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星期,《家族的形式》完结撒花!实在想说点什么。好久没有追新番了,主要是微博和豆瓣上好多人都说是本季最佳,然后“独身主义”的话题又天然让我感兴趣……好吧……我就是冲着juri才看的!《交响情人梦》整整10年了,当年的Nodame已经彻底进化成女神了。juri是很早就发表了不婚宣言的,不造导演有没有也想过借此剧改变她的想法。
独身主义,在传宗接代观念根深蒂固的天朝,随着年轻人思想的改变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也慢慢地生根发芽了。行年渐晚,终究发现,当真是世路多崎,人海辽阔。生活中很多东西,越来越不可得,只有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愉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至于这似水流年,你是想独自蹀躞,还是期望有一个肩头可以并行,便是各人的打算了。导演显然是anti独身主义的,我当然没有意见,希望你们也不要有。至少大介和叶菜子虽然将一起生活,但他们一定会是幸福的不是吗?不算是立flag,但是如果是用二分法的话,我一定是站在独身主义一边的。才播完几集的时候就有人说大介活脱脱就是自己或未来自己的写照,对号入座是可耻的,不想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但还是会情不自禁的为主角的一些话产生共鸣。比如大介说:“不是我一个人就够了,而是我一个人就很好”,比如叶菜子说:“现在的年轻一代总被人嘲讽,但是我们的确在脚踏实地地活着”,比如大介说:“如果真的遇见了最佳伴侣,那结婚这个制度也还不错吧,但是要说能和我完美契合的伴侣是否真的存在……概率低到极致”……
文章题目取自刚好今天看到的一首散文诗:
在别人与你之间,爱与你之间,生活与你之间,有孤独在。但那孤独,将你与一切分离,却并不令你难过。何必要难过呢?由此算来,土地,传统,人群,你拜孤独所赐最多。无论多或少,你之所是,都归功于它。
大人苦口婆心,看问题要全面。的确,人生大概都是由你自己来消化的。人生路上,管你是踽踽缓行还是跑得飞快,总还是会有眷恋吧,一个所谓信奉独身主义的人,应该会把这些眷恋都藏起来吧,藏到别人都看不见,就变成只有自己的国度。所以问题是,这样真的好吗?海子说过的,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你敢说,大介问叶菜子是否有幸一起生活叶菜子答我很荣幸的时候你没有一刻的向往,会有的吧?一定会有的。因为孤独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爱的缺席,即使这种缺席多么惬意,甚至伟大。不可否认,这部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几年坂元裕二的《最完美的离婚》。正好,故事结尾光生写给结夏的信便是给每一个独身主义者聊以自忖的反思。也许「如果认为人就是孤独,那谁都不会幸福」才是对的。
接着纠结。如果我们终究需要一点爱掺进这人生海海,我们可以爱自己不是吗?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们从出生那天起就是自己,陪自己成长的也只有自己,一辈子不长,总要先爱自己,先理解自己。其他的事,在这之后再说吧,不然怕辜负了自己。我最爱木心,他有两句话,一句是「寂寞,多半是假寂寞」,另一句是「明白在情爱的范畴中是决无韬略可施的,为王,为奴,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所以啊,骚年们,吃我一发安利吧:先好好与自己相处。
总结陈词:如果你选择孤独,愿你在孤独中生出新的自己,而不只是对「孤独」无谓的高估。即使有一天,真的发生了「微不足道的奇迹」,遇到了「如果我要和谁一起生活,我想只有这个人」的人,也要相信「微小的独处时光」,果然还是必要的。
<图片2>
这季的日剧中,《家族的形式》一直是不温不火,唯一被营销号get的点,就是大介在头两集所说的“独身理论”。当时那套台词,莫名贴合了春节期间被爸妈逼婚的主题,而被人疯狂的转载。后来“翠花”和“秋凤”都回到了大城市,又变回了VIVIAN和Jennifer,逼婚好像又不是人生的主题了,这部剧又被迅速地打回了原型。
