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

HD中字

主演:汤唯,黄觉,张艾嘉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2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3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4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5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6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3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4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5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6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7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8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9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毕赣:用所有可能的方法,做自己想做的事

毕赣可谓是中国电影圈近年来蹿升速度最快的导演。

他几乎是野路子出身,

原本在贵州偏远山区搞婚庆摄像,

26岁时处女作《路边野餐》一鸣惊人,

成为国际影坛上中国青年导演的代言人。

他的第二部长片《地球最后的夜晚》12月31日公映,

投资5000万,票房预售已破亿,

主演是汤唯、黄觉、张艾嘉,

早已是今年戛纳电影节的爆款,

并斩获金马奖多项提名及奖项。

他获得了商人的青睐,

但是并没有被资本俘获,

“我挺害怕别人因为成功学喜欢这部电影”,

他始终对自己的位置有着清醒的认识,

“观众绝非傻瓜,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在拼命的活着。”

撰文 蒹葭

2017年,在贵州东南部的深山里,汤唯、黄觉、张艾嘉,以及中国电影行业的其他顶级前辈们跟着一个28岁的青年,不计报酬地游荡。

一晃就是大半年,只为了帮他完成他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

这个青年叫做毕赣。他是一个真正野生的导演,山区长大的小孩,大专念了电视编导,电影几乎完全靠自学,没有任何行业资源。26岁拍出了长片处女作《路边野餐》,一下子拿了十几个国际大奖,被西方人看成是中国电影的新希望。

他出生于1989年6月,然而外表老成,一点儿也看不出差点就是个90后。“文艺片女神”汤唯初次见到他,觉得他“笃定得像尊佛”。彼时汤唯刚刚生完孩子,并不想马上拍电影,和毕赣聊了二十分钟以后,她决定加入。

毕赣说,写剧本的时候,写到女主角,想到的就是汤唯。汤唯说,看剧本的那刻就清清楚楚自己是绿叶,来衬毕赣这朵红花,她就是奔着过把瘾来的。

黄觉 饰演 罗紘武

男主角黄觉看《路边野餐》的时候,并不知道它获了很多项大奖,也不知道是谁拍的,但是完全被击中了,几乎痛哭起来。他很想去毕赣电影中一个叫荡麦的地方,后来才知道是毕赣虚构出来的地方。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一部分故事仍旧发生在荡麦。乍一看,有点像一部好莱坞的黑色悬疑片,讲的是一个男人被一个蛇蝎女人吸引,心甘情愿为她奔走,结果还是失去了她,于是开始苦苦寻找。

在即将找到的时候,观众都以为故事要结束了。但其实才刚开始。电影还有后半部分,是一个持续一小时的3D长镜头,可能是这个男人做的一个梦。

“我想营造的东西特别简单,就是我们做梦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毕赣说,“在梦里,那些伤害你、利用你、最后离开你的人,都呈现出纯真的一刻。我希望我的主角们能够有那一刻。”

《路边野餐》剧照

一种野蛮生长

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

它们和小鸟一样,

在我的胸口跳伞。

这是《地球最后的夜晚》里的一段咒语,毕赣2016年写的诗。

“我是初中的时候开始写诗吧,那时候叫QQ空间状态,后来别人告诉我那是诗。”

毕赣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他跟着奶奶长大,“其实我从小就很听话。”他的家乡凯里靠山靠水,所有的小伙伴都会游泳,只有他不会,因为奶奶不允许,怕出意外。

青春期,一个正常的男孩都会萌生情愫,但不管发生什么事,他必须晚上十点前赶回家,因为不能惹老人家生气。

《路边野餐》剧照

所以他的“乖”,慢慢变成了一种阳奉阴违。表面上看起来规规矩矩,但是脑子里却时时云游天外。

“奶奶她有一点是不限制你的思维,只要不违法,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所以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放在发展自己的想象力上了。”

这种想象力,塑造了他的电影的梦幻气质。他非常擅长在电影里带领观众做一次白日梦。《路边野餐》里有一个40分钟的长镜头, “梦幻、充满诗意又时时脱轨”,“具有超现实的美感”。

到了《地球最后的夜晚》,这个长镜头变成了一个小时,而且是3D的,在3公里长的一个隧道里完成,“像一层层梦境往下跌落,落到记忆最深处的甜蜜里。”

毕赣曾经半开玩笑地说,是之前搞婚庆摄像的经历让他特别擅长拍长镜头。一个合格的婚庆摄像师的必备素质,就是要扛着一部很落后的摄像机,全程跟住新郎新娘,在酒席间穿梭,拍出最高潮的瞬间。

看起来那么俗气的婚庆,“其实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因为你拍到的,是新郎新娘人生中最好的一刻,如果不离婚的话,那就是两个人人生中最甜蜜的一刻了。我从来不觉得婚庆低级,我觉得婚庆挺高级的。”

有人好奇,为什么他第一次拍电影,对复杂长镜头的调度就那么清晰,原因是他喜欢打游戏。“我爱玩实况足球,初中每天放学出去打实况,打了很多年,它有个很小的地图,都是那么调度的,对我来说很习惯。”

毕赣早期工作照

成名以后,他在一次次的采访中反复说,“其实我根本就不会拍电影。” 学生时代的第一部长片《老虎》,他形容是“像钓鱼一样”拍出来的。

《老虎》拍完以后,他才发现一半的素材都没有收上音,好多画面都穿帮,“话筒都穿到正中央来了”。他差点丧失信心,“我可能不是拍电影的这块料。”

《路边野餐》剧照

他和朋友合开的婚庆摄像公司因为要价太高,生意不好,被迫关门大吉。他拿着《路边野餐》的剧本在北京跑了一圈,找不到任何投资。他回了老家,准备考一个爆破证,去给那种专门给矿山炸山的公司当爆破员。那一年他24岁,打算30岁以后再想拍电影的事。

他大学时代的影视老师、被他称作“师父”的丁建国坐不住了。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这个“才华横溢”的学生的人生就这样被浪费。“他说他愿意自掏腰包让我拍电影”,然后陆续打过来十几万块钱。

《路边野餐》剧照

《路边野餐》最后花了不到20万,资金都来自毕赣身边的亲朋好友。剧组成员基本都是九零后,大家都拿零片酬。电影的技术瑕疵十分明显,被调侃说拍得像是小镇婚庆纪录片。

谁也没想到,这部片子让毕赣在2015年一炮而红,一下子跃居为国内一线文艺片导演。

2015年最后一天,26岁的毕赣和《路边野餐》的美术指导结婚,婚礼上唱的是《路边野餐》中的歌《小茉莉》。

婚后不久毕赣就成了父亲,他给儿子取名迦诺,据说是来自瑞士洛迦诺电影节,《路边野餐》在这里首映,毕赣也在这里拿了他的第一个国际大奖。

差点是一场巨大的失败

和《路边野餐》的草莽出身不同,《地球最后的夜晚》几乎集结了国内文艺电影最强大的阵容:

摄影指导是《刺客聂隐娘》的摄影师姚弘易,文学顾问是《一代宗师》的编剧顾问张大春,声音指导是《白日焰火》的录音师李丹枫,电影配乐是著名音乐人林强,后来贾樟柯的御用美术指导刘强也加入。

以及对于一部文艺片而言,高达四五千万的投资。

但是影片的拍摄极其不顺利。毕赣不习惯电影工业的基本流程,剧本和置景,一直在打架,剧组不断地停工。两百多人的剧组,耽误一天就是几十万的损失。

“三百万、四百万,我不知道,我没去看那些账,看着心里也怕,所以从来不看。”

后来他摸索出来一个起码能保证完成每天工作量的方法:每天出一页纸,上面写一个主题,比如“世界末日”、“心脏地带”,下面就是一段故事,故事完了以后就是当天的拍摄方法。

有时候没有拍摄方法,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一天要把纸上写的这一个故事、一句话、一个镜头拍完。

