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生活2021

已完结

主演:杰西卡·查斯坦,奥斯卡·伊萨克,妮可·贝哈瑞,寇瑞·斯托尔,托芙·菲尔德舒,迈克尔·阿洛尼,苏妮特·玛尼,莫瑞·金斯堡,苏珊·波尔法,雪莉·拉米瑞克,丹尼埃拉·拉贝尼,安娜·鲁斯特,海加·李维,Lily Jane,Michael Glasner,Sophia Kopera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2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3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4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5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6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3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4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5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6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7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8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9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圣殿已然隳毁,还须重构新殿?丨细说《婚姻生活》第四集

第四集:不谙此道

1、get/give

这一集的戏中戏引入方式,是女主角杰西卡在车上看剧本,看神情已进入戏中的状态,是一种抑制着焦虑的状态。

如果不是受剧组那些工作人员的影响,我们无疑已经将眼前这名女性认同为剧中那个角色米拉。一种轻微的错乱和疑问在心头浮现:那么我们是该将她视为一个演员,或是剧中人物?

米拉再次走进这座寓意良多的房子,米拉和乔纳森再次站在同一个屋檐下,只是,两颗深心归属何在?

楼屋中的一切被冷黑的暮色覆盖,在走道两端的尽头,律法意义上的夫与妻在同一个镜头相遇,旋即叉开。

同时进行的两通电话导致两种声音在同一个空间交叠,彼此之间相互抗阻,产生令人不适的听觉张力,你会觉得不耐,想将它们撕分开来,各自清晰。

在同一个房子各自打着电话,是一个良好的隐喻,在同一段婚姻中各自不同的生活,正平行、陌生地展开。

两个人之间也果然不再有见面的拥抱,亲昵的贴面,以及honey的称谓。

两通电话在楼上同时结束,米拉没能平息艾娃,乔纳森联络好了货运公司。两通电话已经交代了这段婚姻目下的状态。两人都已离开这座房子,一应旧物即将清空。离开,意味走出婚姻,已是定局。而这短短两个时辰将要进行的清空之举,不过收拾残局。

之所以用“短短”二字,是因为相对前三集,这一集有一个变化,这一幕婚姻戏剧的内部时长大约就是一两个小时。相处时间的大为缩短,已经表明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本质变化,从从容转为仓促,从会聚转为碰头。漫长的叙事已经结束,如今只是片段的停留。

两人对话的一开始,就在逐渐铺叙米拉的心态,她不想尽快地结束残局,收拾干净。反观乔纳森,他的状态是速求利落。这意味着,他已从过往黑暗的坑洞中脱离。

我们首先只看到这骤变的结果,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也是本集将会徐徐说明的问题。

我们先看到他事业上的变动,因为论文大火,这一年他开始受邀在世界各地讲座。在言说这件事时,可以看见乔纳森的精神气质为之一变,流露出一种振奋,一改往日消沉的迹象。

事业上的成功,想来也会带来经济实力的改善,这令人一下联想到第一集时,乔纳森念念不休的一个话题:伴侣关系中,谁的经济能力更强?事业和经济上女强男弱的局面,深深困扰着他,损伤了他的男性气质。因而如今的振奋,想必也是雄风重作的意思。

随即,有意思啊有意思,他轻松愉悦地拿出来一份离婚协议书,意欲及早完成双方签署。

这不禁令人悬想,莫非事业上的成功与离婚有着某种微妙的关联?

我们知道,受男权观念统治大脑的男性,认同着一套有明确强弱之分的性别道德,实则是一种性别权力观,撇开性别,这种人本身恐怕也是强权主义者。这种人笃信的教义包括,男性理应强于女性。所谓强呢,包括智商更高,赚钱更行,而这种种强,也定义了男尊女卑的权力秩序,因为照此逻辑,女性是需要且受到男性庇护的愚笨的弱者。

我不会直接将乔纳森钉在男权的耻辱之柱,在高度接收现代文明的人身上,存在一种精致的深度包裹。这样的人如果是男权主义者,必然不是因为其接收到的现代文明不够广泛,而是因为他(当然也有“她”)有意或无意地隐化、深化了身上的男权思想。

见面伊始,米拉就犯头疼,看到离婚协议书,头疼得更是厉害。头疼,是米拉抗拒离婚的心理反应。

其实本剧自身也有点男权的毛病,因为它总是使米拉的心理状态透过生理状态来展现,仿佛女性的感知方式和宣导途径都是身体性的。这毫无疑问是一个误区,却是文学上的惯用,想必也是和早期被男权色彩感染的心理学理论有关。

虽然作为一种文学手法,似乎可以脱罪,女性作家不也很喜欢从生理、身体和感受的角度进行女性叙事吗?可是我的确认为这本身可能是受男权思维桎梏的表现,因为怎么会有一种文学手法是只能用于表现女性,而不能用于表现男性的呢?当然,身体书写是一种基础的现实书写,它是必不可缺的。而且有些作品是在有此性别意识觉悟的前提下,故意作生理、身体和感受上的写作,以形成它自身的某种明确诉求,这就另当别论。我只是对没有自知的沉溺式身体写作有不同意见。

旧居内的事物均已分割,装箱,覆膜,完整的婚姻变成支离的碎片,虽然皮肤依旧光洁,但意识碎裂,难免一堆心灵的残骸。

企图将以往收拾得干干净净么?看看这一企图是如何失效的。

在显眼的位置,却有一条双人沙发,切分未明。它本已贴上归属乔纳森的黄色标签,大度的乔纳森又决定让出它,于是在黄色标签上重新贴上了归属米拉的红色标签。

两种标签同时存在,实质上是依旧无法切分,婚姻不是一屋实物,由许你如此这般,装箱贴码,轻易切分。

这条沙,既有象征属性,也是本集的舞台场景,剧场的猛然缩小,也声明了关系的微弱残喘。

只是我们永远要注意的是,形式与实质的区分,形式上的婚姻关系或许只剩这一个傍晚,但实质上的爱欲纠葛岂是形式可以定义。

在乔纳森不以为意的语调中,事情已然只剩一个手续,一纸文书,一个该死的“gett”。gett,希伯来语,犹太人所谓的契据,听起来像是英语“get”。因此米拉以为,“give”更恰当,give up,明明是放弃,怎么叫获得。

在这里,“get”“give”这两个词并置,也生出这样一种意味,仿佛离婚就是财产分割,得到一点东西,给出一点东西,立下一份契据,从此两清。

顺带一笔,与上集相比,乔纳森态度已然发生百八十度的扭转,本来对米拉的“放弃”有铁不成钢之恨,如今反倒自己成为坦然放下的一个。

而且,你听他的表述,当这份gett,由男方交予女方,即表婚姻结束。如此看来,倒像是休书呢。

在以色列电影《诉讼》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陈旧的犹太教义支配下的离婚诉讼,对女性的折磨之深、之酷。

由于交予gett的权力在男性之手,想离婚的犹太教女性可能拖延十几年也无法离婚,一些犹太教丈夫还会以这一特权勒索妻子。但不愿离婚的女性其实也有拒绝接受gett的权力,这同样令那些想离婚的丈夫无可奈何。由此可见,男权制度对男女均存在伤害,因为它不崇尚人性与自由,它崇尚一种狭隘的道德与井然的秩序。不过从资料显示来看,犹太教离婚程序正在以不损害教义的前提下朝人性化方向改变,比如签署婚前协议,以应对离婚可能的纠纷。

米拉的恋恋难却体现在她的追问之中,她追问着,根据犹太教义,离异之后,双方还能否复合。

乔纳森有声有色的解释,如同给彼此今后的关系划下一道明确的着重线。离婚后,彼此不能碰触,甚至不能见面,由于你有了别的男人,复婚也已与教义不合。

虽然双方显然不会走宗教程序那一套,但借彼言此,这凛然的提示令米拉不禁悲从中来。

2、性/爱

在这象征双方最后的共有遗产的沙发之上,两人的拥抱和性交均像结束前的告别仪式,已经只存在形式意义,失去相爱相守的内涵。

当然,如此定义的定义者,是乔纳森。对米拉来说,并非如此,但遗憾的是,定义之权,不在她手。

乔纳森主导了性交是否发生,乔纳森决定了婚姻是否存续,由此确定,乔纳森是二人关系中明确的权力者。当乔纳森将性爱转化为性交时,性爱也就变成了性交。当乔纳森自己走出了关系时,关系也便宣告了结束。即便米拉依然将之视为性爱,即便米拉并没有从中走出来,也无妨了。

将第三集与第四集的性爱段落对比观看,便分外明了了。第三集时,乔纳森还未走出,心态被动,权力感丧失;这一集,乔纳森已经走出,心态变为主动,权力感恢复。

其中的不同,却令人发现了同一的自私的暗影,嗅出了同一的权力气息。

性交是一种难舍难离的凭证吗,还是说,性交是一种离愁别绪的释放?仓促不堪,如同草草分割的遗事,在尽头前的一日,最后一度合,凌乱,甚至肮脏。

再也不似之前,不再有整夜的余闲,只是一杯咖啡或红酒的间歇,甚至无心再同吃一顿晚餐。

短促的激情过后,女方仍在缱绻留恋,男方一心急于清洗,就仿佛面对这份离婚协议时,他们这晚的心态。

在淡调的配乐之中,他们一个走进浴室,冲掉旧日的痕迹,就像洗一个三分钟的快澡;一个体内留存对方的精液,穿回沾染对方气息的衣物,微带着幸福和满足,如同徜徉旧日。乍然看懂这组对比蒙太奇时,深心切痛。

总之此一时片刻的幸乐,冲散了离情,让其中一个坦然往后走,一个沉醉于前尘。

于是一如前几集一样,本集行至此处,再度抵达情绪的高点,而后又将急转直下,还归冰冷。

3、文盲

一眨眼,那一摞白纸重又撂在米拉面前,白花花闪将起来,眼睛避不开它散射的白光。

此时你应该清晰地感知到了,方才之事,对乔纳森而言,不过一发分手炮,是诀别时的甜蜜糖果,既是相互的奖赏,也消弭了伤感,画下圆满的句号。

米拉却将之视为一种修复的契机,因此在之后的对话或争吵中,她不断重复着这样的句子:我们刚才多么亲密;你才操过了我。

女儿再次成为双方的话题,或者说触发点。争吵的内容延续着亘久未变的逻辑,米拉是个糟糕的母亲,这一点乔纳森从不直说,但你知道他这么想,并将这一想法种植到了米拉大脑深处,因此每次这句话均由米拉自己说出,成为她根深蒂固的自我评价,只是自我评价亦来自潜移默化。

乔纳森的一句话则忽然暴露他从来不曾直说,却是他内心对米拉最真实的评价:你的出走,不过是跟别的男人跑了。

这正是上一集乔纳森的长篇大论中呼之欲出的核心语句,是他系列行为和言语的核心逻辑。

冲突引出有关离婚一事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对日渐长大的孩子解释这件事?艾娃已经七岁了,可是父母二人至今均未和她谈过此事,就这点而言,两人都是糟糕的。离婚未必影响孩子,隐瞒却必然影响孩子。

艾娃对母亲的怨恨,以及她暴躁的脾气,能与此无关吗?她是否依旧记得那个冬天的早晨,父亲的痛哭和狂吼?如果父母分开这件事,给她带来的最深刻的记忆是这样一幅画面,她能不怨恨母亲吗?

