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谭

已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动漫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中国奇谭 剧照 NO.1中国奇谭 剧照 NO.2中国奇谭 剧照 NO.3中国奇谭 剧照 NO.4中国奇谭 剧照 NO.5中国奇谭 剧照 NO.6中国奇谭 剧照 NO.13中国奇谭 剧照 NO.14中国奇谭 剧照 NO.15中国奇谭 剧照 NO.16中国奇谭 剧照 NO.17中国奇谭 剧照 NO.18中国奇谭 剧照 NO.19中国奇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中国奇谭动漫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短片集由八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林林》《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满》《玉兔》《小卖部》《飞鸟与鱼》,在观众面前铺陈开一个极具中式想象力和审美魅力的“妖怪”故事集。  其中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古代故事到科幻想象、 从乡土眷恋到唯美爱情、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着中式想象力、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的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是创作者们对中国美学一次多视角的诠释。城市别动队汤摇庄的幽奈同学OVA太空熊猫英雄诞生花儿与少年 第一季FAKEMOTION-唯一的愿望-世界奇妙物语2018年秋季特别篇德宏味道情归巴黎黑客(普通话)幽灵写手第三季撕裂惊爆点(国语版)屠杀公园假如爱有天意2003殊途同归第一季行藏莫扎特传1984国语间谍圣母在上3高达创形者 再起弃黄从正第一季苏庆亮除暴安良2024湾畔倾情第三季8月15日午夜敌后武工队暴风雨暴走拳手母与子三线人家欢乐合唱团第四季百分之十第二季最后机会大学:篮球有人拉屋米名姝 第三季甜心美探怪异爱丽斯梦游仙境1976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第一人称视角射击游戏 终极纪录片月球奇幻旅

 长篇影评

 1 ) 非强叙事慢动画的含蓄与张力——《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中国奇谭第四集

乡村巴士是一种对传统乡村/童年某种流逝的祭奠,

在平淡的叙述中,

对生命死亡的直视,对逝去精神的缅怀,

将情感处理的含蓄和轻描淡写。

但在结尾空景和唢呐声冲击下,

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张力,

平淡中充斥着哀悼,

仿佛寄托了一两代人的无处安放的乡愁。

茫然无依的大雪覆盖的田地,了无生机。

“我“孤独的放着,那似乎还代表着传统的一支支窜天猴烟花。

等待新一轮的农田耕种,

或许也在等待新一轮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传承。

--------

第一集,现代版西游记小猪妖搞事业,第二集,古版聊斋再现人性欲望,第三集,3D仿木偶戏探讨妖与人的异同,第四集,慢动画旧时代乡村儿童志怪幻想曲,

第四集刘毛宁导演的作品, 最大的特色,就是不讲故事不讲道理,

没有强叙事和硬冲突,而是直接将最真挚的感情直接抛出来,

让观众去感受,而不是思考

我看到深受感动的人群,有50岁,有40岁,有30多岁……

一个真挚的导演,把情感克制的表达,把情节缓慢的展现(一开始我也不适应慢节奏了),

我们就真像又回到了小时候,那漫长的时光。

很多情节和画面,也符合70、80、90的童年时光。

那漫长的夏日,抓蚂蚱的草丛间,还有搬个小桌子小凳子,或者举着碗在老旧四合院的门口,举着碗吃饭聊天。 当然,那时也流传着各种奇奇怪怪的老人讲的故事。

看似故事简陋,但可能是大巧若拙。

若是感受得到,接得住,会顿时心生波澜,

任由自己的情绪如扁舟在骇浪中摇曳,无所依靠,不名所以。

虎子走了,王孩儿走了, 影子走了,妖怪走了,神仙走了,

童年的时光走了,单纯的快乐,曾经的木纳恭顺,对未知的尊重,理解与包容,似乎也跟着走了。

再回看现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一切那么快,我们那么急,那么焦虑,那么多欲望,那么多戾气,

连节奏慢一点的,非强叙事的动画片都快要看不下去了。

世界变的太快了,心也变得起伏,我们真的能在内心获得一丝平静和单纯的快乐吗?

好像反而不能了。

动画里也有细腻的细节和前后衔接,细腻的心,安定的心,或许才能看到。

其实他究竟在讲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这是仿佛是一段永远也抓不住,留不下,回不去,斩不断,如鲠在喉,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人生情怀

或许真的要上点岁数,看过世态变迁,才真切体会到这种感受。

-------

全片对情绪的处理很到位,克制、稳健。

镜头:

大量的全景俯视和平视镜头,散点构图杂而不乱,

固定镜头为主,充满了一种安稳平静的感觉。

这个作品张数应该比常规动画要多得多,帧数可能爆炸,耗费的精力也只会更多。

人物动作每一个细节,就必然要画出来一个静帧, 制作时画面里一秒含有的画面帧数越多,播放看起来越慢,制作量就越大。 就像摄像机的拍摄慢动作,比如类似定格展示一个超高速的闪电瞬间,一秒内可达到11000帧画面。 普通电影电视剧一秒23-25帧画面,像游戏一秒内会达到60帧或120帧。

我不知道这个作品一秒有多少帧画面,但是应该可以肯定, 慢速又还有很多微细节运动,制作时是非常费力费时的, 甚至是吃力不讨好的。(因为现代大多数人是不喜欢慢节奏)

比如,切豆腐的细节,上层豆腐微微散开,很慢很细腻

再比如,下雨电线上晃动流淌的雨水涟漪。

人物走路的速度是比常规动画更慢的,加上较高的张数,会呈现一种更慢的感觉。

强行让观众慢了下来,

有一种身临其境回到20-30年前的时光流速,

那时候,一天很漫长,

那时候,没有网络电脑和手机。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从前慢》

全篇有两处使用了上移镜头,一处是标题出现的时候。

上移镜头,故事开篇,旁白「从“我”看到自己有三个影子开始」,

画面起幅是 我和狗子,进入明亮的屋子,

画面落幅是 半夜黑暗的乡村的房屋和远处的农田,

然后伴随着悠远深邃的箫声(不是尺八)。

画面暗淡,箫声幽鸣,预示着不是温情欢乐的故事。

另一处上移镜头,是故事结尾。

画面起幅是 我在雪地田间点燃窜天猴时的背影,

画面落幅是 被白茫茫大雪覆盖的农田和布满白云的天空,一支支孤独的窜天猴的燃放,

伴随着犀利悲怆的唢呐声。

关于唢呐这么两段话: 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唢呐一响全剧终,曲一响,布一盖,全村老小等上菜,走的走,抬的抬,后面跟着一片白。 十年笛子百年箫,千年琵笆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初闻不识唢呐音,再听已是棺中人。黄泉路上人消沉,望乡台上忆前尘。孟婆一汤忘今生,奈何桥上渡残魂,来生再做华夏人。