毕赣和汤唯、黄觉

事后回顾,毕赣很淡定:“因为没有好好学习过,凭什么你就会拍电影呢?你玩电脑也得花时间学吧?电影就更加复杂得多,所以肯定很懵逼的,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怎么拍戏,怎么跟主创沟通。”

拍《路边野餐》的时候,他连现场监视器都没有见过。他甚至不知道怎么使用对讲机。“我在现场总是大喊大叫,然后我的副导演过十分钟后会来提醒我,导演你可以用对讲机。没过十分钟,我的对讲机就又丢了。”

然而,他有他的人格魅力。主演黄觉说:“毕赣是一个很有煽动力的人,我会觉得他就是一个传销组织的头头,我们到贵州就是进了一个传销组织。你会愿意听他说话,或者你会好奇他的内心”。

毕赣和美术指导刘强

电影从2017年6月1号开拍,原本定在10月结束,拖延到12月,那个一小时3D长镜头的最终方案还没能确定,但最初的资金早花完了。毕赣心里很清楚长镜头还不能拍,但在劝说之下,还是答应趁演员都在,把最后的长镜头拍了。

拍好那天是毕赣最沮丧的一天。“所有人都知道那个镜头是失败的,因为我没有喊‘过’。我没有喊‘过’大家知道肯定是要重来,但是没有机会,因为我们已经花钱花时间很多了。”

拍完后,毕赣在金马奖上又遇到张艾嘉,后者关心他最后这个镜头怎么处理。“我跟她说我可以改剧本,张姐说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你不要这样。”

毕赣发现,当他自己想要妥协的时候,有经验的前辈们反而劝他一定要坚持。“所以我一定不能妥协,咬紧牙关,哪怕所有人都骂我。”

一直等到快过年的时候,投资方终于传来消息,长镜头可以重拍。2018年年三十的前几天,毕贛记得,所有演员的时间就只剩这最后的档期。

剧组排练两天,拍摄两天。第一天废了,第二天的最后两条成功了。这时候,主演们才敢告诉毕赣,其实是有为他多留出档期的。

一个人的电影史

《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开始是2D,中间进入梦境之后,就变成了3D,观众入场时会被发放一副3D眼镜,但不确定要在什么时候戴上。

毕赣忘不了小时候跟爸爸去看周星驰的《苏乞儿》的经历。“一个轿子里面插满了剑,我很害怕,拿手遮着眼睛,露了一个指缝去看电影,又恐惧,又期待。”

“长大之后,我们看电影看得很熟练了,看任何电影都不会再有这种非常生理的感觉,但能不能再有这样的一刻?在黑黑的电影院,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要怎么办了,然后一起戴上眼镜,跟着电影中的角色一起进入到下面甜蜜的故事。”

毕赣有一点抵触用自身的经历来诠释电影的诞生。但他的电影里到处是他的记忆的痕迹。

《路边野餐》的男主角叫陈升,和著名歌手陈升同名。《地球最后的夜晚》的两位男主角,一个叫罗紘武,一个叫左宏元,这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港台音乐人。毕赣觉得给角色取名字是一件特别难的事,索性就放一些自己的童年回忆进去。

汤唯演的女主角叫万绮雯,是一个九十年代大红的香港女演员的名字。“我特别喜欢万绮雯演过的一个电视剧,叫《我和僵尸有个约会》。”

《路边野餐》宣传海报

《路边野餐》其实是一篇科幻小说的名字,塔可夫斯基就是根据这篇小说改编成了电影《潜行者》,而《潜行者》正是给予毕赣电影启蒙的一部电影。

片子里总有电灯闪烁的场景。他小时候,父母感情不和,半夜醒过来,他常常会听到父母在争吵,因为潮湿,电路有问题,电灯总是闪烁的,那是不安全感的一种象征。

《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毕赣安排张艾嘉饰演的母亲经营一家理发店。“我妈开理发店,我要见妈妈,肯定就是在理发店里,因为她在里面做生意嘛。理发店的味道、吵闹的声音,都是我很熟悉的。”

母亲的部分,甚至被毕赣归结为《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创作的源头。

“《路边野餐》中原本有一条母亲的线索,那其实是相当动人的一段,后来不得不剪掉了,心中是有些落空的。到这部片子,母亲那条线索的情感浓度是很浓烈的。”

永远在凯里

从《路边野餐》到《地球最后的夜晚》,毕赣的故事永远发生在凯里。《地球最后的夜晚》里的3D长镜头,是在凯里附近的一个矿洞遗址里拍的。

“你问我拍这部片的初衷是什么,我觉得和那个地方有很大的关系。它原本是前苏联来采矿的矿洞,被当地政府用做监狱,后来监狱也全部搬走了,这里就彻底废弃了。我看到这个地方,就很想给它拍一部电影。”

《路边野餐》出名后,毕赣仍旧大部分时间蜗居在凯里。“最影响我的还是地理,是我生存的空间。遗憾的是,大家不了解贵州,可能体会不到我想要传达的感情。我有我自己生活的地方,爱吃的食物,每天过的那种气候,那种东西很难被别人体会和信任。”

为了拍片,黄觉提前两个月住到了毕赣的外婆家,学习凯里方言。他每天用贵州话读一本法国作家莫迪亚诺的小说《八月的星期天》。毕赣把小说中的地名改成了外婆家附近街道的名字,黄觉每天都会去转一转。

“现在大家老看我拍凯里、拍贵州,出了贵州就不会拍电影吗?我觉得很有可能。你让我在天津拍一个电影,我都不知道怎么拍,因为我确实不了解那个地方。”

“我去其他地方拍,也会把那些地方拍成凯里,而且你们去了凯里,就会知道,凯里并不是我电影当中的那个样子。它是被塑造起来的一个精神的地带。”

用所有可能的方法,做想做的事

“我的电影拍给野鬼和风,”2015年,毕赣成为史上最年轻的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发表了他的获奖感言。

不到20万投资的《路边野餐》,上映10天,收获了600多万票房。然后投资纷纷涌向毕赣。

很多人会好奇,这样一个拍艺术片的人,有了这么多钱,会怎么做?

“《地球最后的夜晚》,就是我的答案。”

“《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工艺品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其实我深刻理解到一定不是钱让你变得不同、资本让你变得不同。钱的确是重要的,无论是野餐的十多万,还是现在的四五千万。但钱可以让一部电影有更好的想象力吗?不是的。”

带来不同的,还是想象力。

《地球最后的夜晚》里,毕赣切割了一列火车。“其实剧本不是那样写的,谁敢那么写?因为完不成。”

剧本里只有一个火车站,废弃的火车车厢是背景。结果拍摄那天,突然来了一帮外人,带了切割机,要把火车现场报废。

“制片急了,说完了,你要是切掉了,我们怎么拍?我突然觉得,如果在他肢解的时候拍,是不是更好一点?感觉记忆也在被肢解掉。”

毕赣给对方塞了两条烟,请他们等一等,等他把剧本改好回来再拍。最后,毕赣对这一场戏非常满意。

“我觉得所有的记忆,应该都在那个铁皮上。它应该像一幅画一样,如果亮度正常,我们会发现它的纹理,里面藏着许多往事。

“如果有一个20分钟的短片,我愿意从第一帧到最后一帧,镜头全都对着那块铁皮,会非常动人,”他沉浸在回忆中,“当然有影像阅读习惯的人才能体会,但是那块铁皮真的是很不错。”

陈永忠 饰演 左宏元

毕赣对于讲故事有自己的一套。罗紘武和万绮雯私奔,被万绮雯的情人——黑帮大佬左宏元抓住,一般人这时候会直白地拍如何殴打、侮辱他们,但是毕赣没有这么做。他只是让左宏元唱了一首伍佰《坚强的理由》。

“左宏元必须要给他们施加压力、欺辱,也都发生过了,但最有情感的那部分一定是他在唱歌,歌是他的心里话,对于左宏元来说,是一个抒情的、无奈的时刻,有很多复杂的情感在里面”。

如今,《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已经破亿,但毕赣原本对市场并没有太大信心。他已经在考虑将来降低拍电影的体量。最近他想和《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摄影指导董劲松合作,用那种刚刚有视频功能的老手机拍一部作品。

“我想要做的事情其实是建立一个自己的地盘,《路边野餐》是个卧室,《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个客厅,那短片就是一个厨房。”

用所有可能的方法,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2 ) 背对观众,创作才真正开始?