乔纳森说,我们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发生了什么。米拉说,在这件事上我们突然变成了文盲(grow up illiterate)。

这里对上本集标题“The Illiterate”,所谓文盲,不只是教养后代的文盲,更是婚姻的文盲,人生的文盲。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第一次结婚离婚。影响那么重大的事一样样说做就做了,又有几人有三思而后行的良好习惯呢?往往都是听任直觉,黑灯瞎火走到底罢了。何况,即便思虑再三,我们也会措手不及的,fucked up 才是正常的概率和结果。

这正是人生之难,但这并不是放弃思考人生,放弃追求完善的理由。因为人生,虽说就像如履薄冰,可是走下去,总有抵达彼岸的可能,停下来,就注定堕入冰海。

乔纳森认为,最艰难的是历经从分手到离婚的这段阵痛期。自然实然,这一表述声明的是自己的痛苦。但我怎会忘记,与此同时,他否定米拉历经同样的痛苦。他认为,这份痛苦是他所独享的。变相地,这转化为一种受难后的荣耀,是他道德权力的来源。

尔后,承接他这段话的,是他再次要求签署离婚协议。

这是一段因果律的表述:那苦难,我已受过。如今,我也值得被解放。

4、无感

在道德战争中,米拉再次落败,她认可对方的胜利,因为她从不指责对方,只是苛责自身。

看起来已经没有拖延下去的理由,毕竟这个男人已经如此可怜。但是自己就不可怜吗?她终于心防失守,说出了自己当前的困局。

米拉放弃了自己的升职机遇,为了乔纳森和艾娃,她拒绝了调往欧洲,结果她不仅因此断送前程,还失去了原来的高薪工作。可是乔纳森在她讲述的开端便打断了她,否认了她的牺牲。这便是米拉的长情换来的下场。

如今,两人的经济能力发生逆转,米拉因此对艾娃的课程费用变得格外在意起来。

米拉的遭遇表明女性在职场和生育问题上面临的深刻挑战,以及这种这种挑战的全球普遍性,虽说各地想必有程度的不同。但你看到米拉身为一个中高层白领,她也享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包括性别平等的保护,但是在此基础上,她仍然多次因为生育的事情,牵连自己的生涯前途,这一次甚至不仅失去了继续升迁的机会,还被自己多年辛苦奉献的公司变相辞退了。而之前米拉之所以能得主管欧洲分部的工作机会,也是靠她多年的超额付出换来的,而之所以她会超额付出,正是为了弥补生育事件对她拖下的后腿。

在此可以做一个总结,在故事的铺陈之中,我们逐步看到了,一个人的婚姻(包括生育)如何影响事业,一个人的事业(包括经济能力)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婚姻,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米拉因为生养孩子,因为顾虑家庭,影响事业的情况我们已经见到。而另一方面,当米拉事业受挫之后,我们得以看到她人生面目的惨淡,因为她长久以来,在事业与家庭之间,左右为难,导致两方面都付出极大代价。先是来自丈夫隐性的批评(失职的母亲),再是与孩子之间亲情的缺失、关系的恶劣,但是好歹她在事业上成绩斐然,这成为能够长期装裱她的人生华彩、掩盖她的人生失意的金箔外装。如今,华衣褪落,伧寒尽露。她被更年轻的后辈替代,对她一直青睐有加的老板忽然变脸了。

于是你意识到事业对她不仅是谋生、挣钱那么简单,事业可说是她的救命稻草了,事业给她带来一种仿佛自我实现的幻象,却终究不过给她带来一种掌控人生的虚假权力感。因此当她失去了职场的光鲜,她整个人才流露出那样悲观消沉的情绪,让她自觉苍老,自感一切失控,因为她已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全方位的失败者。这,是她人生中重大的精神危机。

反观乔纳森,对他明显展示一面则是,当妻子事业更好,经济情况更佳时,他显得颇为自卑;当自己事业有成,经济改善之后,他不仅更为自信了,甚至事业上的荣光还扫除了他婚姻中的阴霾,助他顺利走出了心灵危机。

在听完米拉事业上的滑铁卢以及生活中全面的失意之后,乔纳森接下来所说的话,点明了此一阶段他内心的状态,以及他们的感情此一阶段行至何处。

我对你的遭遇没有任何感觉了,我已经可以接受离开你,即便在刚才的性交之中。正是这样的心理感受的嬗变帮助乔纳森定义了他们现在的状态,明确了乔纳森走出这段婚姻的决定。

第一次地,乔纳森在与米拉的性行为之中,剥除了爱。方才的性,使他确认了他的不爱,确认了彼此之间的疏离,确认了再续旧情的不可能和不必要。

此处米拉第三次主动提及刚才的那次性行为,她却要用它来证明彼此之间的亲密甚至相爱,证明再续旧情的可能。

性与爱,在乔纳森这里渐渐可以分离提纯,在米拉那里却误以为是一种交融、加浓。

乔纳森记录心理日记的结果是,他意识到是因为自己对米拉依赖过多,所以导致他们关系的破裂。这个答案可能意味着过分强调个人主观认知的心理治疗的一种困窘,它并不能确保导向认知正确,却可能加固认知偏见。

基本上,乔纳森的这句话进行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翻译就是:依赖一个人极为容易使自己产生焦虑、受伤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亲密关系的无法延续,因此应该避免对他人产生依赖。

我已经无意再次辨析乔纳森的种种认知问题,我只想对他的答案进行一个反问:鉴于此,所以你的应对之措是,让自己不要再依赖米拉吗?可是,当你做到不再对一个人产生依赖,岂非也不再对她有爱。进一步说,若你避免再度陷入任何一种依赖性的关系之中,岂非你永远也不再可能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所以为了应对亲密关系带来的种种伤害、困局,应该避免甚至消灭亲密关系?

我真心认为,爱携带着相融的渴望,相爱使彼此产生融为一体的精神联结,那么产生依赖的感受是爱的必然。

这已经接近爱欲问题的核心地带,这是本剧的不断深入带出来的深刻拷问,如何解答,能否解答,对此切身焦虑的现代人,理应求诸爱欲研究史的梳理。

是乔纳森这个人物推动了这部剧朝深刻的方向不断推进,他在剧中的主导权,他所主导的思考,引领了我们对爱欲、对婚姻的思考。米拉这个人物由于被动的人格气质,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这么深入的思考。但是在爱欲关系中,无论是男方主导还是女方主导,或是平等的双方主导,我们都得面临同样的局面,都要被这个局面所影响,因此应对这个局面,决定自己的选择,势在必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他们的相处之中,一种新的难以定义的关系即将产生,一个新的局面即将出现。那也是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在面临的局面,这是下一集的重点。

米拉对心理的分析与探索一直比较抗拒,虽然乔纳森确实对她存在种种暗示性的思想灌输和不合理的指控,但是自从记录心理日记之后,乔纳森的确发自内心地向她分享了自己真实的思想变化。

米拉的一句台词,你不是交流,你只是把你的想法(stream of consciousness)一股脑喷吐(vomit)给我。这里,stream(溪流)和vomit(呕吐)也许存在比喻性质,仿佛男人对女人的观念灌输,如同性交时男人将精液射入女人体内。

在再度的心理错位和观念错位之中,矛盾再度激化了。

在这次争吵之中,乔纳森对米拉再次发起了许多没有实质凭据的指控,实在有颠倒黑白之嫌,但是基本都是他的老套路,对这一层面的分析我不想再重复进行了。

这一次米拉也终于在绝望之中,彻底崩溃了一次,像乔纳森那样释放了一次无数攻击对方的言语。

在这段争吵中,乔纳森最为强调的那两句话,大概意思是这样:我终于意识到并不是我自己搞砸了这一切,在和他人的性事之中,我本来的样子终于得到认可。

其实乔纳森的话说不通的,别人对他的认可,不代表他的正确。而且,在与亲密关系无涉的浅层的性关系中,能谈得上什么认可不认可呢?另外,我觉得他可以说米拉不理解他,但是米拉一向对他都是持认可态度的。总之,不管是不是他搞砸了关系,他终究是无法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实质认知,最终走向了确认自我,停止反思的结局。

5、思辨

争吵也再次明确了两人在许多事情包括婚姻观念上的极为不同。

对于差异,我们知道有一个原则是尊重差异。但是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就结束了。如果我们停留在这种政治正确的层面,我们所做的只是掩耳盗铃,是一种零讨论的行为。

差异是可以也应该被审视的,原则上尊重差异,不代表对差异的具体内容不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辨析。如果一个人反对法西斯主义,一个人认可法西斯主义,难道我们就仅仅尊重这种差异,而不事辩驳吗?

差异的表层之下,是在二人的关系中,米拉永远处在被审视的位置,乔纳森从未处在被米拉审视的位置。其实我只需要说这一点,已经足以表明其中的关键问题。当米拉背向乔纳森,徙坐在墙角,面朝墙缝,这一点再次表露无疑。

那样的一个视觉表达,实体化、具象化地呈现了被审视的人为躲避凝视的目光如何本能地躲避,却避无可避的窘迫之境。

米拉终于……终于找到机会说出了她想说的话,这些话其实是上一集她想说而未能说出的,她希望回到这个家与乔纳森复合。只是这些内心自白掺在了讲述自己和波利的分手过程之中,又引发乔纳森(毫无疑问也包括一些观众)新一轮的误解。

与波利的相处证明米拉不过跌进了另一个“大丈夫”手中。波利要求米拉必须生几个孩子,年纪不轻的米拉只好尝试人工授精,但是她拖着没做。我们都知道原因,她说这话时是瞧着乔纳森说的。波利为此大发雷霆,两人去做情感咨询,波利发现米拉无法忘怀乔纳森,两人分手。

乔纳森理所当然似的,将之解释成米拉被波利甩掉了,于是又折返回来,依靠自己。

米拉的出走举动成为一个永恒的错,被一再再三地提起,成为声讨她的万能罪证。

对于这部剧必然引发的道德纠纷,那些误解和指摘,那些孰对孰错的困惑与跳转,我的观点如下:

一部影视剧是不必提供清晰的答案的,而且往往它不会这样做。影视剧于我而言,很多时候更像一枚试金石,一张酸碱测试纸,一份光学频谱,它呈现出观众的认知,如果观众足够多,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社会认知。我在这里所做的,也只是表达我作为一个观众的认知,我自知很多人不会认同我,就像我也不会认同很多人。

我认为本剧对某些人来说,会加固他们(不分性别)的男权认同,从这个层面而言这部剧成为男权的自我确认,自我巩固,对性别平权理念的一次倒算,一种抹煞。剧中的乔纳森,一个面和心善的男性,一个忍耐持家的男性,在很大程度上会掩盖他身上的男权色彩,他的许多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障眼法,因此他这样的荧幕形象是男权思想进行自我粉饰,进行受众植入的美好载体。就像很多人会因为一名凶手的美好外貌而对其形成非理性的认同。

有些事情的确是没有清晰的答案的,比如剧中有关爱欲关系的探讨,但是有的事情是足以明确良莠对错的,比如我们明明能看到这部剧无处不在的男权彰显,你就不能对它视而不见,还自我内洽。

米拉的那些话,说什么都晚了,不是乔纳森已经进入了其他新的关系的问题,而是乔纳森已经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关系模式。

米拉和他过去的那种亲密关系对他而言已成过去,未来米拉即便与他产生类似亲密关系的联结,也不过是一种表象上的误解,实质上内核已变。

上一集的见面,没有正面交待的结尾是,米拉摔门而走。而乔纳森声称,他的本意是哄睡艾娃后和米拉谈,劝说她回来。但是老天爷啊,当我们用清醒的双眼如此细致地观察了那一整晚的对话,我们完全能看到米拉回归的渴望,回归的尝试,难道乔纳森一点都看不到吗?我们也完全能看到上一集米拉表述内心的时候,乔纳森对米拉的质疑与抑止。因此他怎么能这样理直气壮地将这场交流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米拉呢?虽然苦苦等待米拉回家的那个乔纳森的确可怜,但是他的自卑,他对米拉的误解和指摘,他骨子里固化的男权思维,才是阻碍米拉回家的真凶。

6、不堪

尔后,乔纳森在燃气灶上点烟,比照上一集借火蜡烛的细节,暗示更为恶化的局面。

一齐饮酒的元素也再现,相对之前,此次是劣质的酒饮,塑料制的酒杯,物事的潦草,俱见收尾之不堪。

米拉最后的乞求已是不堪之不堪。

然而谁也料不到还有不堪之不堪之不堪,也就是结尾处的大打出手。怨侣破脸本是常态,但他们破脸的时机已然是最为怪异的时候。

酒精的镇定与烟草的换气,本已使气氛和缓,外边潺潺暮雨,室内是一个悲伤、孤寂的女人,和男人投来的同情却遥远的目光。

但乔纳森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他还想要一个孩子。他和波利都那么在意孩子的数量,确实在观念上有守旧与男权之嫌,但这也不必多说了。这段谈话的重点是再引出一个分命题,生育和爱情非得是绑定“出售”的吗?可不可以和不爱的人生孩子?可不可以没有配偶却生育一个孩子?