全片情绪克制和稳健,旁白也是娓娓道来,

却在最后唢呐声响起,将前面的一切平淡,突然翻涌而出,

视觉苍白的茫然,没有视觉重心,

曲终人散,一种悲凉,祭奠之情油然而生。

结束了,

茫茫然的雪地埋葬了,

那些生命的死亡(虎子、蚂蚱、王孩儿),

那时童真淳朴时光(幻想曲)的消亡(我),

恭敬心灵的流亡,乡村文化的消亡,

当一切都在奔向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化,我们的心中似乎遗落了些什么。

没有了传统 没有了生机 没有了童年,

变成了无生气的现代公共厕所,

屎尿回不到农田,人心也回不到过去的淳朴与平静。

----

关于“死亡”:

唯一一个推镜头,给了虎子死去时候。

虎子长疮的地方开出了绿草。

死亡也意味着重生,生命化为泥土,长出新的枝丫。

但是导演并没有闪回对虎子的追忆。并没有对悲伤情绪进行任何烘托和渲染。

比如:虎子,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躺在门口等我回家”。

比如:虎子,也再也不会陪我去听老年人讲妖怪的故事。

以及,我亲手埋葬了被我弄死的蚂蚱。

对于死亡,

这里既不是避而不谈的轻佻,也不是沉痛哀悼的宣泄,

而是朴素的轻描淡写,

画面是稳重的正视的,

虎子长出新芽,是对重生的寄托,

死亡也同样是有生命力的

这看似轻描淡写的漫不经心,却发生了反差感,反而开始戳进人的心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大意就是,我一个人坐在竹丛深处,弹弹琴无聊就大声喊。竹林深处没什么人,只有明月照着我。

这平淡如水的算什么诗呢?豆瓣网友的广播都比这个意义丰富。

什么哀愁、痛痒,连点情感渲染都没有。

清清爽爽,一种岁月静好的美,多少人向往。可能没什么人知道他经历了什么,少有共鸣。

最会说笑话的人往往是最不爱笑的。

一个创作诗情画意的人往往有一颗寂寞的心。

------

文武小学改成岗刘小学,是不再崇尚文武精神,开始注重行政政治经济发展的标志。

学校里的大树也被砍了,谷子应该也不再学校里晒了,生活与自然,被剥离出了学习。

以前挂在树上的当作下课铃的被敲的钢条,也换成了电子闹铃。(机械取代了人)

这一切或许都是在,“后山上那时在建啥场子”之后变化的。

------

从神仙庙的变化,或许也可以看到人心变化。

开篇时的神仙的庙,周围大面积的绿色植物,

亮度较高,有蝴蝶、瓢虫环绕的老庙,还有徐徐的香火环绕,

夏日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以我的童年视角,侧面看农民对庙/对传统的态度,是恭敬的谦和的。

---

中期,我的影子们和虎子,在半夜走到老庙和童子们玩耍。

光线暗淡,土地颜色变成灰色,整体色条变得暗淡无光,

虽然小鞋子还在,感觉庙宇已经开始斑驳残破。

影子、虎子和志怪童子们玩耍,暗喻最后的无忧无虑充满幻想的快乐时光吧。

----

后期,

农田变为暗黄色,枯叶落在神仙头上,秋天场景充满一种萧瑟和肃杀之感。

神仙的面目特写,让我们终于真正看清神仙的样貌。

或许是之前出于神灵的忌惮和敬畏,是不敢贴近仔细看的。

而现在,人们已经对神仙不再敬畏,

“神像的头上没蒙上布,老人们都说,神仙看到自己的家被拆了,就该走了。”

其实并不是神仙走,

而是我们离心中的那份净土,渐行渐远,

我们离单纯淳朴的快乐,渐行渐远,我们离尊敬恭谦的心灵品质,渐行渐远。

我们掌握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多,赚的钱越来越多,

我们的心却越来越膨胀,欲望爆炸,道德缺失,传统漠视。

乡村巴士,又何尝不是鹅笼呢?

我们失去的或许比得到的更多。

伴随着苍凉的唢呐声,

虎子走了,王孩儿走了,影子走了,妖怪走了,神仙走了,坐上乡村巴士走了,一去不复返。

此时小学校内的大树还在

最后,

神仙走后,冬日狂风大雪,树木枯萎,

老庙也被茫茫白雪覆盖了。

我们内心的净土,也荒芜了,冻结了,残破了,消逝了。无人记挂,无人问津。

---- 或许作品也从“走了”“逝去”“消失”的角度诉说着:

人们对自然、对未知、对传统,的那份尊重之态度,渐行渐远。

很多的传统习俗,背后蕴藏了几代人的真实情感和传承意义,而非封建迷信,

我们该继承的是精神,不应流于形式,但我们也不应放任其流失,让情感淡薄,甚至遗忘。

对人,对生命,对物,对作品,对未知,

在心中、口中、行为中,保持适度的尊重,敬畏,温良,柔和,恭敬,

便是传承,便是留下,便是神仙可住的地方。

神仙住的,不是香火不是豪华庙宇,

是我们温良恭谦让的心,是稳重的温良精神态度。

其实神仙,也是我们自己纯真稳健的心灵。

神仙走了,其实是我们的心灵走了,走向了浮华与欲望。

人生何处不鹅笼?

乡村巴士带着人们,驶向了现代,也驶向了鹅山。

当人们迷失在现代化不断膨胀的自我主义中而不自知,

和迷失在过去蒙昧无知而不自知,

那本质是一样。

很多传统,

本不是非黑即白的,不是非此即彼的,

不是单纯的喜欢和不喜欢就是对立的关系,

不是我赢你输,谁取代谁 的机械单一的 零和博弈。

他更多的是厚重的,是包容的,是适度的,

是漫长的体验式的,是和而不同的。

-----

感谢年轻小导演,用动画把我们那个年代的时光,展现出来了。

那回不去的时光,既单纯又美好。

“等到寒冷过去,然后迎来新一轮的耕作。”

期待传统的回归,死亡的重生,生命的轮回。

怀念那回不去的乡愁和旧时光。

唢呐声徘徊在耳边

作者:青泉石上_ //www.bilibili.com/read/cv21272891 出处:bilibili

讨论贴 //www.douban.com/group/topic/281770668/

 2 ) 我看到了中国的传统之美

1.《小妖怪的夏天》

水墨画风没得说。而剧情上,整个故事没有一句提到职场,每一幕每一帧却都是职场的辛酸。最后结局的两个转折也非常到位。如果只有第一个转折,那就是对社会和人性深刻的讽刺。而第二个转折我却更加喜欢,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对大团圆结局的偏好,而是这种绝望黑暗中开出了一朵花的感动,而且逻辑上并不牵强,一切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中。而孙悟空在中国人心里,不仅仅是一个武力值拉满的角色,而是中国人对于破除黑暗,向往光明的精神寄托。

2.《鹅鹅鹅》

看完结局才知道标题的意思。中国人讲故事真的是和西方完全不同,这种含蓄的奇思妙想真的后劲特别足。画风是我很喜欢的,故事是小时候把我吓了好久的鹅笼书生。童年阴影之一啊,感觉真的拍出了我当初内心的恐惧,以及被勾起的越怕越想看的好奇心。阴森诡异中的欲望破而复立。因为没有台词对白,所以配乐起到了穿针引线的妙用。

——————————————————

目前只更新了两集,期待能有依然很棒的后续。国产动画并不需要卖腐和卖肉,能够回到好好讲故事,用心制作上面,当然能够成功!

