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DVD

主演: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4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2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3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5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6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3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5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6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7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8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19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九三零年代的上海顺和纱厂,女工素芬(白杨 饰)与妇女补习学校教员张忠良(陶金 饰)喜结连理。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素芬诞下一子。忠良为子取名抗生后不久,便加入救护队离开上海,并机智地在南京大屠杀中幸存下来。 一九三八年,忠良母(吴茵 饰)带素芬和抗生回到丹阳乡下。但是乡下也不太平,忠良弟忠民(高正 饰)不肯做走狗,上山打起了游击。 一九四零年,侵略者吊死了忠良父。素芬只得背子随婆回到上海,以对忠良的思念和期盼为支撑,在苦难中挣扎求生。 一九四一年,被俘后成功逃脱的忠良辗转到达重庆,困苦中只得投靠故交王丽珍(舒绣文 饰),并慢慢被堕落的物质生活所引诱,开始迷失自己。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忠良和丽珍先后回到上海,住进丽珍表姐何文艳(上官云珠 饰)家。就在忠良与文艳厮混时,走投无路的素芬歪打正着被招入文艳家帮佣……玩尽杀绝3钻石计划我是处女座2016人山人海 海外版15杀戮邪1980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局中人第二季爱情是什么国语第二部屁屁侦探:咖哩香料事件+瓢虫遗迹之谜搬进你心里两个母亲东京白日梦女2020德云社孔云龙章九徕相声专场南京站地球淹没之惊涛大历险(原声版)上记忆中的风琴兄弟卓别林短片精选婚姻密码枕刀歌第二季育空激流求生假扮女佣美娜的文具店魅影浮生粉红女郎迈克和茉莉第六季相伴到永远暗界神使 普通话版青春冲动天网恢恢决战斯大林格勒小小克星!Refrain泰国甜心开心半小时奇异的恩典迪迦奥特曼进藏那不是我光晕4:航向黎明号好好先生灯火里的中国纹身室狄仁杰探案盲眼杀机友灵造办圣诞超人太空木偶历险记

 长篇影评

 1 ) 一江春水

前几天看了谢晋的《舞台姐妹》,然后知道了一个叫做上官云珠的女演员。这个像古龙小说里的名字,连同商水花这个角色一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忽然想起来《一江春水向东流》里也有她,就找出来看了。她的戏份虽然不算多,但却非常出彩。

这部电影虽然长达3小时,但是在看的时候丝毫没有厌烦感之。尽管主体模式很老土,但是情节却曲折生动丝丝入扣,非常具有戏剧性。人物的刻画非常成功,各种角色都深入人心。我很喜欢很可怜抗生,小小年纪,又那样懂事,却遭受这样的苦难。其次是上流社会和穷苦人的对比,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往常人所描绘的旧上海。

 2 ) 资本、ZZD、人民的三重隐喻

能看出有删减,使得一些镜头衔接不够流畅,配乐多但不令人厌烦。演员刚出场时觉得素芬不够漂亮自然,后期越来越能吃她的颜与表演,但影片中演员表演始终具有明显的戏剧舞台感,现在看来过于浮华夸张,不过奶奶与表姐的表演不错,有细节表现。

故事就是一个始乱终弃的简单故事,但里头存有大量的隐喻(个人看法)素芬、奶奶、抗儿代表人民,坚韧不屈,勤劳善良,可无论是战争还是战后受苦难的都是她们,但无论面对何等处境她们一直惦记着忠良,觉得“只要忠良回来就好了。”从中可以看出人民对于当时ZZD(GMD)的信任与支持,正是凭借这种情感让她们在苦难中苟存下去。但忠良即当时的ZZD(GMD)抛弃、遗忘了她们。