也许这些问题并不难回答,但当你作出解答时,你会发现,这个答案进一步将爱欲关系拆解得更为支离。一个已经抵达的未来正在向我们展开,性、爱、生育、婚姻,从前我们将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后我们必须接受它将变成可以彼此独立、并不一定相关的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自成一套自立自洽的系统,分化出种种不同的模式。其实这些变化都已经开始高度自觉地存在,只是等待人类的追认和普及。

就此类问题的探索而言,乔纳森其实是一名身体力行(用这个词有点讽刺)的开拓者,米拉反而成了保守愚钝的代表。

面对米拉的急怒与曲解,乔纳森不愿再继续纠缠,冷静走向屋门,米拉开始疯狂而委屈的挽留。

如果你回忆起了第二集米拉出走的情景,你会发现,此时此刻,米拉和乔纳森的关系、行为、遭遇,已经发生镜像般的翻转。

虽然二者有太多不同,但是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不论是米拉的出走,还是乔纳森的出走,可以说都是为了追求个人自由,追求爱欲人格的独立,重构自己的主体性。

当初米拉从男权的压抑之中逃离,现在乔纳森完成了对依赖关系的脱敏。

最后,乞求变成僵持,变成推搡,直至相殴。

到了这步田地,那点残余和缥缈也都销尽,无须再言,无声中将彼此应尽的义务一笔勾销。

离去之前,乔纳森回头说道,我们早该这么做了。一语双关,既指签下离婚协议书,也只早该打这一架。如果早早撕破脸,又何须再经历这许多腌臜和波折呢?

乔纳森先行走出了“房子”,完成了他对过往爱欲模式、爱欲场景的告别仪式,而米拉久久留在“房子”,走不出来。

坐进汽车,即将踏上新的“行旅”(也喻指新的爱欲模式)的乔纳森回头目睹了货运公司走进那座旧日“居所”,种种婚姻与旧情生成的遗物、堆积、废料——如果他愿意承认,其中也埋藏着幸福、思念——都将“清理”一空。

只有那座具备实体的住宅会依然存续,在前人爱欲悲欢的墓葬之上,重建、收藏他人新的爱欲悲欢。

只是它存在与否都已不再必要,因为旧的体系已经毁灭,装盛旧日体系的空间场景又焉附何存呢?

——汽车启动,挡风玻璃上的雨迹被雨刷两下清除殆尽,模糊无形,仿佛无色流淌的鲜血,即是对这一结局残酷却又精准的描述。

空镜中已是隔夜,隔夜如隔世,朽坏的房屋已然覆上青苔,化作古物,雨水腌渍所有记忆,荒草唯事掩埋,白色塑料是裹藏情爱尸身残剩的裹尸布,些许零落的纸屑已无从对证往昔种种痕迹,“叙事”终止。

影评均首发于公众号:段雪生

感谢近期赞赏的朋友

hachi

小小bear@24HOURS

天心Zheng

Ying.L

 2 ) 看完以后,我对婚姻生活有了希望……

我一开始对《婚姻生活》这部剧感到强烈的焦虑,是因为我看不清他们之间的问题出在哪儿。虽然同样写的是婚姻,但《婚姻生活》里的美国中产显然跟《坡道上的家》里的日本人大相径庭。对于日剧里的那种婚姻,任何人都能指出里头的一堆常识性错误——太明显了,疲于育儿的全职主妇,擅长PUA的丈夫,你知道那是错的,所以你相信自己绝不可能踏进这种显而易见的陷阱里。但《婚姻生活》有什么错呢?正如豆瓣上一个评论所说,他们有爱,有钱,有耐心,有沟通,有相互尊重,有心理咨询师,可不行还是不行。这才是最绝望的。

然后我看到第三集。应该是第三集吧?女主去别人那儿寻求激情了,而男主开始接受心理咨询。他按照心理咨询师的建议,每天都写一段发自内心的说话。女主知道了这事儿以后,就要求男主念给她听(看到这儿我冷汗涔涔,我觉得正常人不会同意这种事——就是说,你可以主动想要念给别人听,但你不太可能应着别人的要求念给她听吧)。总之,男主还真的念了一段儿,很诚恳,说到了自己严厉的父亲和懦弱的母亲,说到这种组合给自己留下的爱无能,也说到年轻时和女主相爱,女主一度将他从童年的泥潭中拯救出来,因而曾经认为这样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女主在沙发上一边听一边默默流泪。

看到这儿,我的内心真是万马奔腾……不对啊你们外国人不是很擅长沟通吗,都在沟通什么啊,为什么当男主说到原生家庭的时候,女主就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一样啊?而男主为什么一副重新认识自我的样子啊?这……这不是在第四次约会就要谈的话题吗?等等啊,如果这个问题都没有谈过的话,你们是怎么在第一集好好谈论是不是要小孩的话题的?你们看起来那么亲密、平静、理智,合着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男主都已经有了一个小孩了,还要通过心理咨询来了解:原来我内心的渴望是再来几个小孩……但剧里真是为了让他要小孩而要小孩啊,他的心理活动几乎没有展示出来。事实上,男主那种疏离型的父母组合是最容易让人成年后缺乏生育信心的:我小时候没有感受过父母之间的爱,也没有感受过父母对我的爱,那我要怎么去爱我的小孩?

看到最后一集我已经不焦虑了。我意识到他们的问题所在。虽说具体的表面的问题一大堆,但本质上不外乎就是那些东西:我是谁?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的原生家庭给予了我什么样的性格?我的过往经历如何塑造我的亲密关系?我对生活有着怎样的理解?我是否感到当下有所缺失?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什么期望?人并不是由社会建构的那些东西,比如月薪多少,房子买在哪儿,脖子上有几条皱纹所组成的,而是由这些问题和它们的答案组成的。

问题基本上就是这些问题,但答案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常常会有变化。思考这种变化,了解自己的内心,这是第一步;跟伴侣保持有意义的沟通,最好能够一起探索和寻找答案,这是第二步;在这样的基础上,建构起两个人的亲密空间和规则,世界说什么也不用再管,这是最后一步。在这个层面上,美国中产其实并不比腐朽的东亚人好多少……美国人可能拥有更文明的社会建构,但同样也不能了解自己的内心,也不能轻松建立起与伴侣共享的生活秩序……这可真是古怪呀,古怪。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这部剧的设定是性别互换,虽然它的性别互换让剧情有点儿生硬,但这部剧才不是关于性别议题的呢。这分明是人类在亲密关系中——或者说,人类在生活中——的共同困境,困境分什么男女啊!每个人都想被爱,都想沟通,都想和另一个人互相拯救,都想从另一个人身上获得以前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都希望能够珍惜和维护这样的关系。这有什么男女有别的。在成为男人或女人或别的性别以前,先作为人存在和感受吧。

 3 ) HBO这出爱情悲剧,真实得想报警

钱钟书曾经用一纸围城,精妙地比喻过进入婚姻前后的状态。

当下,人们很难再去相信爱情,它的到来总是伴随更多的利益得失,加上个人主义觉醒得流行和现实压力,让婚姻不再成为一部分人的必选项。

现实的悲观足够惨淡,写实的婚恋影视题材也不忘在其中“煽风点火”。

《革命之路》让人看到理想和现实间的差异,《中国式离婚》让人看到中式家庭的一地鸡毛,《婚姻故事》则让人见识到濒临破裂的关系带来的语言暴力和情感伤害。

向来以敢说敢干的HBO当然也不会闲着,近期推出的5集迷你剧,就让观众领略婚姻生活的弊端和隐患。

豆瓣8.8,烂番茄专业评审团新鲜度86%,让新版《婚姻生活》成为近期炽手可热的话题作之一。

刻意强调新版,听剧名你可能已经能猜到,它改编自伯格曼的同名影片。有意思的是,伯格曼当年在拍摄这个题材时,曾先后推出过影院和电视剧两版。

相较电影版,电视剧的长线优势能让它更细致呈现夫妻间的相处细节。HBO除了继承原作精髓,还结合时下议题进行了适当改变,让其更符合带带观众的审美。

剧集主人公Mira和Jona是一对中产夫妻,两个人的婚姻关系在首集就已出现裂痕。

HBO的版本中,导演直接将原作堕胎的部分拿来作为主要矛盾,但看过原版的观众会发现,在细节打磨上,伯格曼其实花了更多时间进行雕琢(可能也跟HBO少制作一集有关)。

比如,老版《婚姻生活》中,刚刚提到的堕胎分歧只是一方面,还有别的因素在为观众揭露Jona夫妻之间的矛盾。新作规避的掉的房事,恰好是原作引发二人分手的关键——因为女方人到中年的“性”致过低,丈夫决定另寻新欢。

基调而言,美版做得更生活化,原作的舞台腔较浓,加上北欧人对这类话题一贯的冷静态度,理性到让人绝望。

口说无凭,瑞典版当年播出引发国内的离婚潮,在今天看来依旧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但也从侧面说明老版对一代人产生的影响。

拍这部戏的时候,导演伯格曼和女主丽芙·乌曼刚分手不久,作者正陷入对两性关系的极度不确定之中。恰巧,电视剧赶上第二次女权运动,所以伯格曼尝试针对此现象,点破女人努力对外谋求社会平等之余,在家庭中面临的尴尬境遇。

伯格曼似乎并不相信女性在两性关系中能获得实质意义上的对等,生理构造差异和权力的固有姿态,已然决定了女性进入婚姻后的地位,只不过剧集把当时大部分女性遭受的困惑进行了忠实还原。

进入到2021年,世界对女性地位的呼吁与改善仍在继续,但HBO并没刻意去迎合这一点,而使用更冷静客观的笔触,书写了一段令人心碎的婚姻悲歌。

人设逆转是新版做出的一个比较大的改动,原先出轨的丈夫被替换为Mira,且为了突出丈夫Jona的老实人形象,编剧还特意给他加上犹太人身份,以强调这一族群的男性对待婚姻的忠诚。

不过从新版故事的整体表现来看,这次身份对调依旧不影响其继承原作核心,探讨的依旧是喜新厌旧对两性关系带来的永久性创伤。

Mira作为引发这场矛盾的核心,离婚前有一个爱自己的丈夫,且对方是一个好爸爸,但日常的寡淡和千篇一律,令渴望激情的Mira忍无可忍,只能用出轨宣告她对婚姻的反叛。