侯孝贤有一句名言,是“背对观众,创作才真正开始。”这句简单的话可能引人误解,以为创作时不应该考虑观众。极端的情况便是创作达到一种完全自由、随心所欲的状态,也即“想怎么创作就怎么创作”。

这话套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上似乎再合适不过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在猫眼和淘票票收获了无数差评说明了毕赣的创作“背对”着大众。即便在豆瓣,差评也不在少数,说明一小部分热爱文艺片的观众也被无情“背对”了。

为什么《地球最后的夜晚》对文青都不再起作用了?原因可能很简单,一位影迷即便完整看过影史最“闷”导演(比如塔可夫斯基、侯孝贤)和最“烧脑”导演(比如大卫林奇)的作品,他仍然会对《地球最后的夜晚》感到困惑。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难解几乎是病理性的。我们甚至能从院线上映的版本中推断出毕赣自己都无法为整部电影作出完整的叙述:叙述混乱、时间错乱、角色重叠……与其说是导演事先设计好的,不如说源自思路不清、不断修改后的草率收场。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被认为是影史最“闷”——我们清楚记得锡兰《远方》里的叔叔一边看《潜行者》一边睡去——但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提供了体验的情境,他的电影即便情节寡淡、节奏缓慢,观众仍能看明白。

或者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影史最“烧脑”的电影之一,相信没人能在看第一遍时看懂,不过仍然可以借助解析理清剧情的来龙去脉。就算第一遍看得云里雾里,也还是会被电影里极度迷人的氛围和情境迷醉。

对《地球最后的夜晚》来说,两者都缺失了。即便导演最后能提供一份剧情的标准答案,我相信大多数观众还是无法将此答案与电影给出的零星情节对应起来。电影无法做到自洽,都拜一些完全没必要的“为文本而文本”的操作。

另一方面,即便我们不考虑看懂《地球最后的夜晚》(虽然这是最基本的),我们也无法像看《穆赫兰道》那样在电影中获得额外的情动体验。毕赣构筑的精致梦幻的视听情境只停留在影像表层,没能深入创造。

所以,《地球最后的夜晚》既没有提供一个可供理解的故事,也没有创造出影像的体验。这的确是不考虑观众的行为,毕赣”闭门造车“式地完成了一部绝对个人的作品。如果照侯孝贤说的,毕赣的创作“背对观众”。

我们应当赞赏毕赣作为青年导演卓绝的勇气和才华才是,为什么还要批评他呢?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侯孝贤的名言,其实是误入歧途。侯孝贤说“创作从背对观众开始”没错,根据观众喜好调配的创作铁定无法成为真正的杰作。

但侯孝贤所没有讲透,或者他没能进一步阐述的意思,我想恰恰与他表达的字面意思相反,即创作过程中一直有一位潜在的观众,那就是创作者本人。我们似乎从根本意义上忘记了艺术家除了是创作者,自己便是鉴赏力极佳的观众。

创作与评鉴在艺术作品的完成过程中一体两面。艺术家一方面创作作品,另一方面同时扮演观众的角色。他会不断以观众的视角来评介创作过程中的作品,不断完善它,以期最后获得的是一件满意的作品。

因此,侯孝贤说的“背对观众”,指的其实是艺术作品完成后将要面对的观众,作品将在后者的审视下接受评判。这句话没有讲出的事实是艺术家本人一直充当着自己作品的评鉴人,这位观众显然是无法“背对”的。

艺术家作为观众的隐性身份,与大众面对作品时扮演的观众身份不同。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扮演的观众身份并不是他日常生活中的自己,而是一位“理想观众”,“理想”即意味着这位观众是艺术发展长河形成的虚拟形象。

他既代表着艺术家个人的审美,也代表普通大众的口味。只有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经受“理想观众”严苛的目光,作品最终才算完成。显然,毕赣在这一方面是缺失的,他的创作是彻底背对观众的状态,连自己也背对了。

这反映在上面所举《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双重缺失上,如果毕赣自己都无法给《地球最后的夜晚》自圆其说,他显然缺乏自我预先的检验与评定。他背离了导演自己作为观众这一隐性身份的事实,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地球最后的夜晚》:一部“表里如一”的电影

毕赣为什么没有空间造型能力?

 3 ) 来吧!水军,杠精!!!

说真的,我很想把影评包含剧透的按钮点开!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你只要看完简介,你就觉得“我tm已经完全被剧透了!”甚至你带着各种剧透去看这个电影你会觉得这电影和这个简介讲的是一个片子么?????

从一开始(电影前半段,不用带3d眼镜的部分),你会被导演插画式的片段拼接带入一种“这是悬疑剧?这是爱情剧??这是惊悚剧?这是爱情剧吧!不对,是悬疑啊……不是有点惊悚的感觉啊!这tm还是悬疑剧啊!!!”的感觉,好吧 我一直带着这种感觉开始期待,等待整个故事被串起来,开始留意每一处小细节,想去推敲,去琢磨,去理解这样一部你还没看到就已经7.5分,在某某某单元获奖,在影评上各种吹嘘的神作!什么哪个时代哪个艺术大师的哪种艺术形式在此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融合。呵,总之一句话,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你看不懂,是你不懂艺术,你不浪漫,你不懂爱情等等等等....带着这样的赶脚,影片再次重新放了一下标题!!!! 我擦...怎么有点模糊?? 我看的是盗版片?我说呢,评分这么高点电影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然后你才反应过来,影片进入了你需要带3d眼镜的后半段...

我本以为后半段也许会把前半部我的疑点、猜测等等一一解答、连串最后让大家恍然大悟:卧槽、牛b 原来这么屌的么……但是!绝对的绝对,你发现,已经有人开始离场了,晚场的朋友会发现单声道的打呼噜声已经成为3d环绕声了……(我tm真的离我5个座位的一个大哥在睡觉,不光把鞋脱了,袜子也脱了!!!),再坚持20分钟,这个片子已经脱离了我对这个片子的所有分类!这tm是个玄幻片!再坚持一会儿(影片132分钟,0点首映)我看一眼表2点10分了,在镜头拉向一朵呲花儿中,我对这部电影的最后期望,希望画面一转,导演把所有的事情在最后两分钟给我讲清楚!!我就是冲着汤唯也不会给这个片子差评!结果,结果!!影片伴随着我一句“卧槽,这片子不会就这样结束了吧”结束了.....别人我不知道,总之,我觉得,我被导演兼编剧,还有各种评论写手,还有各个媒体等等等等当成傻b一样给耍了....

说下演员:

这个片子主演并不是汤唯,张艾嘉只能算客串,明道是群演,主演就是男主,其实主演是导演...

演技上,因为感觉汤唯都像个配角一般没什么戏份所以只能评论唯一男主———全片带着叙事旁白一样的腔调去说话试图营造一种压抑的情绪与状态说着一堆不合逻辑更不符合人性的叙事旁白

说下观感:

一部让你看着感觉在找王家卫的B格的片子! 恶心的地方在于让你感觉到这是一部在找王家卫感觉的片子!

过后感:

什么长镜头什么手法怎么怎么的......

一个被各种夸耀、吹嘘的小学生,在一群大人面前更加上劲儿更加做作的故作姿态让人感觉不舒服,他体现出来的成熟与卖弄,大家心里其实都会感到反感与悲哀!

以上!

