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2023

HD

主演:大黄,冯小刚,陈冲,白举纲,黄楚桐,钱波,阳博,薛旭春,刘军,张磊,钟艾霖,谷海燕,杜世梅,廖家军,刘十六,李欧,方勇,徐清,仝籽橙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2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3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4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5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6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3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4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5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6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7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8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19忠犬八公2023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用力过猛

作为一个没看过美版日版的人,我觉得本土化得挺好的,重庆话、麻将、过江索道都很自然,狗狗在台阶和树荫里的奔跑也很美。

主要的问题是剧本,用力过猛,非得明明白白地按头让你哭。几个例子:

1. 教授去世之后,老婆一边吃给教授留的面一边哭。这属于大家都能想到的镜头,还怼脸。如果改成:夫人利落地处理完所有事情,晚上去索道站找八筒,八筒不肯走,夫人硬邦邦地说了句别等了他不会回来了,说完了顿住、有点哽咽,仿佛说出口这件事才变得真实。八筒安静下来,舔舔夫人的脸,静静陪她,然后夫人控制住自己,柔和地牵着八筒回家。这样夫人和八筒才有了情感交流。

2. 我其实很喜欢儿子的线,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关心很难表达,狗狗变成了父爱的延伸,很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爱。但儿子非得在父亲死后加一场哭戏说我什么都知道,以及火车上非得给真空包装一个镜头,实在是没有必要。改成:儿子看着追火车跑的八筒,顺着八筒身后看过去但没看到人,明白了父亲也来送他但没追上的心情,眼含泪光,然后对八筒喊我晓得、回去吧、别送了,让他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八筒听懂了,停下脚步,看着火车远去,就像父亲看着儿子远去。这样儿子和八筒也有了情感的交流。

3. 女儿的线太支离破碎了,工具人本人,没感到她跟家人或者八筒有什么情感,删掉也不影响。如果加一点女婿跟女儿吵架声音比较大,父亲想要生气又不想干涉,结果八筒冲出去把女婿裤子咬掉了之类的,又有笑料,又表达父亲对女儿含蓄的关心,还能增加女儿对八筒的感情。

4. 结尾小八筒在天国见到教授,双方很克制地打了个招呼,一起在劣质特效里走入七彩云朵…太透了,一点想象空间都没有。我跟闺蜜觉得改成:1)小八筒奋力爬上高高的楼梯,一下子扑到教授怀里舔脸撒娇嘤嘤嘤;2)小八筒爬上台阶看到教授,懵懂一歪脸;3)八筒爬上台阶,听到光里有人叫他,扑到光里——然后就结束。就很好了。留一点白。

总的来说,如果能靠八筒串起来一家人的情感,体现不一样层次的人物,会很好。但现在前一半是冯小刚个人秀,后一半是狗狗卖惨秀。情感表达太用力,太想告诉你:很好哭!哭吧!感动吧!

 2 ) 没输!在中国,这只狗狗依然能感染上亿人

作者:杉姐,给个小鼓励,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我最大的动力哦!

01

一只叫做“八公”的狗,每天送主人上班,接主人下班,十年来,风雨无阻。

它的故事曾感动全球上亿人。

日版美版,我都看过了,说实话,这次去看中国版的《忠犬八公》,没有太多期待,只想隔空撸狗。

但意外的是,连纸巾都没备够的我,在影院遭遇了眼泪暴击!

02

人到中年的大学副教授陈敬修(冯小刚 饰),在某次下乡考察的路上,遇到了一只中华田园犬。

刚刚满月的小萌狗,在车底探着脑袋,奶呼呼的叫,几乎没人能拒绝。

妻子李佳珍(陈冲 饰)婚前就立下约定,家里不许养狗,送狗无门的陈教授,只能把狗藏在包里,遮遮掩掩的带回家。

但狗是活的,三下两下就暴露了。

被发现偷偷养狗的陈敬修,只能郑重对妻子承诺,尽快为它找到一个好归宿。

陈敬修为了给狗找新家,又是拍照,又是印广告,下了一番大功夫。

但每次有人想来领养,陈敬修就冷着脸开始盘问人家的户口家底,他否定了一家又一家,就这样,狗狗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人。

这当然可以理解为陈敬修的“有意为之”。毕竟,他看狗的眼神,比儿子还要亲,抱起它的那一刻,你就知道他再也不会把小狗送人了。

于是,家人也慢慢接受了狗狗, 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八筒。

陈敬修每天坐索道去上班,八筒送他到进站口。

等到下班时,狗狗又早早在那里接着他,就这样十年如一日。

但有一天,送陈敬修去上班的八筒,忽然不听话的冲进了站台。

自那之后,陈敬修,永远的走了。

家人开始各奔天涯,房子也拆了又建,只有八筒,还留在那里......

