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斯·安德森的第三部长片《天才一族》是他与欧文·威尔逊合作编写的第三部电影,也是他们合作编剧的最后一部长片。在这之后,欧文威尔逊作为演员的名声越来越大,他们也就再也无缘合作。这部电影源于韦斯·安德森父母的离婚经历,但却与离婚本身无关,而是记录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在离家出走的父亲归来之后是如何被最终治愈的过程。
在这部电影中,韦斯安德森大大地扩充了演员阵容。在《瓶装火箭》中的主要演员只有三四个,在《青春年少》中则是三名主要演员。在《天才一族》中这一数字被成倍地扩充,这是韦斯·安德森电影全明星阵容的开始,《天才一族》中有着三位奥斯卡获奖者以及五位奥斯卡提名者,这也开始体现他在演员和角色之间调和的艺术。
他利用演员的个人特性,相应地塑造了对应的角色:吉恩·哈克曼在演员中左挡右闪,将银幕变成了运动场;比尔·默里再次体现出他的忧愁悲伤以及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格温妮丝·帕特洛倾向于将自己角色心理状态以微小的表情姿态表现出来。本·斯蒂勒的角色时刻穿着红色运动服,以期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足够醒目到被看见。而他也使用了身体上的夸张表演体现这种警觉性。
这种演员与角色的一致性也体现在电影的情节上。罗伊尔·特伦鲍姆向艾瑟琳·特伦鲍姆坦白患病的一场戏让韦斯·安德森相当担忧情节的合理性。罗伊尔谎称自己重病却不小心坦白出了实情,之后又慌张圆谎的情节显得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牵强,两人对角色的演绎却赋予了这段戏以合理性。
然而,这部电影的创作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吉恩·哈克曼在一开始就对角色并不感兴趣,在开拍之后也展现出了逆反情绪。这种逆反情绪甚至到了霸凌韦斯·安德森的程度,导致其他剧组的成员,尤其是比尔·莫瑞需要支持韦斯·安德森的工作。电影中名为Mordecai的鸟甚至中途被绑架并被索要赎金。幸好,这部电影以两千一百万美元的成本收回了七千一百万美元的票房,在风格上,韦斯安德森在今后电影中逐渐强化的摄影风格也初见端倪。
韦氏电影中的人物关注
在这部电影中,韦斯安德森再次唤起对重复性强迫的关注。他电影中的人物这些电影无休止地在创伤重复中陷入困境,又不自觉地地达成和解。《天才一族》在《青春年少》中的马克斯和赫尔曼基础上更进一步,刻画了经历创伤的一大家族。他们各怀心思却又隐而不发,最终只能在郁郁中选择毁灭性的消解方式。观众若是无法理解《青春年少》中马克斯或是《天才一族》中微妙的情感,很容易将这些作品当做是简单的合家欢喜剧。
这种微妙或许是他的故意为之,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往往只给观众提供两种选择:产生共情或是在迷惑不解中看完电影。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背景诠释极少,在电影中,他只给观众提供一星半点的线索以帮助理解。但一旦错过便很难理解其情感内核。在《青春年少》中,整部电影只有两次提到了马克思·费舍尔逝去的母亲,而《瓶装火箭》中迪格南那个75年计划的背后缘由甚至从未被提起。《天才一族》大大扩充了家族的成员,韦斯·安德森只能通过布景的细致传达人物性格。在花絮中,他也表达了这种方式能否正确传达情感的担忧。韦斯·安德森将人物陷入的困境隐藏在电影的点滴细节中,电影中的人物在不动声色的情感中隐藏了自己行为的驱动力。如果忽略了这些细节,观众就很容易觉得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人物是何等的令人匪夷所思。
《天才一族》中的阶级属性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尤其聚焦于影片中失败,犹豫和沮丧的人物:他们渴望成为专属的环境的一部分,并带有哀悼的情绪和对家庭的渴望。在《瓶装火箭》中这个角色属于欧文·威尔逊扮演的角色,《瓶装火箭》中是竭力成人的马克斯·费舍尔,在《天才一族》中则是努力成为特伦鲍姆家族一员的伊莱·卡什(EliCash)甚至是罗伊尔·特伦鲍姆。伊莱·卡什在临近影片结尾的一句话点出了这种渴望:“我一直想成为特伦鲍姆(Ialways wanted to be a Tenenbaum)”。
伊莱·卡什对成为特伦鲍姆家族一员的渴望是不足为奇的,在整部电影中,他都被刻画为努力想被家人接纳的局外人。但是继他之后,罗伊尔,这个本身就姓特伦鲍姆的人则这样回复:“我也一样”。在离家出走之后,他因为没钱的自私理由回到家中,希望成为家中的一员——可是,成为特伦鲍姆需要什么?
