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夫人

已完结

主演:吉莲·安德森,基弗·萨瑟兰,维奥拉·戴维斯,米歇尔·菲佛,达科塔·范宁,艾伦·艾克哈特,O·T·法格本,艾伦·伯斯汀,卡莉·史派妮,伊莱扎·斯坎伦,瑞斯·维克菲尔德,莉莉·拉贝,唐娜·琳·钱普林,萨尼雅·西德尼,莱克西·安德伍德,德里克·塞西尔,阿雅·卡什,赵家玲,凯登·博伊德,迈克尔·阿伦诺夫,Thomas,E.,Sullivan,伯纳黛特·奎格利,朱迪·格雷尔,查理·普拉默,雷吉娜·泰勒,杰里米·博布,艾比·格洛弗,艾希礼·勒孔特·坎贝尔,阿尔洛·默茨,克里·杜瓦尔,杰基·厄尔·哈利,格洛利亚·鲁本,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剧照

第一夫人 剧照 NO.1第一夫人 剧照 NO.2第一夫人 剧照 NO.3第一夫人 剧照 NO.4第一夫人 剧照 NO.5第一夫人 剧照 NO.6第一夫人 剧照 NO.13第一夫人 剧照 NO.14第一夫人 剧照 NO.15第一夫人 剧照 NO.16第一夫人 剧照 NO.17第一夫人 剧照 NO.18第一夫人 剧照 NO.19第一夫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真的是第一人

肯尼迪总统刺杀事件一周后,面对《生活》杂志记者对杰奎琳的采访,杰奎琳时而恍惚时而激动的讲述着她生活中的巨变。一个丈夫遇刺后冷静强大的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第一夫人,她要参与丈夫的国葬,向两个年幼的孩子解释父亲的离去,甚至还有关于遗产的问题。当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在飞机上宣誓就任美国总统时,她身穿着仍然血迹斑斑的粉红套装,向美国人民展现着她的勇气与镇定,然而电视转播之外,她情绪失控、无法冷静。对其身边的大多数人来说,遇刺的是美国国家的总统,第一要务是国事,对于她来说那却是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父亲,首当其冲的是失去亲人的悲痛。

 2 ) 《第一夫人》的人物原型杰奎琳·肯尼迪是怎样的?

深谙传播学,精于形象管理,强大到无敌,有种狮子座女生叫杰奎琳。

最近有部电影《Jackie》中文名译作《第一夫人》上映,讲的正是杰奎琳肯尼迪,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第一夫人。

我更喜欢电影的英文原名《Jackie》,这部影片以女性视角真实还原了杰奎琳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四天,为我们还原了一段历史,一个真实的杰奎琳。

对于杰奎琳,我的少女时期曾研究过她,对她充满了好奇。因为,她对于很多象我这样容貌平常的女孩来说,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单从五官和身材来说,她真的很平淡无奇,没有她妹妹五官精致,小腿也有些粗短,平胸,也不象很多女明星那样身材玲珑有致。

她的脸型宽且短,棱角分明的方,而双目之间也有些距离过长。但她硬是通过严格的自制力和形象管理,凭着优雅的气质和良好仪态,将自己平淡无奇的容貌拉升了好几个层次,成为了别具一格的美女。

首先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型,能够很好衬托自己的脸型。同时,她精于身材管理,看她的仪态,任何时候都挺拔、优雅,从走路的姿态,到表情管理,应该是都经过了长时间有目的练习。单看她上臂的线条就知道她有多么强大的自制力。可不仅仅是瘦,在生育了几个孩子以后,她的上臂线条依然清晰有力,如果不是常年运动,根本不可能保持如此好的状态。

同时,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妆容和衣着,将法式风情和职业女性的硬朗典雅巧妙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杰奎琳风格

重要的是,她爱读书,学识满腹 ,精通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国语言,满身的书卷气和典雅气质如果不是多年浸润,是模仿不来的。

但她能成为第一夫人,来自于她的内心。她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她不愿甘于平淡,她只想要举足轻重,征服世界。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这一点,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纸牌屋》的克莱尔)

她出生于1929年7月28日,是典型的狮子座女郎。她的家境富裕,从小就是按照上流社会淑女培养,一岁就开始学骑马,上幼儿园就开始参加儿童赛马比赛。亲老爸家族在美国东部算是赫赫有名的家族,老爸是个花花公子,当时她老爸任纽约股市的董事局董事,20年代时股市红火,收入丰厚。

在她13岁时,老妈带着她们姐妹俩改嫁,嫁给了标准石油公司的继承人,这下家境比之前更优越了。继父虽然待她和妹妹不错,但是未来遗产也不会分给她们半分。而父亲那边因为股票投资失败,家道早已中落。

她明白,她谁也靠不上,只有靠自己。她喜欢芭蕾,诗歌和绘画,她中学毕业时在未来志愿上填的就是:“绝不做家庭主妇”。那个时期女权运动还没有开始,家庭主妇是很多女性的选择。

