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完结

主演:夏帆,近藤公园,趣里,大久保聡美,青山愛依,鮫島彩華,朝加真由美,江波杏子

类型:日剧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剧照 NO.1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剧照 NO.2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剧照 NO.3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剧照 NO.4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剧照 NO.5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剧照 NO.6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剧照 NO.13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剧照 NO.14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剧照 NO.15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剧照 NO.16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剧照 NO.17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剧照 NO.18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剧照 NO.19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日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洒满阳光的公寓内空空荡荡,短发女孩麻衣(夏帆 饰)躺在整洁的地板上,享受片刻轻松时光。相比于其他人间的拥挤不堪,麻衣的房间四壁空空,就像刚刚搬家时的样子。事实上她有极其偏执的整理欲望。麻衣尤其喜欢空空荡荡的房子,所以日常总会抓紧一切机会收拾与整理。对她来说,不需要的东西就要果断扔掉,她将“断舍离”发挥到极致,甚至达到变态的地步。尽管有时被家人制止,麻衣依然锲而不舍地扔东西,无论珍贵与否,有没有特殊的意义,一旦无用只有被淘汰的命运。看似偏执,不过从麻衣身上或许也能学到一些收拾整理之道……   本片改编自ゆるりまい的漫画。猪猪侠第四部:百变猪猪侠古宅老友记 第三季邪恶力量第十二季爱的阶梯血与火的洗礼梦境危机潜网金燕子星期恋人:后篇下一站天后(粤语)拳神小子天才雀妈假面部长权欲第三章 第一季援交天使袖珍女仆小梅凌晨是神的时间我们的父亲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第二季副作用纵横案线 第一季战锋·尖峰对决牌坊下的女人2009音魂掠影我的性别碍到你腐女无意间跟Gay告白舞台恋曲八十年代的巨星少女命案疑云铁岭风云超级女特工X档案第四季酷妹辣皇后成人练习生上升2021都市煞星咒怨:诅咒之家红土2020冬季奥运的工程考验巨奖传奇大学之旅迷失的娘娘腔白河夜船太阳马戏团:遥远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买买买”和“扔扔扔”:消费主义失败了吗?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第一眼看到《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的海报时,立刻被吸引了。大量留白,简洁文字,阳光倾洒,干净木地板上,主角与宠物猫安静舒服地躺着。这,简直是我最爱的MUJI风,好不好。
错觉中,以为这片儿是无印良品投资的广告,不过,认真看完一集后才明白,原来是在讲“变态”啊。
严格意义而言,此“变态”非彼变态,它的准确名字应是“扔东西强迫症”。这两年,“强迫症”似乎成了一个热词,饭有点儿“停不下来”的苗头,就成了“强迫症”。主角麻衣正是这么一个只有在不断清理家中无用之物寻求舒畅感觉的“强迫症”。
须知,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很多人不再愁买不到东西,而是愁如何才能处理家中杂物,于是,整理术、“断舍离”大行其道,似乎凡事都需做到最简;于是,从苹果风到宜家风再到无印良品,日式的极简主义颇为风光。是的,每一个现代人,面对工作中的宫心计和社会交往的复杂性,谁不愿自己的小天地可以简单干净呢?
不过,消费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催促我们跳入“买买买”的狂欢,以此获得自己生存的价值。张柏芝、刘青云曾合演过一部电影《天生购物狂》,虽然剧本本身已经否定了自己的名字——没有购物狂是天生的,不过,消费主义的目的恰恰是想要放大、夸张我们的消费需求,甚至不惜营造虚假的需求,让每个可能游离于社会边缘的个体不可逃脱地融成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环。
齐格蒙特·鲍曼把现代社会分为“生产社会”和“消费社会”,认为“在现代社会的这两个阶段,如果没有其成员制造产品用来消费,那是万万不行的——两个社会的成员理所当然也都是在消费着。两个现代阶段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其侧重点的不同——然而侧重点的改变都几乎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差异”。
不是生产价值,就是消费价值。生产和消费不可避免地构成了资本主义网罗个体的一个循环。生产为消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消费则为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当马克斯·韦伯精心细究提倡理性、克制的新教伦理如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时,同时代的桑内特则指出,“奢侈”才是推动资本主义重要因素。当我们将两者并置起来看,前者所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面,而后者则强调了资本主义消费的一面。个体在生产与消费两极之间来回摇摆,却无法跳脱资本的控制。
好了,当我们的“断舍离”、极简主义横空出世时,是不是就有希望让个体有挣脱的机会呢?
答案是否定的。
1、舍弃,不只扔垃圾这么简单
在具体展开讨论之前,首先要澄清的是,“舍弃”某件物品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麻衣在决定某件物品是否应该被扔掉的时候,她就会陷入某种精神分裂症似的妄想中。物品仿佛获得生命一般,栩栩如生地站在麻衣的面前,不断申诉着自己的“必要性”,甚至不惜以“情人”的形象出现。
我们可以将麻衣的妄想当成一个笑话,可是却不可以否认,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展现出与主角相似的一面:一边纠结于是否扔掉某样许久未曾使用的东西,比如收在在储藏室里前女友的合照;一边又在回想着这件物品带给自己的“欢乐时光”,如果有的话。