我们通常会认为,狗狗的意义,是陪伴。

但“八筒”狗生,在这个故事中,显然已经超越了通俗的认知,它是陈教授一家的镜子,也是日积月累的旧裂痕的修复剂。

在外人看来,陈家是人人羡慕的圆满家庭。

丈夫是大学教授,有诗和远方以及不错的收入。妻子喜欢打麻将,开了个小卖铺,每日守着小卖铺从白天打到晚上。一儿一女,更是凑成了一个“好”字。

但一个屋檐下生活几十年,怎么会没有磕磕绊绊?一锅热汤烧上几十年,也难免会有降温的那一天。

只有陈敬修明白,他每天要面对的家庭是:儿子天天守着电脑,昼夜颠倒;女儿谈了个对象,每天守着电话;妻子呢,天天守着麻将。

虽然没什么吵闹,但每个人都各忙各的,回到家连个陪自己看球的人都没有。

隔阂与淡漠像一张生长迅速的网,在无形的时间中,越织越大,等到猛一抬头,才叹气“唉,已经解不开了”。

八筒没有到来之前,陈家的生活已经太久没有涟漪了。是八筒的到来,打破了死水一般的日子。

一向温柔的妻子,发了大火,坚决要把狗送走。

但送着送着,事情就渐渐变了味道,从“鬼迷日眼”到“宽限一晚”,从随便送人再到仔细“审核”送养小狗的人家,李佳珍不仅亲手给八筒做了第一根脖圈,还把它喜欢的那张八筒麻将牌,镶在了上面。

妻子的接纳,当然有八筒本身的魅力,但更重要的是,它映照出了陈敬修和李佳珍的感情,李佳珍喜欢八筒,最本质的原因还是爱屋及乌。

儿子日日埋头写代码,准备有出息了去北京,老父亲不想他远走,故作冷漠、不理不问,但火车站上八筒单狗送别的场景,让儿子明白,父亲也来了,父亲还是爱他的。

女儿谈的对象他不喜欢,但从见面到拍全家福,再到办酒席,身边有一个八筒,就不至于太尴尬,就不至于把脸拉的那么难看。

毕竟,大家都去关心女婿的时候,他都在忙着照顾狗。

而表面看上去最平和、最悠闲的一家之长陈敬修,其实是整部电影中最需要疗愈的那个人。

在工作中,陈敬修有学识,有能力,但多少年了评不上一个正教授,回到家天天被妻子唠叨,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就像那包永远也送不出去的猪肉脯一样,开不了口。

在生活中,他努力扮演好中国式好父亲,主动扛起家庭责任,对待子女严厉又沉默,想关心却又笨拙的不知如何靠近,索性更加沉默。

而且,他是一个北京人,为了工作来到重庆,虽然娶妻生子有了家,但几十年了依然不讲重庆话、不吃辣椒、不吃折耳根。

和妻子为了养狗battle那场戏,一家四口三个人说重庆话,而他只能故意在那里装作听不懂打马虎眼,好像初来乍到。

一张嘴,全是“你们重庆”,让妻子都忍不住调侃他“狗都养熟了,人还这么见外”。

他总是有意无意表现出格格不入,是因为从心理上,始终没办法完全融入这座城市。

但陈教授并非个例,也不是不爱这座城,他遛弯上班买份报纸,下班回家买份凉菜的惬意,早已经和这个城市的气质融为一体。

第一次和未来女婿见面,一句“城口也能算是重庆吧”,早已把重庆人的样子,拿捏的相当到位了。

他的不相容,是所有身在异乡人逃不掉的痛——乡愁,那是从心底生长出来的东西,时间越久,越壮大。但回不去的故乡,除了默默说道别,只能努力埋没和遗忘。

人到中年,生命变得越发轻盈,也让这个异乡人有着更多不能为外人道的焦虑。

可以说,陈敬修是整个家里,最孤独的人。

八筒是陈敬修人到中年的一次叛逆,他坚持要“雄起”一次,留下这只狗。

然后,我们就看到,陈敬修的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和孩子气,他抱着八筒亲亲抱抱举高高,一口一个儿子的叫着,还会不停的夸“咱们漂亮着呢”。

邻居见到都要惊讶一句“原来陈教授这么活泼啊!”