她在大学 期间交往了一个男朋友,是一位银行家的儿子,和继父家是世交。长相、家世、人品、学识无一不好,如果说有缺点的话,那就是这男朋友并不想征服世界。这可不行,杰奎琳要找的男人一定要是站在权力和财富的中心,既然不是自己想找的那一款,杰奎琳果断分了手。

大学毕业后,杰奎琳进入《华盛顿先驱时报》成为一名记者。她在一次宴会中认识了约翰 肯尼迪。对方大她12岁,身边女友不计其数,是知名的花花公子。按理说,自己的生父就是花花公子,母亲因为受不了才离的婚,杰奎琳应该最为反感这种男人才是。

可牛人都和普通大众想的不一样,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杰奎琳是以产品经理选择产品的标准来看待肯尼迪的,相貌堂堂,谈吐有物,哈佛毕业,是年轻的议员,有从政的野心和基础,同时家境优越,整个家族走到这一步,为了扩大影响力,是要倾尽全力打造一位总统的。

所以,我知道你想要什么,不管你身边此时有多少女人,只有我能帮你得到你想要的。

两人交往不到两年后,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阅女无数的花花公子肯尼迪愿意娶杰奎琳回家一是她家境良好,家世清白,也很有魅力。二是杰奎琳对政治天生有敏锐的嗅觉,当时的肯尼迪在政坛上属于黑马,资历并不出众,那时电视刚刚兴起,之前的政治人物更多是通过广播、报纸来展现形象,而在报社工作过的杰奎琳深谙传播学和形象管理。一个单身汉的形象在重视家庭的美国人看来,是不如一个结了婚,成熟稳重的男人的。

杰奎琳曾经说过:婚姻成功的决窍在于妻子应该让丈夫去干他应该干、喜欢干、干得好的事情,那样,妻子的满足感也会随之而来。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她给丈夫的选民写了两万多封亲笔信,跟随丈夫一起参加竞选,每场活动都不曾落下,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有很多刚移民美国的人还不会说英语,但是没关系,她能用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跟各种移民聊天、沟通、拉家常。这对那些刚刚移民过来,还没能融入主流社会的人来说,有这样一位亲民的人物来探望他们,还给他们写信,怎能不跟随肯尼迪的脚步,怎能不欢呼,怎能不把选票投给他?选民们爱死了这个姑娘。

杰奎琳是一个非常注重形象的人,同样在塑造丈夫的形象上也是不遗余力。在丈夫和尼克松那场著名的电视辩论上,很明显肯尼迪面对镜头更加从容,肢体语言和手势明显练习过,着装、发型、领带的颜色都和当时的场地完美契合,年轻、有活力,成熟、稳重,得体。这是最早一批面对电视精心经营的人设吧。

反观尼克松,那天好惨不惨的西装和背景颜色撞了,而且因为演播室太热,尼克松不停的冒汗,用手帕擦汗。据后来人说,那天从辩论内容上,尼克松显然是更胜一筹,但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上看,肯尼迪显然更占上风。

当时的夫妻俩人就是美国人民的青年偶象,后来夫妻俩顺风顺水的入主白宫,出席外交,杰奎琳成了一张美国名片,美国人民发现他们的第一夫人在很多外交场合,甚至比总统都要受欢迎,亲和、幽默、优雅、时髦。

如果她的表现止于此,很多人也只是认为她是个有野心,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姑娘。但是她在丈夫遇剌那一刻以及后来的表现,却让世人震撼而敬佩不已。

1603年11月22日,他们在达拉斯为竞选连任拉票,当时肯尼迪和她坐着敞篷汽车行驶在路上遭遇枪击,三枪全部命中肯尼迪,在后来的图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当丈夫中弹倒在她怀里时,她不顾中枪的危险,爬到后面车座上去捡丈夫被打飞的一块头盖骨,当时前面座位上坐的州长也中了枪倒在座位上,情况有多危险,可那一瞬间,她却是本能,所以更见深情。

还是用电影动图吧,真实图片太残忍,三枪爆头。

随后她被送上了空军一号,副总统约翰逊在飞机上宣誓就职。唇亡齿寒,到底是什么人敢于光天化日之下暗杀总统?杰奎琳随后的表现让人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大义。

她不肯脱下血衣,她清楚美国历史上被暗杀的总统有三位,可是人们记住的却只有林肯,如果她不做些什么,丈夫的死也会很快被人遗忘,更别想追查真凶,沉冤朝雪了。她一身鲜血的走下飞机,在历史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一幕。

她已经不再是第一夫人,也将很快搬离白宫。她没有时间悲伤,她为丈夫选择了最好的墓地,精心安排葬礼,甚至两个孩子的着装,她也精心做了安排。

她不忍让孩子穿上黑色丧服,为孩子选择了天蓝色的衣着。从那天的照片来看,一片压抑的黑色中两点清新稚嫩的蓝,简值戳得人心窝子生疼。那时儿子刚刚三岁,在给父亲的遗体行礼。