天真的代价是惨痛的,待到激情冷却,她发现之前和Jona的矛盾如今在她和情人身上重演,她渴望重新回归家庭,却发现原配早已对她心灰意冷。百般纠结过后,夫妻之间最终签下了离婚协议,但协议只是法律层面的形式,依旧无法阻碍二人此后各奔东西却依旧彼此偷情的事实。

这是一个令人如鲠在喉的结局,因为很显然,Mira不切实际的折腾除了粉碎原本的夫妻关系,也彻底改变了Jona的为人。在背着现任和Mira一番云雨过后,Jona曾说:我也爱我的妻子,但那和对你的爱不同,胶带撕下再粘回去也许仍能复原,但无法再像原本那么牢,我永远不会再像爱你一样去爱别的女人

这样的生活观将Jona塑造为周慕云的翻版。真心无法得到回应和理解,令他成为得过且过的情场老手,而不再贪恋所谓的道德和忠诚。

再婚后的Jona开始变得寡情薄意,并尝试从其他女人身上获得现任无法给到的“补偿”,且丝毫不为此感到惭愧。选择Mira看起来更像是对过去的执拗,这份执拗中,曾包含Jona对婚姻所有的美好想象。

当然,Jona有他的问题,在Mira的出轨中他虽占有道德优势,但婚姻中的模棱两可和不够打开才是触发Mira出走的开关。这个意义上而言,与其说Mira是风暴核心,倒毋宁说Jona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而导致这场悲剧的根由,原版给出的解释是因为丈夫不甘于自己碌碌无为,所以找小姑娘出手,新版则改为犹太文化中对父权的绝对崇拜,导致Jona从小活在一个压抑的氛围中,没办法按照自由意志独自成长。这让他自幼形成内向的性格,从而给将来的婚姻埋下隐患。

有意思的是,在处理两代人有关婚姻的看法时,新版同样做了区别于老版的调整。Jona认为母亲的一生是不幸的,他试图勾起母亲对父亲的负面回忆,转而否认自己的婚姻,母亲反驳了他。这个处理弱化了婚姻中的矛盾,回到了美国“家庭第一”的主流语境。而瑞典版则处理得更耐人寻味——妻子不否认和丈夫之间存在的隔阂,但也坦言“他的离开带走了我一部分生命”。

前者强调家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后者则展现了婚姻中更隐秘也更真实的矛盾处境。老一辈人面对此中困难的解决办法是选择与对方死磕,而年轻一代则选择了放彼此自由,一刀两断。很难说哪一种更对,因为这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牵扯家庭和自由孰先孰后。

时隔多年再来重看这部翻拍自上世纪的经典,我不再将其当作一种劝诫,而是把它看作一面镜子。这部剧将婚姻可能面对的挑战和问题抛给世人看,人人都将从中得到自己的答案。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准备,又或者抱着过多幻想进入其中,多半会失望。但如果放平心态,本着“平淡唯真”的理念运营婚姻,兴许会换来一个不错的结果。毕竟,大部分婚姻不是定量(白头到老),是变量(没有不散的宴席)。

用小概率才会发生的定量思维揣测变量,最后多半悻悻而归。只是,在这样计较得失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放下戒备,在婚姻中做到完全敞开,这着实得打上一个问号。

 4 ) 性转反而失去女性视角的失望翻拍

有幸在刚结婚的时候看过伯格曼的原版,当时已度过蜜月期归于平淡的我看得脊背发凉,惊讶于几十年前西方社会背景下的婚姻竟然也能贴近当今中国社会普通家庭夫妻生活。看完久久不能平静,惊叹这是一部现代人类婚姻史诗,不在于讲了多少离奇狗血的剧情,而在于捕捉到婚姻中最难以描摹的心理状态,基本能让全人类感到共鸣。最共鸣的是,男女想要相互理解就如同两个西西弗斯做无用功,时刻要努力经营关系,有人选择并肩战斗共赏山巅,有人选择躺在山脚风景独好。处于婚姻中的我们要做的,是淡定直面人生艰险,鼓起勇气携手走下去。

再说今年Hagai Levi的翻拍版,因为看过他的《婚外情事》,从男女双方探讨一场出轨的前因后果,内心戏很足,所以是有期待的。看完却觉得浪费了这么好的选角,尤其是女主并没有给太多发挥空间,总觉得走不进她心里。细细想来,有三个原因吧。

一是叙事主题高不成低不就。探讨婚姻关系可以从社会性的宏观角度入手,也可以从个体最私密的微观角度入手,能讲好一头已经不易,两者同时把握游刃有余就可以称得上大师了。而Hagai Levi既没有上升到伯格曼大师一样对婚姻制度的哲学性思辨,也没有接地气到柴米油盐中的一个个磨人细节,看完只觉得他想表达激情和欲望是瓦解婚姻的终极敌人。第一集Mira讲自己婚姻中缺少了什么,有一个词在嘴边犹豫很久难以琢磨,我以为是什么惊世言论,结果一出口是Passion……你们结婚十几年了,而且是从欲望最旺盛的青春期一步步平淡下来的,现在还在纠结没有passion吗?不应该是激情褪去靠爱和理解来支撑的生活中,又逐步感受到不爱和不理解吗?还有第五集Mira问Jonathan见到她什么感觉,我以为他会回答一秒钟脑海闪过半生爱恨,谁知道他张口就说硬得藏不住,真是恶心吐了。

二是性转后女性角色成长转变没有男性角色完整有力。现在社会不再刻板印象,女性不再必须主内、带孩子、被出轨,还可以赚钱养家放荡不羁,但是女性的心理特点从统计学上来讲是比男性更细腻更感性的。性转的Mira从自认身份是mother&wife,到想逃离家庭追求自由,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转变,被什么事情触发,内心如何纠结崩溃,其情绪变化大概率是比男性更富戏剧性的。但Hagai Levi没有给她太多空间,开头照抄原版男性强调社会身份和女性强调家庭身份,却把后来男性出轨以及堕胎时不想被家庭所累的心理硬生生性转到Mira身上,造成了人物行为心理的割裂,还不如一开始就讲product manager。尤其是堕胎的情节,后来Mira说是为了逃离家庭才选择流产的,她的挣扎、愧疚和解脱,只安排了一场独角戏,没有更深入地从女性视角来剖析如此创伤性的事件。还有Mira出走的时候,急匆匆收拾行李离开,Jonathan跪地仔细整理行李箱里乱糟糟的衣物,他做家务的机械习惯怎么看怎么别扭,试问现实生活中被出轨的男性第一时间有几个能保持如此镇定和尊重,还有一丝丝委屈和顺从,请允许我称他一声圣母,不对是圣父。整体来看,Mira总是动作的发起者,做事情讲事情,很少真正谈论自己的内心,反而Jonathan总是喋喋不休,vomit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on 对方(现实中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男性说女性“把意识流呕吐在我身上”吧)。所以,表面上看性转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大女主剧,实际上却把男性内心表现的更丰富,有些反客为主的感觉了。为什么呢?因为原版Jonathan是女性角色所以写的更感性啊!比如朗读自己日记的情节,原版的女性读给男性,男性表面感兴趣实则还是吊着一丝欲望,最后睡着了,如此精妙的设计,就是在讲女性对自我的探索以及与男性的无法沟通,性转之后连导演都不敢写Mira听日记听到睡着,因为女性大概率比男性更渴望沟通吧,无论是与自己的内心还是与对方。这样性转,用个别敏感自省的高知男性小群体掩盖了大部分神经大条的直男群体,也掩盖了更为普遍的为婚姻家庭默默付出的女性群体,强行把女性套进了男性霸道总裁风流浪子的模子里,反而成了另一种刻板印象。对比一下《欲望都市》吧,Samantha和Miranda,追求性自由、不为婚姻所累的女强人,哪怕Samantha不喜欢做Lesbian的原因是聊天太累,她们的情绪表达也都更为细腻,都比Mira更可信更接地气。附原版表现男性角色内心的台词截图,哪怕性转后照抄,给Mira这样的发声机会也好啊。

《婚姻生活》(1973,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婚姻生活》(1973,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三是人物塑造立不住。Mira和Jonathan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人,做出这样的选择,看到最后还是原生家庭背锅,三两句话给他们贴上了标签,一个是没有稳定婚姻基因的女人,一个犹太背景传统道德的男人,这样就能解释他们所有的行为动机了吗?难道原生家庭温馨有爱的夫妻就没有七年之痒吗?难道我们一般人不配在婚姻生活中归于平淡、面对诱惑吗?难道除了原生家庭就没有其他方法塑造好一个人物的性格底色和心理逻辑吗?再说了,这一招也没能一下子统领全局,人物的行为还是有前后矛盾之处。比如第四集Jonathan签离婚协议夺门而出,Mira暴力拒签,她是如此骄傲自尊的女性,总是在人前说着独身一人的好处,怎么会放下身段硬来挽留,而且女性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倾向于非暴力的,一哭二闹三上吊都是伤害自己的,再说也打不过拥有徒手掐死自己力量的异性,主动打人怎么看怎么不像Mira做出来的事,哪怕写她强吻Jonathan也更令人信服。所以Hagai Levi,作为男导演编剧,《婚外情事》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推动和佐证人物动机,但自不量力去挑战话痨室内剧,还是嫩点儿。

其他的,比如台词,和原版更是没法比了,完全口语化,没有特别升华的金句。整体看下来,在吐槽中坚持,虽然是失望的,但也算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吧,从女性角度来看还不如多年前《克莱默夫妇》的意义,甚至不如近年《婚姻故事》的意义(虽然也不喜欢寡姐和司机的马景涛式咆哮沟通)。按照我的标准,五星是时不时想看一遍,四星是觉得不错还可以再看一遍而已,三星是不至于吐槽但也不想再看一遍,二星是勉强坚持看完,一星是看不下去直接关掉,那只能给两星了,并不是无脑黑。希望Hagai Levi多拍情节剧吧。

补充:我的本意是希望女性角色有更多的表达空间。原版女性的成长更具人物弧光,翻拍版男性的成长变化稍稍盖过了女性,对比之下觉得不吐不快,但是写着写着有些偏激了,如有冒犯请原谅。附原版女性台词片段,一位想离婚的和一位被离婚的。

《婚姻生活》(1973,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婚姻生活》(1973,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再补充:我对故事主线剧情没有任何价值判断和理解障碍,只是觉得导演讲故事和塑造人物的能力有待提高,讲的对不对和讲得好不好是两回事。其实,性转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创作者的表达能力才是。也许不性转,翻拍出来会更为平庸,毕竟那是唯一比原版创新的卖点了。

 5 ) 挽留与出走之间,谁已伤裂丨细说《婚姻生活》第二集

第二集:波利

一、楼下·坦白

第二集也是从跟拍演员入场开始,这次捕捉的是饰演乔纳森的演员进场的一些琐碎。首先看到的是所有剧组人员都佩戴防护用具,让人一眼得知是在疫情期间的拍摄,一下拉近与观众的现实触感。

乔纳森接过道具手机,在入口处和大概是导演的人聊了几句,说到73年原版《婚姻生活》的女主角非常有表现力,我双手赞同。 乔纳森倚在床上,很快就入了戏。这是一个静静的烦闷的夜,在轻音乐中也无心阅读。这是一个典型的乔纳森口中描述的米拉离家不在的夜。乔纳森还要安慰也在想着米拉的艾娃。在孩子的床头,永远搁着一个平板电脑,大特写画面中,是一片枯燥的电子雨幕,发出潺潺的电子雨声。这样的生活,就像一所中产阶级的小纸房子,精心营造着一种幸福的假象。那些真实的、残酷的,都被非自然的假象笼罩着。