——————————————————

3.《林林》

白山黑水,濯我红心。林下含芝,授汝长生。不见来路,胡不归去。

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看到的故事也会不同。物种与物种之间,真的可以用“善恶”来分别吗?

虽然这一话是三维,但是音乐,色调,环境等等,处处都是中国传统之美。故事的最后,隔着一江之水的男孩和狼,静默成了一幅绝美的画。

 3 ) 一名无鹅者如何在鹅山社会里迷失了我和鹅?

《中国奇谭 - 鹅鹅鹅》并非意识流,其实有非常明确的主题和隐喻:通过一个送鹅货郎在压迫中失去自我的志怪故事,隐喻了许多 ”被压迫者“ 在被压迫中失去自我、沦为压迫者的现实故事。标题里的 “鹅” 隐喻非常清晰,“鹅” 就是 “我”。

大家好,我是白头豕,今天想当一回破壁人,破解《鹅鹅鹅》的哑谜。

“鹅鹅鹅” 可以理解从动画文本,理解为货郎携带的两只 “鹅”和最后出现的鹅女;也可以理解成两只”鹅“ ,和货郎随着鹅女一起丢失的 “自我”;最终则可以解读成三个 “我”。这个从开头结尾的呼应中即可看明白:

片头说,这里是鹅山,是 “你” 失踪的地方:

而片尾货郎茫然目送狐狸书生走后,说的是:

失踪的不是 ”你“ 吗? 怎么最后变成了三只鹅呢?所以 ”你“ 等于第三只 ”鹅“,“鹅” = “我” + ”鸟“,”我“是 ”自我“ 的意思,”鸟“ 则象征了 ”自由“。

动画的最后一幕,自我和自由都丢了。

要理解这个架构生效的过程,还是要从原著说起。经过自媒体的科普,大家都知道了 《鹅鹅鹅》的故事框架来自于《阳羡书生》。

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 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 前行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善。”…… ……酒数行,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彦曰:“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绮丽,容貌殊绝,共坐宴。 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虽与书生结妻,而实怀怨,向亦窃得一男子同行,书生既眠,暂唤之,君幸勿言。” 彦曰:“善。”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颖悟可爱,乃与彦叙寒温。 书生卧欲觉,女子口吐一锦行障遮书生,书生乃留女子共卧。 男子谓彦曰:“此女虽有情,心亦不尽,向复窃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彦曰:“善。” 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妇人,年可二十许,共酌戏谈甚久,闻书生动声,男子曰:“二人眠已觉。” 因取所吐女人还纳口中,须臾,书生处女乃出,谓彦曰:“书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独对彦坐。 然后书生起谓彦曰:“暂眠遂久,君独坐,当悒悒耶?日又晚,当与君别。” 遂吞其女子,诸器皿悉纳口中

但大家别被误导了,《鹅鹅鹅》虽然故事框架用的是《阳羡书生》,但主题却恰是和原作相反。要读懂这点,恰恰不是关注剧情相同的地方,而是剧情不同的地方。

那动画和原著有哪些区别呢?

  1. 没有了对白,用的惊悚默片的风格
  2. 书生吃了货郎的两只鹅
  3. 故事中的男女变成了妖精:狐生、兔娘、猪郎,还有鹅娘
  4. 最后的鹅精,想要书生带她逃跑,离开这座鹅山

这些变更,产生了本质的区别。原著中 “背叛”主题的故事,变成了《鹅鹅鹅》里的 “压迫”。照着这个思路,让我们简单拉个片,看看动画的文本如何诠释这套逻辑。

片头面无表情的货郎,顶着十年功力的黑眼圈,默默走在鹅山的羊肠小道上:

面无表情隐喻的是主体性的丧失,黑眼圈反映出了肉身的疲惫,这是一个已经经历过异化、失去理想高光的打工仔。就连他的主要劳动成果,运送的人畜无害鹅,也看起来面目狰狞,就像操纵着纺织工们昼夜工作的纺纱机一样:

然后默片风格出现了,旁白用第二人称来讲述了故事的背景。为什么用第二人称 ”你“ 呢?因为 ”你“ 开头的表述看起来就像祈使句,是命令句式,进一步展示了货郎是一个缺乏主体性的身份。

为何用惊悚默片的形式呢?如果仅仅从制作视角看,原作的故事需要大量的对白来支撑,无法在短片里完美呈现;而惊悚默片的形式最适合用简明的动作、表情来传递庞大的信息,才能完成这个极简的叙事。

但惊悚默片对于故事主题也十分契合。”惊悚“ 奠定了 ”压迫“ 的基调,而 ”默片“ 则更加强化了剧中主角的 ”失语“ 状态。货郎不但失去了主体性,还失去了话语权。他的故事,还必须要旁白来叙述。

那么谁是这个旁白叙事者呢?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导演本人,他用一番操纵木偶演戏的口气表现了货郎的客体性。但也可以理解成,这是未来货郎的回忆。

货郎回忆自己的故事,之所以不用 ”我“ 来回忆,而用 ”你“,是因为经过了这个故事之后,曾经的货郎内心已经 ”失踪“ 了,剩下来的这个行尸走肉,已经无法再用 ”我“ 来称呼那个回忆中良知尚存的自己。

接下来出场的,则是上美八十年代经典神作《天书奇谭》的故事里,本该被蛋生降服的那只断腿狐精。故事里希望它被降服,可是现实中,他却成了笼罩鹅山的妖雾,皮笑肉不笑地出现在了货郎的面前:

与原著中书生 ”求寄鹅笼中“ 的谦卑态度截然相反,狐狸书生是靠用伪善所包装的威慑力,压迫这个 ”不听猎人的话“ 的货郎来背他的:

而这个狐狸书生要去的地方,不是货郎原本的目的地邻村,而是那座长得颇像富士山的那座山顶。

然后,狐狸书生就化作青烟钻到了货郎的鹅笼里。可是背上了狐狸的货郎,却在这个羊肠小道上失去了平衡,一下子走得过右,一下子走得过左,差点从悬崖上摔了下去:

这时候狐狸书生在鹅笼里坐到了右边,帮助货郎平衡了姿态,他反而不再左右摇摆了。

这些情节,可都不是原著里写好的,属于作者自由发挥、读者自由心证的空间。

接下来货郎背着鹅笼走到了那个颇像富士山的山顶,打开鹅笼一看,鹅却被狐狸吃光了,还笑嘻嘻地看着货郎,理所当然得好像这一切都是计划的一部分:

这一点对原著情节是一个颠覆性的改造。原著《阳羡书生》里可没说书生生吞活鹅。如果要给这段原创剧情一个对标,我觉得最合适的反而是上美 1987 年制作的动画短片《狐狸送葡萄》。

在《狐狸送葡萄》的故事里,山上的狐狸想占有老农夫妇们的所有家财,却又害怕猎人不敢用上武力。于是它想出了一个高招,给老农夫妻送去葡萄,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好人。

信了狐狸的老农服务,就凭一串葡萄把狐狸当成了好朋友。接下来狐狸把老狼带过来给老农做保安,把野猪一家带到老农的猪圈里。

老农认定 ”自家猪圈里的外资也是自家的猪“ ,把狐狸、老狼、野猪养的肥头大耳,最后却被它们一夜之间掏空了全部家底,人财两空,落到了欲哭无泪、只能互相指责的绝境。

掏空老农家底的狐狸,和吃光鹅笼两只鹅的狐狸书生,都演绎了一个 ”鸠占鹊巢“ 的故事。

那么接下来,故事进入到了《阳羡书生》里的主线,书生与货郎对饮,从深渊巨口中掏出一个又一个惊奇。货郎看到酒,发自内心害怕自己成了狐狸书生的下酒菜

可是丧失主体性的他,只能恐惧到麻木的地步、失魂落魄地顺势作陪:

可这碗迷魂汤真的劲大,灌下去之后,货郎突然就觉得自己又行了,而且还很能打,简直能比山还高大:

接下来的剧情看起来就和《阳羡书生》一模一样,书生和被忽悠得飘飘然的货郎把酒畅饮,狐生吐出兔娘助酒兴,他酒醉睡后兔娘吐出一猪郎作陪,兔娘忙时猪郎又吐出鹅娘来。

但我要在这里指出一个本质的差别:原著故事里,吐出人者,和被吐出者,都是相谈甚欢的:”共坐宴“,”与彦叙寒温“,”此女虽有情“,”共酌戏谈甚久“……

而在《鹅鹅鹅》里的画风,则一边是从容自得的病娇,另一边是呆若木鸡的服从:

这种心主人和心上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沉默场景里,处处透露着 ”恐惧“ 二字。

每个难得呼吸新鲜空气的 ”心上人“, 都在小心翼翼地 ”向上管理“,服侍着自己 ”心主人“,生怕自己做错一个动作、露出一个真表情,搞砸了 KPI,惹怒了”心主人“,会立马从 ”心上人“ 打回 ”嘴边肉“ 的原型。

他们都在妖怪的阶级序列中,被强者压迫着,并且怀着恐惧茫然地顺从着;唯一能够舒缓内心的机会,却是成为更下一级台阶里的压迫者,去压迫一个妖怪链里比自己更低一阶级的弱者。

动画作者们非常精准地把握了原著中, ”吐出“ 这个动作所蕴含的压迫感。因为将一个自主的生命变为滋养自身的食物,是对它最为彻底的异化,古代仇恨的极点也不过 ”食肉寝皮“。所以 ”从口中吐出“ 的动作,表达了主题的绝对权威,和客体的绝对异化,它本该就是令人恐惧的:

所以我说,《鹅鹅鹅》的主题并非原著的 ”背叛“,而是重点刻画了 ”压迫“。当每一个丧失主体性的被压迫者,又想通过压迫 ”心上人“ 而找回主体性,就构成了一个鹅山版的阶梯式社会。

而这个故事相比原著剧情而言,最颠覆的一个设计是,货郎竟然自己也想有个 ”心上人“,只不过想要拥有自己的 ”心上人“,你得有站在更高台阶上的权力。

但是这名货郎,现在且不说没有房产、车产,他连鹅产都无了。

但是还有比货郎更惨的,就是猪郎口中吐出的那位鹅娘。比起在猪肚子里不见天日的鹅娘,货郎还多了一些东西,那就是自由,他至少是曾经见过这座鹅山之外的故事的,知道在狐狸书生的妖雾笼罩之外,可以有多么美的晚霞:

可是当鹅娘趁着大妖小妖睡着时,卑微地央求货郎带她逃出这篇鹅山,宁可成为货郎鹅笼里的一只鹅时,货郎犹豫了,他犹豫了!

最为关键的一点,货郎犹豫的并不是猪郎、兔娘、狐生醒来之后,他一介凡人能怎么办,可以带着鹅娘逃多远……

他犹豫的是,害怕鹅再有鹅,而自己并不是那个能够用巨口统治鹅娘的猪郎。

在犹豫的这一刹那,本身因为妖怪的控制而陷入一无所有、沦为无鹅阶层的货郎,竟然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否确保鹅娘的一无所有,而成为一个有鹅阶层……

当他身为无鹅阶层,却希望成为有鹅阶层的这一瞬间,这座鹅山弱肉强食的规则就如酒醉苏醒,重新回到了现实中。于是一切改变在因果逻辑上都晚了:

货郎不但失去了鹅笼里的两只鹅,也失去了一只希望与他逃出鹅山的鹅娘;货郎不但失去了这位鹅娘,也失去了自己重新成为有鹅阶层的念想;最后,货郎不但失去了成为有鹅基层的念想,就连他作为无鹅阶层时不敢言而敢怒的良知,也在对自己身份的背叛中一并失去了。

于是在这一天,货”你“ 和 ”三只鹅“ 一起失踪了,只留下来这个苟延残喘的 ”我“。货郎没有成为妖精口中的 ”心上人“,他成了这座鹅山、鹅城的 ”心上人“,再也无法逃脱。

狐狸书生最后留给货郎的眼神也变了,似乎在说:你果然也如我所料,成了我们鹅山的一员了呢~

《鹅鹅鹅》的剧情本身,就解读到这里。

拉片看下来,我感觉逻辑还是非常清晰的。对于鹅山的统治者而言,这是一个层层背叛主人的故事;而对于鹅山外的我们而言,这是一个送鹅货郎在被压迫中迷失自我的故事。它所隐喻的逻辑,在现实中实在太普遍了,难怪即便是看不明白的观众,也能感受到惊艳。

然而再说一些题外之话。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可以找到无数故事套用到 《鹅鹅鹅》的框架中,但我最想聊聊的,却是《中国奇谭》的制作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上美是一个 曾经 拥有历史使命的创作团队,它的确像一个货郎,将世界观与人格上的自我,化作精神食粮投递给当时还幼小的我们这代观众。