陈敬修一家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父亲虽然话不多,但却是妻子和女儿的中心,父亲的心情,往往影响着全家人。

可以说,八筒的到来,给了陈敬修,给了整个家庭一个重新粘合、焕发生机的机会。

03

中国版的《忠犬八公》,狗狗依旧是主角,但在强烈的地域化碰撞下,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重庆生活过十年的我,忍不住对电影中的重庆特色表白。

露天麻将、泡菜坛子、凉虾、路边的凉拌小菜、青石板路、过江索道、重庆嬢嬢的红色烫发头(重庆的中老年人,真的很喜欢小卷烫发,红色黄色是最常见的)、夏季湿了半个胸口的T恤、城口的腊肉、蜿蜒的小巷、苏联式建筑的重庆大学教学楼、以及地道的方言……让整座城市的气质,跃然银幕。

而且,有些情节,是只有在重庆,才会发生的。

比如:陈敬修需要坐着索道去上班,重庆地势复杂,但重庆人的智慧和胆识可不小,于是就有了这种极其刺激的过江方式。

李佳珍在灶台边忙着做饭,陈敬修就趁她低头的时候,在小卖铺偷偷把火腿肠喂给八筒,两个这么近的房间,要想互相看到,只有在地势高低不平的山城才会发生,一座大楼从前面看是一层,从后面看是四层,并不稀奇;

陈敬修带八筒在树下埋骨头,可是后来大树就被长江淹了。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重庆全境,重庆部分地区每年都被淹,根本就是家常便饭;

陈敬修去考察的前一晚,李佳珍做了一桌菜,两人吃到实在吃不下,陈敬修就让李佳珍把两块烧白留下,等他三天回来后下面吃。

重庆人喜欢做菜,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喜欢浪费,一桌菜往往是精打细算,上一顿吃了肉,下一顿就用菜底或者汤下面,而重油重辣的菜不容易变味,被老一辈的父母,一放好多天,也是常有的事。

......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总之,《忠犬八公》不是把地方特色融进故事情节,而是用地道的故事情节,顺便带出了浓郁地、充满着烟火气息的地域特色。

八筒的故事,好像从萌芽出来的那一刻,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的。

在这里还特别想提一下陈冲,上海人说一口流利的重庆话,连重庆女人身上那种爱美、表面厉害实则传统的气质,都演绎的特别到位,完全被带入了。

04

电影中,不管是城市,还是陈家人,一直都在经历着变化。

八筒作为陈家的小儿子,是陈敬修最后时光的陪伴者,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重要时刻。

儿子外出工作,女儿结婚嫁人,一家四口的餐桌,最后只剩下夫妻两个人和八筒。

热热闹闹的四口之家,开始越来越安静。

但好在有八筒,他陪陈敬修拍照、看球、兜风,听李佳珍唠叨、炒菜。

陈敬修每天让八筒送回来的报纸,不止是给了八筒一个回家的理由,更让成为夫妻两人会心一笑的小默契——一份报纸,让妻子知道,陈敬修已经去上班了。

直到陈敬修去世,八筒的家,也开始风雨飘摇,最终沦为一只流浪狗。

人懂得慢慢去道别,去释放伤痛,去遗忘,但八筒不懂。

他依然一次次扒开窗户、推开门,跑过青苔绿绿的石阶、氤氲杳杳的江水、跑过大雨滂沱、漫漫长夜和时光匆匆。

一刻都不能遗忘的,注视着索道厅的大门口。

热了下雨了它不动、饿了它不走,有小孩子拿水枪欺负它,它也不在乎。

它在原地等啊等,等到报亭大爷变老、棒棒男回老家开水果店、索道站关停,等到自己也变成了胡渣拉碴的老狗,也还是充满了期待。

如果陈敬修会出现,它一定会像原来一样热情,激动地扑过去抱住他。

陈敬修走了,但八筒的记忆,永远地停留在了时光里。

它在车站等待,继续送报纸“回家”,在路边吹风,甚至看球......除了没有主人,主人生前和它一起做的事,它都记得。

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挖掘机在夜晚推平了他们曾经的家,八筒站在一块高地上,看着这一切。

它知道家被拆了吗?它当然看到了,但它依然要回去,在破墙烂瓦的碎片中、小熊猫和小铃铛的旁边蜷缩下来。

狗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狗不懂永远,但永远就是它的标尺。而人总是在承诺永远,却没有一件能实现。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习惯了轻易说分手,习惯了“认清当下,看理想擦身而过”,习惯了“爱的少一点”“爱的淡一点”,说一生一世,说白头偕老,已经成了当代年轻人最梦幻的童话故事。

但八筒的爱,让我忍不住去相信,人世间有一种爱可以没有条件,永恒不变,地久天长。

《忠犬八公》是一颗催泪弹,我在影院哭惨了,它是一个关于狗狗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我特别建议你约上心底最珍贵的那个人,去影院狠狠感受一场爱的暴击,让“爱的浓一点”“爱的久一点”这件事,也发生在我们身上吧!

