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2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3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4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5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6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3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4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5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6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7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8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9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最配世界杯和101的纪录片来了

B站突放大招,火热的夏天推出应景的《人生一串》,看了第一集《无肉不欢》,想推荐给朋友们。

人生一串,美食纪录片。选择烧烤作为主角,画风是市井街头的凡俗生活,凡俗到不用端着演,不用憋着提炼宏大主题。心平气和的镜头里,只见尘烟滚滚,人们吃肉喝酒,大家各自开心。

像近年来的国产美食记录片一样,人生一串也是用老板和食客来做配角,抬着猪牛羊蚝这些主角登场。但难得不使劲讲故事,我烤你吃,就这么简单。烤的吃的都满脸笑,也就不用再讲解什么美拉德反应。老板笑嘛是骄傲自己的食材和手艺,食客笑嘛是吃得满意,两边一笑,作为主角的烧烤们,光芒自现。

但大概中国允许出摊的街道就一定有烧烤,又拜发达的物流所赐,烧烤内容的地域性差异也越来越小。于是摄制组天南海北追根溯源,去四川西昌烤凉山小猪肉;去云南昭通先卤后烤牛肉小串;去新疆尉犁县先砍红柳枝子烤罗布羊大串儿,再用馕坑焖炉烤整羊;最后到广东湛江站在海边烤生蚝,那海里,可就是人自家的蚝田。

才第一集,30分钟,给这么多,太实惠了。后面还有五集吧,咽口水。

每集时间短,很多信息点到即止。比如凉山小猪肉,用长签子,签子头上扎一块带皮肉,“肉直接伸进火里烤”,就这一句,懂的人会心一笑。直火燎肉皮,酥啊。

比如红柳枝子烤串儿,说新鲜红柳枝才有植物清香,然后穿了肉开烤,调料只洒粗盐。但镜头明白,红柳枝子是刮了皮儿的,就这几刀,懂的人会心一笑。这样见肉见火,汁液融合,才成就一串入魂的羊肉。

比如湛江海边烤生蚝的阿平,“跟东北师傅学的烧烤”,哎妈这一句简直不能再会心。想当初新疆烧烤到东北,融合了丹***族烧烤风格,成全了如今锦州烧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名,然后三千里地山海到湛江,蒜蓉辣椒落在生蚝上,时代的滋味有没有?

先说这些,等下一顿。

题外,纪录片的春天酝酿了很多年,一直阴晴不定,B站上来就热了整场,我辈要加油啊!

 2 ) 人生一串,真就一串

家不远的地方不知何时新开了处烤串摊,摊主是个操着一口东北话的大哥,身上总穿着熏多了油烟有些发黄的白褂子,流动的小车总满满当当肉隐肉现。一缕炊烟,几张板凳,数不清的啤酒瓶盖儿和竹签子,记忆里几乎所有值得眷恋的特征。

尽管在日益精致的帝都,这些已显得有些不再合时宜,以至于只能隐藏在这都快出北京的地界,但仍就成了我辗转反侧的夜里时常光顾的去处。就像一种本能,往往本只想下楼走走,十来分钟原因不明的意识模糊之后就发现自己已经坐在一盆暖暖的小炭火前,刚送到的肉串正滋滋作响。

烤串和夜真是天生一对。白天是别人的,只有夜晚有可能属于自己,而撸串也早早和果腹划清界限,更和健康养生势不两立。凑在炭火边,为的便只是自己这张嘴的享乐,或咀嚼,或谈天,或狼吞虎咽,或指点江山。有人慷慨激昂,有人潸然泪下,总之这繁华与喧嚣,尽在串间。这时再喝一口冰镇啤酒,不管是否曾与这该死的世界势均力敌,这一瞬间都觉得与它和解了。就像《人生一串》里某位大哥说的:

我总想往高处走,但走不上去啊,就算了。

其实在过往无数个唇齿留香的夜晚,在那些混合了快感与罪恶的感觉里,我都曾认真地想过自己再也不要回到这个消磨意志的地方。毕竟那时分,减肥的人正毅力满满地忍着饥饿入睡,用功的人正不知疲倦地加班加点,养生的人正心安理得地与周公神游天外。撸串这事似乎偏离了这些理所当然的人生大业,是纯粹罪恶的选择,可回首往昔,那些斑驳记忆里闪光的碎片,却往往自然都会带上些烟熏火燎的气息。只是对那烧烤芬芳的不同反应,记下了我们的成长。

儿时的串摊

我的老家在海边,最早有关串摊的记忆是在海边沙滩上,那是一个新疆大哥的烧烤架子,肉就装在塑料带放在脚边。串摊的位置就离我们放学回家的公交车站不远,摊主老远见着我们就会挥舞着手里的签子跟我们打招呼,忍住不吃?不存在的。于是我上中学和小学是同个车站上车,这串摊一吃就是好些年。

那里的肉串是那种小小的竹签子串的,肉量像给那签字裹了层肉色的纱。刚开始一块钱三串,后来和老板熟了一块钱五串,再后来更熟了五块钱一大把,也不点数,几个小伙伴用力吃也能吃上一会儿。鸡翅三块,鸡腿五块,却是不能讲价的,只是老板会看心情再搭上几根肉串。

那些串现在想来似乎只是粗粗腌过,全靠烧烤三宝(盐、孜然、辣椒)提味。我们几个不知为什么老喜欢比谁吃得口重,老板也乐得看我们几个小混蛋胡闹,我们要多少料就下多少料。于是最夸张的时候,一个串上三种料的量加起来比肉还多,厚厚一层,也不知到底是吃料还是吃肉,只记得彼此快要烧起来的喉咙和还非要装出无所谓的脸

