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群的日与夜

已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综艺地区:语言:年份: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2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3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4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5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6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3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4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5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6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7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8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19狮群的日与夜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直面城市人生

    光是看影片的名字和导演许鞍华,这部影片在心里就大致有了一个轮廓。
    许讲故事的方式是温和的,含蓄的。看她的电影就象和邻家阿婆唠嗑,听的舒服也没什么负担,东拉西扯家长里短间就把事给说了。可回头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这些平淡无奇的桥段搭建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看许的电影,我乐于从细节处咀嚼,这些细节在影片里时而重复,时而叠加,时而融合,影片带来的情绪随之渐渐丰满。
    几点影片中的细节和感想与大家分享:
1) 贵姐的晚饭
    贵姐做晚饭几乎总是两个菜,一个蔬菜,一个蛋系列,不是炒蛋就是炖蛋。贵在一次买鸡蛋的时候,和阿婆提到妈妈教自己鸡蛋怎么做都有营养,很好的和这个细节进行了呼应。贵姐和阿安一起吃晚饭的场景在影片里大量重复,东方人重家,家庭的凝聚又往往以饮食为中心,这样的处理不言而喻。
    在影片的中段,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饭桌上有两次加菜。一次是阿婆送的冬菇,一次是前一天聚餐后打包的乳鸽。如果大家眼睛够尖的话,还可以留意到桌上有一个碗里还盛着上一餐剩下的一只冬菇!
2) 贵姐和母亲
    贵和母亲之间一直存在着些许心结,这在影片一开始贵母做寿的那一幕就有所交代。在贵母不耐烦的催促开饭的时候,安慰她的是老三的媳妇,贵坐的一直同贵母有段距离,即使是离开麻将桌的时候。很明显,早年的辍学养家几乎让贵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贵母显然对此深感愧疚,麻将桌上的兴高采烈和贵独坐一边的沉默自然也看在眼里,也许催促开饭与此有关。
    后来贵母入院,贵一直推托前去看望,导致贵母和阿安独自诉说家史的时候,情感小宇宙爆发,进而出现老照片煽情,我在一边感慨人生的时候一边却想到了朱军。(远了,远了。。。)
    当贵终于前去医院探母的时候,贵母说完远房亲戚的一桩杂事,淡淡来了句:“做人好难,是吧?”贵淡淡回了句:“有那么难吗。”这一幕,贵母和贵的表情都很微妙。
3) 贵姐和阿安
    阿安没有昵称,老妈永远叫他张家安,这个其实很有讲究。贵不给阿安压力,也从不呵斥,但我觉的喜欢直呼自己儿子全名的母亲,总带着希望他自立自强的期待。
    而阿安对母亲所有的要求都只有一个字:“哦。”
    阿安找出老爸偏小的旧牛仔裤,贵提到安父喜欢穿紧身的衣服,相信安父死时阿安应该很小。贵带出去丢弃,垃圾桶边,情感小宇宙爆发,这是片里第二处对感情比较直白的陈述。
4) 贵姐和阿婆
    阿婆是城市里孤独老人的缩影,贵的热情积极与之对比鲜明。初次认识的时候打招呼,贵说:“阿婆!”回曰:“贵姐。”两处语气截然不同很有意思。出电梯时,贵说:“BYE!”根本就没回应。这样的情形出现了三次后逐渐改善。
    阿婆女儿早逝,亲情的缺失是其孤独的根源,而贵与母亲之间的心结好像也不容易释怀。影片结局的中秋之夜,贵推托不回家团聚,却同邻居阿婆一起共渡,此刻她们各自感情的需求得到了一种和谐的弥补。(再次出现老照片。。。)
5) 大小舅舅
    贵的两个弟弟生活状况都不错,不过也许是贵的沉默,一开始他们略显张扬的态度让我产生了白眼狼的错觉。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阿安同大舅电梯厅里的对话证明了他们对贵的牺牲心存感激。这让人觉的很真实。生活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说话及行事方式,人嘛,想要象某些影视作品里的反派那样做到良心的完全泯灭其实比做好人还难!
    大舅刚出场的时候以光头示人,按照阿安正在放暑假推断应在七,八月份。在最后一次出场时已临近中秋,头顶出现短发。许导演着实细心啊。。。呵呵。
6) MISS 徐
    陈玉莲的客串让我颇感意外,毕竟许久不见她露面。白驹过隙,当年那个迷倒万千小龙女这次在大婶头的妆容下,还真得抖擞下精神才认的出呢。

