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

HD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罗德里戈·德拉·塞尔纳,梅赛黛斯·莫朗,吉安·皮埃尔·诺厄尔,Lucas,Oro,米娅·麦斯特罗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美国,智利,秘鲁,巴西,英国,德语言:奇楚亚语,西班牙语年份:200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摩托日记 剧照 NO.1摩托日记 剧照 NO.2摩托日记 剧照 NO.3摩托日记 剧照 NO.4摩托日记 剧照 NO.5摩托日记 剧照 NO.6摩托日记 剧照 NO.13摩托日记 剧照 NO.14摩托日记 剧照 NO.15摩托日记 剧照 NO.16摩托日记 剧照 NO.17摩托日记 剧照 NO.18摩托日记 剧照 NO.19摩托日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摩托日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格瓦拉(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Gael García Bernal 饰)当年23岁,意气风发,踌躇满怀,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长长一串旅途中。他们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的出发了,却不料摩托车很快就报了废。但这却一点没有影响年轻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车来完成剩下的旅程。穿过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穿梭于各个国家各色人群中间,他们开始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真相、生活的苦难。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切格瓦拉开始思考宏大深奥的命题:人类、社会、经济、文明,人类的苦难、快乐的定义……瑞典人在美国排华法案黑镜第一季狙魔女杰第三季威震八方浩劫后血染北沙河从头再来2008萤之光2痴男狂女两世情风声2020蓝月亮寻找艾米勇闯女人岛洪荒灵尊德鲁纳酒店国语青春MT子弹横飞野鸭变凤凰第一季一夜钟情忘记你,记得爱情大侦探福尔摩斯2:诡影游戏骆驼说话了灵剑尊爱得太狂美国囧案第二季皇家大贼摇滚七十年代那年我们18岁听风者国语狩火之王爆梗脱口秀新品上市便利餐厅第二季美国恐怖故事:旅馆 第五季痴情男子汉克里斯·洛克:选择性愤怒葡萄的眼泪阴阳路19:我对眼见到嘢滚出我地盘鸣门秘贴特种人员致深爱你的那个我

 长篇影评

 1 ) 一场真正的自我放逐

时间无疑是评定一个好电影的关键的因素,特别是来评定自己喜欢的电影.于是,128分钟的摩托日记,不知不觉很快就看完了.
关于切·格瓦拉,大家都说的太多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tee和海报,都是那个戴着黑色贝雷帽的男人,一脸的坚毅,甚至不能免俗的我,有段时间手机屏幕的背景也是用的他的图片,火红的背景,象征着他勇往直前的革命气势.
尽管,我相信很多身披着他的头像的Tee的青年们未必有多了解他的生平,他的精神,青年们尤其是这些文义青年,摇滚青年们追求的只是一种标榜自己的态度,其实这样也不坏,至少这也算是对伟大的革命者的一种缅怀,如果没有这些文义青年们,天知道我知晓切·格瓦拉的时间会向后移多久呢.

摩托日记,几年前就隐约听说过这个片子,也是属于想看却很难找到的片子.最终也是在珠海的下载岁月里bt到的,来之不易,一直保存着,也没有机会去看,在等待,等待着把他翻出来好好看的时机.这段时间无时无刻都在想自己以后的出路问题,并且在和身边或者不在身边的同龄人比较后,愈发的觉得自己没有用了,曾经有好的机遇也放弃了,同时也缺乏抓住好机遇的才华,这种时候,大概是很需要这种电影,来激发下自己的斗志吧.

之前除了知道格瓦拉是古巴的革命领袖,然后年纪轻轻就遇害之外,对他的了解除了那个著名的头像外,一无所知,这个电影,也算是给我的一道了解他的快餐吧,象是一道开胃酒,真正的了解,或许则是好戏就更在后头了.23岁的医学院未毕业学生格瓦拉,略带羞涩却意志坚强的火爆小子,身患严重的气喘和29岁的生化家格拉纳多,把mm高手,而这种把mm高手往往都是很穷的.两个人就这样一起骑着他们那辆名叫吊车的1939年产又破又漏油的诺顿500摩托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了,途经智利,秘鲁国家,一路从南到北穿过拉美大陆,最后目的地,大陆顶端的委内瑞拉.两人几乎身无分文的就这样上路了,这样才叫做真正的旅行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流浪.这是一场真正的自我的放逐,而吊车出发不久便在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中宣告报废,而家乡的女友也很适时的告诉我们未来的革命英雄,无法等他.人们都是很现实的,现实也会让人活的更自在舒服快乐一些嗯.