《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九色鹿》、《神笔马良》、《人参娃娃》等等……上美的鹅笼里有许多能够飞天的鹅。不仅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还激励了包括宫崎骏这样的日本动画大师。

可是上美毕竟只是个送鹅的货郎,只是肌体上的毛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于新一代的儿童而言,每天爱看的是《圣斗士星矢》、《七龙珠》、《太空堡垒》、《变形金刚》……不需要有精心雕琢的故事,也不需要有微言大义的内涵,只需要能打好看就行。

没有听从猎人话的上美,在九十年代开始走入了鹅山上的羊肠小道,鹅笼里住下了名为 ”市场化“ 的大仙。他开始脚跟不稳,走起路来忽左忽右地的摇晃;忘记了邻村,向着酷似富士山的山顶前进着。

终于在1984年,宫崎骏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中国,参观崇拜已久的上美厂。 当时宫崎骏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小有名气,上美厂的领导人接待了他,带他参观上美厂。之后,宫崎骏同工作人员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寒暄过后,宫崎骏本来想跟工作人员交流动画心得,没想到对方问的问题全部都是:“日本动画原画多少钱一张?”“怎么才能将动画成功商业化?”“怎样才能用动画赚到更多的钱?” 看到上美厂的工作人员如此市侩,宫崎骏非常失望,气急之下,没在上美厂多待,便乘坐飞机回到了日本。并留下一句话:“我再也不来中国了!”

我曾以为《宝莲灯》是上美最后的绝唱,追求新画风、快节奏、脍炙人口的歌曲配乐……越看越像《狮子王》。只不过看过之后,却记不起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此之前上美丢了两只鹅,从此之后三只鹅全丢了。

不仅是上美,几乎所有中国动画的鹅鹅鹅,都飞走了。尽管有《大圣归来》的灵犀一闪,可银幕上更多的却是中国的神仙样貌,骑着废土朋克的摩托,在苏格兰风笛的 BGM 中,和莫西干头型的妖怪干架。

然而在 2022年底痛彻骨髓的寒潮刚过,竟然遇见了《中国奇谭》这峭壁上伸出的几朵红梅;枯树开花,格外让人惊喜。难道世事如轮回,真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吗?

 4 ) 定睛看,皆是人间(最好的是前两集)

“美国爱死机,中国爱死妖。”

“美国爱死机,中国爱死妖。”

在B站看到这条弹幕真是被说到心坎里,以专属的表达载体呈现国内自己的原创故事,不仅是观众的需要,更是动画剧集至美的代表之作。《中国奇谭》讲的更多是神话、童话,因为被包上了梦境般的外衣,往往又会有着意味深长的现实寓意。前两集播出之后,观众解读的内容和遐想空间非常多,我试着每一集来聊聊。

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

正如观众讨论的一样,这则故事以小妖怪的视角重新叙述了西游记的桥段,本质上在说一个“当代打工人”的故事。小野猪就是我们一个个的普通打工人,“捉唐僧”是大项目,面对领导们一个个苛责的要求,打工人们无奈又被动。加上现代化、口语化的语言,让这一集的故事幽默又生动,我想这也是《小妖怪的夏天》成为第一集的原因,故事内核简单,能引发大量共情,在网络上就能持续产生话题。特别喜欢师徒四人在故事中“剪影”的设定,在技术上既讨巧,无需重新设定师徒四人的造型,又能烘托师徒四人,尤其是孙悟空在小野猪心中的一种“强权”、“崇高”、“神圣”的地位,让最后那一棒子更加具有戏谑效果。

师徒四人只有声音和剪影

而这个结尾也是最有趣的,有网友说故事的结尾有改动,原本的设定就是小野猪被孙悟空打死了,因为太黑暗不能过审,于是便变成了孙悟空使出让小野猪假死的计谋,那一帮子只是打晕了而已。两个结局都不错,真打死了就映射社会的黑暗面,所谓“好心没好报”,普通人想成为大人物,甚至想改变点什么并不简单。没打死的结局,孙悟空还送它三根保命毫毛,暗喻着小人物向上发展更需要贵人相助,普通人倾尽全力就是为了等待为数不多的机会改变生活。我个人认为第二种结局更好,为揭露而去黑暗化作品,多少有些刻意,而在阴霾的现实中又给出一点阳光,算是恰到好处的表达。

被DDL追着的我......

第二集《鹅鹅鹅》,到目前为止我更偏爱的一集,这个故事改编自南朝时期的志怪小品《阳羡书生》(也称:鹅笼书生)。故事引用本集导演胡睿在知乎上的叙述,梗概为:

一个年轻的货郎,在山里帮助了一个受伤的书生,书生请货郎喝酒,席间觉得寡淡,于是从口中请出一个女子,不一会书生不胜酒力,在一旁小睡;女子趁着书生睡着,也从嘴里请出自己的心上人男子,过了一会,这男子趁女子去照料书生,也从嘴里请出一个心上人,少女;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说了很多话;突然之间,书生醒了,男子快速将少女放回口中,女子又迅速将男子放入口中,书生又将女子放回口中,他们层层套嵌,互不知晓,让人感叹人心难测。

人心之变,幻中之幻,改编后的《鹅鹅鹅》将最后出场的大鹅少女和货郎发生一点感情碰撞,少女要求他带她走出大山,货郎在犹豫一下后同意,但山猪、兔子、狐狸都要醒来了,他们又吞回了对方,像彼此不存在过一样。霎时间,货郎经历心动又失去,他无从改变什么,只留下狐狸狡黠的笑面后,独自看着大鹅少女的耳环幻化成的北雁,怅然若失。(此处导演说耳环变成的是天鹅,我个人更愿意理解成大雁,除了形似之外,大雁在古诗词常常有“思念”、“忠贞”的意象)

我觉得更像大雁hhh

我想这个故事解读的维度有很多,“人心善变”应该是最主流的立意;也可以是“人的欲望无穷尽”,你不知道一个人心里藏着多少事;还可以说是“各怀鬼胎”,每个人都带着面具过活,准备吃人的那一刻便原形毕露;更可以是社会欲望和本能欲望的博弈,像我这种下里巴人,自然联想到的就是婚外恋,一个人依附另一半而活着,但内心对性与爱还有着源源不断的期待,只能遮蔽在婚姻这层伪装色之下。或者是更表象的、梁祝般的爱情故事,相恋之人在现实前无法相守,空留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愁思。