    最后想提提女主角鲍起静,片中表现无懈可击,不必累述。只是总觉的她似乎有些眼熟,之后拜会谷歌大神,才知道她出身世家,其父正是鲍方。

 2 ) 那些母亲教我的事

        
一.

你也有这样一个母亲吧:那时你还小,在某个暑假慵懒的阳光中醒来,母亲已上班去了,你无所事事,等她提着菜篮子回家,做一顿寻常晚饭。饭菜做好,总少不了鸡蛋、番茄、青菜。你和她说几句家常话,或者自然沉默着。那时你记不住太多东西,但多年后每到傍晚,你还是会想起那些落地的阳光、潮湿慵懒的空气、菜倒入油锅时的哗啦声响、还有被钨丝灯点亮的屋子。屋子里浮着沉沉黄光,你无聊看着电视,母亲在一旁忙着家务。你总以为这样的日子会年复一年,不免有些不耐烦,也总以为身旁这个人不会变老,会一直这样唠叨忙碌着。

电影里,贵姐是这样普通,普通到你一下就想起自己的母亲。她在超市场工作,带着围裙,套上手套,每日搬运、包装、售卖着一堆榴莲、西瓜、苹果。下了班,提着卷纸、冻肉、打折鸡蛋回家,放好钥匙,为在家呆了一整天的儿子家安做饭。蒸鸡蛋、炒青菜,两碗白饭,简单得如同母子之间的寥寥对话。

你或许能够想见吧,那种最熟悉的亲人间,才会存在的安静和空白。

也就是这样一个母亲,自己的几个弟弟住在高档社区。一家人为家安的外婆做寿,来到酒楼聚会,弟弟弟媳围坐着打麻将,贵姐一个人坐在旁边。弟媳肚子疼,她帮替着打,赢了放进弟媳的抽屉,输了用自己的钱赔上。弟弟们熟悉自家姐姐,所以并不见怪。儿子也正坐在角落里,几个表弟表妹们正讨论什么时候回纽约。

母子碰在一起,相互看一眼,有些无聊,有些局促。他们住的地方,叫天水围。那里离市区几十公里,数千间公屋,住数十万人,不少家庭靠着失业综援过活。聚会完了,两人步行,住着大巴返家,灯影静静。

这是一个城市角落的卑微母子吗?我想不是,他们只是平凡。母亲买报纸会在意有没有送纸巾,儿子拿起报纸会先找娱乐版,两人在周日早晨闲散地吃着早晨。倘若你也生长在寻常街巷,你会闻到那熟悉的气息:豆浆、面包、拖鞋嗒嗒敲着地板、周末没什么好看的电视节目。

这是一个歌颂平凡的沉闷故事吧?我想也不是。这世界呢,有人活得潦草,有人活得马虎,有人活得火烧火燎,有人活得落落寡欢。唯独这位母亲,在天水围的四方拥堵中,活得从容、柔和、不疾不徐、富有尊严。


        
二.