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去了天堂,那里有你们的弟弟需要照顾,毕竟这里有我可以陪伴你们。(她在生下两个孩子后,曾经流产过一次,第一胎也没有保住。)

那场葬礼全世界都在直播,全都被她的坚强和勇敢所折服,葬礼过后一个星期,她收到了十万封民众来信。

她为丈夫所做的不止这些,如何评价丈夫上任三年来的功绩,如何在历史上名垂青史,这些丈夫的幕僚们想破脑袋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却被她轻松化解。

她告诉媒体,肯尼迪最喜欢音乐剧Camelot这一段,那是一段光辉时刻。果然媒体用大标题Camelot来形容肯尼迪在任这一千个日夜,从此各家媒体连续跟进,正直,勇敢,公平、追求真理成了肯尼迪在任三年内的评价。(其实熟悉肯尼迪的人都知道他不看什么音乐剧)

可以说是杰奎琳在独自一个人的努力之下,将肯尼迪推上了历史高位,使其死后哀荣不断,人民也永远记住了这位年轻的总统。

对亡夫最好的安排不过如此。

此后,无论是她嫁给希腊船王,饱受争议,还是回到美国,做年薪一万美元的图书编辑,无论别人对她如何议论,她都在追求不同时期她想过的生活。

她这一生,从来只做自己。

四十多岁时的她,依然自信爽朗,体态轻盈。

Ps:她爱读书,也爱扫货,能一年置装费花光总统年薪,后来嫁给船王,也是几分钟内花掉10万美元的人,可比我们双十一能造多了。

 3 ) 最后一段台词

上流社会的美丽与优雅都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当你仰赖的那个基础被动摇、毁灭直到消失,迎接你的就是“天塌了”一般的命运的陷阱。

但最后,牧师与杰奎琳的一段对话给了我们一把爬出陷阱的梯子。

“你到底为什么在这里”

“因为我想找人聊聊”

“你说你每晚都祈求上帝你想死,你的孩子们对你毫无用处,你唯一的愿望就是让你随丈夫一起去,然而,我今天不打算让你死。有这么个时候。一个人想要寻求些意义,之后他会意识到,根本没有结果。当你达到了那个可怕的、不可避免的领悟的时候,你要么接受,要么你就自杀,又或者你就简单地,放弃寻找。我这一生,都是幸福地度过的,然而,每晚当我爬上床,关上灯,望向黑暗的时候,我就好奇,这些就是全部吗”

“你好奇吗”

“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灵魂都会好奇,然后天亮了,我们都会醒来,然后烧一壶咖啡”

“我们为什么要操心呢”

“因为我们就是会操心,明早还是会这么做,上帝用他无穷的智慧确保了我们操心的量都是正好的”

“我应该可以猜到,白头偕老太奢侈了,见证我们的孩子长大亦是如此”

“黑暗也许永不消散,但也不会永远如此沉重”

 4 ) 你遭遇的不幸,都只是be choosen.

人生的某些意义,根本没有结果。当你明白了那个该死的道理时,你要么接受要么自杀。或者,干脆不再寻找这种所谓的结果。

有时间的话就结果了脑子里那些没完没了的结果吧

没时间就抽时间

---------------------------------------------------------

你遭遇的有些不幸,并不是你的错或者上帝的错。你只是这样地被选择。

童话故事的故事,电影里的小说里的虚拟人物,也许比我们活得更真实。

A first lady must always be ready to package her suitcase.

终于能和你庄重且平静地道别了. Camelot.

 5 ) 历史与政治背后的女人,娜塔莉·波特曼演活传记人物

讲杰奎琳·肯尼迪和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影视作品很多,《第一夫人》是什么样?

不管你是电影迷、政治/历史迷、还是言情剧爱好者,都会在其中找到触及你心灵的地方,因为——它并不是一部普通的、平铺直叙的传记片。不止如此,片中几乎没有一分钟是传统的传记风格。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只是这个地球上最著名的女人在丈夫遇害、她条件反射地爬上后车盖捧起他喷出的脑组织——之后的故事,让我们难以自拔地窥探着她在几天内所经历的一切。


除了电影情节,我们还看到娜塔莉·波特曼当之无愧的影后级表演,毫不逊色于她2010年的奥斯卡获奖作品《黑天鹅》,她饰演的杰奎琳·肯尼迪又是一个实力角色,完全值得再捧回一尊小金人。
她有“杰姬”经典的形象、气若游丝的声音、严格挺拔的仪态,却没有丝毫刻意模仿的痕迹。而整个事件的重头戏,也就是“杰姬”在悲剧发生后所迅速炼成的钢铁般的坚毅,她不仅要面对个人的惊恐、悲痛,还身处在公众、媒体无孔不入的窥视中。我们看到娜塔莉波特曼炉火纯青的演技,把每个细微的情绪都展现得恰到好处。


本片是智利导演帕布罗·拉雷恩(《追捕聂鲁达》)的第一部英语长片,他用他特有的想象与推断,展现了这个魅力十足的传奇女性所遭遇到的种种来自政治、家庭、悲痛、以及自我认知的冲突。