不过那时囊中确实是羞涩的,家里管的严我手边几乎没有可用的钱,想吃得尽兴些主要还是靠蹭身边土豪小伙伴的。土豪个不高,浑身爬满艺术细菌,主爱音乐,是我身边第一个买随身听,第一个买MP3,还是第一个买iPod的。少年只要一插上耳机,给人感觉就直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感觉来了走在街上分分钟浑身颤抖地跳起来,不知道的还以为突发羊癫疯,怪吓人的。不过人真的很大方,一年请我们撸串的钱都快够养活俩烧烤师傅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就一边看着他深沉地看着远方听歌装13,一边抓紧时间把能吃的都吃掉。偷得浮生虽好可也不能太晚回家,爸妈是要骂的。

上课下课,作业考试,撸串回家,日子简单明了,再远的远方也不过是学校的春秋游,我们都曾想日子就会这样一直下去。

大学的串摊 可转眼就毕业了呀,到北京上大学。那个新疆师父收摊不干了,有说赚够了钱回去娶媳妇了,也有说城管整改取缔了,终归我第一个暑假再回去的时候就已不见了那双总挥着签子跟我打招呼的手。

不过好在我的大学也以门口的烧烤闻名:中关村女子文艺学院家的西门鸡翅,江湖上隐约也是有名的。中学的时候相互打趣问,以后要读什么大学?那些委婉地说想去西门有鸡翅可以吃的地方的同学,有百分五十的人就是想去我们学校。另百分五十的人是想去蓝旗营男子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对门,西门也一样卖鸡翅。两所学校相爱相杀了好些年,鸡翅也定要争个谁家正宗,可惜又这么多年过去了,也还是没争出个结果。当然结果并没什么重要,相互争着活着也才有动力。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夜半呼朋引伴地去打牙祭。打牙祭的时间几乎每次都很准:12点整。原因很简单,宿舍11点熄灯,绝大部分人电脑的电池都只能支撑不到一个小时。电脑「咻」地一声颓然自挂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转身出门的时候,那里熟悉的大叔们已候我们多时了。

那时的串摊想起来,即便到现在我也觉得是最热闹的,一来大家有很大的概率相互认识,二来彼此的认知层次差不多很容易有共鸣,经常几组分别出来觅食的少年一激动就拼在一起高谈阔论。那时社会的洪流还未有机会去磨每个人的棱角,于是每个稚嫩的灵魂都想装出老气横秋的洒脱。

毕竟未来有太多太多值得畅想的点,挥舞的签子可以代表几乎任何东西:令牌,印章,刀剑,打神鞭,金箍棒……具体食物的味道其实早记不清了,只记得对于烤的到底是不是羊肉,校园里总风言风语很多,有说猪肉硬凑的,有说猫肉的,甚至还有说是老鼠肉的。

但这又有谁真的计较这些呢?有肉有酒,也才有那些有你有我的日子。还记得临毕业撸最后一顿串,座无虚席的烧烤摊,吃到最后一个抱着一个哭,彼此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不知道说什么干脆就带着哭腔彼此拥抱着喊一声牛 B,不知道是送给别人还是祝福自己。有些小恩小怨的那个瞬间都散了,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一起撸过串的就都是兄弟。

兄弟是兄弟,第二天还得各奔东西,有些人此生尚不知能否再聚。串摊还在,人却真不知了。

国外的串摊 于是我开始了我不靠谱的旅程,走了大半个非洲,走了大半个欧洲,美国亚洲也都去了些地方。既以「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当座右铭,那吃肯定也不能含糊。于是鳄鱼河马食人鱼,米粉生蚝鹅肝酱,来者不拒吃了许多。下到非洲当地人路边蹲着吃的一顿不到半美元的木薯糊糊,上到几百欧元要吃三个半小时的米其林三星,能力范围内,我自诩没有放过任何一个能「吃点不一样的」的机会。

于是在那么几年里我离开了串摊,我觉得我超过了那个年代,可以追求更高、更好、更特别的食物。毕竟吃的多了,见的也便多了,回忆里海边被包养的往昔一度被我看做人生落魄的污点,而大学门口的串摊也只留下了些「那时候自己真年轻啊,啥都不懂」的慨叹。

人总会有想忘本的那天。觉得自己的翅膀长得结实了,鸡翅也就不能再吃路边烤的了,哪怕一样的做法也得把它放在一个直径超过 80 厘米的大盘子里,开吃前要先用带点点薄荷香的雪帕洗清嘴巴,再小啜几口波尔多小酒庄的专供红酒开胃,然后才能拿起手边从外往里数第三套刀叉,将这只鸡翅的骨肉安排得明明白白,最后蘸一点大厨秘制的香料吃掉。

这是我在巴黎请个不太熟也不很聊得来的朋友吃米其林三星时脑海中浮现出的话。当时我正在吃一道据说很贵的鱼排,完全不曾腌制,肉质据说Q弹异常,于是吃起来像极了——蜡。我一边想自己在吃鸡翅才一边不漏痕迹地把那一块蜡吃下去。

那是那晚七道菜的第五道,我们已经相互假笑了两个半小时。彼此高谈阔论着八字撇捺都没有但据说能赚几百亿的生意,颂扬着对方根本还未取得的成就,每一口酒都要慢慢抿着,每一口菜都得细细品着,再尽力生拉硬扯出一些谁也不知道真假的有关这菜的做法和评论——当然结论只有一个,这家店真的好炸了。

吃完那顿饭已经过去三个半小时,送走了朋友我清晰地感觉到——我饿了。于是我穿着自己唯一还能拿出手的正装和皮鞋走进旁边一家阿拉伯人的肉食店,买了一整只烤鸡,蹲在塞纳河边抱着开始啃,就着刚刚打包出来的红酒,只不过没有杯子,对瓶吹。塞纳河的高端游船不时在我眼前开过,衣冠楚楚的人在上面觥筹交错。我想我那时的样子一定像极了当年在沙滩边看着土豪基友装13的时候,只是游船上的人不会突然放下耳机跟我说:哎你慢点吃,鸡腿给我留一个呐。

酒瓶随手一扔,油手身上一擦,回家,回国,回国,回家。

中年的串摊

所以我现在还总经常去撸串,毕竟俗话说的好: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就要吃烧烤。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有的人在奋勇而行,凡事必争半步先,有的人在风口弄潮,想让世界翻天覆地,而撸串的人,则有种坐在角落里讪笑的情趣:你们好好闹腾,我就看看。毕竟烧烤摊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大富大贵也不会在腰子里吃出钻石,市井小民也不会板筋都吃不出肉味,两杯啤酒下肚,面红耳赤都是一样,开口闭口都不外乎有着光芒和悔恨的过往配上有些不甘但日渐颓唐的中年。其实没有谁就赢了谁,谁就输了,都求着,也都求不得。

我突然想一会儿要不开口顺便问问那位东北大哥的故事,细想了想还是觉得算了。这是个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的地方,路程又有何意义呢?