在麻风病村的遭遇是本片的重点,而他俩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大概也会让我们如今中国的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医学院的大学生汗颜吧,而一个人的个性魅力也在这种特殊的地方显露无遗,一个认真,执著心肠好而又平易近人的人,是会深受周围的人群的爱戴的,这也昭示了他日后的领袖才能.这种才能我觉得真的是与生俱来的.

对电影的一窍不通让我看完电影后也无何说起,在看电影的途中也经常被格瓦拉所感动,我想这只是一次旅行的纪录,纪录我们日后伟大的革命领袖在这次旅途中,真切而又直接的了解到了当时拉丁美洲的人民被压迫的遭遇,从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而这些种子在以后的岁月里,被雨露所灌溉,成为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为无数的后人造福,哪怕代价是牺牲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这也就是在很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这么多同他一样年纪的青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缅怀和纪念着他,而我,比他当时旅行时,已经大了好几个月了,我不会成为他那样的伟人,但是,我也该做点什么了.


这是年轻的格瓦拉在告别了美丽的女友时的念的一首诗,
我在船上听到光脚潮湿的脚步声
并且预见因饥饿而暗淡的脸庞
我的心在她与街头之间摇摆不定
我不知道我哪来的力量
离开她的注视
离开她的怀抱
她的泪眼迷蒙
愤怒被雨水掩盖


无法挣脱这些儿女私情,便只能做个或快乐或悲惨的普通人...
这个片子获了奥斯卡的最佳原创音乐奖,嗯,确实挺动听的,而句子中时而跳出来的简单词汇,也让我这种仅学了三课西班牙语的人感觉亲切~~
嗯,如此...

 2 ) 依稀回忆起当年年少时

看了《摩托日记》。
然后就想起了1998年夏天我们4个人一起骑自行车从上海到北京的事情。那时我才21岁,比电影里的切还要年轻。
现在我29了。正和切的同伴格拉纳多一个年纪。这也是说,如果我现在再来一次这样的旅程也不算晚。是啊,我才29而已,还没有到30岁。

看了这部片子,我又想上路了。

正好昨天晚上整理柜子的时候还翻出了98年在路上时照的照片,那时的我和现在判若两人。

其实本来没想过要看这部电影,因为切的名字不断被人提起,已经都有些厌烦了。后来看了《不良教育》,后来又知道《摩托日记》里面的切就是《不良教育》里面的那个漂亮的男孩演的,于是突然又想找来看了。

看完后,很难把这里面的切和经常在图片中看到的那个留着大胡子、叼着一根雪茄、挺着个将军肚的革命领袖格瓦拉联系起来。只是到了影片最后,他和格拉那多分开时说“这个世界太多不公不义”的时候,才能依稀看出一些他日后的身影。

我经常想,切这样的人,本来也有着优越的生活,也有漂亮的女友,但他却甘愿放弃这一切,去过转战丛林的生活,最后竟被迫害致死。这需要多么强大的信念。

当然,片中并没有过多的表现人民多么苦难,切的感受多么深刻,反而在很多时候片子的格调是轻松诙谐的,这也恰好避免了使此片成为说教片。但是某些片断,比如他们遇到了那一对共产党夫妇,以及他们和秘鲁的农民们的谈话,恰恰成为了影片的点睛之笔。当看到他向矿场主的卡车扔石头时,我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叫做青春,也许叫做激情。
但其实,如果只从影片中反映的这些表面现象来看,我是难以理解是什么促使了切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一名革命领袖的。
革命。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革命的吗?看完这部影片,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