同一栋楼里,新搬来了一个老婆婆,姓梁。梁阿婆用发黑的硬币买牛肉,在坏了灯的厨房里炒菜,一个人寂寂寥寥地吃饭。墙上贴满了照片,自己的,和亲人的,却只能一个人撑着木桌发呆。天黑了,手提灯下,继续炒牛肉青菜,再一个人寂寂寥寥地吃掉。

梁阿婆在超市找工作,认识了贵姐。一开始阿婆胆怯、生疏且沉默,贵姐也不以为意,买东西时随手就替她付了账,在楼下的便利店遇见,也会打电话叫儿子帮着搬电视机上楼。回到家,又让家安帮着调试电视机、换掉坏的电灯泡。厨房的灯修好,阿婆抬头,一脸金色微笑,夜里从柜中翻出一包冬菇,细心把价格的标签撕掉,想要送给母子。一个老人晚年想要什么,无非是有人说说话,帮着做些事,知道被人关心着。

可这个简单的愿望,对梁阿婆也是遥远的。阿婆原有个女儿,去世了,女婿带着外孙又再结了婚,却不愿抚养自己。后来,梁老太鼓足勇气约见了女婿,一生节俭还买了贵重首饰,想要送给女婿一家。她的意思,是想为外孙尽责,也想有人为自己送终,走完生命最后一程。女婿拒绝了她,说现任老婆比较小气,只能养她现在的妈妈。彼此客气地喝完茶,女婿匆匆走了。

赴宴之前,阿婆一夜未眠,看着太阳升起,满心希望余生有靠。最终,她还是坐上公交,回到了远离尘嚣的天水围。无论是餐桌上还是归程中,贵姐一直在她身旁陪着。公车上,灰心的阿婆沉默许久,拿出所有首饰交给了贵姐。贵姐也不推辞,将东西塞进包里,说我先帮你收着,以后要用钱,我帮你搞定。

不说安慰的话,只是安静坐在阿婆身边,挽着她的手臂,自己却先红了眼眶。

我想,所谓好心肠,就是如此了。无关怜悯,也无涉崇高,只是如此自然地伸出了手,携人走一段,共一时风雨,赠人以最为朴质的尊重、理解、关怀。

再到后来,贵姐、家安与阿婆一起过中秋,吃完冬菇、鸡蛋、菱角、扁豆,铺一张报纸,剥一个排球般大的柚子,三个人围坐在天蓝色挂灯下,阿婆笑说柚子很甜,窗外万家灯火。

是的,你还记得那样的日子吗,哪怕原本陌生不识,哪怕相距繁华很远,我们都能和煦地将邻居视为亲人,将世界看作眼前的一方小桌,相互牵扶,相待坦诚,在桌子上堆满水果,用温柔将屋子点亮。


        
三.

家安眼中的母亲,或许是这个样子:独立、和善、偶尔固执得有点可笑,却在琐碎中怡然自得,学着把鸡蛋做出各种花样:蒸、煎、煮、和虾仁炒、和豆角炒。她这一生,就像往返于天水围与市区的双层巴士,宽敞,齐整,奔波的路程漫长,却不忧风雨不忧晴,在城郊的青翠里行得温和。

活得平淡?也不尽然。贵姐是家中长女,十多岁就到纱厂做工,姐弟们住在木板房里,老鼠常在脚旁穿行环绕。她供养大弟读书,再继续供二弟,一直到结了婚,也不时拿钱回来帮扶家人。丈夫同是老实人,从不出声,还加上自己的一份钱。

后来,弟弟们都事业有成,搬进了高档社区,儿女也到了国外读书。后来,她的丈夫去世了,留下她独自一人,抚养年幼的家安。

将亲人送入富足生活,煎熬过了生离死别,贵姐带着儿子,退回到了寂寂小小的天水围。每日坐车到很远的城市中心上班,把狭窄局促的屋子收拾得整洁,对购物抽奖之类的事置之一笑淡然忘之,宁愿在家与阿婆过中秋也不去匡湖居凑那喧哗热闹,还能不用任何配菜,做一道让儿子连声称赞好味的香菇。