晚安,我去撸串了。

图源:纪录片《人生一串》

 3 ) 码字 | 《人生一串》第一集文案

B站上的分

豆瓣上的分

评分镇楼

夜幕降临,人们开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从炕头小酒,到酒店大餐,这个庞大的选择谱系里,很多人钟情于街头巷尾、市井里弄,只有这个环境配得上他们想吃出点儿境界的企图。大家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这话简直就是为烧烤量身定制,尽管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但我们还是走远了一点儿,寻找了一些更别致的味道。串儿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那肉,则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长夜漫漫,我们即将看到,烧烤摊儿上的王者:肉的传奇。

小猪肉

西昌,位于大凉山下的安宁河谷,发源于凉山彝族的长签火盆烧烤,是整座城市最常见的晚餐。西昌的烧烤,自带汉彝混居的气质,总是在野性中充满了秩序,也在秩序中显露出野性。

下午五点,每天的烧烤大趴按时开始。没人组织,肉食者都是自发而来,置身于这个非常魔幻的气氛里,吃肉的幸福和满足,都得到了升华。提供这个食肉场所的,就是这哥儿们,一个嗜酒如命的老板。

到这儿吃烧烤的客人,很多是冲着一道凉山小猪肉。小二哥家的小猪肉好吃,不是靠香料、鸡精喂出来的。这种大凉山里出来的天材地宝,既有家养土猪的岁月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嫩口感,这种跑山猪,只能到凉山里的彝族人家才买得到。

彝族大姐处理小猪的方法,粗犷(guǎng)中透着讲究。烧干蕨草和松塔给猪褪毛,蕨草和松鼠的香味儿渗入肉里,你可以吃出清新而又充满活力的意境。彝族人烧烤猪肉历史久远,手段复古,经验老到,这儿才是西昌火盆烧烤的发源地。小猪肉的处理,略显简单粗暴,连皮带骨剁成大块,最大程度保留猪肉原本的味道。调味料只有小米椒、蒜蓉和盐。轻微的蒜香,新鲜的辣味,渗透到肉里,是西昌人喜爱的一种味觉刺激,最后加上香味独特的菜籽油,小猪肉才能烤出最好的卖相。

有了长长的竹签,肉直接伸进火里烤,这是野外烧烤才有的待遇。凉山小猪掌控者小二哥的生意,今天的小猪肉品质给力,二哥招呼起客人来,也是底气十足。

也是小猪肉

傍晚六点,吃肉高潮如约而至。这一个个熟悉小猪的刁钻胃口,你可糊弄不了。跟其他肉类不同,凉山小猪肉是带皮烤制,猪皮细嫩厚实是小猪肉的精华,烤到颜色金黄时,是最好的火候。肉皮外面焦香,里面充满胶原蛋白,混合着肥肉烤出的油脂,又香又弹,口感奇妙。大块的瘦肉很有较劲,越嚼肉味越浓,再配上辣椒、黄豆、芝麻磨成的蘸料,别提多香了。

晚上吃烧烤,是朋友间心照不宣的约定,有酒有肉有美女,怎能少了小二哥呢?

凌晨三点,曲终人散,小二哥仍然意犹未尽,但他清楚,明天这样的狂欢还会到来,凉山小猪肉的魅力,谁都无力抗拒。

翻过大凉山,我们到云南昭通,品尝一下牛肉小串带来的另一种滋味。

五十,一百,在云南昭通吃烧烤,你得这么点菜。这种牛肉小串鲜嫩入味儿,一口一串,吃起来很有意思。

牛肉小串

昭通牛肉小串,让人欲罢不能,真正烤的地道的是当地回民。马思是昭通烧烤大师级人物,如今得到真传的,就是他的两个儿子。

回族是昭通第二大民族,这里有专门出售清真食品的市场,最好的黄牛肉就出自这里。最早昭通做烧烤,用的是干不动活儿的老耕牛,老牛肉做成小串,才能有更好的口感。如今供肉的任务,已经由老牛交给了小牛。

昭通小串费时费力,为了最终细嫩入味的微妙口感,穿串老手也得忍受折磨。(马思儿子:每天串一万五六千串。)

傍晚,每个烧烤店都会有一阵大战前的平静,马思和两个儿子,却要开始一项秘密工作——昭通小串的灵魂:卤汤,需要每天熬制。回民祖祖辈辈烹制牛羊肉,配制香料很有心得。昭通上百家小串,味道的细微差别,就在这锅卤汤里。

还是牛肉小串

昭通小串,本地叫把把烧,整把烤制,单点不卖。刚煮的卤料,是为了配合一种全国少见的烤法。烤之前,先把小串浸泡入味,然后猛火快烤,锁住味道。鼓风机的加入让火力暴涨,小串,需要不停翻转,令人眼花缭乱。牛肉小串,烤到六七成熟,撒上云南人最爱的干辣椒提味,牛肉与辣椒是天生绝配。在昭通,辣椒放不够,容易破坏气氛。昭通小串儿,是烧烤的艺术,又嫩又辣,掺杂着一丝丝卤香回味,一旦吃上,根本停不下来,它给这座边城的夜晚增添了味觉的情趣。然而,如此美食,外地却很难吃到,枉费了昭通三省交界、四通八达的好位置。