当看到切在生日之夜不顾一切地游泳过河的时候,我被打动了。
这是单纯冲动吗?当在这个人人都会说上一句“冲动是魔鬼”的SB年代时,还有人会有这样的“冲动”吗?这时我在想,我会不会做出这种事。是的,请不要说“我很感动”、“我很佩服”之类的话,请想一想你自己会怎么做,请反思一下你那苍白的、无聊的、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

当现在的“驴友”们为了爬一座不高的山而反复比较着登山鞋是否高级,背包是否名牌时,在50多年前,一个24岁的男孩和一个29岁的男人已经骑着一辆满是毛病的旧摩托出发了,而且一走就是1万多公里。

这就是革命者和庸人们的区别。

想起1998年时,在沂蒙山的老区中,我看到一个年轻的乡村女教师带着一群小孩子走进一所简陋的小学。当时没有和她聊一聊,这是我现在最遗憾的。

 3 ) 年少时光有你

公路片在所有剧情片中大概是最适合歪歪的题材,给了既没有超自然能力也没有终极幻想的普通人一次充当英雄的机会。在过去中迷茫、从现实中逃脱、于未来中寻找,前所未有的审判灵魂的机会,将枯燥重复的旧日子打向十八层地狱,哪怕万劫不复,也渴求一品奔跑在路上的快感。方向无非只有两个,回家、找到家然后回家,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剧情片都可以和这类题材吻合,小资爱情在文艺追逐上的不归路、鬼魂复仇在心灵囚途上的难回头、政治片在众望所归的眼神中被越推越远、历史长河之上的所有人又何尝不是迷路的少年维特。在这不断寻找和重生的过程中,有的人被焕然一新的世界改变了自己,继而又去改变世界,他就是切·格瓦拉。

 4 )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他,是一个哮喘病患者。
当他还只有2岁时,因在河边玩耍洗澡,患上急性肺炎并引发了哮喘病。由于时常胸闷气喘,他在马埃斯特腊山区打游击时,就开始抽香烟、烟斗和雪茄,在此后的旅行与战斗生涯中,哮喘病曾多次差点要了他的命。后来,他自己总结说,他这一生对平喘药物的依赖要强过对枪支的依赖。这个病,伴随了他一生,并对他的性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锻炼出超人的意志。

他,是一个最彻底的流浪汉。
当他1952年1月4日,和好友阿尔贝托、骑着一辆破旧的39 Norton 500开始他们的第一次穿越南美洲之旅时,他一生就开始在路上了,医学博士的荣誉、亲爱的妈妈、心爱的女友都无法将他留在某个安静的地方。他一生的足迹和战斗遍布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刚果、古巴、玻利维亚等南美各个角落。

他,是一个时尚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52年3月11日,当他在距离阿根廷4960公里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邂逅一对因为信仰共产主义而失去土地的夫妻时,他就开始成为一个国际主义者。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旅行不再只是单纯行走与看风景,他与贫穷、饥饿、疾病亲密接触,看到孩子仅仅因为缺乏足够的资源而死去,看到由于饥饿和持续的掠夺,人们已经麻木到了这种程度:当父母失去子女时,他们再也不会把这当成大事对待,而这些,已经成为拉美家园司空见惯的事情;看到所谓的西方文明让这些千百年的土著居民失去土地而远离家园,触目所及,皆是美洲的贫瘠。到了秘鲁,在佩斯塞医生这个秘鲁共产党员的指导下,他的思想开始形成,他看到美洲问题的关键是土著人的土地,这需要每个美洲人民团结起来,需要一个英雄领导。而他,也自愿参加了菲德尔·卡斯特罗的“七·二六”突击队,他选择放下医药箱,拿起武器,成为一名战士。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乌托邦、青春的同义词。
他帮助古巴建立了政权,成为古巴的第二号人物,先后担任工业部长与国家银行行长。他经历了7、8年的社会主义时期,也当了7、8年的国家领导,他没有一刻背叛过自己的初衷:他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官”,在他身上没有“特权”阴影,他每天工作16小时,每周末参加义务劳动。最后,他终于受不了“整天只能坐在办公室里批公文,其他人却在为他们的理想出生入死”,而挂印辞职,秘密前往玻利维亚,支持那里的人民取得解放与独立。

