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年幼的他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但他却不肯被囚禁与紫禁城中。建福宫的大火,宫中文物的流失全是溥仪一手造成的。无数珍宝葬于火海,天价文物流向海外,有些至今毫无踪迹。“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庆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不顾芸芸众生,不顾百姓生死,一心贪图荣华富贵,这难道是帝王所为吗?乾隆用尽一生囤的文物被溥仪随意挥霍。。。真是名副其实的败家子儿啊——
1
导演真是太任性了,在其中肆意的播了一段翻版的王家卫,从文案到镜头甚至打光,几乎撷取了王家卫大多数电影的精华,呵~
片尾也竟用了一首科恩的歌,可说是有些丧心病狂的浪漫了。
“一切过往,皆有序章”,不过是杨勇挖了弟弟杨广的坟,却演绎的甚是文艺性感,以及有些许的幽怨。毕竟杨广做了那么多旷古大事,修大运河造福后世,兴科举始破门阀,三征高句丽,及西北巡察的首位皇帝,为唐朝盛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却被自唐的史书以“暴君”二字掩盖……,当然其劳民伤败之过也是难谢其咎。
他只是太心急了,一心想着成为秦皇汉武那样的伟帝,把巨大的工程都集中的那短暂的年月里速成,必然伤民,亦伤国。就像短片中杨勇所说,“做工程是要讲究进度的,进度跟不上,资金链也会接不上,做人也是一样。”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换)雷塘数亩田”,时间(正史)将会渐渐给其一个公正的评价吧(央视已经公允的评价他了)。
他与哥哥太子杨勇之间的争权之事,也不过是每一个上位君王的那些乏善可陈的事。导演也让他们在一个穿越的小故事中扯平了。
一千多年后,一个同样叫杨勇的人挖到了杨广的坟。
“历史的那些事”,字幕把“些”字,拆成了“此”字和“二”字,历史的莫名其妙也大约就是如此吧。
请回答,604.
短片以小剧场的方式给予了杨勇安慰,一种被遗忘或委屈的安慰。但私以为导演也是为杨广说话的,一切不言而喻尽在那几乎占尽全集的向王家卫致敬的小电影中了。极致,而澎湃逼格。
最后那首科恩的《here it is》,也可说是一种恰当的抒情吧。
《here it is》
你的皇冠于此,
你的封印和指环
你的车驾于此,
还有车上的纸板和污秽
你的烈酒于此
你醉酒而卧
你的恶疾于此,
还有你的床榻和痛楚
暗夜于此,
夜幕已至
黎明于此
在此你行色匆匆
现在你早已离去
这里有你的十字架
你的受刑钉和苦行山
你的爱于此
它生长于所愿存在之处
任众人生
任众人死
---献给杨广的歌
2
历史的那些事。
历史是由许多的叉路口构成的,充满了偶然性。当历史把一方推到亮处的同时,更多的是灯下的晦暗。但使其晦暗的是他们彼时的立场,并不代表其本身就是晦暗的,历史的光总是打在胜利者的身上。
这个系列的小历史纪录片,大约就是想说那些历史隐没的角落吧。或者是历史“面子”之后的“里子”,于是,苏东坡主要是个吃货,他的流浪之程就是他的一生。而末代皇帝其实是个中华文明的贼。毫不yindang的赢荡其实原本可以更早的统一六国的。而被后世知识分子仰慕的魏晋名士,其实是一群病态的奇葩……
18年的小纪录片,似乎可以出挑的,越来越是那些方案写的好的,《人生一串》,《如果国宝会说话》,甚至《风味人间》(但风味人间的文案在逻辑上似乎觉得那里不对劲,或许是主题太突出细节有点牵强吧)。前两者共同的特点是,有细节,有情感,有文化,简洁而凝炼,亲民而又有思想。
历史的那些事,这一系列,看似简单有趣,其实也是有认真的观点和态度的。
只是,似乎有点低幼。如果娱乐点再减一分,认真再多一点,或许就更好了。
不过,片头也说了,这是一种“实验纪录片”。实验嘛,自是为了追求一种新奇的成功的。如果不成功,自然也就不再实验了嘛。
一个可爱的剧组吧,全组皆是演员。演的也不错,可自称“我就是演员”了。
3
历史不是虚无主义。
历史是个能量库,当人类遭遇困难之时,就会本能的回望历史。它的能量不仅在那些历史经验之中,更在当下的人看历史的态度和情感之中。
历史是开放的,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都能在相同的历史材料之中找到不同的见解和情感。或许这个小历史纪录片便是这样的一种表达吧。
