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

已完结

主演:冯远征,耿乐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2

 剧照

百花深处 剧照 NO.1百花深处 剧照 NO.2百花深处 剧照 NO.3百花深处 剧照 NO.4

 长篇影评

 1 ) 铃声渐渐 琼楼再现 ———————浅析《百花深处》

新楼与旧幢,真实与虚假。北京也就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接、存在于毁灭并行的时代发展的起来。陈凯歌导演用《百花深处》这样一个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意味十足的故事,生动刻画了在这个大时代下人们对社会的无奈,也让作为观众的我们见证了北京在这个时代缩影下的新旧交叠。

时代在更新,人们会顺势进步,为了塑造进步与淘汰两类人群,导演可以说是没少下功夫,从基础的人物服装来看,冯先生一身老旧运动服,与外搭的西装外套格格不入,映射了冯先生被时代抛弃却依旧挣扎的悲剧人格;其次,电影的镜头设计也别具匠心,开始时仰拍的高楼大厦与俯拍的冯先生,在这样高与低的对比、大与小的冲击下,冯先生被时代抛弃的疏远感体现的淋漓尽致。与之相反的现代人物搬家公,导演依旧延用了对比这一手法,从开头搬家工吃力地工作,与帮冯先生搬家时滑稽的表演,两次搬家的状态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再到最后搬家工并未收取冯先生的费用,这一系列情感的变化,将搬家工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生动。在感慨完演员精湛的演技后,也不得不佩服编剧的专业性。

著名导演罗姆曾说:“电影具有比任何其他艺术更富表现力的细节。”陈凯歌导演在这部短短十分钟的微电影中,埋下了无数细节与伏笔,用镜头演绎了细节艺术的极致。在电影开始时,冯先生在自我介绍里提到“他们都叫我冯先生”,“冯”与“疯”这个巧妙的字音细节,就提前暗示了这个疯疯癫癫的冯先生悲剧命运的走向,之后,为了揭开冯先生这个“辛酸玩笑”,导演埋下了不止三处伏笔:首先,在去“百花深处”胡同的路上,冯先生不断询问“这是哪儿?”看似并不经意,但也就是这谈吐间,抛出了这个细小的线索;之后,车上的电台同时播放的插播新闻,也正以不大的音量,娓娓道来北京发展所拆毁的古老楼房,针对的,也正是许许多多由冯先生所代表的这个人群;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的,路上途径了许多标有“拆”字样的新楼房,建筑不会说话,但这个无声的细节可以说是影片的画龙点睛之笔。饱满的细节充实了该电影的结构,也让整个叙述趋于完整。

值得一提的,在最后一声声清脆的铃声中,画面使用了近似水彩画的质感去呈现冯先生的精神世界,一幢幢古老的建筑随铃声筑起,也伴铃声消逝,短短一瞬,如昙花一现般的美丽惊奇,冯先生也在这落日中朝着自己心中的“百花深处”跑去,故事也就这样淡然落幕了。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局是对时代的批判,我更愿意相信,结尾更像是陈凯歌导演用镜头对老北京庄严的告别,冯先生雀跃的跑向了他所属的就时代的余晖,而与此同时,新时代的朝阳正冉冉升起。