看完文章,记得给个点赞+关注吧!

比心❤感谢!

 3 ) 催泪狗狗落地中华田园,本土化改造再次翻车?

《忠犬八公》中国版上映,一时间口碑两极化。叫好的人怀抱着对狗狗的一腔爱意,什么剧透、方言都不是问题,看着忠犬的温柔眼神就被融化。

质疑的人则从情节平淡,台词俗套、方言难懂、强行煽情等技术层面来评判。当然有的还怀有对日本原故事和冯小刚、陈冲等主演的私愤,连带着电影口碑一同遭殃。

先说说忠犬八公最初的故事。

1923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上野英三郎收养了一只流浪的秋田犬,把他带回了首都东京,取名为八公。

教授与秋田犬建立了温暖深厚的情谊,每天搭乘轻轨去上下班,八公都会在涩谷车站等着教授。人与狗在夕阳下守望依偎,每个经过的人都被这个画面所打动。

1925年5月,上野英三郎突发脑溢血,猝死在课堂之上,再也无法从涩谷车站走出来。

忠诚的八公便开始在车站前面等待,每天固定在一个地方,等了整整九年。八公自己也成为涩谷车站的风景线。

忠犬八公的故事不断被传诵和演绎,经历了二战,这个温暖的故事更是抚慰人心。

1987年,《忠犬八公物语》在日本拍摄完成,这部电影有着非常典型的日本物哀生活风格,就是浅浅地讲述故事,让情感自然生发。

2009年,美国好莱坞翻拍了《忠犬八公的故事》,生活背景完全移植到美国社区,其中又追溯到日本禅寺的渊源。比起日本原版,显得生动和现代许多,也收获了更广泛的观众。

然后就是我们这部中国版的《忠犬八公》。

全片看下来,基本没有突破日本原版的故事框架,也是教授收留流浪狗,轻轨车站换成长江缆车,其他的情谊表达,忠犬坚守,除了重庆话和城市背景,基本没有任何突破。

前半部分尚可,场景的本土化还算合格,几位熟悉的本土演员,市井生活气息随着重庆话自然舒展,还有对川渝男人怕老婆的夸张戏谑,让观者暂时忘记了狗狗进入家庭逻辑线的一些漏洞。

故事框架的保守,自然就比不上美国版的生动有趣,美国版是在社区生活上植入了日本禅寺和忠犬故事,更贴合现代生活。

除此之外,中国版中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更是连日本原版都比不上,这也难怪让人觉得平淡无趣,像流水账一般。情感逻辑也不少漏洞,冯小刚在家里养个狗都战战兢兢,儿子出门创业,还需要听取他的意见,两人生一肚子气。

其实忠犬八公的故事之所以好看,狗狗的守望只是一个点,要让情感饱满,更重要的是要把家庭情感线索书写好。

在日本原版里,隐藏在平和表象下的,是家庭的强烈冲突,包括未婚先孕,女儿出嫁;教授去世后,小狗的命运也非常悲惨。真实展现了人性自私和世间冷暖。

美国版就讨巧得多,一个日本被嫌弃的狗,在美国社区却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到处都充满着欢歌笑语,这也是好莱坞典型的输出套路。

我们这版在扎根本土生活方面,做得算是不错。但是家庭情感线索却显得薄弱,一开始的家庭冲突就不强烈,女儿出嫁、儿子赴京创业,本可以制造更强烈的冲突,但是也没有爆发,而是都在隐忍的情绪中完成转换。

情感铺垫不到位,狗狗的忠义举动就失去了支撑。所以在影片的后半段,慢镜头、钢琴曲已经重复得令人生厌,因为要强撑着讲到最后,还要给予一个结局。

这就让影片陷入了尴尬的状态。

如果有细节支撑,演员再表现得充分一点,或许还可以救救场。但是并没有。

冯小刚和陈冲的表演基本合格,白举纲就是来玩票的音乐人,台词基本上是读出来,全片也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和表情变化。