在《天才一族》中,韦斯安德森展现了他对阶级性的敏锐感知。从阶级角度来看,罗伊尔和卡什的英文名称royal或者cash代表了两种确定阶级归属的方法:royal是皇家,而皇位是一种可以继承的阶级,除了出生或是结婚,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变成皇家。而影片中罗伊尔的父亲身份也成为了血统关系的印证。而卡什的英文cash,即金钱则是一种更明显的阶级指向。然而,这两者都不构成进入特伦鲍姆家族的充分条件。四个特伦鲍姆以一种独有的方式区别于这两个异类:他们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分别成为金融专家,作家或是运动员。真正作为一家之主的艾瑟琳·特伦鲍姆甚至写了一本名为《天才一族》的书记录这段育儿历程,所有这些都通常被视为追求精英阶层的目标所做的努力。
于是,我们可以认为《天才一族》中对阶级最具决定性的一个因素:文化。艾瑟琳·特伦鲍姆的教育计划为她的孩子们提供了对文化产品不同阶层的理解,罗伊尔所提供的交流和努力则是对这种阶层制度的冲击和企图瓦解。与艾瑟琳具有鲜明精英特性的教育不同,当罗伊尔与他的子孙互动时,他使他们从事与精英阶层无关的活动。在倒叙中,罗伊尔带着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在当下,则是带孙辈的阿里和乌兹在商场中偷盗,向路上的车扔水球:艾瑟琳谨慎地教导孩子正确的文化,罗伊尔希望孩子体验各种文化。
而伊莱·卡什就更难以融入这个家庭,他以流行的方式进行写作。然而相比之下,影片中玛格特·特伦鲍姆为例,她的作品被搬上舞台吸引西装革履的精英阶级而不面向街头大众。这映射出他与特伦鲍姆一家之间最大的隔阂:他不了解文化等级。
这似乎与电影所在的年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天才一族》中演员的服饰从头至尾从未变过,并明显具有1970年代的色彩。而韦斯安德森在花絮中也曾提到,玛格丽特所抽的烟也来自于70年代。于是,罗伊尔就像是1970年代工人阶级男性一个映射。在电影的结尾,他接受了一份电梯操作员的工作,期待加入工会后将获得的丰厚报酬。同时,罗伊尔在向亨利讲话时使用了过时的种族煽动性语言。罗伊尔在电影中被描述为典型1970年代工人阶级男性的刻板印象:鲁莽,未受过精英教育,以及种族主义。
1970年代是美国和全球经济时代的终结。十年间,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失业率居高不下,自大萧条以来,由收入最高的1%人口控制的财富份额首次显著下降。在1970年代,工人阶级的投票致使尼克松的上台。随后发生的是美国经济政策的新自由主义转变,它摧毁了工会,放松了对企业的管制,并将财富转移回了美国社会的最高阶层,完成了经济精英力量的重建。罗伊尔所代表的工人阶级投出了票,最终却并没有迎来好的结局。
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阶级隐喻似乎不止于此,他的前一部电影《青春年少》以众人在学校礼堂里的合家欢戛然而止而对马克斯之后的命运隐而不谈。在每个人回到自己生活的轨道之后,《青春年少》中的马克斯并没有超越自己所处的阶级。而在《天才一族》中,罗伊尔顺利地缝合了家庭的裂缝并在儿子的陪伴中去世。尽管这两部电影均以令人满意的慢镜头结束,其现实隐喻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这种差异性引出了更深层次的话题: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美学是如何助力或是阻碍内容对观众的影响?