友情提示,假期的男性朋友们,建议不要主动提出与自己的伴侣去看一部这样的片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我更新了————————

我是不是火了……

昨天在火车上打完影评以后我一直在关注我这篇影评(观后感)的评论,从几个到现在一百多个...说真的自己的声音被人听到的感觉真的很好。不管是跟我一样觉得这个电影真的很差,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的朋友,还是真的觉得这个片子是我真的不懂欣赏的朋友,亦或是正儿八经的那个啥(我感觉真的有水军来喷——顺着wifi来打我呀),嗯……没事了——开场完毕!

以下正文:

我记得蔡康永有句话(反正就是你说的了!)鸡生蛋,鸡也拉屎,人吃鸡蛋,不吃鸡屎。这个话没毛病,对吧!但是如果,你买了鸡蛋打开以后打进碗里的是鸡屎!你TM什么感觉!算了我换个比方! 为什么这个片子看完会让我 会让有些人那样的愤怒。因为这种感觉就像我看某美食点评App上边写着年度必吃,什么钻什么绿珍珠餐厅,到哪哪哪必吃餐厅,厨师简介挂满了奖章证书。结果厨师在烹饪过程中恨不得把火烧到5层楼那么老高,切一刀菜就要耍一下刀等等等等一系列让你看不懂意义何在的操作之后,给你上了一份确实让你觉得难吃甚至反胃的饭!这个时候,我拍桌而起大喊一句真tm难吃!犯法么? 我不喜欢的权利都不让有了?我吃不惯你这饭不让说了!我是正儿八经的被一群托儿(营销)给骗进来的,给了钱消了费还得看着你们的脸色附庸着你们一起叫好?到最后我一定得背负着不懂欣赏不知所畏的名头被你们骂着不懂欣赏以后别tm看电影??

“这个社会怎么了??*****”

这是我评论里看到的最让我难受的一句话

不管是电影院,还是餐厅,都是我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去处。我存在这个世界,我有体验这个世界合理存在的一切的权利,当我被那些华丽外表吸引,我就有权利去接触去了解这些华丽背后的本质!当我了解到这部电影华丽的评价的背后满是这丑陋肮脏的营销,我着实感到我受到了!欺!辱!欺我无知,辱我心智!我花钱买到了欺骗!而且是我们自己民族同胞的欺骗!

在我身边相关的各种行业中,我tm最讨厌的就是广告传媒营销一类的行业,比房地产行业还要靠前,因为广告最终的成本还是算在了消费者的消费中,在生产水平运输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大部分成本都在降低的情况下,我两年前喜欢喝的一个袋装酸奶能从两三块钱涨到五块钱! 这个品牌提高的成本就只有它在某综艺节目的冠名费以及广告费!但是起码我喝的还是正儿八经的酸奶!但是这部电影还是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就tm是我被各种营销带入的一个高评价餐厅,结果让!我!觉!得厨师就是个耍杂技的做饭不好吃的黑店!!!!!!

以上!!

加点儿以下

我看不看这电影是我的事!!!

我看了觉得不好看,来到这里吆喝不好看也是我的事!!喜欢喷,就喷点儿有用的!!

来啊,拼刺刀啊……

 4 ) 戛纳捉影⑥:《地球》长镜头惊艳 汤唯最美形象诞生

《地球最后的夜晚》海报

法国当地时间5月15日,备受关注的毕赣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在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首映,曾因《路边野餐》拿下金马奖和洛迦诺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的毕赣,是当下中国最具艺术才华的年轻导演,被电影界寄予厚望。《路边野餐》仅用几十万的低成本获得超高赞誉,令毕赣的第二部长片《地球最后的夜晚》拿下了五千万的投资,并请来汤唯、黄觉、张艾嘉等明星主演。此次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被选片人福茂形容为“继承了侯孝贤和大卫·林奇的风格”。

在首映之后,《地球最后的夜晚》惊艳了外国媒体,网络上出现不少对毕赣的赞美之词,导致第二场放映排队观看的记者人数急剧上升。毕赣扎根于本土(贵州凯里)的创作反而让他更有国际化的潜质,此次他虽然没有被选入主竞赛单元,但用一个新人姿态在“一种关注”单元出现,不用与众多大导演争锋,反而会让他获得的评价更加纯粹。

前2D后3D的特殊模式,一小时长镜头惊艳外媒

此次,《地球最后的夜晚》使用了一种新鲜的观影模式。片长2小时10分钟,前半部分是正常的2D格式,但到了中间,出现一个颇具仪式性镜头,饰演男主角罗纮武的黄觉进入影院坐下戴上了3D眼镜,然后片名《地球最后的夜晚》字幕出现,提示观众也戴上眼镜,正式开始影片的3D部分,而整个3D部分是一个一小时的长镜头。

值得一提的是,在戛纳的放映条件下,3D纵深效果还比较明显,但由于是夜景镜头,恐怕未来对国内观众的观影是一个考验,一方面国内银幕的灯泡亮度标准建设还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观众能否理解从中间开始进入3D的观影方式,也要打个问号。

汤唯、黄觉

记忆与梦境的来回穿插,一生一瞬的悲欢离合

《地球最后的夜晚》全片大约44个镜头,和《路边野餐》有一脉相承的记忆主题与叙述方式,只不过影像上更加华丽、梦幻,沉浸式梦境的体验更强大。

影片开场,黄觉饰演的男主角罗纮武与齐溪饰演的红颜知己一夕欢愉后,决然离去,因为他内心始终难以忘怀自己心爱的女子万绮雯(汤唯饰演),影片的前半部分,他一直寻找着万绮雯的踪迹,从她好友的监狱到她的前夫,却始终没有她的下落。与此同时,过去与万绮雯相识相恋、又遭到万绮雯老板左宏元报复的记忆,一幕幕在他的叙述中浮现。男女主角的性情和言语拥有诗化的韵律,还充满了想象力,“拿到枪/旋转球拍就能飞向太空”,“在影院杀人,与电影人物同时开枪就不会被发现“等段落都产生了奇异的效果。

影片的后半部分其实可以被看作是罗纮武的梦境,也就是由那个震惊外媒的一小时长镜头呈现。镜头从进入山洞内部,调度到跟随缆车下山,降落到山下的台球房,再随着人物飘到空中,接着进入正在演出的广场,在苗岭山麓的阶梯间不断穿行,罗纮武怀念着的人们递次以新的形象出现,拼解出了他近乎一生一瞬的悲欢离合,最终镜头落在黄觉和汤唯的深吻里又缓缓离开,穿行到象征着短暂的一簇烟花上,令观众如梦初醒。

游魂一般的男主角始终在思考,人的身体是不是氢气做的,而关于女主角的真实记忆又是否存在。正如片中台词所说,“想起的越少,忘记的也就越少”“泥石流不可怕,活在记忆里才可怕”,毕赣似乎想要传递一种对记忆的哲学思辨。与此同时,他还将自己的美学风格与观众的观影体验结合到了一起,因为观影时,观众会不由自主地把对前期剧情和人物台词的记忆,投射到后期的梦境里,这与主人公飞驰的神思不谋而合。

自成体系的审美逻辑,魔幻又暧昧的空间制造

如今,毕赣被认为是年轻导演中最有希望成功晋升中国最好的艺术片导演的人选,这与他拥有自成体系的审美逻辑分不开,在他的审美逻辑内,光影呈现近乎无可挑剔。

此次他的灵感来源于夏加尔的画作、莫迪亚诺的小说和保罗·策兰的诗句。深红与墨绿形成了本片的主色调,既拥有强烈的冲突,又充满超现实感。构图上,毕赣十分注重道具的运用,内景有圆形的镜子,多种形态的灯具,时明时暗,带来不同的气氛,《路边野餐》中重要的符号性道具时钟,也在本片里数度出现;外景则利用凯里地貌,打造出来回穿行的空间感。而他的“废墟美学”依然存在,岩洞地下室倒映的粼粼波光,显得暧昧而又魔幻。

影片的音乐由与侯孝贤多次合作的林强,以及台湾音乐人许志远共同完成,使用了不少电子乐的元素,旋律和质地非常抢耳,而身为八零后的毕赣也使用了伍佰与莫文蔚合唱的《坚强的理由》、陈慧琳的《花花宇宙》、南方二重唱的《墨绿的夜》等同龄人熟知的歌曲。