忠良最开始是一个忠孝仁义的人,在经历死亡威胁、贫困潦倒后投入花花世界。一方面忠良代表了一类人,在国难面前他们有为国奉献的精神,也有为国效力的行为,但他们不够坚强尤其是在有外在诱惑的时候。另一方面,忠良也可以暗指当时的ZZD(GMD),他们有抗战,也有为人民着想的时候,但他们为人民所做的贡献多吗?不多。(奶奶后面责骂忠良时说过,“你一共才寄来几百块钱”)人民更多的是凭借自身熬过来的。忠良到了重庆,由最开始的不适到接受“魔鬼”,乃至日后的享受奢华糜烂,指代当时的GMD再合适不过。最开始到重庆仍会牵挂内地,在相对安逸以及资本的包夹裹挟下,渐渐忘记内地人民,开始自顾自的享乐,与资本共舞,到最后人民被他们视为过去式,死了的存在。

庞公等算是资本的人格化,战争时贪图玩乐,纸醉金迷,战后首先想到的便是去上海捞一笔,完全不在乎人民死活。而忠良的堕落在很大程度也与他们有关,同时因为他背靠庞公,不能离开其,忠良的背叛,软弱也是注定和无法更改的。结合思考或许可以认为:GMD一定会背叛辜负人民,因为他必须依赖资本。与他作对照的就是弟弟,弟弟暗指什么挺明显的,最后弟弟来信说“有四头牛”“自己能自力更生”都是导演传递观众的一种政治信息,以及“自力更生”=幸福的讯号。

素芬最后死了,江边围着一群群众,或许她的死是必须的,如果以上面来看,她就是一个相信当时ZZD(GMD)的百姓,当她看穿GMD与资本的丑恶嘴脸时,必然死去(不是生理上死亡是精神上崩塌)以及新生(给儿子、奶奶留的信)。一江春水向东流,流走的不仅有苦难有失望有愁绪,还有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GMD以及人民此前对他的信任与拥护。

 3 ) 炸弹理论的伦理情节剧使用

战争史诗 伦理情节剧 一个英雄的堕落与腐化 对时代的描写入木三分: 日本殖民 把人当牲口 囚禁 奴役 共产党游击队反抗 国民党社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懈怠的工作 失业 物价飞涨 抗日新闻纪录片的插入 双时空 平行 对比 结尾交叉重叠形成冲力 戏剧性max 票房max 剧作最牛逼的点在于人物空间关系的处理:利用人物信息差 让观众为角色哀叹 希区柯克炸弹理论在伦理情节剧中的使用 观众全知 人物未知信息 宿命感 三个夫人同一屋檐下却互相不知情 结尾爆雷(爆雷一刻 人物心里声音鼓掌雷声玻璃碎 变成闹剧) (利用观众对于伦理关系的八卦乱情 窥探欲和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评判处理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酒会桌下的脚像雷诺阿的《游戏规则》 上流社会的混乱 解放区的新气象 意识形态用伦理表现 结尾母亲的话没有留白(儒家传统说理)开放性结尾 鸣笛 江水东流(如果不想弱化悲剧性应该在跳江之后就截止)

 4 ) 史诗巨作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第二代导演蔡楚生的代表作之一,整部影片分了上下两部总共大概有3个多小时,导演用这三个多小时讲述了抗战前后10几年的战乱生活,可谓是一部史诗般的巨作。影片以战争为背景,以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为主线,运用大量战争前后灯红酒绿和断壁残垣、国统区和沦陷区以及贫富差距等对比镜头,反映了在战争中上层人物自私自利、娱乐消遣和底层农民的艰难困苦、斗智斗勇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战争时期底层人民苦难命运的同情,成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张忠良、素芬、王丽珍等人物形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战乱中,经过颠沛流离的张忠良面对诱惑及突然的安逸有过心理斗争,但最终还是迷失了自己,他落网了;他的弟弟张忠民,被迫上了梁山与革命群体一起奋勇杀敌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成为“抗日英雄”,与张忠良的结果形成了对比;他的妻子素芬,是一个淳朴善良、任劳任怨的忠贞妻子,在战乱时期她成为家里的支柱,不辞辛苦照顾着张忠良的爸爸妈妈和儿子,面对困难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坚定的相信张忠良会回来并且生活会变好,所以8年多她一直被困在一个“牢笼”里,但她从未抱怨,直到最后她的美好幻想破灭,曾经深信不疑的男人背叛了她抛弃了她,她终于绝望了她选择放下一切投江自尽,诚然她是“逃脱”了。影片以悲剧结束,当张忠良的老母跪在河边发出撕心裂肺的抱怨时,仿佛是与观众对话,直接表现出她的绝望体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后果,传达了作者对战争文化历史的挖掘和对战乱中底层劳动人民同情。