所以,后半段情感就完全泄下来了。特别是到了废墟之中,狗狗每天衔的报纸堆成小山,也没能将情感烘托到催泪的份上。

翻拍没有问题,故事框架也大可以借鉴。狗狗的表演控制较为专业,本土化改造也算得上合格,但是就是在剧本和情节推进上,总感觉差了一口气。

后半段没能把故事再往前推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误会、谅解和缅怀,本可以做得更足一些。

忠犬的故事,本质上还是需要感动人,是要引发人对自身生命、情感和关系的反思。狗狗对人的忠诚,如果能建立起与人类彼此的背叛和伤害,才能展现出更打动人心的力量。

 4 ) 看完《忠犬八公》中国版一点所思所想

今天是电影的首映(不算点映),离学校比较近的电影院只排了两场电影,笔者选择了19:00的黄金时间场,人数却寥寥无几。这也正好,因为电影院满是抽泣声的话,只会让我更加无法压抑自己心中的情感。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部《忠犬八公》相较于美版与日版,丝毫不逊色。它打破了我心中的固有思想——续作、翻拍最多只能是前作的影子。我在这部片子上,看到了中国电影新的希望。(这丝毫不夸张)

想拍好忠犬八公这样题材的电影面临着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就是狗狗在电影镜头前的表现,还有一个就是电影重要节点的衔接。在选角(狗)上,导演一改美版使用秋田犬的老路,使用了更加中国化的本地狗狗。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日本,前面所有版本几乎在选狗上并没有很大出路,一旦得不到观众的认同,那么就会像即将上映的迪士尼《美人鱼》(黑人演员)一样,得到很多人在文化认同上的排斥。导演深知这方面的弊病,所以在选狗的本土化上还是有一定保留,比如说狗狗的颜色、体型上都选用了与传统秋田犬相似的狗狗。

在镜头表现上,可以看出导演组废了很大的功夫,狗狗被训练的很好,基本可以完成基础指令的动作和视线的转移。吹毛求疵的话,其实有一个镜头,在八筒小的时候,就对报纸这个物品有着相当大的动作反应,其实当时我就有猜到报纸会变成电影后期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八筒对报纸的动作反应明显是有奖励机制的,家里有狗狗的人其实也会敏感的发现这一点。不过这只是小小的细节,也是我自己的看法。

在重要节点的衔接上,我觉得全片最重要的两个节点是1.在教授死后八筒怎么才能脱离其他亲人的监护从而达到电影结尾的重逢与升华2.狗狗最后的结局。

这里我们对标一下美版。由于笔者美版看的时间有点长了,有些细节的剧情记得不是很清楚,如有说错请见谅。美版重点刻画了在教授死后,狗狗如何在车站一个人生活,有很多人捐款给它买吃的,把狗狗等待的地点作为旅游景点之类的,但忽略了丢弃这个过程,女主人的搬离显得有些匆忙,为什么不带上狗动机也显得有些讲不过去(好像是有领养剧情的这里我记得不太清)。当然这也与欧美传统价值观有着一些密切联系。在这一点上我们再来看中国版的,女主人要搬到北京去住,房东不让养狗,所以女主人把狗给了女儿一家,女儿一家因为狗老是乱跑,在家里捣乱把狗送给了朋友,带回了农村。两次的辗转,把这个尖锐的,抛弃的剧情给过渡了过去,使这一段剧情不跳脱整体电影的一个感情基调。似乎家人们的选择都是出于无奈,但是细细想来感情的割舍似乎合乎人情但又感觉不适。其实养狗的人最能感受这种氛围,如果你真的把狗当作家人的一份子,似乎有些抉择会有让步,当然电影的选择也没错,这个过渡已经是十分完美的了。

再来看结局美版电影把结局的重逢当作后期电影的一个高潮,以这样戛然而止的结尾把思考留给观众(记得是这样的,不太清晰,就算有死亡的情节但也不是重点),当女主人多年以后重逢说出那句 我陪你一起等的时候 电影已经完成了它最后需要有的升华。中国版没有把死亡当作最后的结束,而是加上了一段重逢,其实这一段在《一条狗的使命》系列电影的结尾也采用过。最后狗狗与主人相逢在一片无边无际的金黄色草原上(有点古埃及死亡后人会去的地方)。电影很好的采用了这个重逢的结尾,在一堆报纸前,镜头从现实来到梦幻,他们又回到了相遇的样子。