结语
从这部电影开始,韦斯·安德森逐渐成为美国电影中一种原始的存在,他似乎拥有无限的信心,热衷于华丽的对话,具有给人惊喜以及提供层出不穷笑话的天赋。他的作品展现出整体感,他为电影中的每个布景殚精竭虑到达完全精确的标准,似乎是在默默培养一个诗意的自我世界。他的前三部电影都在一个封闭的,半排他的,自成一体的世界中拍摄,这让他的电影世界中的人与外界隔离开,自成一体:《瓶装火箭》属于将时间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三个中层阶级的得克萨斯州青年;《青春年少》中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学校中,《天才一族》中则是将视角聚焦于堕落的特伦鲍姆一家。
这些电影都发生在韦斯安德森的架空世界进行,在《天才一族》,尽管电影在纽约进行拍摄,韦斯安德森却刻意隐去了纽约的地标以使电影似乎发生在一个架空的场景中。韦斯安德森电影的形式化还不至于此,在《青春年少》中,幕布被打上月份作为时间的提示,让观众觉得这一切似乎就发生在舞台上。而在《天才一族》中,影片的内容被作为书的内容进行展示。对于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美学产生的影响,一部分影评家认为这种美学造就了虚伪性,阻止了观众与角色的情感互动,他们将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人物比作陈列柜或是时尚衣架:仅有展示的作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丰富细节恰恰是对真实性的保证。
在幕后,合作编剧这两部电影的韦斯安德森和欧文威尔逊都指出他们电影的“寓言般”的品质。在制作电影时,不能认真对待这种过分的风格化和戏剧化。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不断在强调自己的双重属性:它不止是一部电影,也是电影中的舞台或是小说。他在这两部电影中呈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结局,而刻意让观众了解到这种故事的虚构性——从这个角度,观众更能理解到韦斯安德森电影的精妙之处。
《天才一族》(2001)作为韦斯·安德森导演生涯的第三部长片,相比之前的《瓶装火箭》(1996)、《青春年少》(1998)更有其日后逐渐成型、具有辨识度的个人风味。 就像开启一部以Tenenbaum家族为叙述对象的小说,眼前不断累加、跳跃的时空常以小说某一章节的首句作为“抬头”,如同带领我们进入另一世界的咒语,赐予你我在阅读边界、坠入幻想之际的奇妙感受。然而此刻我们享受的并非个人想象力的结果,而是富有创造力的安德森独特、别致的美学产物,这也是这一形式不可忽视的精华。
这种虚拟的沉浸感一开始就不打算制造模拟的“真实”,反而在虚拟和真实感之间找到了平衡。
《天才一族》既保留了人为制造的种种形式精美,也饱含着促使我们动情的家庭滋味——在“Happy sad”式的结局里,我们见证了这一家在一番折腾之下,终能比以往更互相了解与宽容相待,但破镜往往难以重圆,他们只能带着幽默感,原谅过去,接受现在,成全彼此,然后继续生活。
Royal背弃家人,老了破产了才知道家人是最珍贵的财富。他试图装要死,可以赢回一部分家人的关心,可是仍然被揭穿,Chas和妻子对他也并不太关心。只有最后他多次用真心到行动救了Chas孩子的命,坦然离婚,才被家人尊重。Chas对安全过度神经敏感,对父亲无比排斥,也是因为妻子去世的打击。正是如此,接纳悔过的父亲才对他尤为重要。Margot是养女,于是从小被父亲忽视、感觉明显不那么关心她,这是父亲的过错,也让她成了不良少女。她搞不清爱情,只能把自己锁起来却于事无补,最终走出来,和Riche在一起也是唯一的解脱,也给专心研究的丈夫交代,各自好过。Riche网球惨败后在海上茕茕独行,最后才知道他爱着Margot,挣扎后能够重新开始生活。Ethel也只是需要一个真正关心她的丈夫。相比之下,Eli沉迷吸毒幻想,不能坦然面对自己想要的和一些小失败,卑微地想要成为天才们的一员,最终开车撞房子也很狼狈,幸好最后逐渐康复,重新走上正轨。多年后鸟飞回来的一瞬间,他们似乎明白了什么更重要,感慨万千。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小剧情很触动我。Tenenbaums是天才一族,他们曾经个个风光无限,但是他们多年后会这样,只不过是因为不能处理好亲情、友情、爱情的关系,不能正视自己和他人。这些比拥有天才智慧更可贵。Wes Anderson的章回体结构和旁白很有意思,构图和布景依然讲究,而其中冲突(割腕,婚礼追逐)的几场戏也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
再高的智力、再成功的事业都无法填补精神的空洞,人类理应在宏大且变幻莫测的命运前保持谦逊。人生赢家亦会被心灵创伤与飞来横祸打倒,届时高歌猛进时的自高自大皆将化为尘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离开宗教、天伦之乐,以及成瘾物质等各种形式的心灵安慰。
我喜欢所有韦斯.安德森的怪胎电影!
