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十八岁

完结

主演:郭麒麟 王嘉宁 孙伟豪 方川 李砚 袁百梓卉 梅婷 耿乐

类型:电视剧地区:内地语言:国语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给我一个十八岁 剧照 NO.1给我一个十八岁 剧照 NO.2给我一个十八岁 剧照 NO.3给我一个十八岁 剧照 NO.4给我一个十八岁 剧照 NO.5给我一个十八岁 剧照 NO.6给我一个十八岁 剧照 NO.13给我一个十八岁 剧照 NO.14给我一个十八岁 剧照 NO.15给我一个十八岁 剧照 NO.16给我一个十八岁 剧照 NO.17给我一个十八岁 剧照 NO.18给我一个十八岁 剧照 NO.19给我一个十八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给我一个十八岁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剧讲述了一群以秋水(郭麒麟饰)为首的少年,围绕友谊、爱情发生的一系列青春趣事,将十八岁的纯净、率性展现的淋漓尽致。《给我一个十八岁》改编自冯唐早期作品《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属于冯唐经典“北京三部曲“之一,讲述了以少年秋水为首的少男少女,身怀梦想且有着青春的懵懂与冲动,产生的一系列“纯情而忧伤”的故事。小说历经冯唐十年的精心打磨,不仅带有强烈的个人经验与青春色彩, 还将他最原生的青春颤动为之保留,同时勾连着整个时代背景,并将同时期的时代集体记忆进行沉淀。夜合花银河补习班新职员诞生记:好人摇滚七十年代龙腾四海魂断云香阁极品基老伴第二季多罗罗杀戮本性恋爱症候群2006一代妖狐捉鬼敢死队1984菲尔来蹭饭第四季修仙传之炼剑黄大年2018阿佤山疯狂的麦咭第一季请点赞听见她说亚洲秘密警察鬼画符 鬼畫符人工少女天书奇谭鸡皮疙瘩NO.4少年雷锋超级爸爸热再见吧,啪嗒!狗狗大作战秋蝉鸟瞰万里长城英勇的民族真实犯罪来自星星的你(日版)美国队长丧失名字的女神贼巢2018威尔和格蕾丝第一季午夜迷案寻宝搭档第二季阿孖有难甜言蜜语(1999)

 长篇影评

 1 ) 在烟雾消散之后的光明

——评《羞辱》

在挥舞的高举的旗帜之下,激昂的宣讲便民众的拳头变得愈发有力,涌动人群中不断此起彼伏的呐喊,整齐划一的似乎在宣泄着什么,因为一次简单的维修工程,揭开了民族的裂痕,想要重新组装的连接的管道,被无奈的一击铁锤击垮,本就不牢固的沟通,也变得破碎不堪,在那目光下,对错的正义化作彼此的羞辱,上升为保卫尊严的一战,伴着烈火燃烧随即打响,因亚西尔的无罪释放,激起了湖面中的更多水纹,使其荡出涟漪,将矛盾推向了高潮对错正义的浩大的道德,互相良知的心在禁锢下闪烁。亚西尔与托尼是两个民族的缩影,律师女儿与律师父亲新旧思想的碰撞,这皆使时局天平在不断的倾倒着,并摇摆变换着,民族人民的抗争也似被融化般,可是托尼的温情缓缓流露,亚西尔最后出乎意料的道歉,本是偏执的他们都变得可爱,仅管在危烈的争辨之下,对彼此言语之间的羞辱,但这都使所有人内心的喜和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随着铁栅栏慢慢打开,他们用一拳来结束了私人的矛盾,他们要的不过是简单的真诚的道歉罢了,他们都矛盾也被无限的放大,外面的呐喊声仍在弥漫,接下来的法庭的微妙气息笼罩着,在最后的法庭审判中,真假对错已变得不重要,亚西尔的无罪释放的欢喜,都永恒于二人注视的双眸。

我们都生活在大环境之中,就如水里的泥沙一般,我们顺着水被推向任何一个角落,在历史所留下的创伤中,逐渐被憎恨且蒙蔽了双眼,我们以为的顺应内心,却不知道自己的内心早已偏离了方向,于是便高举尊严的勇敢旗帜,去着眼于眼前的那个对错,可在这世界中对错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在这历史的鸿大的客观存在下,我们生处于时代之中如此的渺小,更应当放下学会放下,去珍惜身边的爱,带着和平与爱走向未来,并从中醒悟和理解,影片中所说的那样:“道歉不是弱者的表现,我们的生活同样悲剧的是被强制沉默”我们向上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希望永恒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把这希望凝固在一起,随着飘扬,会越飘起远的融化于每个人的心间,让爱与希望缩续传递下去,就如影片中最后的道歉一般,因为你羞辱了我,侮辱了我的宗教,而且你都已成为我的历史,但是你又凭什么去得到全世界?所有的不理解,都是由于时代的框架给予他们的,世界本该如此,他们本该令人唾弃,但在这固有的石墙下似乎在缝隙中夹杂绿色青苔,开出小花,妻子怀孕的设计也更有了生命感,当人即将变成父亲,必须背负起家庭的责任感,而当他们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成长时,便激起了无比的爱和善良,他们都在逐渐进步着,并做出善良的遵从内心的事,最终达到互相的和解,这份埋藏心间的爱将会在一代又一代中迎来更好的未来。