物,向我们展示某种特殊的诱惑。在这样的场景中,物品就如同电视剧中一样,不断散发出自己的“活力”,以此彰显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与此同时,我们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物”来明确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物,成为标示自我存在的象征物。
没错,“消费”指向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某件具体商品,不过,更深层次,它真正指向的是这件商品中所蕴含的“价值”。于是,“舍弃”,不仅仅是扔垃圾那么简单,更核心的内容是,对“无用之物”的清除,也就是对物品价值的否定。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符号消费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消费品实际是符号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也就意味着,某件物品对我们的 “价值”,除了提供实际的使用以外,更多是作为一种符号和社会关系的综合。一个皮包不再只是用来装东西,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枚戒指不再只是某件装饰品,更是自己与爱人之间关系的展现。
因此,对物品价值的否定,就是对该物品符号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否定。当麻衣扔掉与自己的婚戒时,虽然,丈夫没有多说什么,但,还是将自己的那枚戒指不动声色地放入了储蓄罐中,这种“无声的抗议”背后正是丈夫对婚姻这一特殊社会关系的“守护”。
2、极简生活:作为控制机制的生活方式
在澄清了“舍弃”的真意后,回到我们的主题:这种对刻意与商品保持距离的态度,是否有助于抵消消费主义的影响呢?
表面上看,消费主义所鼓励的是,与物品、与符号、与陌生的社会关系间建立更多的联系,通过营造丰裕的神话,让所有人陷入一种消费的“狂欢”之中,从而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动力。“舍弃”作为一种对价值的否定,似乎是走向了消费主义的对立面。
如果我们追述作为“生产”动力源的“消费”的历史,那么就会发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逻辑的论述中已经可以找到一丝痕迹。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中,价值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使自身获得增值。“消费”一方面让生产出来的价值得以流动,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价值”在一次“消费”之后,就停滞并贮藏了起来,那么,整个“生产-消费”的循环就失去了意义。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买了一台冰箱,每天都在使用它,这本身也是在促进储存于冰箱中的“价值“的流通。因为,这种“价值”转换成了对我每日生活有益的东西。但是,如此一来,“流通”的速度显然过于缓慢,与工业大生产的节奏是无法相适应的。
马尔库塞曾经写道,“如果社会不能用它日益提高的生产来减少压抑,那么生产就必然会与个体相对抗”。因为,大生产必然导致作为统治阶层压制对象的民众最终获得对生产资料的掌控,使得统治阶级不能再阻止受压迫者获得自由。而解决之道就蕴含在“舍弃”之中。消费主义,在其表面上,所希望促成的是人们不断“买买买”的习惯,但是,如果只是如此,一次性的“消费”与大工业生产就只是构成了一种不断积累与缓慢消耗价值的过程。要促成更快的循环,一个重要的环节:“舍弃”就变得必不可少。
于是,极简生活,就成为一种被统治者所认可的生活态度,因为,这种生活态度可以加快“消费”的循环。当我们不断清空家中的“无用之物”时,大工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差距也得到了弥补。
3、价值判断的混同: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
另一方面,商品中所蕴含的无论是符号价值还是社会价值,从更广义来说,都是交换价值的一部分,它们得以存在的前提是社会交换这一行为的存在。社会价值在流通中因为不断附加了人的因素,而不断增加(社会关系的增值)。而符号价值作为一种“人工制品”,随着象征体系的不断膨胀,让能指与所指之间本来微弱的联系变得更为易碎,符号价值从原先由所指所严格界定的状态中挣脱出来,成了在一片能指海洋中任意漂泊的一叶扁舟,但是,与此同时,符号的价值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增长,因为,它的“定价”不再受到所指的束缚。
但是,由此带来另一个问题,即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
麻衣在扔东西时,固然是将物品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其所隐含的倾向是她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移用至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而剧中菊池和真美的对话则显示了另一种倾向。虽然,菊池与真美都没有麻衣的那种“毛病”,但是,她们的对话则展示了消费社会中的另一种面向:将人予以物化。
在第二集中,真美对菊池说:“物品也好,男人也好,离别的时候,重要的是要干脆。”这种将物与人对等起来的话语频频出现,虽然屏幕上所给出的是一条条极简生活的“温馨小贴士”,但是,却丝毫不能掩饰话语背后的冷漠感。无论是麻衣将物拟人化,还是真美将人拟物化,所展示的都是价值判断的混乱。
物与人,在西方哲学中,曾经以主客体间绝对对立的形式出现在思想家的讨论中,但是,当工业大生产成熟、资本主义社会成型后,那种主体与客体间泾渭分明的状态便不再能维系。这也就部分解释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产生的根源。主体的符号化或物化,客体的主体化,都指向了一种混合的未来。而技术的发展更加加剧了这一倾向。
某种意义上,今天,当我们面对繁杂的物的世界时,同时也是在面对繁杂的人的世界,对物的处置,就等同于对人的处置。因此,当我们在思考极简生活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一种对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减少与他人的联合。社会的原子化倾向由此进一步加重。
事实上,即使在提倡极简生活的同时,保持着社会交往的频率,也无法实现马克思所预言的“无产阶级的大联合”,因为,这种社会交往在能指的流动中,所建立起来的都是快餐式的一次性关系。
结论
由此可见,所谓的“断舍离”营造的“扔扔扔”并不可能对“买买买”的消费主义构成挑战,恰恰相反,它正助长了这一倾向。对渴望从物的欲望世界中挣脱的人而言,这个“单向度的社会”无疑是不可逆的。