 2 ) 《百花深处》影评

《百花深处》是由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的作品。这部微电影以一位搬家公司工头的经历,展现了老北京冯先生对‘百花'深处胡同的眷恋。导演在表现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用传统文化的衰落与消费主义的盛行,表现出新旧更替之下的时代的变迁。影片中镜头、果别的使用与意象的呈现十分巧妙。 影片中导演大量使用运动长镜头:"搬家"过程中镜头不间断的由工头和另一个抬“金鱼缸“的工人转移到一旁嗤笑的工人,在刻画搬家工人形象的同时对“搬家”场景和工人们的运动进行了洋细完整的记录,使得情节连贯真实。除运动长镜头外,导演也善于使用短固定镜头。短固定镜头往往用来描述或强调细节,导演用在对话场面:工头坐在车里一边翻看单子一边与站在车门边冯先生的商量搬家事宜,这让剧情信息集中明确。为之后观影者与冯先生情感距离的建立做了铺垫,同时也建立了镜头的节奏感。既表现了冯先生的“疯“和搬家公司的无奈,也落造出一种流畅的荒诞恢谐感。 景别的使用对刻画北京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冯先生坐在白色卡车内看向窗外,一个高楼矗立、高架层叠的样貌展现在他的面前,这是他所陌生的场面。此时远景、大运景的空间感使观影者产生一种情感超脱感,让观影者在了解到行车环境的同时,与冯先生的“无法融入”产生共鸣。而此后的远景:工头眼中百花"深处胡同,则被突出了残破、陈旧、颓败的特点,与繁华、高速发展的城市另一面开形成巨大的反差,表现了工头与冯先生的情感转变。 影片中的意象也根据城市的两个面貌多现出不同的意义。 高楼、高速成了新生势力发展的象征,孤独的大槐树与残破楼则变为传统文化衰落的代名词。新旧更替发生着,它处在陌生与熟悉之间。铃当的当子找着了,它在陈旧的成墟之上,铃铛的壳手也找到了, 它在新填的沟里。一个铃铛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留在原地,一个随着泥土被带走,当它重新组合起来,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正如影片里虚实重叠的呈现:白墙黑瓦红柱子,院中有棵大槐树。铃声叮叮当当的,引发观影者想象它多年前遇着刮风下雨时的声音,也让观影者联想起冯先生找着铛子时的欣喜。冯先生提着铃铛奔向大槐树,逆光的拍摄在勾勒人物与树木轮廓的同时将冯先生与新兴的高楼分离开来,不仅增添了影片的空间感与艺术感染力,也烘托出一种诗意、神秘的气氛。再表现了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的碰撞后,表现出了传统文化仍然磅礴的生命力,为影片的主旨披上了一层复杂性。 这部电影通过对冯先生面对新旧两种环境不同的态度,细腻而真实地表现了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者对盛行的消费主义与外来文化的"对抗",从而表现出新事物的旺盛生命力,同时也揭示了时代发展过快,传统文化衰落,及年华易逝的悲哀。这部影片无疑会引导观众,在追求新兴事物的同时,回忆并寻找以往的生活印记,使许多生活结奏过快的人看到细微处的美好。影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 ) 百花深处拉片声音赏析——存在即合理,“安土重迁”不悲哀

有人说“冯先生”是疯先生的谐音,其实不然。正如物理学上的“薛定谔的猫”和“平行时空”理论一样,他所谓的家,或许的确是在他的世界里,导演对声音的处理应证了这一点。

一、与“现实”相悖的音效

一开始的音效设计不断地给观众加深一个印象——北京正在飞速地城市化。例如汽车行驶的声音、广播中提示“北京交通正在……”的声音以及经过施工现场传来的推墙声。在到达“百花深处”胡同以后,在众人眼里,空荡荡的土地上,没有冯先生的世界。而搬家公司众人在做“无实物表演”时,画面与音效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出现了:木板的吱呀声、鱼缸里的水声、灯座瓷器碎片碰撞的声音、铃铛声等等。画面里没有一个实际的物件,但是每一次声响都和演员的表演相匹配,仿佛他们的确搬运着这些东西。冯先生后来在车上紧张地告诉搬家公司的头儿说“前面有一个坑”,随即车就陷入了坑里。在这之前观众可能都会把冯先生真的当成一个疯子来看,但是看到这,就会浮现几个有趣的问题:看到的是真实?还是听到的是真实?如搬家公司众人说出的更标准的普通话,还是如冯先生曲流婉转的地道的老北京味的话更令观众信服呢?

二、具有象征意味和渲染情绪的音乐

除开片头出现的(小号篇)《十分钟》系列固有的小号声以外,第一个出现的音乐是影片刚开始第6-8个镜头出现的口哨曲声,有种新时代的惬意感,音乐伴随着冯先生说出“百花深处胡同”几字后戛然而止,暗示着与新时代不同的“百花深处胡同”的故事即将展开。冯先生在去往胡同的路上,茫然地观察着四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时(第29-30镜),背景音乐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再次强调时代变化,也与影片后半部分出现的民乐和吆喝声形成鲜明对比。

影片从搬家公司一行人假装帮冯先生搬东西开始,音乐用了充满鼓点的富有喜感的音乐。一是具有传统民乐的感觉,二是曲调欢快,增强他们“无实物表演”的滑稽感。同时,冯先生一直絮絮叨叨跟着众人,监督“搬家”,每次冯先生提出“不对”的时候音乐随即停止,一说出“正确答案”后,伴随一个清晰的鼓点音乐继续,更好地把控了观众心理。灯座碎裂的一瞬间,喜悦的鼓点音乐戛然而止。