 5 ) 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在“战争时期”,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拍了很多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甚至是战后的革命战争电影,它们都饱含革命的热情与激昂高亢的爱国情怀,大多表现了战争对中国人民的深刻影响,从人民的角度展现战争对中国人的摧残,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

而来自私营厂的导演蔡楚生,没有直接地或大篇幅地展现抗日战争,而是通过描写一对普通的夫妻,戏剧的背景只是这个战火连天的时代,他们甚至都谈不上是各自阵营的主角。但导演与编剧通过一个跨度很长的时间,完整地描绘了人物的发展变化。《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电影,它没有像我一开始说的抗战剧那样有恢弘的战争大场面,也没有塑造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它是带有“私人”性质的家庭史诗,是几个人的秘史。这样的叙事角度在当时显得难能可贵。

不仅是剧本的题材,导演更是用娴熟的视听技巧有力地将剧本更有视觉上的戏剧化和吸引力。

1 自然景物的戏剧作用

在本片中,导演用到了很多的自然风景的空镜头。最贴合电影标志的是流淌的河水,这个风景在影片一开始便出现,滚滚东流的空镜头中打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字幕,直接奠定了电影的基调,本片讲的就是一个“愁”字。每次江水的出现,也必定是主人物内心情感最丰富的时刻。比如,张忠良初步踏入腐化的资本社会,心中的良知仍有挣扎。此刻,他愤怒地关掉了广播(放的是《何日君再来》,小资情调的代表),一个摇镜头来到窗边,往外望去,是月光荡漾的江水。反应镜头则是张的愁容。这里的江水是极美的,但又是惆怅的,是张情绪的主观意像,用无言的江水来诉说他对生活的失望,借景抒情。下一个关于江水的镜头出现在,张得知妻儿还活着,控制欲极强的王丽珍即将得知真相时,张撕碎家信,一把仍进江中。江水继续向前,带着了信纸,带走了张最后的本心,彻底的与过去割裂,这也是本片的一个转折点。江水在这里又起到了一个“目击者”的作用,记录着这段秘史,同时也记录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的秘密。而最后一次江水的出现,直接参与进了叙事中,就是素芬跳江。这个戏是全片的高潮,最悲痛故事的终结,。导演巧妙地把“江水”这一个景物,让它参与进整个叙事中,为影片的戏剧性增添了一道更自然更唯美的外衣。

2 导演积极接受西方电影剪辑技巧

20世纪20年代,苏联电影工作者与学者受到美国好莱坞经典叙事风格与格里菲斯的“古典剪辑”的影响,开始探索剪辑在电影中的更多可能。在这段“蒙太奇运动”过后,蒙太奇理论不仅冲击着好莱坞的古典剪辑,也启发了世界各国的电影艺术家们。《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剪辑方面既有传统的连续剪辑,还有几段令人影响深刻的快速剪辑。爱森斯坦将剪辑比作一种神秘的过程,每个镜头宛如一个发展的细胞,而它膨胀到极限时,就会爆炸而分裂为二。显然,在日军扫荡农村的这场戏中,日军与中国农民的矛盾愈演愈烈,从言语上的冲突发展到暴力攻击——日军放狗去咬一个中国妇女。此时的剪辑基本由这两个矛盾——妇女与狗组成,狗与妇女的特写镜头反复剪辑,两个镜头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直至二者甚至要重叠,快速的剪辑与妇女尖叫的反应镜头和音效,激烈地冲击着观众的同情心。爱氏的撞击蒙太奇将戏剧发展快速地推向顶峰,营造了激烈尖锐的暴力镜头,即使妇女没有流一滴血,撞击蒙太奇也发挥了魔术般的力量,真实而有力。包括后面男孩穿梭在角马群般的车流中,撞击蒙太奇再一次发挥了它的魔力。