 2 ) 今日开始断舍离,我要家里空无一物

因为最近很喜欢夏帆,补她的剧于是看到了这部讲“断舍离”的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所谓“断舍离”是说:

“断”指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指把堆放的无用之物全部清理掉;

“离”则指抛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简单、舒适的空间之中。

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出自一个名叫山下英子的杂物管理咨询师,她在09年的《断舍离》书里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这个概念。

夏帆饰演的主角麻衣便是个将“断舍离”发挥到极致的整理偏执狂,兴趣整理,爱好扔东西。被身边盆友们叫“扔东西变态”,她还能红着脸喊“谢谢”,真是有点萌。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剧照

她住的家里很简洁,物品极少,与其说简洁,甚至是空荡荡的,四壁空空,来拜访的朋友说简直“样板间嘛”,当被问到那些日常用的遥控器、纸巾等放在哪里,麻衣拉开抽屉,全都在旁边的柜子里整整齐齐一排。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剧照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生活方式专门有一个名词,叫做“极简主义(Minimalisn)”

什么是极简主义?简单说就是减少不必要的物品,极简生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减少不必要物品的购买,二是舍弃那些长期不用的物件。不过,极简主义也并不仅限于此,它还可以延伸到社交以及事业等诸多方面。

日本有很多极简主义者,我在网上搜看到的视频和图片里,他们似乎都和麻衣一样节制、简单,生活地异常低调又认真。

©日本东京,Fumio Sasaki在公寓擦地板,他曾是热情的书籍、CD和DVD收藏迷,两年前厌倦了紧跟潮流,加入了日本越来越庞大的极简阵营

©日本东京,Katsuya Toyoda公寓里的衣柜仅有的衣服,他认为极简主义可以让生活中仅留下他最喜欢的东西

©日本藤泽,Saeko Kushibiki在家中读书

或许,极简主义并不是一个新生概念,至少在上世纪的艺术领域里,就已经有罗伯特·雷曼这样以白色抽象画闻名的极简艺术家了。

但将极简衍生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思维方式,绝对又是近些年的新东西。

或许,是从家居整理术开始。

比如日本最早提出“断舍离”的山下英子,还有写《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近藤麻理惠,她们最初都是杂物整理师。

但从选择、整理、收纳物品开始,断舍离的便也不仅仅是物品了。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写: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其实整理杂物,也是整理人和物品的关系,更是整理生活本身。

一如《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剧里的夏帆和她的家人,原本她们也是喜欢将物堆积成一坨的“垃圾屋”住户,生活空间被大大小小、杂七杂八的东西严重挤压,什么都舍不得扔。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女主以前的家里是个“垃圾屋”

可是在经历了311东日本大地震之后,她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物品的关系,屋子里仿佛什么都有,但真正需要的一瓶救命的水却无论如何都找不到,而那些堆积的物品此刻却很可能砸下来要了人性命。