有一个地方,相对偏僻,却在八十年代,就把孜然的伟大,传遍了全国,堪称中国当代烧烤的启蒙者。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喀尔曲尕,为数不多的罗布人村落。在这与世隔绝的沙漠里,男人们都是烧烤行家。今天,罗布人乌斯曼,要做一顿红柳烤肉。如今,红柳烧烤风靡全国,但只有这种,刚从树上取下的红柳枝,才带着植物香味,而不仅仅是一根串肉签子。罗布人烧烤,属于烧烤家族里的自然流派,烤肉之前才开始用木头炼炭,这是罗布人最讲究的烧烤节奏。

红柳烤羊肉

羊肉,是最能体现烧烤风味的食材,在吃羊底蕴极为深厚的新疆,尉犁罗布羊是公认的极品。羊肉够好,烹饪的要求就不用那么苛刻。罗布人烧烤,没有其他调料,只用一把粗盐,就能把罗布羊的鲜甜释放出来,这种做法非常高级。

吃肉的动静儿,是对罗布羊最好的赞美,从沙漠来到尉犁县城,罗布羊的吃法变得更为丰富多元。

在县城边,阿不都开了家烤全羊店,除了他自己,店里还有三名服务员,两名烧烤师傅。小店紧邻国道,顾客中大车司机的比例最高,只要时间允许,他们都会点几斤阿不都的烤全羊。司机们常年走南闯北,哪家的肉好吃,他们比谁都清楚。

烤全羊

在乡下,阿不都养了一千多只羊,烤全羊不能光靠手艺,必须用本地的罗布羊,才能做出阿不都恪守的味道。

罗布人宰羊,有个诀窍,捆住三条腿,留一条腿挣扎,这样血放得干净,羊肉没有膻味。剥羊皮也有窍门,在羊腿上穿洞吹气,肺活量够大,可以吹得羊皮肉分离,全身鼓胀,这时候剥皮,就会极为轻松写意。

汉族春节,周围工厂停工,阿不都每天只能卖七八只羊,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可以卖掉几十只羊。烤全羊比单纯烤肉复杂得多,为了热力渗透,大块骨头要剁开、敲碎,肉厚的地方也要划上几刀。腌制,是个性化烤全羊的差别所在。阿不都家的配方,是他爸爸定下的,那是一个只在自己家里烤羊的民间高手。

馕坑,都是阿不都亲手修造,这个店里最小的馕坑,也足以安置今天的六只羊。一切就绪,一个最玄妙的操作来了——往馕坑里撒盐水,熄灭明火。馕坑是靠滚烫的四壁烘烤羊肉,高温水蒸气可以让肉质更嫩,水的妙用,让阿不都的烧烤境界,得到了升华。馕坑最后要完全封闭,保持住里面的温度和湿度,打磨多年,阿不都烤全羊的细节设计,接近于完美。焖烤一个小时后,羊肉的火候到了关键时刻,馕坑是不能随便打开的,我们请阿不都,开始他的表演。(#通过闻味道)

真香

羊肉烤好了,阿不都会挂在外面展示,经过这里的人,一般很难把持得住。今天,几个客人从吐鲁番专程过来吃羊,在遍地烤肉的新疆,这种跨越了几百公里的认可,阿不都唯有靠一只优秀的烤全羊以示谢意。阿不都烤全羊是馕坑烧烤与罗布羊的完美结合,外酥里嫩,外皮吃味儿,里面吃肉,罗布羊的鲜嫩肥美,被阿不都诠释得淋漓尽致。

下午七八点钟,今天的六只羊卖完了。年轻时,阿不都只身到乌鲁木齐闯荡,回来时,已经有一位姑娘相伴,到了尉犁,减肥成了这位姑娘的永恒课题。阿不都可以享受温情一刻时,在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湛江,夜生活在刚刚开始。

烤生蚝、大排档,没有这些,一个湛江的夜晚纯属虚度。绿林食坊,是湛江最大的大排档集中地,每家档口的招牌上,都能找到蚝字。本地人阿妹的,叫“湛江烧蚝王”。

烤生蚝

生蚝长得比较特殊,两片贝壳一大一小,撬掉小壳,剩下的大壳,就是一个完美的容器,天生适合烧烤。一经加热,蚝肉会渗出汁水,加入蒜蓉,可以激发生蚝的鲜味儿。如今炭烤生蚝火遍大江南北,但无论在哪儿,蒜蓉都是烤生蚝的最佳伴侣。在湛江,本地人还喜欢一种原味吃法:不开盖,不放调料,直接烤熟,这样的烧蚝,鲜味最足。酱油和芥末调成的蘸汁儿,是原味烧蚝的常见搭配,品尝原味蚝,请牢记过来人给你的建议:蚝里面的汤汁千万别倒。

湛江三面环海,水产丰富,生蚝的品质极高,其中官渡河入海口的官渡蚝,更是蚝中极品。每年清明前投放蚝苗,今天,官渡镇三角村的阿平,要去投放今年的最后一批蚝苗。

官渡是生蚝的育苗基地,很多外地蚝都是在这片海里,留下了它们的童年记忆。官渡蚝个头不大,最少也要两三年才能采集,但海边天气变幻不定,一场大的台风,蚝农就会颗粒无收,损失惨重。所以阿平,有时也拿两年蚝回去烧烤。十几年前,很多内地人还不知道生蚝的样子,更别说入口品尝,不得不说,烧烤,才是生蚝普及的幕后推手。