汤唯诞生最美银幕形象,明星表演融入导演风格

由于《路边野餐》大多是非职业演员演出,此次《地球最后的夜晚》请来汤唯等大明星出演,曾被质疑会影响导演的原生态意境。不过事实证明,毕赣还是将明星演员们成功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当中。

这是最适合汤唯的一种电影了,她在片中饰演两个角色,身着墨绿裙子的“电影迷”万绮雯拥有和香港明星一样的名字,神秘艳丽、吹气如兰,却无根无源,飘忽不定,象征着爱情由鼎盛到终结,另一个是一小时长镜头中穿着红色皮衣的凯珍,人如其名,如“凯里的珍珠“一般天真活泼,对世界还抱有梦想,象征着爱情初生的甜蜜。这也堪称是汤唯最美的一个银幕形象,完全符合她唯美的气质。

张艾嘉也饰演了野猫母亲和红发女子两个角色,后者也出现在一小时长镜头中,她的几句台词无意中点破了记忆与梦境关系的主题。男主角黄觉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带观众入梦的领路人,他略显沉重的形象让影片内容有了深入的基础。饰演“野猫”的李鸿其出场虽不多,但一个边吃苹果边流泪的长镜头几乎重现了他在《醉生梦死》里的演技时刻。“升哥”陈永忠此次虽然只有两场戏,但阴狠莫测的大佬形象突破了过往民间诗人的状态。

此外,齐溪、明道也在片中各客串了一场戏。其他几位非职业演员都各具特色,正好和男主角黄觉形成一种对应感,尤其是饰演童年野猫的罗飞扬,小小年纪充满了原始的力量感。

凤凰网评分:8分

毕赣用《地球最后的夜晚》带我走了一段慢而稳的过山车之旅,带我们穿过记忆、悲伤、以及他独特的影视魔法。直到影片结束之后,依然余味悠长。而其中那个长达50分钟系列镜头,将在电影圈里被久久谈论。

—— JordanMintzer《好莱坞记者》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场感官的盛宴,片中的一切都是由气氛、印象、情绪而演绎出来的。 尽管一个男人在父亲去世后回乡的情节听起来平淡无奇,但在毕赣眼里,没有任何一种旅程是平淡的。在他的镜头下,电影就是造梦,而在梦里,哪怕再稀松平常的故事也必然都是梦幻多彩的。

——Mónica Delgado《Desis FIim》

如果我能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子里,反复看《地球最后的夜晚》,一直到戛纳电影节闭幕,我都愿意的不得了。

——CedricScccivali《ICS FIlm》

毕赣导演了一部既风格独特、又情感充沛、美轮美奂的原创作品。从电影的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我都被故事紧紧抓着,不管是节奏、风格还是原创性,这都是一部挑不出毛病的作品。

—— PapayaFilms

《地球最后的夜晚》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极高品质:从演员、画面的色彩、舞台的置景、到导演,都是百里挑一的。而当毕赣最终抖出他那个天才长镜头的时候,你立即就知道,这部电影是纯粹的魔术。

—— CasparSalmon

文/秦婉

原文阅读:戛纳捉影⑥:《地球》长镜头惊艳 汤唯最美形象诞生

 5 ) “调色的好坏永远是需要对比才能知道的。”——与《地球最后的夜晚》调色师聊天

“毕赣被认为是年轻导演中最有希望成功晋升中国最好的艺术片导演的人选,这与他拥有自成体系的审美逻辑分不开,在他的审美逻辑内,光影呈现近乎无可挑剔。此次他的灵感来源于夏加尔的画作、莫迪亚诺的小说和保罗·策兰的诗句。深红与墨绿形成了本片的主色调,既拥有强烈的冲突,又充满超现实感。” ——摘自《地球最后的夜晚》影评,作者秦婉

编辑这篇访谈的时候,即将在跨年夜上映的《地球最后的夜晚》预售票房已经过亿。

当大家都在关注导演毕赣的时候,我们和电影的调色师唐强聊了聊。

唐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90年生。他也是毕赣成名作《路边野餐》的调色师。

就在这几天,我们合作了一款“墨绿的夜”电影同款滤镜,你可以在图虫app看到并使用它。

采访 / 杜扬、金慧玲
编辑 / 杜扬

关于“墨绿的夜”

Q:为什么这个滤镜叫“墨绿的夜?”

A:《地球最后的夜晚》里有一个类似大篷车那样的演出,他们的表演里就有这首歌,《墨绿的夜》。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被这首歌打动了。

Q:和汤唯的绿裙子有关系吗?

A:也有一点点关系,绿色在这个片子里是比较有象征性的颜色。

Q:所以这个滤镜里高光是青绿色的。

A:对,不过实际上电影里面没有调成这样。电影里面的颜色其实会自然一点,滤镜里会比较极端。

Q:因为是针对平面的照片,所以会做得更浓烈一点是吧?

A:是,电影里面调得太过的话,会有点干扰,抢戏。《地球》里面有一些闪回的段落是用跟这个滤镜类似的方法调的。它的暖色会偏暗红色,特别酱的那种红色;冷色则会往青走。比如闪回的段落里面,小姑爹唱歌的那一段,那段现场的光线本来非常的黄,就是用类似的方法把它往红的方向偏。

Q:这么调的思路是什么?

A:这种色调会显得比较焦虑。

Q:焦虑?是要体现焦虑的情绪是吗?

A:对我来说是的,但我其实不知道导演是怎么理解的,反正他也很认可这个色调。

关于调色师的工作方式

Q:你和导演的合作方式是怎样的呢?

A:一般是我会看片子,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调一些不同的色调,然后给他看觉得是否合适,给一些意见,再继续推进。

Q:就是你会给他一些选择,然后他去选一个更符合他想象的方向。

A:对。

Q:那在你在做出这几个方案的时候,一般来说工作方式是怎样的?你会先去揣摩电影里面的情绪吗?有什么规律吗?

A:首先有一个硬性要求,电影画面的影调或者颜色要能体现它的时空。比如它是早上还是傍晚,是现在还是过去,这是调色的时候必须完成的功能。所以我当时第一遍看完电影,我就大概先把它分成几块:有过去的、有现在的、有梦境的,这几个肯定是要做区分的。开始调色的时候,对电影还不熟悉,你只能从画面的层面去调,泛泛地去试。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试验这个画面调成什么样好看。但是后面可能看的次数多了之后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些可能好看的调色方式,但在情绪上不太符合这场戏,我就会把那些都排除掉,留下我认为贴切的。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也会不断地提供一些他的反馈。以及他会提到哪场戏他觉得(前期)拍得特别不好看,他会告诉我他不喜欢什么东西。

Q:所以他觉得前期拍的不好的地方,希望你后期能帮他去平衡一下是吗?

A:对,他会觉得有一些东西是不对的。

Q:明白,所以他希望你在处理氛围或者色调的时候,去帮他接近他想要的那个结果。

A:对。

Q:确定调色方向的时候,有根据类似的电影去做参考吗?

A:没有。从工作方法上,一般的电影调色过程中,摄影师跟调色师沟通,经常会借助一些影像,或者电影的截图来作为参考。但是《地球》就没有参考任何东西,就是我们对着画面看想要弄成什么样。

Q:明白了,所以还是凭着直觉的工作会更多一点?

A:对。

Q:你跟毕赣导演是第二次合作了吧?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呢?

A:对,第二次。最早就是调《路边野餐》认识的,他们当时有一个制片人自己调了一版,但是导演不是很满意,坚持要找一个专业的调色公司。于是找到一个比较小的调色公司,没做过太多电影的。我有个朋友刚好和那个公司老板比较熟,就介绍了我。当时他们刚好接了很多广告,宣传片,人手有点不够,腾不出时间来做这种文艺片。我看完小样觉得很震撼,从来没看过这样的电影,就一拍即合了。我觉得他们要是知道这个电影能拿奖,估计就不会交给我来做了。

Q:《路边野餐》得奖给你带来了什么改变吗,身价暴涨什么的?