其次,导演运用的先进蒙太奇技巧都带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众所周知,蔡楚生是“左翼电影”运动中影响力颇大的编导,导演的蒙太奇技术直接服务于这种意识中:两处的快速剪辑都在表现人民劳动者在矛盾冲突中的流血事件,是站在平民的角度上反应他们的悲惨处境,艺术形式与内容都富有同情心,并用激烈的形式激发观众的愤怒情绪。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剧本设计了多个矛盾,故事的走向也是依靠矛盾的不断深化而推进的。最具戏剧性的是平民阶级与富人阶级的矛盾,蔡楚生用了大段的交叉剪辑来描绘两个天差地别的世界。影片可以分为三幕:战争前,战时,战后。占时比最多的是战时,也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跟随张忠良的视角,进入了一个骄奢淫逸的社会。两个分离的夫妇的视角,构成了对比鲜明的差异比较:富人们在饭店里胡吃海塞,穷人们在沦陷区食不果腹,甚至生命朝不保夕。这种贫富差距的真实体现,更加激化了两个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突显男人的不忠与堕落和妻子的忠贞坚韧的优良女性品质,平行剪辑一步步地将这些矛盾持续激化,将最终的高潮与矛盾的终结抬到更高的高度。

3 现实主义的力量

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在保留“影戏”的传统上,更注重电影作为表现现实媒介的作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所具有的现实主义是如此地具有生命力,大大的加深了电影的艺术深度。

演员 吴茵

当吴茵饰演的母亲在影片的末尾打破了“第四堵墙”,并以悲怆的感情说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时,电影从未离我们如此的近。电影在此刻上升到了“反思”的层面,而且是对集体的,全民族的反思,质问。

所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绝不是简单的事关一个家庭的伦理剧,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真实写照,片子中的人物都具有了代表性。电影带给我们的社会意义远远超越了戏剧本身,电影中涉及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它们都是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小到个人的命运,大到国家的安危,现实主义的力量令我们为之震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疑是中国电影史的经典之作,它兼具电影艺术性与现实意义,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6 ) 从中国伦理情节剧眼光简看《一》