生蚝

接受调味和炙烤的生蚝

宵夜,并不只是城市的专利,在三角村口,阿平和弟弟三毛,开了个“老地方”大排档,专烤官渡蚝,村里人家家养蚝,但很多人还是天天“老地方”。正宗官渡蚝,肉质Q弹,细嫩爽滑,不像某些大蚝缺乏嚼劲,这种品质上的差别,不是靠个头大能够弥补的。阿平跟东北师傅学的烧烤,下料稍重,虽然生蚝是当天的,足够新鲜,但除了提鲜的蒜蓉,他还加了自制的辣酱。甭管天南地北,重口味是夜宵的统一气质。

在“老地方”吃蚝,就像去邻居家蹭饭,没有高谈阔论,嘈杂喧闹,只有安然地享受美味。生蚝味道鲜美,营养也非常特别,村里的理发师最近常来,对他来说,小小贝壳,就是男人人生的味道。

阿平的蚝,无论三年两年,都是两块多一个,基本属于赔本赚吆喝,但村民喜欢这个味道,留恋这个地方,所以阿平还会和三毛一起,把“老地方”开下去。

小二哥在航天中路的另一端,又开了分店,让二嫂管理,从此两人只有凌晨三点才能见面。

朋友帮阿不都开了网店,快递让他额烤全羊走得更远了。

马思基本退出了烧烤界,光荣加入看孙子的行列。

烧烤的江湖,每一刻都有新人涌现,而肉,是永远的主角。几串烤肉,一杯美酒,这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这就是平凡热辣的市斤人生。

看字吧


就是觉得文案很好,很想记录下来。错别字大概是有的吧。只码了文案,片中那些受采访者说的话没码。为什么全码了?因为比较闲,而且不想有些话失了前后语境,小括号里打解释也麻烦。也没给特别优秀的句子强调加粗,各位喜欢哪句,自己判别复制,就够了。剩下五集,接下来每天一篇。

图片来自网络

 4 ) 鉴毒师们阅片上千,依然拜倒在Ta的脚下

《人生一串》

不适宜人群

想减肥、控制不住自己的人

鉴毒评分:8.8

看到图片,我想你已经感受到了这股邪恶的力量——

让人忍不住的咽口水。

在中国人的饮食中,有一样在深夜中极受男女老少追捧的美食,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喝着冷饮配上Ta,约上3、5个好友,仿佛这就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一餐。

没错,说的就是烧烤

而这样一部以烧烤为主题的系列纪录片,每分每秒都在挑战你的视觉、味蕾神经,就算是身经百战的鉴毒师也未能幸免,看片上千,依然拜倒在美食的脚下。

在敲打这段文字的时候,小毒已经决定晚上的宵夜吃什么了,而在鉴毒师的评价中也透露出了深深的“忠告”——

减肥千万别看、深夜千万别看、控制不住自己的人千万别看。

@ll.肉丸子.:这世间有什么是让万物生灵闻风丧胆的?答案就藏在烧烤桌前的一张张笑脸里。

@你神经病啊(9分):文案稳中带皮,音乐激情四射,配音老司机没跑,很骚的烧烤纪录片,看得你欲罢不能。

@Tannin大象姐姐是逗比KK(7分):看着画面里炭火上滋滋翻腾的食材,真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烧烤之旅。

 5 ) 看过这部纪录片,连撸三天串

以《舌尖上的中国》领衔的美食纪录片,想必是很多人的佐饭神器,有《小海鲜》这样以食材为主题的,还有《寻味顺德》《新疆味道》《云南味道》《老广的味道》这种以地域特色美食为主题的。最近出了一档纪录片,它是中国的一种家喻户晓的烹调方式,也是大街小巷里最为吃货老饕钟情的夜宵选择,它就是看似简单但操作难度系数高达9.9的烧烤。

在成都,烧烤被称为“鬼饮食”,这种昼伏夜出的美食遍布在各个犄角旮旯,一年四季生意火热,邀上三五好友,就着冰啤汽水,那滋味,再过瘾给劲不过。

在B站新出的《人生一串》中,就将烧烤文化放大,让观众看烧烤、品烧烤、忆烧烤,就着夜幕,用一串烧烤解决人生中的种种难题。

大概因为B站是出品制作方,《人生一串》中有浓浓的B站风,光看每集的名字就能感受:“无肉不欢”,“比夜更黑”,“来点解药”,“牙的抗议”……再加上有点中二鬼畜的解说词,这种搭配,真的很像烧烤与孜然辣椒的搭配——刚刚好。

看这部纪录片,你大概真的需要点一份烧烤外卖,边吃边看方能坦然应对。

第一集就满足了大部分观众的欲望和喜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无肉不欢”

烧烤的肉类食材是真·讲究。

四川凉山西昌市,说到这个地方,四川人瞬间想到的可能都是火盆烧烤,不管是数九寒天还是三伏夏日,亲朋好友皆围坐在炭火炉盆前,大根的竹签上穿着大块的肉,不管你在生活中是怎样的绅士淑女,在火盆烧烤的大肉前,你都是直接用手的粗犷食客。

小二哥火盆烧烤不知道是不是西昌最好吃的火盆烧烤,但一定是最火热最西昌的火盆烧烤。

他家的肉来自凉山跑山猪,肉质紧实但不柴,肉皮Q弹有嚼劲。

爱吃西昌火盆烧烤,美味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能和兴味相投的亲戚老表、知己好友把酒言欢,在闹哄哄的场子里,“扯”起嗓子聊天,才是这一餐烧烤的精髓。