人们应当放下心中的执念,和跳脱历史给予的刻板,去真诚和真挚的对待他人,也慢慢用那炽热可贵的爱,去放下客观的冰冷,在希望中和解。在导演的镜头下首先就为我们营造了那个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和那些孤苦怜了的人。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全景为我们展现一个激情澎湃演讲的领袖,并逐渐的仰视镜头来表明在人们在期间对他的信任,接着通过借领袖的背部的关系,拍到的挥举旗子的人群,领袖与民众共存,再伴着摇晃不安的镜头展现身处这样的时代,人心也是动荡的,用这一组镜头就为我们塑造了这个人物当下生存的环境是被从小教育反对巴勒斯坦人民的,而且动荡使他们内心的摇摆。接着导演不仅在开头就铺排的大环境的氛围,还逐步加强镜头的运用来展现个人人物形象,把托尼的刻板严肃塑造出来,更加突出后来转变的可贵,镜头用了透过矫车镜子中透露出的托尼的脸庞,他微微皱眉,深色严肃,并用了特写镜头来放大人物内心对演讲的认可,和加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当他来到法庭上时,导演运用了只全景到中景再到特写的一组推进放大的镜头,放大人物面部的所有细节, 将个人的固眼光加强。从环境、个人、双人中都在极力塑造着,当在法庭上的亚西尔则用仰视的镜头来彰显他对自己尊要的保卫,和托尼的俯视的镜头相对比,来营定人物身份的对立面,和内心的落差挣扎,可到了法庭尾声时,则用了全景镜头和稳定的镜头,来表现作为人得到最基本的尊重之后,我们得到道歉,于是这事态的发展对于二人来说并不重要了的心态。我们生而为人,就应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所以导演通过这几组镜头,为我们构建了这样的人物关系的源头,人物个人的立体多样,角色互相的矛盾,也更加深化了主题,暗含了导演导演对战争过去后,名族矛盾之间的思考。明白我们在时代历史的作架下,有着无法磨去的历史伤疤,这些也埋在每个人的心中,化作了人民的优恨,但我们不该被过去的历史控制,让我们内心的阻隔慢慢冲淡。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干净的沃土,这里存储着希望,我们在面对事情时也要放下刻板的眼光,去阻隔一切,应当用爱待人,用真诚待人。导演用了构图的手法,前半段用了封闭式的构图,把人物置身于小空间内,从而塑造出那种刻板影响,托尼登场时便被困往了,困在了狭小的镜子中,加上他不断自言自语,和严肃的深情相结和,表露出他被困在这样的思想之下,他对这种呼吁思想的认同,不仅他被困住了,那个演讲者再后来又被困在了一个更小的空间之中,演讲者被困在电视机里愈发狭小时,与托尼相互映衬再一次突出其思想对托尼的影响,而亚西尔未尝不是如此,他常被拘束于楼房与楼房之间,显现出压迫感,内心的压迫,历史的遗留使他们被框架住,单人自身的隔阂和自我封闭在二人初遇时就构建如此,画面极具矛盾感,一上一下并用阳台割离开,就是一种冲撞的表现。当亚西尔与托尼增鱼时政是法庭上他们都被栏杆阳隔,隔开的不仅是二者体的现实距离,也是内心的那个埋藏至深的偏见随着矛盾的深化,用此来以小见大。这不仅仅是严西尔与托展的矛盾,更变成了家庭矛盾,民族矛盾。构图在后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换着,当亚西尔帮助托尼修车时,便出现了二人同框的镜头,是内心的隔阂在逐渐被爱化解,可随着道歉时缓缓打开的铁门,他们也慢慢的和解了,并用一个我打你一拳你再换我一拳的方式,来互相敞开心扉,导演便从个人的分隔来缓缓的告诉我们在看问题时应当更加理智。