你知道的,碗筷声、拖地声、脚步声、笑声、回家丢下钥匙的叮当声、报纸翻开时的哗啦声、衣服晾晒时的滴答声……倘若我们低身聆听,那些凡世尘音,总能将生活的缝隙填满,将长街的寂静敲响,一如中秋月圆时人们在广场上亮起的灯笼,星星点点光,就暖了夜的的阴凉。

后来,家安的外婆生病了,医院里撒着娇要吃燕窝粥。贵姐知道,悄悄煮了过去,嘱咐儿子说是弟妹做的。外婆喝着粥,无意就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对家安讲起了一家人过去的故事。外婆说:“她这个人呀,天天都是傻乎乎的,只懂得个做字。”

这时候,琴声响起,画面切入一幅幅黑白老照片,都是年轻的纺织女工。女儿仿佛就在其中,往昔岁月一下子浮现眼前。外婆喝着粥,低着头,舒口气,勺子在空中停留良久,那一声感谢,始终还是没说出口。

贵姐脸上总是挂微笑,那笑就像个竹筛子,滤掉了生活中卑微的、狭小的、歪斜的,留下了人心里饱满的、圆润的、齐整的。她把菜煮得漂亮,日子也一样不卑不亢、铿然有声。

唯独有一天,儿子从衣柜翻出丈夫生前的牛仔裤,太窄,只能仍掉。她走到垃圾桶旁,把裤子和其他垃圾一起丢下。她刚要转身,想到有人会捡,忽又停下,将桶盖翻开,把裤子捡出,小心地叠好,放在垃圾桶盖上,又再拿起,翻了一翻,恍惚看着。

那一瞬间,过往的记忆被打捞起来:那是她带着白花,穿着白衣,在丈夫送殡的途中,躲在卫生间里哭得痛心。也只有在那一瞬间,对亲人的思念,才像锥子一样刺开了生活的厚壳,透出缕缕悲伤的底色。

贵姐看着牛仔裤,在两盏楼灯的暗光里,站了一会,重又转身回家。正如我们曾穿越过的那些长夜,幽暗不是消失,而是沉淀在心里,然而天总会亮,我们所迎来的阳光,和往昔与来日并没有不同。

正如电影的最后,贵姐和家安去看外婆。外婆聊起姨婆前阵子找回大女儿,找了几十年,找回了有什么用呢,都不见这么久,连妈妈叫什么名字都差点不记得了。

外婆感慨:做人真是很难的。

贵姐床边削着苹果,笑一笑,回答道:有多难呢?

有人说得透彻:我喜欢贵姐,不是因为她是个好人,做了这些善良的事,而是因为,她只是顺应了自己的本性而已。



四.

天水围的故事,原不是这样开始说起的。很久以来,天水围在香港人眼中,是偏远拥挤的悲情市镇,是林夕歌中所唱“围住了的血汗,围住了的跌宕”的繁华角落。这里的自杀率曾是全港最高。2004年天恒邨失业的李柏森,用刀杀死妻女继而自杀,震惊全港。

一开始,导演许鞍华想拍这个事件,却找不到投资。后来,她决定更换题材,一个搁下了许多年的故事,一下子出现在她脑海。

那是2000年,许鞍华收到一个剧本,是香港中文大学一个叫吕筱华的学生写的,讲述一个单身妈妈与孩子在荃湾屋邨生活的故事。

许鞍华说,一直被这个剧本惊讶着:“以为两母子的关系是不好的,结果他们关系不错;以为妈妈的弟弟是看不起他们,原来不是;以为男孩子是单恋女教师,也不是;以为祖母死了,结果死的是另外一个老人……它的情节全部都是在反高潮,但很让人有追看性。”

重拾这个故事,不仅因为需要的钱少些,更是因为在天水围的采访中,许鞍华发现,“那里的居民们并非过着大众所想象的悲惨畸形生活;他们的确贫困,生活繁琐,面临着无穷无尽的烦恼,但也同时享受着点滴的生活乐趣,保持着邻里间的温情,维护着家庭间的亲情。”