或许历史有时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于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难道片中的杨勇总是做着同一个梦了,哈……
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作家们也说,历史只是颗挂小说的钉子。可我觉得,历史是个高深莫测的大师。它不是个任人操控没有主见的小女孩,相反,它是个表面随和,海纳百川的老人。当人们以为已经三下五除二的清理掉时,其实或许只是断章取义,盲人摸象,而此时历史抬脚向前走去,身后传来“道可道,非常道”的声音,人们只是看着他扬起的袍角如沐林风,莫名其妙。
在历史深处,光明与黑暗,是两股永恒交错的力量。因果由人,又不全由人。这大约不是一句“历史虚无主义”可以概括的。
4
“历史的重要性”
前几天,在台湾的金马奖上,因有人公然在台上讲台du的话,着实引发了国内一阵不小的骚乱。而在此事的几天后,便是台湾的公投选举。
彼时自己曾说,为什么他们那么想独立啊。独立了他们的历史怎么办法啊,要自断几千年的源头,还是从此向中国上交历史的版权费啊(如果中国愿意)。
但事实上,无论是曾经的港du,还是台du分子,有一些是二代移民,即越南,马来之类的移民,他们并不关心这样的历史。再是,想拥有政权的人,为了政权,他们什么也可以放弃,因为他们的一生是短暂的几十年,只要拥有这一段时间的权力,可以不必考虑国家的历史。
但,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不同于世界任何国家的历史。
在别的国家,历史是比较低的学问,最高的学问可能会是,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他们的权力的合法性也不用历史学来解释,而是哲学或宗教。
但中国的历史里,包含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学问,政权的合法性,也来自历史,为此,每一个新的朝代都花上十多年的时间来精心的为上一朝代修史,在修史中延续并理顺自己的政权的合法性,以此来说明,他们是承继了上一个朝代的政权。
有人说,中国人是最爱记录历史的国家,连帝王的起居都记录的一丝不苟。但也正因此,中国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长久的,最完整的历史。这些历史构成了中华文明的血肉躯体,所以,文明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
5
基于对历史的理解和表达,我也任性的把这一集“请回答,604”,和其中的《here it is 》理解成了是献给杨广的歌。
看完《历史那些事儿》第一集,想写点儿什么,正巧是在酒后微醺的时候。
眼前仿佛觥筹交错,一张张桃花脸,都对着改良版的东坡肉傻乐。
一个比我们早生了900多年的老饕,把被宋朝人嫌弃的猪,安排的明明白白,
把市场上贱卖的羊蝎子,注入烧烤的灵魂
而这个不惧痔疮,大规模日啖荔枝的吃货,
却正是历代骚客心向往之的苏东坡!
但,这却并不是历史课本中深陷政治斗争的苏东坡,也不是用诗文折磨初中生的苏东坡,这是一个rap很溜,厨艺超神,好玩有趣的东坡大大。
讲苏东坡,讲了一集“吃”?节目组喝大了吧。别急,先看一段儿文字: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是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的评价。1930年代应该还没有“吃货”这个词,如果有,我相信林先生也一定会跟本作编剧一样,最后来上一句,“一个自诩平生只为口忙的吃货”。
《历史那些事儿》创作者们的初心,与林先生相似,就是要让在案牍中板着脸孔的苏东坡,活起来。片子里的苏东坡,会恃才傲物,“虽千万人吾往矣”地大力推行猪肉烹饪;也会如被贬到基层的公务员一样,吃荔枝生蚝羊蝎子寻开心;虽然屡遭贬谪,一路向南,却也自得其乐,海阔天空。这也许不是我们最熟知的苏东坡,但却是我们最愿意亲近的苏东坡。
因为,一个这样的苏东坡,才是古往今来茶余饭后的八卦主角,才是万世一系的开心果,甚至,就是喝酒撸串的时候,絮絮叨叨吐槽个没完的我们自己。
我们天生爱八卦,无论再严肃的历史事件,譬如动荡,战争,革命,在学术研究之外,就是比文字记载更为浩瀚,口耳相传的掌故、野史和谈资。我们关注谈判桌子下面的灰色交易,谈论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觊觎帝王将相的奢靡人生,就极端境遇下的个人选择交换意见,归根结底,在微醺的时候,与三五好友一起讨论的,是赤条条的普遍人性。