在电影里的一段闪回中,杰奎琳在丈夫约翰·肯尼迪(卡斯帕·菲利普森 饰)遇刺的两年前,在白宫参与了一次电视片录制,我们看到这位白宫女主人满怀热情地讲述着对于白宫的艺术品和装饰的保护,却不太愿意让摄像机(或任何人)离这些艺术品太近。这些细微的情感无不体现在演员的一颦一笑中,而舒缓的配乐则把我们带会了那个真实、美好、生气勃勃的年代。

片中配乐师麦卡·利维(《皮囊之下》)创作的背景音乐使人从谋杀的气氛中放松神经,如痴如醉地沉入这个瞬间失衡的世界,让我们感受这种被千万只眼睛监视的生活,感受杰奎琳内心无所不在、几乎无法承受的精神压力。


热爱历史题材的观众还会看到,片中有近乎真实的谋杀、医院、林登·约翰逊在达拉斯临危受命宣誓就职时离开达拉斯的航班等场景。我们仿佛再次回到了1963年的11月22日,杰奎琳前一秒还穿着她标志性的粉色毛呢套装并戴着同款礼帽,而随后那上面就溅上了她丈夫的血肉;在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突变、痛哭和压力过后,杰奎琳在淋浴中痛哭,她洗去了身上丈夫的血迹,可却无法将这件事从心中抹去。
身穿粉红套装和深蓝皮鞋的杰奎琳·肯尼迪已经深深印在了美国人民


而正是从此开始,这个柔弱的女子才真正变成了第一夫人。她行动起来,安抚她两个幼小的孩子,拒绝林登·约翰逊要她尽快搬离白宫的企图,组织在华盛顿街头进行一次追悼游行活动,堪比亚伯拉罕·林肯遇刺时的规模。当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杰克·瓦伦蒂(马克斯·凯塞拉 饰)对她提出异议时,她十分果敢的处理也令人起敬。她并不是仅仅靠伏特加、镇静药、和死忠“好闺蜜”、时任白宫社交秘书南希·塔克曼(格蕾塔·葛韦格 饰)才能走出阴霾,虽然他们确实有所帮助——帮助她走出来的,是她对自己的认识,是她再也不要做别人游戏里的一枚棋子的决心。
(片场照)“罗伯特·肯尼迪”和“杰姬”在拍摄葬礼戏

1963年的葬礼照片

片中,杰奎琳的好友、同时也是她的小叔子的罗伯特·肯尼迪(由彼得·萨斯加德实力出演)担心肯尼迪家族会从此被民众当做“美好的那些人”而忘记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因此需要这位肯尼迪夫人的帮助,而后者也迅速成长起来。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杰奎琳在接受一位不知名记者(比利·克鲁德普 饰)的采访前,这位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遗孀提出,保留对刊登文章的编辑权,并要记者把记下来的手稿念给她,“以免我对我的本意表述不当。”杰奎琳本来是个毫不掩饰的吸烟人士,但却酷酷地宣称:“我不抽烟。”当被问到她与约翰·肯尼迪在车上的最后几分钟都说了些什么时,她打断说,“想都别想我会让你出版这个。”

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杰姬”的伤痛,导演拉雷恩与编剧诺亚·奥本海姆一起,用了大量笔墨来展现一些虚构情节,比如在片中,杰奎琳私下与一位天主教神父(约翰·赫特 饰)对话时,她对后者说了一些关于他们夫妻的私密问题,后来两人也没有讨论出结果,这一段就是完全虚构的——但肯尼迪家族的后人对此应该可以容忍吧(我们拭目以待)。


另外,“杰姬”在片中不止一次提到当时大热的百老汇音乐剧《卡米洛特》,并对理查德·伯顿演的亚瑟王的唱段“一闪即逝便是卡米洛特”情有独钟(当年的媒体报道,在肯尼迪遇刺后,杰奎琳和家人每晚睡前都会听1960年首演版《卡米洛特》的录音,尤其是肯尼迪生前最爱的终曲部分)——她真的相信这句话吗?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电影里的“杰姬”让我们所有人都信了。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女人,而这部情感强烈的电影作品,同样不容置疑。


在这位惊恐、伤痛的娜塔莉·波特曼横空出世之后,拉雷恩的这部电影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今年最佳之一,让我们难以指摘,无法忘怀。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

 6 ) 《第一夫人》:先后嫁给总统和世界首富, 光鲜婚姻背后的千疮百孔, 最出教训

这是2017年写的关于《第一夫人/杰姬》的影评。因为《文汇报》来申请转载,才知道该片也在国内上映了。

对于杰奎琳·肯尼迪,传奇般的故事太多,而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这部传记片《第一夫人》显然是塑造了一个颇不一样的杰奎琳。也许挺颠覆你的想象。

《王冠》第二季里也有一集专门铺陈女王和肯尼迪夫人“交锋”的故事,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写一写。

对于这位传奇夫人、这部电影、这篇影评,你有什么想法,都欢迎交流:)

1

这世上有两种女人。一种想要的权力在天下;另一种想要的权力在床上。
There are two kinds of women. Those who want power in the world; those who want power in bed.