拿着120万港币——够拍一部电视电影的钱,花了14个工作日,许鞍华完成了这部电影。电影后来获了很多奖,当地居民也很喜欢,她也由此获得投资,把最初计划的“黑暗的天水围”——《天水围的夜与雾》拍了出来。

如今看来,无心插柳,一部《日与夜》、一部《夜与雾》,反倒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天水围。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条河流的两岸,我们轻蔑不了那沉静的、温和的,也躲避不了那阴霾的、痛楚的。

自己却深爱这一部《日与夜》。初看真不像一部电影,影像朴拙,节奏轻缓,做饭、吃饭、买报、聊天、上班下班、出行回家,一些生活的边角余料就拼起了整个故事。但倘若我们静心驻足,你会知晓那其中的静水流深。香港的电影学者舒琪说:“我不以为《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它展现的不独是一份气度与情怀,还有无比的信念与勇气。”

电影里的贵姐,总是让我想起自己的母亲。她是家里的二姐,初中没读完就进了童装厂,帮扶五个弟弟弟妹妹的生活,一辈子不轻怨、不动怒,从不丢失笑容。我常想,有一天当我离开母亲,她在那几十年的生活里,教会了我什么?

电影里,家安在母亲的陪伴下,沉缓坚实地成长了:他学会每次都买有赠品的报纸,去团契时不轻易拿桌上的食物,安静地折衣服、拖地板,把榴莲和柚子剥得熟练又漂亮。当舅舅说会考如果考不好,就供他出国留学时,他回答:“读书是应该有得读的,有学费减免的么。”家安的意思,是要靠自己。

然而,母亲会老去,家安也总会走出天水围。就像这城市里的许多年轻人,终将告别故土,常以异乡为家,那母亲所馈赠我们的,会深烙在我们身上吗?

有一天,你面对生活满面愁容,是否会记起那一份母亲的勤勉、豁达、顺应本心、只求活得让自己尊重?

有一天,你离家远行,一头扎进繁华,是否会忘掉母亲这一生的荣耀:像她一样,在这个繁琐、庞大的世界里,始终怀揣一份对世界最基本的善意,是多么璀璨的一件事。


 3 ) 平淡如水的波澜起伏的都是生活

英文译作the way we are
看完后再看简介,相信港人的观影感受绝对大于其他
因为媒介视野里的天水围因聚集平民和凶案频发为民众所知
那么这部片子的社会效应便自然不简单

the way we are,你并不知道我的世界,那么让你看看我的生活
so warm, so sweet.

友人说剧本是港大还是哪个高校就读大学的女生所写
言语里充满显而易见的夸赞和欣赏
那时我还没看电影 许鞍华三个字带来的期待无法具象表达

感觉却是像极了《女人四十》和《一一》
看《女》之前我还期待那是个文艺气息浓厚的卖弄心思的女性导演作品
一两个小时过去后期待的都没有 想不到的却很多

她们就是你身边的大妈大婶婆婆
上有老下有小
在家里会把头发用发卡别起来
会穿白色宽松的内衣洗衣服 用衣架撑起来挂在晾衣绳上
会烧菜做饭不很多话 看到人都温柔的开朗的笑
为身边的丈夫儿子婆婆兄弟姐妹表亲忙碌
从工作到家庭不停歇的劳作

没人夸过她们
只是所有人都时刻需要着她们
她时刻都在 打理所有琐碎的事情 不吭声 好吃的东西孩子先吃 不谈论政治文艺 家庭生活里开心之处笑的由衷和欣慰

我想起了家庭主妇的妈妈
因为其实你们的付出如此的心甘情愿
受益的人像我之类都只记得理所当然

就像 你买保险 我也和你一样觉得受益人是我和爸爸
你也会在我其实都不太明白的幼时就告诉我你在哪里藏了私房钱
叮嘱我要记得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的密码
你温柔的笑温暖的拥抱是我走到天涯海角都会纠缠的牵挂