曾经听过一位学力深厚的政治学者感叹道:“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基本的社会结构还是那几样。”每个时代都是限制之网,每个过客都在带着锁链跳舞,但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的选择,才具有了人性的意义。《历史那些事儿》的创作者在第一集,就抛给了我们一个人性中的普遍难题——当时运不济,“人间不值得”,你是否仍能兴高采烈的活着?这个问题,隐藏在片中时不时冒头的,尼采的格言中,“在孤独中,孤独者将自己吃的一干二净”;但同时,他们也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精彩的答案——“吃货”苏东坡。
“平生为口忙”,整集节目所谈论的“吃”,超越的是中国文人“出世”还是“入世”,“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的难题。认真对待吃喝拉撒,跟认真在基层体会民生一样,都是苏东坡对待生活变故的坦然自若。可以说,节目围绕“吃”这一线索地展开,恰恰逼近了一位中古时期行走在东亚大陆上的精神贵族的真正气质。他不完美,有瑕疵,被抓的时候同样“三秒怂”,遭遇了种种生活和事业上的磨难,但他同样洒脱,通透,拥有强大的包容心和生命定力。你能从对“吃”这件事情的执着中感受到,创作者没少跟东坡先生彻夜长谈,也许也被顽皮的他摆了几道,被逼无奈做了这么刁钻的一集,还为他量身定制了一段,估计他老人家磨破嘴皮子也要学会的说唱。
说到彻夜长谈,就不能不说说,历史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历史应该是发生在漫漫长夜中的,一场永无止境的对话。既然我们无法穷尽时间,那就在杯盘狼藉中,勾肩搭背,一起喟叹造化弄人,一起感怀民生多艰,一起大笑往事如浮云,人生如梦幻 。此间,李白可以是仗剑天涯的夜店king,杜甫可以是个拧巴的朋克,好玩如苏轼的多面体大神也会捉弄你,正如片子里一处精妙的设计,你伸出现代的手想跟苏大文豪握手,人家的手却伸向了早在明代就变了口味的东坡肉。
《历史那些事儿》,恰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对话备好了酒,也开启了一个好客的门。 如果你多看两遍,在笑声中怒吞一口酒气,多问几个胆大妄为的白痴问题,从细节处按图索骥,你也许不仅能看见歪坐在对面影影绰绰的古人,更能透过醉眼,瞥一眼自己,和我们置身的这个时代。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我们都是短暂的,但希望这样的对话,能够长存。
此中的苏轼,是一代宋朝的文豪,我们读他的诗能体会大好河山、思乡之情……但却不曾知晓他还是一个美食家(俗称吃货)发明了许多菜品,至今仍在,特别是发明了东坡肉,肉质细嫩,深受大家好评,因此舒适也成为苏东坡。虽然剧情夸张但是却颇有深意,通过这样搞笑的情节 ,来向我们讲述一个个历史伟人的不为常人所知的另一面。也是一部非常值得大家看的一部电视剧。
因为要满140个字才能发布,所以请欣赏n个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看完并没有感觉获得了多少新知,算是用来找乐打发通勤时间看的一部纪录片。现在的东坡肉其实是明代流传下来的做法,但想必作为美味东坡先生也不会介意借用他的名号吧。魏晋时代文人的精神状态非常的魔幻,痴迷于清谈,用华丽的辞藻去聊很空虚的话题,还伴随着吃五石散来寻求那种特殊的状态,上层知识分子到了这种状态,这个朝代又能有什么好的结果。乾隆对古董古玩的疯狂提拔与盖章,有些破坏了这些物品自有的美感,其实他是一名自私而又自大的收藏者,只图自己的快乐而改变了文物原有的形态。弩取代了弓、刀取代了剑,是能工巧匠采用的新技术带给平民的胜利,装备了新武器的普通百姓有了更强的战斗力,成为了战场决胜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尾瞬间提高了本片的深度。
总体而言并没有获得什么新的知识,本片的侧重在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很浅显的意识知识,在讲述中融入了很多网络的梗,小剧场里的故事更在意了形式,这也是有得必有失的选择,可能起到普及的作用,但是并非很有营养的艺术品,这样的形式好坏暂且不论,至少目前来看并非适合我的选择。