从此,她学会去繁化简,学会认真对待每一个物件,认真地使用它,用不到的也认真地丢掉它。

合作写下《极简主义》一书的美国人乔舒亚·菲尔茨和瑞安·尼科迪默斯,从年轻有为的公司高管到自由创业的极简主义者,同样经历了一番向内的探索沉思。

在纪录片《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里,瑞安本人出镜,一脸冷静又自嘲地回顾以前:

我已经拥有我想要的一切,拥有我该有的一切,我周围的人都说你成功了,但我却异常感到悲惨,我心中有一种空虚感,所以我试着跟很多人一样去填补这种空虚,用物质,很多很多的物质。 我曾经过着花完工资等工资的日子,挣钱的速度总也赶不上花钱的速度,为了工资单而活,为了物质而活,我想买到快乐,我以为总有一天能实现,但事实证明我错了,我从来没有真正活过。——瑞安·尼科迪默斯《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瑞安·尼科迪默斯在纪录片《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他的朋友乔舒亚也是一样,他们都是很年轻就获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那类人,早早衣食不愁、过着优渥的生活,透支着未来的工资,以及时间和身体。

乔舒亚最疯狂的时候每周工作80小时,每年工作362天,他的金钱越来越多,物质越来越丰盛,可他不快乐。

他很久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陪伴过妻子和儿子;他没什么时间健身,身体也很糟糕,很长一段时间内要依靠药物才能入睡;他并不喜欢这份高薪工作,但他没有勇气辞掉它去做真正想做的。

直到一次为了工作和赚钱,他要将一台手机推销给一个6岁的孩子,他才开始问自己:我到底在做什么?

于是,他开始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他不停地扔东西,一大橱窗昂贵的衣服、游戏机、电视、影碟......有的是捐献给了当地的慈善商店,只留下那些最简单的足以维持生活本身和让自己愉快的物件,床、椅子、收音机、吉他、餐具......

©乔舒亚现在的家

“每一件物品都有其目的,这样的物件对我的生活有价值吗?我必须是向自己而不是向别的其他人证明它要存在的合理性”。乔舒亚这样解释自己怎样选择物件。

而今,他们两人都已辞掉了工作,开始自由创业,他们花很多时间陪伴家人,也花很多时间走遍世界,向世界各处的人介绍他们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

鲍德里亚在50年前的《消费社会》里就曾说过,人们添置一些用品不仅是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且被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并愿意为后者掏钱。

生活在消费社会这片热带丛林,不论出于对阶层提升的幻想,还是对自我犒赏的虚饰自欺,我们现今似乎更难逃离掉“工作-累-消费解压-贫穷-更辛苦工作-更累-更拼命消费”这样的消费怪圈。

就像乔舒亚在书中所写:太多人花费他们尚未挣到的钱,购买大部分他们不需要的东西,只是为了给他们并不喜欢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毕竟,从电商造节到地铁广告到公号营销...消费社会每一天都在建构的一个神话就是,你消费了什么,就代表了你是谁。

©出自纪录片《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在身份制度中它们决定我们的位置,基于广告或营销说了什么

我之前就常常在想,生活在这样的消费时代,作为个体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抵抗呢,在知道“极简主义”之后,我突然觉得,这可能就是一个答案

当然,极简主义并不是要我们什么都不买,也不是要我们一无所有,它真正指向的是要我们穿越物质的海洋,找到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

它更像是一种自我省察,辨明哪些是商业文化潜移默化强加给我们的,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再将不需要的东西从自己的生活中清除掉,为真正重要的事情找到更多的空间。

就像英国极简博主克里斯·雷所写:“极简生活并不意味着房间里空荡得只见白墙,没有任何家具。它真正强调的是一个人的生活空间里,去除会分散注意力的五花八门的东西,只保留最为必要的部分。”

©极简主义者OFUMI夫妻的家

所以,只留下几十件物品的人的生活是极简,保留超过百件物品的人可能也是极简;住在大房子里的中产可以极简,消费能力并不高但认真生活的人也可以极简。

与其说是对物的极简,不如说是对精神的极简,克服了对“缺少”的恐惧,才能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以及获得这个想要需要付出怎样的成本。

有些讽刺又好笑的一件事是,以苹果掀起“无用之用”消费浪潮的乔布斯本人,就是个极简主义者。

他经常每天都穿同样的衣服去上班(当然不是同一件),他的家里只有一盏桌灯,一把椅子,一张床,一套音响设备和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

扎克伯格也是个极简主义者,他自己曾说过:

“我只有一个衣柜,虽然大家看我每天都穿一样的T恤,但它们并不是一件,我的灰色T恤有不少于20件。我每天早上起来都有超过十亿的人在等着我服务,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上,在生活中,我总是尽量简单一些,少做选择。”