所以我从来不假设你不在的境况 并且旷日持久的忽略这件事的必然
片子里的女人们已为人母多年
她们接受生命的循环坦荡看待生死

虽然 在随便哪个时刻被回忆冲击怀念旧爱和故人时 还是会抽搐不止的放声大哭

学编剧的我从来都眼高手低
或者说 年轻的我们尚且不懂生活
我们爱看戏剧冲突明显的情节 爱看场面火爆的好莱坞 沉浸两男两女爱恨纠缠的韩剧 追捧怪异陆离幻想神奇的美好少年的脸
即使是看故事
我们也追求大悲大喜 起承转合 构思精妙 大彻大悟

却始终无法相信并深刻的了解
生活 纵使没有开始没有结尾 没有故事没有情节 而其本身 就是莫大的意义

 4 ) 如果你的母亲是长女

如果你的母亲是长女。

她不起眼,人到中年的她不习惯打扮,她的穿着只求舒适就好,甚至不介意衣服是从姐妹那里甚至女儿那里得来的。

她做着平凡的工作,也许这辈子始终赚不了大钱,但保持温饱还是可以的。所以在家庭聚会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自己驾车去的可能,当然也永远不必为找停车位而烦恼。虽然每次聚会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家境不如别人,但你总不会因此而自卑。

她的教育程度并不高,但她一定是个安分守己乐于助人的人。虽然不是所有的长女都要为供弟妹读书而放弃自己的学业,但在照顾弟妹方面,她的确是尽心尽力。所以,当你跟她讨论高科技的时候,她不怎么明白,对于电脑她终究没有你在行,科学知识懂的没有你多,但在做人的方面你永远逊于她。

她烧得一手好菜。你们家的餐桌上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什么名贵的食材,但每道菜都是她精心琢磨的,营养和味道方面从来都不输人。

她可能跟她的母亲有心结。也许是埋怨年轻的时候,但她从来都恪守孝道。母亲病了,她终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关心。尽管可能会有争吵,但她们一定是最了解对方的人。

她不修边幅素面朝天,但她细腻,她知道她的家人最需要什么,为了家人她会放弃很多。她在人群中普通,但她在你的生命里一定是重要的人。

很凑巧的,在母亲节的这天看了这部电影。而我的母亲,也是家中的长女。

这部生活气息浓厚的电影,从一开始就让我倍感亲切。虽然他们的故事在香港,可是跟我们的并没有不同。戏剧里的生活并非都是灯红酒绿花前月下,我们的生活永远在柴米油盐中。

从一开始,我的注意点就在鲍起静饰演的人物身上。她跟我的母亲,真的有太多相似了。她们都平凡,但她们都能温和的过自己的生活。
高中时曾经尝试很矫情的写母亲,那时像个套路,写争吵与和好的,自以为那就是好文章。现在的我,不能说是老了,但更喜欢这些平淡细腻动人的东西了。

母亲之于我们的,就像是片中的配乐的吉他声,那么轻却又恰到好处,生命里看似轻,却又重的让我们无所适从。

 5 ) 想要一个像张家安那样的儿子。

应该是泪点太低吧,居然还是看到哭,只觉堵得慌,却又很窝心。

其实,这是一部情节如此平淡,人物如此简单,脉络如此清晰,对话如此寻常的电影。可是,却又好看得不得了,多么奇特的感受呢,以至于我觉得自己的形容词用得多么猥琐,却又无奈败给自己的词语匮乏。

一个在超市上班的单亲妈妈,她连名带姓喊儿子,张家安,多么可爱呢。乐观善良,从来不抱怨生活,甚至还很有大姐风范,一点都不小家子气,乐意付出,应该是具备了劳动妇女所有的美好品质吧?却又那样的平凡,一如我们的妈妈,在厨房,在饭桌,在沙发上,在灯光下,和我们絮絮叨叨。