在电影《杰姬》(Jackie)中,上世纪最著名的女性之一、美国“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后嫁给当时的世界首富“希腊船王”奥纳西斯为妻),在向牧师告白(confession)时如是说。

她紧跟着的下一句话是:

What am I left with?
我现在还剩下什么?

说这段话的背景是,1963年11月,杰奎琳亲历当时的丈夫、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倏然从“第一夫人”华座跌落,遭受失夫、“失业”的双重打击。

“第一夫人”本是个“身份”而非“工作”。但电影中的杰奎琳,却显然把它当作了一份“工作”。结果,纵然她曾经是站在总统身边、极富时尚与外交魅力的第一夫人,可随着丈夫遇刺被害、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当即履职美国新任总统,她不仅痛失丈夫、还跌入了巨大的身份迷失与焦虑。

她不再是第一夫人,也不再是肯尼迪的妻子,她成了肯尼迪的遗孀,肯尼迪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没有个人职业的女子。

事实上,在24岁那年嫁给当时的众议员约翰·肯尼迪之后,她便辞去了在《华盛顿先驱报》的摄影记者工作。比较有意味的是,中学时代曾以“不做一个家庭主妇”为志向的她,在嫁入美国当时最有政治经济影响力的肯尼迪家族之后,便开始了围绕丈夫而规划、建设自己的人生。

让丈夫为自己骄傲、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做一个优雅美丽、能为丈夫政治生涯增光添彩的第一夫人,就是杰奎琳的“工作”、她的人生理想。

杰奎琳自己在接受一个电视采访时曾说,她心中的“第一夫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照顾好总统,照顾好家庭,让总统无后顾之忧,能够好地效力国家。

2

当然可以理解。也不是在批评杰奎琳。

其实,杰奎琳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女人。她要的权力,绝不止是“在床上”的那种,她的抱负“在天下”。

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是,女人通常情况下很难取得男人所能抵达的成就高度,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其它专业领域。

相比较于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内付出持久、孤独的刻苦与努力,还要承担“不一定能有大成”的事业风险,一个有雄心的女子在上世纪一九五零、六零年代,想要“做出大成就”的一条路径、或者说捷径,便是:相中一个能做出大成就的男子,做他的人生伴侣,和他成为一定程度上的志业合伙人,助他成功,从而,夫荣妻贵。将丈夫的光环,变成夫妻的光环。

这条路径,当然也门槛很高。杰奎琳所有曾经接受的教育,从姿态礼仪培养,到琴棋书画、艺术音乐、舞蹈马术,一方面固然是她的个人兴趣与爱好,但更是为日后做一个上流社会的名媛而做准备,提升自己在婚恋市场的价码。

她的母亲,走的是一模一样的路,通过第二次婚姻成功提高了自身与杰奎琳的生活阶层。她对杰奎琳未来道路的期待亦如此。

根据一些资料表述,杰奎琳一成年,就频繁参加上流社会的party,试图结识更多的优秀婚配潜在对象。她曾经定过婚,对方条件不错,是一个银行家的后代,但家世显然不能与肯尼迪家族相比。她22岁那年毁了约。

肯尼迪家族当时的财富,在全美排前十,约翰·肯尼迪的父亲是罗斯福总统时代第一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后来更任美国驻英国大使。约翰·肯尼迪本是家中次子,但因为哥哥在二战中牺牲,身体一向不好的他,被家族列为“未来的总统候选人”作重点培养、扶持。

如此笼罩在光环中的男子一出现,杰奎琳迅即做出了决策与选择,于24岁那年嫁给了长自己12岁的约翰·肯尼迪。

3

杰奎琳的人生与婚姻策略,绝非孤本。再早一些,来自东方并在美国受教育又回到东方的宋美龄,也是相似的人生与婚姻策略。

只是,宋美龄的传奇圆满,人生长寿,因为她运气足够好。她相中的男人,哪怕是此后退守台湾一隅,仍是一个地区的首领。并且,他们都算长寿。既经历了戎马倥偬的战时岁月,也相偕以老,享受过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杰奎琳则揭示了这种人生与婚姻策略的“风险面”。由于肯尼迪遇刺,这位31岁入驻白宫、成为美国史上最年轻第一夫人的女子,在刚自筹资金把白宫翻修一新、并凭借个人修养、魅力风靡全球之鼎盛时期,于两年零十个月之后,凄然离开白宫。

在《杰姬》中,我们也多次看到她因此而产生的巨大失落感。新第一夫人在丈夫宣誓成为美国总统之后难以抑制的笑容、她在白宫里挑选窗帘的颜色,都刺激着杰奎琳敏感的神经。

终究,如果太阳不再发光,那失去光源体的月亮,就只能叫月球。

此时的杰奎琳,不再是White House的housewife,也不再是肯尼迪的housewife。没有了肯尼迪提供的house,她成了widow。

因为没有自己赖以为生的职业,因为一直靠着丈夫的收入而生活,这位此前一年置装费就能烧掉总统丈夫一年年薪的前“第一夫人”,在顷刻间,就要从“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套新衣可穿”的云端生活,跌落凡间,承受命运极其无情残酷的那面。

