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

38集全

主演:赵立新,焦俊艳,吕行,邹涵虹,阎娜,李梦男,刘磊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剧照

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2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3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4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5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6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3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4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5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6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7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8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9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永不消逝的电波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抗战初期的上海。日军用无线电定位车破获中共地下情报网,上级派李侠(赵立新 饰)与何兰芬(焦俊艳 饰)与情报站仅存的金达(王国京 饰)、白丽遥(刘莹 饰)等秘密接头,用发假电报的方式诱内奸上钩。李侠设计击毙了日特金达,并伪造身份打进了76号魔窟,为延安方面发送了许多重要情报。日寇投降后,国民党大员接收了上海,军统上海副站长赵子歧(呂行 饰)大发横财,李侠趁机又潜伏在保密局中。后来,赵发现了李侠的共党身份,他大为惊愕。本来能成功脱身的李侠为拿到上海城防图,用妻儿性命做人质,爭取保密局上海站站长欧阳山(李梦男 饰),欧感叹党国的昏庸和腐败,终于答应与共产党合作,不料此时,赵子歧显现杀机......谷远山上有书院小狗奶瓶机动战士高达 雷霆宙域神推偶像登上武道馆我就死而无憾 真人版小男人周记红白黑黄 第二季沙之花也有春天完美约会对象炸脖龙毕业了我们结婚格莫拉 第四季长白川嗜育者老爸回家致敬大师:单口喜剧传奇分手假期哈莉·奎茵第二季绝境穿越犬之岛杀陷你的邻人寅次郎的故事40:寅次郎沙拉纪念日奇葩侦探我叫刘跃进有Friend无惊侏罗纪世界2(国语版)无人入眠第一季白牙法语情迷大堡礁大麻烦2002功夫小将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周日的忧郁乡村爱情15秘密防御(原声版)手拉手脱单好难少女杀人犯的审判和宽恕致命弯道上钩恶魔少爷别吻我3

 长篇影评

 1 ) 永不褪色的电波

女导演王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执导了好几部现在看来“主旋律”的影片。但又不同于我们想象中的“主旋律”,人物高大但也接地气,情节悲壮但更生活化,几许温暖,几许烟火,几许柔情,甚至几许浪漫。

《永不消逝的电波》这名字就取得很浪漫。当年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片尾孙道临饰演的男主角李侠在空中发报,白云朵朵从他身前飘过。我们都知道他最后被捕了,一定牺牲了,但是导演不愿意直面拍摄他的死亡,用了这样一个柔情的方式来展现,来纪念。这次陪长辈们去看彩色修复版,最后到这里,蓝天白云突然就变回了黑白色——这也几乎是电影唯一的一处黑白,突然明白,这也是一种对李侠逝去纪念的展现手法。同样柔情。

彩色修复,从来不是单纯地上个色就可以的。

第一次看《永不消逝的电波》时还小,就记得孙道临一双炯炯有神坚毅的大眼睛,记得他的鞠躬尽瘁,记得他的宁死不屈。这次再看修复版,才发现导演对许多细节的刻画都很到位,比如李侠夜里偷偷去阁楼发报,为免惊动邻居,脱了鞋子光脚走上楼梯。女主何兰芬在李侠被捕后艰难洗衣裳,洗完一件绞干后,忍不住将手笼到嘴边呵气……都是很生活的。

王苹导演电影中的女性都自有其可爱的生命力,令人一见难忘,不是单薄的形象。比如《柳堡的故事》中的二妹子,《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春妮……我这次重看《永不消逝的电波》发现导演也给了袁霞饰演的何兰芬很多着墨,她绝不是英雄李侠的依附。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电影中详细描绘了她如何从一个工厂女工变身李太太,从不理解李侠的工作,到坚定地支持他协助他成为他最得力的革命伴侣。

我觉得两人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前面李侠刚来到上海,自己还没有成功转换身份。后面镜头一转,开始展现他以一个成熟的革命前辈教导何兰芬同志如何潜伏。一下很多不曾拍出来的,通过李侠此刻的成熟举动我们就都懂了。既展现了李侠他们工作的不易,也让我们对于李侠这个人物在现实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当然,也许这一切和彩色修复后何兰芬美丽的形象也有关,那从朴实女工装到鲜亮旗袍再到干练家庭妇女打扮的变化,将何兰芬这个人物一点一点丰富起来。

我对于这次彩色修复非常好奇,所以看了一些幕后故事。据说工作人员连剧中传递消息的《红楼梦》都特地找专家问过版本,后来发现线装书的特殊装订确实可以藏东西,可见当年拍摄之严谨。而这次着色更严谨,既考证了版本,又配合主角的衣服颜色,这才定下了蓝色。电影中每一帧每一种色彩都不是随意的,都是考究的。

对于一部经典黑白电影的修复,显然是希望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希望《永不消逝的电波》也能永不褪色。

 2 ) 《永不消逝的电波》:另一种可能?