一个乖巧的中五会考完毕的儿子。干净的脸,简单的衣着,懂事而沉着,沉默而隐忍,不和同学们乱玩,会照顾生病的婆婆,也能体恤妈妈的辛苦。看到他在妈妈指示下,乖巧地帮楼下阿婆抗电视机时,所有的女同学们很难保证自己不被打动,进而想养一个像他那样的乖儿子吧?在团契上,他却特别酷地连用四个“哦”回答别人长篇大论回答的问题,内心有波澜,妄图用最简单的字眼轻描淡写。而这,更让他显得可爱吧?

一个女儿早逝,和女婿、外孙关系生疏的孤单的婆婆。最开始她对整个世界都采取防备态度。青菜炒牛肉的情景,用了特写,看得我鼻酸。这个孤独的老太太,随后决定去贵姐上班的超市打工,从此,两家人的生活有了交集。这样孤单倔强又心软脆弱的老太太,总是让我尤为不忍,她的小心翼翼,她对外孙的爱,她的内心焦灼,就是一颗小小的极端有爆发力的催泪弹,一触即发。

搬电视机事件后,贵姐和阿婆开始交心。阿婆把冬菇送给贵姐。张家安话多起来,常常和妈妈说一些小小的八卦,多么爱他冷静地问这问那。而妈妈在儿子第一块冬菇还未吃完,又给他夹了一块胖胖的冬菇,登时我忍了许久的眼泪终于决堤,多么想妈妈。

婆婆生病,张家安细心伺候。婆婆说起妈妈的过往,哽咽,吞不下粥,懂事的小男生在一边让婆婆专心喝粥。天,太有爱了。真不知道贵姐怎么可以把儿子教得这般好。不止泪点降到最低点,母性一并发作,这样的细节,让人感到平常琐碎的生活里,却隐藏着那么多的美好。比如超市里最平凡的女工,却特别美好,她还一个人养大了一坨那么美好的儿子。

阿婆准备好的项链戒指等礼物,终于被女婿拒绝。心心念念的外孙也没见到。贵姐想说什么,终于忍住。那样的尴尬冷场,简直让人生不如死。在回去的车上,阿婆把原先就准备好给张家安的项链以及外孙的那份通通交给了贵姐,贵姐欣然收下,让阿婆以后需要用钱时找她。看着两个人母女般相依偎,真的好温暖。

影片以贵姐、张家安、阿婆三人过节为结局。万家灯火之际,那么多人一起祈求未来,明月千里寄相思,深情而幽怨,惊艳致死。

爱上许导演。能把小人物的生活导得这般好看。不加任何修饰的还原,果然最见功力。裸妆之所以流行,也是同理吧?

正如电影的英文名,the way we are,平淡中蕴含无限力量,妈妈和儿子淡淡闲聊,儿子听话地帮忙,亲人间的血脉相连,朋友间的互相照顾,一切都如此自然,看不出所谓高于生活的任何艺术加工,却又张力尽显,处处泪点。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吧?

这就是我们会爱上的电影吧?