只是这一次,他们再也不会分开.......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伟大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再被说教,而是去表现我们最真实的情感。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八筒,它在等待,等待着有一天我们与自己的重逢。

 5 ) 哭死,小狗哪里懂什么离别呢,它只知道等待

我在南京读大学的时候,乡下的老家养了一只黄色的土狗。它没有正经的名字,只有一个潦草的称呼:小黄。有一年过年回家,我妈开着电动车来接我,小黄跟着跑到了汽车站。回程的时候,我妈一句“它跑累了”,就让我抱着一只半人高的狗,挤在电动车的后座里,风中凌乱了半个小时。

说实话,那是迄今为止我人生最拉风的场面,几乎刻骨入髓了。所以,当看到影片里的陈教授费劲巴拉地抱着八筒走出车站,引来众人侧目的时候,我忍不住在心里呐喊:是我!是我!这事儿我也干过!

《忠犬八公》引起人共情的自然不止这点滑稽,本土化的剧作编织了很多家庭日常的戏份,刀子嘴豆腐心、处事老道的母亲,搞学术不谙人情世故的异乡人父亲,从事家人看不懂的工作,拥抱时代机遇的弟弟,以及些许恋爱脑、些许叛逆的姐姐。很多时候,你觉得你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平淡、吵闹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热闹与孤独

重庆是一座很有生活气息的城市。光影之下的老街,咕嘟咕嘟冒着泡的红油锅,交错横生的阶梯,生动风趣的方言,到处都是随手可触的人间烟火气。忙碌的人在街边拉活儿,悠闲的人在屋门口打麻将,各有各的声色与热闹。

作为异乡人的陈教授,不太能融入到这种热闹里。他不会打麻将,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在方言环境里显得格格不入。他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出差调研,唯一的爱好是看球。然而,这个爱好是孤独的,没有人同他分享赢球的喜悦,输球的愤懑,甚至答应好替他录球赛视频的儿子转头就能忘了。

他在热闹里感受孤独,直到遇到了八筒。从前一个人的上班路上,多了一只欢脱的小狗,他们一起走下台阶,路过晨曦照拂的江边,走到车站,又一起离开车站,路过夕阳浸染的江边,登上台阶。他们一起看球,在家里,在路上,八筒不懂那些输赢的规则,但一点都不影响它陪陈教授停在半道儿,透过人家的窗户看球,也一点都不影响他们一起为胜利欢呼。

面对小狗的时候,人似乎也变成了一只小狗,变得幼稚、直白、热情。于是我们看到了弱势的陈教授为了留下八筒头一次在家中高声抗辩,寡言的陈教授对着八筒说了很多闲聊的话,正直的陈教授偷拿店里的火腿肠喂给小狗吃,不善厨艺的陈教授撸起袖子给八筒做丸子。这样的反差感,给陈教授这个角色平添了许多可爱之处。

狗狗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比人更懂得感情与陪伴。是八筒亮晶晶的眼神,点亮了陈教授的生活。

离别与等待

影片其实一直在讲离别这件事。

早年间的陈教授离开家乡来到重庆生活,找到心仪对象的女儿结婚离家,收到offer的儿子决意奔赴北方,饭桌上的人越来越少,母亲做的饭菜逐渐被剩下,说要回来吃剩菜煮面的父亲,突发疾病骤然离世。

和狗狗相比,人类明显更擅长离别。我们能明白成长轨迹是怎么回事,明白这世上有生老病死,知道往事不可追,知道一切向前看。

但八筒不懂。

它不懂这个人为什么不出现了,不懂家怎么没有了。

它收集铃铛,保存小熊,用自己的方式拼凑它关于家的记忆。生锈的铃铛,脏兮兮的小熊,被它当作宝贝一样,陪它度过十年间的日日夜夜。它在所有物是人非的景象里努力保留那一丝丝熟悉的存在。

没有人能告诉它发生了什么事情,它还保持着从前的习惯,等在平时见面的地方,一天等不到就再等一天,一个月等不到就再等一个月,一年等不到就等上十年。它当然也没有时间概念,它只知道一直等一直等一直等。等到那个人出现了,它再摇着尾巴迎上去。

有一种说法,当狗狗进入一个家庭之后,它会把自己视为家庭的一员,在它的世界里,它认为自己和家人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它在它有限的生命里无限地爱人,它用它的方式维护那个给它温暖的家。