然后乔纳森来到了自己那间逼仄的小阁楼工作间,这也是前面提到过的,艾娃侵占了他的活动空间,米拉说应该将这里改造一下。 透过玻璃窗外面是大雪的天气,更添苦闷。乔纳森也无心工作,随手打开了一个色情主页,荧光照在他呆滞的脸上,这苦闷的夜需要被打发一下。

小我地怡情过后,懒散地哼着歌,下楼吃一碗冰箱中剩下的意面,一个独居家中的中年男性生活场景真实地展现出来。 看到妻子提前回来,乔纳森露出惊喜地将身子摆动过去,仿佛上了水汽的木柴被点燃起来。可米拉的兴致却不像他这么高,声音中透着疲惫,总像在叹息。当她握着水杯犹疑地望了一眼丈夫,问他拿出红酒时,这个漫长的夜晚才算是开始了。

一点悬疑既起,紧接着又来两笔,先是凯特突如其来的短信,再是皮特不知为何闪避乔纳森。而且也点出自堕胎事件后,已经几个月以上了,这样长的时间可以发生任何变故。 接着再重重来一笔,说装修房子的事。这件事是在医院时米拉提出来的,但现在她突然不关心了。乔纳森对米拉存在着彻头彻尾的误解,因为此事的起因只是想起到一个安慰,所以一开始它的意义就不在于一件事本身,可乔纳森就是不明白妻子的用心,而如今这件事中断了,也是因为米拉的心态已经变了。

这件事对米拉只存在抽象层面的意义,当乔纳森那样漫长、细微地找她商榷时,无疑只是一种折磨。从中也可见,两人一个感性思维模式,一个理性思维模式,撕裂得很厉害。 同时二人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应分歧也仿佛一个隐喻,米拉心中想的是整栋房子的问题,乔纳森只是在那儿说小阁楼的事,可是房子已经朽坏了呀!随后米拉展现的是一副欲言又止的行动态势,这里的动作设计也很有心理学的况味。因为当一个人启齿难言时,她做的下一件事却是咀嚼吞咽。仿佛张开的嘴如果不能言说,就势必要被替代物所充填,以平实涌起的冲动。

此后当然终究是再次张嘴,言说不得不言说的事,米拉的外遇。很快,就出现了这句话,我觉得很糟糕,这已经是米拉至少第三次明确说到类似的话语,第二次在流产后,第一次在睡前聊天那里。几次的共性都是,这个女人在愧疚自责,在否定自己。伴随着的,是她多次遮挡住自己的脸,在她人未对其审判之前她已经先行审判了自己,她感到蒙羞。单说眼前这一次吧,她是感受到了自由,感受到了快乐,既然如此,这就不是糟糕的事。我们也都能看得到米拉在婚姻内所历经的,所匮乏的,我们知道道德意义上的出轨指控对她是绝不可能成立的。

乔纳森的眼神是那种一如既往的伤心眼神,这种眼神也至少明确出现过三次,与米拉那三次自责如榫对卯,一一对应。

外遇的事情早已发生,可是米拉的被动性一直延续到此事,她无法亲口说出,她在等待乔纳森自己发现,这也可见一个长久被压抑的人真的会丧失自主行动能力,即便她意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也还是难以跨出那一步。而乔纳森还是一如既往地钝感,忽视,这么久都无法发现妻子这样大的变化,这足以证明他对米拉的忽视是长期的。当然我们也已经发现了,他的忽视往往不是无法意识,而是一种自欺式的钝感,对他不想面对的事,他会不让自己往那个方向去想。 乔纳森在剧中第二次哮喘发作,草蛇灰线来了,记住这前两次,米拉都是紧急为他处理,那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出米拉非常地惯熟。 乔纳森问你还要继续和那个人进行下去吗,米拉下意识地说,我不知道。但就连她自己也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大脑不受自己控制地逃避她的自主意识,缓一缓神,坚定了语气,没错。持续的点头是迫使自己习得自己内心化声音的仪式性动作。

在持续性的盘问和交底之中,事实呈现得越来越多。米拉之所以今晚来说明,是因为今晚已经是“deadline”了,真正的死亡期限,明天她就要和她爱上的男人波利飞去异国他乡。 然后我们应该留意到它的拍法。虽然乔纳森并不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人,但不代表他没有攻击性,他是一个读书人,他的雄性弊病都是以相对柔性或者可笑地说——以文明的方式表露出来的吧。还好影像语言可以让我们更能意识到这段对话的审判意味。从始至终,乔纳森是坐着的,像一个法官,坐在那个代表正确和主动的位置之上,而米拉只应该站着似的,好比当庭陈述、声辨的嫌犯,当她处于这个位置,她身上的污点已经沉淀在胸襟,无法洗却。

可是我们不妨想想,米拉注定只能站在自我辩护的位置吗?莫非她没有理由处在乔纳森的位置?如果二者易位,那个去聆讯、去审断的人变成米拉,有何不妥吗?或者至少,米拉是否拥有一个被任何律例或道义保护的地位,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做的,由我们来为她辩护,甚至发出控诉。 这个情节中不仅有站与坐的讲究,还有小与大的比对。从下面我附上这张图可以明确看出,坐在椅子上的乔纳森高度与站着的米拉齐平,而且他的身躯无疑显得大很多。可能一方面两个演员身高体型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椅子也很高,而且乔纳森是靠近镜头的那一个。

米拉的坦白虽晚,但好歹是坦白了,可乔纳森是怎么回应的呢?他最终的结语是,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拒绝理解,选择性的钝感,再次出现,显露无疑。乔纳森竟然还在冀图维持表面的平常,自己收拾这收拾那,让米拉先上楼,可米拉手机上“叮”的一声消息提示音,就足以毁灭他所有荒谬的努力。这持续十年的相处模式,在今晚必须被打破。

二、楼上·挽留

1、你背上有淤青

场子换到楼上,那是更私密的空间,两人的卧房。当关系已经濒临决裂,如同两半玉珏的两个人却要仿佛仪式性地合并一晚,这种剧场的内在冲突感多么强烈。 这一集视角偏移到乔纳森这边,我们看着乔纳森心事重重地走上楼梯,会想到第一集米拉同样心事重重地走下楼梯。

在乏味、翻复的配乐中,忽然掺入风铃般轻灵的声音元素,此时乔纳森是走到了艾娃的房门外。这两种声音,前者是乔纳森与米拉的婚姻主基调,后者是牵系、调解、缀饰这段婚姻的功能性旋律。是后者在淡化和遮掩着前者,如果没有后者,这段婚姻会硬性裂解,而不会像稍后呈现的那样纠缠、撕连。 并且这段轻灵的旋律从乔纳森的镜头中响起,也提前暗示出稍后的剧情,孩子将会是乔纳森与妻子bargin的关键砝码。 当乔纳森步入卧室,米拉正在换衣服,他正向清晰地见到了米拉背上被胸衣勒出的深深伤痕。这个镜头与第一集洗漱后展现米拉更衣的镜头是应和并延伸的。它们同样事关痛苦与忍耐,隐蔽在胸衣底下的伤痕是长期束缚与压抑的结果,这种压抑根源于结构性的外力,同时也是被自己内化和巩固了的,正如胸衣很大程度上是男权规训的表现,但也是借由女人之手为自己栓扣上去的。这一集米拉背上的淤青比上一集明显许多,说明这八个月来,她所承受的内心煎熬之剧。

另一个方面,我们要意识到——尤其是当乔纳森这个丈夫的视角被引入这一桥段时——痛苦与忍耐的另一面是冷漠与忽视。显然乔纳森长期地漠视了那些隐性地附着在米拉身上的痛苦,当然他更不会想象到自己也是痛苦的代言者与传导者,因为结合乔纳森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自己就是一件被父权制淬制出的精美产品。 所以即便当乔纳森终于看到米拉身上的伤痕,它体现出的仍旧是深深地忽视,因为它被发现得太晚了,也太表面化了。但也要承认,发现是一切的开端。乔纳森的醒悟极其之晚,但他慢慢开启了反思,其结果在第三集会展示得很清楚。经乔纳森提示身上的伤痕之后,米拉带上了更衣室的门。这个动作,显示米拉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濒临决裂的关系中,遗存着的异样的亲密性,其中的冲突感经由这一个带门的动作带出来了。

2、你想过艾娃吗

稍后,出走与挽留的漫长一幕正式上演了。乔纳森不出所料,迅捷地抛出孩子这个大招,这本也是他为数不多的招式了,但米拉确实很难招架这一点,艾娃是她最感愧对的人。但从米拉的回答来看,她当然对这个层次已经深思熟虑数十百遍,所以她摆出了一套细致详实的流程。但她还是自乱阵脚,因为她确实“过不了自己这关”,乔纳森的话温温和和地,递出的却都是软刀子,那样准确地刺在他最了解的人心窝上。当米拉失控发飙时,乔纳森缓缓起身,锁上房门。这一举动当然可以解读为他对孩子的精心呵护,但它同时产生一种巨大的情感煽动力,并迅速构成它背靠的权力来源。这一举动再次表明,在养育之责上,谁承担起了职责,谁一直在失职,谁拥有正义性,谁处于道德洼地。

当乔纳森贴身在门后,我们都能想象得到那未出现在画面中,却已经出现在画面中,并出现在夫妻二人心头的,是穿过那扇门后的走道,不远处的艾娃的房间,是艾娃的婴儿床,是艾娃反射着荧光的小脸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段分析并不涉及人物的主观心理动机与道德意志,而只是析示出影像自身辐射出来的动机和意志,当然影像也是为人所操控,但操纵它的是影像外的人——创作者们,而剧中人物本身也是影像的一部分,他们也是被操纵的。

3、我们从来没聊过那件事

焦躁难安的米拉则被调度到窗口的位置,坐在窗边,艰难地应对丈夫的责问,艰难地表露内心长久的挣扎与答案。在这段争吵之中,米拉频频朝向窗外张望。你会意识到,这段压力感极强的对话和内心戏,如果不在一个有气孔、有出口的所在进行,是根本无法宣导出来的。

这是一个忍受了十年的慢性自杀,又忍受了八个月的激烈自耗的女人;这是一个自我快被抑制到极限,却终于忍无可忍极度渴求自由的女人。这扇窗,就是她此刻定要攥攫在手的喘息之机——我甚至无法将之称为“自由的可能”,因为这事实上何等卑微、自怜。 虽然自我的恢复如此步履维艰,从她的呼吸与喘息之中你就能感受到那种西西弗斯无法间断地推举巨石的无力感,但至少她已经在努力寻回、重建自我。这一切,从走出沉默,发出自己的声音开始。 从米拉的倾吐和乔纳森的反应之中,这空缺的八个月得到了重要的一笔补述。流产一事,对他们各自而言,有着巨大的认知差异。米拉认为在这八个月中,乔纳森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悲愤中,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痛苦。而乔纳森认为,在决定流产之前他们已经把事情聊清楚了。可是从他们第一集睡前的聊天方式中我们也能看出,他们是不可能将问题聊清楚的,乔纳森的回避与遮掩,米拉的牺牲和惭愧,才是他们交流时的主旋律。在决定流产时,米拉给自己建立的理由是流产是为了维持婚姻,可是好友凯特一语戳穿了这个荒唐的理由,什么样的婚姻竟然沦落到了需要靠打胎来维持呢?米拉承认,她深心处的理由是她害怕生下了这个孩子之后她再也无法逃离。一对夫妻,两个人,一个不愿承认自己在生气,一个不敢承认自己流产的真实意图。一对人,两颗心,在十年如一日的交流缺失或者说无效沟通中,在一次爆发性事件中,终于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境地。