在肯尼迪葬礼举行前,杰奎琳已颇有“远虑”地对肯尼迪母亲说:林肯遇刺后,他的遗孀南希在贫困中了却余生,权靠变卖家具维系生活。如果,我卖掉几件家具,应该可以供孩子们读完大学。

肯尼迪家的人回她:放心,我们绝不会让你如此。

听来是安慰,可却透着人生的大无奈与无力感。一个年轻的女人,得靠他人的承诺,才能对自己和自己孩子的未来,怀有希望。

可谁知道,命运之手,不会又一次和你开个玩笑?

4

说回电影《杰姬》,它就像是处心积虑地要为杰奎琳祛魅。

电影中的杰奎琳,在那个极端的处境里,体现出的人格特点更多不是镇定冷静,而是:名利心与虚荣心重、很强的世俗欲望、善于操弄媒体、个性紧张、敏感,关键时候甚至任性,也易焦虑。对公众和在私下,几乎是两幅截然不同的神情与表现。

她自己的台词:丈夫认为她虚荣心重;她最后意识到,自己任性地为肯尼迪谋一个盛大的葬礼,不是为了肯尼迪,也不是为了传承他的遗产,而是,为了她自己。

抓住很可能是最后的一个机会,成为全世界的焦点。那是前美国第一夫人向世界政治舞台做的告别演出。她要这演出隆重与浩大,被世人铭记。

她效仿林肯的葬礼来操办肯尼迪的葬礼,她要肯尼迪如林肯一般被世人铭记。

肯尼迪地位越高,她作为肯尼迪夫人的地位越高。

本图版权属于原作者

挺分裂的一个角色。

也许,真实的杰奎琳就是分裂的吧。

一面要做公众面前的完美“第一夫人”,时刻优雅、端庄、时尚,苦心营造“第一家庭”幸福和睦的形象;

另一面,却在真实的私生活中,又不得不忍受丈夫的风流成性,包括那段与梦露的“著名”绯闻,以及后来梦露的离奇自杀——这起自杀,就发生在肯尼迪遇刺前一年。

电影中,没有明确提到这一点。但是,有暗示。

杰奎琳在对牧师告白时说:“我们甚少同床,即便是在他出事前的那一晚,也没有。”

“有时,他(肯尼迪)孤身走进沙漠。就让他去被魔鬼引诱吧。但最后,他总会回到我们身边,回到他所爱的家庭。” 杰姬又如此对采访她的记者说,眼神凌厉。

选择任何一条道路,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命运早暗中给一切标好了价码。

电影《杰姬》没有演绎杰奎琳之后的生涯,仅截取了她生命中很短、但最关键时刻的人生片段。但这些片段,却为解释杰奎琳后来的人生选择,埋下解读线索。

她的虚荣心、奢侈花费、对一套套华服的迷恋、对第一夫人风光生活与光环的迷恋,她对未来生计的担忧,足以解释她为什么后来会选择嫁给大自己23岁、且风流成性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

那年,杰奎琳39岁,奥纳西斯62岁。

如果说,经由肯尼迪,她见识了世界权力的顶峰,经由奥纳西斯,她迈进了一个富丽堂皇、用金钱堆砌的浮华世界——哪怕,这个婚姻千疮百孔,漏洞百出。

5

大多女人,在择偶问题上,很容易跌进同样的坑。

奥纳西斯贪恋杰奎琳“前第一夫人”的盛名,杰奎琳图慕奥纳西斯的极致财富和这财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极致的财富光环本身,是对杰奎琳虚荣心的极大刺激与满足。

经济层面说,如果,一个有欲望的女人自己不能成为豪门,她便需要攀附一个豪门。

价值实现层面说,如果,一个女人不是真正自信,不能自己创造足以自傲、自信的价值,她需要靠身边男人的“身价”,来为自己“标价”。这是很多女人确认自我价值的一条“捷径”——虽然这条路其实并不那么好走,并不少风险阻劫。

找个男人予自己以光环,这种偷懒的做法,其实是对自己的人生,放弃责任承担,是一种责任逃避。

第二次结婚后的杰奎琳,有相当多的时间消耗在购物上,她挥金如土,疯狂购买衣服和鞋子,她参加各种party,用来展示自己的时尚库存与品味。传闻她一次就能拎回200双鞋子,每个月的消费都远超奥纳西斯给她的零用钱配额。

面对惊人账单,奥纳西斯很快开始懊悔这桩婚事,他频频开始与自己从前的情人、希腊著名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私会,再让杰奎琳从报端看到他们私会的消息。据说,此举是为了引起杰奎琳的醋意、希望她对他更加珍惜与尊重。