这好像就是现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对于独身生活真正的定义。虽然大家都在说,自己生活很爽,自己过就可以,但大部分人,其实并不抗拒在一起,我们需要的只是能自己掌握的自由。
只是如果不高喊自由万岁,可能就连谈论它都很难。
二月我还看了另外一补日本电影——《欺诈计划》,这个电影讲述了一家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彼此都有各自的不幸遭遇,但这样的几个人生活在一起,反而得到了最和谐的亲情。
距离产生美,其实距离能产生的还有自我。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血缘是最牢固的一种关系。无论什么时候,家人一定是你最坚强的后盾。但也许正是因为如此的理所应当,很多人反而模糊了家人和自己的边界。类似于大介父亲的行为,虽然临到电视剧的结尾,大家都表示了理解,但那只是在“一个老人的临终心愿”这个层面上,被动接受的理解。
感同身受的说,大介的老爸干涉的不仅是儿女的自由本身,而是子女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想要拥有自己生活的权利。原本应当由个人决定的自由,突然变成了由父母支配的有限配额,子女和家长之间在这个配额上的冲突,是这部日剧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不是有死亡这个最终的big ending,大介老爸的行为,真是非常让人无语的。
而除去这一点来看这部剧,我倒不觉得《家族的形式》的收尾显得突兀,因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个人对自由的需要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大介一直想要一个人的城堡,但得知了父亲的身体状况才知道,自己真的要一个人了,而这个真的“孤独”的状态,是很令大介害怕的。对他而言,想要的自由,不过是自己能调配的空间,而不是完全被孤立的孤岛。叶菜子看似独立,但也有沟通的潜在诉求,才找到了“投诉”这个输出情绪的窗口。
而后经由父亲的去世,看破了这一点的大介才会勇敢的向叶菜子求婚,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去享受两个人在一起,也能拥有的自由。如果拥抱之后也能拥有个人空间,又有谁喜欢一个人呢?
这大概是忍受了一整部剧的折磨后,编剧发给大介先生的一颗糖吧。
(仅以我的视角,不代表任何观点,也不代表我在讨论他人的观点。以我的立场并非我自大妄为,而是我尊重、理解任何人相同或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我只了解自己的情况和因素,所以我只能自我反思、自我剖析。)
27岁之前,我似乎除了睡觉,都没怎么自己和自己认真相处过。没日没夜、不知疲倦地积极于各种有效无效的社交活动。
来到日本后,也许是地理上的距离,使得我与原先许多人的联系大量减少,甚至渐而渐之久时间未联系,都不知道见面该聊什么了。
婚后又经历过几个阶段的分歧,主要是有孩子之前和有孩子之后。不知不觉我形成了享受孤独、热爱独处的习惯。
只要有机会,我会花大量的时间一个人泡在书房或是公园里,看书、看剧、学习想学习的知识、收拾房间等等,总之就是一个人做事的时间和空间成了我的生活必需品。
也因此,在婚姻上的一些分歧,也常常让我陷入深度思考:我是不是不适合结婚?
有孩子之前,我们互相配合着对方的喜好去接受自己并不那么喜欢的东西,同时我们又有时间恢复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世界,矛盾还不那么激烈。
而有了孩子之后,我们之间的共同时间和个人时间大部分都围绕着孩子,孩子的身躯遮住了我们大部分的视线。而仅有的个人时间,又不得不处理各自的负能量,稍有不慎,小摩擦就升级为互揭疮疤,大家都疼,但当下只想让对方赶快“认输”。
两个人三个人或是更多人,有时候真的好麻烦。
明明大家都很疲惫,又不得不挤在一个共同空间中,同时还要保持所谓的良好气氛;明明大家想吃的东西不一样,但总是有人不得不接受不喜欢的食物;明明不想去的地方又得配合其他人非去不可,甚至在内心中说服自己「这样对一家人好」。难道我们各自不是一家人的一部分吗?非要事无巨细都搞牺牲某个人成全其他人的政治正确吗?