叙事上,正邪阵营的对立构成本部电影的基本冲突。李侠的每一次行动都会在日本人处产生效果,逼迫日本人作出反应,又在李侠处产生效果。1938、1942和1949年的三次情报对决就是遵循这个效果-反映的链条。在这个主要冲突的引领下,还穿插着李侠和妻子的感情变化、和战友的遥相呼应等剧情线,使全剧叙事变得立体化,也使得《永不消逝的电波》拥有了一个模型很经典,效果很理想的叙事体系。 镜头语言上,导演设计了一些巧妙的切换。例如:李侠受刑被灌水的画面以流水做引子切换到日本人和柳尼娜倒酒的场景;李侠烧掉情报的火焰切换到日本人烧掉报纸的火焰。以上两者是为主线正邪叙事服务的镜头切换,以电影的独特语言传达了文字所不能及的情感导向——将李侠的坚毅品质与反动派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做对比,激化善恶的差距;同样的一张报纸,对于李侠是情报输送的战果,而对日本人则是阴谋的败露,火焰的切换,传达了正义者胜利的喜悦与反动派失败的滑稽可笑。不过,本部影片的镜头也有一些略显幼稚之处,例如人物在从一个屋子进入到另一个屋子时在镜头中会出现墙板,显得不像电影,而更像舞台剧。

音效上,本部电影的音乐浓度很高,感觉比当代的好莱坞大片要高。音乐一向承担者调动情感的作用,如此大篇幅的音乐运用,切合抗战这一情绪激昂的电影主题。具体的音乐运用上,开篇李侠奔赴上海与结尾李侠牺牲都出现了《延安颂》的主题,光明的大调和大合唱的恢弘气势将观众情绪推向高潮;影片中段李侠工作顺利时或男女主情感进展顺利时,音乐是舒缓昂扬的大调,李侠遇到停电或敌人来查户口等危机时,音乐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和摩托的刺耳轰鸣声,使观众感到烦躁和恐惧。起到点题作用的、李侠打电报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声贯穿整部电影,成为李侠特殊的“主题曲”,与李侠彻夜聚精会神工作的画面挂钩,提升了整部电影的美感体验,也使打电报的声音成为中国谍战片的一个经典意象。姚苇评价李侠打电报声“点划清楚,像一股清流”,可见导演有意将电报声作为李侠革命精神的象征,显然,这个目的达到了。

演绎方面,本片有孙道临和王心刚两位艺术家坐镇,颜值上首先有了保证。全片演员的风格总让我想起舞台剧或中国传统戏曲——孙道临的扮相浓眉大眼,额头宽阔;姚苇和日本人的扮相则是油头粉面,道貌岸然。演员们说台词前先要盯着镜头看一会,作出在当代电影中略显夸张的面部表情,说出并不很口语化、带有呼语和抒情性质的台词。有人说这样的演绎模式过于“脸谱化”。但我认为这种批判或许已经先预设好了立场——以当代电影谋求塑造“立体”“多面”的形象所统领的演绎方法而言,显然《永不消逝的电波》人物都显得单薄;但“脸谱”这个词本身就是取材于中国传统戏曲,在那个戏曲作为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宣传手段的年代里,将戏曲“黑白分明”的对立模式引入电影,不仅使老百姓易于接受宣传,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路径。个人认为,在当代电影走向流水线生产的大背景下,所谓“立体”“多面”有时也成为了公式化的产物。我们可能需要回头从历史中找寻一些其他的可能,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

 3 ) 孙道临的声音好听!

看过几遍,每次迷孙道临的声音。孙道临在我看来,是那个年代最帅演技最好的男演员。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我国谍战电影的鼻祖!记得他饰演的角色被捕之前还一直在发报,内容是“永别了,战友们!”,记得“早春二月”也是孙道临演的。

里面的反面角色是王心刚饰演的,长得一副英雄形象,却演了里面的特务,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与后来王心刚老师饰演很多英雄形象判若两人。

永不消逝的电波,聚齐了两大当时中国最好最帅的男演员!故事情节紧张,值得推荐!