我们应该明白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没有绝对的正确错误之分,我们要在争取自我尊严的之中,也让自己在其间找到一个中间地带。影片就用了了色彩上的处理,渲染了一个黑白的环境逐渐变得光彩的画面,营造了冷淡中渗透着温情的气氛,和人物从矛盾到和解的过程,例如影片中电视机中冒出的光十分耀眼,而托居身外黑暗之中,画面中人物与的黑白对比,也碰撞出托尼内心的黑白分明的世界,可当他从法庭中走出来时的明媚的阳光,虽然啊审判结果不是符合她的意愿,可这却让他的世界里出现了不一样的光彩,这都在缓缓述说着人物成长的历程。而亚西尔在工作时的灿烂,和家中的狭小昏暗的,现实与想象的差别,似乎在展现着人物内心的冲撞,在工作与民族尊严中,始终寻找着一个平衡的位置。当他们两人都去寻找律师保护时,那黑同分明之感再次被放大,尽管二人已经不那么在意结果,可是却依然被“利用”放大成民族之间的矛盾,这逐渐越发冷酷的色彩处理上,最终在激烈的法庭对峙中,却透出了几束光亮,为结尾时的阳光普照作铺垫,就如那法官说的一般“每个人都有理,每个人也都是错的”世界便是如此,没有绝对的黑白正确之分,从色调黑白到色彩,暗色到明亮都在诠释着。

我们会在历史的框架中成长,最终达到自我的和解和他人的和解,并挖掘出藏于内心的真善美。在音乐处理上,把比较温和的音乐铺在里面,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节奏在外化着人物的内心,当自身陷入困境时,正代表着我们每个人本质的善良的一面,或是在与妻子待在一起,或是梦境出现时的柔和音乐,都在使人物变得更加的立体,随着电影尾声愈发激昂有力,且包含着希望的乐曲,人物都在欢乐中相拥,无论我们是如何被历史教育,我们再如何的仇视对方,但是当回归本我时,依旧内心有柔软和善良的地方,也正是这善良在驱使着我们前进。

最后的镜头缓缓定格在城市的全景之中,用这样的景象,又再一次把个人冒身于城市之中,由小见大,他们本是因为言语的羞辱,为了争取自尊而发生的冲突,却被逐渐放大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排水管”案,可放下仇恨后,真正的和解似乎就会如那个又重新修好的水管一般,也象征的着人们最终会连接在一起,破漏也会随着时间的堆积慢慢缝补起来。随着憧憬和平与希望的善良的心像接力棒一般一个有一个的在每个人的温热的手心中传递着,击破那枷锁,前行于和平鸽飞舞之地。

 2 ) 只是刚好出生在不同的地方,却成了人们互相羞辱的理由

《羞辱》是黎巴嫩2018年的申奥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导演齐德·多尔里凭借此片获得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金狮奖提名,主演卡梅尔·巴沙更是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威尼斯影帝)。

虽然这是一部小语种电影,却不需要观众多了解黎巴嫩的历史。只要对巴以冲突、基督徒与穆斯林的隔阂稍加了解,就能看懂影片要表达的意思。

片名为《羞辱》,其实就是讲两个男人的一次言语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

表面上是一件小事,重点在于这两个男人的身份:一个是黎巴嫩基督徒,另一个是巴勒斯坦难民。

黎巴嫩人托尼(阿德尔·卡拉姆 饰)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他和怀着身孕的妻子居住在首都贝鲁特。因为首都气候炎热、公寓狭小,妻子一直想搬到托尼父母的老家达慕尔,但是托尼始终不想回去。

谈到老家时,妻子用到了“重建”、“赐福”这样的字眼。这正是导演在影片开头埋下的伏笔,为揭开托尼的过去提供了线索。

作为黎巴嫩基督徒,托尼是基督教派右翼政党领袖巴希尔·杰马耶勒的坚定支持者。在他工作的修车厂里,时常播放巴希尔的政治演讲,内容充斥着对巴勒斯坦难民的敌意:

“他们(巴勒斯坦难民)在我们的井里喝水,然后在里面吐痰。”

影片的另一位主角是亚西尔(卡梅尔·巴沙 饰),他是一名巴勒斯坦难民,居住在黎巴嫩的难民营里。

黎巴嫩的法律不允许难民找工作,因为这会让难民在当地站稳脚跟。不过出于对难民的同情,以及亚西尔的土木工程学学位,建筑公司还是让亚西尔当上工头,负责首都街区的翻新工作。

亚西尔负责的地段是基督教社区,为了避免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亚西尔处处小心,还特意把工人们做祷告的地点改在一个僻静的停车场。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当地人故意找他的麻烦,这个人就是托尼。

有一天,亚西尔正在街上工作,托尼故意在阳台上洒水,污水顺着下水管浇了亚西尔一身。

亚西尔并没有愤怒,而是好声好气的找到托尼,告诉他阳台的水管坏了,污水已经洒到行人身上,工程队可以无偿帮他修好。

托尼却回答:“那就走另一边啊,路很宽。”

亚西尔和工人们没有办法,擅自修好了排水管,托尼却当场用铁锤把管道砸碎。

亚西尔被激怒了,于是骂托尼“你这混蛋”。

被骂之后,托尼立即向建筑公司投诉。因为亚西尔的难民身份,上司决定大事化小,劝亚西尔向托尼当面道歉,否则就把他解雇。

巴勒斯坦难民流落到世界各地,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亚西尔对此心知肚明,他不想妥协,却毫无办法,只能向妻子抱怨:“我们相当于阿拉伯人眼中的黑鬼。”

亚西尔被上司带到托尼的修车厂,亚西尔本来想要道歉,但托尼得寸进尺,继续对难民进行羞辱。托尼甚至还说:“如果沙龙(以色列前总理)从开始就灭绝你们该多好!”