狐狸鞠躬-起立,脸面都在不断变化

相对于多重解读的立意,画面技术所带来的想象,给故事增加的留白更让这一集成为杰出之作,红黑灰白既有古典风韵也增加了怪力联想,总体沙画的风格也让画面增加一点了动感,在简单的颜色运用之下让人虚实难辨。穿插的字幕更多用了第二人称“你”,这是游戏的偏好,更增加了一些代入感,让这个故事非常丰富立体。

第二人称叙事

好故事常常是留一半交给观众去解读,显然《中国奇谭》的前两集都做到了,非常有特色的画面更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我希望这篇影评能继续写下去,十分期待后面的故事。同时我不希望《中国奇谭》是年度国产动画的巅峰,我更想它是一个转折点,作为观众有源源不断的高水品作品可以收看,也会心甘情愿的想掏钱包。

 5 ) 乡村巴士带走的是留守儿童哀而不伤的乡愁

《中国奇谭》第四集《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它的主题是一名已经长大的乡村留守儿童,在抒发着自己哀而不伤的后现代的乡愁。

片头主角漫步走回村子,村里老人家端着饭围坐在一块吃这一幕,气氛暮暮沉沉,没有热闹的烟火气;仔细一看,画面里只有老人和一个孩子,没有年轻人:

这样的画面贯穿全篇:

有了这些画面,故事的背景就非常清楚了。故事里并没有人提问,年轻人,尤其是男性,都去了哪里呢?但画面外的我们都知道答案,他们大部分去城里打工了。

然后我们再看看故事里的文眼王孩儿,他每天都在公路边站着,一边摇晃一边等车。

刚开始的时候,巴士还以为摇晃着上身等车的王孩儿,是要上车的,但他从来没有上过车;于是巴士渐渐不再停留了;只剩下王孩儿还是摇晃着上身,像祷告一样在等车。

谁说等车的人一定是想要上车的呢?王孩儿也可能在等人下车。比如,等他的爸爸、妈妈从车上下来。

他脑子虽然小时候烧坏了,但仍在车站默默地等候着谁的到来,眼睛仍不放过每一个路人,摇晃着上身,没错,就像在祷告一样。

那么,王孩儿为什么小时候把脑袋烧坏了?高烧不退时,家边没有医院吗?床头没有布洛芬吗?

只怕当时王孩儿的身边,爸爸妈妈都没有在。

不过村里人没有给小孩们讲清楚他发烧烧坏脑子的原委,而是讲了一个妖怪的故事。村头小山的另一侧有一个神秘的山洞,而王孩儿是被藏在里的妖怪吓傻的。

为何老人们要和孩子们说洞里有妖怪的故事呢?

因为这样,孩子们就不敢去那个荒废的洞穴去玩耍,这是长辈用鬼怪故事吓小孩的常见动机。

那么,为什么会留下这个不经填埋的废洞,或是爸爸妈妈严加看管小孩,不让他们去危险的地方呢?

从男主角从来没出场过的父亲,以及半夜还要帮妈妈一起剥花生可以看出……他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家里母亲还要干农活、做小商品贴补家用。

所有人都在劳动,还有什么人来照顾孩子呢?

所以我们的主角放学自行走回家,隔空打声招呼就上山找蝉蜕去了。这样的生活——现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上下学有接送,在商场的游乐场里玩耍,平时抱着手机躺在沙发上——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洞穴里有妖怪,把邻居家王孩儿给吓傻了,是警告自己没时间管教的孩子,不去触碰危险,最廉价的教育方式。

只不过在我们想象力极其丰富的主角那里,一直以为老人们聊天的故事都是真的:

在他脑海里,出现了各种和居民们一起生活的神仙和妖怪。每当什么人和事应该存在,而没有出现时,妖怪就在冥冥中出现了。

比如主角在灯下看到的三个影子。

主角问他的妈妈,人都只有一个影子,为什么我却有三个影子呢?

不不不,傻孩子,灯光下的小孩都应该有三个影子,一个自己,一个是牵着自己的爸爸和妈妈。(这一幕的美学价值真的很高,光源在屋顶,而孩子与狗的真实影子却是逆光的,而另外缺失的两个影子,却是顺光的)

只不过没有时间和你细讲,因为生活推着人往前走,没有时间细想,明天还要上学呢

留守儿童的故事已经很清晰了,为何我说是这是一个 “哀而不伤” 的故事呢?哀在何处呢?

因为在这个故事里,陪伴主角的黄狗走了,三爷爷走了,王孩儿也走了。而 “不伤” 的原因在于,导演把这一幕幕中难以言喻的压抑和伤感,都用美好的童话故事掩盖了起来,或许是怕我们观众伤心吧?

比如说,眼睛已经看不清,需要用拐杖点地的三爷爷,还要给疼爱的主角做香椿芽拌豆腐。

眼睛看不见的三爷爷,已经找不到刀,也看不见碗。可在故事里,这些本该家人伸出的援手,幸运地有了小神仙的帮助:

只不过这些心地善良、像本该陪伴在老人身边的儿女一般亲切的小神仙来帮这个忙,未必不是为了送三爷爷最后一程。

与此同时,而每天等着主角回家的虎子,身上的疮病也到了极限。

好在有主角的另外两个影子们,带着虎子再出去玩耍。在善良的神仙们陪伴下,虎子玩得很开心。

于是秋风掠过时节,树叶纷纷凋零,虎子已经不行了。在主角眼里的虎子身上长出了青草。这奇异的一幕,恐怕是来年掩埋虎子的土包上的景象,只是故事真正的叙事者是长大后的主角,他在回忆时两个画面重叠在了一起。

而主角又为蝗虫做好了石头的棺材,并为它掩盖上了黄土。从这一幕之后,三爷爷再也看不到了。

从此之后,主角再打开台灯看自己的影子,只剩下了一个。因为那些在他眼里需要有善良的神仙来帮助的人和狗,都已经不在了。他也不需要影子了。

那些乐于助人的神仙和妖怪去哪里了呢?他们去帮助王孩儿了。

随着又一批村民跟着乡村巴士离开,王孩儿还是没有等到他想等的人。

而没有更多人需要他们帮助的神仙妖怪们,纷纷出来,

他们陪着王孩儿和黄狗虎子等到了最后一趟车,陪着他们,不那么寂寞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接下来的冬天来了,故事里没有了三爷爷,虎子和王孩儿,只剩下我们的主角默默在大雪覆盖的村子里,漠然地习惯着这世间万事如同季节变更一般不可阻挡的演进规律。

他点起冲天炮,听到充满希望的炮仗声在空中响起,期待着下一轮春天的到来。

动画最后镜头缓缓上升,从故事里抽离开去。那一瞬间,我也分不清画面中的主角仍然是哪个彷徨在村边的孩子,还是十几年后创作出这个作品的导演本人。

到这里为止,一个乡村留守儿童,哀而不伤的童年故事已经讲完了。后山建了场,撂荒的田地也将被人承包,传统乡村在城市化的掐尖浪潮中走向衰亡,而土地上的人民和神仙离开后,它也必定在新的利益引导下换一个面貌重生。

作者既没有悲戚也没有控诉,他接受了历史如四季交替般滚滚向前的事实,只是在回忆中咀嚼着那些被历史巨轮碾过且遗忘的儿童和老人们的陈年往事,庆幸自己尚未遗忘这些感伤日渐淡薄的滋味。

但我在文章开头指出,这个故事又反映了作者后现代的乡愁。何来乡愁呢?