更据说,为了羞辱与教训杰奎琳,奥纳西斯甚至放风给摄影记者,策划了当年轰动一时的杰奎琳裸照门事件。是他泄露给外界杰奎琳裸泳的地点、上岸的地点。

然而,杰奎琳既没因此而产生改善婚姻窘境的念头、行为,也没有选择离开这桩千疮百孔的婚姻。她既没有改善这桩婚姻的动力与能力,也没有离开这段不幸婚姻的勇气与实力。

她只是,经常独自回到美国,一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在纽约独居生活。

终于,奥纳西斯修改了遗嘱,将第一受益人变为自己的女儿。

奥纳西斯过世后,杰奎琳不得不与奥纳西斯的女儿打起遗产争夺战。最终,她一次性获得2600万美元的补偿,而奥纳西斯的女儿继承了父亲十亿多美金的遗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

6

第二次婚姻后,拿到2600万美元补偿金的杰奎琳,不用再担心此后的生计与生活品质。她,也终于开始反思自己此前的生活态度、婚姻态度。

1975年,46岁的杰奎琳选择再次成为一名职业女性。她进入维金出版社(Viking Press),担任咨询编辑。年薪1万美金,每周工作4天。

由于图书编辑的职业生涯起步较晚,也或者是衣食无忧的杰奎琳只求心归平静,她并没有在这份工作上做出惊人成就。但至少,她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了充实与快乐。

她没有再婚,晚年情侣是与她同龄的莫里斯·坦帕尔斯曼,一个瑞士人,也是她的财务顾问。

64岁时,杰奎琳被诊断出淋巴癌。次年,她去世,终年65岁。

一个传奇女子不平凡的一生就此结束。

借杰奎琳几度起伏的人生与婚姻选择,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女人的光环主要来自于男人,不论你曾经是怎样一枚“迷人的月亮”,终究随时要面临失去“光源体”而光环不复的风险。

这是一枚月亮的悲哀。

把自己的人生投注给婚姻,众生所系为一个“他者”,以及你与“他者”的关系;把自己的生命时间投注给成长,不仅能收获一个完整独立的自我,也才有机会成全一段彼此真正平等、信任的两性关系。

同样是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就树立了一种更佳的典范。当然,这也得益于她所处的时代。她是丈夫身边的月亮,也同时是自己的太阳。甚至,她闪出的光辉还能温暖、照耀自己的丈夫。

在奥巴马就任总统前,米歇尔就有很好的事业,收入甚至比奥巴马多将近一倍。根据奥巴马夫妇在2006年申报的收入,米歇尔任职芝加哥大学医疗中心的年薪为27万美元;而奥巴马任参议员的年薪为15万美元。

有一份体面的收入,不是为了与丈夫一较高下,但给了你从容面对婚姻与人生的底气。我的欲望,我自己可以买单。不靠娘家,亦不必靠夫家。

而为了助力奥巴马竞选,以及后来做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尽心付出、辅佐丈夫的同时,也并没有完全牺牲自己的个人事业。至今,在维基百科对米歇尔的介绍中,有一项修饰语便是“著名律师”。

所以,在她离开白宫之前,她超越了杰奎琳,被美国媒体称赞为“美国史上最受欢迎第一夫人”。

她的能力与魅力,也足以让人相信,步出白宫后的她,职业生涯仍有无尽可能与前景。

如果一个女人能自己成为自己的“光源体”,那么,她不需要做一个等待“太阳”、攀附“太阳”的“月亮”。

她自己就是太阳。

注:电影《Jackie》获得奥斯卡与英国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女主演提名。

 短评

她最后终于明白,她所期望的盛大游行和葬礼并不属于肯尼迪,所有的阴霾也不会永远属于美国,她的悲伤只属于她自己。约翰逊夫人劝她脱下沾血的礼服她恍若未闻,孩子问她穿礼服是不是过生日她无言以对。她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却被上帝选中经历丧夫丧子之痛,摘不下戒指的手指如同她憔悴困窘的人生。

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样的题材拍成这个样子真是不容易,很久没看过让人这么舒服的传记片了。Natalie Portman演得真心好,第一夫人的文雅与坚强、睿智与幽默,还有她的脆弱与伤感都被演绎的恰到好处;即便大量的特写镜头,也分分钟让人相信荧幕上这个女人就是Jackie。

8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跟《追捕聂鲁达》灵气逼人的后半段相比,《第一夫人》就像简单粗暴的人物放大镜。拉雷恩用各种手法毫无节制的给娜塔莉·波特曼加特写,其它人都充当了虚焦人肉布景。奥斯卡影后如果靠这种外挂再拿小金人,对其他演员毫无公平可言。整部电影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匠气”。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娜塔莉小姐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作的表演,除了表情夸张、走路像一只雏鸡之外,还把杰奎琳变成了一个大舌头——那些说口音学得像的,不会自己上youtube找一找吗?