亚西尔忍无可忍,一拳打断了托尼的两根肋骨。

托尼挨打后,马上去警局报案,警方却回复:“我们没有权力进入巴勒斯坦难民营。”

托尼对警方的态度十分不满,他愤怒的表示,如果一名黎巴嫩人打了巴勒斯坦人,那黎巴嫩人很快就会被逮捕,反过来警方却无能为力。

看吧,此时我们多少能明白托尼的怨气是从何而来。

“为什么外国人丢了自行车很快就能找到”、“为什么少数民族就可以高考加分”,你身边一定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也见到过很多这样的“托尼”。

有时候制度的偏颇性、滞后性,才是社会上戾气的根本来源。

事情到目前为止,还是托尼理亏,因为他的挑衅行为本来就像个“混蛋”。

不过亚西尔这一拳让托尼得了并发症,导致托尼在工作时突然昏迷。而托尼怀孕的妻子在救丈夫时意外早产,初生的女儿奄奄一息,生死未卜。

从这一点看,亚西尔又可能成为间接杀人的凶手。

此时亚西尔如果曝光托尼的种族主义言论,可以为自己免除牢狱之灾。但亚西尔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自首,并且向法院认罪。

亚西尔想用自首彻底解决这件事情,托尼担心女儿的安危,也想尽快结束这个案子。

但是和很多公共事件一样,当本来就像火药桶的大众关注到这件案子,这就不仅仅是当事人双方的事情了,而是整个社会发泄戾气的窗口。

很快就有一名年轻的女律师找到亚西尔,劝说亚西尔接受她的辩护。女律师曝光了托尼的种族主义言论,还曝光了托尼妻子曾经堕胎的隐私,将过错抛在托尼一家身上。

这位女律师的理由很崇高:因为巴勒斯坦难民的权益经常被侵犯。

而托尼这边也有一位名为瓦吉迪的著名律师帮忙,还要免费为他辩护。因为瓦吉迪律师是右翼政党的支持者,他和托尼一样,都不喜欢巴勒斯坦人。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还会知道双方律师是父女关系,而让他们当庭对峙的理由,除了女律师对父权的反抗,还有双方截然相反的政治立场。

瓦吉迪作为资深律师,为了打赢官司挖到了很多猛料。

他的手下查到了亚西尔的过去,原来亚西尔并非无辜。他年轻时曾在约旦袭击一名给难民发食物的炊事员,并导致炊事员终身残废,理由只是这名炊事员穿着约旦军装,而约旦军队袭击过巴勒斯坦人。

此前亚西尔选择自首,也许就源于这件事让他一直背负的愧疚感。

而托尼之所以会仇恨巴勒斯坦人,是由于他小时候正值黎巴嫩内战。

内战期间,托尼和父母生活的小镇达慕尔被巴勒斯坦游击队攻陷,他和父亲逃了出来,母亲则死于巴勒斯坦人对达慕尔的血腥屠杀。

1975年至1990年,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和基督徒之间爆发了持续15年的内战,双方死伤无数。战争使黎巴嫩经济遭到巨大损失,无数黎巴嫩人逃离家园。

如今国际社会只关注巴勒斯坦人遭到的迫害,却对巴勒斯坦游击队在达慕尔制造的大屠杀避而不谈,这种对历史的选择性无视,是幸存者托尼对巴勒斯坦难民仇恨的根源。

旧账越挖越多,双方律师的参与,不仅没有让当事人达成和解,反而让火药味儿更浓。媒体的曝光也点着了街上人们的怒火,黎巴嫩人与巴勒斯坦人开始爆发冲突,政客纷纷站队,国家陷入了动乱。

每个人都代入了自己的情绪,每个黎巴嫩人都觉得自己被“鸠占鹊巢”,每个巴勒斯坦难民都觉得自己被“种族歧视”,于是双方根本不可能坐下来一起喝杯茶、聊一聊,而是开始烧汽车、掷石块。

就连总统都坐不住了,他亲自邀请托尼和亚西尔来到办公室,想要调解双方的矛盾。

托尼在总统面前依然咄咄逼人,丝毫没有和解的意思。然而从总统办公室里出来,托尼看到亚西尔的车出了故障,还是掉头回来,帮亚西尔把车修好。

修车过程中,两人没有一句多余的交谈,看着托尼离开后的背影,亚西尔脸上有了一抹微笑。如果两个人不知道彼此的身份,如果他们只是在路上偶遇,没准儿还能成为朋友吧。

其实不去管对方什么族裔、什么身份,大家和睦相处,你帮我修水管,我帮你修汽车,这样的日子不好么?