乡愁就是我们在思念自己的童年往事时,对每一个细节如同油画般的清晰印象:

这些细节是田野里盛开的野花、学校操场上晾晒的谷物、巴士站牌上的站名、压在棚顶瓦片上的红砖、在全景图里不厌其烦绘制出清晰连络关系的电线。更是村头那对守着全村香火延续的老神仙夫妇。

它们留给作者的印象如此之深,以至于要在极其紧张的镜头语言中,插入村民一家已经有了女儿,带着女儿来求神仙给他们家再来一个弟弟的这一幕。

庇佑着村子人口繁衍的送子菩萨,也象征着它们所庇佑的村子。当村子里的人都迁徙到新的世界去了,象征村子的菩萨也自然让位于新盖的场子。与村子的命运融合一致。

导演用极其丰富的细节,展示了他的乡愁。而这种乡愁,是一种 “后现代” 的乡愁。

生活在不远历史上的人们,曾经对未来怀有无比美好的期待。而这些期待被聚集到一个词汇上,那就是 ”现代化“。为了通过 ”现代化“ 而获得 ”现代性“,一代又一代人甘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而当 ”现代性“ 到来之后,人们却发现它并没有历史承诺的那么美好,在物质极大发展得到实现之后,人们却也日益走向异化,沦为上级手中刷锅的钢丝球,或成为背着鹅笼的无鹅者。

当一代人离开了物理上的家园,也离开了精神上的 ”故土“ 时,发现这个新的鹅山鹅城,”也并没有那么好,也很无趣“

这个时候,经历过 ”现代之后“ 的人们,就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 ”后现代“ 乡愁。

但我要问,”乡愁“ 仅仅是对精神童年、对自然经济老农村的眷恋吗?那些反复号召 ”保卫我们现代生活“ 的自媒体人,看到这一幕恐怕只会觉得 ”开倒车“,忍不住雷霆发作、咆哮大吼。

不是这样的。”后现代乡愁“ 不仅仅来自农村的朋友有,来自老工厂的人也有。电影《钢的琴》中一样有高耸的烟囱、废旧的输气管、贴满标语的工人礼堂,和在肃穆的冷却塔前摆放的灵堂,挽联上写着沉痛悼念母亲:

本作动画的主创们也是上海美术制片厂的人,而他们对农村的回忆和上一代上美人截然不同,里面没有高悬的皮鞭、没有亲吻老爷的脚趾,你不会因为拿到一支神笔被逼着去画摇钱树,而神仙妖怪朋友们也不必被财主和洋人抢走:

不管导演和主创团队们意识到了,还是没有意识到,我都要告诉他们,你们的乡愁不是一个地方、也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个暂时逝去的时代。

 6 ) 小妖怪的夏天还是冬天?

今天来聊一聊《中国奇谭》的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我看很多人都在争论,结尾到底是这个小猪妖被孙悟空打死了,还是没打死,救活了,还给了他三根救命毫毛。有人说,被打死,就是悲剧,给人很悲凉的感觉;没有被打死,就是正剧或者喜剧。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无论小猪妖有没有被打死,这个结局都是非常悲惨的。我们不去讨论它到底是悲剧还是正剧,那是另外一个话题,要说的是,哪怕小猪妖被孙悟空救活,也是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但这不一定叫悲剧,这种悲惨反映的恰恰是现实。

为什么小猪妖没有被打死也很悲惨呢?因为它死也好,不死也好,都不是它自己说了算的。你发现没,孙悟空想让它死,它就得死;孙悟空想让它活,它就可以活。跟它自己的行为,没有一点关系,并不会因为它做了好事,去告诉孙悟空这里有陷阱,它就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个小猪妖,它是始终把握不了自己命运的。我们注意孙悟空最后对村长说了什么?除了小猪妖,其他的妖怪,全部都被打死了。被猪八戒打死的。

我们想一想,其他的妖怪里,绝大部分,99%是不是跟小猪妖一样?他们是不是也有妈妈,也有兄弟姐妹,也是成为家里兄弟姐妹中最有出息的那个人,跑到山上,跟这帮妖怪打工来了。——我们会产生一种错觉,就是当你了解一个人的背景的时候,你会体谅他,同情他;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背景的时候,他对你来说就是一个符号,一个抽象的概念。这部片子里,为什么要最孙悟空他们来的前一天,让小猪妖去回一趟家,见一见他的妈妈,让他的妈妈嘱咐他一句,你要多喝水,不要那么辛苦,毛都掉光了。还要他给兄弟姐妹买包子吃。这就是为了唤起观众的情感,通过这种方式,你知道他是一个具体的人,是有爹有娘的,那么你就在情感上难以接受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善良的人平白无故地被打死。

但是你想过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打死的那些其他小妖,他们是不是也是有爹有妈的,是不是也是来这儿打工的。因为他们没有名没有姓,导演没有把镜头对准他们,他们就是配角,没有主角光环的人,他们是不会被关注和讨论的,让他死,他就死了。而且观众觉得,只要小猪不死,就皆大欢喜,因为死掉的那些都是妖怪嘛。但是你想一想,那些其他的小妖怪,99%的小妖怪,是不是也很无辜?乃至我们看熊这个妖怪,它是不是不太善良的一个人,但是它在狼的面前,也非常得低声下气,也是一个被侮辱和被伤害的角色。他在这个体系里面可能是最小的一个领导,他的单纯和朴素就已经开始消失了,已经开始变得不太善良不太道德了。这个小猪妖,如果在这个体系里面,有机会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话,他迟早也会变成熊和狼。要不然,他就没有往上爬的通道,他就死掉了。

我们还注意一点,就是一个人的职级,实际上是跟他的物种相关的。你是一个小猪、乌鸦,你就只能当一个小打工仔;你身上有熊的那种蛮不讲理和暴力,你可以成为小领导;你身上有狼的残忍和凶狠,你可以成为高层领导。为什么很多公司提倡狼性?没有狼性的话,你上不去的,你在竞争中人家就把你干死了,你就只能在最底层挣扎。那么,你的基因里面到底是小猪的基因、乌鸦的基因,还是熊的基因、狼的基因,这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悲剧。同时它也是现实。现实不是小猪这样善良聪明的人能当上熊和狼的领导,而是反过来,谁不讲理,谁狠,谁是领导。