       今天重看该片,仍觉得很有看头。用伦理情节剧的眼光分析下该片,也是整理下笔记,也梳理下自己想法,算没白蹭老李的课。
   1 家庭伦理情节剧模式
     建国前最卖座四部电影中,蔡楚生的占其三,分别是《都会的早晨》《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另外的第四部也是老蔡师傅郑正秋的《姊妹花》。这师徒俩称霸银幕的秘诀即在于立足于本土最广大观众的观影口味,创造出了最煽情的中国电影,这是最成功的票房保证。
今天再看《一江春水将东流》,还是会被打动,其核心元素即是东方传统的延续——人伦情感的魅力。中国电影传统的形式就是以家庭人伦悲欢离合的故事来透视社会人生。和蔡楚生同时代的桑弧亦是如此,二人的差异即在于方向的不同——蔡是用人物经历透视整个时代,而桑却是受传统戏剧、好莱坞电影影响,深入展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相比蔡更精英化,是“市民文艺片”的典型。
高中时看过点新版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它也是致力于大时代下单个人物心态、情感的变化,老电影中用张忠良这个有为青年理想的陨灭过程揭示国家、时代弊病,用素芬一家的颠簸展现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的重点不再,而将重点移向了个体情感、心理的纠葛。不论优劣,观众群体就已经缩小了。
可惜的是,这一对师徒开创的中国化伦理剧模式,到现在却无接棒之人。
 2 伦理情节剧与民族电影类型——发展脉络:
      从郑正秋到蔡楚生到谢晋,对应的经典作品从《姊妹花》(1933)到《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再到《天云山传奇》(1980),是中国大陆主流电影的发展脉络。(指最好地把握了新旧关系,并非艺术电影发展)
a 20世纪20年代 郑正秋:家庭/伦理情节剧,目的:娱乐+载道;
b 30~40年代 蔡楚生 社会/伦理剧,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戏剧性的日常故事,目的:批判为主
c 50~80年代 谢晋 政治/伦理,政治反思+传统道德的重置。
留下更多争议的是谢晋。他对政治运动的历史评判——用好人、坏人将政治简单化,政治伦理为皮,道德伦理才是实,把复杂的政治、历史现实简化为伦理情感的善恶斗争。谢晋模式曾遭到以朱大可为主的重火力批判,今天看来,他的作品确实避重就轻,不能正视纷繁的政治现实;然而对一个深处恶劣环境下的电影导演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聪明的办法,这在崔卫平老师的《我们时代的叙事》中有精到的论述。
3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成就
a 细节的挖掘
     今天重看《一》,依然觉得它好看,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其细节的扎实。比如家里漏雨,奶奶抱着抗儿蜷缩在半边阳台盼天明;张忠良在重庆慢慢堕落的过程,如从早起签到到逐渐“泯然众人”等细节。这和蔡楚生创作态度的严谨密不可分。蔡自知无沦陷区生活经验,便挨家挨户走访贫民区人家以积累素材。谁知踏破铁鞋无觅处,祖孙阳台盼天明的细节便是“民国第一老太”吴茵提供的。
 b 中国神韵——意境的捕捉
    最经典的便是片中出现的n次望月场景。这可谓是蔡楚生的电影名片了,从其处女作《南国之春》中就有出现。此外,单个场景段落上也追求诗词意境。不论片头的由黄浦江中景引入上海的大环境,还是上下片似章回小说似的衔接都很有意味。
 C 传统表现的丰富化——戏剧结构的严谨缜密
 (1)顺时性的结构方式——情节明朗,矛盾集中,有助于观众入戏。纵观全片,偶尔出现的闪回镜头也都是在观众了解情节过程的基础上回放重复画面,只能渲染气氛,不会引起观众疑惑。这完全迎合了中国特别是30、40年代观众对电影时空的观影习惯。
  (2)层层铺垫的戏剧高潮安排
人物与故事的纠葛大体上采用从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铺垫方式,逐步累加矛盾,推向情节高潮。
开头,片中主要人物都出现在上海,几个简单镜头就将女工素芬、夜校教师张忠良的生活环境、大致性格交代清楚。救亡运动将他们联系起来,两个反面人物——王丽珍、何文艳也有简单而传神的表现。如王丽珍在晚会上跳舞——娇气、虚荣;何文艳向前线战士捐背心,却只捐一件编织精美到夸张的,足见其虚荣、掂不清。而后抗战爆发,四人分开,奔向不同命运,慢慢张与王、何际会在一起。最后,高潮到来,四人相撞与狭小的何府舞厅,矛盾全面爆发,紧张的气息到此一触即燃。
( 3)多条线索的相互比照
    三条线索:张忠良、素芬、忠民。此条被写进教材,被人熟知。但我觉得将忠民另作一条稍嫌迁就,忠民极少的几次出现都是伴随着素芬的活动,如在乡下的秘密抗战、寄给母亲结婚照告知现状。忠民的活动全是虚写,虚实结合,倒取得了含蓄效果。
d 人物形象的鲜明化——现实主义的典型化: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化;
典型细节的处理对人物的衬托化。
    此条算是中国优秀伦理剧的共性,算是学习了巴尔扎克的经验。
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处:
(1)张忠良在重庆庞茂公公司的转变,用张的眼睛代替摄像机,捕捉职员们的各色形貌,推移到处,有沉醉麻将,有耽于娱乐画报,有看情色小说打发时日……
张与王丽珍结合之后,用庞茂公空运龙虾、螃蟹,张教众人吃螃蟹的情节表现这个群体的无心抗战、享乐无度,同时表现张的一步步沦陷。
(2)素芬在乡下难民营里的工作,展示的是与张全然相反的生活环境,从小孩到老人莫不惹人同情怜爱。
(3)抗战结束后,忠良返沪,大发接收财。以何文艳公馆为大本营,虚写战中温经理的汉奸行径,战后大发接收财的各色人等。上至庞茂公下至公馆管家皆是冷酷重利,色厉内荏。