得知托尼大屠杀幸存者的身份,亚西尔独自来到托尼的修车厂,以他自己的方式道歉:

先是用言语羞辱黎巴嫩人,然后狠狠地挨了托尼一拳,最后对托尼说了一句“对不起”。

理清托尼与亚西尔的恩怨比较简单:你骂我一句,我就还你一句,我给你一拳,你也还我一拳,从此两不相欠,恩怨翻篇。

可惜两个族群的恩怨就没那么容易分清了。

影片最后,导演为这场殃及全国的庭辩画上了休止符,最终的判决没有和稀泥,也没有留下开放式结局,而是当庭宣布亚西尔无罪。

亚西尔重获了自由,女律师战胜了父亲。

托尼表面上输了官司,却也解开了心结,因为他拿到了亚西尔的那句道歉,并且让那件被历史无视的、导致母亲死亡的大屠杀,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结尾的对视,两个人都有眉毛、嘴角略微上扬的微表情,这是微笑的动作。虽然没有笑的那么明显,依然能看出两人之间已经没事了。

对比战火纷飞的中东,我们的幸运是生活在一个接近大一统的和平国家,一切矛盾都可以归为人民内部矛盾。

而不幸的地方在于,虽然我们有着和平的社会环境,却依然存在着滋生偏见与歧视的土壤。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3 ) 现实中的恨意该如何收尾

(文/杨时旸)

《羞辱》这样的电影天然具备话题性,或许,从某个角度去看,它都无需有意创作,只从当地生活里随意截取,稍加改造,就能成为故事。一位黎巴嫩基督徒,一位巴勒斯坦难民,两个脾气不好,性格执拗的男人,因为施工改造一截水管发生了争吵,争议一点点升级,最终闹上法庭,而他们两人背后的人群有着不同的信仰,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力量,常年积攒的仇恨和对立被大范围地激发出来,最终导致了一场灾难。从叙事形态上看,《羞辱》很像如今人们已经熟悉的新闻特稿模式,一个小切口和纵深一刀,从一个小事件窥探社会的骨骼和肌理。客观地讲,这电影的手法满是匠气,尤其故事进展到高潮的时候,社会上大规模的抗议行动和法庭中二人律师的对峙,以及双方各自在私人生活中的无奈和惶惑,这结合、对照的写法显得毫无新意,但在老旧的叙事模式之外,引发出的有关于人心、仇恨、和解这些道德议题则更有价值得多。

仇恨到底如何被构建又是否真的能够消弭,这是《羞辱》引发出的最有价值的思考。故事从一场蛊惑人心的演讲开始,托尼·汉纳坐在台下神情投入,他跟着领袖的语气欢呼、鼓掌,集会结束之后,他开车回家,车中展现了两个细节,后视镜上挂着的十字架以及广播中播放的进行曲,这是他两种信仰的来源,一个来自神圣的高处,一个来自周遭的现实,每天共构着他的精神世界。从这里开始,广播的声音就随时出现在故事之中,他和巴勒斯坦的难民亚西尔发生争执的时候,政治广播同样响彻在他的工厂车间,这样一来,一切就变得清晰,托尼·汉纳有意无意间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个仇恨培养皿,他将强硬领导者的画像挂在家中,工作的时候收听着情绪激昂的广播,这种浸润造成了他时刻准备战斗的心理状态,他生活在俗常世间,不过就是个小小汽车修理行的老板,每天和机油、扳手打交道,但在精神世界里,他把自己提升为了战士。这是之后那发生的一切的心理基础。而这又引发了另一个议题,到底是周遭一切鼓动激发了他的仇恨还是他心中原本就有仇恨的种子,只是找到了合适的雨露?现实生活的失落、逼仄、无奈和无望,以及曾经经历的无法言说的痛楚,共同淬炼出了仇恨,他依靠易怒与攻击性完成自我存在感的确认。这不只发生在中东,我们在平日也能感同身受。

亚西尔作为工程队的员工,但他难民的身份变成了最大的阻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争执并非一个人针对另一个人,而是一种意识形态针对另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发生争吵的瞬间,托尼·汉纳将自己代入了更宏大的象征,自己象征着黎巴嫩的基督徒,受到巴勒斯坦一方侵扰的社群的代言者,那根水管不过就是引线,将长久埋藏着的矛盾点燃,这是身份和身份的对决,而非个人与个人的矛盾。