当然,要让我想更早的极简主义者,我可能想到梭罗,只身带上一把斧头,就跑到瓦尔登湖旁边,做了一间小木屋,在其中独居了2年零2个月。

日本极简主义者佐佐木在《我决定简单地生活——从断舍离到极简主义》里写:这个世界上所有人一生下来就没有拥有任何物品,所以每一个人刚出生时都是极简主义者。其实,我们是拿自己的自由去交换不必要的杂物。

我深以为然。

所以当之前朋友问到我618都买了什么,我想了想,什么都没买,因为并没有什么是必须要买的。然后,我也打算今晚下班回去就开始打包整理断舍离。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里有扔东西小诗一首:大多数东西,有了会很好,没有也无妨。

我自己又想到了一个可以践行的买\扔东西原则,那就是:凡是可买可不买的,那就都不买;凡是可扔可不扔的,那就都扔掉和告别。

毕竟,极简即是美,是自由。

-

作者/卷卷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3 ) 发现那个未知的自己


2016/3/18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会收拾整理家,从小到大,家人包括我自己都定义我是天生的邋遢鬼,小的时候,我妈经常因为我随处扔的书而骂骂咧咧,成人后的寄宿生活,室友们也习惯了我的床上桌上乱七八糟,结婚后,我的小家堆的东西越来越多,好在有一个勤奋能干的老公,这个小家全靠老公整理。

一切从《断舍离》而变得不一样了,一本关于收纳整理的薄书,我却做了几十页的笔记,只因在书中我才看清楚自己这个人是什么样子的:关注他物忽略自己、活在不快活的空间、潜意识里极度自卑、做事不果断易纠结……而这些缺点从屋子、办公桌、包包都暗示着如此不完美的我。

之后我又读了《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巩固了“断舍离”理念对我的影响,周围有太多的物品需要跟我交谈,而这些物品竟然%90我都不喜欢,那当初我为什么要买它?——竟然是因为便宜,原来如此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不该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经过整理、物品减量后,自己在生活中重视什么,还有价值观,都会一目了然。并非是要一味地追求物品数量、有效收纳,而是要去尝试用心动的感觉我把物品,并学习用自己的基准享受生活。”——这就是整理的真正奥义。

喜欢这两本书的人,自然会喜欢上这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很多现实的矛盾剧中也呈现出来了,家人的东西扔不掉怎么办?——隔离空间,不要去打扰他们的私人空间,只要把公共空间和自己的空间打理好,已经不错了。在我现在所蜗居的一线城市,我曾因拥有这套小房子而欣喜,仅仅生活了一年之后,又因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而烦恼,想换大房子的欲望跟飙升的高房价同比增长,而现实却是囊中羞涩,为此还常常感到压力无限大。可这些烦恼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房间的大小和多少,更在于的是我自己。我没有整理好自己!物品的存在和物品的数量都是我应该深刻思考的……

一个月来,我的家变化很大,扔东西的过程也让我渐渐认识了自己,近百件廉价的衣物穿过的次数不足两次,有些竟然是五六年前从省城大学搬到北京上研的学校的;有的衣服穿上明明不舒服,就因为质量不错,当初二三百买的,觉得算得上贵衣服了而舍不得扔,每年还强忍着不适穿几个小时;我的配饰或小物件,只因看起来好看或者网上推荐就收入家中,后觉不适合自己,却觉得扔了可惜……仅仅这些情况下的衣物已经够我买N件有质有量又心动的东西了,我却才明白!

整理这些要扔的东西,舍得它们离开我了,却舍不得它们进垃圾桶,想方设法的送人、捐物,两次尝试后费心耗力。赠书联系上一位成都的豆友,沉甸甸的十斤的书多家背到单位门口找快递,称完重后价格远超我的预期,又换一家快递,两趟跑下来,我汗流浃背;两大包衣物终于联系上电视上宣传的一位免快递的志愿者,结果发现送到快递收货点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比较艰难,我需要从五楼搬到一楼,如果小区不让进出租车,我还需要搬到小区门口,打上车之后的搬卸货对于我来说更难,因为我是个孕妇啊!为什么不用老公,因为当他看到这些要扔要捐的东西后,会舍不得的……

每件事情的开头也许是最难的,在断舍离的进程中,目前我属于初阶段,所以还在逐渐摸索着进阶。捐东西也许不适合我,想想自己买的廉价垃圾,也许连志愿者的筛选也通不过,到头来垃圾终究是垃圾……警醒自己的是远离垃圾,珍爱自己。我和剧中的女主角麻衣一样,不同于男人,购买欲望是很强的,但是却在扔东西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购买欲望,很多想买的东西我已经看到它不远的将来被冷落的样子了,所以现在我要么不买,要买只买自己喜欢的需要的。