在找到铛时,鼓点民乐加入了笛声,也与后来较为悲凉的民乐(因为后来悲怆的民乐声主要就是笛声独奏)有了一定的呼应。在冯先生气若游丝地“拿起碎瓷片”后,悲怆的民乐声随即响起,亦梦亦幻间,导演加入了一段灵魂乐(中间用了一声镲的声音作为间隔/第94和95镜),然后悲怆的民乐声和灵魂乐交替出现,更加混合了真实与虚假的界限。在这一段音乐混合中,搬家公司众人的表情也是神色各异,众人不再有刚开始假装搬东西的打趣和讽刺,而是晦涩不明:有人皱起眉头,有人轻轻一笑,还有人茫然……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看到了那个四合院。

如此的声音设计,我认为陈凯歌导演放弃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而是给予了一个暗示。影片最后用二维动画的形式,给搬家公司造出了冯先生的四合院。除了影射当时北京“拆房季”与传统观念“安土重迁”的冲突外,也表明了存在即合理的态度。他向观影者抛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或许两人本就属于不同时代,又何必谁必须把谁想成一个疯子呢?

 4 ) 疯的是冯先生,还是这个社会

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上的分类是喜剧,难道陈凯歌导演的本意是拍一部十分钟的喜剧吗?还是说喜剧的背后都是悲剧才是这分类想表达的意思。

影片仅仅十分钟,却显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感受,不得不佩服陈凯歌导演当时的实力,整片中没有特别的明示却仍能让人隐隐感到对过去的惋惜!

开篇,冯先生说大家都称他为冯先生,这平平无奇的姓却暗示了他的--疯,或许人们称的并不是冯先生,而是疯先生。

在去百花深处的时候,冯先生的行为令我感到疑惑,为什么他对这个城市探头探脑的?甚至连那条道都不知道。看完后才明白,这可能就是旧社会对新社会的陌生吧。而头的一句话也点醒了众人,他说:“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也体现了老北京“过时”了!

冯先生对新社会的陌生

搬家这段我认为是整片的最高潮了。初次观看,谁能料“百花深处”竟然只是一片土地,此时人们或许也意识到了,冯先生就是个疯子,但谁又会和钱过不去呢?于是头一伙人为了钱也“疯”了起来,看到这一幕不紧觉得这些人也是“疯子”吧,对着空气搬东西,同时也为演员的演技而感到敬佩。

在搬东西时,或许从冯先生的角度来看,这些人才是“疯子”,连衣橱,金鱼缸都不认识;连花瓶应该摆放的位置都不知道(虽然我也不知道),就好比现在一个连手机都没见过的人一样,在冯先生眼中这种人不也是令人笑话的吗!而这里,也恰恰隐喻了现在的人对过去文化的不了解,因为在现在没那么多摆放的讲究啊!

中间有一段镜头我觉得很有意思,一位骑单车的人看见他们的行为拔腿就跑。也许这就是新时代人们对待旧时代文化的态度吧!而搬家的人或许也渐渐的成为了“疯子”,最后看见那消失的庭院火系或许也是最好的解释。

在花瓶碎之时,隐喻着过去的破碎,也为冯先生后面搬新家做着铺垫。而冯先生之所以能猜到前方有沟,我想是因为这块地始终不会变。即使院子变了,没了,但地依然没变,所以冯先生也能准确的说出这块地的样貌,甚至是小沟!而在最后捡到铃铛后,搬家的人们也看到了冯先生住的胡同,真正的“百花深处”!此时他们或许已经跟开头变得不一样了,他们已经能看到过去的事物,过去的文化,即使作为一个现在的人!

人们看到了“百花深处”而感慨,激动

最后,冯先生越走越远,嘴上喊着:“搬新家了!”但他要搬去的是哪?是新时代的地方吗?新时代能有他的容身之处了吗?还是说,他也逐渐成为了新时代的一份子,旧时代的人与文化也渐渐逝去了呢!