《羞辱》中的绝大多数场景都发生在法庭上,质证戏码不只是辩护和交锋,也成为了一次袒露,让双方以及双方背后的阵营袒露自我真实想法,法庭中,每个人身后的旁听者以及延伸到法庭之外的,挤满街头和道路的那些各自的支持者,都把这次庭审当做了难得的表达和纾解自我的渠道,当然,愤怒注定引发了狂乱。其实,托尼·汉纳和亚西尔两个人都是受害者,仇恨的受害者,他们曾经的生活被毁,村庄被屠戮,自己被驱赶,命运境遇陡然变化失控,漩涡将他们裹挟其中,无计可施,这漩涡旋转起来,将每个人卷入,将每个人甩脱,当他们回归日常,必然夹带着无法释怀的恨意,凝视彼此。这恨意如何清除,依靠什么涤荡和抵挡,谁能解释?那块土地充满灾祸,战火,多年以来从未真正安宁,就像电视中那位军方领袖所言,战争结束了,但在人们的记忆中没有结束。仇恨依然升腾,心中的恨意到底该如何熄灭?

这故事的结尾,让每个人松了一口气,无罪的判决,解放了双方,他们在疲累的对峙之后,已经觉得这一切毫无意义,但是这和解仍泛着理想主义的光泽,真实世界里恨意不会轻易消弭,大团圆的结尾毕竟是人造的戏码,这现实世界中的恨意到底该如何收尾?

 4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太为难法官了吧,本来审判口角矛盾,竟升级为审判历史遗留问题和民族问题,只有和稀泥了。。一开始对两人的固执(特别是爆躁托尼)有点不可理喻,但是加上背景后又觉得倒也可以理解,律师父女火力全开也是真的狠,互殴扒皮扒到了战争屠杀、身世过往上。两个人都没想到社会版的新闻能失控演化到头条版,吵架打架的矛盾你打我一拳我回你一棒能化解,两个族群的歧视和偏见却永远无法消除。 话都说的简单,调门唱的也高,铭记历史,看向未来,但当带入身份和背景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每个基督徒都认为巴勒斯坦难民侵占资源,享受特权,破坏秩序,是犹太人走狗;每个难民都认为自己遭受歧视,寄人篱下,是阿拉伯世界“黑人”,加之宗教民族战争政治的大乱斗,群情激扬,积怨就只会加深,冲突一触即发,火药桶的引线实在是太容易点燃了,调解一个事件,还有千千万万无法调节的事件,路还远着呢。

 5 ) 一切在情理之中又不可避免,或许这就是人的天性

人们一旦受到了羞辱结局只能是相互憎恨。

所谓的失去珍视之人的痛苦。这并不是简单的丧亲、丧友之痛,而是由丧亲、丧友所引发的对世间苦难的体会:是啊,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心爱者会死于非命,理想会被现实碾碎,高尚者会为了蝼蚁枉送性命,而且,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这样的事情注定每天都在重演。

战争的理由我们无所谓的,宗教、思想、资源、土地、怨恨、恋爱、心血来潮…这些无聊的理由都只是开战的借口而已。战争永远不会绝灭,理由可以事后再想…是人的本能在寻求战争。

想想从09年7月到今年已经是第十年,十年给我带来的是什么?是羞辱,是被排斥,是被无尽的伤害。

这是一个悲惨又无聊可笑的世界。

现世即地狱。

 6 ) 你只欠我一个道歉

这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我差点就错过了啊!

首先,这部电影荣获学院观众票选最佳电影,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烂番茄96%,豆瓣8.2,也是我继《一次别离》之后看过最好看的小语种电影,看的时候惊叹,贵国的电影除了要被伊朗追上之外,现在也要被黎巴嫩追上了。

其次,这部电影的译名就很有意思:

大陆译:羞辱

港译:给我一个道歉

台译:你只欠我一个道歉

大概也能从译名得知,这是一部关于冲突与和解的电影。

两男主选得好,看这充满火药味与不妥协的眼神

要看明白这部电影,首先需要一点黎巴嫩近代史。本来想做一个很专业的科普,但一翻百度很长很长,本人很懒又很笨看不懂,所以就大概就自己的理解说了几句,不是专业,只为能看懂电影。

1.黎巴嫩住着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的基督徒,除此之外还有多个派和什么教,不过我们的主角是前面那两个啦。

2.巴勒斯坦人属于难民,说得难听点是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生活。

3.黎巴嫩真的是很乱很乱,是随时都可能引发内战的国家。

知道大概背景后,我们再看看剧情,剧情很简单:一个巴基斯坦难民水管工与阿拉伯基督徒修车工的一次口角,结果透过律师,媒体,政府把矛盾不断放大,历史的伤疤越挖越深,最终上升到国家层面和人性的高度。