电视剧只看到第4集,持续关注中……继续过着断舍离的日子……

 4 ) “买买买”和“扔扔扔”:消费主义失败了吗?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第一眼看到《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的海报时,立刻被吸引了。大量留白,简洁文字,阳光倾洒,干净木地板上,主角与宠物猫安静舒服地躺着。这,简直是我最爱的MUJI风,好不好。
错觉中,以为这片儿是无印良品投资的广告,不过,认真看完一集后才明白,原来是在讲“变态”啊。
严格意义而言,此“变态”非彼变态,它的准确名字应是“扔东西强迫症”。这两年,“强迫症”似乎成了一个热词,饭有点儿“停不下来”的苗头,就成了“强迫症”。主角麻衣正是这么一个只有在不断清理家中无用之物寻求舒畅感觉的“强迫症”。
须知,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很多人不再愁买不到东西,而是愁如何才能处理家中杂物,于是,整理术、“断舍离”大行其道,似乎凡事都需做到最简;于是,从苹果风到宜家风再到无印良品,日式的极简主义颇为风光。是的,每一个现代人,面对工作中的宫心计和社会交往的复杂性,谁不愿自己的小天地可以简单干净呢?
不过,消费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催促我们跳入“买买买”的狂欢,以此获得自己生存的价值。张柏芝、刘青云曾合演过一部电影《天生购物狂》,虽然剧本本身已经否定了自己的名字——没有购物狂是天生的,不过,消费主义的目的恰恰是想要放大、夸张我们的消费需求,甚至不惜营造虚假的需求,让每个可能游离于社会边缘的个体不可逃脱地融成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环。
齐格蒙特·鲍曼把现代社会分为“生产社会”和“消费社会”,认为“在现代社会的这两个阶段,如果没有其成员制造产品用来消费,那是万万不行的——两个社会的成员理所当然也都是在消费着。两个现代阶段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其侧重点的不同——然而侧重点的改变都几乎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差异”。
不是生产价值,就是消费价值。生产和消费不可避免地构成了资本主义网罗个体的一个循环。生产为消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消费则为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当马克斯·韦伯精心细究提倡理性、克制的新教伦理如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时,同时代的桑内特则指出,“奢侈”才是推动资本主义重要因素。当我们将两者并置起来看,前者所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面,而后者则强调了资本主义消费的一面。个体在生产与消费两极之间来回摇摆,却无法跳脱资本的控制。
好了,当我们的“断舍离”、极简主义横空出世时,是不是就有希望让个体有挣脱的机会呢?
答案是否定的。
1、舍弃,不只扔垃圾这么简单
在具体展开讨论之前,首先要澄清的是,“舍弃”某件物品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麻衣在决定某件物品是否应该被扔掉的时候,她就会陷入某种精神分裂症似的妄想中。物品仿佛获得生命一般,栩栩如生地站在麻衣的面前,不断申诉着自己的“必要性”,甚至不惜以“情人”的形象出现。
我们可以将麻衣的妄想当成一个笑话,可是却不可以否认,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展现出与主角相似的一面:一边纠结于是否扔掉某样许久未曾使用的东西,比如收在在储藏室里前女友的合照;一边又在回想着这件物品带给自己的“欢乐时光”,如果有的话。
物,向我们展示某种特殊的诱惑。在这样的场景中,物品就如同电视剧中一样,不断散发出自己的“活力”,以此彰显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与此同时,我们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物”来明确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物,成为标示自我存在的象征物。
没错,“消费”指向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某件具体商品,不过,更深层次,它真正指向的是这件商品中所蕴含的“价值”。于是,“舍弃”,不仅仅是扔垃圾那么简单,更核心的内容是,对“无用之物”的清除,也就是对物品价值的否定。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符号消费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消费品实际是符号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也就意味着,某件物品对我们的 “价值”,除了提供实际的使用以外,更多是作为一种符号和社会关系的综合。一个皮包不再只是用来装东西,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枚戒指不再只是某件装饰品,更是自己与爱人之间关系的展现。