那么,谁最狠?并不是从来没有出面的大王,而是孙悟空。孙悟空最狠。因为它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我说打死你就打死你。哪怕真的打死你了,我告诉村长,说你没死,不仅没死,还送了你三根救命毫毛,村长和村民,他们会相信的。为什么会相信?因为孙悟空说了。孙悟空是掌握权力的人,孙悟空说你没死,你就没死,哪怕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人能见到小猪妖,但孙悟空说了小猪妖没死,很多人还是会相信的,因为他是权威嘛。万一,我说万一,唐僧怪罪下来,怎么办?孙悟空会说,猪八戒打死的嘛,跟我没关系。

由此我们知道,小妖怪不是生活在夏天,是生活在冬天。但是,说这是夏天,这就是夏天。说你是小妖怪,你就是小妖怪。

 短评

看了两集,蛮有趣的,曾经国漫那种味道来了。有寓意有审美,但还需要静待后续发展。《鹅鹅鹅》别的不说,我真的一时之间被吸引住了。

7分钟前
  • Erice
  • 推荐

如果最后真把小妖打死会更好

12分钟前
  • 坏小子阿廖沙
  • 推荐

是大圣呀,我哭死!不止童年需要大圣,社畜的日子更需要!

15分钟前
  • 三胖胖
  • 力荐

整体做得很好,因为第一集最后的争议扣一星,如果🐷真的被打死那才是真正的败笔。制作组一整集都在堆叠一些所谓的职场压力,如果最后还是一个悲剧性收尾,我会觉得这个编剧蛮可怜的,这部片子会变成单纯的发泄,用了如此可爱的画风,却又把小观众排除在外,会是件蛮可惜的事。

16分钟前
  • 不眠空
  • 推荐

第六集这个故事真的是烂穿地心

20分钟前
  • Cycas
  • 推荐

P1:但凡仔细看看前面的铺垫,就知道这个结局不会是为了过审而加的,用这一棒子毁掉几百年来中国最大的精神IP,这笔账可不值得

25分钟前
  • 八点💦
  • 力荐

祝国厂2D动画早日实现:屁镇迪士尼,脚踹皮克斯! 国产3D全给我屎

30分钟前
  • 静言
  • 力荐

我就知道,我的大圣不可能是反派!!!

32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第一集没有最后一个反转直接封神了 但为了能播出还是可以接受呢鹅鹅鹅很喜欢 现在很少见的志怪题材 欲望就像套娃一样层层套入 直到最后看到鹅姑娘 想起自己的初心 再想抓住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林林没有那么一般 我觉得还好辣 制作真的太厉害了 其实并不认为是“要听妈妈话” 其实讲的还是人与自然 这一直都是人们尝尝挂在口中但现实难以达成协调的问题 不同生物之间一直存在一条难以逾越难以平衡的鸿沟妈妈呀第六集你是在。。。还不如直接写个正常的爱情故事 有点像老年人赶潮流写了个伤痛文学 但趁机否定前五集的人也倒是心机叵测omg

33分钟前
  • Delete me
  • 力荐

第一集,就还行吧,看到各种“一集封神”、“吐血安利”、“国漫标杆”……笑啦。

36分钟前
  • 小明
  • 还行

是时候打压一下追光的歪风邪气了

38分钟前
  • Haildceu
  • 力荐

第一集结尾还好不是小猪被打死的结局(小猪跑向大圣我就猜到被打死的结局),如果真这么拍会很俗套,也不符合大圣的人设。现在这个he结局反而很喜欢,这才是大圣啊

43分钟前
  • ⠀ ⠀ ⠀ ⠀ ⠀
  • 力荐

有种梦回童年每天晚上守着CCTV-6的感觉,中国动漫事业这些年确实百花齐放,不断创新,但是前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短短八个故事,风格各不相同,借古喻今,借物喻人,讲道理,题材千变万化,但是底蕴是多年积累起来的,回味无穷。

45分钟前
  • 北京秀才
  • 推荐

很喜欢第一个故事,我猜创作者可能有想过故事结束在孙悟空一棒子打死小猪妖,更具宿命感悲剧性,也会形成莫大的讽刺。真正nobody的一生,被一个传说中的英雄打死。我们期望的英雄到底是什么?英雄真的在意我们吗?嗯,就是这么残酷,除了亲妈,没人在意我们

48分钟前
  • 大妇女
  • 推荐

好好看!出这种作品才能谈及文化自信好吗!第一集好在视角,从无名小妖的角度讲述西游故事。构建了一个职场,对无脑蛮横的管理有着入骨的讽刺,也呈现出了底层社畜的辛酸。第二集好在想象力,画风时而唯美时而诡异,有如俄罗斯套娃的鬼怪奇观更是引人入胜。

53分钟前
  • 小艮
  • 力荐

第二集《鹅鹅鹅》画风诡异,况且还是个默片。一个聊斋式故事,每个都藏着一个自己的心头好。用写意的手法,讲求笔墨味道,画面处理随意自由,笔意舒展万变,把老上美厂美术片的中式古典与蒂姆.波顿/伊藤润二式暗黑风结合,最终还是能回到传统。鬼魅之余,有种说不出的诙谐与幽默;第五集《小满》也很爱,吸收了剪纸、年画和漆画等民间元素,用定格将它们动起来。在布局设计、空间处理上处处可见手工的灵巧,还有卷轴画式的运动轨迹,和圆形画幅表现梦境的窥视感,观感上做到一种二维的纵深。最重要的是在剧情上赋予一定留白的想象空间。好久不见剪纸动画这种形式了,这个既珍视了传统,又做到了符合现代审美的转化!

5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直接封神,上美还是上美,当然这里面都是各个工作室。有人说第一集就应该是小猪妖被打死,我不同意,前面是现实,但有后面的反转才是人活着的意义~

56分钟前
  • jomiracle
  • 力荐

天天吃窝头的吃个白面馒头就高潮了,编剧台词寓意技术全部毫无亮点可言,这玩意9.6,第一季爱死机不得96?

57分钟前
  • Truman
  • 还行

精彩啊!传统风味的国产动画回来了,美学、想象力和叙事都非常出色。

59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爱死这种没被美日风格影响的干干净净的中式传统2D国产动画!!!有幽默有讽刺,踏踏实实地讲一个故事,第一集小妖无论是怎样的结局都不影响这是一个好故事!!!第二集有些缥缈,但是意境很不错,狐狸书生俊俏极了!第三集预告看起来没什么吸引力,而且是没什么亮点的3D,但还是会追。第三集垮,第四集平淡。第五集小满太可爱了!!!画面极美!!!怅然若失的结局也很棒!!!氛围极好!!!第六集没看,第七集后半段很有腔调,第八集叉走。

1小时前
  • 囧奔的熊猫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