冯先生开心的喊着搬新家了

本剧中一共出现了三类人:冯先生,搬家的人,还有骑车的人。我认为冯先生是旧时代的代表,他是旧文化集一身的缩影,而在开车途中他作出的动作也体现了他喜欢看剧。

搬家的人,代表着新时代但又保存旧时代理想,与幻想的人,这也是他们在最后能看到“百花深处”的原因,因为他们此时的心中已经有着这悠久的院子与文化!

骑车的人,代表着对旧时代抵触的人,他们将旧时代的东西视为“疯子”,完完全全的“疯子”,他们甚至不会靠近旧文化的人,见到就跑。而我觉得这也是现在大多数资本家的样貌吧!

陈凯歌导演的这部短片让人不仅感慨:到底谁才是疯子!是一眛的保留旧时代的意识,被人称为疯子?还是跟骑车的人一样,一眛逃跑才是正常?或许最后一经给出了答案,作为新时代的人们,看着曾经的“院子”。把这文化放在心中!

我写的很烂,但还是要感慨一下,所以不具参考价值!(滑稽)

 5 ) 没落时代的人文关怀 浅析《百花深处》

一.剧情介绍:影片讲述了原本住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因为搬迁成了疯子。他四处找了搬已经消失了的家,工人们为了骗他钱配合他演戏。

但在一次“失误”中,打碎了冯先生眼中的花瓶。工人们深感愧疚,也在最后看着冯先生摇铃铛,仿佛看到了四合院回复原状,最后理解了冯先生。

二.主题:以冯先生为首的坚守传统文化的老一辈与工人为首的现代社会金钱价值观的深刻不同,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相互碰撞,呼吁对传统文化的关怀。

三.具体分析:本文着重从音乐,镜头,台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声音

影片开头即为传统的古琴声,显得有些压抑,紧接着便是小号的声音。两种乐器的不同即暗示了主题。

他找到档子的时候,音乐从原来的鼓声加上了笛声,原先的闹剧带上了一股凄凉的气息。同时在找到铃铛的时候也是出现了一样的声音,传统文化的出现都带着悲凉。

出现房子的水墨画时,声音是欢快并带着老北京吆喝声的,传统文化在虚拟中在现辉煌。

当冯先生跑走时,铃铛声一直在响,甚至画面小时,仍有铃铛声入耳,这是在警醒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度开发会使人失去根,变成疯子。

2.镜头

开头是一个长镜头,由工人搬家拍摄,当拍到高楼时,以一个仰拍镜头向上看,现代的大楼给人以巨大的压迫感。

在车上时,对冯先生的前后眼神近景和工人的眼神形成对比。在高楼林立的大道上,冯先生是迷惑的,而在破败不堪的庭院中,工人是迷惑的。

接着,在到了冯先生家中时,冯先生自顾自的表演,而镜头也一直向上拉,体现从工人视角转换到客观视角。工人已经不相信他的话了。

在搬家过程中,一位工人打碎了冯先生家的“花瓶”。对这个花瓶给了特写。需要注意到的是,冯先生先前是让他注意灯背,此时却是花瓶碎了。体现了冯先生精神的错乱,并且从这个花瓶碎的过程可以想象到拆迁他家时给他带来的伤害。

水墨画中铃铛给了特写,暗示之后它起到的警醒作用,对待整个四合院,给了全景镜头以重现昔日之美。

3.构图

注意到第一洗冯先生的出现是在车框里,体现他和工人视角的不同,暗示传统文化走入困境。

同样的一处出现在卡车驶入胡同中。

还有从后视镜中看到冯先生,此时冯先生与代表胡同文化的大槐树都孤苦无依。

中国结是本文一个重要线索。很难想到,谁会在车里挂中国结。

中国结有两个作用,一是使中间构图分明,带有古典主义色彩。

二是提醒传统文化的价值。每次在拍摄冯先生或者是工人说话时,都要将中国结带上,这个中国结是他们的连接物,此时却也是他们的隔阂。

总结

这部由陈凯歌导演执导的片子着重为当时的人们展现了北京的真实模样,以大量写实镜头凸显了北京人的北京。“搬新家了,搬新家了。”大部分的北京人都跟上了时代,搬到了新的家。可还有一些跟不上时代的人怎么办?我们这个社会能等等他们吗?