云南昭通的牛肉小串是“把把烧”的形式,从过去的老牛肉到现在的小牛肉,口感变了,美味却没变。

“中国当代烧烤的启蒙者”——喀尔曲尕,保留着最原始风格的红柳烤肉,刚削出来的红柳签,大块的罗布羊肉,一把粗盐,这高级的做法保留了羊肉的香气。

喀尔曲尕的羊肉是烤串,那尉犁县城的烤全羊,则是让罗布羊的肉,浑身上下都成为盘中美餐。

烤前

烤后

广东湛江,三面环海,这里卖的可能是全中国最便宜的烤蚝。

蒜蓉去味提鲜,就着汤汁,才不辜负每一颗生蚝的价值。

很多老饕都是无肉不欢,像烧烤这么火辣重口的烹调技术,配以大肉才能让这种原始的美味凝聚其中,烤肉就酒,生活滋味越喝越有。

无论是美国的红鲤鱼、英国泰晤士河的大闸蟹还是丹麦海边的生蚝,但凡一出“泛滥”新闻,中国的吃货就蠢蠢欲动想要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也对,中国食客是能把泛滥物种吃成保护动物的神秘存在,我们吃得多,吃得精,吃得怪。

第二集“比夜还黑”说的就是中国吃货对食物的“容纳度”,让食材瑟瑟发抖,它们的黑夜随着夜晚的到来,随着烧烤摊的炭火,来临了。

吉林辽源的烧烤摊主小军,他是蚕蛹世代的天敌。

蚕蛹、飞蛾、青蚕,都不能逃过宿命的残酷,在小军老板的碳炉前,它们都是顶顶美味、营养价值极高的食材。

广西百色的烧烤界,有位奇女子萍姐,她的拿手好菜是——烤猪眼睛。

被它盯着,你方了吗?

还有“男士的加油站,女士的美容院”——猪鞭,刺不刺激?

“爱吃”福建人的广州人,喜欢吃活物,在烧烤架上,尚在残喘的螃蟹、鲍鱼、大虾、象拔蚌,都是直接火烤。

川渝地区的烧烤界有道名菜,不用穿串,用锡箔纸包裹容器直接上火烤。很多外地人觉得重口味,但它软糯绵密的口感却是很多食客的心头好。

烤脑花

吃哪儿补哪儿的idea不知道是谁最先发起,但很多人最初吃脑花,就是抱着这个想法。

徐州最有型的烧烤老板老王,他店里的招牌叫“老球嫩腰”。

老球即羊球

嫩腰即羊腰

食客们大快朵颐,而公羊却只想捂紧自己的下半身。

看完两集大肉和重口味,再喜欢烧烤可能都会觉得有点腻了,那就需要一点解腻良药,就是顶起烧烤界半边天的素菜。

索性就再“来点解药”

辽宁锦州的铁合金,有着烤干豆腐卷这款让东北老爷们儿竞折腰的美味。

湖南长沙,一家父子开的小店,能让减肥期少女放弃减肥大业,在深夜前来觅食。或许比起大肉,吃点小菜,能让如她一样的女孩享用得更心安理得一些。

吉林长春有家店,招牌是烤土豆,这家店相对于“鬼饮食”的路边摊,规模大了不少,还有电梯传菜,但和其他烧烤店一样,幸福感是满满的。酥脆的裂壳声,一秒让人馋虫大动。

云南建水的特产豆腐也是烧烤界一绝。这个小城的时间很慢,享受美食的时光被拉长了。西门烧烤店里没有西门大官人,而是有位豆腐西施,很多小伙来吃都是为了她能亲自烤一烤豆腐。或许这一刻吃的早就不仅是建水豆腐本身,而是一种氛围。

湖北宜昌有位茄子妹,她的拿手菜是烤茄子,一手烧烤技能不仅让她在街头烧烤男人帮中独树一帜,认识了很多慕名而来的食客和老主顾,还让她收获了隔壁的烤生蚝的覃哥。

夫妻搭配干活不累,茄子妹的烤茄子有着常见的蒜泥,还有独创的溏心蛋,一口下去,只想说“老板,再来一根”。

烧烤的故事尚未结束,后面还有什么惊喜,你得自己去发掘。

烧烤是最富有烟火气的美食,它的制作过程是真·烟火缭绕,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市井街边,一个小小的摊子就能撑起一片天,甚至家传几代。

烧烤对食客而言,是三五好友的深夜食堂,每每此时都能边吃边聊交交心,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

烧烤对老板而言,最初是谋生的手段,到后来成了人生的一项大事。起早贪黑且不说,每家烧烤摊都有自己独创的秘制调料,足以见他们对烧烤的匠心。

小军老板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老板,可当了老板才发现真的不容易。

老王的店叫“一家人”,因为曾经有位食客大姐说这个店就像家一样。

茄子妹的小摊因为城区改造,生意受到影响,老公覃哥很发愁,茄子妹却淡然处之,她没有汲汲利益的欲望,只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笑容。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门口的烧烤摊,老板是夫妻,国营厂慢慢不景气,他们在楼下摆了摊位,那是素菜五毛,荤菜一块的时代,味道很好,份量很实在。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愿景目标,每天迎来送往的都是街坊四邻,那时的我,觉得烟火中的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手中创造的味道是最好吃的东西,辣到我飙泪,也要哭着吃下去。

突然有一天,夫妻俩没出摊,而且再也没出过摊,一打听才知道,女儿毕业工作了,夫妻俩的任务暂告一段落,不卖烧烤,回家养老了。

后来我也吃过很多家烧烤,有露天的,有店面的,物价随着大流上涨,味道却始终不如他家的好吃。我知道这可能是心理作用,但事实就是这样,眼前的再好也未必赶得上记忆里那些五毛一块的小串。

你记忆中的烧烤串儿,还在那个地方吗?