 4 ) 李白和李侠

这部影片在我无法打分。若说艺术成就本不足一提,若说思想水平又是那样的充满意识形态。这本是属于时代的影片。离开了那个时代,意义便近乎为零。
但在我,这是属于记忆的影片。属于记忆,便不再执着于臧否。只是想说说记忆,和那个时代里的人们。

1. 老虎灶,龙华烈士陵园

这部影片,在父母一代是影响深刻的。谁不知道那句“同志们,永别了”。谁不知道世上有永不消逝的电波。但在我,80后,这部影片得以存在于记忆中,却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老虎灶。片中有个场景,是把小纸条塞在热水瓶盖上传递情报。过去在上海能够打热水的公共场所,叫做“老虎灶”。这个片子取景的老虎灶,便是外婆住的地方。老妈很早就告诉我,永不消失的电波那个老虎灶就是那里拍的。

等我有记忆起,那老虎灶早就不见了。但我却隐约记住了这个电影的名字。

时隔很久以后,小学组织去龙华烈士陵园春游,校长说这里长眠着很多著名的革命烈士。譬如……李白烈士。

全场轰然,因为大家只知道唐朝有个李白,如何会有人也叫李白?而且成了革命烈士。紧接着又说有“邹韬奋”,识字不全的我等只觉得“韬奋”二字实在使人联想丰富。于是有几个已经笑倒。

校长大怒,斥责小P孩们不严肃,在烈士陵园喧闹,我们忍着笑,听校长继续说,李白烈士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原型。

哦,自此,我知道了李白的名字。又一次记起了这个电影的名字。

2. 孙道临

90年代中晚期上海正流行着“爱国主义教育”,暑假便有革命老片的重播,还有几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传片颠来倒去。

其中就有李白烈士故居的宣传片,配合的画面正是电影的最后。一个发报员戴着耳机,双目炯炯的望向前方。之前不是没看过革命老片,一个个要么灰头土脸的搞地道战,地雷战,要么是高大全的一副舍我其谁的模样,可是这个发报员却与众不同——

温和从容。

于是我决定去看一下这部电影。其实也说不上有什么很大感想,只是确定了孙道临的确气质出众。哪怕演革命烈士,依然掩不去骨子里的文气。

之后,孙道临先生有出书《走进阳光》,其中回顾了拍摄此片的经历。他自己倒是不太满意的,因为前期的李侠太过油滑,仿佛为了装而装,但后期自己调整了之类。我倒不以为然,只觉得那个从延安到上海的李先生,草帽白衫,清朗微笑,十分美好。

出书时孙老年届80,后逝世于2007年年末。

对于这样一位半生经受着文革的优秀演员,一生如此,不得不说我感到可惜。后来我回顾了他大部分作品。依然觉得他是真正充满着民国知识分子气息的演员。

3. 李白烈士

以后,我爱屋及乌,开始对故事原型发生了兴趣。(也是我今天依然如是的考据癖起始)。

据说,江青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甚至想要把它改编为样板戏,但是实在表现方式太难,(一个发报员你不能老让他手舞足蹈的唱京剧),稿子都已经草拟了,效果不佳,于是作罢。

邓颖超在看了这电影后特地点名要照顾故事原型的家属。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李白烈士故居。

李白烈士,生于1910年,湖南人,电影以他的事迹为主,穿插另外两名在上海白区的秘密发报员的事迹。(这二位同志,一位秦鸿钧也被捕牺牲了,另一位巧妙的利用了墙纸的拼花图案而藏过了发报机,得以幸存。)

李白烈士,出身贫苦,参加红军,走过长征,文化基础薄弱,但勤奋好学,最终成为了优秀的发报员,抗战时期被派往上海工作,和工厂女工裘慧英结为假夫妻,日久生情,结为伉俪,生有一子,两度被捕,前一次经营救出狱,后一次没有活着出来,被杀于上海解放前20天,终年39。上海解放后,寻出烈士牺牲地,敛尸重埋于龙华。现墓存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我知道现今有很多国军粉。但我还是想说,48年到解放这一段,屠杀共产分子的历史也的确是丧心病狂的。许多年前我在比利时的二手书店买了一本《Life》当年驻华记者的上海街拍,到处的白色恐怖,到处的人头和尸首,枪决,我可以说,在那样的时代里,也难怪人们要对某党失望了。

又想起初中的一个傍晚,我在四川北路乱走,忽然天色就糟糕起来,紧接着就下雨了。我鬼使神差的和同学不知怎么就走到了天鹅宾馆附近的一条弄堂,看到了暗夜里的几个字“李白烈士故居”。