一次虚无的搬迁,用一些时光的残片来祭奠已经逝去的老北京,追悼老北京的没落。

 6 ) 百花的深处 历史的尘埃

电影简述了一个“疯子”让搬家公司搬他的大院子,但现在只剩下了一片黄土和一棵老槐树的故事。描绘了在时代发展下老北京城发生的变化和传统文化衰落的景象。

“爸爸,我的电脑呢?”小孩的一句话是在表明时代的不同,科学技术的进步,仰拍的高楼大厦是与老一代人所生活环境的不同。搬家工人说:“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了路呢。”是城市拆迁变化,不断修整扩建,使城市褪去所有老旧的文化和建筑,这是年轻人所向往去充分展现他们面对新事物的象征,跟上时代的步伐。

“疯子”冯先生比划着说:“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的院长,两进的院子。”是老一代人生活的环境,已老的他们对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不适应,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对过往生活的不舍与怀念,不适应的无奈和感伤。

最后一幕是一幅百花丛中的胡同水墨画,屋檐下的铃铛声,京味十足的吆喝声,勾勒出老北京的生活场景。百花的深处,历史的尘埃,冯先生的疯癫,虚虚实实。

 短评

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有些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讲述时代的变迁 程蝶衣与冯先生都是落后时代发展之后的人 他们都疯了 思想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

5分钟前
  • whitetulip
  • 推荐

多年后还清晰的记得剧情并且想立刻落泪。

7分钟前
  • 半袖
  • 力荐

沉重而不激愤,平和而不造作。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应该说是人类发展进程的必然,无数人为之奋斗,其实也不能说有错。然而传统情结深藏,故土恩怀难消,被时代遗弃的人只能饮恨疯癫。高楼大厦一夜起,车轮碾碎百花香。东瓶西镜终遗忘,徒留痴人抱铃铛。

11分钟前
  • 侠寐
  • 力荐

好文学的表达,感觉像读了一篇短篇,还是特别好的短篇。

14分钟前
  • 懵星
  • 力荐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18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推荐

短片时长越短,越依赖于反转和惊奇感,《百花深处》的效果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节奏感顶级的。刚开始觉得他傻,跟着傻乐,最后完全把你给怔住。10分钟带出一个群体精神世界的坍塌。陈凯歌一直都在写“时代下的个体”,这部里的时代近乎隐于无形,最妙。

22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时代在发展,小人物除了被裹挟着向前别无选择。

27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力荐

北京离我太远,没什么感觉!不过老家的土地庙被拆的时候,有想过类似的问题

30分钟前
  • 还行

你在这世界独自行走,这世界却由他人掌控。

31分钟前
  • 释采魔方
  • 力荐

好凌厉啊,千万钧的力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落在心尖儿上。

34分钟前
  • 妍春
  • 力荐

胡同口深处 铃铛声清脆 响的是此去经年 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

37分钟前
  • 下落不明
  • 力荐

就这一部短片,国师这辈子就要低一头,就这一部短片,陈凯歌在我心目中就掉不下去。这是种只有同道中人才能懂的情结。

41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

《我和我的祖国 》非官方版

43分钟前
  • 推荐

想起前阵子去王府井的和平菓局,看到投影上显示的胡同数量在最近几年锐减,内心涌起了片刻心酸。来北京一年多了,一直没有爱上,但又很难离开这儿,如今这份复杂的感情里还夹杂着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同情和追忆。

4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陈凯歌后来到底遭遇了什么,世界未解之谜。

50分钟前
  • demon
  • 力荐

冯远征老师演这种疯疯癫癫的角色真好。是说迷恋旧事物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可悲呢还是不识时务呢。伤春悲秋啊,那些活在过去的人,我们叫不醒他,也没有权利把他叫醒

52分钟前
  • Mia
  • 力荐

夕阳照在一帮年轻后生的脸上,仔细听,风呼呼的吹

57分钟前
  • 如虎添翼
  • 推荐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里陈凯歌导演的短片作品。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重温。绝佳的短片创意——人物状态、声音设计、剧情转折。一目了然的题眼:“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如今没有铃铛,没有鸽哨,也没有叫卖,只有记忆在一片废墟上游荡。年轻人进入了《鱼乐园》的虚无,陈凯歌也从《百花深处》如《白昼流星》般滑落。

1小时前
  • 晚不安
  • 力荐

当年的凯歌不是如今的凯歌,以前是长歌当哭,现在是对韭当歌。

1小时前
  • 开膛手贝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