 6 ) 豆瓣9.0,这部片就是你减肥天敌

不散作者 | 判官赵

宵,本身就是夜的含义。

《周礼》有说“禁宵行者,夜游者”,到唐朝却逐渐发展出夜市,而四十年前黄河以北由广州传过来的宵夜,和北方酒肉文化融合,南方则是铺洒张扬的大排挡,天南海北,多种多样,各有风采。

与白天的生产功能不同,夜间更多具备一种消费功能。下班了,约不约得上人无所谓,自己独自整两杯也可以,不需要保持白日里的精致矜持,小酒小肉,都是对工薪阶层最好的抚慰。

我们如今追求的宵夜,大多是对白天食物的补充,也是对中国家常一日三餐以外的追求。吃什么不重要,在那儿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吃。

对群居属性十足的中国人来说,火锅、小龙虾、烤串、下酒菜这些“起火围炉”的食物是夜晚闲坐扯淡的最佳搭配。而这些繁杂丰富的深夜美食里,烧烤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在人们对中国版《深夜食堂》和《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大为失望时,一部专注烧烤、豆瓣评分高达9.0的纪录片横空出世。

嗯,终于播了,这个穷逼剧组经历一路坎坷,从2017年延迟到到2018年,5月推到6月,可算播了,也可算要火了。

本片由旗帜传媒与B站联合出品,共分六集——“无肉不欢”、“黑暗料理”、“来点解药”、“牙的诱惑”、“骨头骨头”、“朝圣之路”,摄制组历时数月(中途还捡了只狗),奔赴全国几十个城市(目前已出的两集里就包括辽源、尉犁、徐州、西昌、凉山、昭通、百色、广州、湛江),探寻各色烧烤小店(主要是路边摊),拜访靠独门绝招行走江湖的烧烤师傅(都是社会人),召集各路熟知烧烤美味及隐秘小店的美食达人(撸串群众),只为呈现国人的烧烤情结。

目前已经更新两集,点击量很大,看的人很馋,推得人很多,但不散本篇,才是最有深度的。(作者是内部人员我会说?)

众所周知,中国人爱吃,也会吃。

从远古伏羲以火炙肉,中国饮食烹饪经历了火烹、石烹、水烹、油烹四个发展阶段。无论震古烁今的八大菜系,汇聚菜品精华的火锅、令人闻风丧胆的黑暗料理,中国人在“吃”上面,永远有话可说。

不要和我提法意日的料理。中国人的味蕾与身体,早已被中国菜调教的服服帖帖。

而从唐朝出现夜市到宋朝发扬光大的烧烤,是当下百姓街头文化气息最具代表性的呈现。

肉、骨头、素菜、内脏、虫。。。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师傅们烤不了。

尽管近几年中国菜谱里增长最多的是火锅和日式酒馆,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聚在一起撸串喝酒,才是深夜的必备曲目,而绝非泡面和所谓日式中华料理所能代表的,梁静茹都不敢给它们勇气。

重辣重盐无所谓,油腻更是必不可少,有外人常嫌弃中国菜油腻浮夸,然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变迁里,平均每七十年就有一次大灾荒,饥饿是写在骨子里的基因,以至于什么时候都想着吃,吃是人生的一大要事。

中国版《深夜食堂》在国内上线,其照搬日式风俗美食人情的行为不仅受到八方谴责,也引发新一轮的“宵夜正义”,这些属于中国本土的正义扬言要秒杀各路外来货中存在感最强的,就是串儿。

日本“深夜食堂”里,老板和厨师跟客人是公共关系,美食背后是人格魅力,精致背后更多的是无声悲感。《深夜食堂》在对日本文化符号移植中,完全忽略了属于中国人的宵夜特点。不同于日本冷感寂静夜食文化,中国的宵夜讲究热闹喧嚣的烟火气。

不需要各种仪式感,各类不同阶层的人群聚集一块,情绪热烈,吵闹喜感,感染我们的其实并非是吃,而是后半夜出游的人群,放肆大胆,奔着的就是以吃宵夜为名尽情宣泄的劲头。

我们要的,就是躁起来。

《人生一串》里,没有所谓专业性的点评(文案皮得很),没有杂七杂八的背后故事(老板社会的紧),没有权威和说教,只有市井的口口相传,所有的一切只服务于烧烤。

同事同学替老板捎句话,这儿的串不错,行,咱们今天就去吃。所有的一切只服务于烧烤。镜头如同引荐者,带观众去探寻街角巷尾的饕餮盛宴、美食人情。

《圆桌派》陈晓卿一期曾说,深夜食堂不是果腹,更重要的是品尝美食和交往。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后,人们渐渐开辟出办公室、小酒馆、小饭馆到家的“第三空间”。这个短暂自由的空间里,你可以大肆痛快吃着不健康的食物,和不相识的人进行社交活动,仿佛是当代的“风陵渡口”,纾解、蕴藉、共鸣和沟通之外,美食入口分泌多巴胺引发肉体快感的背后,寄托着白日里虚无缥缈的精神需求。

生理的背后是心理,美食的背后是情感。

宵夜最完美的归宿属于城市。《人生一串》去了几十个城市(穷啊,经费困难),大都市,小城镇。

全球有一半人口不到30岁,他们中一半都居住在城市中。而“夜生活”指数是这些年轻人眼中很有吸引力的一个指数。宵夜是属于城市的附加产物和寄居蟹。

然而生活方式在快速发生变化。

中国人从来不是喜静的民族,夜晚的声势和张力被某些细小琐碎的问题压制着,脏街夜市需要整治,碳烤升起的烟火逐渐被电烤取代,夜行者的发泄和快乐牺牲了一部分代价。

例如那些无证执照的小摊,下一次去已经人去摊空,老街某角的老店,烟熏火燎的炭烤,渐渐消失在视野中被遗忘,再也无人知晓。烧烤也逐渐被并入室内,尤其是一线城市。

坐标:长沙,已经没了

纪录的影像弥足珍贵,《人生一串》捕捉着那些即将消失的记忆。形形色色的摊位、老板、食客、路人以及他们的故事,既有以烧烤为药引的深夜解药,也有那些即将消逝在都市里的奇谈。