颇具B站文化的纪录片,导演预留的槽点,搞笑的弹幕,结尾的鬼畜。作为一个B站观众必须五分好评,让我们用更轻松的心态,学习到了历史,文化,而且记得更牢。 学到有黄州惠州儋州,东坡肘子东坡肉,荔枝羊蝎子生蚝,仕途被贬的路上也无风雨也无晴,云散明月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身居异乡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搞笑弹幕集锦 【蔡襄】进入了直播间【苏轼教你做美食】 【黄庭坚】进入了直播间【苏轼教你做美食】 【米芾】进入了直播间【苏轼教你做美食】 【辛弃疾】进入了直播间【苏轼教你做美食】 【宋哲宗】进入了直播间【苏轼教你做美食】 【您的父亲苏洵】进入了直播间【苏轼教你做美食】 【系统】蔡襄送出折扇*10 【系统】黄庭坚送出汉服*1 【系统】米芾送出荔枝*100 【系统】王安石已被管理员移出直播间 【公告】宋哲宗送出黄金*999,大家快来直播间【苏轼教你做美食】开箱子
看了豆瓣的一些评论,只能用“迂腐”二字评价,这种实验式的纪录片,除了有点恶搞外,基本没什么可挑剔的,严谨是不足,你们那么喜欢看严肃历史为什么不去读论文?看着众多固步自封的批判,真是为这些人可悲,拥有年轻人的支持才是拥有未来
我觉得很好,真正喜欢历史的人不会只看这个,说糟蹋历史人物也是过分。苏轼是在信件中会写呵呵的人,难道历史人物就应该是语文书里苦闷的形象吗?我相信苏轼本人也会乐呵呵的。国内能让人笑得开心的节目并不多,当有人打破僵局时,我们不应当一味驳斥
3.5。端正的纪录片拍得太多,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很值得鼓励,破次元壁、真人或动画演绎、化用流行梗、融合当下媒介,都让知识传递的过程变得有趣了。
即使是不愿从日不落帝国旧梦中醒来的英国都出了扯蛋英国史,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这样耍耍小聪明的节目?扎根新时代守望旧文化的骚气节目组,认真花心思研究历史,更足够有胸怀演绎它。我们的历史没那么肃穆光鲜自然也没那么禁不起调笑。阳光正好,希望某些说糟蹋历史的好好学习六学去吧。
形式大于内容,并且是为了迎合观众而创造的形式,科普性还是不错的。
第一集笑尿,后面就……麻麻,两集弃
非常棒的小成本纪录片有趣
糟蹋历史,low而且无聊
这种形式呢,喜欢那就是真喜欢。不喜欢那就很多毛病了。
严肃的人搞笑起来是最骚的~有人认为这部太恶搞不严肃,纪录片就该有纪录片的严肃,历史就要厚重。这是一部实验性的纪录片,其实谁规定过纪录片就是那样?这个团队拍过《圆明园》《复活的军团》都是又优质又正派又大气又严肃的,不是不会拍好东西的人,我每期都看了,虽然干货比那类型的较少,但是确实很有趣很下饭,吸引年轻人和孩子喜欢历史,这是一个很好的实验片,值得鼓励。
历史纪录片和网络流行语相结合很有新意,但还可以做得更好。
最喜欢东坡和嵇康的两集,太可爱惹~~总体很不错啦,一是消遣,二是消遣之余让人知道点儿历史趣闻,甚至兴头起来了自己去上网查资料,这不都很好吗,应该值得鼓励啊
缺少主题和干货,主要还是玩梗比较有意思而已。
年轻真好,我是说这部纪录片的主创人员,从创意到文案到表达意图,以流行活泛的形式呈现出来,是年轻人拍给年轻人的纪录片。不过因为取点以猎奇为主,不免也有碎片化的特质,也算是这个时代的特点。虽然大多时候浮于表面,但能让人有一丝丝的收获和思考,已经不容易了。
实在感慨,连纪录片都有了“实验性”。这本就是年轻人的创新,也是给他们看的。我觉得最好的一点是,正经纪录片有很多年轻人看,他们对新式的也包容得很。网络梗的融入是当下的记录,又和历史交织在一起,今后一定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文化风格代表。真的不用太苛刻。而且监制竟然还是代表传统的金铁木,佩服佩服。
作为正经学习历史的材料固然不合适,但如果在已经了解史实和传主很多周边情报之后当作补充素材来看,特别是配上弹幕,真的是爆笑。小剧场有的可爱有的特别尬,几个演员都演得好好啊。东坡你值得一首rap(
bilibili的尝试,作为给入门的人看,不错
与其说纪录片,不如当个历史综艺看吧
有点魔性 这也算一种以丑为美的形式吗?不过也是走心了~为了让更多人走近历史 费脑筋了
尽管形式上借鉴了《糟糕历史》,制作也比较粗糙,但至少做到了内容有趣。这是一部必须一在B站配合弹幕观看的历史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