我们于是就在那个雨夜参观了李白烈士的故居。我至今还在奇怪那个夜里,怎么这个故居还是开放的。黑幕里亮着橘黄色昏暗的灯光的老宅子。参观者也不止我们两个,还有一对中年夫妻。管事的大叔让我们在本子上签下名字。就让我们上楼了。

三层的日式民居,电报室在最上的一层。楼梯窄而陡。二楼墙上全是李白烈士的照片。其实他本人的照片也实在不多,多是为了表现历史背景的照片。最后几张便是在浦东重敛尸体的档案照,虽说已无生命,还能看出累累伤痕。实在是……

历史上,李白在第一次被捕前一刻连发了五个”再见“,这就是”同志们永别了“的来源。

因为电影,李白烈士也被人熟知了,不独他,也是整个地下的情报系统。

而他的家属在文革时也保全了。大概也可说是“不幸之大幸”吧。


4. 理想主义

我一直有想说这几句话。我固然讨厌意识形态剥夺个人自由,但又承认在那个时代,中国是必须需要一个radical party来解放思想的。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解放这个词,但解放就是解放。

如果没有这个阶段,妇女平等首先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就连识字这个基本的文化素养,也不可能普及到那个程度。那个时代的很多GCD人,是理想主义者。

那个时代。

我已经很久不看国共党史了,民国时期的斑斑血泪,本也很多,又何谈之后。

很多事情终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也已经看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最终结果已如毛所云“产生新的特权阶级“,但一味追求阶级斗争又是什么结果我们也早已看到。

这部电影也随同那些记忆已属于我的历史。

最终,我可能还只愿想起那个炎热的下午电视上忽然出现的一个面部特写。

能有理想主义的人,还是真好。不管以后是什么,总比那些一生只为名利浮云的人,强得多。

 5 ) 观看感受

故事讲的是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共产党为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就把原来在延安的李侠同志派到了上海,为了给李侠打掩护,党员女工何兰芬就与他假扮成夫妻,在一次工作中,李侠同志不幸被日军逮捕。日军就怀疑他是重庆国民党特派员,于是就将他释放了,而上海国民党地下组织也误认为他就是重庆国民党的人,就想着威逼利诱地使李侠为国民党工作,李侠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巧取敌人的情报,并将敌人那些谈判在报上揭露出来,即将解放,敌人开始疯狂搜捕地下电台,而李侠这时也得到命令转移。可是,恰好还有两个紧急的情报要发出,李侠为了人民的解放放弃了生的道路,发出了最后的电报,而与此同时,敌人也已经包围了这里,他镇静的发出了最后的告别信号,随后,就英勇就义了。

看完电影后,我顿时明白了“电波”永不消逝的原因:电波,不仅仅是用电台发出的信息,还是主人公李侠同志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会随着他的肉体消失,而是激励着身后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而这种精神也会一直传承下去,永不消逝。

 6 ) 出乎意料的偶像派

       从同学那拷来很多电影,这部因为失误分到了欧美一栏,心说名字好熟悉,一播放,“八一”搭配着激昂的音乐就出来了,基本上除了很小的时候看过地道战,就没看过黑白片了。等着演员名单一出来,呵,竟然是孙道临,这不是平凡的世界里的超级偶像派明星么,果然我这样肤浅的人类,会因为颜而选择看这电影。
    我真是没想到,50年代有制作如此精良的电影,剧情合理,演员的演技也如此专业,就当时的物质条件而言,我真的深深折服。我从没抱着什么专业的眼光看电影,就当看故事。再肤浅点,我就是看脸,从这两点出发,这部,就是好片!
     原以为我的审美是没法体会当年的偶像派,没想到,李侠同志出场不到两分钟,我就似乎回到那个痴迷孙道临的年代,除了标致的长相外,更重要的是他身上富有正义感的性格内涵,不讨论政党立场,一个人,可以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为之饱受折磨而毫不动摇,这不就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又开始熬鸡汤了,不知道最近是吃了太多鸡精还是怎样,前方马上要上纲上线了。
    按常规,我到此处是该升华一下,我们都应该有信仰有梦想之类,没错,就拿我想看脸这个信仰来说,美是一定要追求的,不论什么年代,哪怕画质不好,更别因为没有色彩,就放弃欣赏一个偶像的机会啊……