因了被和谐的google,心神不宁,一篇评论写得断断续续,甚是对不起这般好看的电影。

只是,我多么想要一个像张家安那样的儿子呢。

家安,家安,嗯,果然无比窝心的好名字呢。






 6 ) 平淡无奇的生活

影片中穿插了一些女工辛勤工作的黑白照片,应该是反映了天水围的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女主角宽姐就是早早辍学,供养弟弟们完成学业,让弟弟摆脱了天水围第一代移民的贫苦的生活。弟弟们离开了天水围社区,也没有断绝和姐姐的联系,忘记姐姐的恩情,准备资助宽姐的儿子到国外留学。女主角宽姐一家母慈子孝、兄弟和睦、尊老爱幼、其乐融融的场景,更加反忖出阿婆一个人无人奉养的凄凉晚景,但是正因为宽姐的大爱改变了阿婆本该悲凉人生的命运轨迹。在中秋之夜,宽姐放弃了和母亲、弟弟们团圆的机会,带着儿子阿安和阿婆一起过了一个团圆节,给予阿婆一个温馨的家的氛围,给了阿婆最需要的家庭的温暖,让我们感到浓浓的人情味。 影片没有炫目的视听效果,放弃了所有的煽情段落细节,用最简单的手法,叙述了香港天水围社区的普通民众的故事,涉及到学生成长问题、单亲家庭、孤寡老人养老等问题,本片并没有将这个香港媒体所描述的悲情社区天水围扩大化,而是在整体上给人们的感觉是平淡不失感动,有着淡淡的人情味的温情故事。让我们懂得了最平淡刻板的生活却能带给我们最美的感受,最真实的感动永远源自最平凡的生活。

 短评

许鞍华喜欢拍小人物,拍的也出彩,生活的平淡与酸甜都有,但这部不好说列....温情有许多

9分钟前
  • Dyingpluto
  • 推荐

我一直在等待电影中的突变,觉得应该会有类似贵姐一家和大家庭不和睦,又或者外婆暴病住院甚至死去这样的转折。可是电影至始至终都没有这样的情节,看完之后才发现其实真实的生活是很少有那样的东西的,生活就是琐碎的。

10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讲述倔强和孤独的淡淡的片子。不过隐约在安身上有基督教教化的意思在,团契也还是有作用的,当初总认为两位老人会死,最后也没事:相反当年姐供弟读书,现在两个弟弟又反过来要供姐姐的小孩——哪怕只是表达一下客气吧,最后毕竟中秋夜,影片在悲戚的淡淡中,最后又向上了。温情的片子。

15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这样平心静气的作品不多见。

19分钟前
  • 能工巧匠沙门哥
  • 推荐

安仔好乖好靓仔啊!(感觉是gay

2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沉静的美,默然的温暖,无声的感动。

21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现在已经看不进去这种文艺片了

24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鮑起靜真是冇得頂…

29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日子一天天过,张家安亦从母亲身上、几件平常事中了解到生活的多面,舅舅们并没在心理上疏远他们母子,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他做好了若是会考成绩不理想,便出来做事的准备

3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很温馨

35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市井生活,寫實風格。難得一見的香港電影類型。許鞍華的細膩。

38分钟前
  • 眠空御守
  • 还行

这是一杯微温的白开水,浸润着柔软你的内心。

43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一般般

47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许鞍华迈向大师级别的作品

50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看完以后我突然觉得我要嫁一个张家安那样的人。。。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55分钟前
  • la vie en rose
  • 还行

1、日复一日,平平淡淡,一餐两菜,这就是生活。2、鲍起静演得好好,难怪不得拿影后。3、梁进龙演的阿安好乖仔。4、善良的妈妈,善良的儿子。5、原来香港人过中秋节如此温馨热闹。

60分钟前
  • 叽里呱啦
  • 力荐

09年看的时候,我活得像张家安;16年重看,我已经活得像阿婆;愿多年后再重温,我会活得像贵姐。

1小时前
  • 不良生
  • 力荐

《天水围的日与夜》展现了主流港片之外的一抹清新, “琐碎便是生活”阐述的克制又不失温情,是近五年来最细腻动人的香港文艺电影。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像溪流一样润物细无声

1小时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6/10。叙事散漫实则暗中推动,阿婆开头为何孤身一人又在等谁电话,为看望外孙和女儿早逝的事件留伏笔,儿子无所事事的样子逐渐令观众改变其印象(深受老师喜欢,不打麻将不妒忌出国学习的亲戚),母子讨论便利店报纸开支、吃月饼(舅舅的关心)榴莲(家人的分享)袖子(邻里的陪伴),话语和生活场景还原准确。

1小时前
  • 火娃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