成为主流文化制造者,比如旅游度假等。

从二战前后的国际形势看,中产最多的是美国,这个没有传统包袱的国家引领者全球的风潮,而两次大战期间的欧洲叫嚣着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好比上帝医生把张三(欧洲)应该割的一刀放在了王五(中国)身上。建国后中国社会的阶级成分变得更复杂,与其说文化大革命,不如说新贵和旧势的利益分配问题。

王二先生说,人生一切以有趣为准后,很多人都想在文化领域假装有趣或者有意思,至少各个社交媒体的网红心态都是这样,你和一个假装很有趣的人聊一会,也会发现不怎么有趣。

诚如一些在性压抑环境中长大的人刻意去以性原力为自己标榜一样,本身具有的还能去标榜鼓吹吗?有趣也是有阶级界限和区分标签的。

文化有阶级性属性,你城乡结合带的,他一线城市的,这就有信息差和社会背景所呈现出来的差异。而且社会精英主导的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边界是非常清楚的,在西方精英被冲击消解,在文化革命过的中国,传统精英已经找不到祖茔了,还有一些人在勉强撑着,旧权新贵。

大众文化想开拓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跻身主流社会,就无所谓文化不文化了。

我觉得进入新世纪后,普遍的焦虑和阶级冲动来自于产业革命,来自于工业革命对人的冲击,无论主流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受过影响。

这是网红经济学得以成立的前提,比如汪峰,韩寒,这是条路大概是很多网红想走的路线,但铩羽而归,落荒而逃的很多,达到一定的影响力还得看运作。所以我觉得中国还是比较干净的,干净得只有权、钱可以运作一个社会。而且说汪峰老师圈钱走穴不对也没啥意思,有点冤枉他。他就想赚点名声换点钱而已。

网红一笑百媚生,吸引千百万的点击量和流量,实际也可以看成一种草根阶层流动的选择,这些年我们目送了很多网红一夜成名,各有路径。假如你拼命去维护一种意识上的生活方式,而不考虑社会潮流这是很难的,但我觉得生活的意义即在于自己能够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中国大概可以分为权贵阶层,中产精英代表阶层,草根阶层,界限也许没有这么明显,但是大概可以这样分。我读数十年书就是为了一张中产阶级入场券,而的确,各种物质和生活方式就是中产阶层的看门狗,再说还有很多细分的圈子。

作为一个“有趣”的网红,应该是可以撩泼得了普通大众的视网神兴奋,度过无聊的慢慢长日,所谓的有趣不过是不让他们过于难受,避免去思考。这是网红的阶级出身有别于公知的重要原因吧。

大众创造了阶级,大众制造了文化,文化的大潮永远属于大众,而潮流过后才有珍贝。

 3 ) Annus Mirabilis - Philip Larkin

Annus Mirabilis - Philip Larkin

Sexual intercourse began
In nineteen sixty-three
(which was rather late for me) -
Between the end of the Chatterley ban
And the Beatles' first LP.

Up to then there'd only been
A sort of bargaining,
A wrangle for the ring,
A shame that started at sixteen
And spread to everything.

Then all at once the quarrel sank:
Everyone felt the same,
And every life became
A brilliant breaking of the bank,
A quite unlosable game.

So life was never better than
In nineteen sixty-three
(Though just too late for me) -
Between the end of the Chatterley ban
And the Beatles' first LP.

 4 ) 阶级与文化

从血缘决定阶级的时代到了金钱决定阶级的社会,阶级对立会最终会像科幻小说描写的那样越发激烈还是逐渐淡化?这是这个纪录片探讨的核心所在。一个人生来就带有阶级属性,而文化认同可以说是更民主的第二次身份选择,女性主义、共产主义、民族主义,不同阶级的人被同一种认同的文化凝聚为自发的团体,在这种团体中,文化属性超越了阶级属性吗?一个特权阶级的女性会为了女权主义背叛自己的利益共情普通女性吗? 首先文化本身就带有阶级属性,共产主义的受众多半是工人阶级,而高呼着女性解放的女权主义者大多是职业女性,这是阶级对文化的选择;另一方面一些不那么民主的文化一开始就将上流阶级以外的人拒之门外,这是文化对阶级的选择,可以说我们所选择所接触的文化无一不带着阶级的印记。而每个阶级的文化都会为维护自身阶级利益发言,就像纪录片展现的那样,文化话语权上绝对优势的中产阶级常常对工人阶级流露出有意或无意的轻视和抹黑。而工人阶级一旦拥有文化话语权是继续为自己的阶级发声还是转而抛弃自己的旧有阶级标签? 而另一方面,文化切实地模糊着阶级的边界,在战场上,贵族子弟,工人,工厂主在为国捐躯的统一认同感下获得了看似的平等。流行文化方面,大家更倾向于因为某种潮流或主张选择某种服饰或音乐,你不再能轻易从中看出某个人所处的阶级。另外,借助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文化变得更民主,更平等,也就是所谓的文化下沉。这种情况导致了两种结果,一方面淡化了文化接触的阶级性,就算是普通打工人只要有智能手机也可以看到所谓的富人生活。一方面增强了知识要素在财富分配上的地位,只要你拥有拿得出手的文化商品,就可以把它放在互联网平台上贩卖为金钱,当你贩卖的文化备受追捧时你就会成为写手,成为网红,成为明星,你会借助文化超越原有的阶级,这是文化对阶级的塑造。