 短评

我发现第三代导演有个特点,相比于第二代导演在建国后虚伪的歌功颂德,第三代导演虽说政治宣传色彩也很浓,但是有相当大的现实主义成分在里面。可见,他们对共产党才是真爱啊,哈哈。此片是一部当时难得的谍战片,也是孙道临演员生涯中一部为历史所铭记的电影。王苹导演的仍旧很细腻,相比于某些导演流水账式的叙事,脸谱化的叙事,王苹镜头下的人物是有层次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十分难得。李侠与兰芳建立革命友谊之后,又升华。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家三口,生活于市井之中,但却暗流涌动,时刻有着危机的降临。李侠牺牲了,可他的电台之音永垂不朽,为新中国的建立添砖加瓦。

7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2024.10.4 修复版点映场。老电影不愧是老电影,一句多余废话、一个注水镜头都没有,吊打市面上某些注水电影电视剧。孙道临堪称那个年代少男少女们的梦中情人,哪怕时隔多年,他身着长袍出场依然能让身边的中老年观众们倒吸一口凉气。现在的小鲜肉,别说演得不如孙道临,长得也不如孙道临,审美在倒退。

9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滴滴滴,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

12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2021.10.07📍沈阳工人文化宫影城 那个年代不只有理想主义,还有组织给分配的对象。(电影院可真应景啊)

16分钟前
  • MIss_三三三
  • 力荐

李白同志,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21分钟前
  • 如也
  • 推荐

看了故事里的中国过来的,正如胡歌所说,烈士的一生就像一根火柴,一直潜伏在黑暗里,但恰恰是这根火柴,点亮了新中国的光明!向所有为国牺牲的先烈致敬!

23分钟前
  • 安妮
  • 推荐

57年在李克农一手推动下拍摄的。既颂扬了烈士又严守组织的秘密,保守了很多情节。

24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有些许闪光点,不过人物塑造脸谱化,整体太“样板戏”了,同时也是毫无意义的上色修复。

25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记得当时和同学说,这辣椒水、老虎凳不用上刑,往眼前一摆,我就全招了。真是敬佩当年的共产党人

26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因为故事里的中国过来看这部电影。何兰芬的扮演者袁霞说的那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真的震撼到我,从头到尾哭的不行。这部老影片黑白的,没有字幕,但是很有感觉。致敬革命先烈

30分钟前
  • noheartx
  • 力荐

孙道临-李侠,密码专家。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延安颂

33分钟前
  • 莱尼圆
  • 还行

帅惨了

36分钟前
  • Erizalebeth
  • 力荐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37分钟前
  • KID
  • 力荐

小时候看过若干遍。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李侠那句“好好生活”。

42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尽管倾向于认为这次转制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但借由机会能进行重温,依然是当下如此平淡的院线中的期盼- -《庐山恋》、《早春二月》、《冰山上的来客》…有机会吗?全场都是陪伴中老年观众来看的子女们,大家一言不发看完整片的感觉真好;如同那个完全不出落俗套的结局,都值得珍惜。孙道临和王心刚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饰演“柳尼娜”的陆丽珠;彩色画面下的她那种独特的气质与形象或许更添说服力。翻到演员一段在电影之后的经历倍感唏嘘,也庆幸她度过了那样的浩劫。

4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镜头中有个人在影印毛主席讲话传单的时候,简直就是在表演hip-hop 。哈哈哈哈哈哈

48分钟前
  • 余获获
  • 较差

我是看了刘涛和胡歌演的片段才知道这部电影的 感激那个时代的前辈们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所有

50分钟前
  • lucking star
  • 推荐

孙道临真俊!貌似潘安……

55分钟前
  • 李哥
  • 推荐

1.《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素材由国家安全部一位了解李白生平的人士提供的,经黄钢艺术加工而成,因此影片片头字幕的编剧名字是一个化名。2.有人认为孙道临的气质只适合演大户人家的公子,不适合演八路军干部。而在解放前接触过地下工作者的王苹认为,孙道临的眼神有种让人琢磨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时间做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3.扮演叛徒姚苇的王心刚长相正气,一直扮演的是正面人物,大家都担心他很难转型,建议找演反派人物比较有经验的演员来演,连王心刚本人都没有把握。王苹凭着自己的导演经验相信王心刚能够演好这个角色,鼓励他抓住这个机会开拓戏路。4.有人认为袁霞不会演戏,启用她太冒险。王苹认为何兰芬是一个朴素的上海女工,有点土气,参加地下工作后,身份变了可本质变不了,而袁霞的气质恰恰有点土,所以适合扮演何兰芬……-百度百科

5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斯人已逝

58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力荐