我和妻子的不合拍真的在好多方面。
她喜欢吃咸辣臭重口味面食类的食物,然后讨厌我爱吃的(这个臭可能是我的偏见,她觉得香),我喜欢甜清单米饭类食物,同时讨厌她爱吃的,而且我食量很大胃口很好,她连这个都鄙视我;
她喜欢看日综日剧。我不喜欢看全世界的综艺节目、她喜欢的日剧几乎我都不喜欢,我喜欢的她也完全没有兴趣点。甚至之前有一次她邀请我看她非常喜欢的动画,看完我摇摇头说好无聊她生气了。同样,我热衷的她也常常摇摇头表示无感;
我喜欢看各种书,每次看到好看的书都会在她面前眉飞色舞说上一大堆,甚至有时候我会做长达数年的宏观阅读计划和她“炫耀”,她完全无感,我总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而她常常给我转发社交媒体上的这个那个,我也常常表示无感。甚至恶语相向:还不如看本书;
甚至一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我们也是互相排斥的。呵,所以,如果有人和我讨论另一半的标准,我是绝对不会说「三观一致」的。甚至有人表示不婚不育,我都会夸他(她)冷静理智,一个人有什么不好?避免了婚后、育后的麻烦与后悔。一个人生活而感到后悔在现实中其实没有什么会改变的,而生命中一下多了几个人,那种改变不是调个头转个弯那么简单的。
总之,我们之间的不同,很多时候不是不一样这么简单,而是完全相反。
昨天我一个人在公园的林道中漫步,仿佛回到久违的有孩子之前,好自在,好轻松。
又想了想,其实,妻子也和我一样吧,她一个人的时候也是这么轻松自在吧。
后知后觉,我们之间的共同点可能并不是在具体的事上。也许?换个角度来看我们,是一样的人?
我们喜欢各自干各自的事,特别擅长一个人做事,比如一个人吃饭、看电影、逛街逛超市等等。她从大学就常常一个人,而我是在近几年开始享受一个人;
我们都不爱管别人的事,也不喜欢讨论、议论他人的事,常常适当的与人保持安全距离(并不是说刻意与人疏远,而是希望人与人之间、朋友、家人之间的关系是自然而然随着时间和交流、共鸣的积累沉淀形成的。所以我们在社交上都是很慢热的人,还有点社交恐惧。);
我们在金钱的态度上也很合拍。
我们都爱钱,但为了共同更大、对人生更深远影响的财务目标,我们践行着10年期以上的延迟享受。同时很反感以金钱来评价人和事。我们几乎不消费商品品牌,她怎么想我不清楚,但我一直觉得有足够的钱,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买断我自由的工作时间,而非提高物质生活和毫无意义的面子工程。
我们对当前的物质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即便永远都不升级保持现状我们也觉得很满意知足。
我不知道这些算不算是「战略上的趋同、战术上的分歧」?
那么问题发展到:这世界上是否存在战略与战术都一致的两个人?
我觉得这是个哲学问题:这世界会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总之,我觉得不会有。即便再高明的仿制、复制、克隆,其结果依然是1、2的关系,而非1、1。
所以,比起离婚,我更害怕结婚。当然,在我还无所畏惧的时候就结婚了,所以我指的是,如果我离婚了,我不会想再结婚,甚至恋爱我不想要。(未来我应该也不会对女儿感情过度干涉,首先有些核心问题是我们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而非多年后的那一刻形成的;其次,晚婚不代表更成熟更理智,但起码对自己的认识可能会多一些,讨厌的东西更明确一些。同时生不生孩子不是必要的,甚至结婚对象的性别我觉得也不重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更重要。所以,仅仅是好好的和自己在一起我觉得就很赞。)不是我在这段婚姻中有什么阴影,而是我觉得我有很多不合群的特质,影响了亲密关系;以及双方过度的干涉对方的个人世界,互不让步,感到疲惫。
同时,结婚后离开原生家庭同居了5年,期间通过大大小小的摩擦,我才慢慢开始一点点了解到她、开始理解她。而要做到真正的「懂」另一个人,这是一生在不断挑战、变化与积累的修行。
就像有了孩子一样,当我从以自己世界为中心转为以她为世界中心的时候,我拼尽了全力,记录、观察、思考着她从0到1的变化。说得郑重一些,这是以我生命、自由为代价的人生相遇,如果我不够认可与热爱,那么孩子和我的人生都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一团糟。这也是我抗拒二胎的大原因之一:我几乎要用我所有的世界去守护、陪伴我的孩子,我的能量有限,一个就够了。(当然如果是多胞胎,那或许在一开始我的能量上限就会提升到多个孩子的状态,只是我现在适应了有一个孩子的状态,无法适应再多一个。同时我一直很在意我自己是否擅自主张决定了我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这个问题,留着我快离开这个世界再问女儿吧。)