他,诚实、坦率。他战斗经验丰富,却又可爱得略显幼稚,因为要见到毛泽东这位游击战的老前辈激动的说不出话。他个性鲜明,在庄严的党代会上,只有他坐在主席台的桌子上讲话,他在参加联合国大会时,一身劳动装在西装革履中特别扎眼。
他拥有圣徒般的容貌和个人魅力,女人总是被不由自主地吸引,他也爱女人,但最后他却因一个爱他的女人而死,这女人是一个双重间谍。他爱摄影,从第一次旅行开始,他拍摄了无数照片,结果因为照片忠实记录了他在玻利维亚的活动而被当局作为证据抓获,最终被杀。

他,只为理想而生而战斗。

一切,都是关于一个叫切·格瓦拉的男人。他只在世界上上活了39年,他在离开42年后依然被世界牢记,他的衣服、帽子、语言成为一种精神符号。

引用切的一句话吧:
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的回到说: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5 ) 游记分享

非常规影评,以图文抓取形式再现游记,致敬“大无畏”冒险家、旅行者

图文零碎可食用,并无透露相关具体情节不影响影片整体观感

这不是一个英勇壮举,而是两个生命并肩同行了一段旅途,为了同样的渴望和梦想
我们的眼光是不是太狭隘了,太片面了,太草率了?
我们的结论太刻板了,也许吧,,,
我们这次的漫游美洲之路,带给我的改变,超出想象
我以不再是我,至少不再是原来的我了

计划:四个月内旅行八千公里
方式:顺其自然
目标:探索一个只曾在书本认识的大洲
设备:“大无畏”一辆破旧还漏油的诺顿500
领航员:格兰纳多,一个略胖的,29岁的生物学家,自称“流浪科学家”,梦想在30岁生日时完成这个旅程
副领航员:格瓦拉-福瑟,23岁,医学博士研究生,麻风病研究生,偶尔有点哮喘
线路: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塔哥尼亚-智利-沿印第安山脉北麓-马丘比丘-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巴鲁-麻风病之家-委内瑞拉瓜希拉半岛(拉丁美洲最北端)
两人共同点:不安于室,热情激昂,以及对宽广大路的热爱
启程日期:1952年1月4号
流浪科学家、诺顿500

线路图

福瑟(麻风病专家)
布宜诺斯艾利斯已被我们抛在后方
随之远去的还有可怜的生活,无聊的功课论文和医科考试
在我们面前的是整个拉丁美洲,从现在开始我们只相信大“大无畏”
我们像亡命徒似的,到哪儿都受到瞩目
很高兴我们已经把文明甩下,现在更亲近大地了
1952年1月4号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在船上我听到赤足拍水的声音,也能预见那些因饥饿而黯淡的面容
我心如钟摆,往返于她和街道之间
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使我离开她的双目与臂弯
使她泪水朦胧,雨水遮掩她的痛苦
1952年1月20日米拉马尔阿根廷

虽然我们身体都还挺壮实,但大无畏早名不符实了
1952年1月29日 伊拉石 阿根廷

钱和粮食都不够了,我们尽量到免费的地方吃住
幸亏我们有秘密武器,流浪科学家的吹牛绝技
1952年1月3日 圣马丁德洛斯安第斯 阿根廷

越过了国境的时候我们到底把什么留在了身后
每刻都像一分为二
忧郁被遗忘在身后的土地
在新的土地上我充满了激情
等到我们老了不再喜欢旅行了
我们就回来,在这个湖边设个门诊部
不管谁来我们都给他治病
1952年2月15日 弗雷亚斯湖 阿根廷

你说,我们会像两个征服者一样进入智利的
而不是两个臭要饭的
1952年2月18日 特木科 智利

我知道我没有能力帮助这个可怜的女人
这个老妇人一个月前还在当女侍
东奔西跑像我一样,尽力活得体面些
在垂死的双眼里,流露着无助、恐惧、绝望
还有濒临死亡的空虚
似乎她的躯体很快就会消失在
围绕在我们四周浩瀚的奥秘中
1952年2月26日 洛斯安赫莱斯 智利