12分钟前
  • viennavirus
  • 较差

讨厌煽情,不喜欢过度美化。娜塔莉很努力地模仿了很多小表情,格蕾塔几乎没什么戏但只要她出现就很难不 pay attention to her Frances Ha face🙄

17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还行

3.5 波特曼的表演很精彩,经受住了超近特写的考验,冲这点值得看。剧本还获了奖,这点不太明白,因为感觉这片子的短板正是剧本的单薄,很多填充时间的嫌疑,实锤很少,除了主角之外都鲜有刻画。这样看来拉雷恩的炫技和花式剪辑虽然又弄出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但好歹也算是挽救了剧本吧

1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balmes 剧本难度挺大的,完成度还不错。波特曼一定又花大力气去研究人物,从口音到那股讨厌到极致的自私虚荣太像了几乎让我重历了看jackie传记时的恶心感(也是借记者好好吐了一通槽吧)。相比之下其他角色过于单薄全无交互碰撞的火花,本该是一场扯皮大戏却沦落成演技欣赏的行为艺术颇可惜啊。

20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剧本入选过黑名单,但挺不好拍,集中刻画肯尼迪遇刺后四天内第一夫人的情绪状态,她的美丽优雅,她的脆弱无助,她与媒体报道中截然不同的真实面。乱序剪辑,还原许多经典服装、历史事件,包括总统被爆头的惊心时刻。虽然娜塔莉是我最爱的演员,但我觉得这次她演得过于刻意了,尤其是一口别扭的口音

2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只能说娜塔莉演太好,让我更讨厌杰奎琳了。一个呼之欲出的控制狂:事无巨细的把控,朝向一个荣耀的目标,亲笔审核修改记者文章的每句表述,向历史争讨所谓正确的名分:一场著名的人生,一场著名的死亡,历史上一个短暂闪耀的时刻。不否认她丧夫之痛的真实,只是这悲痛一直与不朽和伟大的执念纠缠不清。

26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一部非常私人的电影,并不像其他颁奖季热门片一样有太多的社会热点或政治诉求,而是一切从人出发,从本能的情感出发,也是这个剧本非常非常精良的原因,因为热点谁都会抓,诉求谁都有,情感不是谁都能写。希望以上回答了你们的问题。留给导演的拍摄难度确实很大,表演空间也很大,大家都好棒。

29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这片在趣味上简直可怕。各种小巧思(以杰奎琳介绍白宫为剧情主线)各种大背景,最后展现出的竟没有一个可以让观众共情的活生生的人。没有母亲没有妻子甚至没有第一夫人,只有“奥斯卡最佳女主”。为了演绎而演绎,是我最不能忍的取向。

33分钟前
  • 小斑
  • 较差

3.5 南美的导演貌似都有这么种神叨叨的感觉,配乐奇怪到居然能产生观影不适感,面部镜头特写的压迫感强到甚至有一种一直在侵犯角色的感觉,好在片子整体不错,footage和特效交错很有味道。全片差不多是娜塔莉波特曼一个人的演技撑了起来,奥斯卡影后奖项有看头!

35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观感并不是那么好,音乐做得中规中矩而且煽得略廉价。遇刺现场和葬礼交叉叙述那段不错,直接爆头还是很震撼的。娜塔莉-波特曼有很多戏点,苦情戏居多,有场面对镜头羞涩和假装微笑的戏让人印象深刻,表现颇工巧,演的痕迹略重。

40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要影后了啊,我发现镜头的压迫感即将被用滥。记者的那段剧情,就是在提醒观众,关于肯尼迪或任何历史人物的一切,不过都只是个故事。「历史」就是人类说给自己、关于自己的一个故事。

45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英文片名为Jackie,不是《第一夫人》,甚至不是《杰奎琳》,而是《杰姬》——这个传奇女人的昵称。这是一部很私人的电影,拉雷恩的近镜头聚焦这位前第一夫人在丧夫后的悲伤与坚定、脆弱与强大,娜塔莉波特曼与她的容颜并不相像,却将声线与肢体模仿得惊人传神,这不只是一部传记,更像一曲挽歌。

48分钟前
  • 逆光海豚
  • 力荐

失去一个人就失去了一种生活,一个自己。想介绍《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Lee和Jackie认识认识。

5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没有预告,没有剧情介绍,以为是传记却颠覆了人们普遍的期待。从一次采访说起,穿插甜美和悲痛的,不愿触及的回忆,记叙了总统丈夫刺杀后自己的心理,时常听到观众的抽泣。首映场结束后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Nathalie演得超神!红毯也美!

51分钟前
  • kissの樱
  • 力荐

事件型传记片,拉进与演员的距离,增加情感的感染力。这种片太捧演员了。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奥奖三提都很硬,波特曼至少应该拿一个威尼斯啊…影片有个极其漂亮的心理结构,没有硬去建构冲突却在写人物上面颇有新意。音乐不错就是灌得太满招人烦。剧作细腻地描绘了敏感时期的各色人物反应,并触及到了所谓历史与记忆,大众媒体等等命题,观点非常清晰。作为传记片水准在[至暗][铁娘子][国王]之上

5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如果能再极端一点就更好了

5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