夫妻的关系因为孩子的原因,常常被我们忽视。其实,这是比亲子关系、甚至父母关系更重要的关系。这一段可能有点反传统,特别是东亚儒家文化之中。我是一个不追求「孝道」的人,我不会要求我的孩子对我孝顺,我希望我们将来的关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不是血缘关系。同样我也是这么做。(不要因此造成各种家庭关系的非理性攀比,而是分开、区别对待,而非掉水里先救谁这种弱智的论资排辈的比较。)
回到夫妻关系上,现代社会的夫妻关系多数都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与人组合,但在理想的情况下又可能是相互陪伴最长的人。不处理好两个人的关系、不处理好孩子父母的关系、不处理好两家老人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个家从何谈起?而这所有的关系交集,就是夫妻关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每一次的吵架,几乎都会令我陷入难以忍耐的黑洞。虽然我觉得活着挺好的,但我也有在大脑模拟过死去会是什么感觉。我不想用我还有许多家庭责任种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来绑架我的人生观,我只想找到能让我真正有活着的感觉的方向。但似乎我找不到这种纯粹活着的方向,不得不承认,我无法脱离家人朋友的社会关系。而结了婚之后,身边的所有关系似乎都和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形成了正相关的联系与交集。比如,我们吵架被老人知道会影响我们和老人的关系、孩子会因为我们不和谐的气氛表现出一些反常的状态等等。(出轨、外遇、异性暧昧这些却和夫妻关系成负相关。)
这令我不得不从琢磨生死(古代希腊哲学问题:being)回到现实中,重新认识与学习夫妻关系。
自认为我花了5年的时间,对妻子开始有了一些些了解,但要做到很理解还远远不足。有时候也不是我完全不理解,如果只是朋友,我想我会处理的更好一些。只是更亲密的关系使我时常会表现出更多控制欲。其实我也讨厌这种控制欲,因为我自己也不喜欢被人强制建议,哪怕是我最亲密的人。
5年时间,好的时候真的很好,吵起来也吵得精疲力尽,回头再看都不过是一堆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当下非要争得面红耳赤,想想就觉得幼稚、荒谬。好在,即便在不考虑孩子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继续在一起。我也说不清其中的缘由,也不敢说未来就一定如何如何。
仔细想想,我们应该在某些方面上还算得上是同类人吧。都喜欢一个人做事、喜欢独处,有时候不希望被打扰,至于互不相同的部分,可能一句:let it go ~ 就可以解决。因为我们其实谁也不想管太多对方的闲事,搞砸就搞砸了呗,谁不会搞砸点什么事?
反而我在独处的时候还常常念着对方的好,沉浸在自我感动之中。而过度干涉到她的世界却常常适得其反,满是失望:“我都是为了你好,为什么得到这样的反馈?”严重时甚至演变为自我的道德绑架:我的真心未得到应有的回报。滋生厌世情绪。
我对自己的夫妻关系谈不上乐观,也说不上悲观,但我们确实一起走过了许多风风雨雨,相互磨合,我变成像她的人,她也像我,但我们又固执着坚持着自己的自己,特别有了孩子之后,除了守护孩子、家庭、夫妻关系,其实我们还在守护着我们仅存的与任何人无关的小小世界。
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向外人描述这个只有一个人、容不下多一个人的世界。
这应该就是享受独处的浪漫主义情怀吧。
就像刚刚流逝的数个小时,我看完了这部电视剧,听着喜欢的音乐,在电脑屏幕上打出这些文字。
其实我原本完全没有想要写这部剧评的想法,只不过昨天剧完结了今天来豆瓣打分写点评,看到第一条长评里面撕得非常厉害。大致是支持独身主义的网友认为这剧看了三集就看不下去啦,编剧太差劲,用独身主义来做噱头还是要把男女主角往婚姻的火坑里推,男主的混账父亲也是各种不靠谱,简直三观不正。然后另外一种评价就是兰州烧饼!你眼瞎了是吗标题就叫《家族的形式》又不是“独身的形式”,而且编剧只是站在比较中立的角度探讨独身主义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你这玻璃心的独身主义!