环绕你的无尽延伸的是你情人般的海洋
1952年3月7 瓦尔帕莱索 智利

他们的眼神充满了灰暗和忧愁
他们说很多同志都神秘的消失了
很有可能被人丢到大海里去了
这是我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
在这个夜晚,我也觉得无比接近
这捉摸不透的人类
1952年3月111日 阿塔卡马沙漠 智利

当我们离开丘基卡马塔时,我感到世界都变了
或者是我们自己变了
越是深入到安第斯山中
我们见到的原住民也就越多
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却无家可归
1952年3月15 丘基卡马塔矿山 智利

我们终于走到了美洲的心脏库斯科
在这个城市里我们遇到了唐耐斯特
一个老灵魂,成了我们的官方向导
1952年4月2日 库斯科 智利

印加人在天文学、脑外科、天文学等等都有研究
但西班牙侵略者却有火药
如果历史改变,美洲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为何我竟然对一个不曾见识过的世界如此怀念
为何一个曾经拥有这番风景的文明
被毁掉后,却建立起了
这些东西
1952年4月25日 马丘比丘 智利

马丘比丘

利马

在利马最好的事就是遇到了拜斯瑟医生,他是秘鲁麻风病项目负责人
格拉纳多在启程之前就联系过他
他招待了我们,给我们钱、衣物和好建议
他分享了马里亚特吉的《凯撒大帝》
书中谈论了拉美原住民和农民革命的可能性
原住民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这个革命不应该效仿别人
应该是开放性土生土长的
我们人数极少所以难以分裂
一切都是我们团结一致,不会使我们分崩离析
1952年5月12日 利马 秘鲁

拜斯瑟医生在吉亚医院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床位实习
患病初期的患者会在这里得到治疗
最严重的的患者会被送到亚马逊的圣巴布鲁麻风病中心
之后我们乘坐塞内帕号前往圣巴布鲁五天后抵达
1952年5月29日 普兰尔帕 秘鲁

看到这条河了吗?
它将疾病与健康隔离开来
虽然我们如此的微不足道
无法为崇高的使命代言
为了摆脱狭隘的地方排外主义
我们为秘鲁干杯
1952年6月8日-14日 圣巴布鲁 秘鲁