穿街走巷,跨过废墟与灰尘,见到那座报纸小山的时候,忍不住潸然泪下。八筒为陈教授拿了十年的报纸,它也期待有一天他还会出现来拿报纸看的吧。

时代变迁,岁月更迭,人都向前走了,只有八筒还守着废墟里的家。我相信片子里的最后一幕是真的,相信它最后是等到了它要等的人。

爱与表达

人类的情感是委婉的,曲折的,可能需要去猜,去揣度,才能真正明白。

老婆成天嫌弃丈夫,不会打麻将,不懂人情世故,送礼都送不明白。但实际上她经年累月地包容他的清高,照顾他的起居饮食,尊重他的想法,爱都藏在日常看不见的琐碎里。

父亲看不上儿子鼓捣的东西,不支持儿子背井离乡,但实际上尊重儿子的想法,连夜为儿子采购喜爱的吃食,又早起连跑带喘地为他送行。

父亲离世之后,儿子才对着八筒表示接受到了父亲的爱意。“那天他也去送我了吧?”,说出来的那一刻,八筒好像成了父亲的替身,似乎说给八筒听了,父亲也就听到了。

比起人类别扭的情感,狗狗的感情则是直接的、热烈的。

它会扑到你的身上摇尾巴,一点点动静就会马上冲过来,毫不掩饰地表达它的情绪。它会黏着你,跟着你,陪你做它不懂的奇怪的事情,只要在你身边它就很快乐。你疏忽了它,它也不会跟你计较,依旧满腔热情地迎接你的到来。它见不到你,会想方设法去找你。找不到你,会一直傻傻等你。你的世界有很多人,但它的世界只有你,它永远一心一意地爱着你。

有时候觉得人类应该跟狗狗去学习一下表达爱的方式,这样面对离别的时候也许可以避免很多遗憾吧。

 6 ) 成功的本土化改编:《忠犬八公》和美日两版的异同

先说结论:如果你是一个很喜欢《忠犬八公物语》或者《忠犬八公的故事》的人,这部国产的翻拍还是值得一看的。

一般翻拍外国作品有一些忌讳,比如剧情完全照搬,没有新内容,例如《阳光姐妹淘》;没有做好本土化改编,例如《深夜食堂》,或是随意篡改原作内容,偏离主旨。但是忠犬八公在这些方面倒令人惊喜,没有看到刻意模仿的痕迹。

和原版相同的地方基本只有主要的故事脉络,教授捡到八筒-收养八筒-八筒每日等候教授-教授发病去世-八筒去教授女儿家-依然每日等候。

除此之外,电影添加了很多新内容,进行本土化的改编,结合了时代背景和重庆风土人情。分析这部国产翻拍和美日两版有所不同的地方:

1.事物的本土化:例如将秋田犬改为中华田园犬,八公改为八筒,火车站改为索道站,车站旁的小摊改为报刊亭等

2.加入当地风俗人情,结合时代:例如方言、麻将、房屋拆迁,都是很好的融合。

3.加入喜剧元素,不是纯粹的温情片,观影的时候一些情节的确爆发出了笑声。

4.制造矛盾冲突,例如狗被狗肉店领走,妻子极力反对养狗,不同于原版的平淡。

5.剧情的侧重点不同。日版侧重描写教授对八公的爱,剧情较为平淡,美版侧重去世后八公的反应,情感渲染的很到位,中版则是从家庭入手,狗狗的镜头倒不如家庭成员的多,情感比较复杂,除了教授和八筒之间的爱,还夹杂着父子,夫妻的亲情和爱情。

尽管电影有强行煽情的成分,但是整体来看,还算是一部成功的翻拍。

顺便一提,我真的很喜欢最后那个堆积成山的报纸的镜头。

 短评

我之前太小瞧这片子了,看过之后,完全超出预期。原作就是个哭成狗的电影,这一版导演把人和狗的关系,放置进了人与时代的关系之中。它讲的是三峡移民,也是时代弃民,是投身三峡工程最终客死他乡的老炮儿教授,是生计无着的棒棒儿,是迅速破败的报亭,是成了观光景点的过江索道,也是被不断上涨的水位吞没的房子、街道…这个片子把一件小事拍大了,把一条小狗的等待拍成了时间本身。它就一直等在过江索道的门口,等着一种永远逝去的生活方式的归来。当然,它不可能等到了。堆积如山的报纸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些日子已无人再愿拾起,再肯阅读,遗忘就是一切苦难的归宿。

6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报上日期每日更换,索道运作日复一日。树下骨头早已淹没,凉虾沁脾炎炎夏日。麻将赢了,球也进了。风铃落地,家却没了。时代洪流促使城市变迁,怀旧情脉回望故人归来。