A:并没有,我觉得调色师也是会被贴标签的。人家一听你是《路边野餐》的调色师,就会觉得是“调文艺片的”,扭头就走。之前本来有机会接一个香港导演的动作片,那个片子估计后期没什么钱了,于是到处找人推荐我这种独立的调色师。于是找到了我,加我微信问我调过什么,我说《路边野餐》,对方就不回复了。

“拍照片是一个很好的基本功”

Q:你在电影学院的时候学的专业叫多媒体影像创作方向,你在校期间接受了哪些课程的学习呢?

A:我们那个专业是个非常开放的专业。我们一年级的时候主要就是跟电影摄影专业的同学一起拍照片,剪辑、PS,当时都学了。拍照片就成了我的爱好之一,虽然近几年我越来越少拍照片了,但我觉得拍照片是一个很好的基本功。后来又学电影摄影,也会接触后期特效、三维、合成、调色这些。大三、大四的时候实习,给一些老师的电影去做后期统筹,见识到电影整个后期的流程,从那时候开始感觉到调色是比较适合我的。因为它不需要很多人,一个人就可以做,它又能把你学的一些摄影的东西用上,然后还可以玩电脑。

“坏的调色相当于一个很糟糕的滤镜。”

Q:你觉得平面摄影的调色和电影调色的区别主要在哪里?

A:图片和电影调色的区别,硬要说的话我感觉对图片来说调色的重要性可能会更大一些,电影的话我觉得调色其实并不重要,比如某些国产片……算了,我不能这么说。

Q:你在否定你的工作,你说调色并不重要。

A:不是,我是说很多电影的颜色好坏,也并不会对它的票房,或者对观众的观影造成影响。调色的好坏其实决定不了你电影的好坏,它的影响其实没有那么大。

Q:照片也是,如果照片本身很差的话,你再调得好,也是没用的。

A:是,你这么说也是。

Q:调色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它会影响片子的氛围,有时候哪怕前期不那么好,也会因为增加了氛围而好一点。

A:不过调色的好坏永远是需要对比才能知道的,你得看过一个糟糕的,和一个好的之后,你才会觉得调色这个东西有用。但是如果冷不丁给你看一个电影,这个电影的故事只要足够好,或者他的情感足够真,其实调色的好坏很容易被忽略掉,该被打动的一样会被打动。90%的观众其实都是对调色没有概念,也没有需求的。

Q:但是有一些电影的摄影特别好的话,它的调色也会显得非常重要。

A:对,如果一个电影的摄影要显好,99%需要好的调色。一个坏的调色就相当于一个很糟糕的滤镜,它会把你的很多好的东西都给过滤掉。

Q: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颜色特别重的那种调色,你觉得它是好的还是坏的?还是说不能这么去区分?

A:不能这么去分,其实对于故事片来说,调色很多时候是在去引导别人的注意力,就是我想让观众看画面的哪个地方,不想让他看哪个地方,这是功能性的部分。其次,可能你要影响画面的色彩构成,或者你要构建一个特别的影调,来渲染一种气氛,这又是另一件独立的事情。你可以选择非常刻意,非常重的颜色,只要对你的故事是符合的就行。

“我觉得电影最重要的还是里面的情感”

Q:刚刚说到电影和平面的区别,我还想了解一下所谓文艺片跟商业片的区别。你为什么调过了文艺片,商业片就不敢来找你?这两者在调色上是有很大的差别吗?

A:调色上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差别,我工作的方法还是一样的,只是他们有这样的成见。所有的媒体提到《路边野餐》都会说这是一个非常粗糙的电影,但其实这也是一种成见。《路边野餐》是近五年来我看到的中国电影里面最精致的电影之一,它是一个精心构建的世界,里面的东西简陋,不代表他不精致。

Q:他们说的可能是造景不那么精致。

A:对,他们说的是好像是它里面没有什么bling bling的东西。

Q:没有那种大片式的视觉效果。

A:我觉得它里面的情感就做得非常精致。你可能是一个城市里的人,那你看这种农村、乡下的人,你还能被他们的情感触动。而且里面甚至没有戏剧化的故事,比如说长镜头里面,女孩坐船,男孩骑着摩托在岸上跟着,两个人在对一个导游词。它的精致在于它把这种东西变得非常有气氛。我觉得电影最重要的还是里面的情感。

Q: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在调色上做得比较优秀的电影有哪些,在内行的角度看来?

A:这个我得想一想。

Q:或者说在你的成长经历中,对你影响比较大的电影调色是怎样的?

A:我怕说了之后有些导演就不找我干活了,但是无所谓。

Q:我们的读者应该大部分都不是导演,哈哈。

A:我特别喜欢《醉乡民谣》,还有《天使爱美丽》的调色,他们好像是同一个摄影,也是同一个调色。《醉乡民谣》特别好,它的调色其实你可以说是它是很重,就是它真的很重。

Q:《天使爱美丽》也蛮重的。

A:对,但是它就是非常的对。

Q:《醉乡民谣》的截图我看了一下,它的氛围是很东欧的感觉,就是那种冷冷的调子,它是不是加了柔光?

A:对,它后期加了一个很重的柔光。

Q:很像欧洲摄影的感觉。

A:摄影师是一个法国人。它的整个质感非常独特,但是它这种色调,影片里的情感必须足够强烈,不然的话你会觉得套了一个很重的滤镜。

Q:就会显得很做作是吗?如果说他的故事讲得不好的话。

A:对,它是讲鲍勃迪伦的那个年代,一个没有成为鲍勃迪伦的人,所以这个色调就很贴切。而且因为它是一个年代戏,所以这种怀旧的质感也是符合的。

Q: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

 6 ) 帮你理清这个神秘,危险,魅惑梦境的头绪,《地球》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整个故事其实并不难懂,只是导演把叙事顺序和时间线打散了。

整部电影在带上3d眼睛前的70分钟分为两条线索——

1由母亲照片上的线索开启的现实侦探之路

男主罗紘武因为父亲过世再次回到凯里,这是现实的时间线,父亲把餐厅留给了男主的后妈,把一辆货车留给了男主。挂父亲遗像的位置原本一直挂着一个钟,后妈告诉男主,父亲总是一直对着这个钟抽烟,男主意识到这个钟对于父亲的意义,父亲为什么会对着这个钟在追忆怀念早早离他们父子而去的母亲?于是男主在钟的背面找到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女人被烟烫掉了头,说明父亲曾在无数个夜晚吸着烟对着这张照片思念母亲。男主在照片的背面发现有一个名字和电话号码,于是顺着这个线索像个侦探一样展开调查,经过协警朋友的帮助,发现那个号码是一个女子监狱的号码,于是男主踏上了寻找母亲,寻找万绮雯现在踪迹的调查之路。

2 情人万绮雯的回忆之路

这里时间线回到12年前,男主回到凯里是因为要寻找杀死自己好友白猫(就是那个吃苹果的少年)的凶手左宏元(就是那个戴白色礼帽唱歌的黑帮老大),黑帮老大当然不好找,男主先是找到了黑帮老大的情人万绮雯,男主在于万绮雯的相处中渐渐被其魅惑,神秘,危险,若即若离的气质迷倒,与她渐渐生了情愫。万绮雯怀了男主的孩子,知道自己不可能生下这个孩子,于是在消失的一段时间内自己打掉了。女主回来后想和男主远走高飞,让男主在电影院中杀了黑帮老大,当然最后男主没有成功,于是我们看到了男主被那个唱着莫文蔚和伍佰的《坚强的理由》,拿着麦克风的黑帮老大吊在那里。

回忆与梦境不同,回忆是真的,而梦里是假的。

回忆之路与最后3d片段的梦之路当然是不一样的,回忆之路里所有的片段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是男主的思念,追忆。而梦之路所有的人物和场景都有现实的投射和指向,后文有详解。

导演是怎么把男主因为父亲过世回到凯里然后由母亲照片上的线索开启的现实侦探之路搭上12年前回忆情人万绮雯这条线的?