     最后说说这些亲爱的演员们。白杨演得太紧了点,可能是太多话剧表演经历的缘故,舞台腔有点重,直到最后投江一段才放开了。相比之下倒是戏份不多的上官云珠更出彩,虽是小三专业户,但比《太太万岁》里的更有心计更会处事手腕,还时不时流露出一种我见犹怜之凄楚;舒绣文是三女主里长得最霸气最不好看的,很凶悍很给力。演抗生的小演员太让人爱了。陶金把张忠良的转变演得挺够味,就是身形有些肥大,前边怎么看也缺点有为知识青年的韵味。庞公身边那些个配角一个个或油头粉面或形貌猥琐也挺出彩。
     相比桑弧的《太太万岁》,我还是更喜欢《一》,因为它充盈的细节,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心态的转变之生动真实庞茂公。一个充满理想斗志的青年逐渐沦落为行尸走肉,这在今天的现实中,亦是每天上演的故事。




 短评

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准,所谓史诗的尝试,实在是很容易沦为大号流水账的

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再不该错过的片子! 上官这姨太太演得真是绝了, 发狠都是媚态哎~~旗袍架子, 伟大的旗袍架子啊, 简直美得流眼泪!

6分钟前
  • GREY dreams
  • 力荐

普通人在乱世的挣扎与选择。这不是一个陈世美的故事,而是一个生存的故事。

8分钟前
  • 叶子窝
  • 力荐

八年离乱的,不只是家与国,更是人心。三个多小时弹指一挥间,彼时上海与重庆的生活景象一罩,思想与腔调都走马入梦。一厢是典型的百姓悲歌,出路仿佛只好如此似的,还是另一厢耳濡目染的蚀骨,更见文人笔力,尽管口吻与思想宽度已随时代变更。上官云珠演得最精妙,陶金落拓时很帅,吴樾有点像他。

11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叹服于一些细节的塑造,比如抗战胜利以后平头百姓只有反复确认才放心日本人是真的走了,比如佣人们恰如其分的嚼舌头。大环境下的人物命运这样的设置可以和乱世佳人对照,但缺少郝思嘉这样的核心人物把故事撑起来,另外修复的算还不错。

16分钟前
  • 深邃
  • 推荐

时长太短,故事又太长,难免有些浮光掠影。不过依然充满野心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7.0;剪到两小时之内也绰绰有余,前半部分音乐滥用,后半部分明显出彩很多

20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鞭挞哥哥(KMT)的始乱终弃、腐化堕落,与之对照的是弟弟(游击队,CPC)的清廉正义。末尾还点题,呼吁后人应跟随弟弟。所以明线为抗日史,实则为反KMT。讽刺的是,跟剧中三位夫人的结局恰相反,现实中善终的是白杨,舒绣文和上官云珠却都殒身文革。

23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经典老电影。其实就是“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结合当时的环境,男猪脚忠良的转变,是时代的使然,亦是人性自身的本质使然。编剧给力,演员给力,拍摄手法给力,不愧为经典。三个小时,木有震撼,却是荡气回肠。