反正仍然是一贯的套路,创造矛盾,不断激化,到顶点后通过发现和突转化解,最后升华到爱的教义。

在这里很佩服导演,在这么敏感的题材下,尺度只要稍微拿捏不准,要不就是欠火候,要不就是过激,前者会得罪影迷,后者则会得罪政府。

不知道谁说过,一个剧本最基本的就是冲突,冲突拍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了电影好不好看。

可这部电影的冲突乍看之下真的很简单甚至很无聊,基本是每个国家每天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会发生的小事。可电影就是利用以小见大,让这个小冲突上升到了无法解决的,悠久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冲突,这样就很有看头了。

当一件很普通的小事,涉及了宗教,信仰,政治等国家背景,往往就变得很难解决。两个男人刚烈的冲突,最后演变成了全国大动荡,让我不禁想到,当初如果只是打一架多好啊,如果双方道一歉多好啊。可惜政治局势就摆在这里,没有人会轻易道歉,平民只能活在历史的悲痛和信仰中,真的很无奈。

而推进故事进度的几场法庭戏,台词和剧情都处理得很好,律师们看似帮助顾客实际只顾胜绩。每次开庭都能抖出几个包袱,令矛盾继续恶化,可谓是峰回路转。

当这个国家的人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市民,媒体,律师,甚至政客,都会不约而同的小题大做,想要保护自己,捍卫自己,让自己的势力变强大。说到底还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充分表现到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

至于抛开政治不说,电影中两个男人,到底为什么各持己见,不能和解?又为什么迟迟等不到那句铁汉柔情的“对不起”?这是家庭,是信仰,是尊严的问题,很难说的清楚,只有看过后才会知道。

最后,用一句很喜欢的台词作结尾:

道歉,不是软弱的象征,而是文明的体现。

道歉可能不会解决问题,但肯定是带来和平的第一步。

 短评

简直是,好得令人咂舌。看的时候电影里在下雨,恰好威尼斯突然暴雨打在影院顶棚上像全景声效果。最后落幕,全场响起掌声和雷雨声混在一起,像是把银幕里的故事延续到了现实世界里———太有戏剧性了!

7分钟前
  • PureSucker
  • 力荐

观影过程中很生气,觉得断肋骨小哥是傻逼,恨不得他被巴勒斯坦人围攻。突然好想打了个冷颤,发现自己才是最容易被煽动最容易被愤怒支配的人,政治的战场上大概就是炮灰。电影从一点出发,引出这么多元素,却一点不乱不崩,全程正襟危坐,丝毫不敢分心,真是佩服导演功力。#第八届北影节#

8分钟前
  • 小武
  • 推荐

哪个二货把巴基斯坦加在标签上的

10分钟前
  • 半日光辉
  • 推荐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男主演得一般啊怎么就影帝了,后来发现拿影帝的是另一个= =法庭戏很精彩,好是好的,对我来说太政治化了点

12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Venice2017# 想完全看懂需要大量关于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背景知识。片子真心不错,一件小事搅动起的政治历史矛盾和战争创伤记忆,连篇累牍的法庭戏实际成了对死结重重的历史问题的(无法)审判和精神分析。说教肯定是说教,都快成政治电影了,尺度拿捏肯定是不如「一次别离」。必有一奖。

1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知道是一部非常好莱坞类型片化的片子,果然如此。一句简单的道歉,被编剧用各种叙事技巧一再放大,做法类似于【一次别离】,最后连法官竟然都难以解决,只是这部的戏剧性非常刻意,有想法,也有亮点,只是显得技巧性太强,导演风格也很平庸,大煽特煽的类型片,不耐看。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同一个街区的人各自怀着苦难记忆,虽然一起生活但从未互相谅解。从平常口角到打开一个修罗场,像徐徐揭开包扎旧伤的纱布一样推进剧情,从一个小口子越撕越大,超出期待很多。有的地方匠气了,但会一直被剧情抓住,这个导演真的懂讲故事。如果我们的历史事件也能够这么拍,也算集体治愈了!4.5

22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力荐

4.5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两个民族间的伤疤因为一个小小的口角被狠狠的揭了下来。说实话,全片两个男主看似“小肚鸡肠”的恨不得作为观众的我想冲过去暴打他们一顿,但是又能怪他们么。最后两个男人之间独特的和解方式看得挺温馨的。全片很会带动情绪,法庭戏出众。