24岁的生日礼物,“曼波探戈”
再见了所有爱的人
1952年6月22日 莱蒂西亚 哥伦比亚

经历了所有在路上的时光
一些事情发生了
一些要让我思考很久很久的事情
世间存在那么多的不公...
1952年7月26日 加拉加斯 委内瑞拉

结束有彩蛋

最后希望每个人在人生的旅程上,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存在的意义

2020年11月22日 花鸟岛

 6 ) 跟切·格瓦拉一起流浪

    计划:4个月走8000公里。
    方法:即兴。
    目标:探索一个过去只曾在书本里认识的南美洲。
    工具:“大无畏”——一部老爷级的还漏油的诺顿500摩托车。
    车长:阿尔贝托·格兰纳多(Alberto Granado),29岁,略胖,生化学家,自称“流浪的科学家”,他的梦想是在30岁生日那天完成旅程。
    副车长:厄内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23岁,医科学生,专业麻风病,嗜好打橄榄球,经常会犯哮喘病。
    出发日期:1月4日。
    路线: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西至智利的巴塔多尼亚高原,北至洛安德斯山脉6000公尺之上的马丘比丘,再去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伯鲁麻风病院,终点站是委内瑞拉的瓜希拉半岛。
    很明显,这是一份疯狂的计划书,如果中国的孩子谁敢拿这么一份旅行计划书给他的父母看,并且还妄想得到许可,那他不是喝多了,就是活够了。但是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阿根廷,而策划这次旅行的人是切·格瓦拉,于是一切都不同了。
    头戴黑色贝雷帽,留着连鬓络腮胡子,清瘦的脸盘……切·格瓦拉,这个被全世界青年热切朝拜的浪漫主义英雄,在今天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文化。但是那些穿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玩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Zippo火机的青年们,对他们的偶像了解多少?他是一个“赤色革命战士”,一个“红色罗宾汉”,还是一个“自我流放的国际共产主义者”?
    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切·格瓦拉,那你不应该错过这部电影。如果你是他的粉丝,那就更不应该错过这次跟着切·格瓦拉一起流浪的机会。
    影片来自于切·格瓦拉在旅途中写下的日记,那时,他还叫厄内斯托·格瓦拉。他在日记的结尾写道:“写这本日记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死了。组织与打磨过这本日记的那个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现在的我,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漫游南美洲对我造成的改变,远远超过我所能预见的。”
    驾摩托车上路的那一年,格瓦拉23岁,医学院的文凭还没有到手,已经按耐不住疯狂青春的驱使,与29岁的生化学家格兰纳多急忙抱着帐篷被褥上路,在他们眼里,只有地图上那条跨越美洲的美丽曲线在招手致意,未知的前方如一首聂鲁达的爱情诗般美好……上路初始,景色宜人,要么是壮丽的山峦,要么是旖旎的田园,为这疯狂的摩托车之旅肆意涂抹诗意的油彩,亦将青春的想入非非展现得淋漓尽致。
    只是随着摩托车的穿州过省,前路变得愈发崎岖,地貌的变化还是其次,一路上扑面而来的惨淡人生更是深深地震撼了23岁的未来医生格瓦拉。忽然从在路上的青春梦回里鬼使神差地走进了贫穷与苦难的世界,昨天还是那么美好,而世界的今天怎么就突然起了变化呢?带着狐疑、刺激、感受、思考,23岁的格瓦拉在渐行渐远的路上,内心世界的变化一点点显露出来……
    影片开头的字幕说:“这个故事没有英雄事迹,它讲述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上路的一段日子。”执导过《中央车站》的巴西人沃尔特·塞勒斯保持了他一贯的舒缓气质,影片在平缓的节奏里慢慢推进。直到格瓦拉生日的那一天,众人为他庆祝,欢愉过后,他想起对岸的贫苦病人,要与他们共同庆祝。明天才有船,于是格瓦拉不顾自己患有哮喘病,跳入漆黑湍急的河流,奋力向对岸游去。在所有人都为他呐喊之时,我们这才意识到情绪已经被淡淡的情节所控制,而此刻才是我们真正该感动,该为之兴奋的时刻。
    “让这世界改变你,然后你就能改变这世界。”正如影片宣传口号讲的一般,这次旅行让格瓦拉萌发了革命意识,格瓦拉和格兰纳多发现了他们人生的共同目标,并下定决心去改变世界。
    在切.瓦格尔他们的旅途中,每一个生日都会是一个激励,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停留在原地,而是在不停地往前走。但生日更明确地提醒了他们,过去和未来以及现在的区别。每到一个特定的日子,就应该好好想想我们生命中这一切东西,不是吗?

 短评

“我们的前方是整个拉丁美洲”——多么豪情万丈的一句话,最终他也走过了同样荡气回肠的一生。大河隔离了疾病与健康,他像一根针游过将之缝合。摄影配乐都很棒,几个大远景把南美大陆壮阔的美完全呈现。结尾的黑白人物组像直冲心底,“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却无家可归”,那是格瓦拉的源头。七十年前他们完成了这趟旅程;十五六年前看某期康熙(https://www.douban.com/people/2664977/status/3827476483),在节目开始蔡康永专门用了几分钟时间来推介当时正在台湾上映的该片而知道它;十年前标记了想看;今天终于看了。7/10

3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7/10。典型的依靠观众对传主的名声和崇拜立起来的片子,如果不提前自带情绪,还真的很难在一堆稀松平常的段子里找出啥感悟。说实话,我既看不见革命家的狂乱气息,也体会不到主人公和书中独白一般极富穿透力的内心,两人的友谊亦是若有若无。如果公路片只沉迷于沿途的风土人情,那顶多算二手心灵涤荡。