因此,对物品价值的否定,就是对该物品符号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否定。当麻衣扔掉与自己的婚戒时,虽然,丈夫没有多说什么,但,还是将自己的那枚戒指不动声色地放入了储蓄罐中,这种“无声的抗议”背后正是丈夫对婚姻这一特殊社会关系的“守护”。
2、极简生活:作为控制机制的生活方式
在澄清了“舍弃”的真意后,回到我们的主题:这种对刻意与商品保持距离的态度,是否有助于抵消消费主义的影响呢?
表面上看,消费主义所鼓励的是,与物品、与符号、与陌生的社会关系间建立更多的联系,通过营造丰裕的神话,让所有人陷入一种消费的“狂欢”之中,从而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动力。“舍弃”作为一种对价值的否定,似乎是走向了消费主义的对立面。
如果我们追述作为“生产”动力源的“消费”的历史,那么就会发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逻辑的论述中已经可以找到一丝痕迹。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中,价值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使自身获得增值。“消费”一方面让生产出来的价值得以流动,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价值”在一次“消费”之后,就停滞并贮藏了起来,那么,整个“生产-消费”的循环就失去了意义。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买了一台冰箱,每天都在使用它,这本身也是在促进储存于冰箱中的“价值“的流通。因为,这种“价值”转换成了对我每日生活有益的东西。但是,如此一来,“流通”的速度显然过于缓慢,与工业大生产的节奏是无法相适应的。
马尔库塞曾经写道,“如果社会不能用它日益提高的生产来减少压抑,那么生产就必然会与个体相对抗”。因为,大生产必然导致作为统治阶层压制对象的民众最终获得对生产资料的掌控,使得统治阶级不能再阻止受压迫者获得自由。而解决之道就蕴含在“舍弃”之中。消费主义,在其表面上,所希望促成的是人们不断“买买买”的习惯,但是,如果只是如此,一次性的“消费”与大工业生产就只是构成了一种不断积累与缓慢消耗价值的过程。要促成更快的循环,一个重要的环节:“舍弃”就变得必不可少。
于是,极简生活,就成为一种被统治者所认可的生活态度,因为,这种生活态度可以加快“消费”的循环。当我们不断清空家中的“无用之物”时,大工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差距也得到了弥补。
3、价值判断的混同: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
另一方面,商品中所蕴含的无论是符号价值还是社会价值,从更广义来说,都是交换价值的一部分,它们得以存在的前提是社会交换这一行为的存在。社会价值在流通中因为不断附加了人的因素,而不断增加(社会关系的增值)。而符号价值作为一种“人工制品”,随着象征体系的不断膨胀,让能指与所指之间本来微弱的联系变得更为易碎,符号价值从原先由所指所严格界定的状态中挣脱出来,成了在一片能指海洋中任意漂泊的一叶扁舟,但是,与此同时,符号的价值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增长,因为,它的“定价”不再受到所指的束缚。
但是,由此带来另一个问题,即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
麻衣在扔东西时,固然是将物品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其所隐含的倾向是她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移用至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而剧中菊池和真美的对话则显示了另一种倾向。虽然,菊池与真美都没有麻衣的那种“毛病”,但是,她们的对话则展示了消费社会中的另一种面向:将人予以物化。
在第二集中,真美对菊池说:“物品也好,男人也好,离别的时候,重要的是要干脆。”这种将物与人对等起来的话语频频出现,虽然屏幕上所给出的是一条条极简生活的“温馨小贴士”,但是,却丝毫不能掩饰话语背后的冷漠感。无论是麻衣将物拟人化,还是真美将人拟物化,所展示的都是价值判断的混乱。
物与人,在西方哲学中,曾经以主客体间绝对对立的形式出现在思想家的讨论中,但是,当工业大生产成熟、资本主义社会成型后,那种主体与客体间泾渭分明的状态便不再能维系。这也就部分解释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产生的根源。主体的符号化或物化,客体的主体化,都指向了一种混合的未来。而技术的发展更加加剧了这一倾向。
某种意义上,今天,当我们面对繁杂的物的世界时,同时也是在面对繁杂的人的世界,对物的处置,就等同于对人的处置。因此,当我们在思考极简生活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一种对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减少与他人的联合。社会的原子化倾向由此进一步加重。
事实上,即使在提倡极简生活的同时,保持着社会交往的频率,也无法实现马克思所预言的“无产阶级的大联合”,因为,这种社会交往在能指的流动中,所建立起来的都是快餐式的一次性关系。
结论
由此可见,所谓的“断舍离”营造的“扔扔扔”并不可能对“买买买”的消费主义构成挑战,恰恰相反,它正助长了这一倾向。对渴望从物的欲望世界中挣脱的人而言,这个“单向度的社会”无疑是不可逆的。