说实在的,日本多年前就已经进入少子化社会,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多少都会往“劝婚不劝独”的方面考虑,并且作为继承了东亚文化的主要国家之一,成家立业依然还是人们生活的主流方式。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影响,独身主义确实成为了一个挺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我印象里面类似题材的日剧很多,比如《不能结婚的男人》、《我无法恋爱的理由》、《不结婚》、《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伪装夫妇》等,尤其近年来几乎每季都会有一部,下一季还会有一部《我不是不能结婚,是不想结婚》,这样类型的剧集越来越多,说明日本人对少子化问题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急切。整个社会就好比我们的父辈们,他们着急我们为什么不谈恋爱为什么不结婚,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基本上这个社会还是倾向劝导年轻人能够拥有爱情和婚姻,因此也早就了独身主义者的不了解和反抗。日剧善于制造矛盾和对立,这样会使整个剧情富有张力,两个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也带给观众思考甚至代入。但是不要忘记,日剧的编剧们同样喜欢逆转和洗白的戏码,所以以上提到的很多部剧集,有不少的结局是主角还是接受了爱情和婚姻,只不过有些编剧手段太差,太过于强行的逆转让观众老爷们感到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在此点名批评《伪装夫妇》。
回到《家族之形》,或许很多人认为男女主角不在一起的结局可能会更好一些,但是从编剧塑造的这两个角色来说,其实在一起不在一起都是十分合理的。男女主角甚至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独身主义者,就他们而言,只是因为喜欢独处、沉浸于自己的爱好、曾经因为婚姻而受伤、还没有遇到对的人、宁缺毋滥、嫌麻烦、傲娇⋯⋯等等,然后男主开头一集的独身宣言嘴炮,果不其然的就被我朝微博各路营销狗截图挂起来制造流量,不过好在这部剧没有成为所谓的网红剧,毕竟比起《废柴女也要谈恋爱》,本剧还是有相当的内涵的的。看网红剧不需要智商,只需要有少女心足以,而类似《家族之形》这样的剧集,观众必须有所经历或者年纪达到一定岁数才能去理解。比如被父母逼婚、被父母侵犯隐私、单身狗被吐槽、遇到KY的同事或朋友等,至少我能够在男主的身上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是一种很复杂的动物,拥有高度智慧之后,很多原始的东西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人们会更多的去追求精神上的东西,会对人生思考很多,会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其实不管独身也好现充也好,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管坚持也好、转变也好,都是自己的选择。只是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特立独行的人往往会成为一根刺,所有的人都想要把你同化,所有的人都希望少数服从多数,好一些的只是好心劝导,坏一些的就冷嘲热讽,人言可畏啊。而那些棱角被磨平最终随大流的人,反过来也会想要把那些还站在另一队的人拖下来,曾经有位朋友说过,或许再也没有比中国人更喜欢站队的了,持有不同观点的不去试着相互理解,而是拼命想要说服对方,在我看来十分脑残的豆花、粽子甜咸之争就很能说明问题。所以,在你希望得到他人理解的时候,先试着理解他人。
人终究是群居动物,没有人能够完全的独立生活,因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家族。就像大介一样,如果可以遇到叶菜子这种如此合拍的人,当然还是希望可以找到能够一起携手走过人生的那个人。只是在这之前,我依然喜欢在我的城堡里享受生活,我喜欢一个人,习惯一个人,也终将会喜欢一个人,习惯两个人。也支持和祝福那些独身主义者,你们活得很精彩。
家族的形式,我觉得更适合翻译成家庭的形式。因为这部戏实际上表现力老中青三代不同的家庭观。老一辈觉得人还是要有个伴,以男女主的妈妈爸爸为核心人物。中代认为家庭不一定是必须的,自己也可以过得好,以男女主为核心人物。青代以水原希子饰演的田中和不记得是87还是78的小天使饰演的男三为核心,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仿佛很随意,轻易就会被老中两代左右。
说是家族的形式,其实如果演绎成各自彼此尊重,各自彼此理解的相安无事地生活也是挺好的。没必要大家都必须独身才是贵族,也没必要必须结婚才是正常。但是不知道怎么的,演着演着就从对独身主义的赞同变成了对不同家庭形式的尊重,最后演变成老一辈救赎年轻人让他们从孤僻的环境中回归温馨的正轨的故事。女主的独身变成了因为不孕症的无奈选择。男主的独身也开始慢慢被老一辈感化得土崩瓦解。目测最后男女主会成为CP,老父有可能以死亡的方式给男主上最后一课彻底感化男主。当然也有可能是误诊故意吊着观众让观众感动和被引导。
总之这个故事虽然还没有演完,但是和第一集那种浓浓的独身主义吊打七大姑八大姨的风格越跑越远了,感觉结尾要被七大姑八大姨吊打了。
-------
最后对男女主表白一下,男主虽然不能说帅,但是香熊真的是越看越让人喜欢。女主虽然不能说多绝代,但是非常耐看,倔强又干练!剧情走向未知,但是目前为止这两个演员挺招人爱的。如果结局真是被催婚的吊打我也只能说白瞎了第一集。
“什么时候都可以过来,你要是想看看和这里不一样的风景,或是想找人说话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来找我,一个人也好,和别人两人一起来也好,我都非常欢迎。”hanako和老妈的这段对话,才是全剧最戳中我的地方。
在东京,上下两套高级公寓的日子也实在太开心了吧!!!!