我已经成为韦斯安德森的FAN了,OH YEAH
安德森脑残粉不解释。卡司真完美...
以一种平淡多彩清新的影像和叙事,展现了家庭人际的多个面向,痛苦不再那样尖锐、理解成为可能、但较之一般的小清新又更深刻。这也许便是韦斯·安德森的长处吧。
依旧满是个人风格:放逐与新生,用安德森的方式讲一个塞林格的故事;只是,格调的小既是他的长处,或许也是他的桎梏。
美术还能再强点嘛?Wes Anderson是全宇宙心最细的导演
欣赏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是一种享受,仿佛翻开一本上世纪的童话绘本,匪夷所思的角色,忍俊不禁的对白和妙趣横生的故事,在极致考究的美术风格的包装下,佐以悦耳动听的旋律,所有的不快和惨痛,都被轻松幽默地化解了。
这部电影让我难过了好多天。韦斯·安德森的运镜和剪辑都带着执拗,就是那种明明孤独却又不甘示弱的固执。每个人的哀伤都凝聚在眼睛周围。Margot回忆的段落惊心动魄,全都是亲吻,可就是难过得不行。生死、悲喜、智愚都不重要,他们记得的都是:我从来没有像厌恶自己一样厌恶过一个人。
被韦斯安德森惹出的眼泪,全都是粉红色的。
C+ / 开头惊艳之后向鸡汤一路狂奔。假如没有Wes的视听美学就和迈耶罗维茨的水平差不了多少。确实能感觉到导演掌控力上相比前作的进步,但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对美式中产家庭床边故事是越来越冷漠了。
你有多大勇气面对过去?看看这个电影 释怀其实不难
精心布置的场景很适合刷 ins。Chas 的孩子,Margot 的烟,Richie 的鸟,感觉有些过,好像为有趣而有趣,看久好无聊。拆开精美的包装后,发现礼物就是这个精美的包装。
导演风格过于强烈,以至于剧情平淡无奇
确实有Glass家族的影子吧,还算让人释怀的结尾也蛮像祖伊打给弗兰妮的那通电话。。我觉得导演Wes Anderson很可爱。 另外不得不说摄影和原声都很赞。
前面的节奏还好,后面就坏了。到老三自杀或自杀未遂就应该停了,后面一大段有从高峰跌回平地的感觉。线索多了导演什么的也掌握不住了,有点纷乱,各条都仿佛说完了,各人又都没有进行到位。绵绵软软的片子,挠不到痒处,触不及痛处,还行。
维斯安德森的片子总是充满各种迷人的细节,让人心动。这也是格温妮丝帕特洛所有片子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啦。这种怪鸡的、表达方式诡异的小感情哟~><
1.可能是韦斯·安德森作品中最漫溢着创伤的一部,三个孩子手上的各式疮疤便表征着时时刻刻如影随形的伤痛,而心灵上的创伤与情感上的匮乏、挫败更缠绕着特伦鲍姆一家的所有成员——破碎的家庭与消逝的童年始终是韦斯电影逃不开的母题。2.过于早熟的孩子们vs. 如同长不大的顽皮自私小男孩的父亲,亦彰显出韦斯作品中孩童与成人、天真与老熟的错位。3.这些痛苦、创伤与错位,又被鲜艳到炽烈的暖色(全片唯一冷色场景便是Richie在盥洗池边试图自杀)、层出不穷的怪咖冷幽默、机械而古板的旁白与小说式分章叙事所冲淡或间离。4.大部分镜头为(超)广角镜头,加上2.39:1宽银幕,扭曲畸变与疏离之感横生。5.不少老歌金曲配乐,大加分。6.父亲尴尬拙劣的绝症谎言及其作用令人想及[我的美国舅舅]。7.女儿造型与黄帐篷二人场景似[月升王国]预演。(8.3/10)
友邻道这该译作做《屌丝之家》,不过我怎么觉得更像是Anti屌丝之家哈哈。我觉着这个片头(就像大卫芬奇非死不可中多少多少年后双胞胎怎么了基友怎么样了的终了旁白只不过反过来“多少多少年以前怎么怎么样”)相当非典型,开场与闭幕就算颠倒一下,结构也完全没问题。
一贯的怪咖和赞配乐。Margot那个角色太具个性而格温妮丝帕特洛的表演却浮于表面,不够叫人信服,致使角色让人觉得很讨厌。最后那段很慌张好吗!哈哈哈~(旁白Alec Bald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