但是文化真的能消除阶级矛盾吗?我认为阶级对文化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一个时代的主流阶级会造就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文化只能抚慰人的精神,让他们超越身份,人种,阶级,获得思想上的平等,但当大家没有足够的面包时,这种平等还有多少人在意呢?一旦经济下行福利减少,被文化认同掩盖阶级矛盾又会尖锐起来,文化会更明显地成为阶级的口舌。

 短评

上议员梅尔文•布拉格爵士以其作家身份,进行主观叙事、文化批评以及与文艺创作者对谈,以此来推进纪录片的解说,是该片最吸引我的地方。当然纪录片不时穿插的各种老影像片段和音乐也非常棒。

7分钟前
  • 希声
  • 力荐

非常棒的系列!语言精致,观点深刻,材料也很丰富

10分钟前
  • 飼虎
  • 力荐

提问诱导性太强

13分钟前
  • .
  • 还行

一篇三集的论文。主要还是集中upper class和middle class的叙述,看完以后更加坚信自己是个贫下中农了……

16分钟前
  • 小小虫
  • 推荐

对历史另外一个角度的阐述

18分钟前
  • 风舞狂澜
  • 推荐

了解英国现代社会

23分钟前
  • Lucida
  • 力荐

夏末秋字幕组很给力,既能引经据典又能巧用当下流行语言,给我的印象挺深刻的。特别喜欢对吉卜林那首《If》的翻译,可惜影片只有诗的些许片段。在网上找了全诗以及好几个版本的翻译,但都没有里面那寥寥数语所表达出的意境好。期望能有更多像夏末秋字幕组那样致力于人文科学纪录片的人类搬运工。

26分钟前
  • 金蝉Rule
  • 推荐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BteZ6_-JZs/# http://www.56.com/u42/v_ODU2NzkyOTU.html

27分钟前
  • 涅朵奇卡的眼睛
  • 力荐

明明挺好的,怎么做到5.9分的

28分钟前
  • edie
  • 力荐

《格调》 呵呵。无法对孩子说出的老谎言:为国家牺牲是甜蜜且正确的。

30分钟前
  • NARUMI
  • 推荐

整体还不错,但是结语太过官方了,感觉有点突兀

35分钟前
  • 话唠师太
  • 推荐

上一次看这么好的bbc纪录片是《人生七年》。这里找到了众生相,也有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吉卜林和威尔斯。说到底,我并不觉得哪种阶层的文化就具有优势,因为一切都随时代在变化,谁能预见到美国大众文化带来的影响。过去阶级限制文化,如今文化界定阶级。

37分钟前
  • 银河系吐槽指南
  • 力荐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终于都要被网络文化掀翻了

38分钟前
  • 跑跑
  • 推荐

不错

43分钟前
  • 科比
  • 力荐

時刻繃著文化這根弦

44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战争、交谊舞、音乐、纪录片。。漫漫平等之路。现在又是一个最好和最坏的时代,思想智力上的平等得到空前的机会和肯定,然后又要开始对抗消费主义对人的洗脑。。。。

45分钟前
  • reneryu
  • 推荐

过去阶级限制文化,如今文化界定阶级

46分钟前
  • cherrypie
  • 力荐

#公开探索BBC# 153 主持人果真不是贵族!歌剧与音乐剧有阶级鸿沟。贵族,中产,工人,还有新出现的明星特权阶级。工人阶级女作家讲亲友受邀参加她作品首映甚至特别去理发,还挺引人唏嘘的。

50分钟前
  • 青山眉黛
  • 推荐

英国媒体和官方没有统一标准普通话吗……哈哈,以方言口音可以判定一个人所属的阶级啊?关于阶级强调的挺多的,但关于文化好像偏重于流行乐了。通片我都在想的一个问题是,我算什么阶级啊,说下层有点不甘心,中产阶级又达不到,好可怜

53分钟前
  • pinkcat
  • 推荐

B站看到一半不能看了...作为纪录片很好,虽然没什么深度,看弹幕发现很多人非常需要看这类型的影片稍微多些思考。

57分钟前
  • 散西风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