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之所以推荐,在于人物传记角度的客观。

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我为什么怀念一个从未见过的国家,那里曾有过灿烂的文明。我看见河对岸的光。年轻的梦想崎岖的公路逐渐广阔的视野成熟的意志非常真实迷人鼓舞人心。Gustavo Santaolalla依然清澈,体内流淌阿根廷热血。马丘比丘山果然如聂鲁达颂扬的那样巍峨神奇。历史与现在的关联产生在体验之后。

10分钟前
  • 小岩菽
  • 力荐

结尾那个镜头太赞了,全片亮点很多。最后一段有点没能撑起全片。

1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生日那晚,站在洪流的这一端,他其实早已下定决心要用自己单薄的躯体去跨越分隔着人民的天堑,莹莹灯火稀疏却足以指明方向。在挥手离别并得以一呼百应时,未来已在那艘Manbotango将驶向的远方。理想主义者便是实践他人愿为而不敢为之人。ps: Educar significa "salir del camino".

13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片名稍微有些名不副实,因为电影刚到2/5的时候,那摩托车就坏了,随后就从故事里彻底消失了。这样一部电影,把格瓦拉从一个古巴革命的著名形象,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无疑是一个有着真诚信仰的理想主义者。他所要反抗的不公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吊诡之处在于,他的真诚信仰也让他在生前签署过许许多多的死刑执行令。无论在哪个时代,理想主义者的真诚与热情都是最可贵的稀缺品,但理想主义者也需要时时检视自己的理想,以及为实现它所要付出的代价。可叹的是,在格瓦拉去世40年后,一个社会主义政府终于出现在了他为之丧命的玻利维亚。然而,它是通过选票箱而不是自动步枪诞生的。但同样真切的是,40年后的玻利维亚依然存在着普遍的极端贫困。当年格瓦拉为之愤怒的旅途见闻,依旧是今天的现实。

17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我觉得共产主义理想也不错

22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我们该怎样怀念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文明?”

23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压根儿没有拿来作为切·格瓦拉传记片的觉悟来看,事实上看完了我才知道那个《爱情是狗娘》里的小年青演的是Che Guevara,前半部相当搞笑后半部开始谈人生意义夜游亚马逊河的公路片。Che: Part Two我都还未看,Che的自由主义近年来暴发性泛滥,就像亚马逊的洪水。

2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2005第7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2004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普通评审团奖。

2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摩托很重要,但日记更重要。这场旅行因为格拉纳多的生日而开始,又在庆祝格瓦拉生日时悄然落幕。带着寻找答案的想法出发,你未必能找到答案。如果不知道终点,那么,旅途中随时随地可以作为终点。

3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性格转变没啥刻画,当南美风物纪录片看咯

38分钟前
  • 杜边生
  • 还行

总有几部片子咱们不用理性对待

39分钟前
  • 撕撕撕
  • 力荐

只喜欢前半部分

41分钟前
  • 谭不爽
  • 推荐

理想的源头,什么叫“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啊。塞勒斯一定很喜欢赫尔佐格。我和那一年的格瓦拉一样大

4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为何上路?”“为了上路而上路。”一无所有是独属于年轻的财富。旅途本身无需意义、在旅途中寻找意义,是浪漫主义的诠释。我对于公路电影向来是没有任何招架之力的,但是后半段突然画风一变,陷入了道德圣人式的“耶稣受难”神话,诚然切格瓦拉之于美洲就是这种存在。但已然违背了影片开头字幕的誓言,复踏英雄主义。英雄主义是用来歌颂的,理想主义则是用来呐喊的,二者有本质区别。

43分钟前
  • 安托万的造梦机
  • 推荐

年輕就底的浪漫情懷,既言必行,你大概是最佳典范,成全多少人夢想。

46分钟前
  • 美丽新世界
  • 推荐

当他们决心上路,整片美洲大陆都是属于他们的,所以他们并不是一无所有

4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最典型的伪文艺片

51分钟前
  • 路人X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