 5 ) 剧中那个被修复的柜子

剧中那个被修复的柜子,真的是现实中原作者的传家宝
图片来源:作者博客

<图片1>

 6 ) 扔东西是一种瘾

这部剧集对我影响非常大,我家现在就是这样一种空荡荡的状态,每天有空就去扔东西,物欲也变得非常淡,我突然发现,我在两三年内都不用买什么东西了。把所有的东西都按类摆放之后,发现每样东西都有那么多,都是没用完的。一大堆!我再也不要买东西了。我的衣服,裤子都那么多,因为都是名牌,质量很好,一时半会儿都坏不了。
日用品也买了很多,完全用不完,最要命的是,我买的进口日程表能用到十年后!笔记和笔也是,我买了太多东西了。我决定以后尽量不买东西,买也要最好的,然后物尽其用!我现在已经扔掉了家里45%的东西,到我的生活没有收到任何不良影响,反而效率更加高了,而且我还有一个不到1岁的小孩。我要把舍断离进行下去!

 短评

谨慎地拥有,珍惜地使用,勇敢地舍弃。

6分钟前
  • mika🍄
  • 力荐

她老公人可真好啊 (´・ᆺ・`)

7分钟前
  • 老鱼聊发少女心
  • 还行

这剧最好的似乎就是这个名字和理念.....................剧是真无聊啊

8分钟前
  • 达野风
  • 还行

从帝都到魔都大搬家的时候,扔掉了好多好多东西,因此特别感同身受。不过,与其不停地扔扔扔,不如不再买买买。人本身是充满欲望的动物,因此在商业社会和娱乐至死的氛围里,极易染上购物欲、收集癖、囤货症。记住,永远不要让欲望吞噬掉生命本身的美好。

13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虽然用了很夸张的方式表现麻衣扔东西的癖好,但我还是比较理解她的,因为自己也会突然不停地一遍遍翻衣橱,直到找出能扔的为止。所以爱扔东西的人一般都是物欲比较强的人,比如我。

16分钟前
  • 撒旦的表妹
  • 还行

作为不需要就不会购置的理性派我从根本已经上避免了扔东西的麻烦,所以共鸣不甚多。断舍离说俗点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说雅点是“格物明志、淡泊寡欲“,都是我们玩剩的。

19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要么现在扔,要么以后扔,要么死了以后别人帮你扔。值得反复观看体味的好剧。

24分钟前
  • michi
  • 力荐

人对物质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东西多是因为欲望而不是需要。值得纪念的人事物,默默放在心里的记忆抽屉,时不时翻阅一下就好。不值得想起的,直接都扔干净了吧。

28分钟前
  • 梁臻頤
  • 力荐

身外之物没有什么舍得与不舍得之分,能留在心里的才是永远也丢不掉的东西

33分钟前
  • 张苑希
  • 推荐

太干净了,画面、感情,甚至脑洞都清清爽爽的,但是表达出的东西又很充盈。最后一集把扔东西和整理遗物联结起来,虽然会有一点点伤感,但是主题一下子就升华了,喜欢。夏帆小小一只,颜艺起来要了命的可爱!(以后买东西会更慎重,毕竟扔东西不是目的,认真的选择物件并善待它们,才是重要的事情。

36分钟前
  • Raaachael
  • 力荐

真是菩萨一般的老公。。。。。。最后一集关于整理遗物的段落好看。

41分钟前
  • 雨宫萤
  • 推荐

夏帆再自毁形象还是好恬静美丽,任何人看完以后都想扔东西。看着空无一物的房间干干净净的地板实在太舒服了。扔东西的脑洞和喵咪喊室长真笑死人。

43分钟前
  • 涵湘宁
  • 力荐

就一个扔东西也能拍出6集,并且还能让我津津有味的看完,厉害

44分钟前
  • 红辣椒
  • 推荐

一开始单纯讨厌女主的夸张神经质和扔物癖,但到最后才读懂了她对生离死别、归正生活以及追求简单的理解以及那些有点古怪的坚持,ep6带出的感悟好感人,感觉像上了一堂舒服的课或是进行了一次深刻又不做作的对谈,我的家里空无一物,我的心里充满幸福。

4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丢东西的快感,尝过一次就会上瘾。此中醍醐味,你我都知晓。

53分钟前
  • 力荐

鼓励我开始断舍离

56分钟前
  • 悄悄
  • 力荐

无法丢东西 的原因其实只有两个,那就是 「 对过去的执著 」 与 「 对未来的不安」。

58分钟前
  • 三四
  • 还行

不好看,没有体现出断舍离的精髓,反而体现出扔东西的病态,最后再打亲情牌,失败的一部作品。

1小时前
  • 七颗子弹
  • 较差

贯彻的是《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之精神呐

1小时前
  • 银银欢快地
  • 推荐

看第一集就扔了5大包东西。真的有毒!!!!

1小时前
  • Lucky+Rich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