《人生一串》真实捕捉当下国人的面貌,为观众展现夜市里的特色烧烤,芸芸众生。烧烤“串”起每一张脸上的故事。

透过《人生一串》的镜头,仿佛片里的人触手可及,他们可以是你楼下的烧烤师傅,是你昨日醉酒的邻居,或者是在某个摊前向人倾诉衷肠的自己。

正是这样一群人撑起了“深夜食堂”半边天。研究统计,宵夜消费水平多数集中在月收入6000——9000的人群,但无论如何其实都应是平民文化的代表。

常言道高手在民间,最极致的美味潜藏于深山老林中,这些年大家越来越中意上山下乡走街串巷,扫街嘴。其实都市里同样隐匿着饕餮传说,中国的无执照烤摊,里昂日本的下水。这些都是属于平民的英雄主义和江湖传说。

《人生一串》当如此或本就如此,寻找都市里的奇谈和传说,美食为引,述说属于百姓的美食传说。中国人的美食经验,绝非仅来自高堂庙宇和权威。

《人生一串》汇集田间地头,高厦深处、从南至北的烤味,百种烧烤,百味人生。中国人的喜怒哀乐,百般情绪仿佛都藉由烧烤肆意挥发出来,而《人生一串》,只是作为“摆渡人”,牵引出国人心中以烧烤挥发的真情实感。

好评绝非只因为深夜食堂与《舌尖3》的差对比出来,而是戳中大多数国人内心一隅。钢铁丛林,县城一角,城中村里,海边闹市,十四亿的中国人总需要那么几个“第三空间”来诉说五千年的哀愁和喜乐。

在当下,约上几个好友,捎上几瓶老酒,去撸一顿烧烤,烧烤海纳百川,市井喧嚣淹没众多情绪浓烈的杂音。

有道是:生于原始,起于草莽,成于江湖,烧烤如是,《人生一串》亦是如此。它发生在深夜,食堂是烧烤,带着真挚而质朴情怀,为国人量身定制的烧烤节目。

《人生一串》,这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深夜食堂”。

· THE END·这是“不散”的 第663 期 文章,饿死了。

 短评

总体来说还是更加网络化的舌尖,家家都是撸串+买菜+准备调料+情感升华的模式,不知道第二季还这么拍会不会有点重复感。不过这里就凸显出第二集的好来了,虽然里面的东西我完完全全不想吃,但加了这么一集就有了一个破局。美食纪录片最重要的一点看来还是别太把食物的意义往上拔,一个馒头要都能上升到文化传承的层面,那我吃着都噎得慌……

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第一集棒呆堪称烧烤安利指南,第二集不敢看,中国人没有什么不能拿来烧烤的,我有点接受无能,有一丢丢害怕😨。

11分钟前
  • 小痕呀
  • 推荐

晚上看的,这把我馋的啊。本身就爱撸串,夏天啤酒和串更配啊。还发现好多特殊的串的品种,感觉有点被吓到了。

13分钟前
  • 世界尽头
  • 推荐

烧烤应该是一个美妙的返祖现象。从石器时代开始,几十万年的进化,人类第一次的快乐体验或许就是围成一圈用火烤肉带来的。

18分钟前
  • 看电影逃避现实
  • 推荐

让舌三的人汗颜吧

20分钟前
  • 五十度灰
  • 力荐

在中国,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25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本来想给五星的,的确是文案满分,看完分分钟想离家出走的节奏,然鹅搜了下大众点评,所到之处皆是没什么人气的小店,当地评价并不高。略失望,感觉被耍了...默默把行李放下机票退了,还是吃楼下烤串吧。

29分钟前
  • 似锦。
  • 推荐

致那些食欲色欲交织的夜晚。把酒言欢,肆意江湖,当代风陵渡。对这片感情很深,啥也不说了,撸起!

33分钟前
  • 判官
  • 力荐

低配版《舌尖上的中国》,什么都在模仿,一点自己的内容都没有,牛皮都要吹破了,能不能不要总是强行灌鸡汤?滤镜太碉堡了,这丫是在做快本还是手机视频啊?

35分钟前
  • 我不是
  • 较差

不健康但是开胃,市井烧烤自有它的迷人之处。解说很B站风格,片子拍的也跟烧烤本身一样烟火气十足。就是什么时候国内美食纪录片能完全摆脱舌尖的影响就好了~

40分钟前
  • 撒旦的表妹
  • 推荐

好吃,夏天不撸串好像没过夏天,喜欢这种有烟火气的节目。

42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力荐

一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馋,两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饿,三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闷,一堆人吃串是为了吹牛逼……

43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力荐

B站已经不再满足于动漫了,来看看B站出品的记录片吧

46分钟前
  • 酱油c
  • 力荐

节奏感挺好的,那些“满嘴油腻”的镜头非常自然,作为一个不怎么吃烤串的人认真求“人生一锅”~

51分钟前
  • carina
  • 推荐

我天 这片子简直有毒 把烧烤拍的淋漓尽致 第一集全是肉肉 好治愈啊 解说词也不错 强推一波 人间烟火气 最美烧烤味

55分钟前
  • 糯米团
  • 力荐

第二集令我非常不适。我不反对吃别人吃猪眼睛、羊睾丸、猪鞭等物,但是我反对食客狞笑地说火上活烤的海鲜在“兴奋地跳舞”,挤眉弄眼地暗示某些食物壮阳,以及特写把蛹、蚕、蛾刺穿在签子上或者活挤内脏的镜头。这很恶心。

57分钟前
  • 唇红齿白章北海
  • 较差

什么是人间的烟火气?这就是人间的烟火气。嘈杂的街道,重口的烧烤,醇香的啤酒。经历一个又一个故事,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过往。

1小时前
  • 嘿嘿嘿
  • 推荐

“尽管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但我们还是走远了一点…”

1小时前
  • 迷宝
  • 推荐

比《深夜食堂》中国版接地气多了,这才叫“本土化拍摄”。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把这几年中国美食纪录片的通病——强行升华主题控制到了一个可接受的程度,更多聚焦于食物与制作食物的人,伴着亮红色的火炭与升腾而起的烟,便是最市井的珍馐;本作的解说者实乃功力十足,熨帖稳健,相得益彰。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