这部剧让我终于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除了“他人即地狱”以外的理解和宽容。那种不是为了刻奇和自我满足而表达出来的真挚感情,让人真的特别感动。
害怕孤独,更害怕热闹,相比身处人群的麻烦与尴尬,更善于更享受独处的自得,拥有自由空间这个梦想在无论哪个年龄段都是弥足珍贵的,获得大多数人认同也在情理之中;敏敏负责金句,明知鸡汤,但句句说中心坎能奈何;树里和香取慎吾的cp感并不强,强行发糖有点别扭,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更好。
树里超级美,着装超级美~文具公司工作很赞呢,文具控各种爱死。精致的生活也挺美好的。当然人永远不是一个人在生活呢。挺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结尾毫无例外主旋律了,毕竟制作方不想公然对抗少子化社会。然而剧本值得五星。近年漏洞不多、人物符合身份的剧作很少,本剧高明之处在于编剧深谙社交,知晓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人相遇该说些什么话,剧情展开处理得恰到好处。聪明地不随便定义别人也避开了观众反感。
听说一边外放主题曲Unpredictable Story 一边做些日常琐事 可收获“我就是主角”之感(笑)
我是自己的玩伴。我是自己的家人。一个人也能成为一个家族。如果一个人觉得痛苦难当,大概是因为技不如人吧。
日剧总是这样,开篇提出新奇的形式或者观念,其实结尾收得比谁都要正统。这部剧的很多设定都不太喜欢,情节也有些幼齿和拖沓。但是树里在其中的状态特别自在,甚至看着她都会觉得自己能再勇敢一些。追剧的同时又看了一遍《交响情人梦》,当年很想拥有她那样的性格,未遂,现在依然渴望十年后跟她一样。
好有共鸣
本季最佳。在我看来剧中男女主CP感满满的爱情,或许是不能为那些脑子里只有“颜值、撩妹”的观众所理解吧...尽管因为西田敏行的受伤改变了最后几集的剧情导致最后集体助攻略显突兀,但总体来说剧本还是很扎实的,人物刻画得真实又富有个性,金句也不是刻意罗列而是娓娓道来。演技全员在线,发挥自如。
真的从男主角身上看到了10几年后的自己。。洁癖强迫症自我都几乎一样。同样我同样完全不期待结婚,没有幻想过孩子。只希望有自己的城堡
感觉在看我自己
目前本季看的剧里质量最高的,独身者的领地意识,句句中的
结尾!我真的就是想以这种分居+共同生活的形式恋爱的!
冷血动物也已哭晕在床上……
演员剧本台词音乐服装场景统统一百分~
对我这种向往邻居CP模式的中年性冷淡妇女来说,真是一记强有力的高级狗粮。简直理想!觉得片中男女主没爱情火花的,那是你们不懂我们龟毛之间的爱情,能理解和被理解彼此的龟毛,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事了。某种大团圆但不崩人设,戏也恰到好处,演员很自然,结婚了终归还是一个另类家庭。
太喜欢这部了,好多台词都戳心窝,我之所以喜爱与人相处,正是因为放不下他人给我的温暖和关怀,这个春冬交替之际,它带给我的每一次欢乐和泪水都是真实的,这样有日剧陪伴的生活真是太好了。
实在非常喜欢前面的部分,因为认同一个人的堡垒不想被轻易打破之类的信条,也羡慕“夹生狂魔”们健康、自足的生活方式,还有成熟的价值观。可是第8集之后画风突然一变,强行组CP还让所有人助攻,太别扭。除了这条爱情线,其他都好。亲人、同事、朋友,围坐在一起,即使死之将近,也会觉得很幸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