10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两星都是给狗狗的,整个片子非常矫揉造作,看到冯裤子那故作文雅的样儿真想踹他

12分钟前
  • 史矛革
  • 较差

还算比较接地气的翻拍吧,演员演技都挺好的,狗狗也很可爱,但愣是没看哭。影片节奏有点成问题,花了太多篇幅去铺家庭关系,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又很有限。比较好的地方其实是在讲一个时代的逝去,借狗的忠心专情来对比人情的淡漠,儿女离家,老屋拆迁,物非人也非,但最后这一点又没太深入,还是浮于比较表面的煽情上,有点可惜。

1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如果大卖,狗记首功,请善待参演的这些狗狗们。

22分钟前
  • 申报记者何书桓
  • 还行

这样的煽情题材,又有珠玉在先,放在平庸的导演手里,一定会极尽所能处理地声泪俱下、情绪激涌,但导演拍的很克制,反而更加感人。

27分钟前
  • 日以作夜
  • 推荐

三个版本中,中国版的时长最长,情绪最多层;但难得地不因此而感到臃肿,或是泛滥,值得肯定。感觉在地化的改编后,强调了这个故事中的“陪伴”意义而非对“宿命”的讨论,尽管直接找一个中华田园犬的真实故事来做材料效果会更好(相信这个事情并不难吧)。女主人的着墨相对多了不少,还有一对儿女各自与这个家的断掉与联系或是“《背影》戏”,都算值得肯定的点缀;算上库区移民背景以及长江索道写尽的沧海桑田,更可能是对川渝观众极为实用的情绪大杀器。一个很温暖也绝不出错的故事,尽管它可以去到更独特的位置。

31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本地化做的很好的改编片,土狗好可爱哦🥺没想到狗狗演员有十来只!有一只狗狗最后拍完退休了,祝它生活幸福。

32分钟前
  • 弦镜
  • 推荐

前半段是翻拍欧美,教授去世以后才是国人养狗实录吧,房东不让养就不管了?不会换个房子租吗? 拆家就送人不要了,最后当了十年流浪狗……所以这电影真不催泪,作为真正养🐶的人,越看越觉得讽刺……

35分钟前
  • 纷然-刘程
  • 还行

“爸给你们拍了好多照片。”“就是没有人给他照。”自你走后,我四处寻找你留下的踪影,并用余生的等待回报你最初的善意。

39分钟前
  • 磕学家🥺
  • 力荐

为什么要超越原版,而不是与原版并立于世界电影之林?我觉得中国版做到了。

40分钟前
  • 彼得堡人
  • 力荐

这个世界没有小狗就是不行!!狗狗就是最棒的!!

43分钟前
  • 高婧璇
  • 推荐

虽然看过原版,但这版依旧感动了我!

45分钟前
  • zlsmm
  • 推荐

美版忠犬八公的故事是影史中的经典,中国版“八筒”的故事依旧让人感动,讲好了中国故事。影片的本土化处理很优秀,展现了重庆的风土人情以及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50分钟前
  • 坤霖
  • 推荐

骚凹瑞,不知道怎么选的演员,冯小刚看起来像会吃狗肉的~

54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冯小刚+陈冲的组合很靠谱,没让我失望,很喜欢属于我们的忠犬!

58分钟前
  • 出云
  • 推荐

翻拍自日本同名电影《忠犬八公》,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山城重庆,配合着重庆特有的地形地貌,改编的很本土化,很生活化,想坐一次长江索道缆车看江景。一条狗,十余年,从收养它开始,到回归它曾经幸福的生长地结束,剧情简单,但感人至深。八筒虽不会说话,但对陈教授的忠义,让人泪目。重庆人自然的生活状态舒适安逸也贯穿始终,有着温馨的人间烟火。一人一狗的双向奔赴,你养我长大,我用一生来等待你的归来。短短两年的快乐,狗狗用一生去怀念。想起那句话,“我们的世界可以有很多人,可狗狗的世界只有我们”。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1小时前
  • 夏了個夏天
  • 力荐

别的评价先不做,就本土化这块真的没话说。

1小时前
  • Android99
  • 推荐

0326点映看完。卧槽最后堆积如山的报纸这一下差点要哭死,小狗能有几个十年啊卧槽!

1小时前
  • Black.Z
  • 还行

他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那座近在咫尺的缆车。

1小时前
  • Seki.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