4、我们现在来好好聊聊

在裂痕已经崩折、塌方后,乔纳森展现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坦诚交流的主动性。二人的心理势能发生翻转,却与先前同样错位。先前是米拉试图交流,而乔纳森封闭交流,现在反了过来,但无法交流的局面照旧,因为心态的错位照旧。此时的米拉只想不顾一切地逃向自由,她已经不想再多花功夫复盘婚姻中那种种一经提起就注定纠结、怨怼、耗损的无休无止的细节。简单化是最合乎心境的解释方式和解决方式。

而且关闭交流的选择也有关于过往的不良交流模式。这个模式在采访场景中最先出现,当时他们正在回答有关养育的问题,米拉说,我们就像在互相道歉一样。互相揽责,不过是一种表态,交流依然是零,而且有时候一味地揽责更是一种消极指责的方式。更何况,在第一集睡前的交流场景中,我们也看到了,交流和表达的结局不过是米拉成为最终的过错方,最终还是要由她认领错责,迎合对方的好恶。米拉不想再陷入这样的循环怪圈之中。 乔纳森猛然呈现出的超强交流欲,并非真正的交流渴望,而是面对失控的强烈不甘,他内心的渴望不是交流,而是挽回,只有挽回才能导向重新掌控,回到他能接受的平和之中,即便那平和之下是荒谬的翻涌。但假都是仿真的,当假性的交流已经开始,真正的交流就有可能最终出现。同理,强烈的拒斥体现的也是内心的渴望与匮乏。因此,这段婚姻中真正的交流,就在他们一方假性的交流中和一方强烈的拒斥中,悄然展开了。

5、就像不能呼吸,你懂吗

米拉描述了自己透过感官幻象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概括起来就是,没有心跳,没有呼吸,没有感觉。这正是困在男权制幽冥中女性的典型感受。乔纳森能懂得这种感受吗?他觉得他懂,因为他有哮喘,多么讽刺。病理性的窒息感与自由和自我被抽空的窒息感,是可以类比的吗?

米拉的形容唤起的依旧只是乔纳森的受害心理,当米拉说自己没有感觉时,他对等的是米拉对自己和孩子都丧失了爱意。米拉无疑是爱乔纳森,爱这个家的,只是那种窒息的感觉窒息了爱意,没有氧气爱意无法呼吸下去。这氧气就是自由。出轨是从一扇窗口重新获得了氧气,补充的是自由。因此米拉离开乔纳森,无关爱意,结合新人,也无关爱意,关乎的是自由。 米拉提到了激情。事实上激情这个词是凯特引入的,虽然米拉反感这个词,但是从这次提及,我们可以发现她被凯特的爱情观念影响的痕迹。口头上的反对代表的是旧有那个难以推翻的自己,实际的行为却又表明了新的认同在内心的滋生。

但这里应该提出一个质疑了,激情是导致米拉婚姻问题的决定因素吗?要注意,台词从属于剧中人,反射的是剧中人的认知,我们要做的,是分析判断他们的认知,而不是简单地接受认可。尽管米拉描述出了自己的感觉,但是其实她还没有达到理性分析和正确认知的地步,所以她才会将祸因归结到激情丧失的层面,却看不到激情丧失的深层,是自我丧失,自由丧失。

6、他是谁

剧情到此转入下一段落,从结构上来说,也是从婚内宕至婚外,从外部视角反观婚姻内部。

乔纳森开始穷追妻子出轨对象的情况,他是谁?他长什么样?他多大年纪?他做什么的?他高吗?他结婚了吗?你们怎么认识的?你们怎么发生关系的?这些问题的潜台词似乎都是含着比较级的。他比我年轻吗?他比我高大吗?他比我有魅力吗?他比我更有经济实力吗?我到底是哪里比不过他?你是因为这些离开我的吗?虽然对事实的追究是一个人的权利,这样的事情会在很多人身上发生,但普遍性却不代表可以合理化。在乔纳森身上,我们看到他的自卑和自虐反映的是偏执,而偏执的内在是控制,或者说失控。 在米拉对出轨过程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听出她极度压抑之下的的失常、夸张、纵情、释放。她在公司的轮船聚会上跳舞,而她很久没有跳过舞了,以至于乔纳森都不知道她曾经会跳舞(或许当初在话剧社米拉是会跳舞的,乔纳森只是忘了)。

这段婚姻对米拉的抑制是无可置疑的。舞动是生命性的旋转,因此舞蹈在此既是现实层面的,也是隐喻层面的,一个女人失去了生命的舞动,代表她失去了生命力。但和波利的相处唤醒了她的生命力,她向他纵声狂笑,她同他彻夜畅聊,她与他在房间厮缠了两天两夜。 米拉强调自己爱上了波利,我们是否应该相信她呢?其实米拉自己也不相信波利讨好她的那套关于美国女人的巧语,而且米拉回来后又和丈夫做爱了,却又向波利隐瞒自己还爱着丈夫,说明波利对她而言没有到多么独特的程度。从而可见出轨不代表遇见了真爱,出轨的意义在于缓解了婚内问题。再看米拉的一个表述,“我想结束这一切,但他不会让我走”。这两个分句都不是她的意志。

首先,她并不想结束这场外遇,她想结束这一切是以一个失德妻子的口吻在发言,实际上代表的是乔纳森的意志;再者,是否与波利结束关系,也并不取决于她自己,这里体现的又是波利的意志。可见米拉始终还是深陷在男人的意志之中,她在这一集崭露头角的个人自由意志依旧像夹缝的花朵,显得异常艰难,异常微小。 如果米拉无法在经历这段婚姻危机之后,建立具有完整主体性的自我,米拉就会不断重复她过去的感情经历,先深陷情感虐待,后引外水解内火,再度深陷,再度投入新的怀抱。受困于感情内部,于是寻求外部救援,仍然是一种依附模式,是自我无法站立的体现。 其实,米拉强调自己多么爱波利,多么不能离开波利,多么想现在就离开乔纳森,离开这个家,这样的过度表达表达的其实不是爱欲,而是对窒息般的生活决绝的拒斥,对自由垂死般的饥渴。

7、你疯了

乔纳森的挽回仍在继续,但挽留的方式愈发自我讽刺起来。乔纳森用命令式和道德式的语气说,我希望你能倾听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会知道你是疯了。

当一个男人用自己的意志取代一个女人的意志时,他绝不会希望这个女人倾听自己的想法。但是当一个女人开始倾听自己的想法时,他又会否定这是她自己的想法。而“疯子”真是一顶无比经典传统、源远流长的污名桂冠,凡是与男权产生张力的女性,都共同荣享此顶桂冠,因为它的容积广之又广,连一点轻微的逆反也是要扑杀在内的。 身为一个女性,就要注意了,当你越多展现理性,你就会遭遇越多非理性化的指斥。乔纳森穷尽努力,试图将米拉拉回她过去所属的秩序之中。他说,你不是这样的人,表明现在的米拉已经不在过去那套观念秩序和行为秩序之中。 最后,依然是抛出孩子,同一个战术连用两次,是否既可耻又可怜了一点呢?但乔纳森之所以会这样做,也是知道这样做真的有用吧。米拉很难走出对自己母职缺位的过度责备,乔纳森已经将自己是好爸爸,你是坏妈妈这一点深深刻在米拉心里。

米拉在做出今晚的决定之前,已经和凯特深聊过,上一集凯特也说到,她认为夫妻为了自由和幸福而分离,长远而言,反而会给予孩子巨大的能量。米拉某种程度上已经接受了这一点,但是对此她不够坚定,她还是认为父母离异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又加上她由于工作奔波,与孩子聚少离多,她的愧疚感极深,这就导致她更难做出离婚的决定了。 从目前剧情所展现来看,米拉无法离开乔纳森的最大原因,是孩子。但是究竟是否如此,有没有更深刻更复杂的转折出现,还要看它的下文。

8、我不该经受这些

话说到这里,情绪抵达顶端,密度性的对白消失。米拉已经被击溃,她扑倒在床上痛哭。但是你注意到了吗,乔纳森也捂着脸在一旁徘徊呢?

乔纳森此时的情绪是什么呢?很有意思的,从他的角度而言,他会认为,他相当隐忍和克制,他承受了很多,当她的妻子说出离开会对自己和孩子更好的话时,他都没有勃然大怒,他只是伤心,深深地伤心,但是他忍住眼泪和剧痛,自行消解着这种无助的情绪。与此同时,我还走到了床边,安慰那个深深伤害了我的女人,我依然像过去那样爱她,我愿意原谅她的一切错误。我感受到深深的讽刺感。 当米拉被击倒,当米拉的罪孽感重生,乔纳森那双厚实的手掌也就重新获得了久违的权柄,他温柔地摩挲着,将这权力的光泽抹遍这个女人的发顶、肩臂、脊柱,流被全身。就像一个昏庸腐朽的帝君,重新抓住了他险些丧失的权杖,在流亡途中的小朝廷,对他唯一的臣民继续扮演着他那宽恕者和拯救者的角色。

接着乔纳森做了一件前后矛盾的事情,被他一开始否决的婚姻治疗,现在由他主动提议了。前后区别在于,当婚姻治疗是为了更好地分开时,拒绝。当婚姻治疗成为挽留/束缚妻子的手段时,主动提议。 但米拉的心是真的枯槁了,看来如何用言语挽回也改变不了她只能分离的认知,因此她才说出了这样的话,这段感情很久前就结束了,一种枯竭了的绝望之感。当乔纳森听到这句话时,手摸烙铁般缩回了,他意识到倒下的妻子并没有重归驯顺,他重获的权柄瞬间破灭了。无计可施的乔纳森最后只有苦苦恳求一途,这里发生了一个奇妙的对白。乔纳森说,这太残酷了,I don't deserve this.米拉说,不,You deserve so much more.这里显然用了一次意义偷换,“deserve”既有“应受”,也有“应得”之意。嵌落在两人的对话中,体现出两人不同的心理,一个认为分离是受罪,一个认为分离是解放。

而且这两句话迅速碰撞,还会产生具有讽刺感的歧义效果,因为乍听上去米拉仿佛在说,不,你就该受到更多惩罚。

9、你不要替我感受

米拉真心认为两个人分开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她同样发现了,乔纳森在这段婚姻中也压抑很久了。当然,这样的婚姻不可能有一方会感到快乐的,这在之前的剧情已经充分显现了。概括而言,就是男女双方虽然所承受的有轻重之别,但是二者事实上都处在同一个被压迫的结构之下,因为父权体制的压迫性不会仅仅只对女性生效。 乔纳森作为一个文化研究学者,他可以口若悬河地批判资本主义体制,但他却对父权制没有反省能力,他的行为表明他在不断复制着父权文化对他格式化输入的一切。在米拉仅仅是说出他内心的实情时,他却产生很大的逆反心理,认为米拉是在替他思考和感受。乔纳森说,你不要告诉我,我在想什么,你不要替我感受。

可是一方面,女性被男权体制压迫的内在逻辑之一不就是女性要想男人所想,还要认可这是自己所想吗?乔纳森难道意识不到吗,在这段婚姻中,你享受过多少次这种她为你着想,以你的主见为主见的红利? 另一方面,男权体制下的男人最常做的事,不就是理所当然地代替女性思考,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对方的想法吗?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样的话从乔纳森口中说不来,是多么讽刺。