23分钟前
  • 逢澶Ty
  • 推荐

男主犯浑时看到一部分自己和很多时候的我们,而至少他是直接受害者。当两个人想要decency时,事情早已发酵失控【修车桥段太刻意了啊233【庭审辩护还挺像美国的,但要真在美国早就objection一万次了。女法官垃圾,搞得跟菜市场一样。总统水平也跟街道办主任似的【最后大家一致的敌人:made in China🤷

27分钟前
  • 惑星統合機関
  • 推荐

种族矛盾的怒火、历史遗留的疮痍、不同政见的抵牾、法理媒介的博弈,都源自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一台引擎坏了可以修理,两个民族的矛盾却难以修复;几根肋骨断了可以疗愈,一段历史的疮痍却无法愈合。楼群里的水管风波,街道上的言语冲突。法庭上的唇枪舌战,现实中的暴力横行。沉默,是我最大的羞辱。

2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去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获得者、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五部提名之一,黎巴嫩社会题材电影。一件小民事纠纷引起的民族、社会冲突的轩然大波,剧作、导演、表演均佳,值得看的好作品。丝绸之路电影节选这样的电影是对题对路了!

3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情节安排上匠气十足,都是完全可以想见的起承转合,两个人的敌对升级和背后大规模的仇恨升级相互纠缠得有点新闻特稿化了。有一点更值得深思,一个社会如果已经变成了仇恨的培养皿,是否还有解决的可能。像这个故事一样依靠道德力量,或许仍然是理想主义的。

31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45/100 电影的立意是极好的,背景资料罗列的也够详细,让不熟悉政治环境的人也能大致了解局势,但它失败的地方在于,没有给观众独立思考的空间,每一个精心计算出来的情节的目的都显得太露骨,使得《侮辱》失去了原创价值,更像是照着模版打造出的商业片。

34分钟前
  • SELVEN
  • 较差

勉强四星。很现实的主题,把这片里的黎巴嫩基督徒替换成大连人,把巴勒斯坦难民替换成东北人,我觉得也毫无违和感,当然还可以根据你的生活体验把两方置换成任何身份。这片子和导演之前的作品一样,充溢着金色暖阳,然而最难得是剧本的处理——你怎样在一场微不足道的小矛盾引起的法庭戏中,穿插进整个国家几十年的动乱记忆?这个编排铺陈非常见功力,尤其在总统出面说和二人失败的戏以后,再揭开黎巴嫩男人的童年屠杀记忆,这个编排真是很大气了,过程中还有突然爆出两边律师是父女这类提速段落,总之,全片的节奏掌控属于剧情片这门手艺中很纯熟的例子。主题提炼的也很聪明,何谓“羞辱”?在这片里就是非战争状态下,对犹太人的无可奈何。犹太人打跑了巴勒斯坦,巴人又侵害/互害邻国,其实这就是全片“羞辱”的最终指向

3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推荐

比较刻意,拍得还不错。仍旧是欧美电影的套路:创造矛盾,不断激化,到顶点后通过发现和突转化解,最后升华为一条爱的教义。不妨多向伊朗电影学习:矛盾为了迫使人物寻找原因被设置,在两难困境中探入人性深度。前者人物本来就有,很少变化;后者人物在寻找过程中不断被发现。神的缺席和在场。

36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影片快结束时,我手机震了一下,我摸出来看一眼是谁。旁边的女孩马上怒言“不要睇手机”。我看着她的充满正义的侧颜,仿若道德的化身。生活里我们抢着扮法官,电影里他们争着做受害者,孰不知我们的人生就这样被吞噬,何时“讨论不再只是对与错,争执而非只有赢与输”:那时,我可以请你吃爆米花。

39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D+/ 大失所望。即便有更深的文化了解也无法认同本片营造戏剧冲突与升华谕旨手段之生硬拙劣。编剧为每个关键人物装备好随时随地义愤填膺舌灿莲花的开关,真实的生活场景多数沦为演讲大礼堂。除了历史纵深剩下的探讨依然很欠力道。和《一次别离》完全没法比,倒和《广告牌》有不少相似之处。

4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在中东,很可能因为一句话最后演变成战争,充满了同情地看着中东人民的故事,直到...黎巴嫩总统接见了打官司的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总统说我有权利中止这场诉讼,黎巴嫩人说你没权利,我们纳税让你坐那位置上就是为了保障我们有上诉的权利。看到这,我不知道有啥资格同情他们。

46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任何一场细小的争论都可以追本溯源找到历史里在埋下人心中的伤痕和鸿沟,战争从未结束。

4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4.5 视角以小见大,伤口层层划开,控辩步步升级:叙事老道,表演摄人、节奏准确,非常精彩!长镜头追拍的紧凑叙事尤其非常带感 。个人恩怨加上宗教冲突家国仇恨真是无解 #片尾鸡汤瑕疵,车库挨一拳那句I'm sorry放在最后就好了,以小见大好但最后还是要放在小上#

52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