注意,在一个全是水,时间河流涌动的屋子里,男主从种的背后发现照片的线索同时导演给了一个镜头,是钟在水面的反射下出现,此时男主拨动了种的时针,因为是水面的反射,时针的顺序是反的,种的时针被逆时针旋转了,也就代表这里开始时光倒流了,于是镜头切换到男主12年前,回到男主与万绮雯那段如烟火般短暂的如梦般岁月。

男主第一次看见万绮雯就说她化妆的样子像他的母亲。

男主因为母亲的一张照片上的线索来到监狱见到那个叫 邰肇玫 的女人,女人告诉她,她是万绮雯过去一起偷东西的朋友。

梦,时间,孤独是毕赣电影永远的母题,电影两条时间线并行,现在与过去交织出现,像一对纠缠的情人,梦与现实争先恐后迈向电影的终点。诡谲的画面,诗意浪漫的对白,行踪不定的人物幽影让整部电影如坠入云雾般飘忽,深奥,也让真正热爱这部电影的观众可以全身心沉浸在电影里,超脱于乏味的现实,与里面的人物一起飞升。

导演用凯里方言为的是让里面所有人说的那些不接地气的台词生活化,让那些凝固人生哲学和爱情观,如云如雾的对白更贴近我们普通人的人生,用方言稀释对白深奥枯燥的文学气,增加它的烟火气。稍稍让这部难懂的电影拉进与观众的距离。

继续回到线索1——现实调查侦探之路。

男主来到监狱,找到照片上名字的女人,这个女人告诉男主她是万绮雯曾经的朋友,女人说她这张照片是万绮雯给她的,当时她们去一户人家里偷东西,那家主人一下子回来了,万绮雯急急忙忙逃走最后拿出的居然是一本书,她们在森林里读了这个书的故事,是一个爱情故事,书的扉页是是一句咒语,念了的话爱人的房子就会旋转起来。后来万绮雯给了这个女人书和照片,让她寄回凯里。

男主离开监狱,被狱警叫停住,狱警给了那个坐牢的女人留给男主的东西,是书撕下来的扉页,扉页上写了一个叫陈慧娴女人的名字和一个小城市的地点。这是万绮雯用的一个化名。男主去了那个地方找陈慧娴,又发现同名的一个女人出现在一个旅馆的线索。于是男主又找到了那个旅馆,旅馆的主人告诉男主,那个女人最后没有钱了,每天用一个故事来换取房费,并且最后嫁给了她,而且告诉男主那个女人说自己没有生育能力,也就是之后没有和旅馆老板生过孩子。最后男主去歌厅继续找曾在那里打工的万绮雯线索,一个歌厅卖唱小姐告诉她,时间还早,先去看一场电影吧。于是男主在电影院带上3d眼睛睡着了,进入最后70分钟的3d梦境片段。

整部电影中处处是危险的元素

玻璃柜子里不断发出斯斯声的毒蛇,火车经过时颤抖着滚落的杯子,被水淋湿随时会短路的灯,火车上晃动的化妆镜,一直对准人却始终没有响的枪,走在废墟墙瓦上的赤足,被火烧毁的房间,随时会发生背叛,甭离,摇摇欲坠的偷情。这些元素让整部电影变得像一个神秘,对你若即若离,却让你无法自拔的女人,让你不知不觉掉进这个导演所布下的长梦里。

当然,除了危险,还有浪漫,诗意的元素。

万绮雯在看电影哭泣时吃的是野柚子,最后梦境中那个短发女孩玩游戏机中奖出现的标志也是柚子,柚子是那个季节不会出现的水果,代表着当前环境背景下几乎不可能出现东西,比如万绮雯与男主危险但让彼此沉沦进去的爱情。白猫最痛苦时连核一起吃下去的苹果,书扉页的咒语,会飞的房间,乒乓板上的雄鹰,黑暗中熊熊燃烧,代表着希望的火吧,最后短暂绽放的一速烟花,这些诗意的元素也是毕赣一贯的风格。

最后讲下重中之重的最后70分钟3d部分——梦之路

男主在现实当下的时间线,侦探之路追查线索的尽头来到一个电影院带上眼镜,最后这部分完全就是男主在电影院里做的一个长长的梦,毫无疑问。这段有点像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

当然这个梦并不是无意义的,乱做的,梦中的每个人物的出现都是男主现实的投射,每个场景的背后都表现了男主在现实里无法得到的东西。

一点点来分析。

1 首先在洞穴里出现的那个男孩无疑就是男主死去的那个朋友。那个男孩说,只有你来这里陪我了,我从来就是一个人在这里。这里的意思是只有男主在一直怀念着他,时常梦到他。 一开始我也在男主被堕胎的孩子和男主朋友间犹豫,后来想了下那个还未出生的孩子确实与男主在现实里没有交流,而好友是男主童年的玩伴,所以有一起打乒乓球的回忆。 还有那个男主拆下来的巨大乒乓球板的意向代表着现实里男主替好友收尸的那块手拖车上的板,打乒乓球是生者与死者的交流。

男孩说自己是幼稚鬼,其实他就是鬼。注意男孩是从一个门洞里带着“牛鬼蛇神”般的面具出现,门洞也像棺木,更加证明他就是男主那个死去的朋友。

还有一个佐证,是在一个预告视频里,视频里用颜色区分了梦境与现实分别代表的人物关系

梦境里小男孩所代表的现实投射就是吃苹果的男主好友白猫。

第二个在游戏机旁边出现的短发女孩凯珍无疑就是男主12年前失去的女人万绮雯,梦里的凯珍是讲普通话的,是单纯的,温柔的,可爱的,区别于现实里讲凯里方言,神秘,危险,蛇一般的女人万绮雯。

那个拿火吧的女人(张艾嘉)无疑就是男主的母亲。为什么导演要用白猫的母亲摸样做男主母亲在梦里的幻象呢,因为男主的母亲在男主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男主常常去朋友白猫家里做客,与他的母亲“张艾嘉”十分投缘聊得来,对于男主的童年来说,在他心中一个母亲所想象的样子,大概就是白猫母亲的摸样。所以在梦中母亲出现的形象用了白猫母亲的脸做代替。

在梦里,母亲要与一个男人私奔,但一直为成功,甚至还烧了他的房子。男主在梦境里帮助母亲和喜欢的男人离开,也是希望母亲在现实里有一个好的归宿。在梦中,母亲手中拿的火吧,就是代表着希望也代表着男主祝福的意思,男主于是用枪逼迫那个母亲喜欢的男人开铁门,开车与母亲私奔。

那个火吧女人把手表给了男主,并告诉男主这是他最重要的东西。

男主在母亲走后,伤心的啃了一个苹果。因为在最伤心的时候,连苹果核也会一起吃掉。男主当然希望和他母亲永远在一起,但母亲离开他是他从小到大最大的伤痛,所以这个时候他悲痛欲绝。

男主最后把手表给了那个女孩凯珍,这代表着在现实里万绮雯永远是她的挚爱。

男主和可爱的女孩凯珍做着他和万绮雯在现实做不到的事,他们一起飞了起来,离月亮前所未有的近,他们去了那个会旋转的房间,在烟花绚丽燃烧的时候拥吻。

但是,这毕竟是梦,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一束小小的,即将燃烧殆尽烟花,这代表着男主与万绮雯的感情就像这烟花般绚丽与短暂,烟火熄灭的时候,也就是男主梦醒的时候,也就回到了第一个男主赤身醒来的镜头。

电影结束,影院灯亮起,我起身发现旁边的哥们已经沉沉进入了梦乡,他脑袋低低的耸拉着,就像已经断了头颅,我摇摇他说,朋友,电影结束了。这时,我发现他的衣着,他的身形,甚至他的脸都和我一摸一样,这不禁让我怀疑,我到底是在现实还是犹在梦中。

就在我惊恐,不知所措时,我瞥到那个哥们脸上的嘴角微微上扬,神秘的笑了下,顿时我生活里所有无处安放的心彻底松懈了下来,我知道,今晚他终于做了一个好梦。


关注我的公众号,获取更多热门电影的第一手深度影评。

人间奇遇

 短评

地球上最装逼的夜晚

7分钟前
  • 揉45
  • 较差

用片名和汤唯,诓骗了科幻粉和直男。

8分钟前
  • 北岸
  • 还行

随同自然景观消失的,还有《路边野餐》里那动人在地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和烟火气。电影毕竟不是马戏团杂耍,也不是一场闯关游戏。是不是3D,有没有长镜头,飞不飞起来其实都和一个电影是否惊喜没有关系。

9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吃瓜群众们看看蜘蛛侠不是挺好的嘛,非要给自己花钱买罪受.....