10、谈话的毒药

说到这里,已经是一个僵局。乔纳森所有的挽留都失效了,而米拉所有关于出走和分离的解释也都失效了。这场漫长的对谈/撕扯,是乔纳森一定要求进行的,一开始米拉就并不想聊,而现在她的结束语也是,我们所说的这些,除了增添痛苦,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她一开始就知道会是这样,所以她一开始的选择是避免开始这样的对话。

为什么米拉能够预知这样的结局呢?为什么米拉无法进行这样的对谈,一进行就会这样痛苦呢?因为——或许米拉未曾无数次体验过这样的对话过程,但是米拉已经无数次体验过这样的对话逻辑。 因为这永远不是公平对等的交流,男权的训诫、教导永远充斥在对话里,无孔不入,折磨损耗着女性的神经和大脑。这样的对话,解决的不是问题,它解决的只是女性的主体性,女性的个人意志。它像融入血液的毒素,毒不至死,却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你已经死去了,以一种活着的样态。当这种男权的逻辑抵达顶端,如同《甄嬛传》所呈现的,那么,一个女人要想肉体地活着,便只能灵魂地死去。如果她想灵魂地活着,便只能肉体地死去。

死与生混淆了,重叠了,无论生还是死,对一个需要身体和灵魂并存才拥有完整生命的个体而言都意义匮乏了,因为你的自由只剩下,选择怎样地死,肉体地死,或灵魂地死。当一个人只拥有这样的自由时,自由尚只是一个负值。 这个夜晚的终结方式是这样的:男人眉头拧结,勉力伸出手掌,摩挲着女人身上的织物,发出噪耳难听的声响,与此同时,女人哽咽吞声,说,我好羞愧;男人收回手掌,转过身去,沉默地伤心,却发现女人缓缓却紧紧地从身后抱住了他。在剧痛的撕裂之中,他们仍然取得了某种平和,你仍然看到了他们之间的爱。

如果没有这般相爱,问题倒是简单了,毕竟只有相爱的两个人才有感情问题可谈的必要,否则那只是你自己一个人的问题。正因是相爱的,正因不洒狗血,正因它探讨人性与社会,而非只是要拍出一系列刺激的事件和情节,这部剧才变得那么严肃有价值。 但是就目前而言,乔纳森和米拉的问题,在共识上还停留在原地,没能往前推进,但意识的落后,也阻挡不了人们在行动上的迈进,两人的关系已经到了大变的关头。 当再度拍摄室内的空镜时,与上集相比,表面的清洁、和美已然丧失,此刻是通体暗调,衰颓气象,那些凌乱的局部和被污染的角落,却已遮掩不住。这是一个严寒的冬夜,别离的钟声仍在催响。

三、楼下·出走

次日天亮,新的一天到来,这段婚姻也不可避免地翻开新的一页。焦虑凝结在乔纳森的眉间,他支起身体紧张地观察着妻子的动态,他的情绪依然与昨夜相连。

而米拉却暂时忘却了她此行的目的,微微沉迷的嘴角停留在过去的婚姻线索之中,还伸手温柔地抚摸了丈夫的脸。乔纳森紧张的情绪因此缓解,觉得妻子或许已经转变心意,这才重新躺下,双眼仍关注着妻子。 但这片刻的甜蜜如同瓶底未及摇起的沉淀,一眨眼的功夫就从失去稳态的旧时情态中散逸无踪了。清转过来的米拉,即刻起床,着手出逃。 本集再次出现二人同框的洗漱情节。与之前相较,这次没有了交谈,一个动作懒散,仿佛不想时间往前推进,一个动作仓促,仿佛只想让时间快些流逝,这也反映出他们一个欲留一个欲走的心理,而空间中显著的声音元素只有电动牙刷的电流声。乔纳森的牙刷是同一把,但第一集时有意没有加入电动牙刷的声音元素,而这一集特意加入了,目的就是产生差异效果,从差异中生成意义和表达。电动牙刷滋滋嘎嘎的声音听上去就像锯子,暗示二人关系上的一次切割。

在之后收拾衣物和厨房争吵的情节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那些之前我们已经见惯了的东西,夫妻二人的种种对比依旧如此鲜明。米拉惊慌失措,将东西堆得乱七八糟,乔纳森一丝不苟,将物件码得齐齐整整。米拉想要拒绝帮助,此刻就开始分割,却被乔纳森一把推开,继续操持着米拉的事务。米拉闭着眼睛撂下狠话(你对我丧失吸引力了),对丈夫的哮喘也不再照管,横下一条心只为迅速撤离。乔纳森不断要求交谈,交谈,一味拖延,试图以常态化的态度应对顽疾。

从中可以再次看出两人的性格差异、婚内状态和心理境况的对比。米拉惊恐,压抑,没有自主性,急于出逃;乔纳森严谨,控制,掩耳盗铃,而且自虐。 但有一件事米拉却下不了决心,昨晚米拉说她会亲口向艾娃解释自己的决定,但是她终究没能做到。或许你看到的这是一场匆忙而草率的出走和分离,但是这也恰恰证明了一段漫长感情和婚姻切割时的参差艰难。 我们可以看到,乔纳森的挽留方式经历从精神到物理、从深层到浅层、从实用到形式、从有效到无效的过程,他的挽留过程其实也体现出男性强权在整个事件中逐渐崩解、失效的过程。当乔纳森最后的挽留只剩下身体的紧缚,他也只得接受自己已经失败的事实,目送爱人离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乔纳森还没有放弃,他的挽留仍没有停止,他将电话打给了米拉的密友凯特,米拉提到过她和凯特讨论过自己的婚姻。但凯特和米拉是同一个阵线的姐妹,而且米拉的决定本身就受了凯特的影响,所以凯特怎么可能支持乔纳森呢。最后这完全不起作用的一次挽留,除了表现出乔纳森有多么不知死心,有多么难舍难离之外,从结构上来说,它是一笔余波。写小说编故事,高潮过后,戛然而止是一种选择,而余波演漾,是一种自然和逻辑的处理,因为人的情绪、行为仿佛抛物线,而非断崖。另外,这次挽回是一个只有乔纳森独自面对的困境空间,我们得以看到他更为本真的状态,于是我们看到乔纳森完成了一次情绪宣泄,这是在面对米拉时不可能有的。但同时我们更尖锐、清晰地看出他对自身的压抑多么深,这从他在暴走和剧痛之际,猛然啃咬手掌的举动中强烈展现,从中可见他在情绪和性格上的极端克制,他对自己的过分苛刻。

而这样的性格展现,也预留了一个空间,让剧集接下来可以探讨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出身背景与他的人格形成,与他的婚姻和关系模式之间的关系。 最后孩子的意外出现,艾娃以很糟糕的方式得知了父母的婚变,也成为乔纳森与米拉这次沟通交流的一个注脚和缩影,因为他们处理得真的很糟糕。 与上一集对应,仍是一组以房屋为主体和核心意象的空镜头作为一幕的终结,使用的音乐也是同一段旋律,但是旋律的色调已经发生嬗变,它变得更为幽深,更为冷寂了,就像画面中所展现的这个时令,这一幕幕冬景一样。配乐的嬗变对应的正是故事和关系之间的嬗变,上一度仍是潜在的变换,这一回已是清晰的割裂。

群鸟翔集和春色蔓延都消失了,生机消失了,凋零和死亡统治了一切。天上一双鸟,在冷噤中寻觅,不知何处才能寄身同度,双双捱过这场大雪。地上一只松鼠,已经只能独自忧虑着如何越过这个冬天。悬疑、冷寂的旋律,经历微变、复沓、缠绕,仿佛为这个家所在的一幕一幕垂祷。空旷的尺度,大幅雪景,湿冷黑枝,黑与白色彩上的突兀对比与氛围上的高度融合同时发生效力,真有几分老彼得·勃鲁盖尔画中的冷郁、肃杀。

地上一串小脚印,从家中奔跑出来,一直蔓延到画面之外,强烈的不安挟制着每一个观众。

影评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段雪生

细说婚姻生活豆列合辑

 6 ) 娜拉根本无处可去

这两年突然涌现出了许多探讨婚姻关系和家庭问题的文艺作品,着力点都指向于亲密关系的复杂和脆弱。有时候觉得这些表达,的确是一种对于幽暗的内心的深度探索,但有适合又不免觉得,这种讨论未必真的能走得更远,反而成为了一种新的创作的舒适区。安畔锡执导的《春夜》讲述一场漫长而静谧的出轨的故事,它被称为“有史以来最高级的韩剧”,导演在其中着意于引导观众去感受爱如何在隐秘的角落里发生发展,又是如何不受控制地滋长,从而有了超越传统价值观的力量。上户彩主演的热门日剧《昼颜》也是关于出轨,但剧情却静水流深,走向了另一个方向,讨论婚姻关系中的潜规则,探讨关于人的自我与欲望是如何成为社会与家庭的畸态工具。

更有名的应该还是去年那部诺亚·鲍姆巴赫执导、斯嘉丽·约翰逊和亚当·德赖弗主演的电影《婚姻故事》,一度获得了六项奥斯卡提名。电影以线性叙事的方式呈现了一段婚姻关系解体的过程,斯嘉丽·约翰逊在其中展现了无比真诚的演技,屏幕前不断闪过的尽是不甘的眼泪、压抑的自我和决绝而无力的心碎,当然,还有那句亚当·德赖弗说出的,终结一切的知名台词:“每天早上我醒来,都希望你死了。”

到此为止,我们觉得已经把婚姻的一切都看尽了。个人如何在婚姻制度中失去自我,爱、体面、尊严,一切都已经失效,在封闭的关系中,个人的意志被不断的盘剥和挤压,最终只剩歇斯底里的嘶喊,这难道还不够结束吗?人与人之间看似紧密而牢固的关系中,蕴含着无数永恒而持久的,无法逾越的细小沟壑。我们这些观众,仿佛在一场又一场的亲密关系的旅程上空游荡,那些细密的刺,和覆盖的锯齿状的茸毛,我们看得一清二楚,看得甚至有些厌倦和疲惫了。

海加·李维导演的《婚姻生活》是不同的。他告诉我们,不,一切还远没有结束,我们不只要去看那些细小的沟沟坎坎,如果我们站的更远,将会看到那背后还有一座从未抵达的晦暗的冰山。《婚姻生活 Scenes from a Marriage》改编自1973年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瑞典同名迷你剧,原版故事中以律师玛丽安与精神学讲师约翰为主人公,平稳而流畅地讲述了婚姻的暗流和触礁。在新版剧情中,男女主人公被改编为一对当代美国夫妇,职业身份变成了互联网高管与大学教授。而正是这个细节的转变呈现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身份关系。可以说这种改变精准地呈现出当下的叙述语境和社会结构——那就是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如何把个人逼到了一个无路可退的位置。个人与时代的溯洄,自我的认知与资本的塑造,爱情、憎恨、欲望、一夫一妻制,更多的矛盾被集中压缩于一间小小的房子里,因而表现出了更多的张力。

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个故事理解为一个“娜拉出走”的故事,事实上,剧情的高潮也确实是从女主角Mira因困陷在婚姻中苦闷崩溃,而匆忙提出离婚开始。这样的思路,也能让我们更自然地理顺其中的逻辑,即因爱情与自由、与婚姻契约之间天然的矛盾,而导致的亲密关系的失效与解体。甚至,我们还能在这部作品中看到易卜生后期作品《海上夫人》的影子,在那部作品里,女主人公深陷于两段感情中无法抉择,丈夫因而给予了她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自主选择之后,女主人公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又重新回到了丈夫的身边。在易卜生的作品里,自由似乎是正确的答案。在脱离了婚姻的、家庭的束缚之后,女性才能真正拥有自由和自我,才真正拥有了清醒抉择的路径。