25分钟前
  • 许多多
  • 力荐

中影史:时间跨度大,情节曲折动人脉络清晰,具高度概括性,多情节线索交织发展,构成一幅当时中国社会真实画卷,具强烈现实意义;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使影片写意与写实风格完美结合,演员表演真实自然,具浓烈生活气息;这部史诗巨作被认为是蔡楚生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被誉为战后电影的里程碑。

27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当时爸爸是放映员 妈妈翘课去看电影 而那天 放的就是这部 也可以说爸爸妈妈就这样相识了 (*^__^*) 嘻……

31分钟前
  • 还行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导演对于整个剧本的掌控能力。三个小时,有败笔,无赘言,体现的只有当时人民生活的现状。上座冠军自然要得。还是最爱史诗片啊。另:竟然能够如此露骨的讽刺党国在重庆的现状,可见当时审查较当下之宽。

34分钟前
  • 竹傲风
  • 力荐

原配夫人,抗战夫人,接收夫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民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往事知多少

3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厚重的民族史诗,对战时战后各阶层的反映相当传神,张忠良的内心嬗变也具有典型意义,甚至挺古典,与文学名著比也不逊色。相较之下同期的《小城之春》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也许很精湛,但人物的苦闷与纠葛更像无源之水。另,评论区张口闭口文G、讽C者颇多(不知道是中二还是小右),然而明眼人都知道当年的害人者恰恰多是精YQ贵,他们的存在更加证明了继续革M的必要与艰难。

41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苦,陈世美,八年抗战,未了的结局

4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siff #10. 在中国,这算是一部经典。有史诗之情,无史诗之气。流水账式剧情推进,舒绣文过度夸张的表演,长度只是因为塞剧情。悲剧与矛盾冲突的几场戏还是很经典。素芬与张忠良,这两个上一辈没可能不知道的名字。

47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然滚滚江水终究载不动许多愁,女性悲苦的永恒命运与负心陈世美的经典形象,在银幕上与现实中反复演绎;多线并行穿插对照,情感张力加剧,左倾明显,笙歌漫舞与自发抗击的兄弟比照;同一片月色朗照九州,时代翻云覆雨,个人颠沛流离,从奋发到沉沦,心灵的极度毁损。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现代中国人家国之思 理应重读重拍 20171103二刷@天津百丽宫

51分钟前
  • 于小师
  • 力荐

前半部讲国,叙事沉稳,不着过多色彩,未做详实剖析,如纪录片一般的敏锐观察与流畅展示,将那个复杂年代以含蓄、蕴藉兼磅礴、澎湃两个维度讲得明白、透彻,讲到中国人的心坎儿里,8+;后半部叙家,手法轻巧,力若千钧,完美且无限延展了有限内容的叙事空间,堪称老舍、巴金、曹禺的结合体,10!在那一刻,导演的表现有如神助吧,以我微薄的见识,能够用声画/声光电表现二十世纪初中国顶尖作家所绘所创世界的华语导演,屈指可数!请收下我的崇敬!导演的掌控稳如泰山,演员亦灿若繁花——素芬、忠良母持谨如横,忠良、丽珍、何文艳驾域从容,大开大合地拉展出两个维度的面目,甚至完美诠释了人魔转变的复杂,康生则带来了儿童的趣味与跳跃。啊,多宏大、细致的图卷,多美好的夜晚!月照华夏,今古同情,家国明暗,江水东流啊!

53分钟前
  • 妍春
  • 力荐

3.5星,蔡楚生受左翼电影人影响太大了,剧中人物有点脸谱化和单一性格了,只记录时代而人物的转变设计太生硬,也不丰满,相比同一时期的万家灯火和小城之春逊色许多。但其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史诗气质的影片,这点不得不肯定。让人哀叹的是,文革期间,蔡楚生郑君里和上官云珠均未苟活于当时之乱世,讽刺

57分钟前
  • yasashi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