11分钟前
  • 海森堡
  • 推荐

中国阿彼察邦,广西马尔克斯,贵州塔可夫斯基,大卫林奇加候孝贤,杨索也得让三分~王家卫御用灯光师看了掉眼泪。哪有什么“赛杨索”毕赣宇宙,不过是塔可夫斯基鲸落。喜欢你时是毕赣,不喜欢你时是赣B

1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各种挪用中比较致命的是对墨镜王的挪用。《路边野餐》中极为可贵的残酷现实诗意荡然无存。黄觉-汤唯活脱脱就是凯里周慕云-苏丽珍,凯里王家卫必然是精致的平庸。3D版60分钟梦境应该放在开场。年度最令人失望华语片。

13分钟前
  • LOOK
  • 较差

所有溢美之词都是苍白了。我跟男主一样,做了一场梦,并甘愿在梦里。

16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诚实翻拍了自己。无论长镜头内的世界,还是长镜头之外的生活,都是原样重来:凯里天气、漏水房子、火车轨道、卡拉OK、镜子玻璃……全程靠黄觉旁白在苦撑,没能流畅转动起来。好比对小弟,对女人,有亏欠或执念的强烈情感,但是到底从何而来?概念不能靠强行灌输啊。影像画面,并没有提供有效的信息,相反有大量遮挡阴影,全是无效内容。感觉不是剧本没写好,而是根本没有剧本。如果演员只是人体模特道具,又让李鸿其大特写啃食苹果,在黑夜中告诉你主人公哭了。为仪式感而存在的长镜头,并没有《路边野餐》技术不达标所造成的梦境以及塌陷错觉,而是直接告诉你,漫长黑夜都是假的。所谓时间和记忆,本质上还是一回事。但事先被提示告知,就导致这回无法也根本不能进入监狱。万绮雯、邰肇玫、陈慧娴、水草、飞向太空之类的解码猜谜游戏,玩太多次,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考虑到讨厌给左右两边观众抬脚让道的麻烦劲儿,特意买了场观众极少的大中午场次,结尾走字幕的时候听邻座一对情侣(女方)丢了句“看汤唯那个骚气样,你不就喜欢这样的吗”,听完后内心默默噗嗤一笑的同时又有些伤感,不知该心疼汤唯还是心疼毕赣,或者是,心疼观众?

21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一小时整的3D长镜头,技术和摄影给跪了!后半段的梦境不仅揭开了谜团,还美得不像话。但也有<<路边野餐>>的问题,演员不说人话,台词让人翻白眼。

2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说话不要太刻薄,给你3000万让你做场大梦,你倒是做一个看看。

27分钟前
  • RayLynn
  • 推荐

一开始看的一头雾水 后半段就是爆爆爆的牛逼 虽然感觉导演玩的是同样的梗 但是上升到另一个等级以后就是戳得无法拒绝 完全拍出了我的梦境 跪求长镜头幕后花絮!2018.5.17 戛纳

29分钟前
  • 卓扬Eris
  • 推荐

前70分钟导演知道自己讲啥了吗

30分钟前
  • Breaker
  • 还行

讲故事旅馆就能长住,有音乐歌厅就会开业,念咒语房子就会旋转,所有记忆里的地方都有魔力。吃了蜂蜜就会幸福,吃了柚子就会快乐,吃了苹果就会伤心,所有牵挂过的食物都有情感。我穿越时空,教孩子打球,与母亲送别,和情人看水晶吊灯。故事不会讲完,歌厅不会拆除,房子不会烧焦,在短暂里走向永远。

35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地球》在处理故事的方式上,跟《路边野餐》完全不一样,它是师承希区柯克的《迷魂记》,前后两部分互文的故事是需要用符号串联的叙事拼图,骨子里其实是诺兰那种理工科的叙事编排方法。2D现实部分里,导演先给了各种散落的符号,蜜蜂,火把,胎儿,苹果,乒乓球,照片、野柚子、白猫、老鹰、扑克牌、港台歌星的名字等等,这些线索无法连串出完整的叙事情节。到了3D梦境部分之后,这些符号再次出现,被男主角的潜意识重组,这时候前后的信息可以在观众的脑中重组出一条清晰的故事线。一个男人被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伤害过,男人最后在梦中分别解开了与这个两个女人相关的心结,用一种超现实的浪漫方式自我自愈。不过梦醒了,叙事信息量叠加之后,男人的命运又多了一层不确定。这时候故事完整了,人物立体了,角色成长也完成了,特别硬!★★★★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Cannes71# 看了这个片觉得以前自己没看过长镜头……彻底跪了。终于想到一句合适的评论了:杨索都得让毕赣三分……这世界……

43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将观看《地球最后的夜晚》当作跨年仪式,并和喜欢的人在影院接吻,因为听说电影结尾特别适合接吻。这片真是成功营销出网红打卡的效果,骗情侣买票。【珍惜少部分现代人拥有的少部分仪式感】【但其实我就是想在影院跨年接吻去他家睡觉电影演什么我才不关心】【地球最后的夜晚我也要和他在一起】但真到地球最后的夜晚来临那天,相信我,你们才不会看毕赣的电影。

45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7分,在有更充足的资金前提下,毕赣对《路边野餐》做了一次全面升级。金马二刷之后,感觉整体又提升了不少,线索也更加清晰了。仍是一个浪漫的爱的故事,男主以梦境的方式,去达成他的思念,关于亲人,更关于爱人。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2018年度最特别的一次观影体验,全程跪着看完。犹如观看《头号玩家》,跟随罗纮武戴上眼镜,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又犹如《黑镜》般让人分不清梦境和现实,诗情画意,半梦半醒。我们跟随他打乒乓球、坐摩托车、坐缆车,跟随他飞行,跟随他进入旋转的房间,见证灯火阑珊,天旋地转。如梦如幻的色彩、精妙绝伦的画面、登峰造极的美术、美轮美奂的摄影,都让人瞠目结舌,无以言表。观影过程如同喝了一杯烈酒,酣畅淋漓,如痴如醉;又如同站在山岗之巅,任由清风拂面,沁人心脾。罗纮武说:“电影和记忆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影是假的。”然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却让我们明白电影也可以如此真实,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毕赣打造了一部“VR电影”,给我们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电影又富有诗意,充满情调,浪漫无比。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5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人在吃东西的时候肯定来不及说谎话”有几个开心点:邰肇玫,左宏元,万绮雯…这个老派港台明星太可爱,电影里唱《墨绿的夜》的居然是个大阿姨,噗!最后的房子旋转,为啥不是天旋地转?哈哈哈…“从那个时候开始,对越危险的东西越感兴趣” 记忆分不清真假,它随时浮现在眼前,活在里面才可怕。“你还想跟我走多远?” 观影中途跟随男主戴上3D眼镜的仪式感,走入导演的长镜头梦境,一切没有改变的凯里,代表永恒的表和代表短暂的烟花,虚实难辨,“这个夜晚太短暂”…

5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