但真正剥夺了人的自我和自由的,只有婚姻与家庭吗?是否一个女性,在逃避了牺牲与奉献,摆脱了女性身份所带来的母职意义上的枷锁之后,就真的能在社会中获得一种被认同的自由?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在不断变形,继续去思考娜拉出走后的故事,人们发现,在资本主义不断膨胀和催化的时代中,娜拉迎来了更复杂的困境。鲁迅写过《娜拉走后怎样》,耶利内克也写了《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在社会尚不能给娜拉立足的空间,又或者娜拉无力在资本大鳄控制的世界里谋生时,自我的觉醒依然只能带来徒劳悲哀的结局。

所以,我们还能说个人主义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吗?又或者,个人主义是否还能承担最高要义的角色呢?这段故事里,Mira和Jonathan从头至尾都不曾失去自我,他们尊重对方,一再确定对方的心意,重视彼此的情感,但为什么,在这段婚姻故事里,更多的体面和尊重,反而换来更多的窒息?剧中所有矛盾的爆发集中在Mira被裁员的那一刻,她像一个无助的小女孩一样,先被赋予了一场关于欧洲的幻梦,又在短短几日之后被踢入深渊。在丧失掉勇气和信心之后,Mira展现出了一种新生婴儿般的脆弱,那是可以被随意蹂躏和塑造的脆弱,是毫无反抗之力的,放弃尊严的脆弱。

易卜生假定,人天然拥有完全的自我意识,是婚姻制度、社会道德的压力束缚了她们的选择。但在《婚姻生活》里,我们发现一个悚然的真实境况,即,也许人们并不天然拥有自我。庞大的资本对人本身的倾轧,996工作对自我的剥削和规训,物质过剩所营造出的无法逃离的中产阶级困境,原生家庭赋予了你与生俱来的悲观,这一切都在时时刻刻侵吞社会人那一点脆弱的自我意识。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我们在资本主义膨胀到极致的今天,都只是被命名为“受雇者”。这是一个比旧时代更令人痛苦的困境,即我们明确知道选择是什么,自由是什么之后,仍然徒然地意识到那只是一个不可抵达的幻影。这一切,在你走进婚姻之前就已经塑造了你、剥夺了你。基于此,再去看那个问题,为什么人总是难以离开一段令人痛苦的亲密关系呢?

也许是答案就已经在问题里。因为有时候,亲密关系之外,仍然存在着更大的痛苦。

与外面盛大而冰冷的世界相比,与几乎掏空人的精神的社会情态相比,那段可以肆意崩溃的、可以说尽脏话的、甚至可以互相发泄暴力的感情,竟然显得安全了起来。当家庭的情感几乎失效、信仰已然摇摇欲坠、社区和友邻都渐渐消失,对心理咨询和心理词汇感到麻木而疲倦时,婚姻场景,在宏大辽阔的世界中,竟然成了漂浮的人,唯一可以肆无忌惮痛哭的场景。而有时候,人真的太需要一场实实在在的痛哭了,不是吗。

最后一集里,Jonathan变得平和淡然,看似完全治愈了自己,但Mira却在他的讲述中突然崩溃,她说:can't you see we’re both just so fucked up? 难道你看不出来我们俩都伤痕累累吗?

问题停留在了这里,婚姻生活结束了,摆脱了一种传统的束缚,拥有了毫无疑问的自由,可以去拥抱新的观念、先锋的生活,然后呢?观念、家庭、婚姻、信仰、工作、传统,为什么人们拼命挣脱了一切,却仍然觉得满身伤痕?

也许这才是值得被提问的那个问题,到底是谁剥夺了我们的勇气,赋予了我们一身伤痕,又令我们无处可去?或者我们还可以问,在人类被异化成“数据劳动者”的信息世界里,幸福是否真的存在于对婚姻的摆脱之中呢?

 短评

确实是把婚姻生活也就讲到头了…归根结底四个字:人类不行。有爱,有耐心,有知识,有沟通和理解能力,有钱还有一大堆心理咨询师的美国中产都不行,你能行就怪了。

3分钟前
  • 直不陀螺
  • 力荐

我们爱的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自己,我们爱的是不停变换的过程,爱那种不具备确定性的温存,我们害怕被承诺,期待或者是理所当然禁锢,可是一旦离开又立刻想念那种高确定性的温暖。可悲的是,被解放的永远是关系里面那个更忠诚也更麻木的人。

4分钟前
  • 跑跑
  • 力荐

开幕十分钟夫妻二人的不舒适感,没有一句台词表达,但却时时刻刻溢出屏幕,这就叫演炸了。压抑不仅来自艰难的决定,更来自从头到尾的封闭空间剧情。开头三分钟从剧外铁皮布景到剧内温馨室内的追拍,凸出这段婚姻的牢笼感。

7分钟前
  • Mosir
  • 力荐

确实做了很多“当下感”的努力,但还是有一种微妙的脱节感,可能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如今这个时代,爱情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或者说,普通人已经没办法把爱情当成一种近于宗教的东西来看了。

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第一时间看了第一集,能理解很多负评,太闷了。在大师肩膀上起飞本身也不是容易的事,这种对话密且多的剧,国内似乎还是不太耐受,从我个人来看,我觉得导演已经很优秀,在运镜、视角切换等层面找了很多方式做和原版的区分,主角夫妇、配角夫妇的情感模式也调整得更modern了,当然也就更无解了。这剧本来就是大骂婚姻是一种欺骗的艺术的。可能是演员实在太好吧,让我确实没法打低分,劳模姐太好太好太好了!这个剧适合过于坦诚面对自己内心的人看,因为它太直白戳破人的自私、“既要又要还要”,大多数人并不愿意面对肮脏的自己,所以……从戏剧的角度说这种“又长又臭”的东西确实可以说出10086个缺点,但没办法啊,我还是喜欢🤷🏻‍♀️

14分钟前
  • 夜礼服假面
  • 推荐

不符合鼓励三胎的主流价值观

17分钟前
  • 李若水
  • 力荐

第一集里男主说的最正确的一句话,关于生和育这件事,女方才是“承受这一切的人”。希望男士们都可以有这样的自觉,生孩子的决定权在女人这边

20分钟前
  • 坑里躺平平
  • 推荐

没有看过原版,这个版本已经足够复杂有趣了,说感觉闷的……恭喜你还年轻

22分钟前
  • 犀牛大哥
  • 推荐

直到他们吵起来了,甚至扭打起来了,我才松了一口气,就像是头上套的密封袋子,总算破了一个洞,可以呼吸了。夫妻二人之前如此顾忌对方的感受和看法,如此担心伤害对方,如此小心翼翼地相处,太过文明了,也太过体贴了,呈现出来的结果是让人躲无可躲,连生气都找不到理由,因为对方没有错,很完美,只能反过来认为自己不好。后来对方哪怕有错了,也要反思自己的不对。完美是叫人窒息的,就像是光滑的瓷器,在世俗的光芒照耀下熠熠生辉,可是那也是脆弱的,一落地就会轻易地碎成一地。两位演员真不错,细腻真切,感人至深。

25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为什么拿驾照的时候要看很多事故的视频,而拿结婚证的时候却不用呢?婚姻里的事故率比开车高太多了好吗?这部剧就应该放在民政局里,每个来拿证的人都得看。

29分钟前
  • 你来当我见证人
  • 推荐

没经历过婚姻,大概这就是吧,太难了。美国大夫也是谈各种避孕措施,都让女性来做吗?就是不提下结扎……

34分钟前
  • 黄昏之贼
  • 推荐

演员表现都是超一流的,尤其蜜拉,不同层次的精神状态,像潮水涌起又退去。这种题材是写不尽的,因为其实没有人真的能读懂爱,恨,厌倦,想念与陪伴。从故事和人物塑造角度讲,还是有点遗憾,蜜拉在中间部分被塑造得很渣,激情之中不顾一切地去往新生活,而被辞退和分手之后又竭尽全力要回到旧日子,这让这角色显得很势利,但显然这故事写的是面对情感中的各种困境,而不是道德指摘,这种塑造有一种潜在的对错之分,这某种程度上拉低了一点点分值。如果要对比,俄剧《背叛》,美剧《婚外情事》其实都在这之上。只不过这个故事拍得更艺术,更电影化罢了。

35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亲密关系不是关于“说了什么”,而恰恰是“没说什么”,是观剧感受,也是亲身体会,坦诚,陌生,伪善,偶尔也会想:人生在世总要结婚尝尝苦(no way,哈哈哈哈哈,never ever (但还是想谈恋爱,阶段性那种,原始的那种,不需要用“亲密关系”来形容的恋爱,还没有上升到经营、磨合的,就是原始的有防备也有憧憬,有嫉妒也有悸动,有固执也有愤怒的那种,不是共同成长变成更好的人一起面对这个世界……就……想谈恋爱,但打完这段已经累了,没有关系是不令人(我)痛苦的哈哈哈哈哈哈

40分钟前
  • Asa
  • 力荐

High level art

45分钟前
  • 粥豆
  • 力荐

当女主说出离婚的一个关键词“passion”时,我翻了个巨大的白眼。

46分钟前
  • 波躺瓦
  • 还行

第一次参加电影节外加看的第一次放映(三到五集),劳模姐就坐在我不远的地方,各种揪心的情节对话我都看着傻乐呵,已经完全丧失评价它的理性只能无限好评了。(不过这剧好像确实可以从第三集开始看起)// 一天以后缓过神来,这剧的形式和英文原名吻合:在一段婚姻开始以后,从双方的几十年的日子里截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五幕呈现出来。而这五幕同时又是高度浓缩且极具代表性的,所以细想一下会觉得一个小时内两人的情绪言辞经历那么大的起伏变化会显得不太真,但两位主演的表演将这种因高度概括带来的本应失真的东西表现得极为自然。

47分钟前
  • 低****口
  • 推荐

太好看了!每集将近一个小时却只是在一间房子里完成主角两人所有的对话和行动(尤其二、三集),用作减法带出千丝万缕的情绪和婚姻生活里的多面,逐步让我深陷某种欲求,渴望从他们的一言一语中窥探亲密关系里的脆弱与敏感。两人表演方式的细腻与克制,也让我沉迷,从没见过这么伤人又这么文明的吵架戏了。

50分钟前
  • parachute
  • 力荐

那本 <自私的基因> 下面的高赞评论:「新人结婚时,不应该手搭着圣经说不论贫穷富贵健康疾病至死陪伴,应该把手放在《进化心理学》和这本书之上,宣誓:我将违背我的天性,忤逆我的本能,永远爱你。」,大概也是完全适用于这部电视剧的。

52分钟前
  • 力荐

一开始你以为两个人可以抵挡一切伤害,后来你发现每一件事都能伤害你;往前先走一步的那个人,走的时候恨不得用最快的速度摆脱旧人,完全不在乎身后的人要怎么收拾一滩废墟,想回来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人会在原地一直等你。可怜又可悲。看的时候一边哭一边赞叹,我的妈,简直是世另我

54分钟前
  • YoursBenny
  • 力荐

可以打十分吗?拍得太好,「世界顶级演员」大概就是这个样版。很喜欢结尾的设计,非常成年人,没有 happily-ever- after,没有历尽千辛万苦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多数时候的生活和感情,不都是这样,说不清道不明么。希望每个人都接受自己,直面欲望,拥有爱的同时也不放弃自己。

56分钟前
  • Stephani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